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氓》教案设计


【篇一】《氓》教案设计《氓》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二)



枞阳黄山初级中学张春梅

一、教学目标要求

1.掌握诗中的难字难音

2.了解这首诗的思想内容和写作特点

3.理清诗歌的情节和主题。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掌握《氓》中的难字字音

3.识记文中的通假字

4.《氓》是一首叙事诗,理清诗歌的叙事情节是个重点。

三、教学设想

首先,解决诗中的难字难音,再次理清诗的叙事情节,并对诗进行全面理解,

让同学们掌握字音,掌握这首叙事诗的内容和情节发展。

四、教具设备:录音机

五、课时安排:2

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导入

爱情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有人的地方就会书写出不同的故事。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诗经》中的一首爱情诗《静女》,通过写一对青年男女在僻远的城角幽会时欢乐的情景,生动地表现了他们之间纯真、健康的爱情。这节课呢,我们将继续学习《诗经》中的另一首爱情诗,大家请翻开课本91页。(同时板书课题)

(二)介绍课题

现在请XXX同学来读一下课题可能出现两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是读对了字音,méng,

及时表扬,大家齐读。(反问同学:为什么不是读máng呢,在我们的现代汉语中,它不是读máng吗?),第二种情况,读错,及时纠正。

这里我想特别明确地提出氓是一个古今异义词

氓古义:民众,百姓,诗中指“那个人”,音méng,例如:氓之蚩蚩;

今义:流氓,音máng

上节课我们在介绍《诗经》的时候就说到,《诗经》按其内容分,可以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称15国风,是诗经中的精华,今天我们讲的《氓》这首诗则是15国风中的卫风,大家请看注释①

现在,大家先认真听录音一遍,注意诗的节奏和难字难音

(三)难字难音

匪:fēi汤:shāng

愆:qiān徂:cú

将:qiāng裳:cháng

载:zài靡:mǐ

于:xū隰:xí

说:tuō角:jiǎo

(四)情节和主题

1.情节

刚才大家在听录音时就应该感觉到了,《氓》是一首叙事诗,是叙事诗呢就有它的发展情节,作者用第一人称“我”来叙事。现在请同学们朗读这首诗一遍,并参照注释,试着理清叙事情节。呆会请同学来说说诗中的发展情节,并划出相应的章节。(请同学回答问题)

《氓》这首诗是顺着“恋爱——婚变——决绝”的情节来叙事的。

全诗分六章,每章十句(十个分句,可分成五个复句),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二章追述恋爱生活。

第一章:写女子的定情。写出女子是一个热情、温柔的姑娘。我们可以从

女主人公“送子涉淇”,又劝氓“无怒”;写出女子的温柔。同时写出了男子的暴躁易怒,为下文的爱情悲剧作铺垫。

第二章:写女子对成婚思念之切,情深一片。通过“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这句,女子的一悲一喜,感情专一,真切感人,又写出了女子的纯情和痴情。

从这部分我们可以看出女主人公的感情基调是热情、幸福的。

第二部分:第三四五章,追述婚后生活。

第三章:以兴起,总述自己得出的生活经验。以“桑”设喻,“其叶沃若“喻女子青春美丽;以“鸠”“无食桑葚”喻女子不要对男子过分迷恋。“比”的运用,写出了女子的悲叹,点出悲惨的教训,表现出女子内心的悲痛,也用告戒后人。

第四章:以兴起,正面写男子变心。又以“桑”设喻,“其黄而陨”喻女子年长色衰。“三岁食贫”写出女子婚后的悲惨生活。以“淇水”起兴,写出婚姻的不幸,点出婚姻不幸的根源和女子的清白。

第五章,写女子婚后的辛劳和所受的虐待。先写女子的辛苦;再写男子无情,女子不幸;后写“兄弟不知”。更加痛苦。顾影自怜,伤心不已。

从这部分,我们可以看出女主人公的感情基调是怨恨、沉痛的

第三部分:第六章,表明“躬自悼已矣”后的感受和决心,对于男子的无情,女主人公清醒地认识到了,毅然决定与男主人公决裂。从“反是不思,亦已焉哉!”便可看出。这一章写女子的被遗弃和坚强。写出女子所受伤害之深。以“淇”“隰”起兴,写出女子的反省。女子通过反省,变得刚强。

从这部分可以看出女主人公的感情基调是清醒、刚烈的

2.主题

作者顺着“恋爱—婚变—决绝”的情节线索叙事。作者通过写女主人公被遗弃的遭遇,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妇女形象,表现了古代妇女追求自由婚姻和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

(五)布置作业

1.复习课堂上订正的词语,识记词语的含义。

2.用自己的语言讲述本文的故事

五、板书设计

第四课氓

恋爱(第1、2章)(热情、幸福)

氓婚变(第3、4、5章)(怨恨、沉痛)

决绝(第6章)(清醒

胡长

【篇二】《氓》教案设计《泪珠与珍珠》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一)

《泪珠与珍珠》教学设计

文本解读

《泪珠与珍珠》是台湾作家琦君的一

1、知识与技能

(1)整理、分析文中所写的几种“泪”,感受其中的深刻含义;

(2)整体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体会作者细腻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透过字面含义揣摩文句的深刻情感的能力,进一步提高散文的阅读和欣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层层深入理解“泪”的深刻含义,领悟“人间贵有真情在”的真谛,探寻人生的最高境界。

教学重点难点

感知并准确理解课文内容,提高鉴赏现代文的能力。

学情分析

高二年级的学生虽在高一阶段已经阅读过一些现代文,但对现代文阅读的主题把握还不够到位。所以需要培养学生透过字面含义揣摩文句的深刻情感的能力,进一步提高散文的阅读和欣赏能力。这

1、诵读鉴赏法。熟读文章,准确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文章的语言魅力。

2、讨论与点拨相结合。在研习重点语句时展开讨论,各抒己见。

3、拓展探究,感悟人生艰辛的奋斗历程,探寻人生的最高境界。。

教学过程:

导入

生活中我们或感动或忧伤,或喜悦或悲痛,流下了滴滴泪珠。回顾本学期学过的作品中的眼泪,都有什么样的眼泪。

提示:《卫风氓》《孔雀东南飞》《迢迢牵牛星》《琵琶行》《蜀相》《锦瑟》《雨霖铃》等。

分析文章体会感情

1、“文中写了人生的哪几个阶段?”从哪些词语或句子可以看得出来?

2、请同学们快速浏览文章1-4自然段,看作者在人生的第一阶段写到了哪几种泪?作者对“泪”有何感受和体会?

3、在文章的第5-10自然段,作者在人生第二个阶段列举了现实生活中的“泪水”,她的感悟分别是什么?

4、作者已从泪水中探寻到人间亲情的真谛,也已体悟到人生的境界。那么为什么作者在人生第三个阶段还要写画中观音泪和基督信徒泪呢?

5文章中三次出现了“眼因流多泪而愈益清明”,是否重复?试体会每一部分的含义。

6、文章题目为“泪珠与珍珠”,可是写泪珠的内容很多,涉及珍珠的却很少,你是怎样认识泪珠与珍珠的关系的?

作业

泪珠晶莹透亮,浸润着人的欢喜、悲伤、忧愁和痛苦。请以“泪珠”为话题写一篇短文。

高娜

【篇三】《氓》教案设计《氓》公开课教案

《氓》研讨课教案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诗歌中的情感

2、引领学生把握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和主题

3、引导学生领会诗歌中运用的写作手法:对比手法和赋 比 兴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领会课文中的赋、比、兴手法

教学方法:

诵读体味法、启发探究法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中国是一个诗歌大国。诗歌也是我国文学发展过程中产生得最早的文学样式之一,春秋时代编成的《诗经》,是我国上古社会五百多年漫长历史的真实写照。今天我们来学习《卫风氓》。

二、范读课文

三、诵读指导

诗经以四言为主,四言诗读时以“二二”为节拍。

四、学生初读课文,校准字音

五、考查重点字音

六、归纳文中的文言知识:

通假字①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说”通“脱”

②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泮”通“畔”

③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于”通“吁”

古今异义:至于,古义:到;今义:达到某种高度

以为,古义:把„„当作;今义:认为

涕泣,古义:眼泪;今义:眼泪和鼻涕

贿,古义:财物;今义:用财物贿赂

词类活用:黄,变黄(名词作动词) 二三:经常改变(数次作动词)

七、学生精读课文并就疑难字词质疑,解决不了的师生共同讨论。

八、请学生串译课文。

九、概括诗歌具体内容

作为叙事诗我们必须先鉴赏其情节,概括每节诗的内容,理清故事发展的脉络,然后才能更好地理解和鉴赏人物性格和形象。

明确:

一 男子求婚,女子许婚。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二 男女恋人的相思,结婚。 “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三 劝诫女子不要沉溺于爱情 “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四 控告男子移情别恋 “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五 补叙多年的苦楚处境 “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六 今昔对比的怨恨和痛苦 “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回顾上节课概括的故事大意。(学生复述)

二、请同学概括一下这个恋爱故事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明确:第一至第二章:恋爱——热情 幸福

第三至第五章:婚变——怨恨 沉痛

第六章:决绝——清醒 刚烈 坚强

三、朗读全诗,注意体会文章的情感

(1)找出文中最能表现主人公情感的一句话。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 诗眼:怨

(2)全诗的主要情感是一个“怨”字,这种深深的怨恨是怎样产生的呢?让我们回过头来看看这位女子是如何从相恋到被遗弃的,从中感受一下这种深深的怨恨如何慢慢地产生。 ①恋爱阶段男女双方的表现是怎样的?

氓:嗤嗤,抱布贸丝,谋,怒

女:送,乘,望,泣涕涟涟,载笑载言

总的感受:甜蜜

②婚后男子,女子的表现如何?她为何被弃?

女子婚后表现:自我徂尔,三岁食贫。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女也不爽”(勤劳可爱,令人敬佩)

男子婚后表现: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通过对比,把男子负心背义的形象刻画得更加突出,从而更突出了女子的怨恨和控诉。 对比的手法:氓之蚩蚩——至于暴矣

信誓旦旦——反是不思

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③面对被遗弃的现状,女子的表现是怎样的?

躬自悼矣,老使我怨,亦已焉哉。

毅然离开,并对负心的丈夫提出控诉。

(3)结合以上的分析,大家讨论下女主人公的人物形象:

恋爱时,是一个热情温柔的姑娘;

结婚后,是一个勤劳能干的女子;

被遗弃后,是一个坚强、刚烈的女子。

探讨:大家认为造成这场婚姻失败的原因有哪些?学生讨论 。

提供几种说法,供大家参考:

①、士之变心说

②、伦理道德说

③、社会制度说

④、年老色衰说(“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4)主题:诗歌叙述了女子从恋爱到被遗弃的经过,批判了男子的负心,揭示当时不合理

的婚姻带给妇女深刻的痛苦,表现了古代妇女追求自主婚姻和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

四、引导学生把握这首诗的写作手法(赋、比、兴)

(1)为什么作者能把女子的怨恨之情写得如此深刻,整个文章的主题如此鲜明,文中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明确:赋,铺陈直叙,

比,以彼物比此物

兴,触物兴词

(2)让学生找找诗中哪些地方运用到了赋、比、兴手法。

明确:第1、2、5、节是用“赋”的写法,直接叙写了恋爱的经过和劳苦的婚后生活。

第3、4节用了“比、兴”手法。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以桑叶之润泽有光,比喻女子的容颜亮丽,另一说,用桑叶的茂盛比喻男子情感旺盛之时。(比)

“吁嗟鸠兮,无食桑葚;吁嗟女兮,无与士耽”——桑葚是甜的,斑鸠贪食就会昏醉,比喻爱情是美好的,人若迷恋则容易上当受骗。(比)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桑叶的枯黄飘落,比喻女子的憔悴和被弃。(比)

第三四这两章以抒情为主,皆以桑树起兴,从诗人的年轻貌美写到体衰色减,同时揭示了男子对她从热爱到厌弃的经过。(兴)

思考:为什么用桑叶来打比方?

明确:桑树是农村常见的树木,用桑叶作比非常切合女主人公劳动女性的身份,同时也暗示了女子的勤劳。

第6节用了“赋、比、兴”的手法。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痛苦使我恨一切背信弃义之人。(赋)

“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既是兴,又是比。《氓》教案设计

运用比兴手法的好处:生动形象,不会单调乏味。

五、请大家再次有感情的朗诵这首诗

六、小结:

叙事诗运用赋、比、兴的手法,叙事、议论、抒情相结合,塑造了一个勤劳、善良、坚强的妇女形象,但其遭遇令人同情,性格令人尊敬,而男主人公的做法应遭到指责。

【篇四】《氓》教案设计《氓》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 了解《诗经》的有关常识

2、 理解《氓》的故事梗概,识别赋比兴等修辞手法

3、 背诵全诗

能力目标:

1、 能够结合注释读懂本诗,培养阅读理解古诗的能力

2、 理解女主人公情感的变化,初步培养鉴赏作品中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教学重点:

1、理清诗歌的叙事情节

2、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品味诗歌语言,把握诗中人物情感

教学方法:

1、 朗读法

2、 讨论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课文

同学们,你们小的时候都喜欢读童话吧?我想问一下,白雪公主被王子救起来之后,她们怎么样了?睡美人被王子吻醒之后呢?她们结婚了,从此都过着幸福快乐的日子。但是现实是这样的吗?有时候现实并不像童话一样美好。我们的老祖先在两千多年前就为我们讲述了一个婚姻悲剧。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诗经两首》中第一首,大家齐声说,《氓》。是念meng吗?不是流氓的mang吗?(不是)解释氓:这个字在古代念meng,是男子的通称。[板书“氓”]

(二)解题(引导学生回忆初中了解的并适当补充)

大家对《诗经》并不陌生了,在初中我们已经学过《关雎》和《蒹葭》。我找一位同学为我们介绍一下《诗经》,其他同学都听仔细了,如果他有哪些地方遗漏了,一会儿补充一下。

《诗经》是我国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记录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期的500年间的社会生活。原本只称《诗》,共305篇,所以又称“诗三百”。

《诗经》按其表现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又称15国风,共160篇,大都是民间的歌谣,最富思想意义和艺术价值,成为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 。

“雅”分大雅和小雅,共105篇是宫廷乐曲歌词。它是一种正统音乐。

“颂”分周颂、鲁颂、商颂,共40篇,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三)、 诵读课文

古人读诗谓之“吟”“咏”,首先我们通过朗读的方法来品味《氓》。

1、放录音(第一遍),ppt展示课文,用异色字体标注注音的字,让学生听准字音及句子节奏。

2、学生集体朗读,教师纠音,并总结四言诗的诵读节奏:一般读成“二/二”节拍,逗号稍短促,句号稍拖长,章节之间要比句间停顿更长些。

3、个别同学朗读。

(四)、 整体感知课文

1、讲述整个故事

刚刚大家都读了这首诗,对它应该有了个初步了解,谁能告诉我说了一个什么故事?

[明确]: 明确:《氓》是一首叙事诗,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叙述了女主人公与“氓”从初恋、结婚到被遗弃的痛苦经历,表达了她怨恨的感情和决绝的态度.

根据这个同学的讲述,同学们划分一下层次,并说理由。

2、划分层次。(只要言之有理即可,讲解时按照下面分法讲)

[明确]1-2段为第一层:恋爱,3-5段为第二层:婚变,6段为第三层:决绝

3、分层讲解:

(1)第一层:恋爱

A、个别同学朗读此部分后,个别学生翻译并用四个词概括这段的四层内容。

[明确] 相见 定情 送别 约期

1、在第一节中,诗作的叙事节奏颇似电影蒙太奇手法,选取了三个视觉效果极强的场面来表现。请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出这三个场景。

明确:初次相逢——定情相送——约期相别

(2.氓最初给女主人公的印象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蚩蚩”,忠厚老实

3.氓是如何来提亲的?女主人公怎样对待他,是否马上答应了他?

男主人公:“抱布贸丝”,假借物物交换的买卖来和我谈婚事。

女主人公:深情远送“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婉言拒绝“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4.男主人公是如何回复女主人公的话?婚事是否谈成?

男主人公:(想象)生气

女主人公:“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

B、品味“相约送别”场景中的语言,概括两人性情。

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明确]氓:急噪 任性

姑娘:温柔 体贴 痴情 迁就男子 这也预示两人今后的悲剧婚姻生活。

C、个别同学朗读此部分后,个别学生翻译

D、提问:姑娘与心上人约定了婚期,在漫长的等待中,姑娘是什么样的表现?

[明确]:第二章前六句绘声绘色地描述了热恋中的少女的心理及表现。姑娘一会儿“泣涕涟涟”,一会儿“载笑载言”,足见对男青年的思念及深情,恋爱中的姑娘是那样的天真、活泼、热烈。

E、最后终于迎来了什么样的结果?

[明确]“以尔车来,以我贿迁”,娘家以丰厚的嫁妆祝佑着女儿的幸福,姑娘带着对幸福生活的憧憬嫁给了男青年,至此,一个完整的叙事段落结束。

F.提问:这一部分的感情基调如何?表现出女主人公的哪些性格?

[明确]:感情基调:热情、幸福;性格:纯洁、善良、痴情、信守诺言。(板书) G、齐背第一部分

(2)第二层:婚变

A、第三章用了什么样的表达方式?在全文中的作用?

[明确]:由前两章的叙事转入这一节的抒情和议论,在读者心理上造成了明显的停顿和隔离,暗示着女主人公悲惨命运已经开始。

B、开头几句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试举例说明。

[明确]比兴,“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桑叶鲜嫩,不要贪吃桑葚。这与后面六句劝说“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形成对照,诗意是相连的。前四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叶由嫩绿变为枯黄,这与士“信誓旦旦”变为“士贰其行”相对照,含有隐喻。

B、导致“氓”变心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呢?(引导第四章)

明确:“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结婚后的“氓”性格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当年的“蚩蚩”到现在的“暴怒”,给女主人带来了极大的痛苦。

C、提问:除了婚姻的不幸外,还有哪些因素给了她痛苦呢?(讨论)

明确:来自娘家兄弟的嘲笑,“静言思之,躬自悼矣”,可以联想到可能母亲已去世,无人倾诉,从某个意义上说,也反映出哪个时代的人的爱情观。

(4)提问:再来看看,女主人公从这场爱情中总结了哪些经验呢?女孩子们可要注意学习了。 明确:“于嗟女兮„„”提醒女孩子不要被男人的花言巧语迷住,不要沉迷于男子的爱情。

(5)提问:第二段女主人公用抒情兼议论的方法回顾了自己几年的婚姻生活及自己婚姻失

败的原因,这一段感情基调怎样的?表现了女主人公什么样的性格?

明确:感情基调:怨恨、沉痛;性格:任劳任怨。(板书)

学生试背诵

(3)第三层:决绝

自由朗读,注意感情基调:悔恨但不哀伤

A、看来,还是孔子说得好啊,“过犹不及”,爱情也一样,接下来看看最后一章,看看女主人公对这个薄情的丈夫是不是乞求?有没有凄凄惨惨凄凄?(没有)从哪里看出,反映出她性格哪方面?((教师强调概括人物性格特点,要从课文出发。学生自由讨论,教师加以总结)

[明确]:决绝地分手,“反是不思,亦已焉哉!”反映出她刚毅不屈,对丈夫遗弃毅然离去,这一段的感情基调应该是清醒、刚烈的。(板书)

B、这一段用了什么写法?

[明确]:对比,将昔日的“信誓旦旦”与今日的结局作对比。《氓》教案设计

(五)总结及引导背诵

1、总结:《氓》大致按事实发展的过程叙述这一悲剧的始末,运用“赋”“比”“兴”及对比的艺术手法,将叙事、抒情、议论熔于一炉,增加了叙事的感染力和抒情的深度,全诗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却不失坚强的妇女形象,她的遭遇值得我们同情,她的人格值得我们尊敬,而男青年的做法则应遭到我们的指责。

2、以下面的线索为提示,指导学生背诵。

相见—定情—相送—约期—相思—结婚

桑叶起兴—呼吁

桑叶起兴—回忆婚后生活—回家被耻笑

回忆:昔日—现在—做出决定

(六)、布置作业

1、查找文中的通假字和古今异义字的含义

2、将《氓》改成现代文,可以加入合理想象

3、预习《采薇》

(七)板书:

恋爱 婚变 决绝

感情基调: 热情 幸福 怨恨 沉痛 理智刚烈 女子的性格: 温柔多情 坚强 氓的性格: 老实 暴虐

【篇五】《氓》教案设计氓教学设计

《诗经》两首:《氓》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氓》选自《诗经》,是人教版普通高中新课标语文必修二第二单元的第一课。第二单元讲述了从先秦到南北朝时期的诗歌。而本课也是学生上高中以来第一次学习古代诗歌。且高一学生已在初中时学习过《诗经》,可以说学习本课既承接初中知识,又拉开了高中学习古代诗歌的序幕。有助于学生了解古代诗歌的源流。为后面的唐、宋诗歌鉴赏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体裁上,《氓》是一首著名的感伤叙事诗,全诗以女主人公自述的形式,按照时间回忆了她由恋爱结婚到婚变被弃的过程。塑造了一个烂漫天真不求回报,被抛弃后清醒坚强的弃妇形象,具有现实意义。学习本课有利于学生了解什么是叙事诗,逐步提高学生对古诗文语言的感受力,完善学生人格,提升人生境界,形成正确的爱情观。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简要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在诵读中体味诗经四言诗的节拍。能熟练背诵《氓》。大致了解赋比兴的用法。体味对比手法的妙处。感知男女主人公形象。

2、过程与方法:在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大意的过程中初步获得学习古汉语的能力。在赏析的过程中获得领会作品的思想情感和艺术特征的能力。通过讨论习得团队合作、自主探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把握诗歌中主人公的思想情感,正确评价诗中的主人公形象,思考现实意义,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三、学情分析

此时的学生经过必修一的学习,对高中语文的学习具有一定的熟悉度,自主学习能力有所养成且本课课文注释较多,学生能在结合注释的基础上大概理解诗歌的意思。但对诗歌的赏析能力还有待进一步学习,这是本课培养的重点。

十七八岁的学生正处于青春荷尔蒙萌动的时期,故此,对于这样的爱情诗具有较高的学习热情。但他们的人生观,爱情观正在形成之中,要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观念,正确对待萌动的情愫。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分析诗歌表情达意的方法,体味对比的手法的妙处。

教学难点:品味诗歌的语言,体悟女子的情感。

五、教学方法

1,诵读法:指导学生读出诗歌的节奏和韵律,读出感情,在诵读中理解诗歌的内容,品味诗歌语言的韵律性和凝练性。

2,讨论法:联系诗歌中人物的言行,让学生在讨论中学会多角度地思考问题。

3,比较法:将课外知识与课堂内容比较阅读,延展课堂容量,发展学生思维。

六、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

七、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1、学生参照工具书和课文注释理解诗歌大意,改编成现代诗歌上交。并用一句话概括文章大意。

2、联系初中所学关于《诗经》的内容,自主查阅资料,了解与《诗经》相关的文学常识。

(二)导入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同学们,这俩句话出自哪部著作?(同学们回答《诗经》)是了,就是出自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这俩首诗描绘的爱情是令人向往的,然而现实不总是美好。作为一部现实主义的代表作,《诗经》中更是有大量的反映现实的诗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诗经》中的《氓》,看一看,听一听他为我们讲述了什么样的故事,对我们有什么启发。

(三)介绍《诗经》

简单介绍诗经的相关的文学知识、六艺。

(四)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播放录音。在听录音中中进一步疏通文意,感受诗歌的重章叠句的韵律美。

2、答疑,对同学们提出的不懂词句进行解惑。

3、展示同学中改写的比较好的白话诗,若没有,展示余冠英先生的作品。

(五)走进诗歌

1、请一位同学简述故事情节。这个女子生活的幸福吗?是一开始就这么不幸福的吗?

2、将女子的感情经历分期。参考:3个时期,恋爱(1——2段)、婚变(3——5段)、决绝(6段)

3、在这三个时期中,女子分别做了什么事,她情感是怎样的?可以得出怎 么样的女子形象?

参考:恋爱:在市场上与男子相遇,私定终身、送别男子、等待男子、占卜、做结婚前的准备。总体是兴奋开心幸福。

婚变:操劳家庭,伤心痛苦但仍旧恪守妇道。

决绝:决心与男子一刀俩断。愁苦怨恨,清醒

形象:热情、单纯、勤劳、刚烈

4、与之相对应的,在这三个时期中,男子的又做了什么事?他对女子的情 感是怎么样的?可以的出怎么样的男子形象?

参考:恋爱:抱布贸丝、相会女子、私定终身、分别女子、因没有好的媒人婚期拖延而责怪女子、归来、占卜、下聘礼。想要快速地得到女子。

婚变、决绝:二三其德、辱骂女子、抛弃女子。厌恶女子

形象:不守诺言,薄情寡义、不负责任

5、通过三个时期男子和女子的对比可以感受到女子怎样的情绪?(对男子的谴责,凸显了愁苦怨恨的情绪)。

6、如果没有写男子的事情,女子可以将这种愁苦的心情很好地表达出来吗?

7、请找出“对比”这种写作手法在诗歌中的其他地方的运用并说明这种对比产生了什么样的效果。(女子前后生活的对比、“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对男子称呼的变化之间的对比)

(六)主题探究

思考:到底是什么造成了女子的不幸?请学生自由讨论并汇报结果。(尽量多角度、多层次的去思考)。教师总结如下主题:

1、男子薄情寡义,不负责任

2、封建社会男女地位的不对等

3、女子无原则的让步,失去自我。方玉润《诗经原始》:此女始终总是为情 误。

4、对爱情的热烈追求与封建礼教之间的矛盾

(七)板书设计

恋爱婚变 决绝

女子 热情单纯 勤劳、坚强、忍耐 反抗、清醒、刚烈

男子 想要快速 厌恶女子

得到女子

(八)课后作业

1、背诵《氓》

2、给同学提供《谷风》的原文和注释。使同学们在自学的基础上思考《谷风》在写作方法上与《氓》有什么异同。形成二三百字的文本并上交。

(九)小结

《氓》是一首具备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叙事诗,但是相信同学们也可以很直观地感受到字里行间中女子的不平与哀伤。可以说《氓》是一首将叙事与抒情很好得融为一体的诗歌,其中对比手法和比兴的运用是其中的关键,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社会实践中能很好地运用。在人物塑造上,通过对比突出人物性格,把握住深挚而复杂的感情,或喜或悲,或爱或恨,塑造出一个有血有肉、有鲜明个性的女子形象。同时,我们也要以女子为戒,学会自尊,自爱,正确对待爱情。男孩子要有责任心和担当。

【篇六】《氓》教案设计《氓》优秀教案

《氓》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诗经》的有关知识。

2、积累字词

3、把握《氓》的情节和主题,理解人物形象,分析悲剧原因。

教学重点:

1、诗经的表现手法:比兴和重章叠句。

2、主人公的性格和作品的主题。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引导学生看注解,了解《诗经》的有关知识。

二、补充:

1、 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2、 多为四言诗。

3、 原名《诗》或《诗三百》汉武帝时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

即被奉为经典,从此称为《诗经》。被列为“五经”之一。

4、 儒家奉为经典的有“四书”“五经”。

5、 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先河。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和屈原的《离

骚》并称为“风骚”。用来指两大文学流派。

6、 《诗经》的六艺

风雅颂赋比兴。解释赋比兴。

赋:“敷陈其事而直言之。”如:“氓之嗤嗤,抱布贸丝。”

比:“以此物比彼物也。”如:“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以桑树的繁茂,比喻未婚男女情意浓厚;以斑鸠贪食,比喻自己的自陷情网。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以桑树的日渐凋零,比喻夫妻情意的淡漠。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如:“以此物比彼物也。”如:“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

上河里的鸭子下河里的鹅,一对对毛眼眼找哥哥。

杏花村里开杏花,儿女正当好年华。

注:比和兴常常连用,故称比兴手法。

三、教师初读课文,正音。

四、学生齐读,进一步熟悉课文。

五、作业:1、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

2、梳理文章脉络。

第二课时

一、学生齐读课文

二、教师提示本文的一些重要词语

1、氓:是对一般男子的称呼。诗中的氓,从其“抱布贸丝”来看,是一位做贩丝生意的小商人。从女子对他的信任来看,氓没有轻浮和谄媚的形象,后来女主人公的回忆也没有提到这点。

2、之:主谓之间,取独,无实义。

3、本文的四个通假字:

匪:通“非”,不是。

于:通“吁”,感叹词。

说:通“脱”,摆脱,脱身。

泮:通“畔”,边岸。

三、师生逐段就字词疏通提问。尽量结合注解和以前积累的文言文知识疏通文意。

四、共同梳理文章脉络:

1、 抽生讲述本文的故事情节

本文讲述的是一个女子被一个青年男子氓所追求,后来两人结为夫

妻。婚后,尽管妻子甘心贫困,日夜操劳,多年如一日。但是最终还是被丈夫遗弃的故事。

2、 全文结构

一段:定情。

1、表现女子温柔体贴、善解人意而有主见。氓急躁而任性。

2、婚姻方式:自由恋爱,自主婚姻。不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二段:恋爱。表现热恋女子的痴情。终于答应结婚。

三段:懊悔。叙事中断,劝告所有女性,暗示婚后生活并不幸福。

四段:被弃。简述婚后的辛苦生活和氓的无情。两人关系破裂的原因在

“氓”。女子年老色衰,男子二三其德,喜新厌旧,感情不专一。(色衰爱弛)

五段:劳苦。具体叙述婚后的悲苦生活。表现女子的善良和勤劳。

六段:决绝。表现女子的清醒和坚强。

结论:全诗结构为

一部分

1、基调:热情,幸福

2、手法:赋——直接铺陈叙述,追忆当年恋爱结婚的经过。

第三、四、五章)

1、基调:怨恨、沉痛

2、手法:比兴和抒情。以追悔的口吻,发出悲伤的感叹。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桑之落矣,

其黄而陨。”

兴:先说桑树,继而讲述和氓的故事。

比:同时又是比,以桑树的枝繁叶茂,比喻女子正值青春芳华;

以桑树的枝叶枯落,比喻女子红颜已老,青春

不再。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比:桑葚甜美,吃多了会上火,斑鸠贪吃,以致昏醉;甜蜜的爱

情就像桑葚,沉湎其中难免神伤。

◆ “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比:用河水和洼地有岸和边,反比氓在感情的歧途上越走越远,

不知道回头。

女子婚后表现:境遇悲惨,生活艰辛,但勤劳持家。——任劳任怨,

专情柔弱。

男子婚后表现:朝三暮四,甚至动用暴力。——专横暴躁,三心二

意。

三部分《氓》教案设计

女子清醒坚定地分手。

1、基调:清醒、刚烈《氓》教案设计

2、内容:女主人公在无法排解的悲伤中表示了自己决绝的态度。

3、手法:比。抒情。

五、 合作探究:

(1) 女子答应嫁给氓,是不是太草率?

答:不。①青梅竹马。②婚前通过氓进行了占卜。

(2) 女子被遗弃,责任在氓还是在女子?

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女子甘心贫困,辛苦操劳,多年如一日。但是最终还是被丈夫遗弃。 (3) 氓为什么要遗弃女子?(色衰爱弛)

(4) 女主人公从这场失败的爱情中总结出了什么经验?

“于嗟鸠兮„„不可说也”:作为女子,千万能沉溺于男女的情爱之中。常言道:“痴心女子负心汉”。男子沉溺于情爱,还可以自我解脱,然而女子一旦沉溺其中,就总是不能自拔。因为女子的感情是专一不二的,而男子却往往朝三暮四。本诗写出了男子的用情不专和女子的痴情专一。

(5) 女子最终做出了怎样的抉择?从诗中哪里可以看出?

清醒果断的决绝。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6) 从全诗看,女子内心的情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

恋爱时的温柔痴情——婚变中的怨恨沉痛——觉醒后的清醒刚烈。

(7) 女子的痛苦是不是仅仅来自变心的丈夫?

不是。这一婚姻悲剧又一定的必然性和普遍性。在男权社会中,女性在经济上政治上都处于附属地位,她们生活天地狭小,生活的幸福与否全寄托在丈夫身上。如果遇上一个对感情对家庭不负责任的丈夫,那他的悲剧是不可避免的。再者,娘家的人的不理解,更能反映出那个时代人的爱情观、婚姻观和女子在爱情中和社会中的弱势地位,更能反映出这场婚姻不仅是个人的悲剧更是时代的悲剧。

(8)这场婚姻失败,除了氓的变心外,还有没有其他的原因?讨论。

虽然不是很草率,但是对氓的人品还是缺乏深入了解。有点仓促。 在家里太勤劳

(9)女主人公婚变后还有没有可能获得幸福?讨论。

(10)男女主人公的性格

女:温柔痴情,清醒刚烈。

男:用情不专,没有责任心。

这时阜新男子的典型。补充:历史上典型的负心男子有哪些?

第一,战国时人吴起。吴起为卫国人,妻子为齐国人。鲁国国君看中吴起的军事才能,想拜他为将,但又担心其妻为敌国之女,恐吴起立场不坚定,因此一

直犹豫不决。为表心迹,获得自己想要的位臵,吴起竟然伤心病狂地杀掉自己的结发妻子。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吴起杀妻求将的故事。吴起身为一代名将,深通韬略,战功显赫。名气够大,行径又极其恶劣,故排第一。

第二,三国时人刘安。刘安本一猎户,某日,他心目中的大英雄刘备兵败,逃跑途中偶然投宿他家。因刘安家贫如洗,又正是兵慌马乱的时候,拿不出什么招待刘备。他就把自己老婆杀了,煮给客人吃。事出《三国演义》。这小子最不是东西,为了追星,竟干出这等伤天害理之事,本该列入第一,但考虑到他本人身贱名微,所以屈居第二。

第三,战国时人平原君赵胜。赵胜为赵国公子,为增加自己的势力,平时养了一大群门客。某天,他的小老婆在楼上看到一个驼背瘸腿的人从楼下路过,样子很滑稽,就笑了起来。谁知这个跛子,却认为自己受到侮辱,径直找到赵胜要求斩掉美人以谢罪。当时遭到拒绝,后来门下食客越来越少,经打听方知,与门客们认为他在这件事的处理上重色轻士有关。于是平原君下令斩了这个小老婆的头,门客又重新多了起来。这个故事原来是被当作轻色重义的美谈讲的,影响极坏,为正视听,将其列为第三。

第四,唐明皇李隆基。他与杨贵妃之间的感情,几乎被当作自古以来帝王真爱的典范。可是,一旦大祸来临之际,他却为了平息兵变,保护自己,不惜将自己的爱妃交给叛军去处臵,演出了一场“三军不发可奈何,宛转娥眉马前死”的悲剧。后来的许多文人想以事出无奈为他开脱,杜撰出什么“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尽期”的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但缠绕于杨贵妃颈上的一丈白绫无情地宣示了李隆基极端自私的负心汉面目。因杨李的故事流传千年,影响甚巨,同时杨贵妃之死毕竟不是李出于主动,两相考较,位居第四。

第五,宋人陈世美,戏剧中的人物,由于他的典型性,在国人心中陈世美三个字几乎就是负心汉的代名词。包公戏《铡美案》使他与秦香莲的故事家喻户晓,这里就不再饶舌了。他为世人所痛恨的主要原因,在于他的普世性。古往今来,男人有钱就变坏,几乎成为一种定律。历朝历代,陈世美们从未断绝,逮至今日,又呈蓬勃之势。从某种意义上讲,陈世美对家庭的背叛,合乎人们内心中的常情,未到不可饶恕的地步。如非他后来利令智昏、狗急跳墙,欲指使别人杀掉老婆孩子,他本来罪不至死,也没有资格列入这个排行榜中的。

第六,唐人元稹。元稹是中唐时的一位著名诗人,与白居易齐名。他的“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千古以来被人们引为对爱情忠贞不二的名句。但他在现实中却是一个玩弄女性的浪荡子,欺骗女性感情的负心汉。在他年轻落魄山西时,曾处心积虑地勾引良家少女“崔莺莺”,弄到手后,又将其抛弃。这段经历在他自己撰写的《莺莺传》中有详尽的描写。元人王实甫据此写出了《西厢记》,将原本始乱终弃的一段悲剧(相对崔莺莺来说)演绎成一出“天下有情人皆成眷属”的大团圆式喜剧,从而,开创了中国戏剧舞台上符合市民欣赏习惯

的才子佳人戏的传统。《西厢记》里的张生的多情,更反衬出生活中的元稹的无情。鉴于以元稹实事为原型的《西厢记》的影响力,元稹被列为第六位。

第七,明人李甲。李甲与杜十娘之间发生的事,又是一段国人耳熟能详的故事,出于明人小说《杜十娘怒沉百宝箱》。落魄书生李甲遇到当红妓女杜十娘,两人情投意合,海誓山盟。杜十娘以为遇到知己,遂毅然脱离青楼,随李甲回乡。谁知还在途中,李甲便贪图钱财、背叛誓约,私下将十娘卖给富商,导致十娘投江自尽。妓女从良,自古以来,有好结局的不多。李甲的可恶之处在于,不但贪色,更加贪财,而且他背叛的时间也太快了些,故列为第七。

第八,三国时人刘备。这位刘安心目中的大英雄,与他的先祖刘邦一样,每到危急时候,总是抛下老婆不管,只顾自己逃命。而且,他的那句名言:“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千百年来,流毒甚广,不将他列入,不足以平女民愤。所以,在这里让他屈尊坐了末位交椅。

(11)本文三处提到淇水,其用意是什么?

一章: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四章:淇水汤汤,渐车帷裳。

六章: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三处写淇水,是为了给我们提示女主人公的思绪轨迹。淇水是女子这段不幸婚姻的见证。当初送子涉淇,至于顿丘,见证我对你的温柔和痴情。淇水汤汤,渐车帷裳。见证我对你的忠贞和专一。虽然婚后生活是贫困的,但当初我冒此深水渐车之难而来,对你是多么的专一,可是你却如此无情。(郑笺《毛诗正义》)因此,淇水是女主人公那段以欢乐始,以悲伤终的生活的见证人。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我的忍耐是有限度的,见证了这桩不幸的婚姻。用河水和洼地有岸和边,反比氓在感情的歧途上越走越远,不知道回头。在这里,淇水就是这位负心汉的见证。

六、本文在写作上的特色

1、 四言诗。

2、 赋比兴的手法。

全篇用赋。两处用兴,四处用比。

赋:全文铺陈叙述了女子的婚姻悲剧。

兴:◆“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桑之落矣,

其黄而陨。”

都是先说桑树,继而讲述和氓的故事。

比:1、“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以桑树的枝繁叶茂,比喻女子正值青春芳华;以桑树的枝叶枯落,

比喻女子红颜已老,青春不再。桑叶的沃若与黄陨的对比,是爱情由盛而衰的象喻。

2、“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桑葚甜美,吃多了会上火,斑鸠贪吃,以致昏醉;甜蜜的爱情就

像桑葚,沉湎其中难免伤神。

3、“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篇七】《氓》教案设计氓优秀教案

《氓》教学设计

南召县第二高级中学 张庆东 2012-11-24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诗经》的文学常识。

2、把握《氓》的情节和主题,理解人物形象,分析悲剧原因。

3、了解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及其艺术效果。

二、教学重点

把握《氓》的情节和主题,理解人物形象,分析悲剧原因。

三、教学难点

了解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及其艺术效果。

四、课前准备

教师:制作相关幻灯片

学生:通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理解大意。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一起回忆《诗经》中熟悉的诗句,比如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它们或书写追求爱情的幸福,或表达爱情不可得惆怅,或表达相思之苦,或书写对爱情的忠贞。现在,让我们再次走进《诗经》,学习它的另一篇有名的诗篇——《氓》

(二)、关于《诗经》 :

1、内容与名称: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纪)至春秋中叶(公元前6世纪)500年间的诗歌,共305篇。

2、组成:

《诗经》按乐曲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指“十五国风”,属于各地方的乐歌,绝大部分是民间歌谣;“雅”是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的乐歌,它是一种正统音乐;“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基本上是贵族们的歌颂祝祷之辞。

3、表现手法:

《诗经》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三种。“赋”者,“铺陈其事而直言之”,即直接铺叙陈述(铺陈);“比”者,“以彼物喻此物”(比喻);“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联想)。

(三)、诵读

1、请学生个别读,边读边纠正读音。(诵读的节奏:“二、二”节拍)

2、学生自由朗读。

3、齐读课文。

4、以检查预习的方式解决重点字词。

(四)、梳理情节。

1、 请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力求表达完整,叙述完美。 贸丝——送子——复关——贿迁——桑寓——室劳——暴矣——静思——老使我怨——亦已焉哉

2、全诗按照情节的发展可以分成几个层次?感情基调是怎样的?

情节: 恋爱 婚变 决绝

基调:热情、幸福 悔恨、沉痛 清醒、冷静

(五)、具体研习

分析女主人公的形象:

教师提问,学生讨论后明确。

1、在这个悲剧故事中作者刻画了怎样一个女子的形象?

点拨:大家自由发言,尽量用原文中的诗句来佐证我们的观点 ,学生讨论发言,可以说到勤劳,善良,温柔,忍让,刚强等

2、你最欣赏女主人公的哪一点?

可以进一步谈她的个性,有思想,对爱情有自己的追求

老师总结:至此,诗人为我们成功塑造了一个有纯朴热情的少女,到忍辱负重的妻子,再到坚决决绝的弃妇的艺术典型。社会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从父系氏族公社成立后,妇女就成为家庭的附庸,受到男性的支配和压迫。到了奴隶社会,妇女的社会地位就更为下贱,尤其是劳动妇女,她们沦为家庭的奴隶,成了可以随便买卖的商品。《氓》中的女主人公就是生活在这样一种社会环境中。她受到氓的遗弃决不是偶然的,也不是个别的,它是一种社会制度的产物。《氓》之所以成为文学史上最有名的一首弃妇诗,其关键就在于通过两个鲜明的形象的刻画,通过一个女子的婚姻悲剧,深刻地批判了当时不合理的婚姻制度和社会现实。

3、归纳主题

诗歌叙述了女子从恋爱到被遗弃的经过,批判男子的负心,揭示当时不合理的婚姻带给妇女深刻的痛苦。

分析比兴手法的运用及艺术效果:

1、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似乎和全文无关,能否删去?若分别改为“女之妙龄,其美也甚。”“女之老矣,其色也陨”,好不好?

明确:不好,这是运用比、兴的艺术手法。

重点聚焦:

第三章“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以桑叶新鲜润泽的自然情状喻女子年轻貌美之情状。这种两个相关事物或相似事物之间比方就是“比”。

第四章“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既引起联想,增强意蕴,引发下文女主人公年长色衰,惨遭遗弃内容的叙述,这种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即为“兴”。

整体看有以桑叶由鲜嫩而枯黄来比喻爱情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化抽象为具体,化无情为有情,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

2、 总结“比兴”手法的作用。

结构上: 叙事中插入比兴句,避免了平铺直叙; 起过渡作用。 内容上: 比兴句唤起读者丰富的联想,增强了诗歌意蕴,产生了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以桑树作比,与女主人公劳动女性的身份非常切合,富于生活气息。

3、拓展延伸

A、《诗经》中其它诗句中比兴手法的运用。比如:关关雎鸠 / 在河之洲 / 窈宨淑女 / 君子好逑

B、现代流行歌曲以及陕北民歌中比兴手法的体现,比如: 东方红 ,太阳升, 中国出了个毛泽东 ——《东方红》

树梢树枝树根根, 亲山亲水有亲人。羊羔羔吃奶望着妈, 小米饭养活我长大——《回延安》

打碗碗花儿就地开 / 你把你的白脸脸调过来

太阳最红,毛主席最亲

(六)、小结:

全诗大致按事实发展的过程叙述这一悲剧的始末。第三章为全诗的转折,诗中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运用比兴的艺术手法及对比的手法,将抒情、叙事、议论熔一炉而增加了叙事的感染力和抒情的深

度。全诗韵律和谐,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妇女形象。她的遭遇值得我们同情,她的人格值得我们尊敬,而男青年的作法则应遭到我们的唾弃。读诗,就像是“泡茶”的过程。希望大家能通过练习成为“茶道”高手

六、板书设计:

情节 : 恋爱 婚变 决绝

基调 : 热情、幸福 悔恨、沉痛 清醒、冷静

七、布置作业:

1.用现代文改写这首诗。

2.学过本课后你的素材收获是什么?

附文:精彩运用

爱情是文学作品中永恒的主题.“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一曲《关雎》,唱出了多少青年男女对爱情的美好憧憬。“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一曲《钗头凤》,又激起了多少离散爱侣别离时的感伤心情。而“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一日不见,如三秋兮”的相思之苦以及“吁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也罔极,二三其德”的切肤之痛又表现的如此深切缠绵,淋漓尽致。

【篇八】《氓》教案设计氓 教学设计

《氓》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诗经》的思想内容及现实主义传统。

2、把握赋、比、兴的艺术手法;

3、积累文言词句知识;

4、把握人物形象及情感变化。

学情分析: 初中阶段,学生接触过《诗经》有关诗歌,但对其艺术手法和思想内容 了解不够系统全面,所以,进入高中阶段以后,要让学生对《诗经》有 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

教学重点:1、文学常识,培养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作的能力。 ;

2、 重点词句;

3、人物形象的特点

4、赋、比、兴的艺术手法;

5、《氓》的思想内容及现实意义。

教学难点:1、赋、比、兴的艺术手法的辨识;

2、重点词句的理解与把握;

3、人物形象及情感的变化;

4、《氓》的思想内容。

5、背诵。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1、了解文学常识,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

2、诵读指导,教学生诵读诗歌;

3、读准字音,识记字形;

4、整体把握,概括诗歌内容。

教学重点:1、文体知识;

2、诗歌内容。

教学难点:诗歌内容的把握。

教学步骤

(一) 导课:(放录音)让学生听歌曲《在水一方》。

提问:谁知道歌词的出处? [明确]《诗经》中的《蒹葭》,

教师:今天我们再来学习《诗经》中的其他作品。

(二) 文学常识介绍

1、《诗经》社会生活。原本只称《诗》,共305篇,所以又称“诗三百”。

2、《诗经》按其表现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又称15国风,共160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 。

“雅”分大雅和小雅,共105

“颂”分周颂、鲁颂、商颂,共40

3、《诗经》表现手法来分可分为赋、比、兴三类,与 风、雅、颂合称为《诗经》六义。

4 古今对《诗经》的评价

(1)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第二》)

(2) 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曰: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 ——《论语·季氏》

(3)吾国文学导源于《诗》三百五篇,不知《诗》三百五篇者,不足与言吾国文学 之流变。

——朱东润《诗三百篇探故》

《诗经》的思想内容广阔,涉及周民族的史诗、赞颂、怨刺、婚恋、农事和征役等,丰富多彩。

三、 《氓》的研读学习

在春秋时期,随着私有财产的形成和父系社会的确立,爱情的不自由和男女的不平等逐渐产生,《氓》就反映了男女不平等的婚姻给女性造成的巨大创伤。

(一)、 指导诵读

放录音:第一遍,提醒学生注意 字音和节奏(二二节拍)

指名两位学生朗读,并让其说明这样读的理由。

集体朗读(要求读出诗歌的语气 语调,把握主人公起伏的情感)

(二)正音正字,识记读音和字形

愆:qiān 将:qiāng 垝垣:guǐ yuán 载:zài 于嗟:xū 可说:tuō

徂:cú 汤汤:shāng 靡:mǐ 隰:xí 总角:jiǎo 泮:pàn 咥:xì 夙:sù 渐:jiān

(三)整体感知,把握诗歌内容

学生朗读课文,然后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讨论,概括每一章的内容,然后划分本诗的结构层次。

订正:1.诵读《氓》,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每一章的主要内容。

氓来求婚,女迟为媒

女耽相思,氓娶于归

男女婚变,妇为情伤

妇无差失,氓自薄幸

妇为操劳,氓竟施暴

妇盼偕老,氓已情绝

本诗可以概括为 《婚变三部曲》:

1——2章: 爱恋 甜蜜幸福

3——5章: 婚变 沉痛怨恨

6 章: 决绝 清醒刚强

四、布置作业

1、熟记《诗经》相关知识;

2、识记本诗字词形音;

3、背诵本诗第1、2章。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1、文言字词句的梳理学习识记;

2、诗歌中人物形象的分析;

3、人物情感的变化。

教学重点:文言字词句的梳理学习。

教学难点:人物形象及人物的情感变化。

教学步骤:

【一】课前复习检查

1、生字词形音

(1)氓之蚩蚩(chī) (2)匪我愆期(qiān) (3)汤汤(shānɡ) (4)隰则有泮(xí pàn) .....

(5)乘彼垝垣(ɡuǐ) (6)尔筮(shì) (7)渐车(jiān) (8)帷裳(chánɡ) ....

(9)徂尔(cú) (10)靡室劳矣(mǐ) ..

2、《诗经》的内容与艺术手法。

3、背诵第1、2章。

【二】重点突破——文言字词句的梳理学习识记

学生对照学案,小组合作完成下列任务:

1、词义理解

(1)将子无怒:读qiānɡ,愿,请。 .

(2)涟涟:泪流不断的样子。 ..(3)淇水汤汤:水势很大的样子。 ..(4)渐车帷裳:溅湿、浸湿。 .(5)(6)

(7)信誓旦旦:誓言是真挚诚恳的。信誓,盟誓,真诚的誓言。旦旦,诚恳的样子。

2、识记文言实词和虚词

(1)通假字

①匪来贸丝:通“非”,不是 .②将子无怒:通“毋”,不要 .③于嗟鸠兮:通“吁”,叹词 .④犹可说也:通“脱”,脱身 .⑤隰则有泮:通“畔”,边岸 .(2)一词多义

士也罔极,二三其德:品德、德行.”:恩德、恩惠①德高祖乃谢曰:“诚如父言,不敢忘德.:感激,感恩三岁贯女,莫我肯德.室劳矣:无、没有靡.②靡 于是赵国以北,辽东以西,皆从风而靡:倒下.载笑载言:动词词头,无义③载. 怨声载道:充满.

:说载笑载言.:预兆④言体无咎言 .既遂矣:助词,无实义言.将子无怒:愿,请.出郭相扶将:扶持,扶助.⑤将上使外将兵:率领.宫使驱将惜不得:助词,加在动词后,无实义.

(3)虚词归纳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介词,把.乘彼垝垣,以望复关:连词,表目的,来.以以尔车来,以我贿迁:介词,表方式,用.独以近城故:介词,表原因,因为、由于.3、古今异义

(1)氓之蚩蚩 .

古义:民,文中指诗中的男主人公,音ménɡ。

今义:流氓,音mánɡ。

(2)至于顿丘 ..

古义:到,到达。 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或另提一事。

(3)秋以为期 ..

古义:把„„作为。 今义:认为。

(4)泣涕涟涟 .

古义:眼泪。 今义:鼻涕。

(5)以我贿迁 .

古义:财物。 今义:用财物买通别人。

(6)三岁食贫 ..

古义:多年。 今义:三岁的年龄。

4.词类活用

(1)夙兴夜寐:名词作状语,在早晨,在夜里 ..(2)三岁食贫:形容词活用作名词,贫苦的生活 .

5.说出下列句式类型

(1)(2)匪我愆期,子无良媒:无标志性判断句。

(3)6.翻译句子

(1)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2)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3)乘彼垝垣,以望复关。

(4)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答案 (1)那个人老实忠厚,拿着布匹来换蚕丝。

(2)请你不要生气,就把秋天定为我们的婚期吧。

(3)(我)登上那倒塌的墙,遥望那复关。

(4)男子的爱情没有定准,他的感情一变再变。

【三】人物形象及情感变化

1、 学习小组合作讨论以下问题:

氓》中的女子和氓具有怎样的特点?作者是如何加以表现的?请结合文本分析。

2、各学习小组讨论成果展示(每组选派1个代表发言)。

3、订正:

答案 1、形象特点:

(1)《氓》中的女子是中国古代劳动妇女的代表。

(1)她纯洁天真多情。入世不深,以致很容易便以心相许了;当她看到氓不高兴 时,赶快安慰他:“将子无怨,秋以为期。”真心爱氓,看不到他时,“泣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