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的诉说500


【第一篇】雨的诉说500人教新课标版初中九上第一单元综合性学习《雨的诉说》教案

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雨的诉说

教学设想: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语文课应该加强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通过一些喜闻乐见的形式,在活动中学语文、用语文,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听、说、读、写的能力”。

教学目标

1.丰富学生的心灵感悟,引导他们注意观察和体验大自然的韵味。

2.通过搜集有关资料,增长见闻,开阔视野,并锻炼信息的搜集和处理能力。

3.阅读和朗诵写雨的文学作品,提高文学鉴赏水平和朗诵能力,。加深对“雨”这种自然现象的认识,尤其是体味抒情类作品中“情景交融”的意境,具备诗词作者所体验过的丰富的人生意蕴和审美价值。

教师准备

1.本次活动若想开展得深入、成功,须做较长时间的准备。比如录制雨声,要在各个季节、各个地方去“采风”,这不是几天可以完成的;搜集关于雨的知识和文学作品,也难以在短期内做得系统、丰富。因此,教师最好在学期一开始就把这项活动布置下去,让学生在课余时间随时留意、多方搜集。

2.多媒体课件。

3.在学生进行分组活动准备时,及时进行指点和帮助。

教学目标:

促使学生对生活中常见的自然现象——雨进行联想,与一些诗词文联系,通过部分优秀的诗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一)总言。

水是生命之源,而陆地上的水,大部分要靠天上的降水(雨、雪)补给,因而从天而降的雨水,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中华民族作为以农业立国的古老国度,更是时刻离不开雨水的滋养哺育,因而雨水常常被中华民族视为甘霖、膏雨、活命水。由于水特别是雨水带给人类的祸福远远超过其它一切自然物,因而雨水在很早以前就成为中华民族最重要的自然崇拜物之一。与此同时,水作为一种重要的自然现象,其对人类生存的重要功用以及丰富多彩的形态声貌,在华夏民族的精神世界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并逐渐形成了极富民族特色的雨文化现象。

(二)关于“雨”的知识

1.天天下雨的地方

大气中经常含有水汽,那是由海洋、河湖、土壤和植物等的水分蒸发而来的。当水汽到达饱和点时,空气变冷,在不同温度的影响下,会凝结成云、雾、雨、雪和雹等。 世界降水量的分布是不均匀的。

有的地方,雨下得特别多,甚至天天在下雨。

我国四川西部,山岭起伏,那里的峨嵋山是大陆上多雨的地方,有“西蜀漏天”之称。

台湾省的山脉,南北绵延,位于基隆河发源地的迎风高地上的火烧寮,是我国最多雨的地方,平均年降水量是6 500毫米。1912年出现过8 408毫米的记录。每年,夏季风、台风从海洋吹来,到达山坡后,被迫上升,容易凝云播雨。基隆因为多雨而得到了“雨港”的称号。 世界最多雨的地方在威尔里尔和乞拉朋齐。夏威夷群岛的威尔里尔,年平均降水量达11 680毫米;而印度的乞拉朋齐,1861年曾出现年降水量20 447毫米的纪录。1960年8月到1961年7月,出现了26 461.2毫米的最高记录。

世界的一些地方,雨常常倾盆而下,带来灾害。年降水量达1 000毫米的地方,已经相当湿

润了。可是,印度洋上的留尼汪岛,1952年3月15日到16日测到了24小时降水量1 870毫米的最高纪录。

美国弗吉尼亚州,1969年飓风袭击时,测到5小时的降水量达787.4毫米。西印度群岛中瓜德罗普岛的巴尔斯特,1970年11月26日测到一分钟的降水量达31.2毫米。

有些地方年降水量不大,却常常下着雨。智利南部的巴希亚•菲利克斯,平均每年有325天在下雨。1961年这一年,只有17天没有下过雨。它处在西风带内,长年从太平洋带来大量水汽,受到地形的抬升,形成阴雨天气。

还有天天下雨的地方呢!如巴西的巴拉城,每天都要下几次雨。更奇怪的是,每次下雨都有固定的时间。因此,当地居民有个习惯,谈论时间不用钟表或太阳,而是用雨。他们不说上午几点钟、下午几点钟,而是说第几次雨后。

巴拉圭的巴拉那河一带,每天都是蒙蒙细雨,下个不停。这儿的雨形成原因与一般不同,是由于在离巴拉那河不远的地方有个大瀑布,那里不停地刮着大风,风把水雾带到高空,凝结成雨。说来也巧,这雨老是降落在那个地方。

2.终年无雨的地方

提起少雨的地方,人们就会想起沙漠来。那里水汽少,雨水也少。水是生命的源泉,水比黄金还宝贵。

塔里木盆地是我国雨水最少的地方。塔克拉玛干沙漠东南部的若羌,年平均降水量只有5毫米。这里四周高山环绕,离海洋很远,湿空气很难到达。

非洲撒哈拉大沙漠中部,一连几年都不下雨,阳光灼照,空气干燥,被称为沙漠中的沙漠。 中亚土库曼和乌兹别克,也是多沙漠的地方。那里常常有这种情况:天空在下雨,地面上见不到一滴雨水。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那里的空气十分干燥,好不容易云层凝雨,它们还没落到地面,就在半空中被蒸发掉啦!这种“高空下雨,低空无雨”的景象,人们叫它“干雨”。

北非的哈尔夫旱谷,曾经一连有八九年没下过雨。

南美洲秘鲁和智利沿海一带,因为有寒流和从深海涌上来的冷水流的影响,又位于高山的背风带,因此,年平均降水量还不到3毫米,连年不雨也是常事。有趣的是,这里有个“观雨团”组织,可见雨是多么稀罕了。

智利的阿塔卡马沙漠,1845年到1936年止,有91年没有下过雨,是世界的“旱极”。 沙漠地区由于干燥,至今还没有人定居下来。可是世界上却有着“不雨城”和几乎不雨的城市。

秘鲁的利马,一年平均降雨37毫米,下的都是一种蒙蒙的毛毛雨,叫“加鲁亚”。这种雨只能使大地稍稍湿润,而街道上从来不会出现一个小水洼。1949年4月,利马下了一次真正的雨,足足有一小时。人们惊慌地度过了这一次“灾难”。因为那里所有的房屋屋顶只是用来遮蔽太阳光的,不能防雨。雨的突然降临,使许多房屋的房顶都坍塌了,墙上的灰粉被冲掉,屋子里成了“游泳池”。

二、交流展示含雨的谚语、格言和成语

中华民族在长期与雨打交道的过程中,通过对自然的深入观察,并与社会现象相联系,总结出许多与雨相关的谚语、格言和成语等,极大地丰富了雨文化的内涵。请把你积累的含

有“雨”字的成语和大家交流一下,好吗?

“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语出《老子•二十三章》)。意为狂风刮不到一个早晨就会

过去,暴雨下不到一整天就会停止。,现用来比喻腐恶势力不会长久存在。

“月晕而风,础润而雨”(语出《辨奸论》)。日光或月光通过云层中的冰晶时,经折射而成的光圈,通称“风圈”,常被认为是即将刮大风的预兆;将要下雨时,空气中的湿度加

大,房屋基石就湿润了,预示着将要下雨。以常见的气象征兆,说明任何问题的发生都有其

预兆。

“云腾致雨,露结为霜”(语出南朝梁•周兴嗣《千字文》)说明了雨形成的原因。

“破屋更遭连夜雨,漏船又遇打头风”(民谚)。以破屋、漏船遭连阴雨、遇打头风形容

灾祸接连发生。

“春雨贵如油”(民谚)。言春天正是庄稼生长最需要水的季节,而此时往往又是干旱少

雨的时节,故称春天的降雨如同油一样宝贵。

“寒暑不时则疾,风雨不节则饥”(语出《礼记•乐记》)意思是说寒来暑往不合时令容

易使人生病,风雨调节不适容易造成农业减产导致饥荒。

“百谷之仰膏雨”(语出唐•刘禹锡《上杜司徒书》)。意谓犹谷物之仰望雨露润泽,比喻

极其急迫的样子。

“雨露”。雨和物能滋长万物,多用于比喻恩泽、恩情。如李白《书情》诗:“愧无横草

功,虚负雨露恩。”

成语有:

风调雨顺、五风十雨、雨旸时若:形容风雨适时,气候调和,遂人所愿;

和风细雨、柔风甘雨、斜风细雨、雨丝风片:指春天的和风细雨,亦喻待人处事采取和缓的

方式,不粗暴;

雨后春笋:指春天雨后,竹笋长得又多又快,比喻新事物大量出现,蓬勃发展;

雨过天晴:指雨霁云开,天空晴朗,比喻情况由坏转好;

风风雨雨:泛指刮风下雨,亦比喻遇到重重阻碍或议论纷纷;

风雨交加:指风雨一齐袭来,亦比喻几种灾难一起袭来;

狂风骤雨、狂风暴雨、烈风淫雨、震风陵雨:形容大风大雨、疾风暴雨,亦比喻声势猛烈;

滂沱大雨、飘泼大雨、银河倒泻:形容雨下得很大;

风雨飘摇、风潇雨晦、风雨晦暝、风雨如晦:形容风雨交加,天色昏暗,比喻局势动荡不安、

社会黑暗;

八方风雨:指四面八方的急风骤雨,比喻局势变幻,激烈动荡;

呼风唤雨:原指神道呼风唤雨的法力,现多比喻能够支配自然的巨大力量,亦形容恶势力猖

獗;

凄风苦雨:指寒冷的风,成灾的雨,形容天气恶劣,后常比喻处境悲惨凄凉;

风雨剥蚀:指物体因受风雨侵蚀而损坏;

雨沐风餐、栉风沐雨、雨淋日炙:形容在外奔波,历尽辛劳;

亢旱不雨:指天气干旱,久不下雨;

密云不雨:言乌云密布而未下雨,原指德能未能下及,现比喻事件已酝酿成熟,但还没有爆

发;

风雨同舟:指在风雨中同船渡河,比喻共度难关;

风雨无阻:指刮风下雨也阻挡不住,无论天气如何都照常进行;

风霜雨雪:比喻经历过种种艰难困苦;风雨兼程,指冒着风雨加倍赶路;

挥汗成雨:言洒出的汗能成为雨,形容人很多;

泪如雨下、涕零如雨、涕泪滂沱:指眼泪象雨水一样往下流淌,形容悲痛欲绝。

三、交流感悟关于写雨的诗歌

雨是一种自然现象,也是一种自然景观。每当天下雨时,许多人特别是文人往往将雨当成一种自然景象来观赏。朦朦细雨、倾盆大雨、暴风聚雨„„各种各样的雨态以及下雨时风声雨声、电闪雷鸣的气势和声色等,很容易使文人墨客触生情,涌动文思,所谓“片云头上黑,应是雨催诗”(唐•杜甫《携妓纳凉晚际遇雨》)是也,故古人常常将对雨的观察和感悟赋于诗文。纵观华夏民族的文学画廓,写雨的诗文很多,而且不乏名篇佳句。

写雨的诗作展示及赏析

杜甫《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春天是万物萌芽生长的时节,也是十分需要雨水滋润的时节。但春雨贵如油,春天下雨,岂不是“好雨”?!一个“好”字,把作者的见春飘然而下的喜悦心情表现得颇为充分。三、四句言春雨伴随着微风夜来,悄无声息地滋润万物,写春雨的作用,笔墨细腻。末两句写清晨看锦城成都的花在春雨的滋润下,红润一片,花因饱含雨水而重、而浓,写的情深意切。全诗通篇无一“喜”字,但喜悦之情却溢于言表。

韩愈《初春小雨》:“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诗人以饱满的激情盛赞小雨,于小中见大,于景中寓理寓情。的“小雨“比喻为酥酒之初熟,味甘滑、润泽,连小草也沾上了雨露,细雨中草色微绿,近看不觉而远视泛青。最后归结为”一年春好处“,连帝王宫苑的景色也比不过了。初春的景色被描绘的细腻真切。

曾几《苏秀道中,自七月二十五日夜大雨三日,秋苗以苏,喜而有作》:“一夕骄阳转作霖,梦回凉冷润衣襟。不愁屋漏床床湿,且喜溪流岸岸深。千里稻花应秀色,五更桐叶最佳音。无田似我犹欣舞,何况田间望岁心。”久旱遇雨,欣喜若狂,连衣服、床铺湿了也顾不得,表达了诗人的喜雨之情和对民生的关注。

苏轼《有美堂暴雨》:“游人脚底一声雷,满座顽云拨不开。天外黑风吹海立,浙东飞雨过江来。十分潋滟金尊凸,千杖敲羯鼓催。唤起谪仙泉洒面,倒倾鲛室泻琼瑰。”全诗生动地写出了暴风骤雨来临前后的景象:雷声轰鸣,乌云密布,黑风从天外刮来,大海为之竖立,足见其凶猛;大雨随风飞腾,由浙东横过大江,足见其急骤。湖海水涨,雷声铿锵,诗人的才思也在暴风雨的催促下迸发出来。

秦观《春日》:“一夕轻雷落万丝,霁光浮瓦碧参差。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写轻雷响过,春雨淅沥而下。雨后初晴,阳光好象在刚刚被雨洗过的碧瓦间浮动。春雨过后,芍药含泪,情意脉脉;蔷薇横卧,娇态可掬。虽主要写雨后的景致,却透露出对春雨滋润之功的称颂。

除了专门写雨的诗文以外,古人的其它诗作中多有描写雨及雨中景物的句子:

“腾云似涌烟,密雨如散丝。”(晋•张协《杂诗十首》)形容雨如散落的丝线一般密集。

“残虹收度雨,缺岸上新流。”(《南朝陈•张正见《后湖泛舟》》写夏日骤雨初停,断虹出现在天边,上涨的湖水从缺口流出,形成一股新的水流。

“沾衣欲湿桃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唐•僧志南《绝句》)杏花绽开时节的细雨,亲切地将要打湿衣服;扬着柳枝的微风拂面,令人感到暖和香甜,诗人即景寓情,给人以禅的意境。

“微雨池塘见,好风襟袖知”(唐•杜枚《秋思》)微雨飘洒,笼罩在雨中的池塘意境横生;好风吹来,襟袖都生温馨之意。

“雨急山溪涨,云迷岭树低。”(唐•戴叔伦《宿灵岩寺》)描写了诗人在灵岩寺(坐落于济南市郊长清县方山之阳泰山西北麓)山道上所见的雨中山间景色。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唐•刘长卿《别严士元》)细雨湿衣,不显其形;闲花落地,不闻其声,可谓描写入微。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唐•杜甫《水槛遣心二首》之一)唯“细雨”,鱼方上浮,若大雨则伏而不出;唯“微风”,燕子方斜,若大风亦伏而不翔。对微风细雨中的景物体察入微,描绘的情趣盎然。

“涧底松摇千尺雨,庭中竹撼一窗秋。”(唐•杜荀鹤《夏日留题张山人林亭》)以飒飒的雨声比喻高松摇晃之声,使得景物饶有意趣。

“柳枝经雨重,松色带烟深。”(唐•张谓《郡南亭子宴》)柳枝带雨,枝叶增重,烟雨之中,松色深重。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唐•韦应物《滁州西涧》)春潮怒涨,暮雨急骤,行人断踪,野渡舟横,动静相映,更显出野渡的清幽。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花。”(宋•赵师秀《有约》)描绘了江南黄梅天多雨、处处蛙鸣的乡村景致。

“林外鸣鸠春雨歇,屋头初日杏花繁。”(宋•欧阳修《田家》)远处鸠声悦耳,近处杏花映日,动静相宜,声色互衬,展现出江南农家雨后新晴的明媚春光。

“土膏欲动雨频催,万草千花一饷开。”(宋•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之一)春风春雨,滋润大地,草木萌发,百花开放,织成一幅生机盎然的春景图。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宋•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绝》)写乌云翻滚如墨,夏日的阵雨云尚未来得及把山遮住,但如跳动的珍珠般的雨点也扑天盖地地打向了船舱。

“风如拔山努,雨如决河倾。”(宋•陆游《大风雨中作》)写出了风狂雨猛的态势。

“雷声千嶂落,雨色万峰来。”(明•李攀龙《广阳山道中》)雷声轰鸣,如千座高峰倒塌;暴雨倾注,烟云滚滚,似万座山峰迎面扑来,写出了大雷雨的气势。

【第二篇】雨的诉说500《雨的诉说》教案

人教课标实验教科书语文九年级上 第一单元 综合性学习

语文综合性学习——雨的诉说

【教学目标】

情感目标:

体会“无字书”的魅力,体会写雨的文学作品中蕴含的美感。

能力目标:

1.提高收集整理图片、文字的能力;提高采集编辑音频、视频的能力。

2.提高展示资料的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养成观察和体验大自然韵味的习惯;体味抒情类作品中“情景交融”的意境。

2.通过阅读和朗诵写雨的文学作品,提高文学鉴赏水平和朗诵能力。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一)课前准备(提前两周时间,让学生分组收集和雨有关的图片和文学作品,并在小组内部加以整理;建议学生捕捉时机,采集、编辑和雨有关的音频、视频)

1.引导学生要充分利用身边的资源及条件(图书、多媒体等)

2.鼓励原创资料的采集整理

3.分组合作引导(对于今天的学生,应该让其在学习中学会合作,给一个小组一个共同的任务,明确每个人的项目角色,让每个人都承担一份责任,在活动中互相支持,互相配合,并且要学会群体加工)

4.资料分类引导 ,教师要提出自己的建议,引导一下学生。收集资料要避免一个误区,即无限度的收集资料,我们的课堂不应该只成为“资料展示厅”。要谨记:收集资料是为学习服务的。审美,表达新鲜独特的感受,这才是最重要的。雨的诉说500

(二)师生共同把整理过的图片、文字、音频、视频资料制作成教学课件,以增强教学效果。

如果说在资料收集、整理阶段,教师的角色主要是组织者、建议者、整合者,那么在课堂上,教师的角色则主要是引导者、启发者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合理导入。

1.雨,本来是一种自然现象,然而,它却给我们带来了许多视觉、听觉上的享受,给我们带来了许多美感。这节课,我们进行语文综合性学习:雨的诉说。明确本课的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

2.我是快乐而沉静的雨。我从天空中飘落,伴着我欢快的足音,花草荡漾出陶醉的笑意;我和着自然清新的空气,将温柔的脸轻轻地贴近土地。“我来了,我来了就不再回去。”

同学们,也请你闭上眼睛,仔细倾听一下我的声音;或是在茂密幽静的竹林,仰起你的小脸,欣赏一下我的身影,相信你会感受到美的意蕴和清新„„

3.现在,让我们欣赏一组和雨有关的精美的图片——

在屏幕上展示同学收集的一些图片资料并给予简要评点;导入本课。

(二) 课堂展示、表达。

1.听听我的足音、看看我的身影。

自然界中的雨,滴落在屋檐瓦楞之间,花草树木之中,江河湖海之上,就像是一个轻巧的使者,探询着人世间的美好。下面,让我们认真聆听大自然的音乐——雨声,仔细观察雨的奇异形体,用心去感悟雨的韵味)

(1)小组内部交流、欣赏自己采集来的和雨有关的音频、视频资料。

(2)选择几个有代表性的小组在全班展示音频、视频资料,然后由录制的同学描述真实情景,并让其他同学用优美的语言说一说唤起了自己怎样的心绪和感受。

新课程中,非常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王国维《人间词话》:一切景语皆情语。学生在生活中收集某些原创资料的过程中,他选取的时机、角度,本身就包涵着一种情,一种审美,是一种对美的瞬间捕捉。要让学生学会欣赏无字书,感受自然之美,学会哲学家海德格尔所说的“诗意般的生活”。

(3)教师总结,过渡到下一个板块——品品我的韵味。

2.品品我的韵味。

(1)教师导入:

有人说,雨是大海的叹息,是天空的泪水,是田野的微笑。它不仅浇灌了禾苗,荡涤了灰尘,也浸润了古今中外文人墨客多情的心。它的身影一再出现在各类文学作品中。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张志和的《渔歌子》:“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李清照的《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南宋末年元初的遗民词人蒋捷的《虞美人 听雨》更加清空、含蓄:“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词从“听雨”这一独特视角,表现了少年、壮年、晚年三个人生阶段的不同境遇、不同感受。现代的如戴望舒的《雨巷》;李健吾的《雨中登泰山》等。这些文学作品的情调各异,但作家们都不约而同地把雨看作烘托气氛和抒发情感的得力助手。

下面我们就欣赏一些写雨抒情的作品,仔细体会它的韵味、情感。

(2)小组内部交流、朗读、赏析、品评本组收集的和雨有关的文学作品。

(3)选择部分小组在全班朗读本组同学挑选的文学作品并给予简要赏析;

欣赏探讨学生写的散文《秋色暮雨》;

(4)播放部分同学制作的课件并由该生或本组同学讲解:

学生课件一

(师生评价、赏析)

学生课件二

(师生评价、赏析)

(三)各抒己见

同学们收集到了这么多和雨有关的古典诗词和现代文学作品,可见诗人对雨多么喜爱!你能谈谈诗人喜爱雨的原因吗?

讨论之后教师总结。

(四)写作:

以 《雨的随想》为题,写一篇600字以上的作文,文体不限。

(附:“学生课件一”里面的部分解说词)

雨中多情,因而雨中多诗。在古诗中,雨具有了丰富的人生意蕴和审美价值。

1.喜雨

喜雨往往与滋润万物,唤起勃勃生机联系在一起。雨后,满眼青翠,内心喜悦可以想见。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杜甫《水槛遣心二首》(其一);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雨后双禽来占竹,秋深一蝶下寻花”(文同《北斋雨后》);

“春路雨添花,花动一山春色”(秦观《好事近》)等。

这些句子均写得清亲可爱,让人觉得快乐、新鲜、清香,欣喜之情溢于言表。

2.苦雨

当诗人寂寞、无奈之时,雨飘然而下,成了最契合文人失意与愁苦的自然物象。如: “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戴叔伦《苏溪亭》;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温庭筠《更漏子》; (雨像懂得人的情思,点点滴滴地洒落,也一声声地撞击着人的心扉,诗人百感交集,泪水与哀愁同出,读来令人断肠。

3.雅雨

中国文人有喜雨的雅好,这是一种对雅致人生意境的追求。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韦应物《滁州西涧》;

“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诗人对雨中自然之物的倾心赏玩,折射出闲雅的人生态度。文学世界里的细雨疏疏,是浮现于诗人嘴角的恬静与惬意。诗人的心灵在细雨的浸润下,流露出远离喧嚣的高雅与适意。

4.禅雨

诗人在雨的静观和沉思中领悟到某种人生的哲理,使雨具有了几分禅家的意味。

一蓑烟雨任平生。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苏轼的《定风波》

(无论是自然界的阴睛风雨,还是现实人生的荣辱升降,都可等闲视之。何等从容豁达!真是具有禅意般的哲理!

——综上所述,唐宋诗词中的“雨”意象是诗人主观情意与客观物象结合的产物。雨中有欢欣,雨中有哀怨,雨中有雅趣,雨中有禅思。雨为诗人留下了广阔的抒情空间,也为我们留下了许多美的享受。

(附:学生文章《秋色暮雨》片断)

秋色暮雨

傍晚的云霞如同绝美的霓裳在漫天翩舞,把天际的一切都染成了片片嫣红的酡颜,斜晖脉脉地透过无数云霓倾泻在大地上,也使万物和大地都陷入了一个华丽而柔和的金桔色梦境里去。

不久,晚霞舞累了,匆匆卸妆尾随夕阳而去。金桔色的天空开始慢慢幻化成萧瑟而冷淡的鸽子灰,把云层都氤氲上阴沉的气息,漠漠地连着高天。风大了,地上七零八散的落红都随着它飞舞起来,雨前沉闷的空气,郁郁地笼罩在大地上。

天色越来越暗,雨像银灰色黏濡的蛛丝,缥缈地从云朵上轻笼下来,只有一点细细的淅

淅沥沥的声音。细雨在檐下织成了锦,密密的水晶线滴滴答答地向下飘坠着,濡湿了院中的繁花与绿叶,它们含着满眼的泪珠,但却又是欢愉而舒畅的。时而有燕子斜飞过这层细雨的雾霭,似一痕黑色的音符,向着它的爱巢掠了过去。雨渐渐大了一些,成为泪泓泓的青琴醉眼,飞坠在繁密的花枝上。风斜吹着雨珠落在水面上,荡起无数徐徐散开的涟漪,引得鱼群纷纷上来唼喋着。院落中的草坪经历了雨的洗礼,也绿成莹莹然的碧波青影,泣露的芙蓉和凄红的泪花,都在这雨中轻轻摇曳着……

不知何时,雨停了,只有屋檐下还滴着串串水珠……

【第三篇】雨的诉说500综合 雨的诉说 第二课时

饶平县新丰职业技术学校 中 年级 科教案

【第四篇】雨的诉说500九年级语文上册 《雨的诉说》课件 人教新课标版 【第五篇】雨的诉说500初中课文目录(4版)

初中四个版本的教材篇目 人教版

七年级

在山的那边

走一步,再走一步

生命 生命

紫藤萝瀑布

童趣

理想

行道树

第一次真好

人生寓言(节选)

我的信念

《论语》十则

济南的冬天

山中访友

秋天

观沧海

次北固山下

钱塘湖春行

西江月

天净沙秋思

化石吟

看云识天气

绿色蝈蝈

月亮上的足迹

山市

风筝

羚羊木雕

散步

金色花

纸船寄母亲

咏雪

陈太丘与友期

皇帝的新装

天上的街市

静夜

女娲造人

盲孩子和他的影子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

蚊子和狮子

智子疑邻

塞翁失马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爸爸的花儿落了

丑小鸭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未选择的路

伤仲永

黄河颂

最后一课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

土地的誓言

木兰诗

邓稼先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音乐巨人贝多芬

福楼拜家的星期天

孙权劝学

社戏

安塞腰鼓

竹影

观舞记

口技

伟大的悲剧

荒岛余生

登上地球之巅

真正的英雄

夸父追日

两小儿辩日

珍珠鸟

斑羚飞渡

华南虎

八年级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芦花荡

蜡烛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亲爱的爸爸妈妈

阿长与《山海经》

背影

台阶

老王

信客

中国石拱桥

桥之美

苏州园林

故宫博物院

说“屏”

大自然的语言

奇妙的克隆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雨的诉说500

生物入侵者

你一定会听见的

桃花源记

陋室铭

爱莲说

核舟记

大道之行也

望岳

春望

石壕吏

三峡

答谢中书书

记承天寺夜游

观潮

湖心亭看雪

归园田居(其三)

使至塞上

渡荆门送别

游山西村

藤野先生

我的母亲

我的第一本书

列夫.托尔斯泰

再塑生命

雷电颂

海燕

组歌

敬畏自然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旅鼠之谜

大雁归来

喂——出来

云南的歌会

端午的鸡蛋

吆喝

春酒

俗世奇人

与朱元思书

五柳先生传

马说

送东阳马生序

诗词曲五首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赤壁

过零丁洋

水调歌头

山坡羊潼关怀古

小石潭记

岳阳楼记

醉翁亭记

满井游记

饮酒

行路难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己亥杂诗

九年级

沁园春·雪

雨说

星星变奏曲

外国诗两首

蝈蝈与蛐蛐

敬业与乐业

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 傅雷家书

致女儿的信雨的诉说500

故乡

孤独之旅

我的叔叔于勒

心声

笑着面对生活

雨的诉说

青春随想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短文两篇

不求甚解

谈读书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好读书,读好书

智取生辰纲

杨修之死

范进中举

香菱学诗

金钱,共同面对的话题 陈涉世家

唐雎不辱使命

隆中对

出师表

词五首

望江南

江城子·密州出猎

渔家傲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武陵春

我爱这土地

乡愁

我用残损的手掌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祖国

黑人谈河流

孔乙己

蒲柳人家

变色龙

热爱生命

谈生命

那树雨的诉说500

地下森林狂想

人生

关注我们的社区

威尼斯商人

变脸

枣儿

音乐学习

乘着音乐的翅膀

公输

《孟子》两章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第六篇】雨的诉说500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教师教学用书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九年级上册教师教学用书

致老师们 第一单元 单元说明 500

1 沁园春 雪 499

2 雨说 498

3 星星变奏曲 97

4 外国诗两首 96

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雨的诉说 95

第二单元 单元说明 94

5 敬业与乐业 93

6 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 92

7 傅雷家书两则 91

8 致女儿的信 90

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演讲:微笑着面对生活 89

第三单元 单元说明 88

9 故乡 87

10 孤独之旅 86

11 我的叔叔于勒 85

12 心声 84

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青春随想 83

第四单元 单元说明 82

13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81

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80

15 短文两篇 79

16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78

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好读书读好书 77

第五单元 单元说明 76

17 智取生辰纲 75

18 杨修之死 74

19 范进中举 73

20 香菱学诗 72

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金钱,共同面对的话题 71

第六单元 单元说明 70

21 陈涉世家 69

22 唐雎不辱使命 68

23 隆中对 67

24 出师表 66

25 词五首 65

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话说千古风流人物 64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九年级上册教师教学用书

致老师们 501

这套教师教学用书是与《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

书·语文》(七~九年级)配套的,旨在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和使用教科书,以便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但愿它能成为老师们的好帮手。

一、编写这套教师教学用书,我们注意了以下几个方面:

1.以党的教育方针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为指导,以《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九年级)为依据,努力体现课程标准的精神和教科书的编写意图;

2.从广大教师的实际出发,既有利于教师把握教科书的内容,解决备课中的实际困难,又给教师发挥独立钻研教材的

主动性和教学的创造性留有一定的空间,有利于教师发展教学个性;

3.编写的每一个环节都要求教师注意对学生进行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

4.注意吸收语言文学界和语文教育界的最新研究成果。

二、这套教师教学用书按照教科书的编排体系进行编写,每个单元前面有单元说明,简要说明这个单元的编排意图和教学时应注意的一般性问题。

阅读部分每篇课文的教学参考一般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1.课文研讨:包括整体感知和问题研究两个部分,整体感知是对这篇课文进行整体解读,帮助把握课文精义;问题研究是就课文的重点和难点进行研究,帮助教师从细部把握课文。

2.练习说明:主要说明练习的设计意图、解题思路,提供参考答案,并针对学生做练习时可能出现的问题,说明如何灵活引导。特别需要说明的是,有些练习题的参考答案不是惟一的,可以有多种答案。

3.教学建议:一般包括预习指导、教学方法、教学设计和注意事项等内容,对课文提出具体的有针对性的教学实施建议。对这一部分内容,我们力求做到具有实用性、启发性和灵活性。

4.有关资料:包括时代背景、作者介绍、文体知识、有关图表、课文鉴赏和评价、作者写作体会等。鉴于有些学校和教师工具书和参考资料不足,这一部分内容较为丰富,教学时可有选择地使用,不要求全部讲给学生。

三、综合性学习是课程标准中的新内容,是语文教育中的一个新课题,没有多少经验可供借鉴,我们这次教材编写也是一个尝试。我们对“综合性”的理解有两个观点,一是听说读

写融于一体,尤其是把写作与口语交际渗透于综合性学习之中,中心内容是在综合性语文活动中提高写作与口语交际能力;二是突出学习过程中的探究性,重点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筛选信息和研究问题的能力。

指导学生进行综合性学习,教师要清楚地知道自己在每一个活动阶段应该做什么。基本原则是,教师精心设计学习情境,并组织协调,学生明确任务,展开活动。本册教科书中,六次综合性学习分为“二大四小”,即大型综合性学习二次和小型综合性学习四次,前者强调研究能力的培养,后者突出写作与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

综合性学习部分的教学参考一般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1.活动目标:一般包括三个维度的目标,突出写作与口语交际能力目标。

2.教师准备:指教师在指导本次综合性学习之前要做的一些准备工作,包括学习的时间安排、教师的知识准备、资料准备和校外活动有关事宜的联络等。这些准备使教师能够在活动中起到切实的指导作用。

3.活动参考:就这次综合性学习提出一些参考意见,包括组织方式、活动安排、课时安排以及根据不同条件如何灵活处理活动内容等,目的是顺利完成本次综合性学习,达到预期目标。

4.活动评价:建议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的方法,既要重视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重点考查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写作与口语交际的能力。

5.有关资料:围绕活动内容,向教师提供比教科书更为详细的参考材料,以便指导活动时自由选用。

四、过去教科书只有一本,凡编入教科书的都要教给学生,只要有所遗漏,就被认为是没有完成教学任务。大家使用这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