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橡树板书


【篇一】致橡树板书《致橡树》教案

致 橡 树

舒 婷

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和品味,理解诗的主题。

2、品味诗的意境,把握诗的内容和艺术手法,背诵诗歌

3、理解诗中意象的意义。

4、理解诗人的爱情观,培养独立自尊的人格和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

5、初步懂得鉴赏新诗的一般方法并体会其特点。

教学重难点

重点 体会诗歌物中含情、意味隽永的特色

难点 感悟诗人渴求、提倡的独立平等、互相依存、亲密无间的爱情观 教学方法

诵读感悟法 通过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情感意蕴。

学生间的讨论与教师的点拨相结合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内容及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爱情是永恒不老的话题,“在地愿为连理枝,在天愿做比翼鸟”的比翼双飞,“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的心心相印,“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为泪始干”的忠贞不渝,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歌颂她的圣洁、美好,表达自己爱情观。在西方,易卜生《玩偶之家》中的娜拉扔下她作妻子和母亲的“最神圣的责任”,对她的丈夫海尔茂说:“首先我是一个人,跟你一样的一个人”“所以现在我要离开你”时,一个从西方宗教桎梏下的新女性复活了。今天,让我们一起来聆听另一位中国当代女诗人的一首另类的爱情绝唱。让我们倾听女诗人的心声,倾听新

时代爱情宣言——《致橡树》。

二、初读诗歌,体会诗歌的音乐美

(一)范读,学生听读

要求:注意节奏和重音,听的过程中要求学生从诗中选出自己喜欢的诗句,并简单地说一下自己喜欢它的原因。

(二)学生自由朗读

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节奏。这首诗有极强的节奏感,长短句错落有致,许多诗句两两对应,朗读时有跳跃感。感情基调理智、冷静。

三、说一说,分析诗的内容

(一)初识诗歌

1、走进作者

舒婷:1952年出生。原名龚佩瑜,福建厦门人。1971年开始写诗,1977年后,她的诗陆续在一些报刊上发表,引起了诗坛广泛的关注。中国当代朦胧派诗歌的代表人物。作品1982年出版了第一本诗集《双桅船》(荣获中国作家协会第一届全国优秀诗集一等奖)。其后出版的诗集有《舒婷、顾城抒情诗选》《会唱歌的鸢尾花》和散文集《心烟》等

2、朦胧诗

朦胧诗产生于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一改新诗“明白如话”的特点,内容含蕴隽永。它强调诗人的自我意识,往往借助象征、比喻、错觉、幻觉等手法,变诗的单一形象为多层次的意象迭加,给诗蒙上了一层朦胧的色彩,给人以独特的审美感受。代表诗人有舒婷、北岛、顾城、杨炼、梁小斌等。

3、解 题

本诗完整的标题应该是什么?

明确:木棉致橡树 木棉的自白

(二)鉴赏第一部分

(1)这是一首怎样的诗?爱情诗?爱情哲理诗?作者又是如何把抽象的主题形象地表达出来的?

明确:爱情诗。借助了一系列的意象。

(2)第一部分写了那些意象?对这些意象诗人是持什么态度?

明确:凌霄花、鸟儿、泉源、险峰、日光、春雨;诗人持否定的态度。 诗人为什么要否定(因为它们代表了不同的爱情观:①极力攀附②单方痴恋③一味奉献 ;这种爱情,爱的双方没有平等、独立可言。)

具体分析:首先,攀援的凌霄花。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炫耀自己),为了追求高贵的地位,不顾一切地向上爬,完全置自身的人格尊严于不顾——只知“攀援、依附”不独立。

其次,痴情的鸟儿,为绿阴重复单调歌曲的鸟儿。因为这种鸟儿只知为对方歌唱,却忘了用自己的歌喉为自己歌唱。她意识不到自身存在的价值,不知道在爱对方的同时“我是我自己的”,只知依附在橡树的阴影之中,却不愿飞出橡树的庇护,不愿飞向属于自己的自由天空。 第三,泉源、险峰、日光和春雨。这些事物在其他文学作品中大多属被赞美的对象,诗人在这里虽然不象前两种全盘否定,但也表示了自己的不认同。因为泉源只知道“送去慰藉”,险峰只是做了“陪衬”,而“日光和春雨”却只知道爱抚。这是一种“一味奉献”的爱情,这样的爱情好像忽略了“被对方爱”的权力。

(3)作者写到“日光”、“春雨”两个意象时,不像前边有完整的句子。如果让你补充完整,这两个句子该怎么写?

参考写法:

甚至也不止日光,用慷慨的光热,使你容光焕发

甚至也不止春雨,用无声的甘露,为你洗去一路风尘

甚至也不止像日光,照亮你的前程,温暖你的心灵;

甚至也不止像春雨,播洒爱的甘霖,滋润你干涸的心田。

(4)如果去掉前面这六个意象,诗歌的表达效果会如何?

明确:不形象,无法使人产生强烈而深刻的印象,更失去了耐人寻味的效果。

指导:这一部分中诗人以六个比喻句直接列出六个否定的意象,激昂强烈的感情如大江之水一泻千里,不可阻挡,仿佛吐尽千百年来积压在女性心中愤恨不平的块垒,是反抗,是挣脱,是战斗,诗人以一个勇敢的斗士的面貌出现,这部分的旋律是昂扬、奋发、向上的,同学们在朗读时要读得刚劲有力,慷慨激昂。

(5)学生齐声朗读。

第二课时

(三)鉴赏第二部分

(1)在前一部分,诗人用昂扬的激情对传统的爱情观作了否定,那么诗人到底向往什么样的爱情呢? 请一名同学读第二部分。要求其余同学们在诗中划出描写橡树和木棉的诗句。分析木棉和橡树的形象,并指出其象征意义。

明确:

橡树: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

——坚毅刚强、敏锐有力——象征男性的阳刚之气

木棉:红硕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

——美丽热烈、真挚柔韧——象征女性的阴柔之美

(2)诗人在诗中倾诉了怎样的理想爱情(向往)?请分别找出相对应的诗句。

◎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相互依存,紧密结合;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精神默契,感情交融,灵犀相通,心

心相印。

◎你有你的„„我有我的„„ ——相互平等,彼此各有一方土地,各有一片蓝天。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

——同甘共苦,既独立,又相依。

◎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脚下的土地。

——“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是指事业和国家。古人云:择偶须偕千秋业,爱有源头情不竭。爱一个人,更要爱对方的事业和理想,爱对方的民族和国家。这才是爱情的最高境界。诗人抒发的是一种新时代的爱情理想,但伟大的爱情不仅只爱对方,更要爱对方的事业,爱对方生活的土地,这才是爱情的升华,才是爱情的最高境界。

指导:这一部分中诗人的感情抒发是平缓的,从前一部分的激昂中跌落下来,诗人以女性的温柔,真挚细腻、缠绵悱恻地抒发自己内心的梦想,像小溪流水潺潺,如木棉在清风中摇曳。请大家仔细品读、体味。

(4)请同学们带着上述感情品读诗歌的第二部分。

小结:

(1)作者以橡树和木棉两种高大壮美的乔木象征男性美和女性美,用它们比邻而居、并肩站立的形象来象征男女之间的理想爱情。诗人通过“木棉”的自白,表达了一种独立平等、互依互助、坚贞热烈,既尊重对方存在,又珍视自身价值的新时代崭新的爱情观。

(2)诗人所表达的爱情观与传统的爱情观其最大的区别在于,作为爱的双方必须保持人格的独立与平等,尤其作为女性更应强调自身的尊严与价值,而不能成为男性的附庸。这其实是新时代觉醒了的女性所发出的呐喊。

(3)周恩来总理说过:“青年是黄金时期,要学习,学习,再学习!”

【篇二】致橡树板书致橡树_教案

《致橡树》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1、掌握字词、作者相关常识及文中的修辞手法。

2、理解诗中“橡树”与“木棉”的象征意义。

3、背诵全诗。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从意象入手鉴赏诗歌的基本能力。

3、情感目标:引导学生树立健康、积极的爱情观。

教学重点:1、理解诗人的爱情观。

2、把握诗歌所使用的抒情方式与修辞手法。

教学难点:1、理解诗中的象征手法。

2、鉴赏诗歌意象,学习诗歌运用典型意象表达思想的方法。

教学方法:情景法、问题引导法、诵读法、讨论法、自主探究法等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作业:

1、朗读课文,利用工具书解决生字、生词。

2、利用教参或网络,查阅作者相关知识,并掌握。

3、利用网络,了解朦胧诗及其特点。

4、利用网络或工具书,了解诗中提到的“橡树”、“木棉”等意象特点。

二、课堂教学

(一)导入新课

1、利用PPT课件,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美妙音乐伴奏中,教师激情导入:

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致橡树》是一首关于爱情的诗。

爱情在文学史上是一个永恒的主题。

为了爱,有人可以割舍富贵;为了爱,有人可以抛却亲情;为了爱,有人可以放下事业;为了爱,有人可以舍弃生命……

爱情,赋予人们多少美好的理想和愿望,由此又涌现出多少美丽动人的故事,诞生了多少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

“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

……

从古到今,关于爱情,可谓是众说纷纭。不论是在文学作品还是现实生活中,有着许许多多众所周知的典型形象。对此,你能列举出哪些呢? 他们的爱情是你理想的爱情吗?在你的心目中,爱情又是什么样的呢?爱情的双方又该是一种怎样的关系呢?

2、关于爱情的讨论。

可引导学生从熟知的文学作品中的爱情主角着眼,讨论各种各样的爱情。

3、爱情双方到底应该是一种怎样的关系呢?关于这个问题,让我们一起听听舒婷这位女性诗人的回答。

板书:致橡树 舒婷

(二)理解、鉴赏作品之前,检查预习作业(小组竞赛计分法)

1、找同学朗读课文,并为难字、易错字正音。

2、检查关于作者的相关常识。

重点:原名 。其重要作品有:诗集 、 、 等。其诗歌 获1979-——1980年全国中青年优秀诗歌奖。她是 诗派代表人物。《致橡树》是朦胧诗潮的代表作之一。

3、关于朦胧诗,找同学介绍,教师加以补充。

“朦胧诗”又称新诗潮诗歌,是新诗潮运动的产物。因其在艺术形式上多用总体象征手法,具有不透明性和多义性,所以被称作“朦胧诗”。其特点是:(1)内涵上意蕴深厚,不求显露。思考人的本质,探索人的自我价值,体现诗人的主体意识。(2)艺术上意象叠加,扑朔迷离,心事明白如话的特点,以普遍的暗示在代替过去的直接体现。一般人认为,朦胧诗是自1978年北岛等主编的《今天》杂志开始的。朦胧诗派的代表作家及其代表作有:舒婷的《致橡树》、《墙》,顾城的《一代人》、《远和近》,梁小斌的《雪白的墙》等。

(三)、课文研读

1、听丁建华老师的朗诵诗歌。(播放课件中的视频动画)

在美妙的音乐和生动形象的图片的听觉、视觉的双重感染中,领略诗歌的美妙。

2、解题。(课件)

教师提出问题:(1)诗题中的“致”是什么意思?“致橡树”的主语是谁?

(2)“致橡树”的意思是什么?其实质是什么?

学生小组简单讨论作答。

参考:致:倾诉,表白。

主语:木棉。

题目含义:木棉对橡树的表白,实为抒情主人公对爱人的表白。

3、利用课件展示橡树、木棉图片,给同学们以感性认识。

4、关于意象,教师做具体的讲解并举学过的诗歌《乡愁》为例进行说明。

意:诗人的主观认识和情感。

象:作品中的形象(客观物象)

意象: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 简言之,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

示例:余光中《乡愁》(生齐背)

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客观物象

乡愁 ——主观情感(意)

邮票、船票、坟墓、海峡——意象

5、诗中作者首先使用了哪些意象?做了怎样的表白呢?

找同学回答(评价并板书):(1)(攀援的)凌霄花

(2)(痴情的)鸟儿

(3)泉源(4)险峰

(5)日光(6)春雨

作者的态度:“绝不像” “绝不学” “也不止” “甚至” (否定)

“不,这些都还不够”

进一步提出问题B,结合课后练习一思考并小组讨论:作者否定的是怎样的爱情观呢?你同意诗人的观点吗?

然后找代表回答。(尽量肯定学生的说法)(板书)教师评价

课件参考:(1)攀附他人

(2)单方依恋

(3)一味奉献

第二问(难点)教师阐释:这些爱情关系中的双方不是本质上的平等,缺少一种独立,所以诗人持否定态度。

延伸思考:诗人否定的这种爱情关系在现实生活中仅仅适于女性对男性吗?又仅仅适于爱情关系吗?

思考问题C、那么,诗人向往的爱情(木棉的爱情)是什么样的呢?(学生带问题自由速读,从课文中寻求答案)

答案不难,可让学生齐声朗读回答同时展示课件图片: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

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

像刀,像剑,也像戟;

我有我红硕的花朵,

像沉重的叹息,

又像英勇的火炬。

读完思考结合课件小组讨论问题D:橡树与木棉各有什么特点,有什么象征意义?作者由此表达的是一种什么样的爱情关系?

6、关于象征,教师作必要的阐释。(难点,教师点拨、阐释为主,引导学生理解) 借用某种具体的形象的事物暗示特定的人物或事理,以表达真挚的感情和深刻的寓意,这种以物征事的艺术表现手法叫象征。

象征的表现效果是:寓意深刻,能丰富人们的联想,耐人寻味,使人获得意境无穷的感觉;能给人以简练、形象的实感,能表达真挚的感情。

之后找代表回答。(教师评价并板书)

课件参考:(1)橡树:刚勇、果敢、锐利——阳刚之美

木棉:热烈、柔韧、厚重——阴柔之美

(2)平等 独立

思考问题E:木棉与橡树的爱情关系是怎样的呢?(同学齐声用原文回答),并找同学用词语概括。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

却又终身相依。

概括:(板书)同甘共苦、相互独立、相互依存

最后诗人大声表白(诗人的爱情)——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坚贞就在这里:

爱——

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

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思考小组讨论F:结合全诗,谈谈你对“爱——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 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的理解。

教师评价点拨。

参考:这句诗是从女性角度表现的爱情观,是一种独立、平等、互依互助,既尊重对方存在,有珍视自身价值的爱情观。

4、内容小结:

诗人按照先破后立的艺术构思,在诗的开头首先否定了种种世俗的爱情观;接着在强调独立、平等的基础上,提出了理想的爱情。这两种爱情观根本区别在于是否强调了爱的基础独立、平等。

5、学生分成两部分齐读课文。(按小节分)

(四)表达技巧

1、先破后立的结构。

全文分为几部分?从哪划分?过渡句是那一句?

学生概括,教师评价。

参考:全是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由开头至“不,这些

都还不够”:通过六个意象历数自己否定的爱情模式。(破)

第二部分(由“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至最后)表达出

作者对心目中理想爱情的渴望、憧憬。(立)

过度语句:不,这些都还不够!

2、内心独白的抒情方式。

教师引导学生从前面分析“致”的含义,以及诗歌主要以木棉的表白表现内容解决。

3、整体象征手法构造意象

橡树——象征男性的阳刚之美

木棉——象征女性的阴柔之美

4、修辞手法的运用

让同学们找出本文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并举例说明。

比喻 拟人、排比、对偶、对比 (举例略)

(五)、找同学有感情朗读课文。结合对诗歌的鉴赏,在朗读中整体感受诗歌表达的主题。教师点评。

(六)课堂延伸

1、关于爱情,你同意作者的观点吗?你如何看待中学生恋爱?

2、赏析舒婷另一诗作《神女峰》,理解诗的主题。(教师适当点拨)

(附)《神女峰》原诗:

在向你挥舞的各色手帕中 但是,心

是谁的手突然收回 真能变成石头吗

紧紧捂住了自己的眼睛 为眺望远天的杳鹤

当人们四散离去,谁 错过无数次春江月明

还站在船尾 沿着江岸

衣裙漫飞,如翻涌不息的云 金光菊和女贞子的洪流

江涛 正煽动新的背叛

高一声 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

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

低一声

美丽的梦留下美丽的忧伤

人间天上,代代相传

注:神女峰:神女峰本是长江三峡上的一个小峰,因其形状像一个女子的身姿,而衍生出一个神话传说。在漫长的年代里,它已作为妇女贞节的象征,一直被人们歌颂和咏赞。

金光菊、女贞子:巫峡中的常见植物。它们生机蓬勃,自由活泼,体现着生命属于自己。

(七)课文背诵。结合课件,引导学生赏图片配乐背诵诗歌。

三、质疑解疑致橡树板书

四、课堂小结

本课学习重点归纳:(1)理解作者在诗中表达的爱情观。

(2)橡树和木棉的象征意义

(3)本文使用的修辞手法

(4)本文的抒情方式和结构特点

(5)了解意象。

五、作业布置:

1、课下讨论本诗中作者的爱情观,想想除了诗中提到的,爱情双方还应具备什么条件,自己应该树立怎样的爱情观。

2、背诵诗歌

3、模仿《致橡树》,学习作者运用意象表达思想的的方法尝试写一首小诗。可以写给父母、老师、朋友或者自己。可以表现灵活的主题。(教师简单提示)

六、板书设计

致橡树

舒婷

内容

(攀援的)凌霄花 攀附 平等独立

(痴情的)鸟儿 依恋 橡树 同甘共苦 木棉

泉源、险峰 牺牲 相互依存

日光、春雨 奉献 相互尊重

技巧 1、先破后立的结构模式

2、内心独白的抒情方式

3、象征手法

4、 修辞手法

5、运用典型意象表达思想感情

七、教学反思:

1、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和诵读教学,让学生感受、领略诗歌的美妙意境,体验诗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2、分组讨论教学,让学生发挥集体的智慧,活跃思维,增强团队的凝聚力。

3、情景的创设,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更好地学习诗歌的内容和技巧,为

进一步鉴赏诗歌打下基础。

4、精心设计课堂提问,不仅有助于活跃学生的思维,而且可以让教学简单化。对学

生理解课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有一定的帮助。

2012年11月

【篇三】致橡树板书《致橡树》教案

《致橡树》教案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反复朗读,提升学生的诵读能力。

2、初步了解朦胧诗的特点。

3、理解诗中运用的象征手法。

4、引导学生初步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二、教学过程

1、导入

展示一些经典的爱情语录: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苏轼

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幕幕。——秦观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关雎》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诗经·邶风》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朦胧诗人舒婷的《致橡树》。

2、作者简介

舒婷:原名龚佩瑜,1952年出生于福建泉州,中国当代朦胧派诗歌的代表人物。主要作品有:《双桅船》、《舒婷顾城抒情诗选》,她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获1979至1980年全国优秀诗歌奖,其诗被译成多国文字,是新时期以来最受青年欢迎的诗人,与同时代的北岛、顾城都是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 《致橡树》发表在1979年第4期《诗刊》上,是诗人的成名作,也是朦胧诗派的代表作之一,是诗人用一种内心独白方式表达新型爱情观的诗歌。

3、朦胧诗

朦胧诗产生于70年代末、80年代初,强调诗人的自我意识。内容含蓄隽永,形式虚实相生,它往往借助象征、比喻等手法,创造一种朦胧的艺术形象或意境,从而诱发人们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使人获得特殊的审美享受。

代表诗人:舒婷、北岛、顾城、江河等。

代表作品:《致橡树》、《回答》、《一切》等。

4、讲解课文

这里我们已经初步了解了舒婷和朦胧诗,那么这位诗人在文中是怎样表达自己的爱情宣言呢?而她的爱情宣言又是什么呢?

首先我们听一下朗读录音,在听的过程中注意思考一下这两个问题,同时也注意一下个别生词的读音。

先听录音,强调生词读音(绿荫 慰藉 雾霭 虹霓),学生有感情齐读诗歌。通过思考,我们可以将文章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到“不,这些都还不够”是诗人否定的传统爱情观,第二部分是诗人所提出的新型爱情观。

解读第一部分:

(1)同学集体朗读此片段。

(2)诗人在这一层中运用了哪些意象来否定传统的爱情观?作者对其态度是什么?请同学回答。(凌霄花、鸟儿、泉源、险峰、日光、春雨。)

A.攀援的凌霄花(它是一种藤本植物,没有直立的茎,它为追求高贵的地位,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不顾一切向上爬,完全置身的人格尊严不顾。) 这是一种“极力攀附”的爱情。

B.痴情的鸟儿(这种鸟儿是单方痴恋,只知为对方歌唱,却忘记了为自己歌唱,意识不到自身存在的价值,一厢情愿,反复唱着单调的歌曲。)

这是一种“单方痴恋”的爱情。

C.泉源、险峰、日光、春雨(泉源:长年为大树送来清凉的慰藉,不求回报。 险峰:让橡树长在其上,从而使橡树显得更高大、伟岸,它只是作为一种衬托,默默支撑着大树。

日光、春雨:从存在以来,无论过去、现在、将来,都永无止境地奉献,滋润着橡树、沐浴着橡树。)

这是一种“一味奉献”的爱情。

小结、过渡:以上种种都是世俗的爱情,作者是持否定、批判态度的,在作者看来,爱情不是极力的攀附,也不是单方的痴恋,即使一味的奉献也是不够的。那么,作者向往的真正爱情是什么呢?

解读第二部分:A、首先,作者强调的是爱情的基础。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这两句强调了爱情的基础应是“独立、平等”。

“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

这几句强调了爱的双方应紧密结合、相亲相爱、心心相印、息息相通、相互依存。

B、作为爱的双方,又应该以什么样的形象出现在人们面前呢?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

——以铜枝铁干的橡树象征男性的阳刚之气,由此得出理想中的男子汉形象应是伟岸挺拔、坚强有力的。

“我有我红硕的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致橡树板书

——以开满红硕花朵的木棉象征女性的阴柔之美,完美的女性形象应该是青春秀美的,充满生机的。

“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

——象征着女性既表现出脆弱的一面,同时也拥有坚强独立的内心。

C、而作者认为真正的爱情应该包含哪些内容呢?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致橡树板书

这里的“寒潮、风雷、霹雳”象征着挫折,“雾霭、流岚、虹霓”等象征着喜悦、幸福。作为相爱的两人,应该独立平等、相互依存、风雨同舟、患难与共。

D、最后,诗人大声表白: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坚贞就在这里:爱,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在诗人看来,爱不仅只爱对方,还要爱他的事业,他生活的土地,简言之,爱他所爱,爱他的全部。这是一种升华了的爱情,是爱情的最高境界。

三、总结

诗人按照先破后立的艺术构思,在诗的开头首先否定了种种世俗的爱情观;接着在强调独立平等的基础上,提出了理想的爱情。这两种爱情观根本区别在于是否强调了爱的基础独立、平等。

朦胧诗的特点:以象征手法(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借助某人某物的具体形象(象征体),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为中心的艺术创作方法,一反传统的以比喻手法为中心的诗歌创作方法,使诗歌意象化,象征化。

请同学们谈谈通过学习本文,对爱情有了什么新的认识?

师总结:爱情是美妙、幸福的,但爱情又是苦涩、艰难的,我们学习这篇课文并不是提倡早恋,只是希望大家能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对于你们中学生而言,树立正确爱情观的前提应该是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学会不断的完善自己,从而使自己成为一棵努力向上的树,将来才可以以自信坚定的姿态站在对方的身边,共同生长。怀着这份对爱情的期待,为此而不断努力,也是一件很美妙的事情。

【篇四】致橡树板书致橡树(公开课)教案

十七、《致橡树》公开课 教案

时间:二0一三年四月十五日 地点:现代一二级技能高考班 讲授人:刘焕泉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诗中运用的象征手法。

2、通过反复朗读,加深对诗歌内容的把握。

3、通过分析意象,强化对作者爱情观的理解,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二、教学难点:

1、理解朦胧诗含蓄朦胧的意象。

2、诗歌托物言志,借物抒情的表现手法。

3、从韵律美、语言形式之美、意境意象之美鉴赏诗歌。

4、理解作者的爱情观,从而对学生爱情观的树立有所引导

三、课型:公开课(配乐朗诵)

四、课时:一课时

五、教学步骤:

1、导入:

爱情,在古今中外的文学史上是一个亘古不衰的题材。古往今来,有多少人在演绎着爱情的故事,有多少人在享受着爱的甜蜜,又有多少人在承受着爱的痛苦。有一部电影则忍不住困惑地问道——《爱情啊,你姓什么?》,是的,爱情啊,你究竟姓什么呢?什么样的爱情才是真正的爱情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舒婷的《致橡树》,相信学过之后会有收获。 2、作者介绍:

舒婷:原名龚佩瑜,1952年生,福建省福州市人。当代朦胧派诗歌的代表人物,写有许多著名的朦胧诗,如《四月的黄昏》《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双桅船》《也许》等。其中《双桅船》获中国作协第一届全国新诗二等奖,《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获1979——1980全国青年优秀诗歌奖。

3、朦胧诗:

产生于70年代末、80年代初,强调诗人的自我意识。内容含蓄隽永,形式虚实相生,

它往往借助象征、比喻等手法,创造一种朦胧的艺术形象或意境,从而诱发人们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使人获得特殊的审美享受。代表诗人还有顾城、北岛等。

4、分析课文:

(1)这位朦胧派代表诗人的爱情宣言到底是什么呢?让我们屏神静听那来自心灵深处的真实表白。(先听录音,再订正读音,再请同学们齐读。)

(2)作者否定了哪几种爱情观?为什么?

让我们先听听美丽的木棉树的回答吧!她说:爱情不应该是这样的。

①老师范读。

②分析(板书):

A、首先,攀援的凌霄花。

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炫耀自己),为了追求高贵的地位,不顾一切地向上爬,完全置自身的人格尊严于不顾,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爱情?这是一种“极力攀附”的爱情。木棉对这种爱情态度鲜明,立场坚定,坚决予以否定。课文中有三个字:“绝不像”!其中哪一个字可以体会到作者决心之大?绝!

B、其次,痴情的鸟儿。致橡树板书

为绿阴重复单调的歌曲的鸟儿,木棉树又抱有什么样的态度呢?

课文中也有三个字,“绝不学”!因为这种鸟儿是单方痴恋,只知为对方歌唱,却忘了用自己的歌喉为自己歌唱。她意识不到自身存在的价值,不知道在爱对方的同时“我是我自己的”,只知依附在橡树的阴影之中,却不愿飞出橡树的庇护,不愿飞向属于自己的自由天空。所以,这是一种“只知痴恋”的爱情。

C、接下来,诗人又分别列举了“泉源、险峰、日光、春雨”。这些事物在其他文学作品中大多属于被赞美对象,那么在本诗中木棉对它们的态度呢?

同学们回答:“也不止;不,这些都还不够!”

虽然不象前两种全盘否定,但也表示了自己的遗憾。因为它们为了橡树的蓬勃生长,无怨无悔地奉献、给与,却忘了给自己一个独立的世界、创造自身价值的机会,这种自我牺牲固然可嘉,却也难免令人遗憾。所以,这是一种“一味奉献”的爱情。

扩展:作者在写到“日光”“春雨”这两个意象时,不像前面是完整的句子。如果让你补

充完整,这两个句子应该怎么写呢?

例:甚至也不止像日光,照亮你的前程,温暖你的心灵;甚至也不止像春雨,播撒爱的甘霖,滋润你的心田。

D、小结:以上种种都是“世俗的爱情”,作者是持不赞同的态度的。

在作者看来,爱情不是一方的攀附,也不是单方的痴恋,即使由衷的奉献,也是不够的。那么作者向往的真正的爱情是什么样的呢?木棉是如何回答的呢?

(3)作者肯定的爱情观。她说:爱情应该是这样的。

①请全班女同学从“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齐读至结尾。

②分析:

A、首先,作者强调的是爱情的基础。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这两句指出了只有以独立的人格、高贵的尊严为前提,才可以论及“爱情”,也即强调了爱情的基础应是“独立、平等”。

B、“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板书)

这几句强调了爱的双方应紧密结合、相亲相爱、心心相印、息息相通、相互依存。 C、作为爱的双方,又应该以什么样的形象出现在人们面前呢?

男生齐读: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

作者在此采用了比喻的手法,把理想中的男子汉比作刀、剑、戟,枝干像铜、像铁,得出理想中的男子汉形象应是伟岸挺拔、坚强有力的。

D、那么,女性又应以怎样的姿态出现呢?

女生齐读:我有我红硕的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

作者认为女性应有“红硕的花朵”,形容女性外表的健康美,完美的女性形象应该是青春秀美的,充满生机的。有了美丽的外表,还必须拥有丰富的内涵。

后面两句:“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作者在这里为什么选用了这两个比喻? 中国漫漫的历史长河,展现女性的大多是一幕幕悲剧。她们中的一部分人丧失了做“人”的

权利,只能像附属品从属于男性社会,而她们自己还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这无疑加深了她们自身的悲剧色彩(像沉重的叹息)。她们中的另一部分人意识到了社会强加给自己的不公正待遇,她们试图改变不公正命运带给自己的屈辱,但是常常以悲惨的结局告终(像英勇的火炬)。女诗人作为新时代觉醒了的女性,她为此感到难过、沉重,因而发出沉重的叹息。由此可知,作者认为女性,尤其是觉醒了的女性,除了外在美之外,还应该具有深刻的思想和丰富的情感,这也正是女性的内在之美成熟之美的体现。而“英勇的火炬”则突出女性更需具备像男子汉一样的勇敢、顽强的品质和热情友爱的态度,能给别人带来力量、光明和温暖。所有这些加起来,构成了理想中完美的女性形象。

E、那么,真正的爱情应该包含哪些内容呢?

“我们分担„„却又终身相依。”

作者认为真正相爱的两个人,应该能够分担各种不幸和痛苦,要风雨同舟,患难与共。 F、最后,诗人大声表白: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男女生齐读最后几句(“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至结尾)。

(4)橡树、木棉分别象征什么?(全班齐读)(教师绘图标文)

橡树:男性的阳刚气概。伟岸挺拔、刚强不屈、锋芒锐利。

木棉:女性的柔韧气质。健康活泼、深沉博大、坚韧不屈。

(5)总结全文:诗人按照先破后立的艺术构思,在诗的开头首先否定了种种世俗的爱情;接着在强调独立平等的基础上,提出了理想的爱情。这两种爱情观根本区别在于:是否强调了爱的基础独立、平等。

女性的独立宣言:本诗写于1977年,当时正好是在“文革”后对“文革”中人性扭曲、等级明显的社会现象的反思,女诗人回想几千年来中国妇女总处在男尊女卑的生存状态下,以饱含情感的笔触,用内心独白的方式向世人宣告女性是独立的,与男性是平等的,应该与男性公民一起创造美好的生活,所以本诗可以理解为女性的独立宣言。

(6)作业:既然木棉向橡树表达了自己的心声,那么,橡树听了这些,会有何感想呢?假如你是那棵橡树,你又会向木棉说些什么?

请以《致木棉》为题,写一首诗或一篇文章。

板书设计

橡 树 木 棉 (阳刚) (阴柔)

伟岸挺拔 健康活泼 刚强不屈 深沉博大 锋芒锐利 坚韧不屈

【篇五】致橡树板书舒婷《致橡树》教学设计

舒婷《致橡树》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通过诵读和品味,理解诗的主题。

2、理解诗人的爱情观。

3、理解诗中意象的意义。

4、初步懂得鉴赏新诗的一般方法并体会其特点。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方法:点拨法、讨论分析法

教学过程:

一、导语

爱情是一个古老而又长青的话题。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的许多人们给我们留下了各种各样的爱情绝唱。“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是“诗经”时代的爱情经典,反映了那个时代以男性为中心的对女性的两大价值评判:“窈窕”即阿娜的外在美和“淑”即贞顺的德行美。“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这是封建时代的文人们对爱情朴素天真的向往和憧憬。。当易卜生《玩偶之家》中的娜拉扔下她作妻子和母亲的“最神圣的责任”,对她的丈夫海尔茂说:“首先我是一个人,跟你一样的一个人”“所以现在我要离开你”时,一个从西方宗教桎梏下的新女性复活了今天,让我们一起来聆听另一位中国当代女诗人的一首另类的爱情绝唱。(板书:《致橡树》舒婷)

二、作者介绍(见教材)

《致橡树》是诗人的成名作,也是她爱情诗的代表作,是她的爱情宣言。

朦胧诗:朦胧诗产生于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一改新诗“明白如话”的特点,内容含蕴隽永。它强调诗人的自我意识,往往借助象征、比喻、错觉、幻觉等手法,变诗的单一形象为多层次的意象迭加,给诗蒙上了一层朦胧的色彩,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阐述的余地,给人以独特的审美感受。代表诗人有舒婷、北岛、顾城、杨炼、梁小斌等。

此诗发表于1979年《诗刊》第4期。30多年前的中国,十年浩劫刚刚结束,人们思想上的樊篱还没有彻底清除。文革十年,人性遭到蔑视,人的尊严遭到肆无忌惮的践踏。爱情,这一人类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精神现象,在十年动乱中更是遭到贬低甚至扼杀。当时不少诗文中所描写的男女主人公,除了有革命的理想和激情之外,再没有其它的“欲望”,“爱情”这一“资产阶级的感情”更是与革命者的身份格格不入。但是即使是在令人窒息的年月,诗人也毫不畏惧地把她的触角伸向人性的各个领域,对人的思想和感情作了细致的观察和体验。在打破了思维上的清规戒律之后,诗人勇敢地表现了对血肉丰满、精神高尚的人格的追求,作者在自己的诗中大胆地描写了对爱情的渴望,以及爱情生活中的各种体验和情状。这首诗集中表现了作者理想中纯洁热烈而以高尚的爱情。这是作者的爱情宣言,这是一个经历了血与火洗礼的中国当代女性对爱情的不懈追求。这首诗抒写的不是个人狭小感情圈子的缠绵悱恻和朝花夕月,它的新颖独特,为新时期诗歌中的爱情描写吹进了一股清风。

三、诵读

生朗诵全文,放录音《梁祝》。其他同学边听音乐,边听朗读,边划出诗中具体的物象,初步体会诗人的感情,领会这些具体事物与生活中的哪些人类似,它们有何特点。

师点评:同学的配乐朗诵声情并茂,真棒!从她的成功中,老师也看到了希望,找到了自信。前半部分,她吐出了积压在女性心头几千年的抑愤与不平,如决堤之江水,气势磅礴,一泻千里;后半部分读得缠绵悱恻,如潺潺流水,娓娓道出心中的美好憧憬和向往。 1

【篇六】致橡树板书致橡树教学设计

《致橡树》 教学设计方案

作者姓名: 李 晓 颖 单 位: 怀安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

通讯地址: 怀安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 邮 编: 076150 联系电话: 15633138153

邮 箱: 83757054@qq.

1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