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语文陋室铭教案


【篇一】七年级下语文陋室铭教案《陋室铭》原创教案 (语文版七年级下册)



设计者罗淑兰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意义,理解本课特殊句式。

了解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以及“铭”这种古代文体及其特点。

能力目标

注意语言的音律节奏,体会作品的音乐美,反复朗读,直至能够背诵,努力做到以音传情,以词达意。

情感目标

1、以声入情,在充满感情的诵读中感受作品思想内容和韵味情调。

2、初步理解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洁身自好的节操。

重点.难点及其解决方法

1、重点:识记文言字词,了解“铭”的文体特点,理解文意。

2、难点:在诵读中品味富有韵律的语言特色,联系相关史实理解作者高洁伟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怀。

教学方法:

1、以读代讲法,以教师的范读、名家的演读、情境式引读、学生自主练读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诵读课文,并让大多数学生做到能当堂背诵。

2、结合时代背景介绍,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意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想]  

本课教学分三个环节第一个环节,读文,读出音韵美;第二个环节,读屋,读出情境美;第三个环节,读人,读出情感美。三个环节皆以读为本,层层推进,步步深入,引导学生入情入境,提升感悟。以适当的引导或连缀,或点拨,或介绍,或总结,借刘禹锡的文,拎出刘禹锡这个人,引领学生一步步走进刘禹锡的内心世界。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陋室铭》,初识刘禹锡

(出示ppt1)导语:在中国的诸多文化遗迹当中,有很多帝王将相的宫府宅邸,它们或者以豪华气派让人惊叹不已,或者以设计精巧让人流连忘返。但有一处居所,它又小又简陋,但是因为房子主人的一“铭”是一种怎样的文体?

出示ppt3(生读):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陋室铭”,意思是刻在鄙陋居室里的文章。

2、出示ppt4,欣赏朗诵动画视频,体会文章朗朗上口的特点。

过渡:“铭”是一种用韵的文体,读起来琅琅上口,极具音乐美。那你知道“铭”文为什么读起来琅琅上口吗?

明确:一是因为押韵,请用空心圈圈出韵脚字;二是因为节奏整齐,请用斜线划出停顿。)3、出示ppt4,齐读课文。(要求将韵脚字读得清晰、响亮,把握好节奏,体会音乐美。)

师:不错,同学们认为要读出韵味还要注意什么?还有更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有感情。这种感情首先要建立在读懂文章意思的基础上。

请同学们根据课后注释以及大屏幕提示,理解文章大意。

4、出示ppt5,师生问答,强调文中重要字词意思。

5、出示ppt6译文,同桌合作,弄懂每句话的意思。(一人读原文,一人读翻译。)

三、再读课文,感受”陋室”,拜访刘禹锡,

1、要想把文章读得有感情,还要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这还得从作者写这"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这个举动可气坏了知县,于是他将刘禹锡的住所由城南调到城北,并把房屋从三间缩小到一间半。新宅临河,杨柳依依,刘禹锡触景生情,又写了一幅对联:"杨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知县见他仍悠然自得,再度把他的住房调到城中,而且只给他一间仅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房子。半年时间,刘禹锡连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小。想想这县官实在是欺人太甚,于是便愤然提笔写下了《陋室铭》。并请大书法家柳公权书写,刻成一块石碑立于门前,以示“纪念”。

(出示ppt8:今安徽和县刘禹锡的陋室)

2、提问引导;从故事和图片中,你知道作者为什么把自己的住房称为“陋室”了吗?

3、陋室,陋室,真的陋吗?请将文中描写陋室的句子用括号括起来。

出示ppt9: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神。

4、朗读这些句子,边读边想像:你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我们一起走进刘禹锡的陋室去参观拍摄,作为参观者,你想拍摄上面哪个画面?说出你的理由来,请用下面的句式说话:

(出示ppt10):

我想拍下“”这个画面,因为我觉得陋室的……很……,你看……

我想拍下“”这个画面,因为我觉得陋室主人的……很……,因为……

回答预设:

我想拍下“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因为我觉得陋室的自然环境清幽宁静……你看……

我想拍下“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我们仿佛看到了与陋室主人交往的客人高雅不俗……你看……

我想拍下“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我觉得陋室主人生活悠闲自在,你看,他正在陶醉地弹琴、认真地阅读佛经

我想拍下刘禹锡“调素琴,阅金经”的镜头,它给人一种闲适的感觉。

我想拍下“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神”,我觉得陋室主人心情宁静但充满快乐;因为他会为做官追名逐利而伤脑筋……

教师相机点拨归纳。

5、引导朗读:通过大家的想象描绘,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一簇簇青苔使陋室的台阶生绿,一丛丛绿草使陋室的门帘泛青,陋室主人或邀客谈笑,或窗下抚琴,或捧卷读经,生活自由自在而又丰富多彩,舒适宁静而又高雅脱俗。这种生活多么让人开心啊!请面带微笑齐读这几句话,读出这种怡然自得的开心。

点拨:注意要把握好“上”和“入”的重音,“有”和“无”的轻重对比。

6、小结:作者从哪三个方面写了陋室的有关情况?(出示ppt11,)

过渡:身居陋室却毫不自卑,还如此怡然自得,这就是面对别人百般刁难仍然微笑的刘禹锡,面对贫困生活仍旧乐观自信的刘禹锡,面对多次贬官仍旧高雅脱俗的刘禹锡。在这位被人尊称为“诗豪”的作者心中,这样的“陋室”还“陋”吗?

7、作者在文中用哪句话说出了陋室不陋的原因?

出示ppt12,明确:“斯是陋室,唯吾德馨”。

你觉得该怎样读才能表现出刘禹锡的自信乐观、高雅脱俗呢?

(大声地读,自豪地读,两句语调一低一高,形成对比,强调“德馨”二字)

师引导:同学们,让我们设想以下这样的几个场景,来读读刘禹锡的“斯是陋室,唯吾德馨”。

①当妻子责怪他不会阿谀奉承做不了大官只能住这样的陋室时,他压低声音努力地辩解说,读----

②当儿女埋怨他没有出息不能让儿女早日搬出这样小的陋室时,他慈祥地笑着安慰他们说,读----

③当刘禹锡想到:半年时光,就被迫搬了三次家,你要我愁,我偏乐!哪怕身居陋室,我也绝不会悲观消沉。我要大声自豪地说:读----

四、再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理解刘禹锡

过渡、“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是本文最富感情,最能体现作者理想追求的一句,这句话是怎样引出?又是怎样作结的?

提问:本文开头和结尾还从哪两个方面来表现陋室不陋的?试根据以下提示,结合文章的语言加以分析。出示ppt13,学生思考、填空:

①文章用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来引出“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其中的“山”和“水”比喻“陋室”,仙和龙比喻“德馨”,表明陋室也具有“名”与“灵”的性质。象这种用相关的比喻来引出写作对象的手法,叫做“比兴”。

朗读指导:“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豪情满怀的刘禹锡要让山因自己而名,要让水因自己而灵,这是何等的洒脱智慧!带着这种感受,读──(要读得抑扬顿挫大气磅礴)

出示ppt14,引导填空

②文章结尾再将自己的陋室和诸葛庐、子云亭相比,其目的就是把自己和诸葛亮、杨雄相提治论,表明作者也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远大抱负,在政治上和文学上都干出一番事业。接着引用了孔子的名言“君子居之,何陋之有?”的后半句,包含着“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的意思,与“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遥相呼应。这是全文的点睛之笔。

8、作者写陋室有何用意?仅仅是为了告诉我们陋室的状况吗?

出示ppt15,点拨:“托物言志”是指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寄托、传达作者的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从“铭”这种文体的特点以及文章意思,可以悟出作者借这本文通过赞美简陋的居室,表达了作者不慕名利、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出示ppt16:“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引导朗读:同学们,还是让我们也设想以下这样的几个场景,再来读读这结尾的3句

当柳宗元、白居易等好友打趣他空有满腔豪气却只能身居陋室时,他毫不在意、朗声大笑回答道,读----

当被他得罪过的小人奚落讽刺他不懂得讨好达官显贵只落得身居陋室时,他理直气壮、铿锵有力地反驳道,读----

我们用自己的理解,大略读懂了刘禹锡的乐观坦荡,读懂了他的不慕名利,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听听舞台上的朗诵名家怎样朗诵这朗诵得多有感情啊!同学们,当我们你真正理解了刘禹锡,我们也能读出这种韵味和感情来。诗豪刘禹锡,哪怕只是因为写诗语言被人抓了把柄接连贬官三次,哪怕被贬居六七个州县达二十三年,他也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有的,是大丈夫的铮铮铁骨,有的,是大丈夫的傲岸高洁。想想刘禹锡愤笔书写《陋室铭》时的心情,让我们怀着对他的深深崇敬,学习名家的样子,再次饱含感情地朗诵这课后练习一;《基础训练》上本课习题。

板书设计

陋室铭

由山水引出陋室,突出“惟吾德馨”(比兴手法)

描绘陋室



三、用陋室与

古代名人居室相比,引孔子语说明陋室不陋

补充:文言知识点小结

⑴虚词

有仙则名:连词,相当于“就”“便”。斯是陋室:代词,这。

惟吾德馨:只有。可以调素琴:可以凭借。

无丝竹之乱耳:助词,调节音节,无实际意义

⑵实词:

德馨:香气,文中是(品德)高尚的意思。劳形:身体

鸿儒:学问渊博的人。白丁:没有官职的人。

⑶词类活用

有仙则名:名词用作动词,闻名,出名有龙则灵:名词用作动词,显出灵异

无丝竹之乱耳:使动用法,使……受到扰乱无案牍之劳形:使动用法,使……劳累

⑷特殊句式:

何陋之有?(宾语前置的反问句,本应该是“有何陋”,“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罗淑兰

【篇二】七年级下语文陋室铭教案教育部新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16 《陋室铭》教案设计

16 《陋室铭》教案设计

【课型】教读课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体会本文的写作特色,了解文中的写作手法、修辞手法。

2、理解课文内容及其寓意,感受、体会文章精妙新颖的构思。

3、诵读品味优美的语言,掌握文言词汇。

4、富有感情的朗诵并背诵全诗

5、理解“铭”及其主要特征。

能力目标: 1、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内容,准确、完整地复述课文,提高概括能力和语

言表达能力。

2、认识作品的现实意义,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教学活动,感受理解作者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的情怀,学习古人高洁的品

格和情操。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2、疏通文言语句,分析文章内容。

3、通过朗读,引导学生熟读成诵。

4、通过讲解让学生理解文中的写作手法、修辞手法,并尝试在写作中使用。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对文章精妙新颖构思进行分析,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理解作者在

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朗读法、问答法、讨论法

【教具】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预习

1、预习陋室铭,朗诵全篇,对照注释,疏通文意。

2、查找课外资料,初步了解“铭”文。

3、查找资料,了解文章作者刘禹锡。

二、导入(老师提问、PPT显示)

同学们,大家都知道我国有四大名著,《三国演义》便是其中之一,那么大家都知道

《三国演义》中都有什么经典人物和经典的情节呢?(请学生回答)

看来大家对三国中的人物都印象深刻啊,那么相信对三顾茅庐这个典故也不陌生。刘备三次亲自到诸葛亮居住的草庐去请诸葛亮,人常道“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英雄莫问出处”,刘备正是独具一双慧眼看到了诸葛亮这个人的大智慧,故而虚心求才。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一个人是否成功、成大事,是否具有大智慧跟他所处的环境有没有关系呢?对,是没有直接的关系的,大家知道毛泽东闹市读书的故事吗?我们伟大的领袖毛泽东同志在长沙读书期间,每天故意让自己坐在闹市口看书,但是他并没有受到闹市嘈杂环境的干扰,反而是聚精会神的读书,培养自己的静心、恒心。我们评判一个人不能直接根据一个人所处的环境,诸葛亮虽处茅草屋中,但却不能掩盖他身上的光芒。唐代的著名诗人刘禹锡也居住在陋室当中,那么他又是怎样一个形象?又有什么陋室掩盖不住的光芒呢?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文章《陋室铭》(板书陋室铭 刘禹锡),根据他自己的描述来体会诗人内心的世界。

三、课文分析与朗读

(一)首先,大家看本文的题目——陋室铭,课文的注解①中“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形式短小、文字简洁,句式工整而且押韵。一直到现在还广泛使用的功能相近的一种铭,大家知道是什么吗?(座右铭)陈毅元帅的座右铭便是:革命重坚定,永作座右铭。相信同学们也有自己的座右铭,用来激励自己、警戒自己。那么我们就进入正文的学习。

(二)了解一篇文章要先从了解他的作者和写作的背景开始,(PPT显示刘禹锡图片)陋室铭的作者刘禹锡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也是哲学家、进步的思想家。他一生创作了很多脍炙人口的诗词散文,同时代的大诗人白居易就极推崇他。刘禹锡在写作陋室铭的时候是在他被贬为和州刺史时在任上写就的,提到唐朝大家能联想到什么?(请学生回答)

大家讲的这些都是唐朝的各个方面,都可以看出大家心目中的唐朝形象是繁华的富饶的,但是在刘禹锡写作陋室铭的时候唐朝却是在一天天衰弱下去:宫中宦官把持,皇帝受制于家臣,按我们平常讲的话来说就是成了儿皇帝、傀儡皇帝;朝廷上牛党李党相争,嫉妒贤能、任人唯亲;士大夫阶层也只顾寻欢作乐,不问国事。刘禹锡对此深表忧虑,但却无力回天,这点从他被贬就可以看的出来。刘禹锡只能消极以待,独善其身,避而不与庸俗的官员来往,在陋室中幽居起来。

(三)已经布置大家预习过了这篇课文,相信大家对全篇已经有了一个自己的初步的认识,现在播放一段陋室铭的朗读,同学们在听朗读之前先翻到课本152页5看课后练习的第二题,本文几乎通篇押韵、对偶,具有节韵美和音韵美,同学们在听的过程中能够将本文押韵的字找出来,感受一下文篇节韵和音韵的美,并结合刚刚介绍的文章写作背景体会作者刘禹锡的内心感受。(PPT播放多媒体朗诵)(PPT显示押韵字)

讲解:押韵字——“名”、“灵”、“馨”、“青”、“丁”、“经”、“形”、“ 亭”(押in及ing音,一韵到底,读起来铿锵有力,富有节奏的美感)

(四)我们已经把文中所有的押韵字都找出来了,现在就请大家带上节奏和感情齐声把陋室铭朗诵一遍,在朗诵的过程中发掘一下,本文的结构有什么特点?(齐读后请学生回答)

看来大家都已经发现了,本文的结构非常有特点,全篇出现在了很多字数相等、结构相似的语句,我们把这种类型的句子叫做对偶句(板书 一、对偶 修辞手法),对偶是一种修辞手法,它表现相关或相反的意思,加强了语言效果,我们春节所贴的对联也大部分都使用了对偶句。那么现在用两分钟的时间请四人小组讨论一下,找一找文中出现了哪几句对偶句,等下派代表来回答。(请学生回答)

讲解: 对偶句:①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PPT显示)

②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③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④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⑤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以“①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为例(PPT显示)七年级下语文陋室铭教案

山与水相对,高与深相对,仙与龙相对,名与灵相对。(山不在于它的高度,有仙人(居住)山就出名了;水不在于它的深度,有了龙水就有灵气了。)

(五)我们从文章的题目就可以看出来,陋室铭,刘禹锡已经明确告诉世人这是一间陋室,可文章的最后孔子云:“何陋之有?”,刘禹锡又借孔子的口否认了,这又是为什么,为什么刘禹锡认为自己的房子不陋了呢?这要从孔子的这句话说起。同学们请看最后一个注解,孔子的原话是:“君子居之,何陋之有?”,本文只用“何陋之有?”,这就暗暗兼含着“君子居之”的意思,刘禹锡故意将其省略,其意却正在前一句,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这正是他有意设置的弦外之音,明眼人一看便知。这边是作者他从侧面说他的陋室不陋,那文中有没有句子是作者直接阐明陋室不陋的并给出解释的?(请同学回答)

讲解: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这(虽)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屋子的主人)的品德高尚(就不感到简陋了)。

“斯是陋堂,惟吾德馨。”这两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深刻含义是什么?(请同学回答)

讲解“陋室”二字扣题。“德馨”二字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核心。用“惟”字加强语气。

这两句包含两层意思,一层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就忘却了室陋,另一层意思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为陋室增光添采。这也就明确的告诉了读者,陋室并不陋。

(六) 那么作者是一开篇就写自己“德馨”的吗?如果不是,那他是怎样引出“德馨”的

呢?是文中的哪一句?

讲解: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作者的目的是要写陋室(板书陋室),却用山水(板书山水)作比喻,引出要写的内容,这种方法叫比兴(板书 二、比兴 写作手法)。“比”就是比喻,“兴”即“先言他物以

引起所咏之词也”,先写一个事物(如写景)用来引起某种思想感情,放在开头,具有发端的作用,就是起兴。①用“山”、“水”来比“室” (PPT显示)

②用“不在高”“不在深”来比“陋”;

③用“仙”和“龙”来比“德”;

④用“名”和“灵”来比“馨”。

这种比兴的修辞方法,不仅构思新颖,文意通达,而且句句相连,使文章波澜起伏耐人寻味。既然山之名不在于高而在于仙,水之灵不在于深而在于龙,那么,室之陋与不陋,也就不在于它是否富丽堂皇,而在于主人之德是否高尚。也就是说,尽管这房子的确是个陋室,但只要主人品德高尚,也就不觉得陋,反而处处可见其高雅明亮。此种借力打力之技,实为绝妙,也可谓作者匠心独具。特别是以仙龙点睛山水,构思奇妙,十分自然地引出主人陋室不陋的原因——惟吾德馨。

(七)那么陋室究竟是怎样的“陋”,而主人又是如何不觉其陋呢?请用原文回答。

讲解: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

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这几句写陋室环境与丰富多彩的日常生活,“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完全是作者对于道德品质高尚之士的生活总结。作者并没有写自己是什么人,而是写与他交往的朋友(板书 朋友)。俗话说,欲知其人应知其友,知其友者必知其人。这就是说,要想知道他的为人,只要看看他的朋友就知道了。因此,我们便知主人必是高雅之士。这两句在于衬托(板书 三、托物言志 写作手法)。

讲解:托物言志,即将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来表现自己的志向和意愿。

主人德才兼备,表明主人高雅脱俗的情怀。时有鸿儒来往,常同高朋谈笑,可以推想陋室主人的才德。他们的生活又是怎样的呢?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说的是主人的生活情趣(板书 生活)。调,弹奏;素琴,没有装饰的琴;金经,佛经;丝竹,管弦乐器,这里指代不健康的音乐;案牍,指官府的公文。这几句是说,在陋室里,兴致所至,可以弹弹古琴,看看佛经,没有不健康的音乐扰乱,也没有繁冗的公文劳累身心。这两句用了正反虚实(板书 四、正反虚实 写作手法)的写法。 通过这几句的描写,我们看到了是一幅神仙的生活画卷,表达了陋室主人雅致澹泊的生活情趣。

讲解:怎样理解正反虚实的写作手法呢?我们通过一些问题来了解。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PPT显示)

①提问:哪些是正面描写?是实写?回答:“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②提问:哪些是从反面描写?是虚写?回答:“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③提问:“可以调素琴”与哪一句相呼应?回答:“无丝竹之乱耳。”

④提问:“阅金经”与哪一句相呼应?回答:与“无案牍之劳形”相呼应。

第六句为正面描写,看出作者从容淡定;第七句为反面描写,写出作者对世俗生活的厌弃。这样,正反对照、虚实相生,表现了作者恬淡闲适、安贫乐道的情趣。总之,陋室之景宜人,陋室之人高雅,陋室之事有趣,陋室其实不陋。这一切又是为了陪衬“惟吾德馨”,呼应开头。正因为主人道德高尚,名声远扬,陋室才见其不陋。

(八)刘禹锡运用了不同的写作手法、修辞手法来向大家说明了他的陋室并不陋,有力表现其甘居陋室,却不以为陋的品质,也侧面通过赞美简陋的居室,表达了他不愿追逐名利,不愿高官厚禄,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这也正是本文重要的托物言志(在板书托物言志上标重号)的写作手法。那么接下来作者又引经据典,举杨雄和诸葛亮的例子,是不是显得累赘了呢?如果不是又有什么作用呢?这个作为一个问题留给同学们课下讨论,希望在同学下节课时能找到了答案。

第二课时

一、 导入(PPT显示)

上节课我们已经一起学习了陋室铭的很大部分,不仅学习了文章中运用的写作手法和修辞手法,还初步认识到了作者刘禹锡的写作意图,那么接下来,我们要进一步明确刘禹锡希望借助陋室铭这篇文章表达什么?进一步去体会诗人内心的情怀。

二、 正文分析

(一)大家还记得上节课结束时遗留的一个问题吗?在继描写陋室的坏境以及运用托物言志、正反虚实的手法在说明陋室不陋后,接下来作者又引经据典,举杨雄和诸葛亮的例子,是不是显得累赘了呢?如果不是,这样做又有什么作用呢?(请同学回答)

讲解:很好,看来大家课下都已经思考过这个问题了,文中注解十五页对这句做了解释,诸葛庐就是东汉末年诸葛亮隐居南阳隆中时居住过的草庐;子云亭是指西汉学者扬雄住过并写作《太玄经》的亭子。这两句话是说我这个陋室正如南阳诸葛庐的草庐,又像四川扬子云的亭子。作者用历史上诸葛亮和扬子云的名室和自己的陋室自比,暗示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原来也是陋室,只是由于他们的主人德才兼备而闻名天下,那么我的陋室不也是如此么?

(二)那么,同学们思考一下,刘禹锡在这里举这两个例子,仅仅只是为了再一次向世人强调他的陋室并不陋这点吗?(学生回答)

讲解:很明显,作者的意图并不是这么简单的,在上节课大家就知道了,刘禹锡借孔子的话来暗示自己是君子,是像君子一样具有高洁的品质和德行。那么在这里刘禹锡已经不仅仅是简单地举两人历史名人了,而是已经隐含着自己远大的志向,要做一个像他们一样的人,是与最后一句“孔子云:‘何陋之有?’”相辅的,三个

【篇三】七年级下语文陋室铭教案七年级下册语文(语文版)教学教案:第五单元 陋室铭 (2)

陋室铭

1教学目标

1、了解本文借物喻理、托物抒情的写法,理解文章如何通过描绘景物和陋室的生活来表现作者的人生志趣的。

2、体会精妙新颖的构思。

3、当堂背诵全文。

2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七八年级的学习,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对于文言文的阅读与学习掌握了一定的步骤,而且经过以往的朗读训练,很容易感受到短文的独特之处,容易从朗读中获得学习文言文的喜悦感与成就感,主动加入到背诵、解说、创作等学习活动中来。让学生借鉴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用一段话来表达自己的心志和情趣,将知识转化为能力。通过教学应使学生能当堂背诵短文,能运用已有的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进行自主的学习。掌握古为今用的学习方法,深入了解作者思想,结合时代具有积极参与现实的意义。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

1.疏通文言语句,分析文章内容。

2.朗读、背诵文言课文。

教学难点 :

1.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导语

同学们有没有自己的座右铭?(请学生说说自己的座右铭。)大家写这些座右铭是有什么用的呢?(用来激励自己的。)那可以看出“铭”里面的内容应该是激励警戒自己。(展示“座右铭”的含义,提醒学生注意“铭”)

其实“铭”最早是我们古代的一种文体。除了有我们今天的“激励警戒”之意外还可以称述功德。一般是铭刻在器物之上。铭的一大特点是要用韵。(展示“铭”的文体知识,“用韵”二字加色标注,引起学生注意。)

活动2【导入】指导朗读

1、铭是用韵的,韵脚是哪几个字?(学生说。)韵脚读的时候要清晰响亮。

2、放配图录音,学生跟读。

3、请一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加以评论,教师点评。

4、集体朗读。

活动3【导入】教学过程

一:疏通字词,文意串讲

1、文章写的是陋室,那我们就来看看这个陋室。(教师板书,画一屋子,引起学生好奇心。) 教师自语:我把孔子放在屋顶。为什么?因为孔子是圣人,他的话就是真理。所以我们把它放在最上面,屋子是陋或者还是不陋就用他的话给屋子定性。

孔子说了什么?(孔子云:何陋之有?)

“何陋之有”怎么翻译?(宾语前置句,现代语序“有何陋”,有什么简陋的呢?“之”,加强了反问的语气。)

此句孔子的意思是屋子是简陋的还是不简陋的呢?我们来看看原文。(展示《论语·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教师解释此段话。)

孔子认为陋还是不陋(不陋)。为什么不陋,用孔子的话来说?(君子居之)。

此句肯定了陋室不陋,那么我们读的时候就不应该是疑问的语气,而是带有肯定语气的反问。(学生自由读)

2、用刘禹锡的话来说,屋子为什么不陋呢?(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请同学来翻译这一句话,同时注意把省略的部分补出来。(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的品德高尚(就不感到简陋了)。)

这句话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主旨,提挈了全篇大意)主旨如此重要,我们要读得铿锵有力。(学生自由读)

那你们认为我应该把这句话画在这个屋子里的什么部位呢?(顶梁柱的部位,屋子的中心关键部位。)(板书)

3、在作者的眼中陋室缘何不陋呢,文章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的?

(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居住环境优雅。

优雅的环境我们读得就要显得有美感,仿佛你已经看到了如此清幽的环境。(学生自由读) 你们认为此句话我应该放入房子的哪一部位?(台阶处,和室外相连。)(板书)

(2)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交往之人高雅。

“鸿儒”、“白丁”各做何解释?(博学之人和无学问的人)

此句话是在屋中的来往之人,我们把他放在屋子里面。(板书)。此句中“无”的一句要读得比“有”轻。(学生自由读)

(3)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生活之事雅致

丝竹指什么?这是什么修辞?(音乐,借代)案牍指什么?(官府的官文)。为什么作者不喜欢音乐呢?他自己不是也喜欢调琴吗?这二者之间有什么区别呢?(学生讨论,得出答案。素琴之音时自己所弹奏的高雅音乐,而丝竹之音是哪些官僚富豪们在灯红酒绿的生活中所听的庸俗之音。) 此句的背后隐含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呢?(对奢靡生活和官场的厌恶之情.)

这也是在屋内的生活,我们也把它画在屋子里面。(板书)。此句也和上句一样“无”的部分要读得轻一些。(学生自由读)

4、除了对陋室的描写外,文章还写了什么内容?集体读一下。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在这里,作者把山水比作什么,仙龙又比作什么?(山水比作陋室,仙龙比作居住陋室的君子品德高尚)

教师讲解“比兴”:以比喻起兴,先言他物再咏所咏之物。是我国诗歌的一种传统的表现手法。

(2)“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此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类比)

此处类比有什么作用?(学生讨论得出结论:以古贤人居住的屋子来证明陋室不陋,同时作者也以古贤人自况,表明自己也追求他们那样的精神境界。)(教师板书)

5、集体朗读课文。

6、作者写陋室不陋,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结合课前让学生搜集的有关作者的背景资料来谈,学生讨论明确:表达了一种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志向。教师板书)这是托物言志的写法。

7、此课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呢?(对偶)

提醒学生在生活中我们最常见的运用到对偶的是什么地方,(对联)。学生自己读读画画,看看对偶有什么特点(结构相同、字数相等、意义相关、两个短语或句子)

找找文章中哪些句子是对偶。

二:拓展延伸

1、即兴小对(学生练习对偶的修辞)

教师:雨、下雨、下小雨、窗外下小雨、坐看窗外下小雨

2、幻灯片展示网络搜集来讽刺某些学生的《教室铭》,要求学生也仿《陋室铭》写自己的卧室,注意“铭”的特点,立意要高。作为家庭作业。

三:集体背诵

学生对照黑板板书背诵全文。

四:作业布置

评价《陋室名》的练习题。

活动4【导入】板书设计 设喻引题 山 水 喻 陋室 仙 龙 喻 德馨

环境清幽 安贫乐道

陋室铭 陋室不陋 交往高雅 生活恬适 高洁傲岸

【篇四】七年级下语文陋室铭教案七年级下册语文(语文版)教学教案:第五单元 陋室铭 (1)

陋室铭 教案

1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掌握相关的文言字词,翻译并背诵课文,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疏通文意以学生翻译为主,教师讲解为辅:分解课文时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课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2重点难点

1.理解作者高洁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2.体会本文语言优美,音调铿锵的特点。

3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导入新课

猜猜他是谁?

在唐代,有这样一个人,他因参加当时进步的政治改革,得罪了保守派,结果被贬到安徽和州任通判。知县势利忘义,安排他住城南江边的三间小房子。他却高兴地写了一幅对联贴于房门:“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争思辩”。知县气坏了,又把他搬到城北一条小河边,房间缩小到一间半,面对河边一排排杨柳,他又作了一联:“杨柳青青江水平,人在和州心在京”。知县气急败坏,把他安排在只能放一床一桌一椅的一间小房子。面对这斗室,怀着对官场厌恶之情,他愤然写下了一文,并请人刻在石头上,立在门前。

活动2【讲授】学习目标

1.掌握字音、节奏,有感情朗读并背诵全文。

2.小组合作,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3.分析课文内容,理解作者在文中寄寓的思想感情。

4.学习文章托物言志的写法,体会古人高洁的品格和情操。

活动3【活动】作者简介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文学家,洛阳人,著名诗人。他和同时代的柳宗元齐名,世称“刘柳”,晚年与白居易唱和甚多,并称“刘白”。被白居易推崇备至,誉为“诗豪”。而王安石称他为“天下奇才” 。曾参加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革新失败后,多次被贬。他生活在安史之乱以后的中唐时期,关心社会现实,忧国忧民。这篇《陋室铭》是他贬为和州刺史时写的。 活动4【活动】《陋室铭》题解

文章题目为《陋室铭》,“陋室”从字面上比较好理解吧,即(简陋的房子)那么谁能告诉我什么是“铭”呢?补充一点,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多媒体显示“铭”文的特点) 划出“铭”的注释,回答。 陋室,简陋的房子。

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________或者_______ 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形式短小,文字简洁,句式工整,而且押韵。本文韵脚是:

活动5【活动】品读课文

1.初读课文,熟悉课文。 学习文言文首先要学会流畅的朗读,流畅的朗读是理解文意的基础。 (1)学生自由读 请同学们放声自由朗读一遍,读时注意字音、停顿,读正确、流利。 自由读,注意字音、停顿。

(2)听录音 请同学们认真听,对照录音,看你的字音,停顿是否正确。 学生认真听,揣摩体会字音、停顿。

(3)抽生读 下面我们请一位同学来朗读,注意读准字音节奏,读得顺畅,读出感情。其他同学认真听,听后能给予正确评价,生评后,教师给予恰当评价,并适时点拨、指导。 认真听他人读,听后进行评价。

(4)齐读 大家齐读一遍课文,根据读的效果进行恰当的评价,过渡。 学生齐读,体会感受。 2.二读课文,疏通课文

(1)利用工具书和注释自译 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利用注释,工具书口头翻译全文。若有疑难处,同桌可讨论,仍不能解决,请做上符号等一会儿提出来大家一起讨论解决。(老师巡视指导,解疑) 学生利用工具书,注释,口头翻译全文,若有疑难处,同桌可讨论,仍不能解决,请做上符号,等一会儿提出来大家一起讨论解决。

(2)组织解疑,检查自学效果 引导解疑。(“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行”) 学生质疑、解疑、译句。

(3)巩固理解 (多媒体出示译文)请同学们对照译文,把你觉得不容易翻译的那几句再识记一下。 学生理解译文。

(4)解决重点字词 (多媒体出示重点字词)

3.三读课文,赏析课文

(1)感受音韵美

这是一篇铭文,铭文有押韵的特点读起来琅琅上口,我们一起来有感情的朗读一遍,感受它的音韵美。 有感情地朗读。

(2)分析课文 (多媒体出示问题)请同学们在前后桌展开讨论。

1.找出文章的主旨句。

2.文章题目为“陋室铭”,文中又说“何陋之有”,这些矛盾吗?陋室不陋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3.写“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有何作用?

4.文章起笔写山水似乎与陋室无关,为什么要这样写? 学生讨论解决问题。

(3)汇报结论 请同学们就刚才讨论的结果发言,如果后面同学与前面的同学结论一致,就不必重复了。(教师就学生发言进行适当的评价引导) 小组代表举手发言,小组内有不同意见的,可各抒己见。

(4)小结 综合大家的意见,我们一起来看屏幕,(多媒体出示板书)小结:文中通过对居室的描绘,极力形容不陋,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借陋室以言志,这里运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 学生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活动6【活动】联系现实,发表见解

你觉得下面的学生铭反映的是何种学习态度?你对这样的学生是如何看待的?

分不在高,及格就行;

学不在深,作弊则灵。

斯是教室,唯我闲情。

小说传得快,杂志翻得勤,

琢磨打篮球,寻思游戏厅,

可以打瞌睡,观窗景。

无书声之乱耳,无复习之劳心,

自习说闲话,讲课听不进。

心里说,混张文凭。

活动7【活动】拓展延伸

请你谈谈你对刘禹锡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情趣的看法。 学生思考后各抒己见。

活动8【测试】课堂测试

1.文章的主旨句:___________

2.描写陋室环境的句子:______________

3.写出主人交往不俗的句子:___________

4.表明主人的生活情趣高雅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翻译句子: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活动9【作业】练 笔

仿照本文写一篇铭文,来表达自己的观点或志趣。

例文:

算不在快,准确则灵。理不在多,精炼则行。斯是难题,惟吾细心。计算要准确,条理要清晰。不懂要请教,难题动脑筋。可以阅公式,览分析。无英语之费解,无体育之劳形。爱国华罗庚,陈景

润。精确人生,数学之旅。

【篇五】七年级下语文陋室铭教案2016年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下第六单元第二课《陋室铭》教案.doc

22.陋室铭 精品教案 (语文版七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能准确识记重点文言实词,翻译课文;

2、把握文章结构,深入了解文章内容,

3、能明确理解作者那种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4、发表自己的感悟,确立自己的人生志趣追求。

教学重难点:1、能准确识记重点文言实词,翻译课文;

2、把握文章结构,深入了解文章内容,

设计理念

张扬师生个性,强调朗读品位、渗透学法指导,重视合作讨论。打造美读、美教的课堂模式。七年级下语文陋室铭教案

一、故事导入营造美

1、当时刘禹锡被贬至安徽和州当判官,和州知县见他被贬而来,便横加刁难。先是安排他住在城南门,面江而居。刘禹锡不但没有埋怨,反而还撰写了一幅对联贴于房门:“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这个举动可气坏了知县,于是他将刘禹锡的住所由城南调到城北,并把房屋从三间缩小到一间半。新宅临河,杨柳依依,刘禹锡触景生情,又写了一幅对联:“杨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知县见他仍悠然自得,又把他的住房再度调到城中,而且只给他一间仅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房子。半年时光,搬了三次家,刘禹锡想,这狗官也实在太不像话了,想作弄我,我偏不买你的账,你要我愁,我偏乐,于是,愤然提笔,写下了这篇《陋室铭》,并请大书法家柳公权书碑勒石,立于门前,以示“纪念”。 陋室,是刘禹锡的室名,就是简陋的房子。一正房,两厢房,坐北朝南。正房中有石碑一方,碑首有篆书“陋室铭”三个字,现在安徽和县仍保存着。

 2.铭,本是古代刻在器物或石碑上用来歌功颂德或警戒自己的文字,后来发展为一种独立的文体。这种文体,形式短小、文字简洁,句式工整而且押韵。

二、初读课文感知美

读韵文最好从朗读入手。 视频范读全文。请大家在难读难写的字标注一下,注意听准字音,注意句子的语气语调。

1、明确朗读的要求技巧。2、初步掌握词句的意思。

学生结合课文提示注解自由地大声地朗读课文

三、译读课文通内容

学生合作翻译全文,提示:(1)借助注释,读出疑点(2)注意字句,翻译课文

四、细读句子鉴赏美

我们再来细细分析下课文,我问大家一些问题。(也可由学生提问,老师补充问题,引导大家挖掘课文内涵。)

1、大家说说,这篇铭文到底要告诉我们什么呢?作者写文章的目的是什么呢?那大家可以从文中找出具体的表达作者写作目的的语言么?是怎么样引出德馨的呢?前两句是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

2、韵文从哪些方面体现作者的德馨呢?

3、作者已经从那三方面说明了陋室不陋,又为什么写“南阳„„,西蜀„„”?有什么作用?(用类比的方法从而突出陋室不陋)

4、最后一句孔子的话是什么意思?

(用“何陋之有?”反问,言外之意是“不陋”与文章开头相呼应,更好表达了作者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的精神,是全文的点睛之笔。)

根据大家问题及答案整理成板书。

山 水 喻 陋室

仙 龙 喻 德馨

环境清幽(景) 交往高雅(友)

生活恬适(趣)

古贤自喻 反问点题

五、巧取雅称理解美

美好的时光总是那么短暂,转眼间就要和刘禹锡说再见了,离别在即,你不想留下点什么纪念吗?老师有个建议,你可以给刘禹锡的陋室起一个雅称,比如──清心斋;也可以给刘禹锡送一块匾比如──室陋德馨。起名时要说说根据。

六、对话作者感悟美

不想说再见,也得再见了。老师建议你这样和刘禹锡话别,以“刘公,我想对你说„„”为开头说一段心里话。七年级下语文陋室铭教案

七、课后练习

1、将“刘公,我想对你说……”整理成

一篇随笔。

2、背诵全文给组长听。

【篇六】七年级下语文陋室铭教案长春版七年级语文(上)《陋室铭》教学设计

《陋室铭》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掌握相关的文言字词,朗读、翻译并背诵课文,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诵读,感知文章内容,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疏通文意,引导学生合作探究文章的深层含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

1、诵读、品味优美的语言。

2、体会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教学难点】

1、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2、理解托物言志的手法。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学生准备】

预习课文,熟悉生字词。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讲授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练习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自古以来,文人墨客对自己的书房居室都会搜肠刮肚的起一个响亮而别有深意的名字。例如:“老学庵”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晚年的书屋名称,此名表达了诗人活到老,学到老,生命不息,学而不止的精神。著名戏剧家梅兰芳室名“缀玉轩”,寓意为博采众家之长。鲁迅先生在北京时支持学生爱国运动,被反动文人骂为“学匪”。鉴于此,诙谐的鲁迅把自己寓所的书房起名“绿林书屋”。“绿林”者,强盗也,“绿林书屋”乃“学匪”之寓所也,以此来讽刺反动文人的诬蔑。今天,我们一起来领略另一位高人居室----刘禹锡的“陋室”,看看这“陋室”背后的故事。

二、检查课文的预习情况。(ppt展示)

(1)、给加粗字注音

惟吾德馨( ) 鸿儒( ) 调素琴 ( ) 案牍( ) 西蜀子云亭 ( ) 苔痕( )

屏幕展示,学生自测,教师展示答案,检查学生预习的结果,强调易错的读音,学生齐读,加强记忆。

(2)、解词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名:出名,著名 灵:灵验,神奇

2、斯是陋室:斯:这 。

3、惟吾德馨: 馨: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4、无丝竹之乱耳:丝竹:这里指奏乐的声音。乱:使„„乱。

5、无案牍之劳形:案牍:官府的文书。劳形:使身体劳累 劳:使„„劳累

6、何陋之有?:何:什么。 之:宾语前置的标志

7、调素琴: 调:弹奏 素琴:不加装饰的琴

8、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鸿儒:博学的人。 白丁:平民,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浅薄的人

屏幕展示,学生一起来回答,因为都是课后的注释,没有难度,只是检查预习的结果,不进行深入的分析。

3、初读文章,读准字音。学生朗读,教师注意在读音上的辅导,积极评价学生的预习情况。

(3)、字句理解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关键字:名:有名,著名。灵:有灵气(显得灵异)

句译:山不在于有多高,有了神仙就有名了。水不在于有多深,有了蛟龙就有了灵气。

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关键字:斯:这。惟:只。馨:原指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句译:这是一间简陋的房子,只要我的品德高尚,就不觉得简陋了。

3.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关键字:入:可译为“映入”。

句译:绿色苔痕爬上台阶,青青草色映入门帘。

4.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关键字:鸿儒:大儒。鸿:大。儒:读书人。“鸿儒”此指博学而又品德高尚的人。白丁:原指平民百姓,此指没有学问的人。

句译:在这里谈笑的都是博学而品德高尚的人,与我往来的没有没有学问的人。

5.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关键字:调:弹奏。素:朴素的,不加装饰的。金经:泛指佛经。

句译:在这里我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古琴,阅读佛经。

6.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关键字:丝竹:泛指音乐。乱:使„„乱,扰乱。案牍:官府的公文。劳:使„„劳累。形:身体。 句译: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我的耳朵,没有官府的公文使我的身体劳累。

7.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关键字:云:说。

句译:(我的陋室)就像南阳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扬子云的亭子,孔子说:(有君子住在里面,)有什么简陋的呢?

三、走近作者,解题。

学生以同桌为自然单位,两人合作,借助手中的资料查找本文作者及相关的背景资料,对重要信息进行圈点勾画,教师巡视检查学生的查找情况。最后教师总结,屏幕展示作者简介,以及相关背景,接着讲述陋室由来的一个小故事,然后讲解“铭”这种文体,并把握文体的特点,最后听朗读,品押韵,学生再读课文。教师准备资料如下:

1、刘禹锡:唐代诗人、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人。曾中进士,官至监察御史。他是一位性格倔强的诗人,求异心理很强,如悲秋,从来就是诗人的通病,他却偏要反其道而行之,认为天高气爽的秋天使人心胸开阔,“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确实脍炙人口。他热心赞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但遭到保守派的排挤,被贬官降职十年。好不容易被召回京城,又因《玄都观桃花》和《再游玄都观》诗作先后两度被贬。刘禹锡写此文时,正被贬为和州刺史,其时唐王朝正一天天地衰落下去。朝廷任人惟亲。官僚士大夫阶层大多只顾寻欢作乐,不以国事为念。刘禹锡对此深感忧虑,却又无可奈何。

2、陋室由来:刘禹锡被贬为和州刺史后,按朝廷规定,刘禹锡的住房应在县衙内,但是和州县太爷是个“势力眼”,给他安排到城南临江的三间民房居住。对此,能屈能伸的刘禹锡毫不在意,搬了进去,提笔写了一副“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的对联,信手贴在寝门上。知县看了对联,认为他因革新降职,被贬到和州县还不服气,一心想着争辩。为了教训他,又把刘禹锡的住所迁到较远的德胜河边,并把住房面积减半。刘禹锡搬到新居,看到那里依山傍水,百花争艳,他又撰写了一副对联:“杨柳青青江水平;人在历阳心在京。”知县看了又恼火又害怕,恼他仍执迷不悟,怕他惹出麻烦牵连自己,又下令将他的住所搬到城中一间只能放一床、一桌、一椅的破旧小屋,看他还怎么接待鸿儒们来此聚会。果然因室内无立足之地,门前逐渐寂寥。但是逆境使诗人的灵魂更加高洁。这时他写成了《陋室铭》,并请人碑刻后竖于门外。此精妙短文构思巧妙,寓意深刻又发人深思。让我们感受到了刘禹锡的博大胸怀、高尚情操及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

3、了解文体: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如:墓志铭、座右铭等。铭文一般都是押韵的,又讲究句式整齐,常用排比、对偶句。字数相同、意思相对的两个相接

【篇七】七年级下语文陋室铭教案最新版本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16 《陋室铭》学案

16 《陋室铭》学案

一.基础知识填空。

二.探究下列加横线词语的意思。

1.有仙则名( ) 2.斯是陋室( ) 3.惟吾德馨

( )

4.苔痕上阶绿( ) 5.鸿儒( ) 6.白丁

( )

7.无丝竹之乱耳( )( ) 8.调素琴

( )

9.无案牍之劳形( ) ( ) 10.阅金经

( )

5、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五.对比阅读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

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乙】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shèn)漉(lù),

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余稍为修葺(qì),

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

旧时栏楯(shǔn),亦遂增胜。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

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1. 解词:

(1)惟吾德馨 (2)无案牍之劳形

(3)每移案 (4)余稍为修葺

2翻译

(1)孔子云:“何陋之有?翻译:

(2)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翻译 :

3.内容上,甲乙两文同样描写居室环境,甲文以

“ ”绘陋室幽雅,乙文用

“ ”写居室清静;写法

上,两文都采用 手法。

4,对甲乙两文作者表现出的人生态度,你有什么看法?请简要谈谈。

《爱莲说》学案

一.走近作者:本文的作者是 , 代道州人, 家.。

二.解释下列加横线词语的意思。七年级下语文陋室铭教案

1.可爱者甚蕃( ) 2.出淤泥而不染( ) 3.香远益清

( )

4.亭亭净植( ) 5.濯清涟而不妖( )( ) 6.不可亵玩焉( )

7.陶后鲜有闻( ) 8.同予者何人?( ) 9.宜乎众矣

( )

三.翻译下列句子

1.莲,花之君子者也。

2.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3.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4.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四.按原文默写

3、《爱莲说》一文中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因而美名远扬的句子是:

4、《爱莲说》一文中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又有庄重的仪态,令人敬意不敢侮的句子是

5、“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意思相反的一句是

五.对比阅读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

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

后鲜有闻。莲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周敦颐《爱莲说》)

(乙)兰之味,非可逼而取①也。盖在有无近远续断之间,纯以情韵胜。氲氲无所②,故称

瑞③耳。体彩④,而不极于色,令人览之有馀,而名之不可;即善绘者以意取似,莫能肖

也。其真文王、孔子、原之徒,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者耶? (选自张大复《梅花草

堂集》)

[注释]①取:这里是嗅取(兰的香味)。②氲氲(yūnyūn)无所:弥漫飘忽,没有一定的地方。

③瑞:吉,善。④兼彩:兼有各种颜色。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4分)

①亭亭净植 ②陶后鲜有闻 .

③而名之不可 ④莫能肖也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2分)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即善绘者以意取似,莫能肖也。

3.同为花中君子,莲与兰有相通之处,请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填在下面空格里。(2分) 香味:莲—— ;兰——氲氲无所。

品位:莲——可远观而不可亵玩; 兰—— 。

4.(甲)文以莲为托物言志的对象,表现了作者 的生活态度;(乙)文将兰比作“文王、孔子、屈原之徒”,让我们领悟到兰 的品性。

答案:18.①树立 ②少 ③说出 ④酷似,逼真(“相似”亦可)(4分。每格l分)

19.B(2分) 20.A(2分) 21.(莲)从污泥里生长出来却不受沾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2分。“染”、“濯”、“妖”各0.5分) 22.B(2分) 23.香远益清 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 (2分。后一格填出其中一句得0.5分) 24.洁身自好 高洁(2分)(意思接近即可)

7、文中最能概括莲的高贵品质的一句话是:莲,花之君子者也。

8、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作者用”菊”和”牡丹”来作正衬和反衬,表达自己洁身自好,不摹名利的生活态度,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

9、本文赞扬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比喻君子不与恶浊世风同流合污,但并不孤高自许。但在我们生活中常听到人们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你是怎样看待这两种观点的呢?

答:言之成理即可。例如:同意第一种观点,只要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即使身处恶浊的环境也能独立不移。

10、《爱莲说》在写作方法上是借助某种事物来抒发情感,我们称这种写法为:借物抒情(托物言志)。

11、文中对莲花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答:通过描写莲的形象,赋予莲以美好的品质,进而以花喻人,揭示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品质。

12、“独爱莲”,“独爱菊”两个“独”字,表现了他们怎样的生活态度?

答:表现出他们遗世独立,决不随波逐流的态度,同时又相对表明周敦頣不同于陶渊明的生活态度。

13、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作者赞扬的莲花的高贵品质。

答:正直、通达、庄重、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清高而美名远扬。

参考答案:

1.有仙人居住的山,有龙潜藏的水;诸葛庐 子云亭

2.A.灵异 B.这 C.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D.映入 E.博学的人

F.本文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G.指嘈杂的音乐;扰乱(或使„„受到扰乱) H.调弄,弹奏 I.官府的公文;使„„劳累 J.佛经

3.分别为环境幽雅、往来者渊博、兴趣高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