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留守儿童日记最新5篇


一天终于结束了,我们一定有不少所感触的事情吧,因此我们要写好日记了。那么写日记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同学们整理的中国留守儿童日记最新5篇,如果能帮助到您,我们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中国留守儿童日记篇一

生长在安徽潜山县天柱山镇的留守女童刘思圆(化名)始终不明白:在江苏打工的父母为什么一直把弟弟带在身边,而放下自己在家中留守?刘思圆已经11岁,留守家乡的时间和自己的年龄相同。她写下愿望:“希望爸爸妈妈能回来陪我上学,或者带我去打工的地方上学。”

安徽潜山县是留守儿童大县。据该县统计,2015年全县近60万人口中,留守儿童近3万人,农村留守儿童比例高达90%以上。2015年6月12日晚,安徽潜山县一名11岁的留守女孩用农药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死亡女孩正在读小学五年级,跟随爷爷奶奶生活。父母长期在海南打工。

而这已是潜山县留守女童连续第三年发生安全问题。2014年,网曝潜山县一名12岁留守女孩被杀害抛尸;2013年,潜山县一小学校长先后对9名女童进行犯,最小的年仅6岁。

安徽潜山只是留守女童安全问题的一个缩影。放眼全国,2016年3月2日的《2015年儿童案件及儿童防教育统计报告》显示:2015年全年被媒体曝光的儿童案件为340起,其中女童遭的为319起,比重约为94%。上述报告由“女童保护”团队与中国少年儿童文化艺术基金会共同设立的女童保护基金完成。

“城乡巨大的差别为犯罪提供了滋生的土壤。媒体报道针对女童的犯罪案件,很多都发生在农村或城中村等地方。受害的留守女童,由于没有父母庇护,给犯罪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机。”长期关注留守女童的贵州民族大学科研处教师刘超祥对记者说。

潜山县妇女联合会主席严爱莲此前表示,农村地区针对女童的心理、生理、安全等方面的教育十分缺乏,留下了女童保护的安全隐患。

为主

根据全国妇联2013年的报告,我国农村有留守女童2800多万名。受到传统观念影响,相较于男童,女孩更容易被留守。留守儿童遭受侵害的事件屡屡发生,而一系列的伤害事件,大部分都和留守女童相关。

“留守女童大多生活在农村环境中,由于环境的限制和村民对于安全的忽视,日常生活中充满了安全隐患。留守女童居住地人口较为稀少,警力不足,治安巡查和检查较为缺乏,尤其是广大的农村,留守女童在家独处和上学、放学路上容易遭到违法犯罪分子的诱骗、侵害。”乐山师范学院教授杜学元对记者表示。杜学元亦长期关注留守女童问题并发表多部相关著作。

北京公益服务发展促进会于2015年分别对青海、内蒙古、贵州等地学校的留守儿童进行调研。据其工作人员刘云峰介绍:留守儿童家庭一年中,父母在家陪伴孩子的时间平均超过一个月的不足10%,而孩子在父母外出打工期间受到过欺负或人身伤害的则占42%。

“另外,留守女童生理知识较为缺乏,加之缺少父母的教育和帮助,容易遭受害。自我保护意识欠缺、应急自救能力缺乏,加重了安全风险。”杜学元表示。

虽无具体统计数据,但所有接受记者采访的人士和相关报告均指出:为留守女童遭受安全侵犯最主要的一种行为。

上述“女童保护”团队连续三年对案件进行统计(2015年7月前设立在中华社会救助基金会下)。其中2013年被媒体曝光的案件为125起,2014年为503起,2015年为340起。“在农村地区,留守儿童现象非常多,家长也没有儿童防方面的相关知识。”全国人大代表李欣蓉认为。

“在2015年,7至14岁儿童合计占比70%,这反映出义务教育阶段儿童安全教育缺失、随着年龄增长,防知识未能及时补充。”上述报告指出。

“另外,一人对多人的案例为96起,占比28%。且96起中,女童占91%。”

“被曝出来的这些案例数量,其实并不能完整反映整个留守女童受侵害的现状。很多的发生我们发现不了。原因在于留守女童对的认知度比较低,且女童在遭受后一般不会说出来。”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爱小丫基金秘书长孟雪认为。

熟人作案

“留守女童较为集中的偏远山区农村,一般外来人口少,人口流动性差,女童遭受多为熟人作案。”孟雪表示。

据上述2015年儿童案件的统计报告:在2015年公开报道的儿童案例中,熟人犯罪有240起,占70.59%。另有27%为陌生人,2%为网友。

而熟人中,邻居关系和师生关系最多。

例如发生在宁夏灵武市秀水梁村的教师12名案。12名受害中,11人为留守儿童。与众多熟人案件相似,涉事家长认为“他是一位和蔼的老师,应该不太可能做出这种事”。而涉案教师则辩解“这些女孩子可爱,只是玩玩”。

据2015年11月25日当地媒体的报道,涉案教师被银川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判处无期徒刑。

“在案件发生前就与未成年人彼此认识的施害者,更容易接近受害者,再凭借其体力上的优势和特殊身份,或者凭借其地位,使得侵害容易得手。”上述儿童案件统计报告表示。

值得注意的是,在监护缺位前提下,施害者临时起意的儿童案件为272起,占54.08%。这类案件中,受害人都是在孤身一人、监护人缺位、毫无自我保护意识的情况下,给了施害者可乘之机。

事后,宁夏受害女童的父亲给孩子写了一封长信:

“亲爱的孩子:没有保护好你,我很内疚。本来想过送你到黑土岭镇的学校读书,但我和妈妈要出去打工,你在这里读书,方便奶奶照顾,起码你也能够学会认识数字。没想到发生了这种事……

“我想以后带你搬到吴忠市,就是有黄河公园的那个地方。我们再也不回秀水梁村。”

“最近胖了”

孟雪曾经的学生发来信息:“老师,我最近胖了。”“你最近生活好了?”“没有,我爸爸妈妈一直没管我。”“那你怎么胖了啊?”“我只有肚子胖了。”“你肚子长肉了?”“没有,不过我肚子是硬的。”

孟雪让孩子发来照片,并指导孩子去医院做相关检查。而医院B超显示,孩子已经怀孕五个月了。

“这之后,孩子就找不到了。后来我们发动村子里所有的老师去寻找,都找不到。这个孩子就这样消失了。”孟雪向记者讲述了这段2015年的支教经历。故事结束,采访停顿了漫长的五秒。

经媒体曝光的诸多留守女童案件已是无法改变的“果”。而孟雪更希望探究的,是造成这些悲剧的“因”。

“社会上留守女童受到屡屡爆出,留守女童已经成为大众眼中的高风险群体,被媒体报道所标签化。但人们往往把个案放大而并没有追寻问题所在,对留守女童的生存现状、她们的迫切需求以及如何推动相关政策落地实施等方面,相关研究还有很多空白。”孟雪表示。

2015年11月23日,《中国中西部农村留守女童生存发展报告(2015)》由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爱小丫基金。报告以18周岁以下留守女童为研究对象,对四川凉山州、云南文山州、河南平顶山市、陕西汉中市、甘肃定西市、湖北荆州市等六地的留守女童及其家长、教师等进行实地调查,搜集了6112份样本。结果显示,留守女童面临独自居住比例显著上升、初中及以上女童的日常侵害有所增长等风险。

“家庭服务保障功能逐渐弱化、学校保障功能能力有限、社会支持体系尚未建立,是目前中西部农村留守女童的社会支持现状。”上述报告分析。

“政策层面上,有关留守女童安全方面,已有《儿童权利公约》《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关于依法处理监护人侵害未成年人权益行为若干问题的意见》等相关法律法规,但缺乏专门的应对政策,已有的法律法规可操作性不强,监护权监督制度不健全。农村地区缺少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

报告的调研人员还对留守儿童的一些口述进行了记录:

“现在小学五六年级就有谈恋爱的了,我们班当时六十多个人,有三四十个都在谈,大多数都是在班里找。我们也知道有女生怀孕的,最近几年知道的有两三个人,她们一有孩子就不上学了,就外出打工去了。”云南某校一位初二的黎同学说。

对此,孟雪认为:“早恋低龄化并不仅仅是留守儿童群体出现的问题,但与非留守女童相比,留守女童由于缺乏对早恋行为的约束和正确引导,很容易会受到伤害,具有较大的安全隐患。”

生理卫生及性知识的缺乏是留守儿童遭遇害的重要原因。“农村留守儿童中大量未接受过性教育,一些留守女童不清楚‘来月经意味着在性生活后有可能会怀孕’等性知识。有的留守女童怀孕四五个月后才被发现遭受害。”杜学元表示。

《2015年儿童案件及儿童防教育统计报告》对4719名学生进行了防的问卷调查,其中超过四成儿童不清楚何为隐私部位。近六成儿童不知何为性教育。

回到上述支教案例。“如果我们能告诉这孩子什么叫怀孕,什么叫犯,也许就不会发生这件悲剧。”孟雪表示,声调提高。

性安全教育

无论是发生在留守女童身上的一件件惨痛案例,还是相关调研,问题都在指向安全教育,尤其是性安全教育。对于留守女童,父母教育已然缺位,其他社会力量能做些什么?

“有些东西就是一两句话的事,告诉她,懂了,就能防止受伤害。我们会给留守女童发放背心和内裤,和她们讲:这两件衣服是穿在里面的,它们盖住的地方不能让男人摸。如果他们摸了,就去告诉爸爸妈妈、告诉老师。”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爱小丫基金副秘书长刘研对记者说。

2013年9月,教育部、公安部、、全国妇联联合下发了《关于做好预防少年儿童遭受工作的意见》。“从学校方面,应该构建起留守女童学校安全保障体系。更新教育理念,针对留守女童开展安全教育;加强与家长和委托监护人的联系与沟通,并主动提供安全教育指导,尤其是青春期的健康教育指导。”杜学元表示。

杜学元建议设立留守女童成长档案,以便于对留守女童的情况进行因材施教和分类管理。

全国政协委员王二虎建议,应该完善具体针对儿童的法律法规,对犯罪分子进行精确打击。并把防教育列入地方政府的考核标准。

而一旦留守女童的安全受到了威胁,“我们一般除了打110,想不到第二个办法。”孟雪说。而受的留守女童,往往受到各种威胁而不会报警。

潜山县妇联主席严爱莲提出,应当建立起孩子身边的救助体系,发挥村级组织的力量,动员村级妇联工作者、学校、留守妇女等多方面参与,拓宽留守儿童向身边人求助的渠道,尤其是留守女童,要确保她们在遇到突发状况时能及时获得有效帮助。

孟雪则希望建立一个机制,当留守女童安全受到侵害时,可以有警力、社工、公益组织、心理咨询师等力量,多方联动,共同帮助受害的留守女童。(本文首发于南方周末)

决策参考

中国留守儿童日记篇二

关键词:留守儿童;主观幸福感;家庭功能弱化

20世纪80年代初,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大规模地向城市转移。由于受到诸多条件的限制,很多农民工在自己进城的同时却无力解决孩子进城就读将要面对的诸多现实问题。于是,他们只能选择将孩子留在了农村,并托付给其他人代为照看,最终形成了农民工父母与子女分隔两地的局面。一个新的弱势群体――留守儿童由此诞生了。笔者来自农村,从小在农村长大,很早便关注到“留守儿童”这个特殊群体及这个群体背后所隐含的问题。

一、国内学者有关留守儿童的研究

王宗飞《任性冷漠内向孤独“留守孩子”令人担忧》对3725名“留守孩子”进行的调查发现,与普通孩子相比,这些缺少了父母关爱和管束的孩子,长期与父母分离,容易使这些孩子在生理上与心理上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情绪消极。长此以往,他们会变得自卑、沉默、悲观、孤僻,或表现为任性、暴躁、极端的性格。黄应圣、刘桂平(2004)认为,留守儿童在道德品质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如花钱不知节省、道德情感缺失、只知单向地接受爱而不施爱、依赖性强、缺少社会责任感、生活自理能力差等。林宏(2003)对福建省的留守儿童的研究也发现,有55.5%的留守儿童表现出任性、冷漠、内向和孤独,长期与父母分离使他们显得更加自卑或暴躁等,出现一些极端的性格。

二、留守儿童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

在研究中,笔者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小学一年级到初中三年级的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的作文100篇进行调查,时间以近十年为例,即从2001年到2011年。以4年为一个分界,每4年随机抽取25篇作文,作文主题包括写人、叙事、想象、日记四种类型。在抽取的日记中,笔者采用计词法,提取出和儿童幸福感有关的词汇,及它们出现的频率和百分比。具体分析如下:

首先是,父母外出打工对留守儿童心理影响情况。父母外出打工,留守儿童作文中提到“孤独无助”的词汇较多,占调查人数41.6%;其次是“恐慌不自在”,占调查的32.3%;“被遗弃”占调查的12.1%;“轻松自由”占调查的l0.7%。调查反应了监护人对留守儿童的“孤独无助”、“恐慌不自在”现象一直有很深影响。

其次是,留守儿童的学习和教育问题成为影响其主观幸福感的一个很重的因素。调查结果显示,留守儿童作文中提到“喜欢上学”的词汇占61%,“一般”的占39%。学习上遇到困难,、提到“找父母”的词汇占16%,提到“向老师求助”的占44%,“向亲戚求助”的占11%,“自己解决”的占21%。

最后是,心理情感和道德发展问题成为影响其主观幸福感的另一个重要因素。调查研究中,在学习上,表明这些留守孩子希望得到更多指点和辅导的词汇占45%,表明希望得到同学们的关心,和同学一起学习、玩耍的词汇占27%,表明希望自己的父母能够在身边帮助自己学习的词汇占34%,表明希望自己学习好,能给父母争光的词汇占70%,表明希望得到老师更多关注和关心的词汇占26%,表明希望有更好的经济环境,有更多的学习资料的词汇占25%,表明不想继续在这里学习,而想和父母一起去城里学习的词汇占1%。

三、留守儿童主观幸福感与家庭功能的关系

美国杰出的人类学家摩尔根指出,家庭“是一个能动的要素,它从来不是不是静止不动的,而是随着社会从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的发展而发展的”。一个人能否幸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她)拥有一个什么样的家庭。英国近代思想家约翰•密尔说家庭“就其对于人类幸福感的直接影响来说,却是比所有其他问题加在一起还重要的一个问题,而家庭成员能否感觉到幸福,取决于这个家庭是否很好地履行了它的各项功能。所以说家庭功能在一定程度上是和家庭成员的主观幸福感有联系的,尤其在留守儿童身上,笔者认为是尤为重要的。

首先,外出务工的父母离开家后,家庭的教育功能会弱化,进而导致留守儿童教育的缺失。如在有些留守儿童的作文里写道:“我不想做没有爸爸妈妈疼爱的孩子”。究其原因,一方面,有些父母对子女总体期待不高,部分家长潜意识里认为,读书无用加之农村孩子学习有成的机率不高,将孩子的学业定位在完成九年义务教育上,将孩子的前途定位在外出经商做生意、打工挣钱上。另一方面,监护人对留守儿童学习过问过少。

其次,在情感满足方面,留守儿童由于没有父母的长期陪伴,对家庭感受不到温暖,家庭情感功能的缺失造成留守儿童主观幸福感的缺失。在2001年到2005年的作文调查中,笔者发现因父母不在家,“孤独、寂寞、不开心、想哭”等消极词是留守儿童写作中常见的,而在非留守儿童的写作中,“高兴、快乐、开心、爱、喜欢”等积极词汇是常见的,出现的频率高。父母在外打工对留守儿童造成亲情欠缺,是最严重也是最现实的问题。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长期缺乏亲情的抚慰与关怀,往往焦虑紧张,缺乏安全感,人际交往能力较差。大多数留守儿童都希望自己也能像其他同学那样能够常有父母陪伴,不希望父母长年在外。

再次,家庭的社会化功能也随着父母的外出而逐渐减弱。在近10年的“小学生作文”调查中,笔者发现在2001年到2005年中,儿童的价值观还尚未出现偏差,作文中,反应父母不在家而不开心的词汇较2005年以后的少。究其原因,一方面,从2005年开始,外出务工的农民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增加,由于外出经商务工的父母常年在外奔波,回家次数较少,与留守子女联系少,对于孩子的成长缺乏足够的关注和指导。而少年儿童正处于情感、性格变化的转折时期,长期与父母分离,极易使他们的性格变得内向、自卑、悲观、孤僻。另一方面,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少年儿童,其行为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还处于他律阶段,自律能力很差。

四、总结

我们知道,儿童当下的生活是至关重要的,它关系着他们现在的生活质量与主观幸福感。同时,儿童现在的生活与未来的生活有同样的价值,儿童当今生活质量的低下,必定会影响到其未来的主观幸福感。现当代,随着外出农民工流动增多,家庭功能也逐渐弱化,这同时也对留守儿童的主观幸福感产生了影响。我们的家庭、学校和社会应当关注留守儿童的每一天、每一刻的感受与体验,让他们每一天的生活、让他们整个的童年既快乐又幸福。(作者单位:内蒙古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

参考文献:

[1]李继先。家庭、情感与幸福[m].郑州:大象出版社。2010.

[2]殷世东。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社会支持体系的构建[m].中国教育学刊。2001.

[3]王秋香。家庭功能弱化与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化[m].山西大学学报。2002.

[4]方铭琳。留守儿童的关爱教育机制[J].中国农村教育,2007(10).

[5]常青。农村留守儿童性格特征研究―以江西玉山县为例[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

中国留守儿童日记篇三

他们有的调皮,整日与同伴嘻打疯闹;有的安静,沉默得只愿缩在角落自言自语。他们孤单,把一只篮球玩到破烂不堪;他们自立,因为一年到头主要靠自己照顾自己。

他们是农村留守儿童。在重庆,这一群体有130万人。

庆幸的是,他们没有被忘记――重庆正努力着,不让他们成为时代的孤儿。

一串独白,留守儿童的“草样年华”

“以前,我是自己带米带咸菜到学校蒸饭吃;冬天睡在铺着稻草的板床上,窗户没玻璃,铺盖只有两斤重,经常半夜被冻醒。”

“在我四岁生日那天,妈妈喝农药死了,爸爸就把我们三姐弟寄养在伯伯家,出去打工,再也没回来。逢年过节看到别人一家团圆,我们姐弟三人就哭成一团。”

“我八个月断奶后爸妈就出去了,我只看过一次他们的照片,后来照片丢了,现在已记不清他们的样子了。爷爷在打石头时一只胳臂被砸断,奶奶搭黄连架子时一只眼被戳伤,一家人就靠卖一点黄连、洋芋和捡破烂为生,日子比黄连还苦。”

“爸妈外出打工了,爷爷奶奶不喜欢我,我就东家串西家住,想妈妈的时候就咬着自己的手臂哭!没有人照顾我、关心我,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我烦周围的一切,就想攻击别人,班上23个男同学都被我打骂过。”

…………

这是在今年的一场“六一”文艺汇演上,一群来自重庆山区的留守孩子的内心独白。

“中国最寂寞的地方是农村,而农村最寂寞的人是那些在孤寂中默默成长的留守儿童。”重庆市开县白泉平安希望小学校长刘星如是感伤。

他所在的县,是重庆农村劳动力输出大县,20万中小学生里超过一半是留守儿童。

大城市带大农村的现状,决定了重庆留守儿童的“分量”。据市妇联调查,重庆双亲长期外出的农村留守儿童达130万人。农村留守儿童数量超过十万人的有九个区县,在城口、垫江、梁平、武隆、涪陵五个区县,留守儿童占当地未成年人的80%以上。

一段探索,重庆走在全国前列

“只要有城乡差别,就会有留守儿童这个群体存在。”长期研究留守儿童问题的西南大学文学院院长刘明华说。

既然无法回避,就不能放任孩子像荒草一样生长。重庆直面难题,开始了一段在全国颇有影响的探索――

转眼又到暑假,南川区地税局征收税务所所长朱新雯在家里忙活开来,她要给两个可爱的女儿弄点好吃的,其中一个是留守儿童。

2004年春天,南川区刚刚开始探索关爱留守儿童工作。朱新雯与20多位同事一起到德隆乡了解情况。

那天,她看到了一辈子都无法忘怀的眼神。一位十岁出头的小女孩,坐在门槛上,背影孤独,目光呆滞而落寞。孩子的邻居说,孩子名叫黄菊,爸妈常年在外打工,孩子这是在等爸妈回来。

“这一幕,深深刺痛着我。”在塞给孩子50元钱、心酸离开后的朱新雯,总想为这个孩子做些什么。

2005年4月,中国第一批农村留守儿童“家长”出现在南川区鸣玉镇。鸣玉镇启动“家长”关爱机制,发动机关事业单位干部职工、村社干部和有帮扶能力的社会人士,与留守儿童组成家庭,做他们的生活知情人、学习引路人和成长保护人。

朱新雯加入了“家长”这一行列,成为黄菊的另一位“妈妈”。

后来,朱新雯将黄菊接到南川区重点中学读书,和自己的女儿一起吃,一起住。从梳头、洗衣、做饭到辅导作业、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朱新雯对黄菊的成长没有半点懈怠。择校费4000元、住院手术费4000元,还有补课费、书学费……朱新雯很难计算她为黄了多少钱。

当初那个瘦弱的小黄菊,如今已出落成为一位灵气十足的大姑娘。她习惯了甜甜地叫朱新雯“妈妈”,习惯了和朱妈妈的女儿一起嬉戏玩乐,习惯了城里的生活。

几年来,有了城里“爸爸妈妈”的不仅仅是黄菊。仅在南川区,就有留守儿童16654人,“家长”多达12000人。

“班长,快去喊老师给我们发牛奶。”7月2日上午刚下第一节课,荣昌县双河街道中心小学二年级的一位学生大声喊道。这个班2/3以上的孩子是留守儿童,每周一、三、五,是孩子们喝牛奶的日子。

很快,老师把牛奶一一分发下来。孩子们熟练地拆下粘在牛奶盒上的吸管,轻松地盒子,美美地喝上一大口。

让农村娃免费喝牛奶,在荣昌已有四个年头。四年来,还处于“吃饭财政”阶段的荣昌,每年都要挤出500万元以上,为全县五万多农村娃一周喝三次牛奶买单,其中超过3.5万人是留守儿童。

在开县、涪陵、南川、江北等地,一些农村中小学建立起“托管中心”、“留守儿童之家”等,配备家长式教职员工,辅以家庭式的学校管理。

在忠县、巫山、黔江等地,开通了亲情联线,让留守儿童可以和远方的爸爸妈妈对话,谈学习、聊生活,让搁置已久的父爱母爱重新回到身边。

…………

让他们住上寄宿制学校,吃上“爱心午餐”,走进亲情室,投入“家长”怀抱,关爱留守儿童的涟漪在重庆各地不断扩展开去。

一句承诺,点亮130万孩子的未来

到去年底,重庆已累计投入资金51.04亿元,建成农村寄宿制学校1600所,寄宿农村留守儿童62.5万人。

“要尽力照顾和培养好这些留守儿童。”市委书记的话掷地有声。他说,农民工在城市化进程中做出了巨大贡献,帮他们培养子女,让他们享受社会发展的成果和公共财政资源这块蛋糕,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

由此,重庆以市委全会决定的形式,将关注留守儿童的成长提升到空前高度。

新增400所农村寄宿制学校,并通过“家长”、学校亲情室、托管中心等措施,建立针对留守儿童特点的教育培养模式,让全社会都来关心留守儿童……市委三届七次全会一一作了细致而周密的安排。

在这项呵护计划中,不仅包括让全市留守儿童住得更好,吃得更好,学得更好,还将关注他们日常生活中的身心教育,让他们拥有一个快乐的童年。

中国留守儿童日记篇四

全国妇联提供的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已达2000万人,并呈继续增长的趋势。在一些农村劳动力输出大省,留守儿童在当地儿童总数中所占比例已高达18%至22%。

调查显示,留守儿童的监护类型主要有四种:隔代监护、单亲监护、亲戚或朋友监护、自我监护。其中以隔代监护为主,约占80%,单亲监护约占12%。由于父母长期没有和子女在一起,部分留守儿童在生存发展中面临着突出问题。

一、其现状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是留守儿童生活问题。由于没有父母很好的生活照顾,部分留守儿童营养严重不足,身体健康受到很大损害。

2、是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父母在外打工,一些留守儿童农活、家务活增多,学习成绩下降,有些还由于厌学等原因逃学辍学。

3、是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由于亲情缺失,儿童缺少情感和心理关怀,缺少倾诉和寻求帮助的对象,与外界不愿意接触或接触太少,一些留守儿童表现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行为孤僻等个性特征,不同程度地存在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

4、是留守儿童道德行为问题。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缺乏道德约束,一些留守儿童没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道德品行,出现行为偏差,留守儿童违法违纪案件呈现上升趋势。

5、是留守儿童安全问题。据全国妇联对12省市农村留守儿童状况调查显示,部分留守儿童因父母不在身边,经常受到同学、邻居的欺负。

调查都存在有不同显示:监护类型中,留守儿童都有不同程度的生活和心理负担。母亲作为监护人的留守儿童在生活上能得到最好的照顾,亲戚或朋友监护欠些,隔代监护较差,自我监护最差。针对上述问题农村中学对留守儿童教育就非常重要。

二、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解决方法

1.用心关注留守学生,调查了解留守情况,爱心建立留守儿童个人档案

学生入校时,班主任要建立学生的个人档案,实行动态管理,并用爱心建立留守儿童个人档案,留守儿童的家庭住址、打工地点、目前监护人和联系电话要另类登记造册,并针对留守孩子的性格,家庭等不同的特点进行分类管理,建立留守学生成长记录卡,把他们在学校的学习、生活、日常行为和情感变化以及成长过程等相关评价材料留存在成长记录袋中,分析他们的成长过程,掌握留守儿童的身心发展动态,加强与家长的联系,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生活上和心理上的关注。再在留守儿童的父母打工回来时及时反馈,这样更有利于家长的督促,促进其向健康的方向发展。

2.关注留守学生生活,用爱开启留守学生孤独寂寞的心扉

在爱心建立留守学生档案基础上,班主任要清楚每个留守孩子及监护人的基本情况,清楚孩子的父母外出务工的去向及联系电话,定期与留守孩子谈心交心,定期到留守孩子家里家访,用爱开启留守儿童孤独寂寞的心扉。

在班级管理别要关注留守学生生活,给予他们特别的爱。以前班有一位女生,她刚进校时,每天忧郁、孤独地坐在座位上,没有朋友,没有话语。当我问她原因,她也只是瞪大眼睛瞧着我。经过家访,我终于了解到孩子是因为妈妈去了外地打工,爸爸离家出走,她把自己封闭起来了。一次,在她生病时我把她送到医院安顿好后,轻轻地拥住她双肩,微笑着告诉她:老师关心你,老师爱你!她听后抬起头,眼睛瞪得很大,很惊讶,似乎不相信自己的耳朵,紧接着流下幸福、感动的泪水。我和她一下拉近了距离。后来,我经常和她耐心谈话,节假日带她回家吃饭,嘘寒问暖。从这以后,她知道了除了爸爸妈妈,还有许多人都真心爱着她;从这以后,她敞开了孤独的心扉,安心学习、生活,.......也是从这以后,我更加细心关注这个留守孩子。知道她渴望母爱,她需要更多家庭的关爱,所以,只要有机会,我都毫不吝啬地把自己的爱洒落在孩子身上。现在,她有了明显地改变,身边有了要好的伙伴,学习认真,性格也变得开朗一些,各方面都健康发展着。

3.多给予鼓励和表扬,既要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又要辅以良好的行为指导和训练

留守儿童大多数其实是很自卑的,老师可以在他们取得小小的进步和成绩时,及时的进行表扬,增强他们的信心,让他们觉得自己其实并不比其他的孩子差。翟某是我班的一名留守儿童,父母长期在外经商,偶尔回家看一看,翟某跟着读大学的哥哥,缺乏家庭督促的他,几经同学的“诱劝”,经常旷课往返于学校与网吧,有一次竟然连考试都不来。我冷静调查,什么原因促使翟某变成一个“网虫”,摸清情况后,充分发挥他机灵能干的一面,推选他当数学课代表,送他几本有趣的课外读物,还鼓励他以上研究生的哥哥为榜样,激励他参加学校举行的各项活动,使他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并不时的表扬他,增强他的自信心。两个月来,他的数学成绩跃居全班第一,还主动承担了一个同学的帮扶工作。自信,使他走出了心理阴影,健康的走向属于自己的人生轨迹。

4.要号召全班同学关心和帮助他们,创造一个团结友爱、温暖和谐的班集体

“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不容忽视。长久的分离,会导致这些留守儿童性格孤僻,感情淡漠,尤其与父母之间,交流渐少,距离渐远。严重的甚至出现心理失衡。青春期的孩子们最需要正确有效地引导,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容易受外界物质因素的影响。父母常用金钱来弥补与子女的情感交换。这就造成了一些小孩把钱看得比较重,淡漠了与父母的情感。因此,作为班主任,我们要让他们学会怎样和别人交流,怎样让他们很好的溶入班集体,使他们的心里能健康的成长,从而创建一个和谐温暖的班集体。比如,可以先调查弄清留守孩子们的生日,让同学们和他一起度过一个愉快的生日聚会,让他融入到集体当中,感受到集体的温暖。还有,可以经常组织班上同学到他们家去帮忙,让他们感受到学校给他们的爱。

5.多同其亲人沟通,教会他们怎样教育和管理孩子

中国留守儿童日记篇五

中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逐步严峻,受到社会高度重视。文章通过文献分析与深度访谈相结合的方法揭示出农村“留守儿童”在学习成长、品行塑造、心理健康等诸多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其原因,在此基础上根据公共治理理论的思想,提出了从政府、学校、社会、家庭四个层面有效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系统治理对策。

关键词:

治理理论;农村留守儿童;治理对策

一、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产生的时代背景与相关研究回顾

自20世纪90年代,随着中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脚步加快,推动了城乡经济的快速发展,但同时农村人口也成为人口大规模流动的主体。由于受城乡二元经济体制的影响,社会管理制度和户籍制度等因素人为地分隔了城市与农村,使农村人口的流动难以举家迁徙,由此带来了一种崭新的社会现象:留守儿童(为阅读方便,文内留守儿童不加双引号)。据统计,中国现有6100万留守儿童,有15.1%的留守儿童,即近1000万孩子一年到头(包括春节)见不到父母。一年都接不到一次父母电话的孩子占4.3%,近260万。另外,一年只联系一两次的有885万;3个月联系一次的有1519万[1]。由于留守儿童父母常年不在身边,他们一般只能与祖辈或者父母亲的其他亲戚、朋友一起生活,由此必然导致留守儿童产生诸多学习成长问题。近年来这些问题越演越烈,留守儿童问题成为难以解决的社会问题,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重视。对于留守儿童问题的研究成果,国外学者研究相对较少,在webofscience上搜索关键词thekidsleftbehind发现只有19篇论文,其中3篇是中国学者的论文。由于国外留守儿童产生与中国情况有所不同,国外学者对于留守儿童的定义与中国定义明显不一样,他们普遍认为留守儿童是指在移民过程中未被父母带走而遗弃在家乡的孩子。对于这部分留守儿童,国外学者对其心理发展、医疗保障等方面给予了相应关注。美国学者o’Hare.wp于1984年在《KiDSCoUnt:identifyingandhelpingamerica’smostvulnerable》的研究中提出了四个家庭缺陷对儿童的成长产生影响,使他们遇到不良结果的风险几率增大,其中一点就是成为“留守儿童”[2]。marthaGivaudan在研究中得出结论:早期情感联系对婴幼儿的成长与福祉至关重要。为了婴儿和儿童的发展潜力需要花时间照顾,营造一个健康、安全的成长环境以保护他们免受忽视或暴力[3]。中国的留守儿童是由于父母常年去城市打工造成,这与国外情况有所不同。由于中国现存留守儿童基数大,产生的问题十分突出。国内学者对于留守儿童的研究在近10年来增长十分迅速,以“农村留守儿童”作为主题检索CnKi数据库发现,从2002-2004年三年间只有20篇,但是到2005年猛增到108篇,截至2015年10月,CnKi可查到主题为“农村留守儿童”文献共有9932篇。可以说,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越发突出,引起了专家学者的高度重视,目前国内研究主要集中在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两个方面。从留守儿童现象存在的问题研究看,留守儿童教育、心理、安全等问题成为专家学者普遍关注的问题。

段成荣对农村留守儿童的生存发展状况进行了总体研究,指出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的基本状况为人口规模大且增长迅速,地区分布不均衡,主要分布在四川、河南、西藏、青海和陕西等经济欠发达且处于中部和西部农村地区;在留守儿童中男孩所占比例较女孩更大,高于全部农村儿童的性别比。周宗奎指出,由于在学校教育方面,乡镇中小学的师资力量普遍薄弱,办学条件差,教育机制的失衡导致教师的负担重,让留守儿童很难在学校得到有效的教育与管理,容易使留守儿童沾染上社会不良习气。在学校教育力量不足的同时,留守儿童面临着家庭教育的缺陷。李志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探讨了农村留守儿童隔代监护人教育胜任力结构,并调查了农村留守儿童隔代监护人的胜任力水平,提出了借助学校教育力量提升农村留守儿童隔代监护人胜任力的对策建议。由于留守儿童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不足,势必产生相应的心理健康问题,于此受到专家学者的高度关注。周宗奎、谢玉兰研究指出,留守儿童对父母的依赖、监管教育的不当、社会关爱的缺乏,以及同伴的影响,都造成了其心理问题的产生。周宗奎、赵景欣在研究中指出,农村留守儿童在求助对象、自信心和人际关系方面都存在着问题,留守儿童对同伴的拒绝直接增加了儿童攻击、学业违纪以及孤独感。王东宇的研究表明,在长期的留守过程中他们的心理问题突出表现为焦虑、抑郁、偏执、敏感、孤僻、人际关系紧张等,容易出现违法违纪行为。此外,在安全方面,大部分学者发现留守儿童更容易受到伤害,叶敬忠在研究中发现留守儿童群体发生意外伤害的比例较高,同时缺乏监护人及时的处理与关心;郭少榕指出在留守儿童中女童相对于留守男童更加弱势,对留守女童的教育意识更为薄弱,受到侵害的危险系数也相对更大。

面对留守儿童出现的问题,学者们从不同角度进行了一系列对策研究。李蔚波认为应该推动户籍制度的改革,从根本上减少留守儿童的数量,完善留守儿童相关法律法规,保障儿童权益不受侵害。针对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周宗奎指出应加强心理教育工作,设立心理咨询与辅导制度,开展有益学生身心健康的活动,提供夏令营等学习活动机会。在农村留守儿童的安全保障上,吴帆认为应当加强留守家庭的能力建设,提升家庭对于留守儿童的保护与支持,增加留守家庭内部的亲子互动,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增强对留守儿童的监护,保障留守儿童的安全权益,为孩子提供最直接有力的支持。张荻金在文章中总结保障留守儿童的切身安全要强化监护人的法律责任,建立监护人的监督法律制度,完善委托监护制度。明确监护人的监督职责,督促监护人落实其责任,避免出现安全问题时责任无法落实到位的情况,切实保护孩子的权益。纵观国内外的研究发现,对于农村留守儿童的研究大多是从某个单一角度进行探讨,解决对策往往比较单一,系统性不够。因此本研究拟通过实地走访、深度访谈、文献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揭示农村留守儿童(本文认为留守儿童指父母双方外出打工,而留在农村生活的儿童)现象存在的问题,并借鉴社会治理理论探讨有效治理对策。

二、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及原因分析

为了进一步了解农村留守儿童现象存在的问题并探索解决对策,作者深入到陕西省某镇中心小学(该校有700名学生,父母在外打工的留守儿童达到70%)对留守儿童及其家庭成员、学校领导、班主任、教育局主管领导共40余人进行了深入的实地走访调研和座谈;对重庆市石柱、酉阳、彭水等区县留守儿童关于家庭、父母等方面的作文200余篇进行了深入的文献分析。从调研和文献分析看,当前父母在外打工造成的留守儿童现象主要存在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学习得不到有效的保证学习成长必须借助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合力方能有效完成。调查发现,由于农村教育资源普遍匮乏,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同时都面临着严峻的教育问题,但是留守儿童在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方面明显比非留守儿童存在更为不利的影响。1.农村学校师资力量薄弱,难以对留守儿童的学习给予特殊帮扶由于留守儿童缺乏应有的家庭教育支持,学校布置的家庭作业几乎无法在家有效完成,由此逐步形成与非留守儿童学业上的差距。按理,学校教育给予这部分儿童特殊的学业指导,能够弥补家庭教育的不足,然而调查发现,农村学校师资缺乏,根本无力形成对留守儿童的有效帮扶,使得留守儿童学习问题日积月累,难以解决。根据对a镇中心小学调查,学校700多名学生只有20位科任教师,日常的教学工作量十分饱和,几乎没有办法对留守儿童的学习给予特殊关注。同时,由于农村学校教师的生活条件艰苦,薪酬水平普遍较低,教师的教学积极性难以得到有效激励,教师更是无心关注留守儿童的学习提升。2.隔代监护人在家庭教育方面心有余而力不足农村留守儿童大都由隔代监护人(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管理,由于隔代监护人学历低,知识文化水平差,缺乏教育留守儿童的能力,因此隔代监护人无法有效辅导留守儿童学习。实地调查发现,69%的留守儿童在家完全没有人辅导学习,仅5%左右的留守儿童能够得到隔代监护人的学业辅导。访谈中,部分隔代监护人表示:自己没读过书,孩子学习的事情什么都不懂,每天要做的事情就是管住小孩的吃穿,而且现在的小孩很调皮,自己根本管不住。稍微有点文化的隔代监护人表示:小孩在小学低年级时还勉强可以辅导学习,但进入高年级后,英语等课程的增加,自己完全无力辅导孩子。由于缺乏有效的家庭教育辅导,留守儿童的学习松懈与成绩问题逐渐产生。

(二)品行塑造环境堪忧品行一般指人的行为品德,品行的塑造在人的成长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当前农村留守儿童在品行塑造方面主要表现出两大问题。1.良好行为习惯与高尚情趣养成问题调查发现,相较于非留守儿童,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缺乏具有管教能力的父母在身边,生活习惯不良问题得不到及时矫正,问题明显更加突出。在业余生活方面,农村留守儿童存在不良兴趣的比例偏高。在调查中发现,留守儿童将打电子游戏作为日常娱乐活动的占比为30%,看电视的孩子占比为28%。在访谈中发现,不少留守儿童在被问及自己的兴趣时,回答都是玩、打游戏、玩电脑等,鲜有关于未来的畅想与远大抱负。例如一名留守儿童在日记中写到:“有一次,我回家后就拿出手机玩游戏,奶奶看见后生气地夺过手机,把手机藏了起来。我非常愤怒,一次又一次地辱骂奶奶。”由此可以发现,由于对留守儿童的游戏和电视内容往往缺乏有效的监管,致使电视和网络游戏暴力、色情等内容对留守儿童造成明显的不良影响。2.家庭关于品德培养的缺失,问题得不到及时矫正由于留守儿童父母疏于照顾,而隔代监护人在品德教育上的无能或者忽视,对留守儿童在思想、行为和品德方面的正确引导往往不足。实地调查发现,有些隔代监护人在孩子面前不注重日常生活用语,容易使得孩子养成“出口成脏”的坏习惯;有的隔代监护人在日常生活中对于孩子的要求有求必应,导致孩子娇生惯养缺乏自主能力。甚至也有隔代监护人对于留守儿童疏于管教,而由于社会诱惑的增多导致部分留守儿童沾染上沉迷游戏、吸毒、等恶习,最后发生令人难以置信的“恶性事件”,走上违法犯罪道路,成为社会不安定因素。根据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统计资料发现,2013年中国各级法院判决生效的留守儿童犯罪率约占未成年人犯罪的70%。2015年6月10日,湖南省衡阳市的一个小镇上,两姐妹被镇上12岁的留守儿童投毒致死;2014年2月18日,14岁的留守儿童用刀刺死了来网吧找他的父亲[4]。

(三)心理问题缺乏有效疏导心理问题是农村留守儿童众多问题中最明显、最值得关注的问题。儿童在成长过程中离不开父母双亲的引导和关爱,由于农村留守儿童日常生活中家庭结构的不完整,父母长时间不在身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存在很多困惑和问题。1.农村留守儿童较之非留守儿童更容易产生孤寂、焦虑、自卑、敏感等负面情绪具体表现为性格内向孤僻,不爱说话,害怕与人交流,交往能力差。例如有留守儿童在其日记中反映,当父母离开后,自己必须独自忍受孤独,常常感到无助和悲哀,十分缺乏安全感。同时在实地调查中发现,农村留守儿童大部分都存在难以融入同龄集体的经历,他们在表现得不够自信的同时渴望得到他人的关注,内心异常敏感但是却不懂如何有效地和家长老师沟通,导致留守儿童出现心理问题时得不得家长与老师的有效疏导与开解。2.父母及隔代监护人缺乏心理辅导能力由于心理知识的普及不够,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及其隔代监护人对心理问题普遍陌生,对于留守儿童的心理状况缺少关心,也不知如何关心,致使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难以得到有效辅导。调查发现,留守儿童的父母由于身处外地,平时只能通过电话偶尔询问一下学习情况,对留守儿童的心理感受、情感需求很少关注;一些父母一年只与子女通过一次电话,甚至在电话中对孩子的学习都不过问,更谈不上满足孩子的情感需求。例如一名留守儿童在日志中写到:“妈妈外出打工后,我感觉我已经不再需要妈妈了,别人回家都有可口的饭菜而我只能自己做饭,我好恨我的妈妈……初中后我不再叫妈妈了,我和她的电话交流也已经很少很少了。”2.学校缺乏针对留守儿童的专业心理辅导农村学校偶尔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由于缺乏相关专业的心理教师,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强调安全、卫生和学习,基本没有真正涉及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部分,因此无法针对留守儿童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课程和给予有效的心理辅导。在一名留守儿童的日记中写到:“我每天要早起走很远的路去上学,没有时间吃早饭,身体不舒服就胡思乱想,怀疑自己得了大病,导致我上课精力不集中,学习效率低,老师对此不能理解,每次都批评我,严重打击了我的自尊心……我认为世界都否定了我,所有人都讨厌我。”从日记中可以看出,这名留守儿童出现了一定的心理问题,但是却得不到老师的理解与帮助,不仅影响了学习成绩,也对他的心理健康发展非常不利。由于学校自身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不足,更是无法对留守儿童监护人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和心理知识培训,导致农村留守儿童在学校和家庭都无法得到有效的心理辅导。

(四)学校缺乏有效安全管理,家庭监管与农村社区监管缺位,农村留守儿童安全隐患突出农村留守儿童的安全主要由学校、家庭、社区监管以及留守儿童的自我监管,每一个监管环节缺一不可,如果缺失或者不力必然导致安全问题。1.校园内部缺乏安全管理学校里的校园欺凌现象普遍存在,学校无法进行有效的监管和处理,而由于留守儿童父母长时间不在身边导致其胆小软弱懦弱缺乏安全感,以及其他孩子对留守儿童的歧视,使得留守儿童更容易受到欺负。调查发现,大部分农村留守儿童在学校有被欺负的经历,被欺负之后不敢告诉家长和老师。在访谈中某留守儿童的奶奶说孩子身上有伤,从来都不告诉她受伤原因,找到学校方面也得不到妥善的处理,欺负事件仍频频发生。其次,农村很多中心小学地处镇上,而大部分农村留守儿童住家较远,上下学过程中需要校车接送,而学校对于非官方的“黑校车”采取放任态度,存在着严重的安全隐患。2.学校安全教育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在调查中发现农村中心小学一般没有开设专门的安全专题课程和发放安全教育书籍。对于安全教育,学校一般选择在班会课上由班主任老师进行,而班主任老师所进行的安全教育内容其科学性和系统性明显不足。3.家庭监管的功能缺失当学校的安全教育不足时需要由家庭方面进行补充完善,由于监护人对于安全认知不到位,容易造成儿童缺乏最基础最必要的安全保障,致使危险情况下留守儿童的自救能力和应变能力都较差。据相关调查显示,只有56%的监护人会经常关注并采取措施预防留守儿童意外伤害发生,34%的监护人只是有时关注,甚至有8%的监护人表示不关注,隔代教育的监护盲区使得留守儿童伤亡事故时有发生[5]。例如贵州某山村的四个孩子由于父母外出打工,爷爷奶奶已经过世,外公外婆没有能力照顾孩子,因此独自留守在家中无人看管而导致喝农药身亡[6]。同时农村家庭相较于城市家庭对于儿童的保护能力更弱,而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人都是隔代的弱势群体老年人居多。当不法分子侵入家中进行窃取财产或暴力活动时,老人根本无法保护到幼小的儿童。4.农村社区监督的匮乏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缺乏有效的家庭监管,他们的安全面临着各方面的威胁,因此社区监管是在学校和家庭以外的衔接真空地带的有力保障。但是农村的社区对于留守儿童的看护主要是以互助的形式存在,缺乏实质性的措施。

三、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社会治理对策

从前面的分析发现,农村留守儿童在各方面的问题都很突出,而产生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想单独从学校或者家庭寻找解决对策,都难以取得应有的效果。为此,必须采用系统思维,从多角度全方位寻求解决问题的对策。20世纪90年代以来,非盈利性组织例如慈善机构、社区和志愿者组织等社会力量的壮大,不断地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治理理论开始兴起,它帮助政府在处理社会问题时拓宽视野。为此,本研究拟从治理理论视角探索解决之道。

(一)治理理论的基本内涵全球治理委员会于1995年发表的《我们的全球伙伴关系》对治理作出了如下界定:治理是各种公共的或私人的个人和机构管理其共同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这既包括有权迫使人们服从的正式制度和规则,也包括各种人们同意或以为符合其利益的非正式的制度安排。治理强调为了更好地实现公共管理目的,公共部门、私人部门等各类组织、各类人员均应有效参与[7]。治理理论允许政府以外的组织参与到治理体系之中,强调治理主体的多元化,允许多个治理中心并存,主体之间的责任界限模糊化,各个主体之间相互协作、促进与竞争,提高公共决策的科学性与民主性,同时建立良性的治理网络体系,推动社会问题的解决,为公民提供更多的选择和更好的服务。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由来已久,已经不能仅仅依靠单个政府主体能够解决,还需要学校、社会与家庭的相互配合和相互促进,才能构建出完整的治理体系。

(二)具体对策

1.政府层面政府可以利用自身的权力和资源优势,在留守儿童问题解决中起着重要的导向和控制作用。为此,政府部门应该努力为留守儿童营造更好的环境条件,搭建更好的教育平台。首先,政府要全面改革户籍制度,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大力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切实解决城镇基本公共服务,例如社会保障、医疗保障的全覆盖,以更好保障进城务工人员的城市生活问题,使其具备良好的城市生活条件,在制度上没有把留守农村儿童带在身边生活的障碍。其次,政府要出台相应制度以促使留守儿童能够更好地随父母进城就学。农村孩子进城要享有优质教育,就必然面临入学门槛高和教育成本高的问题,政府可以针对这部分农村儿童推行就近入学的政策。政府可以研究给与有就学子女的农民工每人每月一定额度的补贴,以便减少其在城市生活成本提高的压力;针对不便跟随父母就学的留守儿童,政府可以对雇佣农民工的企业提倡实行带薪探亲假的政策,同时对于推行该政策的企业实行优惠政策或进行补贴。同时各地政府应加快当地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本地就业机会,让农民就近务工,从根本上减少留守儿童。第三,国家要加大对于农村教育的投入,均衡发展城乡教育资源。2014年农村义务教育投入近900亿元,占同年GpD总量的0.14%,农村教育投入比重仍待提高。政府通过加大农村教育投入,促使农村学校能够配备更充足的师资,有更好的教育设备等条件,以便给留守儿童提供更好的教育,切实弥补其家庭教育存在的不足。第四,政府牵头建立留守儿童救助平台。建议农村基层政府建立留守儿童救助平台,通过设立专门的留守儿童关爱资金对切实需要帮助的留守儿童进行帮扶,化解留守儿童成长中的突出问题,使留守儿童能够感受到更多来自政府和社会的关爱。第五,优化农村地区师资配置,提升农村地区师资待遇。对留守儿童集中的农村地区要根据实际情况配备教师编制,确保学校师资充足、结构合理。同时要切实提升农村地区教师工资水平,加大政策的吸引力,全面提升农村地区教师的工作积极性。第六,教育主管部门要改变学校评价指标体系,强化素质教育导向。尽管国家倡导并推行素质教育,但在基层各种教育考评中仍然存在分数至上的现象,学校升学率排名落后的学校要通报校长,层层压力加码下来,一线教师必然更多抓教学任务,精力更多聚焦于成绩优秀的学生身上,而对于成绩不好、性格孤僻的儿童则关注较少,导致的结果就是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与性格塑造往往得不到重视。因此,必须进一步理顺管理部门的职责权限,切实落实好素质教育,形成对留守儿童教育管理的合力。

2.学校层面学校是人才培养的专门机构,具有特殊的教育场所和资源,在留守儿童培养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必须充分发挥学校在留守儿童问题解决中的主导作用。一要完善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制度。推行在校教师针对留守儿童的帮扶计划,积极解决留守儿童吃、住、学习、娱乐等方面遇到的问题。学校可以建立乡村学校少年宫,组织留守儿童开展趣味性文体活动及各类竞赛活动,丰富精神文化生活,增强自信心,让他们在活动中陶冶性情。例如针对暑期无人监管以及监管困难的留守儿童,集中在学校创办暑期爱心夏令营,改善其在家的放羊式学习生活方式,减少其面临意外伤害发生的几率,学校在暑期夏令营中要保障留守儿童的食宿安全,开展学习辅导、兴趣小组以及社会拓展训练等等,以提升留守儿童的综合能力。二要加强教师心理健康知识培训,构建心理疏导平台。留守儿童都处在可塑性很强的阶段,老师作为他们的引路人,在关注成绩的同时,应更多关注孩子们的心理健康,注重引导和培养他们的兴趣,给予性格孤僻的孩子以关爱和温暖。为此,学校必须首先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要分期分批组织现有教师进行心理教育培训,提高其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水平。此外,应在农村各中小学建立心理健康咨询室,全面开展留守儿童心理抚慰和疏导,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塑造他们健全的人格。三要加强与留守儿童监护人的沟通联系。学校应当建立多功能休息室,配置有图书、电脑、电话,让留守儿童在学校一样能感受到丰富多彩的生活,并且可以通过电话与网络与远在外地的父母联络。有的学校,坚持让教师指导“留守儿童”每月用书信与父母沟通,让父母了解留守儿童的内心,密切孩子与父母的情感沟通,并且在感受亲情温暖的同时提升阅读写作水平,十分值得赞赏。

3.社会层面社会是留守儿童成长的重要外部环境,对儿童成长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净化的社会环境、互帮互助的友邻对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意义重大,为此要努力发挥社会资源作用。首先,社区要建立专门的留守儿童文件档案,为帮扶留守儿童创造基础条件。社区应建立留守儿童基本信息档案,了解留守儿童及其家庭基本状况,为其更好提供生活照顾、医疗保障、教育助学、亲情关怀、生产帮扶等多项服务创造良好的基础条件。其次,社区应建立邻里互助平台,以解决部分留守儿童日常监护缺失的问题。通过构建邻里互助机制,开展“爱心邻居”活动,鼓励社会中有条件、有爱心的群众在日常生活中发挥“家长”作用,帮助管护留守儿童,从而达到留守儿童困难帮扶、课业辅导、情感陪伴等多种形式互助关爱目的。第三,社区要积极创建留守儿童监护公益组织,让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到对留守儿童的帮扶中,发挥全社会对留守儿童关爱、监护的合力作用。一些地区针对留守儿童创立的各种爱心社公益组织,在留守儿童成长中发挥了很好的作用,值得进一步总结经验加以推广。第四,社会要积极为农村留守儿童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一要从严打击侵害农村留守儿童权益的违法犯罪活动,积极为他们提供各种形式的法律援助。二要大力加强农村文化体育场所建设,突出整治好校园周边环境,重点加强网吧、电子游戏室等规范经营,最大程度地减少对孩子们的精神污染。

4.家庭层面家庭是教育的最基础单位,是留守儿童情感的主要寄托之处,良好的家庭环境对留守儿童的成长发挥着直接作用。为此,要鼓励留守儿童父母尽可能将子女带在身边就近入学。父母是与留守儿童关系最为亲密的人,任何政府、社会组织、学校的关爱都不能替代父母对于孩子们成长的作用,因此留守儿童随同父母在打工地就近入学才是解决留守问题的根本方法。要促使留守儿童监护人努力提升监护素质,留守儿童的父母不能简单地把子女交给隔代监护人,而是必须把子女交给具有培养教育能力的监护人,才能更好地解决教和养的关系问题。对于监护胜任素质不够的监护人,必须借助多方力量提升监护素质,同时留守儿童的父母必须随时补位,以最大限度消除对留守儿童教育上可能留下的隐患。作为留守儿童监护人的父母,必须主动与学校、孩子、社区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沟通交流。通过与学校、家庭和社区的沟通以此全面了解孩子的情况,更好发现和解决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同时通过与子女保持频繁联系让其感受家庭的温暖和父母的关爱,消除留守儿童对父母可能产生的不理解与怨恨情绪,从而促进留守儿童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