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中石兽,教学设计


【篇一】河中石兽,教学设计《河中石兽》教学设计

幻灯片1

纪昀

幻灯片2

纪昀,字晓岚,清代著名学者,生性诙谐风趣,任《四库全书》总纂官,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

《阅微草堂笔记》是纪昀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题材以妖怪鬼狐为主,但于人事异闻、名物典故等也有记述,内容相当广泛。

《四库全书》分古今图书为经、史、子、集四档,总名为“四库全书”。

幻灯片3

 导入:这篇讲了一个故事:有一个庙靠近河,庙门倒塌之后,门旁的两只石狮也掉到

了河里。后来要修庙,决定要把石狮打捞上来。有人说,到下游去找,因为石狮被水冲走了,结果在下游没找到。一个读书人说,石狮肯定沉到沙泥里去了,因为石头重,沙泥轻,结果在庙前的沙泥里也没找到。一个老水手最后说,这两个石狮在上游,结果果然在上游打捞到了。 怎么会到上游去呢?阅读完课文后我们便知道了。

幻灯片4

河中石兽

 沧州南,一寺临河千,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

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

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

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幻灯片5

 1、学生反复朗读。

 2、字、词

 圮()棹( ) 曳( ) 湮 ( ) 啮( ) 溯( ) 臆( )

3、学生参照注解疏通文意。

幻灯片6

gān

沧州南一寺 临 河干,山门 圮于河,二石

兽 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 募金重修, 求二

石兽于水中, 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

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靠近

岸边

坍塌

一起

经历

募集

寻找

zhào

竟然

摇(船)

踪迹

牵引

幻灯片7

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 山门 圮(pǐ)于河,

 沧州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边,庙门 倒塌到河里,

 二石兽并沉焉。

 (门旁)两只石兽也一起沉到河里了。焉,兼词,“于之”,在这个地方。

 阅十余岁, 僧募金重修,

 经历了十多年,和尚募集到了一笔钱,(决定)重修(庙门),

 求二石兽于水中, 竟不可得,

 便到河中寻找那两只石兽,居然没找到,

 以为顺流下矣。

 认为石兽顺着河的方向冲到下游去了。下,往下游去。

 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 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拉着铁耙,寻找了十多里地,也不见其踪影。

幻灯片8

课文理解(一)

 沧州南,一寺临河千,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

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 从前,沧州城南有一座临河寺庙,庙前有两尊面对流水的石兽,据说是“镇水”用的。

一年暴雨成灾,大庙山门倒塌,将那两尊石兽撞入河中。庙僧一时无计可施,待到十

年后募金重修山门,才感到那对石兽之不可或缺,于是派人下河寻找。按照他的想法,河水东流,石兽理应顺流东下,谁知一直向下游找了十里地,也不见其踪影。

 (写寺僧按一般人的想法顺流找石兽 )

幻灯片9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 之笑曰:“ 尔辈不

能究 物理, 是非 木杮,岂能 为暴涨

携之去?乃石性坚重, 沙性松浮,

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

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听说

这件事

你们这些人

开馆执教

fèi

推究

事物的道理

木片

怎么

坚硬沉重

松散轻浮

yān

埋没

荒唐

众人佩服他的话,认为是真理。

幻灯片10

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

 有个学究在庙里开馆执教,听到这件事便嘲笑说:

 “尔辈不能究 物理。 是非木杮(fèi),

 “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 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

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 怎么能被洪水带了走呢?

 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

 石头的特性是坚硬而沉重,泥沙的特性松散而轻浮,

 湮(yān

 )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 石兽埋没在泥沙上,就会越沉越深。耳,助词,表示肯定。

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 顺着河流往下游去寻找它,不是荒唐吗?”

 沿,顺流而下。

 众服为确论。

 众人信服他的话,认为是正确的论断。

幻灯片11

课文理解(二)

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

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 这时,一位在庙中讲学的先生提出他的见解:石兽不是木头做的,而是由大石头制成,

它们不会被流水冲走,石重沙轻,石兽必然于掉落之处朝下沉,你们往下游找,怎么找得到呢?旁人听来,此言有理。

 (此段叙述讲学家的观点及众人盲从的心理)

幻灯片12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

当求之于上游。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

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

水处啮 沙 为 坎穴 ,渐激渐深,至河中石兽,教学设计

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讲学家的话

凡是

失落

应当

原因是

niè

冲刷

形成

坑穴

等到

摔倒

幻灯片13

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

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 不料,一位守河堤的老兵听了学者的说法,又讥笑说:” 凡大石落入河中,应求之于

上游。因为石头质性坚硬沉重,泥沙松软轻浮,西来的河水冲不动石兽,水的反冲力必定作用在石头的迎水面的下端,反而把石兽下面的沙子冲走了,还冲成一个坑,越冲越深,冲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兽势必向西倒去,掉进坑中。如此年复一年地倒,就好像石兽往河水上游翻跟头一样。于是反而逆流而上了。到下游寻找固然糊涂;到泥沙中寻找,不是更加糊涂吗?“寻找者依照他的指点,果真在河的上游发现并挖出了那两头石兽。

 (具体叙述老河兵关于河中寻石兽的道理和方法)

幻灯片14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 不已,

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

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 其言,果

得于数里外。然则 天下之事,但知其

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 欤?

像这样

一再翻转

停止

于是

逆流而上

固然

按照

他的,指老河兵的

找到

既然这样,那么

主观武断

幻灯片15

 一老河兵闻之, 又笑曰:

 一个老水手听了学究的话后,又嘲笑说:

 “凡河中失石, 当求之于上流。

 “凡是河中失落的石头,都应该到河的上游去寻找。”

【篇二】河中石兽,教学设计《河中石兽》教学设计1 - 语文备课大师

25、河中石兽

纪昀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积累“棹”“傎”“圮”等文言词语,疏通课文大意。

2、理解文章中三类人物寻找石兽方法的相关语句的意

思。

过程与方法:

1 、训练文言文阅读的能力。

2 、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3 、理解实践出真知道的道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领会认识事物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 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2) 训练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难点:理解实践出真知道的道理。 。

课时课型:两课时 课内讲读课

教学方法:串讲法 诵读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示标导入

1、讲一小故事:

有关纪晓岚的儿时的趣事说明这一“满清第一大

学士”在很小的时候就已经显示其才华了。也组织学

生讲一讲,引出《阅微草堂笔记》

2、作家作品简介

纪昀,字晓岚。乾隆十九年(1754)进士。学问渊

博,曾任翰林院编修、侍读学士。因获罪遣戍乌鲁木

齐。释放回京后,任《四库全书》总纂官,编定《四

库全书\总目提要》,在目录学上贡献很大。著有《阅

微草堂笔记》等。

《阅微草堂笔记》是纪昀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笔记

小说,题材以妖怪鬼狐为主,但于人事异闻、名物典

故等也有记述,内容相当广泛。

二、查学诊断:

1、给下字注音

圮(pǐ) 募(mù) 棹(zhào) 柿(fèi)

湮(yān)啮(niè)溯(sù) 欤(yù)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1)山门圮于河 ( )(2)阅十余岁 ( ) ..(3)曳铁钯 ( )(4)湮于沙上 ( ) ..(5)尔辈不能究物理 ( ) ..(6)如是再啮 ( )(7)不更颠乎( ) ..(8)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 ) .答案:(1)倒塌(2)年(3)牵引,拖着(4)埋

没(5)客观事物的道理,规律(6)冲激(7)颠

倒 (8)按照

三、导学施教:

初读课文——疏通文意

1.教师范读课文。要求:

(1)注意停顿和语气节奏;

(2)标出疑难字词。

2.疏通文意

(1)学生自由朗读,齐读,男女生轮读。

(2)结合课文注释,利用工具书,掌握重点字词的读

音和释义,并标出重点词句,提出疑难字词句。

(3)小组内解决疑难,同桌互相提问文中的重点词语

解释及句子翻译,疏通文意。

3.应掌握的重点句子

(1)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

得。

译文:经历十多年,和尚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

中寻找两个石兽,最终没找到。

(2)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译文:你们这些人不能探究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

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

(3)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译文:一定在石头下面迎面冲击石前的沙子,形成坑

穴。

(4)求之下流,固傎;求之地中,不更傎乎?

译文: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疯了;在原地深

处寻找它们,不是更疯吗?”

(5)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

据理臆断欤?

译文: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

不知道其中根本道理的人和事有很多啊,难道可以根

据自己所知道的道理主观判断吗?

4、朗读课文。

(1)这个故事讲了一件什么事?

答案:讲的是一个庙门口的石兽,倒塌到河里,十几

年后,人们找石兽的事。

(2)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答案: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

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

解,就根据常情主观作出判断。

四、练测促学: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1)一寺临河干 ( ) .(2)竟不可得 ( ) .(3)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 ) ..(4)遂反溯流逆上矣 ( ) .答案:(1)岸边 (2)最终(3)凶猛的河水(4)于

是,就

2.翻译句子。

(1)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译文:

(2)求之地中,不更傎乎?

译文:

答案:(1)寺庙的大门倒塌在了河水里,两个石兽一

起沉没了。(2)在原地深处寻找它们,不是更疯吗?

五、反馈延伸:

1. 课外阅读纪昀《阅微草堂笔记》,进一步了解纪昀

其人其文。

2. 思考文章为何把讲学家当作嘲讽的对象。 小结

本文通过寻找倒塌在河里的石兽的故事,说明了任何事都不能根据主观推理,实践才能出真知。

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归纳本课古今异义和一词多义现象。

2、思考文中寻找石兽的几种方法。

板书设计

河中石兽

纪昀

四种寻找石兽的方法 寻找经过人物

讲学家 寻找的地点原地水中 结果 不可得 无迹 第一种 第二种 第三种

第四种 顺流而下 原地沙下 老河工 求之于上流失败 果得于数里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一、示标导入

俗话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有一则故事记载,某土地庙前石兽因河岸崩塌掉入河中。十多年后重修山门,寻找石兽,它却不在原落水处,也不在下游。一位老兵说,应该在上游寻找,依他的话,果然捞出了石兽。石兽为什么会向上游“跑”呢?今天我们来学习《河中石兽》一文,从中找出答案。

二、查学诊断:

1.通假字

曳铁钯 “____”通“____”,_________ .答案:钯:通“耙”,平整土地用的农具

2.一词多义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 ) 为众服为确论 ( )

必于石下迎水外啮沙为坎穴( )

答案:被/认为/成为

3.古今异义

(1)二石兽并沉焉 .古义:________ 今义:并列

(2)尔辈不能究物理 ..古义:________ 今义:一种学科

(3)是非木柿 . 古义:________ 今义:判断词 是

(4)阅十余岁 .古义:________ 今义:阅读

(5)盖石性坚重 .古义:________ 今义:有遮蔽作用的器物

(6)但知其一 .古义:________ 今义:表转折 但是,却

答案:(1)一起(2)客观事物的道理,规律(3)代词,这(4)经历(5)原来(是),发语词,放在句首。

(6)只,仅仅

三、导学施教:

1. 朗读课文。

2. 质疑:故事说了一件什么事?

讨论并归纳:说的是一个庙门口的石兽,倒塌到河里,十几年后,人们找石兽的事。

3. 质疑:故事中主要说出了几位主要人物“他们各自寻找河中石兽的道理和方法是怎么样的?分析一些他们这样认识的原因。

讨论并归纳:

【篇三】河中石兽,教学设计25 河中石兽(教学设计)

25 河中石兽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纪昀

学习目标:

1. 自主破译全文,积累文言词汇,掌握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2. 能通过讲述故事,理解文章内容以及蕴含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 激趣导入

亲爱的同学们,请想想寓言故事《刻舟求剑》、《揠苗助长》、《掩耳盗铃》中的主人公为什么会闹出笑话?(学生回答后展示课题《河中石兽》

二、 集体朗读课文后展示学习目标

1自主破译全文,积累文言词汇,掌握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2、通过讲述故事,理解文章内容以及蕴含的道理。

三、我是小小翻译官

(一)自主合作破译(分组分任务完成)

自主破译——成果分享——温馨提醒——方法参考

(二)成果分享(学生举手回答,展示成果)

借助注释第一招

语境推断也重要

古今异义需辨析

一词多义细比较

三、 我是优秀的演说家

我们已成功地将这个文言小故事破译成现代版,那现在谁来上台为大家讲述这个故事?

(一) 请同学上台演讲

(二) 听完故事回答问题

1、 故事说了一件什么事?

2、 故事中说出了哪几位主要人物?他们各自是根据怎样

的道理和方法去寻找石兽的?

3、 在寻找石兽的问题上,侍僧和将学家犯了什么错误?为

什么按照老河兵的方法最终找到了石兽?

4、 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怎样的道理?(请用课文中的

句子来回答)

四、 穿越时空隧道,

一吐为快!(通过这项活动领悟人物性格)

乘着时光的列车,我们来到了故事的现场,你最想和谁说说话,想说点什么呢?请你一吐为快!

例如:侍僧,我想对你说:我从“阅十余岁,募金重修”看到了你的毅力坚定;可是你那“求石兽于水中,以为顺流下矣”看到了你的经验不足。

1、 学生发言

2、 教师小结并板书人物性格特点

河中石兽这则故事启示着我们:在学习中、生活中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千万不能盲目行动、主观臆断。

五、同在竞技场,各自显身手(课堂达标检测)

1.下列语句中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一寺临河干 B.曳铁钯

C. 不亦颠乎 D.一讲学家设帐寺中

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古义和今义相同的是( )

A.但知其一 B.是非木柿 ..

C.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D.一讲学家设帐寺中 ..

3.翻译下列语句。

(1)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2)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4.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

(1)二石兽并沉焉

(2)阅十余岁

(3)求石兽于水中

(4)竟不可得

(5)凡河中失石

(6)如其言

5、请你说说讲学家和老河兵“笑”的含义

六、作业布置

1.背诵《河中石兽》。

2.了解纪昀的趣事。

3.搜集“但知其一,不知其二”却主观臆断,以致犯下错误,闹出笑话的故事。

【篇四】河中石兽,教学设计河中石兽教学设计教案

24、河中石兽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阅读课文,分清层次,概括大意,找出层次间的关系,理解课文的中心意思。

2、过程与方法:借助多媒体手段,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中三类人物寻找石兽的方法的相关语句的意思。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懂得“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培养学生实际调查观。 教学重点: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积累文言词汇,并能背诵文章。 教学难点:理解“实践出真知”的生活道理。

教课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俗话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有一则故事记载,某土地庙前石兽因河岸崩塌掉入河中。十多年后重修山门,寻找石兽,它却不在原落水处,也不在下游。一位老兵说,应该在上游寻找,依他的话,果然捞出了石兽。石兽为什么会向上游“跑”呢?今天我们来学习《河中石兽》一文,从中找出答案。

二、夯实基础

(一)字词过关

1.重点字

圮(pǐ)募(mù)金 棹(zhào)小舟 木柿(fâi) 曳(yâ)铁钯(pá) ......

湮(yān)没 啮(niâ)齿 溯(sù)流 臆(yì)断 欤(yù) .....

2.通假字

曳铁钯 (“钯”通“耙”,平整土地用的农具)

3.古今异义

(1)二石兽并沉焉 (并,古义:一起;今义:并列 )

(2)阅十余岁 (阅,古义:经历;今义:阅读 )

(3)盖石性坚重 (盖,古义:句首发语词;今义:有遮蔽作用的器物)

(4)但知其一 (但,古义:只;今义:表转折,但是,却)

(5)是非木杮 (是,古义:代词,这;今义:判断动词,是)

(6)求之下流,固傎 (固,古义:副词,本来;今义:坚固)

(7)尔辈不能究物理 (物理,古义:事物的道理;今义:物理学)

(二)作者简介

纪昀(1724年6月-1805年2月),字晓岚,(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题目是编者编加的)。清代学者、文学家,直隶献县(今河北省献县)人。晚年自号白云,乾隆年间进士。他的著作有《阅微草堂笔记》,他编撰的《四库全书》被称为文化史上的“万里长城”,对保存中国文化有很大的贡献。《四库全书》分为经、史、子、集。

(三)背景介绍

本文选自《阅微草堂笔记》,是纪昀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题材以妖怪鬼狐为主,但于人事异闻、名物典故等也有记述,内容相当广泛。沧州“老河兵”(卷十六),徽州“唐打猎”(卷十一)等故事,反映了劳动人民的正直、纯朴和智慧,尤属佳品。

三、整体感知

词类活用

(1)棹数小舟 (名词用为动词 ,划船)

(2)暴涨 (动词用作名词,洪水)河中石兽,教学设计

特殊句式

(1)被动句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为„„,表被动,可译为“被”)

(2)倒装句 当求之于上流 (状语后置,状语“于上流”放在动词“求”的后面)

(3)省略句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得”的后面省略了宾语“之”)

四、整体感知

1.在寻找石兽的问题上,庙僧和讲学家犯了什么错误?为什么只有老河兵提出了正确办法? 答:庙僧和讲学家都犯了脱离实际、主观臆断的错误。老河兵则从实际经验出发,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因此能够提出正确看法。

2.故事对石兽的位置的看法各是怎样的?理由是什么?

答:⑴寺僧以为石兽被水冲到下游去了,理由,水有冲击力,将随水流而下。⑵讲学家认为石兽在下沉处深埋,因为石头坚硬沉重,沙子松散,石头埋没在沙里一定会渐渐地沉下去,越来越深,只能就地挖下去找。⑶老河兵认为石兽已逆流而上,因为石头坚硬沉重,沙子松散,水不能溃走石头,水的反冲力一定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冲沙成为洞穴,渐渐地越冲越深,石头就会倒在这个洞穴中。像这样再冲,石头再转,一直转不停止,石头就反而逆流而上。

3.文中写了两次“笑”,你怎么理解其中的意味?

答:讲学家的“笑”,是自以为懂得“物理”,笑别人不具备这方面的知识。老河兵的“笑”,则是因为富于实际经验,笑讲学家主观臆断。

4.为什么寺僧与讲学家的看法是不对的,老河兵的方法是对的?

答:寺僧按照水冲物的常理,只考虑了流水,没有考虑石兽、泥沙的关系。讲学家考虑了石兽和泥沙的关系,忽略了流水。而老河兵有实践经验,综合考虑了石兽、泥沙与流水的关系。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二、合作探究

1、这篇文章的寓意是什么?

答: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就根据常情主观判断。应该正确分析,综合考虑,像文中的老河兵那样,既考虑石兽的比重,又正

确分析水的冲力和石兽的相互作用,进而又分析这种相互作用产生的反冲力对河床形态的局部的改变。如此,才能得出正确结论。

2、从这篇文章当中,你学到了什么?

答:一是遇事不能主观推论,要实事求是;二是实践出真知;三是实践经验有时比书本知识更重要;四是遇事要动脑筋多想想,分析各方面因素,尽可能少闹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笑话。

三、写作借鉴

1、逐层深入,脉络分明

本文三段,四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和尚根据物体被水冲向下游的规律,判断石狮已被冲走,摇船往下流寻觅,结果终无所获。紧接着展开第二个层次,设帐讲学的道学家以博学自夸,嘲笑和尚不懂事物的特性。他分析了石与泥沙的不同特性后,得出石兽深陷在原处的结论。言之凿凿,使听的人“服为确论”。这时,作者笔锋一转,从一旁杀出个“程咬金”——老河兵来,使本文深入到第三个层次。老河兵凭他多年治河的实践,分析了石头、泥沙和流水的物理属性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得出了应向上游寻找石兽的结论。这结论一般人想不到,它是合乎科学论证的。作者在以上三个层次的基础上,水到渠成,画龙点睛般地议论一句,立刻收尾,戛然而止,揭示了题旨。全文故事曲折但只用短短200多字,脉络分明且层层深入、结构严密,余味无穷。

2、卒章显志。

本文先记述了庙僧、讲学家、老河兵寻找石兽的不同方法,然后由事及理,在结尾处卒章显志,揭示了“遇事不能根据某个道理主观臆断”的主旨。

四、总结全文

这篇说理短文叙述了三种寻找河中石兽的看法好方法,告诉人们:再深的理论,不能得到实践的证明,就不是真理;只有经得起实践检验的理论才是正确的。同时还揭示了一个道理:任何事物都不可“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更不可主观臆断。

板书设计:

借事说理

僧:考虑问题不全面

讲学人:空谈理论

老河兵:阅历深广,实践经验

批判“空谈理论,盲目追从”的世风(遗憾)

强调“实践出真知”。

教学反思:

【篇五】河中石兽,教学设计25 河中石兽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能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积累“棹”“傎”“圮”等文言词语。 2.熟读课文,通过分析对比讲学家及老河兵的话明确科学性思维的基本含义。 3.诵读文章,理解作者在文章中蕴含的道理。

2. 教学重点/难点

难点:通过分析对比讲学家及老河兵的话明确科学性思维的基本含义。

重点:诵读文章,理解作者在文章中蕴含的道理。

3. 教学用具

4. 标签

教学过程

一、导入环节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俗话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有一则故事记载,某土地庙前石兽因河岸崩塌掉入河中。十多年后重修山门,寻找石兽,它却不在原落水处,也不在下游。一位老兵说,应该在上游寻找,依他的话,果然捞出了石兽。石兽为什么会向上游“跑”呢?今天我们来学习《河中石兽》一文,从中找出答案。

(二)出示学习目标

(屏幕显示)

过渡语:请同学们默读本节课的学习目标(约1分钟).

二、先学环节

(一)出示自学指导

过渡语:首先请迅速默读学案“自主学习”的自学指导后开始学习.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好停顿和节奏。用红笔标出你不认识或读不准的字词,读完后查字典或课下注释,并在课本注音,有疑惑的圈出来做好标记。(温馨提示:注意生字、多音字、通假字的读音)

2.结合课下注释译读课文,理解大意,重点字词做好批注(温馨提示:重点的实词、虚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等),不会的用红笔标注出来。

(二)自学检测反馈

过渡语:同学们学习非常认真、投入,下面咱们来检测一下自己的学习成果,请同学们迅速完成学案“自学检测”部分内容!

要求:7分钟在学案上完成自学检测题目,书写认真、规范,不能乱涂乱画;做完后请举手示意老师;2分钟时间,同桌互相检查并纠错。

1.了解作家作品。 本文作者是 清 朝的 纪昀 ,字 晓岚 ,学者,本文选自 《阅微草堂笔记》 一书,这是一部 清朝短篇志怪 小说,全书主要记述 狐鬼故事 、奇特见闻。

2.检查预习(扫清文字障碍,把握文意)。

①读准字音、节奏。

o) 曳(yèi) 湮(yān ) 啮(niè河干(gān) 棹(zhà) 钯(pá) 木杮(fè)

坎(kǎn)穴 遂(suì) 溯(sù)

求石兽/于水中。

以为/顺流下矣。

尔辈/不能究物理。

众/服为确论。

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②解释关键字词。

一寺临河干。临,靠近。 棹数小船。棹,划船,名作动。

阅十余岁。阅,经过。 竟不可得。竟,终于。

尔辈不能究物理。物理,事物的道理、规律。是非木柿。是,这。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暴涨,洪水,动作名。 渐沉渐深耳。耳,罢了,语气词。 盖石性坚重。盖,表推测语气。 但知其一。但,只。

然则天下之事 既然这样,那么

③一词多义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介词 被

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动词 成为河中石兽,教学设计

众服为确论 动词 是

一老河兵闻之 代词,指“求之地中”这样观点

其反激之力 结构助词 的

④翻译下列句子

a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沧州的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边,寺庙的大门倒塌在了河水里,(门口的)两个石兽一起沉没了。

b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浮动,(石兽)埋没在沙上,越沉越深罢了。 c……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河水的反冲力,一点在石头下面迎面冲击石前的沙子形成坑穴。

d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按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寻到了(石兽)。

(三)我的疑惑

(过渡语)请你将自学和测试过程中的疑惑举手提出来,请其他同学帮助解决。

三、后教环节

本单元的课文内容大都与科技有关,但本文似乎只记载了一件奇闻秩事,似乎与科学没有关系。帕斯卡说过:“人是一棵会思考的芦苇。人只不过是一根芦苇,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考的芦苇。”就让我们带着自己的思考再来解读课文。

1.故事说了一件什么事? (文章记叙了人们寻找石兽的经过。)故事中主要出现了几位主要人物?(寺僧、讲学家和老河兵)三个人在寻找石兽的问题上,各个人对河中石兽去向都有哪些意见?理由是什么?

2.河中寻找石兽,为什么老河兵的方法是对的?而其他方法不正确的原因是什么?从中可以看出这

三个人物形象各有什么特点。

点拨:第一种方法认为在水中原处寻找,没有考虑流水、石兽、泥沙的关系。

第二种方法认为会在下游,是因为只考虑了流水的因素,没有考虑石兽、泥沙的因素。 第三种方法认为会在原地深陷在泥沙中,错在只考虑了石兽和泥沙的关系,而忽略了流水。

老兵河的方法正确,是因为这种方法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准确的把握了流水、石兽、泥沙的性质和关系。

庙僧显得考虑不周,忽而原地打捞,忽而沿河而下,代表的是不深思熟虑而盲目行动的态度;讲学家空谈事理,不切合事理,代表的是“主观臆断”的态度;唯有老河兵能考虑各种现实因素,提出符合实际的结论,代表的是实事求是的作风。

3.这个故事说有了一个什么道理?

点拨: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知其一,不知基一,不能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作出推想,而要根据实践情况作出判断。河中石兽,教学设计

四、当堂训练

过渡语:这节课大家表现得非常棒,为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请独立完成当堂训练.完成后小组互评及时做好评价.

课文阐述的事理对我们平时的生活、学习有什么启示?

点拨一:为我们指明了认识事物的方法和途径:不能片面地理解,而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事物的特性;更不能主观臆断,而应当遵循客观事物的规律。同时也诠释了生活学习中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不可做空头理论家的哲理。

点拨二:遇到问题要具体考虑,不能想当然。主观推理是靠不住的,实践出真知。

五、自我反思

一节课的学习中,你收获了什么?可以是有关知识的学习、方法的总结,也可以是对你人生的启迪,请你认真、条理的总结在下面。你认为本节课所学的知识中,哪些是你在检测训练过程中容易出错的?也请你总结在下面。

1.我的收获:。

2.我的易错点:。

板书

【篇六】河中石兽,教学设计河中石兽教学设计

河中石兽教学设计

湖北省麻城市特殊教育学校 陶建军

课文原文:河中石兽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gān)①,山门圮(pǐ)于河②,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③,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zhào)数小舟,曳(yâ)铁钯(pá)④,寻十余里无迹。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fâi)⑤,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yān)于沙下⑥,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⑦”众服为确论。一老河兵闻之⑧,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击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niâ)沙为坎穴。⑨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傎;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yì)断欤?⑩

译文:

沧州南面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大门倒塌在河中,两个石兽一起沉入河底。过了十多年,和尚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个石兽,竟然没找到,以为它们顺流而下了。摇着几只小船,拉着铁耙,寻找了十多里没有痕迹。一个讲学者在寺庙里教书,听了嘲笑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石头的性质又硬又重,沙的性质又松又轻,埋在沙里,越沉越深。沿着河寻找它们,不也荒唐吗?”大家信服(它)是正确的言论。 一个老水手听了这话,又嘲笑说:“凡河中落入石头,应当从上游寻找它们。石头的性质又硬又重,沙的性质又松又轻,水冲不走石头,它的反作用力,一定在石头下面迎面冲击石前的沙子形成坑穴。越冲越深,到一半的地步,石头必定倒在坑穴里。像这样冲击,石头再转移。不停地转移,于是反而逆流而上了。到下游寻找石头,固然荒唐;在原地寻找它们,不是更荒唐吗?”按照他的话,果然在几里外寻到了(石兽)。那么天下的事,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例子很多,难道可以根据(一个方面的)道理就主观臆断吗? 字词解释:

①沧州:今河北省沧州市。临:靠近。河:指黄河。干:岸边。

②山门:寺庙的大门。圮:倒塌。

③阅:经过。岁:年。

④棹:船桨。这里作动词用,划船。曳:牵引。钯:通“耙”,整地的农具。

⑤木柿:木片.

⑥湮:埋没.

⑦颠:颠倒,荒唐.

⑧河兵:水手.

⑨啮:咬.这里是冲刷的意思。坎穴:洞坑。

⑩臆断:主观判断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 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2. 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学会运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初步读通浅显文言文。

2、依据语境解释文言词语。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理解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2、逐步养成注重实际调查得出结论的习惯,防止主观臆断的不良倾向出现。

教学重、难点

1. 重点

(1) 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2) 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2.难点:理解实践出真知道的道理。

课时划分

二课时

教学投计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熟读课文,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圮(pǐ)募(mù) 棹(zhào)柿(fâi) 湮(yān) 啮(niâ) 溯(sù) 欤(yù)

2.查字典,看课文注释,试翻译课文。

二、导语 :幻灯片出示(南宋)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学生齐读,理解这首诗的意思。

诗意解析:这是陆游的一首教子诗,作于宁宗庄元五年(公元1199年)底。诗人就知识的获取,从两方面谈了自己的看法:一是要花气力,一是“要躬行”。诗中表达的思想不仅是冬夜读书的体会,更是诗人勤奋学习的经验总结。

诗的前两句,从古人的经验谈起,其中“无遗力”三个字,概括了古人做学问用功程度;诗的次句,既道出了做学问必须坚持不懈的道理,也强调了“少壮功夫”的重要。告诫儿子在年轻时抓紧大好时光努力学习,莫让年华付水流,只有重视了“少壮功夫”,将来才会有所成就。

诗的后两句则是从书本知识与实践的关系着笔,强调从书本上得来的知识比较浅薄,一定要经过亲身实践才能变成自己的东西。“要躬行”至少有这样两层意思:一是学习过程中“要躬行”,在学习过程中的动脑、动手、动嘴就是学生的一种“躬行”。我们现在不是提倡“启发式”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吗?让学生在课堂上提问、讨论、练习,就是学生的一种实践活动。物理、化学、生物等课程没有学生的“躬行”参与,就几乎无法进行,即使古人学习内容以文史为主,学习过程也有一个“躬行”问题,学了文章诗篇要背诵,是一种“躬行”,不是有“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的古训吗?懂得了文章的起承转合,还要自己练笔写作,否则,先生讲得再多再妙,学生的文章还是做不好的。二是获取知识后还要“躬行”。这个“躬行”就是社会实践,要通过社会实践去检验已学的知识,要通过社会实践把书本知识化为己有,为己所用,还要通过社会实践去巩固、深化已学的知识。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有一则故事记载,某土地庙前石兽因河岸崩塌掉入河中。十多年后重修山门,寻找石兽,它却不在原落水处,也不在下游。一位老兵说,应该在上游寻找,依他的话,果然捞出了石兽。石兽为什么会向上游“跑”呢?今天我们来学习《河中石兽》一文,从中找出答案。

三、教学过程

1.交流作家作品资料。

作者纪的,字晓岚。乾隆十九年(1754)进士。学部渊博,曾任翰林院编修、侍读学士。因

获罪遗戍乌鲁木齐。释放回京后,任《四库全书》总纂官,编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在目录上学上贡献很大。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

本文选自《阅微草堂笔》,是纪昀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题材料妖怪鬼狐为主,但于人事异闻、名物典故等也有记述,内容相当广泛。

2. 朗读课文。

3. 就课文不理解的词语质疑。现在小组内质疑小组不有解决的交全班讨论。

四、课堂小结

1. 古今异义

井:古义:一起 二石兽并沉焉。

今义:并列

阅:古义:代词 这 是非木柿

今义:阅读

是:古义:经历 阅十余

今义:判断词 是

盖:古义:发语词 盖石性坚重

今义:有遮蔽作用的器物

但:古义:只 但矢其一

今义:表转折 但是,却

2. 一词多义

去:岂有为暴涨携之去 离去

西蜀之去南海 距离

为: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被

必于石下迎水外啮沙为坎穴 成为

橘生于淮南则为橘 是

为其来也 在

3.词性活用 棹 名词用为动词 划船

4.汉字能假 同“癫”,疯

五、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理解与探究第三题。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 朗读课文,复习上节课内容。

2. 思考文中寻找石兽的几种方法,有条件的同学制作相关演示课件。

3. 就课文不理解出质疑。

二、导语

上节课我们解决了课文中的字词,疏通了文意,这节课我们将进一步探究课文内容。

三、正课

1. 朗读课文。

2、整体感知课文:

1、用一句话概括课文内容。

讨论并归纳:说的是一个庙门口的石兽,倒塌到河里,十几年后,人们找石兽的事。

2、从不同的角度复述课文:

(1)从作者的角度复述:

(2)从讲学家的角度复述课文;

(3)从老水兵的角度复述;

(4)从寺中僧人的角度复述。

3. 质疑:故事中主要说出了几位主要人物“他们各自寻找河中石兽的道理和方法是怎么样的?分析一些他们这样认识的原因。

讨论并归纳:

(1) 寺僧以为石兽被水冲到下游支了,划小船,拖着铁钯,寻找了十多里,没有找着。

(2) 讲学家认为石头坚硬沉重,沙子松散,石头埋没有在沙里一定会渐渐地沉下去,越来越深,只能就地挖下去找。

(3) 老河兵认为石头坚硬沉重,沙子松散,水不能溃走石头,水的反冲力一定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冲沙成为洞穴,渐渐地越冲越深,深到石头一磁的时候,石头就会倒在这个洞穴中。像这样再冲,石头再转,一直转不停止,石头就反而逆流而上。所以应该到上游去找。

(4) 寺僧按照水冲物的常物,认为要到下游找,结果找不到:讲学家按照石重沙松的道理,到地下去找,肯定也找不到;老河兵能够根据他几十年的实际经验,到上游找,结果找到了。这说明主观推理是靠不住的,实践出真知。

4. 质疑:故事是如何发展变化的,课文可以分几个层次?概括各层次大意。

讨论并归纳:可分四层:

第一层:交代石兽沉落河中的地点和寺僧到下游找没有找着;

第二层:讲学家认为石头埋在沙里只能越埋越深;

第三层:老河兵讲解应当支上游找的理由,按照他的话果然找到石兽。

第四层:由事到理,遇事不能主观推论的道理。

5. 质疑:为什么老河兵的方法是对的?

方法:借助多媒体手段,形象直观的演示石兽落入河中的三种情景,借助动态模拟场景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中三类人物寻找石兽的方法的相关语句的意思。

讨论并归纳:

第一种 只考虑了流水,没有考虑石兽、泥沙的关系。

第二种 考虑了石兽和泥沙的关系,忽略了流水。

第三种 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准备把握了三者的性质及相互关系。

6. 质疑:这个故事说有了一个什么道理?

讨论并归纳,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不能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作出推想,而要根据实践情况作出判断。

四、课堂小结

本文通过寻找倒塌的河里的石兽的故事,说明了任保事都不能根据主凤推理,实践出真知。

五、作业

1. 完成课后理解与探究一、二题。

2. 拓展阅读

七年,秦与赵兵相距长平时赵奢已死,而蔺相如病笃赵使廉颇将攻秦,秦数败赵军, 赵军固壁不战秦数挑战,廉颇不肯赵王信秦之间,秦之间言:“秦之所恶,独畏马服君赵奢之子赵括为将耳”赵王因以括为将,代蔺相如曰:“王以名使括,若胶柱而鼓瑟耳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赵王不听,遂将之。

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善括母问奢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 及括将行,其母上书言于王曰:“括不可使将”王曰:“何以?”对曰:“始妾事其父,

时为将,身所奉饭饮而进食者以十数,所友者以百数,大王及宗室所赏赐者尽以予军吏士大夫,受命之日,不问家事今括一旦为将,东向而朝,军吏无敢仰视之者,王所赐金帛,归藏于家,而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买之王以为何如其父?父子异心,愿王勿遣”王曰:“母置之,吾已决矣”括母因曰:“王终遣之,即有如不称,妾得无随坐乎?”王许诺。

赵括既代廉颇,悉更约束,易置军吏秦将白起闻之,纵奇兵,详败走,而绝其粮道,分断其军为二,士卒离心四十余日,军饿,赵括出锐卒自博战,秦军射杀赵括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坑之赵前后所亡凡四十五万明年,秦兵遂围邯郸,岁余,几不得脱赖楚、魏诸侯来救,乃得解邯郸之围 赵王亦以括母先言,竟不诛也。《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附译文: 赵孝成王立七年,秦军与赵军在长平对阵,那时赵奢已死,蔺相如也已病危,赵王派廉颇率兵攻打秦军,秦军几次打败赵军,赵军坚守营垒不出战秦军屡次挑战廉颇置之不理赵王听信秦军间谍散布的谣言秦军间谍说:“秦军所厌恶忌讳的,就是怕马服君赵奢的儿子赵括来做将军”赵王因此就以赵括为将军,取代了廉颇蔺相如说:“大王只凭名声来任用赵括,就好像用胶把调弦的柱粘死再去弹瑟那样不知变通赵括只会读他父亲留下的书,不懂得灵活应变”赵王不听,还是命赵括为将。

赵括从小就学习兵法,谈论军事,以为天下没人能抵得过他他曾与父亲赵奢谈论用兵之事,赵奢也难不倒他,可是并不说他好赵括的母亲问赵奢这是什么缘故,赵奢说:“用兵打仗是关乎生死的事,然而他却把这事说得那么容易如果赵国不用赵括为将也就罢了,要是 一定让他为将,•使赵军失败的一定就是他呀”等到赵括将要起程的时候,他母亲上书给赵王说:“赵括不可以让他做将军”赵王说:“为什么?”回答说:“当初我侍奉他父亲,那时他是将军,由他亲自捧着饮食侍候吃喝的人数以十计,被他当做朋友看待的数以百计,大王和王族们赏赐的东西全都分给军吏和僚属,接受命令的那天起,就不再过问家事现在赵括一下子做了将军,就面向东接受朝见,军吏没有一个敢抬头看他的,大王赏赐的金帛,都带回家收藏起来,还天天访查便宜合适的田地房产,可买的就买下来大王认为他哪里像他父亲?父子二人的心地不同,希望大王不要派他领兵”赵王说:“您就把这事放下别管了,我已经决定了”赵括的母亲接着说:“您一定要派他领兵,如果他有不称职的情况,我能不受株连吗?”赵王答应了。

赵括代替廉颇之后,把原有的规章制度全都改变了,把原来的军吏也撤换了秦将白起听到了这些情况,便调遣奇兵,假装败逃,又去截断赵军运粮的道路,把赵军分割成两半,赵军士卒离心过了四十多天,赵军饥饿,赵括出动精兵亲自与秦军搏斗,秦军射死赵括赵括军队战败,几十万大军于是投降秦军,秦军把他们全部活埋了赵国前后损失共四十五万人第二年,秦军就包围了邯郸,有一年多,赵国几乎不能保全,全靠楚国、魏国军队来援救,才得以解除邯郸的包围赵王也由于赵括的母亲有言在先,终于没有株连她

1、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赵军固壁不战 壁: 军营 营垒

B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 合变: 兵法

C 妾得无随坐乎 随坐 引别人犯法而被牵连获罪

D 悉更约束 约束 规章制度

2、下面各项完全表现赵括纸上谈兵,自以为是的一组是( )

① 赵王因以括为将,代廉颇

② 赵括自少时学兵法, 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

③ 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善

④ 王所赐金帛,归藏于家,而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买之

⑤ 赵括既代廉颇,悉更约束,易置军吏

⑥ 四十余日,军饿,赵括出锐卒自博战,秦军射杀赵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