首页作文体裁简爱英文读后感2000字优秀4篇简爱英文读后感2000字优秀4篇

简爱英文读后感2000字优秀4篇


读书是我们进步的一个阶梯,只有在生活中不断的阅读,才能突破自己,才能更好的获得自己的成果。也拓宽了我们的视野。小编为同学们带来了简爱英文读后感2000字优秀4篇,可以帮助到您,就是小编小编最大的快乐。

《简爱》1900字读后感篇一

在西方文学作品里不谈上帝,就如同中国人写的武侠小说里不谈“侠义”二字一样几乎不可能。作为经典小说的《简爱》当然也不能避免。

特别之处在于,宗教在《简爱》这部小说里扮演了一个奇特的角色。大部分时候,宗教是做为爱情的对立面出现的。小说用整整十章来写了简爱来到桑菲尔德庄园见到罗切斯特之前的生活——也就是简爱的成长史。舅妈为了让她讨厌的简爱离开,把简爱送到了洛伍德学校,而简爱也借此躲开了舅妈毫无人性的虐待。但是很明显简爱是离开狼窝又入虎口,她在学校过得并不愉快,因为长相不漂亮,而且被舅妈说了很多坏话,所以被定性为顽劣不化的学生,以至于绅士布洛克尔赫斯特先生如此形容还是小女孩儿的简爱:“上帝开恩把和我们大伙儿一样的模样赐给了她,没有哪一点残缺的地方表示她是个特殊的人。谁料想得到,魔鬼已经在她身上找到了一个仆人和代理人?然而,我很痛心地说,这确是事实。”在信仰上帝的西方人看来,一个小孩子被比喻为魔鬼,是一个无比巨大的侮辱。简爱肯定不会觉得这种打着宗教旗号的侮辱很有趣。

即使没有这样的偏见,宗教在简爱看来依然还是一种索然无味的东西。在学校里,她觉得生活很枯燥,食物经常烧糊难以下咽。正如学校的主人,那位绅士布洛克尔赫斯特先生所说:“我教育这些姑娘,并不是打算叫她们养成奢侈放纵的习惯,而是要她们吃苦、忍耐、克己”。这样压抑人性的宗教苦行僧般的教育宗旨与简爱的天性显然是相悖的。

因为对宗教教育的厌恶,简爱学习《圣经》时感到索然无味,但她还是凭借天生的聪明智慧把那些文字背诵下来,好作为将来谋生的手段。她甚至常常反对《圣经》中的教条,比如对《新约·路加福音》第六章第二十七至二十八节中的一句话,她就表示过强烈的质疑。那句话是这么说的:“你们的仇敌要爱他,恨你们的要待他好。咒诅你们的要为她祝福,凌辱你们的要为他祷告。”简爱反驳道:“那么我就该爱里德太太(虐待她的舅妈),这我可办不到;我还该给她的儿子约翰祝福(经常欺负他的表兄弟),这也不可能。”可以说,虽然还没有经历过人世的沧桑,但是爱憎分明的简爱凭借自己的天生智慧早早的看透宗教教条当中不合理甚至虚伪的部分。后来即使面对真正献身宗教的圣约翰,简爱也敢于大声拒绝那种苦行僧般的宗教生活。

之所以说宗教在《简爱》里被表现得有些奇怪,那就是简爱虽然讨厌宗教,但是在她内心深处,诚如大部分英国人一样,对上帝是非常虔诚的。这并不矛盾。简爱在学校最好的朋友海伦·彭斯临终前的平静安详一定给简爱留下了终生难忘的印象。简爱去探视海伦时问:“我死了以后,我还会看见你吗?海伦?”海伦回答道:“毫无疑问,亲爱的简,你也会来到那同一个幸福的地方,由同一个万能的天父接待。”这段对话给简带来了潜移默化的终生影响。因为简爱对爱情几乎就有一种宗教般的虔诚。她始终把爱当做自己一生最大的宗教信仰,始终听从自己灵魂的声音,对残废的罗切斯特更加爱恋,这几乎就是一种宗教般的献身精神。

而罗切斯特对待爱情也同样如宗教一般虔诚,前文提过,他把自己所经受的爱的磨难一直称之为“上帝的考验”。

如前文所说,甚至在关键的时刻,真的得到了上帝的天启,听到了千里之外罗切斯特对自己的几声呼唤。这一点被一些批评者所诟病,认为这是情节中不合逻辑之处,是作者故做怪诞,是哥特式小说的不良作风,实际上我认为这恰恰是小说的精华所在。虽然这一情节有些荒诞,但是读者读到这里无不为罗切斯特和简爱的真爱动容。这一刻,真爱和上帝站在了一条战线,这对苦命鸳鸯终于得到了上帝的帮助。作者是想塑造一段心目中最崇高而伟大的爱情,而在她看来,只有不违背上帝旨意的爱才是最崇高的爱,如果得到上帝的帮助,这就是一个见证,是天国之父对尘世之爱的最高奖赏。

小说的情节安排疯妻在一场自作孽的火灾中摔死,是一场偶然事件。但也是作者借上帝之手,把简爱和罗切斯特爱情的最后一个,也是最大一个障碍加以排除。在代表上帝精神的伦理道德和代表人性真实的爱情之间,终于有了一个合理的契合点。当然,这么种安排对疯妻未必就是公平,好在作者将疯妻子之死安排为自作孽,不可活。这样也就避开了良心的不安。最后罗切斯特竟然成为了一个残废,作者一方面想借此歌颂简爱在爱面前的献身精神,另一方面也许是为自己代替上帝做的这一安排隐隐不安。所以最后简爱和罗切斯特的爱情结局不能说是十全十美——罗切斯特成了一个残废人。但是十全九美已经可以称为圆满了——这一切都离不开全能的上帝。如果没有对上帝的信仰,没有彼此为对方不计利益的献身精神,如果他们之间的爱带有一丝的功利色彩,简爱和罗切斯特的爱情绝对不会如此忠贞不渝。

可以这么说,在夏绿蒂勃朗特看来,为了爱人奉献一切,本身就是爱的内涵之一。这一点上,爱与宗教有了类似之处。爱并不是圣约翰那类人眼里低于宗教道德的人生观,相反,爱的奉献与宗教献身精神应该是同样崇高和伟大的。

追求人格尊严,感悟平等真谛——读《简·爱》有感篇二

“生命太短暂了,不应该用来记恨。人生在世,谁都会有错误,但我们很快会死去。我们的罪过将会随我们的身体一起消失,只留下精神的火花。这就是我从来不想报复,从来不认为生活不公平的原因。我平静的生活,等待末日的降临。”这句话是《简·爱》中的佳句。当我读到它的时候,便感受到了这句话中蕴含的坚强与执着,令我不由自主的翻开了这本书,细细品味着人格精神。

仔细阅读了这本书,我才知道简·爱是一个孤女,出生在一个贫穷的牧师家,后来父母双亡,便寄养在舅父舅母家,只有她的舅父疼爱她,而舅母便把她视为眼中钉、肉中刺。她从小就忍受着这种受人指使的生活,舅父去世后,她的舅母对她更变本加厉。但她并没有为此放弃活下去的希望,而是刻苦读书,从书中寻找她所热爱的生活,将情感寄托在了书上,从而修养她的性情,使她变得更加坚强,更加勇敢,磨炼了她的意志。也许正是因为这一切,换回了简·爱无限的信心和坚强不屈的性格,一种可战胜的内在人格力量。

后来,简·爱被送进了劳沃森学校。那里校规严格、生活艰苦。不幸,在学习生活中,简·爱仍然是承受着肉体上的受罚和心灵上的催残。学校的施主罗可赫斯特不但当着全校师生的面诋毁她,而且把她置于耻辱台上示众。使她在全校师生面前丢尽了脸。但简·爱仍坚强不屈,化悲愤为力量,不但在学习上飞速进步,而且也取得了师生们的理解。

当简·爱毕业后,到了桑菲尔德庄园,做了一名家庭教师。她的性格与行为都给当地的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博得了众人的尊重。后来,个性及强的她同样保持着个人高贵的尊严,毫不逊色,对于英格拉姆小姐的咄咄逼人,她从容面对。同样,在罗切斯特的面前,她从不因为自己是一个地位低贱的家庭教师,而感到自卑,她认为他们是平等的。不应该因为她是仆人,而不能受到别人的尊重。也正因为她的正直,高尚,纯洁,心灵没有受到世俗社会的污染。使得罗切斯特感到自惭性秽,同时对她肃然起敬,并深深地爱上了她。他的真心,让她感动,她接受了他。简·爱和庄园主人罗切斯特互相欣赏,走到了一起。两个人风雨同舟、同甘共苦,共同经历了许多困难与挫折后,携手走进了婚姻的殿堂。后来,简·爱发现罗切斯特已有了妻子,她的自尊自重再次出现,毫不犹豫地离开了他,她对爱情的专一,让我敬佩。

读到这里,我感到简·爱就是一个混合体,一个理智,坚韧,执着的混合体。当然我最佩服的是他的坚韧,我相信坚韧是每个人都需要的。你不够坚韧,怎么面对现在这个复杂多变的世界?这个社会是不公平的,这就需要我们坚强的去面对。你若不坚韧,我想在现在这个社会你会过得很痛苦。面对危险,我们需要勇敢。然而面对困难,我们不但要勇敢还要坚韧!古往今来,茫茫人海,众生百态,有多少人缺少的不正是简爱的这种无畏、不屈、坚韧不拔、不向命运低头的这种精神吗?我们也应像简爱一样,做一个内心坚强、敢于同命运作斗争的人。

当简·爱知道了叔父去世并给她留下了一笔遗产时,她并没有接受,而是与三个表兄妹平分,她用行动阐述了亲情永远大于金钱的理论,也弘扬了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爱的良好美德。

在当今社会,人们都疯狂地为了金钱和地位而淹没爱情。在穷与富之间选择富,而在爱与不爱之间选择不爱。很少有人会像简·爱这样为爱情为人格抛弃所有,而且义无反顾。《简·爱》所展现给我们的正是一种返朴归真,是一种追求全心付出的爱情,还有作为一个人应有的尊严。它犹如一杯冰水,净化每一个人的心灵。

简,贫穷而矮小,貌不惊人,但她凭着一颗高尚的心灵,自尊自立。她就像尘埃里努力盛开的花朵,出淤泥而不染。在英国,贵族阶级高高在上,贫穷的下层社会贫困潦倒,在这种等级分明的复杂体制中,始终坚信人与人应平等相待,互敬互爱,这是多么高尚的思想!

列夫·托尔斯泰曾经说过:“《简·爱》所表达的思想,即妇女不甘于社会指定她们的地位而要求在工作以及婚姻上独立平等的思想,在当时是不同凡响的。”在这部作品中,夏洛蒂·勃朗特成功的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勇敢坚强、自尊自爱,敢于抗争的女性形象。简·爱在人生道路上的种种选择,正反映了一个平凡而伟大的灵魂是如何与不公平的现实做斗争的。《简·爱》自1847年问世,至今已有一百七十多年了。这部小说丝毫没有被历史的尘埃所埋没,一直闪耀着独特的光芒。它就像一盏明灯,指引着我们在人生和爱情的道路上勇敢前行。

我们要学习简爱的精神,学会在挫折中成长,在骗局中反省,在磨难中执着,在痛苦中完善。无论怎样,只要命还在,心在跳,血在流,永远不要放弃自己,放弃努力。即使看不到前方的路,静静地走下去就是了,终有一天你会实现最初的梦想。

平凡女子不平凡——读《简·爱》有感篇三

初读《简·爱》,是六年级的寒假,或许是由于年纪轻浅,并未有多大的感受,只觉得简爱不甘命运摆布,品质顽强,敢于抗争。而再次拜读这本书,却被简爱这一平凡女子身上所拥有的闪光点所震撼。

毫无疑问,作为女主人公,简爱的一生是坎坷的。父母早逝,可怜的小简爱成了孤女,被寄养在舅妈家中,饱受表兄表姐的凌辱。仅仅是因为反抗表哥的殴打,便被恶毒的舅妈关进了红房子之中,肉体上的折磨和精神上的打击,使简爱从小了便有超越年龄的自尊与自强。

命运多舛,简爱被送进沃尔德孤儿院,孤儿院院规严格,生活艰苦,简爱仍旧遭受双重的折磨。但在这里她也遇见了生命中的温暖与光——海伦和谭波尔小姐,海伦如同在荒漠中的甘泉,相比简爱,她的命运更加凄惨,但她却能笑对人生。对于简爱来说,他好像天使一般,影响着简爱的余生。谭博尔小姐的关心也让简爱大为感动。但突如其来的斑疹夺去了海伦的生命后,潭伯尔小姐也相继离去。孤儿院失去了待下去的意义,心灰意冷的简爱遍登广告,谋求了家庭教师这一职位。

故事的高潮开始,简爱进入桑恩费尔德庄园,邂逅了罗切斯特先生,两人在种种磨难中相知相识。罗切斯特因简爱身上的闪光点而心动,两人很快坠入爱河。罗切斯特的成功求婚更是给简爱莫大的幸福,正当故事本应以happyending结尾时,命运似乎与简爱开了莫大的玩笑,罗切斯特妻子的出现打破了本该美好的婚姻,面对这一局面,简爱选择了尊严,在阴雨缠绵之时离开了这座伤心之地。

她风餐露宿,在路途中昏倒,所幸被圣约翰所救。不久,因为叔父的遗产,简爱变得富有,而在得知圣约翰是他的表兄时,她毅然将叔父的财产平分,并拒绝了圣约翰的求婚。在听说庄园被毁的消息时,爱情又驱使简爱回到罗切斯特身边,二人最终幸福地生活在庄园之中。

纵观整部书,在简爱坎坷的一生中一直闪烁着两盏明灯,其中一盏叫做爱,而另一展便是尊严与独立。

在爱与亲人之间,即使舅妈对简爱不公,但在舅妈临死之时,简爱还是马不停蹄的回去见舅妈最后一面;在简爱被圣约翰所收留期间,即使圣约翰知道,简爱是自己的表妹却仍向她求婚,于情于理都不应该,但简爱却时刻保持清醒与理智,不论圣约翰带怎么蛊惑,也坚持了自我。在亲情之中,简爱都用一颗宽容的对待他人。

在简爱与海伦的友谊之中,在孤儿院老师无故将“邋遢”的标语挂在海伦的头上之时,在老师践踏海伦的尊严的时候,简爱果断将标语投进火炉中,而海伦则选择息事宁人。可以看出尊严贯穿简爱一生。童年的简爱,就已经将友爱作为生命的一部分,这也造就了成简爱成年后的伟大、理智,独立且自尊的高尚人格。在简爱与罗切斯特的爱情之中,尊严与独立更是贯穿整部书。简爱在将与男主人公成婚之时,罗切斯特妻子打破了简爱的美好憧憬。而简爱自己却说:“我要坚守住我在清醒时,而不是像现在一样是疯狂时所接受的原则。”即使在爱情力量的包围之下,在光明未来的诱惑之下,简爱也坚守了自己的初心和立场,捍卫原则,维护自己的尊严。在庄园被火烧之后,即使罗切斯特不再英俊,也不再富有,简爱也决定与他共度难关,。在这种诱惑面前的独立,在困难时的坦然,成为简爱人格中的一大闪光点。

或许有人说故事的结局不够完美,我却不然。正是由于简爱对罗切斯特仍有爱意才接受并照顾罗切斯特的起居,故事才是真正的走向完美。

在大部分读者认为看来,简爱就是灰姑娘的故事的翻版,我不这么认为。灰姑娘本身就倾国倾城,加之橄榄树的辅助,只是使灰姑娘恢复本来的样貌,而简爱则是“生来贫穷,低微不美,矮小”,她没有与白雪公主相同的傲人的先天条件,但简爱所拥有的自尊,独立,自强与感恩等一系列的高尚品格,才是吸引罗切斯特的最大的原因,并且简爱身上还有和灰姑娘一样的善良与可爱。

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夏洛蒂·勃朗特所处的年代,女性社会地位并不高,甚至成为男人眼中的附属品,不需要独立的人格和思想,但简爱这一人物形象,却是一举打破了所有女性身上的枷锁,她自尊,自爱,对诱惑有着良好的克制力。也是夏洛蒂勃朗特心中,自由独立,追求平等的缩影。

简爱如同一株平凡的向日葵,虽身在泥淤,却永向阳光,它的执着,勇敢与执着,深深触动了我的心灵,使我逐渐坚强。

简爱2300字读后感篇四

第一次翻开《简·爱》是在中学时代,那时候学校没有图书馆,想看点什么书,就只能找同学借,要么自己买,也就是那个时间买了不少书,大学后每次想看点什么就去图书馆,因为有时间限定,每次只能草草看过。

自己买的就不一样了,可以有时间精读细读。

《简·爱》是我最早买的一本书,也是读的时间最长最用心的一本。

从那里我看到了很多,关于男女平等,关于爱情。

而在这部小说中主要表现是男女在爱情上的平等地位。

女主人公简·爱是一个孤儿身世平凡无奇,而男主人公刚开始是个贵族,也就是我们现在常说的高富帅,就身份而言两人完全不是同一层级的,就像灰姑娘与王子,当王子与公主相爱,我们永远只会羡慕灰姑娘的幸运,看一个最下层的普通姑娘,被英俊、智慧、多金的王子看上是一件多么值得庆幸的事啊!就像中了巨额彩票一样,灰姑娘睡梦中也是笑着的吧。

也有人会鄙夷王子的眼光,明明有那么多和他身份、地位、容貌相匹配的女孩儿,为什么他却挑中了平凡的灰姑娘。

那又有谁会说,其实王子才是那个应该感激上天赐予他幸福的人,幸好他遇到的是善良淳朴的灰姑娘,要是令他倾心的是灰姑娘的那两个外表美丽高贵却内心歹毒的姐姐,那么他就要向上天祈祷,他们的那些隐于表皮下的罪恶手段不会用到他的身上。

简·爱和罗切斯特起初的相爱,就像世人所理解的灰姑娘似的完全不登对的恋爱模式。

而简又岂是一般的灰姑娘,就如作者夏洛蒂?勃朗特所说的,简的外貌是矮小丑陋的,但她却能和别人塑造的任何一个漂亮的女郎相媲美。

真的是这样,她虽然只是一个出生贫苦的孤儿和一个家庭女教师,但她却有着自己内心高尚的道德与追求。

就如她对爱情的态度,要求男女平等,坚决扞卫自己独立的人格和尊严。

当她明白了对罗切斯特的感情是爱时,她大胆地爱上了他,并没有顾及什么身份与地位的差异,只是凭着内心的感觉走,爱了就爱了。

但她的理智并没有被爱情冲昏头脑,当两人之间出现了不可逾越的阻隔时,她还是毅然地抽身,这就体现在当两人已经踏上了婚姻的殿堂时,得知罗切斯特已有妻子后,她断然的离开了。

并且对罗切斯特说出了,这样一段经典且耐人寻味的话“我的灵魂和你一样,我的心也和你完全一样!如果上帝赐予我财富和美貌,我会让您难以离开我,就象此刻我难以离开你一样。

我现在跟你说话,不是通过习俗,惯例,甚至不是通过凡人的肉体--而是我的灵魂同您的灵魂在对话,仿佛我们都经过了坟墓,站在上帝的跟前,彼此平等——是的,如此平等!”

当简得知罗切斯特双目失明变残,失去妻子之时,她却回来,找到了他并主动向他表白了自己的爱情。

因为这时的他们不仅在灵魂上平等了,身份地位上也相差无几。

虽然,这不是简所期待的,但他们最后的在一起,既融合了世俗的眼光,也符合了他们内心的要求。

人们常说爱情是人类永恒的话题,缺失爱情的人生是永远也无法完美的,当然这无关乎爱情的圆满不圆满。

不同的人关于爱情有着他们各自的看法,而我对于爱情的见解,基本来源于夏洛蒂的这部《简·爱》。

大部分人都未经历过所谓的刻骨铭心似的爱情,就我看来,很多恋人都仅仅停留在对对方的喜欢或是好感,一时的心动,互诉衷肠,然后顺理成章地在一起,但这不是真的爱情,因为这种种感觉绝大多数不会维持恒久。

各自的方方面面,会在时间的刷洗下逐步显露在对方面前,这些有优点,当然也有缺陷。

人是追求美的生物,对美的事物,我们会欣赏,有能力时也会尽可能占有,而对于不足,往往是敬而远之。

没有人会无缘无故地包容你的缺点,只有这样的人,对你有所求,想要从你这得到些什么;还有就是无私爱你的人,这就是那些真心爱你的人,有父母或许还有真心爱你的人。

罗切斯特对简的爱开始有点自私,因为有些事对简没有坦白,比如他把自己已婚并拥有一个精神不正常的妻子的事掩盖了,如果不是他妻子的弟弟公布了这件事,简可能会被蒙蔽很久,然后就这样成了他的妻子。

真正相爱的`两人,会在对方面前勇敢地坦白对方理所应当知道的一切,然后是会在包容对方缺陷同时,弥补自身的不足。

两人相处,本就需要一个不断磨合的过程,有些情侣总会为了些小问题争吵不休,然后分分合合,虽然说没有问题的感情是不存在,但矛盾发生后,总是把分手长提嘴边的,这本身就是对这份感情的不负责,这绝对不是我们理想中的爱情。

真爱,一个人一生能遇到几回,茫茫人海,谁才是你的另一半呢?就算你找到了属于自己的那一份真感情,那么最后又真的能毫无阻碍肯定确定的在一起吗?真的爱人能轻易说分手吗?

其实我也不太赞成简在知道罗切斯特有妻室后,过于坚决的态度,难道这之后就不能有一个更好的解决问题的方式吗?简是潇洒的走了,内心即使有了苦痛,有不得不离开的理由,但又何尝不是一种解脱呢,将这摊乱麻扔给了罗切斯特。

男女主人公最后是真的走到了一起,故事结局也是幸福的隐喻,那场火灾夺走的只是罗切斯特部分身体的健康,如果是他的整个生命呢?这样下去结局还会是圆满的吗?生命中充满了太多的不可知,可能前一秒还活生生在你身边的人,下一刻可能就去了另一个,你永远也无法知晓的世界。

我只想说,珍惜这一份难得的感情,更珍视那个给你这样感情的人,不要轻易说放弃,说分手,这么大的世界,独独让我们遇见并且相知,然后相爱,是多么的不容易,不管结局怎么,拥有时,就要学会拥有的态度。

我一直记得这样一句话,喜欢是一个人的事,爱才是两个人事。

两人相爱,在某些方面一定得达到某种平衡,是两个灵魂的相互吸引,相互爱慕;而不是两人的家世,外表的相契合。

爱需要摆在对等的位置,真正相爱的两人,双方付出的爱应该是相当的,就像天平的两边,一重一轻是永远也无法达到平衡的,爱情要正常发展,而不是畸形的对立,平衡的爱情天平才有可能维持恒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