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英会蒋干中计教案


【篇一】群英会蒋干中计教案群英会蒋干中计-教学教案

教学目标】1.了解《三国演义》概略,热爱民族文化遗产,提高文学修养。2.学习本文围绕中心组织材料的写作方法。3.学习人物性格个性化的写作方法【教学重点】1.在矛盾斗争中用人物自己的言行、神态显现出人物性格。2.运用生动的细节描写突出人物性格。3.以环境气氛烘托人物性格。【教学难点】运用生动的细节描写突出人物性格。【教学方法】讲解法【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有关三国时期的文学作品,我们学习过哪些篇章?诸葛亮《出师表》 司马光《赤壁之战》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罗贯中《杨修之死》二、指导预习课文1.布置思考题:周瑜用了什么方法除去蔡瑁和张允的?全文的主线是什么?全文共10段,可以分作几个部分,是如何结构情节的?2.教师朗读全文(读时要学生在书上划分段落层次,并提示学生画出一些词语)。三、研习新课。1.教师朗读后,讨论思考题。明确:使的是借刀杀人反间计。诱骗蒋干盗书,离间蔡、张与曹操的关系,借曹操之手除掉蔡张二人。设计、用计、中计是情节的主线。全文共11段,分五部分。虽是节选,但结构完整、主线突出:1—3段 开端 周瑜决定除蔡、张。4—6段 发展 周瑜设下反间计,群英会上迷敌人。7—8段 高潮 周瑜假装泄秘密,蒋干上钩盗密信。9—10段 结尾 周瑜中计杀蔡、张。11段 尾声 周瑜闻讯庆计成。四、研读课文,理解文意。(1)能用几个字概括第1段内容吗?周瑜为什么要这样?讨论。明确:毁书斩使。曹操来信,封面措辞带有对东吴轻蔑侮辱的感情色彩,周瑜十分恼火。①以此抗议示威;②表示自己决一死战的态度;③鼓舞士气。(2)第2段写什么?曹操为什么吃败伏?回去后怎么办?讨论。明确:写曹操折兵和曹操练兵。曹操所以失败,一方面由于“青徐之兵,不习水战”,另一方面突出周瑜善于调兵遣兵。曹操回去后采纳蔡瑁、张允意见,让他们操习水军。(3)周瑜得胜后做些什么?他通过探看曹军水寨发现什么?如何解决?讨论。明确:得胜后犒军、报捷、“亲往探看曹军水寨”。看到曹军操练水军井井有条、声势浩大(结合书上具体描写),悟出要破曹军,先要除掉“深得水军之妙”的蔡、张。于是一条反间计就在心中酝酿了。(4)课文为什么从周瑜毁书斩使,两军大战三江口选起?这与本文的中心有什么关系?讨论。明确:这两个情节与本文中心有着密切的因果关系。毁书斩使才有三江口之战;由于曹操三江口战败,才有蔡、张训练水军之举;由于这两人整治水军得法才引来周瑜的探寨并下定除此二人的决心。这一部分是周瑜设计的背景。五、作业课后思考小说中周瑜、蒋干的性格特点第二课时教学要点:分析人物形象教学过程:一、研习新课。

(一)讨论课文第2部分(4—6段)1.周瑜一见蒋干如何先声夺人?蒋干反应如何?讨论。明确:一见面点出蒋干“远涉江湖,为曹氏作说客”,蒋干自以为必会成功,却被一眼洞察,惊愕得不知如何应付,只好心虚气短地说假话掩饰。2.群英会上,周瑜又如何制止蒋干游说?蒋干又如何反应?讨论。明确:当众宣布“此吾同窗契友也„„不是曹家说客”;令太史慈作监酒“如有提起曹操与东吴军旅之事者,即斩之”。以堵蒋干之嘴。蒋干“惊愕,不敢多言”。

3.周瑜与蒋干一见面,即主动进攻,打下了蒋干的气焰,动摇了蒋干的自信心。

【篇二】群英会蒋干中计教案《群英会蒋干中计》教案 - 上海市实验学校

《群英会蒋干中计》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三国演义》概略,学习本文围绕中心组织材料的写作方法。

过程与方法:研习人物性格个性化的写作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提高文学修养,热爱民族文化遗产。

教学重点:

1.在矛盾斗争中用人物自己的言行、神态显现出人物性格。

2.运用生动的细节描写突出人物性格。

3.以环境气氛烘托人物性格。

教学设想:

课文教学的重点在情节分析、人物分析和语言学习三个方面。

设想:首先以读为主,教师简要介绍《三国演义》后,由学生通读课文,讲解一些妨碍理解课文的语句,初步了解课文的故事情节。再以议为主,用讨论的方式,理解情节安排的周密、巧妙,分析三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

1、有关学习过的三国时期的文学作品

诸葛亮《出师表》 司马光《赤壁之战》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罗贯中《杨修之死》

2、《赤壁之战》内容回忆

讨论中过渡到本文背景:《群英会蒋干中计》选自《三国演义》第四十五回。讲的是赤壁之战中的一件重要事情。赤壁之战是《三国演义》着力描写的重大战役,书中从四十三回到四十五回叙述了这次战役的全过程。(学生略述《赤壁之战》)

二、指导速读

1.布置思考题:全文的主线是什么?全文共10段,可以分作几个部分,是如何结构情节的?

2.周瑜用了什么方法除去蔡瑁和张允的?

读时要学生在书上划分段落层次,并提示学生画出一些词语。

三、研讨学习

1.速读后,讨论思考题。

明确:使的是借刀杀人反间计。

诱骗蒋干盗书,离间蔡、张与曹操的关系,借曹操之手除掉蔡张二人。

设计、用计、中计是情节的主线。

全文共10段,分五部分。虽是节选,但结构完整、主线突出:

1—3段 开端 周瑜决定除蔡、张。

4—6段 发展 周瑜设下反间计,群英会上迷敌人。

7—8段 高潮 周瑜假装泄秘密,蒋干上钩盗密信。

9段 结尾 曹操中计杀蔡、张。

10段 尾声 周瑜闻讯庆计成。

四、研读课文,理解文意。

(1)能用几个字概括第1段内容吗?周瑜为什么要这样?

讨论。明确:毁书斩使。

曹操来信,封面措辞带有对东吴轻蔑侮辱的感情色彩,周瑜十分恼火。

①以此抗议示威;②表示自己决一死战的态度;③鼓舞士气。

(2)第2段写什么?曹操为什么吃败伏?回去后怎么办?

讨论。明确:写曹操折兵和曹操练兵。曹操所以失败,一方面由于“青徐之兵,不习水战”,另一方面突出周瑜善于调兵遣兵。曹操回去后采纳蔡瑁、张允意见,让他们操习水军。

(3)周瑜得胜后做些什么?他通过探看曹军水寨发现什么?如何解决?

讨论。明确:得胜后犒军、报捷、“亲往探看曹军水寨”。看到曹军操练水军井井有条、声势浩大(结合书上具体描写),悟出要破曹军,先要除掉“深得水军之妙”的蔡、张。于是一条反间计就在心中酝酿了。

(4)课文为什么从周瑜毁书斩使,两军大战三江口选起?这与本文的中心有什么关系?

讨论。明确:这两个情节与本文中心有着密切的因果关系。毁书斩使才有三江口之战;由于曹操三江口战败,才有蔡、张训练水军之举;由于这两人整治水军得法才引来周瑜的探寨并下定除此二人的决心。这一部分是周瑜设计的背景。

五、课堂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

一、研习新课。

(一)讨论课文第2部分(4—6段)

1.周瑜一见蒋干如何先声夺人?蒋干反应如何?

讨论。

明确:一见面点出蒋干“远涉江湖,为曹氏作说客”,蒋干自以为必会成功,却被一眼洞察,惊愕得不知如何应付,只好心虚气短地说假话掩饰。

2.群英会上,周瑜又如何制止蒋干游说?蒋干又如何反应?

讨论。

明确:当众宣布“此吾同窗契友也„„不是曹家说客”;令太史慈作监酒“如有提起曹操与东吴军旅之事者,即斩之”。以堵蒋干之嘴。蒋干“惊愕,不敢多言”。

3.周瑜与蒋干一见面,即主动进攻,打下了蒋干的气焰,动摇了蒋干的自信心。又以什么暗示蒋干的劝降不可能成功?蒋干反应如何?

讨论。

明确①出迎时和大张筵席时,显示兵将实力。

②筵席之后“引干到帐后”看“堆如山积”的粮草。使蒋干说出“兵精粮足,名不虚传!”

③对蒋干的一席“言志”,表示自己对孙权的忠诚和东吴人心的团结。蒋干吓得“面如土色”,再也不敢提劝降之事了。

4.周瑜除正面制止蒋干说降外,又怎样设置圈套,让蒋干一步步走近放着密信的桌子的?

讨论。

明确:①表面上亲热、拉近乎,“笑而挽其臂”、“今日见了故人”、“瑜携干手”、“瑜执干手”、“瑜复携干入帐”。使蒋干觉得周瑜还是没有忘记“同窗契友”,直至“抵足而眠”。

②装醉。“大笑畅饮”、“佯醉大笑”、“佯作大醉之状„„和衣卧倒,呕吐狼籍”、“鼻息如雷”。使蒋干盗信有隙可趁。

(二)讨论第3部分(7—8段)。

蒋干终于去看信了,要上钩了,这里是故事的高潮,因为周瑜用计的成功与否,就看蒋干盗不盗信,他盗了信,曹操才能看到。

1.为什么蒋干对密信深信不疑,忙将它“暗藏于衣内”?后来又能使曹操一时信以为真?

讨论。

明确:密信措辞设计周到备至,富有迷惑性。

①“某等降曹,非图士禄,迫于势耳。”——蔡、张新降曹操,还未得到信任,容易使蒋、曹理解为投降非出真心。“已赚北军困于寨中”,蔡、张训练水军的确是“青、徐军在中,荆州军在外”。

②“但得其便,即将操贼之首,献于麾下”容易使对方激动。

③“早晚人到,便有关报”为当晚假探子报讯伏笔。蒋干在曹操处夸下的海口“丞相放心,干到江左,必要成功”正无法实现时,看到密信认为天赐良机。

教师:周瑜的反间计,在7、8段包括三个组成部分:①密信,②梦话,③假密报。而密信是主要的,是基础,后两者使蒋干对密信深信不疑。

2.周瑜是怎样以梦话、假密报进一步迷惑蒋干的?

讨论。明确:两次说梦话:“教你看操贼之首”,好像是酒醉失言,醒来假装不知床上睡的是谁。假托北方有人来报密:“张、蔡二都督道:‘急切不得下手。’”与密信内容相互印证。用计环环相扣、天衣无缝,使蒋干深信不疑。

(三)讨论第4部分(第9段)。

1.第9段讲了些什么内容?

讨论。

明确:讲了周瑜用反间计的结果

①曹操中计,杀了蔡、张二人。

②周瑜计成,保持了自己一方水上优势。

2.曹操为什么会中计?为什么又马上省悟?为什么又知错不认错?

讨论。

明确:曹操对降将蔡、张二人本来不大信任,三江口折兵,回去就怪他们“汝等不用心耳”,所以后来会一时相信密信内容。看到首级想到水军的重要,失去两将也就意味着失去水上优势。但他刚愎自用,主观自信,不肯承认错误反而找杀蔡、张两人的借口,说他们“怠慢军法”。

(四)讨论第5部分(第10段)。

提问:曹操杀蔡、张二人后,课文为什么还要选入“细作探知”一段作尾声?

讨论。

明确:选这一段作尾声,情节才完整。周瑜的“吾所患者此二人耳,今既剿除。吾无忧矣!” ①与第3段中“吾必设计先除此二人,然后可以破曹”呼应,说明计策的成功。

②曹操失去能使水军由劣势转化为优势的将领,对于随后的赤壁大战曹败吴胜有很大关系。周瑜可以说除去最主要的障碍,所以“大喜”。

(五)分析人物形象。

1.通过以上分析,你认为周瑜是怎样的一位军事家?

讨论。明确:他勇敢善战(三江口初捷的布置指挥),足智多谋,反间计是在他夜探曹军后定下的,实施过程步步紧逼,精密周到。他又是年轻潇洒,豪放自信(酒席上舞剑作歌,接待蒋干时的内紧外松,几次大笑)。

对文章的主要人物周瑜的刻画,作者着意于对其“笑”的描写。群英会蒋干中计教案

这“笑”,有天赐良机的得意,有对愚笨对手的嘲弄鄙视引诱,有对自己功成名就的情不自禁的炫耀。笑”中有心理,“笑”中有性格,“笑”中有计谋,,“笑”中有成功。

总之,对周瑜“笑”的描写,洗练传神,使人物之风采神韵,跃然纸上,真可谓“着一„笑‟字,境界全出”。

2.蒋干是曹操的蹩脚参谋,他的性格特征又是怎样呢?

讨论。明确:他愚蠢而又自作聪明。他自以为“周郎同窗交契”,能凭三寸不烂之舌说降周瑜,并说了“必要成功”的大话。来江东时“昂然”之态说明他盲目的自信。在周瑜施计中根本无开口的余地,反而步步走进圈套,还自以为得计。

3.作者用哪些手法塑造这两个人物形象的?

讨论。

明确:①在事件的叙述中作者用白描手法简略交代。

②以人物自己言行神态表现。

③细节描写(如周瑜佯醉呕吐;周瑜假喝“低声”,便唤“子翼”;蒋干窃听等)。

④气氛烘托(如对曹军水陆军营的气氛描写,蒋干盗信时的紧张气氛设置等)。

⑤用对比、映衬的手法使两人性格更鲜明。

4.如何概括曹操的性格特征?

讨论。明确:他刚愎自用,骄傲轻敌,自恃“率兵百万”而不重视水战劣势。他天性多疑,对降将不信任、不重视,以致后来会一时上当。他急躁而奸诈,因急躁,会错用蒋干,因奸诈,知错不认错,还要寻找借口。(在当时也的确不能认错,随意错杀降将,会使荆襄降将不满而动摇军心。)

(六)总结主题思想。通过对周、蒋、曹这三个主要人物的分析,说说小说的主题是什么? 讨论。明确:通过这个故事反映曹操与东吴间复杂的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赞美了周瑜的卓越的军事才干。

三、布置作业:

1.阅读全文。

2.把“思考和练习”题三做在作业本上。

3.口头准备思考题——

反思——从“白鼻奸相”“迂腐蠢才”说起。

【篇三】群英会蒋干中计教案群英会蒋干中计-教案

群英会蒋干中计 教案

教学目的

一、了解《三国演义》概略,热爱民族文化遗产,提高文学修养。

二、学习本文围绕中心组织材料的写作方法。

三、学习人物性格个性化的写作方法:

1.在矛盾斗争中用人物自己的言行、神态显现出人物性格。

2.运用生动的细节描写突出人物性格。

3.以环境气氛烘托人物性格。

教学设想

一、因为本文是半文半白、生动有趣的小说片断,预习新课时可通过教师慢速朗读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在理解语言文字方面应多用些时间。

二、如有条件,事先组织学生看有关“三国”的录像或折子戏,既可熟悉课文又可培养学生对戏曲的兴趣。

三、分析情节、人物形象时,可边提问、讨论,边板书。情节重点放在5—8段,人物重点应是周瑜和蒋干两人,并注意两人行动、神态的对比、映衬。

四、“练习和思考”题五“写500字的故事梗概”,学生做在练习簿上后,教师可挑选两三位不同程度的学生在课堂上讲故事,然后集体评议以加深印象。通过这个练习,可起到听、说、读、写多功能的作用。

教学时数 3教时

第一教时

一、导入新课

1.教师:今天讲的《群英会蒋干中计》选自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三国演义》是怎样的一部书?有谁看过吗?(引起学生回忆)教师:(再从小问题入手)它的全称是什么?作者是谁?写什么时候的事情?写些什么?

讨论,补充,教师小结:《三国演义》全称《三国志通俗演义》,是我国第一部著名的章回体历史小说,也是我国古代小说跨入成熟阶段的标志。它的作者是元末明初的罗贯中。《三国演义》取材于重大的历史事件。描写从东汉到晋统一约100年间的历史变化,着重写魏、蜀、吴三国的兴衰过程以及彼此间的政治、军事斗争。它既来源于历史,又不同于历史,作者以《三国志》及裴松之注为依据进行艺术加工,既尊重历史,又增加了民间传说。所以它有助于我们形象地了解这个时期的历史,但又不能忘记,它是小说,有许多虚构的地方。《三国演义》塑造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如诸葛亮、曹操、孙权、张飞、周瑜等等,这些人物可以说家喻户晓深入人心。我们也不要忘记,他们是小说中的典型形象,倾注了作者强烈的爱憎褒贬的感情色彩和主观的取舍原则,所以不同于历史上的真实人物,而且,有的人物是虚构的。

我们阅读这部古典小说,可以增加历史知识,更可以学习作者记述复杂事件和塑造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还可以提高我们的文学修养。

2.有关三国时期的文学作品,我们学习过哪些篇章?

诸葛亮《出师表》 司马光《赤壁之战》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罗贯中《杨修之死》

3.谁还记得《赤壁之战》讲些什么?

讨论中过渡到本文背景:《群英会蒋干中计》选自《三国演义》第四十五回。讲的是赤壁之战中的一件重要事情。赤壁之战是《三国演义》着力描写的重大战役,书中从四十三回到四十五回叙述了这次战役的全过程。(学生略述《赤壁之战》)

二、指导预习课文

1.布置思考题:周瑜用了什么方法除去蔡瑁和张允的?全文的主线是什么?全文共10段,可以分作几个部分,是如何结构情节的?

2.教师朗读全文(读时要学生在书上划分段落层次,并提示学生画出一些词语)。

三、研习新课。

1.教师朗读后,讨论思考题。明确:使的是借刀杀人反间计。诱骗蒋干盗书,离间蔡、张与曹操的关系,借曹操之手除掉蔡张二人。

设计、用计、中计是情节的主线。

全文共10段,分五部分。虽是节选,但结构完整、主线突出:

1—3段 开端 周瑜决定除蔡、张。

4—6段 发展 周瑜设下反间计,群英会上迷敌人。

7—8段 高潮 周瑜假装泄秘密,蒋干上钩盗密信。

9段 结尾 周瑜中计杀蔡、张。

10段 尾声 周瑜闻讯庆计成。

一面讨论,一面提示学生做“思考和练习”题一填空部分。

2.词语讨论:

(1)更不开看(gēng 表示动作与预期结果相反)

(2)拈弓搭箭(niān 用手指拿东西)

(3)中箭着炮(zhuó 受到炮火轰击)

(4)强弓硬弩(nǔ 一种用机械力量射箭的弓)

(5)便宜用事(biàn 有利时机)

(6)迤逦(yǐlǐ 曲折连绵)

(7)橹棹(zhào 桨)

(8)不胜酒力(shēng 能承受)

(9)抵足(脚和脚相接触)

(10)和衣卧倒(hé 穿着衣服)

(11)省悟(xǐng 觉悟)

3.讲读、讨论第1部分(1—3段)。

(1)能用几个字概括第1段内容吗?周瑜为什么要这样?

讨论。明确:毁书斩使。曹操来信,封面措辞带有对东吴轻蔑侮辱的感情色彩,周瑜十分恼火。①以此抗议示威;②表示自己决一死战的态度;③鼓舞士气。

(2)第2段写什么?曹操为什么吃败伏?回去后怎么办?

讨论。明确:写曹操折兵和曹操练兵。曹操所以失败,一方面由于“青徐之兵,不习水战”,另一方面突出周瑜善于调兵遣兵。曹操回去后采纳蔡瑁、张允意见,让他们操习水军。

(3)周瑜得胜后做些什么?他通过探看曹军水寨发现什么?如何解决?

讨论。明确:得胜后犒军、报捷、“亲往探看曹军水寨”。看到曹军操练水军井井有条、声势浩大(结合书上具体描写),悟出要破曹军,先要除掉“深得水军之妙”的蔡、张。于是一条反间计就在心中酝酿了。

(4)课文为什么从周瑜毁书斩使,两军大战三江口选起?这与本文的中心有什么关系?

讨论。明确:这两个情节与本文中心有着密切的因果关系。毁书斩使才有三江口之战;由于曹操三江口战败,才有蔡、张训练水军之举;由于这两人整治水军得法才引来周瑜的探寨并下定除此二人的决心。这一部分是周瑜设计的背景。

四、布置作业:

细读课文。思考:当时有什么契机使周瑜得以实施机谋?作者对周瑜的定计过程有没有具体写?他又怎样用计?

第二教时

一、检查作业。

1.学生朗读1—4段。

2.讨论思考题。明确:契机——曹操的说客前来劝降。略写计策的决定,只用白描写手法写了周瑜的神态和动作——设置悬念。

二、研习新课。

(一)讨论课文第2部分(4—6段)

1.周瑜一见蒋干如何先声夺人?蒋干反应如何?

讨论。明确:一见面点出蒋干“远涉江湖,为曹氏作说客”,蒋干自以为必会成功,却被一眼洞察,惊愕得不知如何应付,只好心虚气短地说假话掩饰。

2.群英会上,周瑜又如何制止蒋干游说?蒋干又如何反应?

讨论。明确:当众宣布“此吾同窗契友也„„不是曹家说客”;令太史慈作监酒“如有提起曹操与东吴军旅

之事者,即斩之”。以堵蒋干之嘴。蒋干“惊愕,不敢多言”。

3.周瑜与蒋干一见面,即主动进攻,打下了蒋干的气焰,动摇了蒋干的自信心。又以什么暗示蒋干的劝降不可能成功?蒋干反应如何?

讨论,明确①出迎时和大张筵席时,显示兵将实力。②筵席之后“引干到帐后”看“堆如山积”的粮草。使蒋干说出“兵精粮足,名不虚传!”③对蒋干的一席“言志”,表示自己对孙权的忠诚和东吴人心的团结。蒋干吓得“面如土色”,再也不敢提劝降之事了。

4.周瑜除正面制止蒋干说降外,又怎样设置圈套,让蒋干一步步走近放着密信的桌子的?

讨论。明确:①表面上亲热、拉近乎,“笑而挽其臂”、“今日见了故人”、“瑜携干手”、“瑜执干手”、“瑜复携干入帐”。使蒋干觉得周瑜还是没有忘记“同窗契友”,直至“抵足而眠”。②装醉。“大笑畅饮”、“佯醉大笑”、“佯作大醉之状„„和衣卧倒,呕吐狼籍”、“鼻息如雷”。使蒋干盗信有隙可趁。

(二)讨论第3部分(7—8段)。

教师:蒋干终于去看信了,要上钩了,这里是故事的高潮,因为周瑜用计的成功与否,就看蒋干盗不盗信,他盗了信,曹操才能看到。

1、 为什么蒋干对密信深信不疑,忙将它“暗藏于衣内”?后来又能使曹操一时信以为真?

讨论。明确:密信措辞设计周到备至,富有迷惑性。①“某等降曹,非图士禄,迫于势耳。”——蔡、张新降曹操,还未得到信任,容易使蒋、曹理解为投降非出真心。“已赚北军困于寨中”,蔡、张训练水军的确是“青、徐军在中,荆州军在外”。②“但得其便,即将操贼之首,献于麾下”容易使对方激动。④“早晚人到,便有关报”为当晚假探子报讯伏笔。蒋干在曹操处夸下的海口“丞相放心,干到江左,必要成功”正无法实现时,看到密信认为天赐良机。

教师:周瑜的反间计,在7、8段包括三个组成部分:①密信,②梦话,③假密报。而密信是主要的,是基础,后两者使蒋干对密信深信不疑。

2.周瑜是怎样以梦话、假密报进一步迷惑蒋干的?

讨论。明确:两次说梦话:“教你看操贼之首”,好像是酒醉失言,醒来假装不知床上睡的是谁。假托北方有人来报密:“张、蔡二都督道:‘急切不得下手。’”与密信内容相互印证。用计环环相扣、天衣无缝,使蒋干深信不疑。

(三)讨论第4部分(第9段)。

1.第9段讲了些什么内容?

讨论。明确:讲了周瑜用反间计的结果,①曹操中计,杀了蔡、张二人。②周瑜计成,保持了自己一方水上优势。

2.曹操为什么会中计?为什么又马上省悟?为什么又知错不认错?

讨论。明确:曹操对降将蔡、张二人本来不大信任,三江口折兵,回去就怪他们“汝等不用心耳”,所以后来会一时相信密信内容。看到首级想到水军的重要,失去两将也就意味着失去水上优势。但他刚愎自用,主观自信,不肯承认错误反而找杀蔡、张两人的借口,说他们“怠慢军法”。

(四)讨论第5部分(第10段)。

提问:曹操杀蔡、张二人后,课文为什么还要选入“细作探知”一段作尾声?

讨论。明确:选这一段作尾声,情节才完整。周瑜的“吾所患者此二人耳,今既剿除。吾无忧矣!”①与第3段中“吾必设计先除此二人,然后可以破曹”呼应,说明计策的成功。②曹操失去能使水军由劣势转化为优势的将领,对于随后的赤壁大战曹败吴胜有很大关系。周瑜可以说除去最主要的障碍,所以“大喜”。

(五)分析人物形象。

1.通过以上分析,你认为周瑜是怎样的一位军事家?

讨论。明确:他勇敢善战(三江口初捷的布置指挥),足智多谋,反间计是在他夜探曹军后定下的,实施过程步步紧逼,精密周到。他又是年轻潇洒,豪放自信(酒席上舞剑作歌,接待蒋干时的内紧外松,几次大笑)。

2.蒋干是曹操的蹩脚参谋,他的性格特征又是怎样呢?

讨论。明确:他愚蠢而又自作聪明。他自以为“周郎同窗交契”,能凭三寸不烂之舌说降周瑜,并说了“必要成功”的大话。来江东时“昂然”之态说明他盲目的自信。在周瑜施计中根本无开口的余地,反而步步走进圈套,还自以为得计。

3.作者用哪些手法塑造这两个人物形象的?

讨论。明确:①在事件的叙述中作者用白描手法简略交代。②以人物自己言行神态表现。③细节描写(如周瑜佯醉呕吐;周瑜假喝“低声”,便唤“子翼”;蒋干窃听等)。④气氛烘托(如对曹军水陆军营的气氛描写,蒋干盗信时的紧张气氛设置等)。⑤用对比、映衬的手法使两人性格更鲜明。

4.如何概括曹操的性格特征?

讨论。明确:他刚愎自用,骄傲轻敌,自恃“率兵百万”而不重视水战劣势。他天性多疑,对降将不信任、不重视,以致后来会一时上当。他急躁而奸诈,因急躁,会错用蒋干,因奸诈,知错不认错,还要寻找借口。(在当时也的确不能认错,随意错杀降将,会使荆襄降将不满而动摇军心。)

(六)总结主题思想。提问:通过对周、蒋、曹这三个主要人物的分析,说说小说的主题是什么?

讨论。明确:通过这个故事反映曹操与东吴间复杂的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赞美了周瑜的卓越的军事才干。

三、布置作业:

1.朗读全文。

2.把“思考和练心”题四做在练习簿上。

3.口头准备“思考和练习”题二。

〔附〕板书设计

第三教时

一、检查作业。

(一)讨论“思考和练习”题二,达到复习、深化目的。明确:在神态变化、对比中刻画人物性格。

1.周瑜的每次“笑”的不同原因及反映的思想性格特征:

①„„笑谓诸将曰(正好抓到使反间计的契机)

②瑜笑曰:“吾虽不及师旷之聪„„”“(笑蒋干的心虚,说假话)

③瑜笑而挽其臂(表亲热,假装相信他)

④大笑畅饮(表示见故人而高兴,麻痹蒋干)

⑤佯醉大笑曰(以实力和意气盖过蒋干)

⑥言罢大笑(以示处境之优越,讥笑蒋干竟来劝降)

这三次“笑”,三次“大笑”,表示周瑜胸有成竹,潇洒自信。

2.蒋干神态变化所反映的性格特征:

①昂然而来(盲目自信);

②愕然(竟一语被周瑜言中,不知所措)

③蒋干惊愕(周瑜如此坚决,又惊又急)

④蒋干面如土色(胆小愚蠢,一下吓倒)

蒋干只会夸口,胸无城府,到了东吴,在足智多谋的周瑜面前毫无施展余地。

(二)检查“思考和练习”题四(学生读、教师订正)。

1.吾当作何计破之?

我该用什么办法来打败他呢?

2.公瑾别来无恙?

分别以后你好吗?

3吾之粮草,颇足备否?

我的粮草是不是准备得很充足呢?

4.周瑜雅量高致,非言词所能动也。

周瑜城府很深,捉摸不透,不是用言语能够说动他的。

二、继续讨论“思考和练习”题,总结全文。

1.“思考和练习”题三,和裴松之《三国志》所引的《江表传》相比,增加了哪些内容,有什么好处? 讨论。明确:增加了周瑜利用蒋干来访,巧用反间计,使蒋干中计、曹操上当,杀了蔡、张二人,中间还穿插描写了大会群英场面。富有戏剧性,使人物形象更真切更生动。

【篇四】群英会蒋干中计教案《群英会蒋干中计》第二课时..-教学教案

授课人:银川市光华职业中专学校 安金健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抓往人物的语言、行动、神态,分析人物形象。

2、变换角度思考问题,激发学生阅读古典文学名著的兴趣,热爱民族文化遗产。

教学重难点:目标2

教学设想:合作探究

教学设计及过程:

一、复习引入:

第一课时中,我们了解了“群英会蒋干中计”的故事背景,认识到了周瑜实施反间计,除掉

蔡、张二人的战略意义,又通过归纳周瑜用计的步骤,感受到了计策的严谨、周密。 大家回忆一下,我们归纳出的用计步骤。(板书)

先发制人

群英会

入帐共寝

周瑜、蒋干的性格在用计、中计过程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二、分析人物:

1、请阅读相关段落,划出最能表现周瑜、蒋干性格的语句。(语言、行动、神态)

2、请依据具体的语句,讨论分析周瑜、蒋干的形象(同座位之间讨论分析)

可模仿下列句式回答:

我从 段、句中,发现周瑜(蒋干)是一个 (性格)的人。

周瑜 蒋干

敏锐 足智多谋 先发制人 狂妄自大 盲目自信

自信 机智灵活 志大才疏 愚蠢无能

豪爽 踌躇满志 群 英 会 贪生怕死 无胆无谋

坚定 豪放潇洒

细心 擅长表演 入帐共寝 自作聪明 立功心切

学生归纳:周瑜是一个 的统帅。

蒋干是一个 的谋士。

三、拓展延伸:

1、 周瑜实施反间计,骗过了愚蠢的蒋干,也骗过了老谋深算的曹操,他的计策真的是天衣

无缝吗?聪明的你一定能发现反间计的漏洞与破绽。请列出破绽,说明理由。

【篇五】群英会蒋干中计教案群英会蒋干中计

群英会蒋干中计

【教学目标】

1.了解《三国演义》概略,热爱民族文化遗产,提高文学修养。

2.学习本文围绕中心组织材料的写作方法。

3.学习人物性格个性化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

1.在矛盾斗争中用人物自己的言行、神态显现出人物性格。

2.运用生动的细节描写突出人物性格。

3.以环境气氛烘托人物性格。

【教学难点】

运用生动的细节描写突出人物性格。

【教学方法】讲解法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有关三国时期的文学作品,我们学习过哪些篇章?

诸葛亮《出师表》 司马光《赤壁之战》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罗贯中《杨修之死》

二、介绍《三国演义》及课文故事的背景。

1、提问:

1.《三国演义》是一部什么著作?作者是谁?它与《三国志》有什么不同?

2.《三国演义》写的是什么年代的故事?你能说出故事中的一些主要人物吗?

教师归纳:

《群英会蒋干中计》选自章回小说《三国演义》第四十五回。《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历史小说,作者是元末明初时的罗贯中。《三国志》则是陈寿编写的一部史书。罗贯中根据《三国志》的内容,吸收民间流传的故事、戏曲评话材料,结合自己丰富的生活经验,写成《三国志通俗演义》,即《三国演义》。这部历史小说取材于东汉末年及魏、蜀、吴三国的统治集团间种种复杂的矛盾斗争。小说记述的时间漫长,人物众多,事件复杂,头绪纷繁。《演义》通过惊心动魄的政治、军事斗争,塑造了一系列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诸如曹操、刘备、孙权、诸葛亮、周瑜、关羽、张飞等人物和他们的故事几乎家喻户晓,老幼皆知。《演义》实为一部艺术成就高、影响深远的历史小说。

2、提问:“群英会蒋干中计”是三国故事“赤壁之战”的前奏。你能说说赤壁之战前曹操和孙、刘双方的军事部署吗?

教师归纳:

“赤壁之战”处于攻势的一方是曹操。曹操在扫平北方的军事势力后,挥戈南下,打算消灭刘表、刘备、孙权,以便统一全国。这时正好刘表病死,他的小儿子刘琮向曹操投降。曹操便得了荆州,并任命降将蔡瑁、张允为水军都督,训练水师,准备顺江而下,扫平东吴。“赤壁之战”处于守势的一方是东吴。东吴的不少官员面对曹操的八十万大军无心应战,力主投降。出使到东吴的诸葛亮舌战群

儒,驳倒了主降派,使孙权坚定了迎战的决心。孙权任命坚决拒曹的周瑜为都督,率兵抗曹。周瑜认为敌我双方的兵力虽然悬殊很大,但曹操渡江犯了兵家四忌,“北军不熟水战”是他致命的弱点。周瑜就用心研究如何抓住对方的弱点击败曹兵。正好这时周瑜幼年的同窗蒋干受曹操之命前来说降,周瑜来个将计就计,诱使蒋干带回一封假信,借曹操之手把曹操手下的水兵都督蔡瑁、张允杀死,使曹操失去了指挥水战的得力将领。这样就为赤壁之战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三、指导预习课文群英会蒋干中计教案

1.布置思考题:周瑜用了什么方法除去蔡瑁和张允的?全文的主线是什么?全文共10段,可以分作几个部分,是如何结构情节的?

2.教师朗读全文(读时要学生在书上划分段落层次,并提示学生画出一些词语)。

3.阅读课文,解释词语,归纳段意。(课文由学生分段朗读或默读。课本已有注释的词语此教案从略。)

第1段:

词语:

①“遣使送书至”中的“遣”,派遣;“书”,书信。

②“喝斩来使”中的“喝”,喝令,下令;“斩”,杀。

③“鸣鼓”,击鼓。击鼓是古代作战时的进军信号。

段意:周瑜毁书斩使。

第2段:

词语:

①“应弦而倒”,意为被箭射中而倒下。“弦”,弓弦,这里代替箭。②“便宜从事”中的“便宜”,指方便,便利。

③“禀”,读bǐng,报告。

段意:周瑜初战告捷。

第3段:

词语:

①“迤逦”,读yǐ lì,曲折连绵。这里形容船只在水中行进的样子。

②“窥”读kuī,从隐蔽处偷偷地看。

③“深得水军之妙”,很懂得(训练、指挥)水军的奥妙。

④“谙习”,熟悉,熟练。谙,读ān。

段意:周瑜暗窥曹营水寨,决心设计先除蔡、张二人。

第4段:

词语:

①“同窗”,同学。

②“说此人来降”中的“说”,读shuì,意为劝别人听自己的意见。③“相厚”,(交情)深厚。 ④“将何物去”中的“将”,携带的意思。

⑤“径”,走近路。

段意:蒋干自荐,往江南说降周瑜。

第5段:

词语:

①“昂然”,抬着头,一种自信和得意的样子。

②“无恙”,没有毛病。犹如现代“身体好吗”之类的问候语。

③“良苦”,很辛苦。“良”,很,甚至。

段意:周瑜先发制人,阻止蒋干说降。

第6段:

词语:

①“偏裨”,偏将,裨将,古代的副职军官。稗,读pí。

②“佯”,假装。

段意:群英大会,周瑜向蒋干显示地位、实力,使蒋干慑服。

第7段:

词语:

①“同榻”,同床(而卧)。榻,床,读tà。

②“抵足而眠”,同枕而睡的意思。抵足,足相碰。

③“狼籍”,亦写作“狼藉”,纵横散乱的样子。

④“麾下”,主帅的旌旗之下,是古时对将帅的尊称。麾,指挥军队的旗帜,读huī。段意:周瑜佯醉,诱蒋干读假信,入圈套。

第8段:

词语

①“忽觉之状”,忽然醒来的样子。

②“潜”,偷偷地。

段意:蒋干中计窃书。

第9段:

词语:

①“乞退左右”,请求让身边的人退下,回避。

②“省悟”,觉悟到,省,读xǐng。

段意:曹操中计,斩蔡瑁、张允二将。

第10段:

段意:周瑜闻报大喜,反间计成功。

四、研习新课。

1.教师朗读后,讨论思考题。明确:使的是借刀杀人反间计。诱骗蒋干盗书,离间蔡、张与曹操的关系,借曹操之手除掉蔡张二人。

设计、用计、中计是情节的主线。

全文共11段,分五部分。虽是节选,但结构完整、主线突出:

1—3段 开端 周瑜决定除蔡、张。

4—6段 发展 周瑜设下反间计,群英会上迷敌人。

7—8段 高潮 周瑜假装泄秘密,蒋干上钩盗密信。

9—10段 结尾 周瑜中计杀蔡、张。

11段 尾声 周瑜闻讯庆计成。

五、研读课文,理解文意。群英会蒋干中计教案

(1)能用几个字概括第1段内容吗?周瑜为什么要这样?

讨论。明确:毁书斩使。曹操来信,封面措辞带有对东吴轻蔑侮辱的感情色彩,周瑜十分恼火。①以此抗议示威;②表示自己决一死战的态度;③鼓舞士气。

(2)第2段写什么?曹操为什么吃败仗?回去后怎么办?

讨论。明确:写曹操折兵和曹操练兵。曹操所以失败,一方面由于“青徐之兵,不习水战”,另一方面突出周瑜善于调兵遣兵。曹操回去后采纳蔡瑁、张允意见,让他们操习水军。

(3)周瑜得胜后做些什么?他通过探看曹军水寨发现什么?如何解决?

讨论。明确:得胜后犒军、报捷、“亲往探看曹军水寨”。看到曹军操练水军井井有条、声势浩大(结合书

上具体描写),悟出要破曹军,先要除掉“深得水军之妙”的蔡、张。于是一条反间计就在心中酝酿了。

(4)课文为什么从周瑜毁书斩使,两军大战三江口选起?这与本文的中心有什么关系?

讨论。明确:这两个情节与本文中心有着密切的因果关系。毁书斩使才有三江口之战;由于曹操三江口战败,才有蔡、张训练水军之举;由于这两人整治水军得法才引来周瑜的探寨并下定除此二人的决心。这一部分是周瑜设计的背景。

六、作业

课后思考小说中周瑜、蒋干的性格特点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

一、研习新课。

(一)讨论课文第2部分(4—6段)

1.周瑜一见蒋干如何先声夺人?蒋干反应如何?

讨论。明确:一见面点出蒋干“远涉江湖,为曹氏作说客”,蒋干自以为必会成功,却被一眼洞察,惊愕得不知如何应付,只好心虚气短地说假话掩饰。

2.群英会上,周瑜又如何制止蒋干游说?蒋干又如何反应?

讨论。明确:当众宣布“此吾同窗契友也„„不是曹家说客”;令太史慈作监酒“如有提起曹操与东吴军旅之事者,即斩之”。以堵蒋干之嘴。蒋干“惊愕,不敢多言”。

3.周瑜与蒋干一见面,即主动进攻,打下了蒋干的气焰,动摇了蒋干的自信心。又以什么暗示蒋干的劝降不可能成功?蒋干反应如何?

讨论,明确①出迎时和大张筵席时,显示兵将实力。②筵席之后“引干到帐后”看“堆如山积”的粮草。使蒋干说出“兵精粮足,名不虚传!”③对蒋干的一席“言志”,表示自己对孙权的忠诚和东吴人心的团结。蒋干吓得“面如土色”,再也不敢提劝降之事了。

4.周瑜除正面制止蒋干说降外,又怎样设置圈套,让蒋干一步步走近放着密信的桌子的?

讨论。明确:①表面上亲热、拉近乎,“笑而挽其臂”、“今日见了故人”、“瑜携干手”、“瑜执干手”、“瑜复携干入帐”。使蒋干觉得周瑜还是没有忘记“同窗契友”,直至“抵足而眠”。②装醉。“大笑畅饮”、“佯醉大笑”、“佯作大醉之状„„和衣卧倒,呕吐狼籍”、“鼻息如雷”。使蒋干盗信有隙可趁。

(二)讨论第3部分(7—8段)。

教师:蒋干终于去看信了,要上钩了,这里是故事的高潮,因为周瑜用计的成功与否,就看蒋干盗不盗信,他盗了信,曹操才能看到。

1.为什么蒋干对密信深信不疑,忙将它“暗藏于衣内”?后来又能使曹操一时信以为真?

讨论。明确:密信措辞设计周到备至,富有迷惑性。①“某等降曹,非图士禄,迫于势耳。”——蔡、张新降曹操,还未得到信任,容易使蒋、曹理解为投降非出真心。“已赚北军困于寨中”,蔡、张训练水军的确是“青、徐军在中,荆州军在外”。②“但得其便,即将操贼之首,献于麾下”容易使对方激动。④“早晚人到,便有关报”为当晚假探子报讯伏笔。蒋干在曹操处夸下的海口“丞相放心,干到江左,必要成功”正无法实现时,看到密信认为天赐良机。

教师:周瑜的反间计,在7、8段包括三个组成部分:①密信,②梦话,③假密报。而密信是主要的,是基础,后两者使蒋干对密信深信不疑。

2.周瑜是怎样以梦话、假密报进一步迷惑蒋干的?

讨论。明确:两次说梦话:“教你看操贼之首”,好像是酒醉失言,醒来假装不知床上睡的是谁。假托北方有人来报密:“张、蔡二都督道:‘急切不得下手。’”与密信内容相互印证。用计环环相扣、天衣无缝,使蒋干深信不疑。

(三)讨论第4部分(第9段)。

1.第9段讲了些什么内容?

讨论。明确:讲了周瑜用反间计的结果,①曹操中计,杀了蔡、张二人。②周瑜计成,保持了自己一方水上优势。

2.曹操为什么会中计?为什么又马上省悟?为什么又知错不认错?

讨论。明确:曹操对降将蔡、张二人本来不大信任,三江口折兵,回去就怪他们“汝等不用心耳”,所以后来会一时相信密信内容。看到首级想到水军的重要,失去两将也就意味着失去水上优势。但他刚愎自用,主观自信,不肯承认错误反而找杀蔡、张两人的借口,说他们“怠慢军法”。

(四)讨论第5部分(第10段)。

提问:曹操杀蔡、张二人后,课文为什么还要选入“细作探知”一段作尾声?

讨论。明确:选这一段作尾声,情节才完整。周瑜的“吾所患者此二人耳,今既剿除。吾无忧矣!”①与

第3段中“吾必设计先除此二人,然后可以破曹”呼应,说明计策的成功。②曹操失去能使水军由劣势转化为优势的将领,对于随后的赤壁大战曹败吴胜有很大关系。周瑜可以说除去最主要的障碍,所以“大喜”。

(五)分析人物形象。

1.通过以上分析,你认为周瑜是怎样的一位军事家?

讨论。明确:他勇敢善战(三江口初捷的布置指挥),足智多谋,反间计是在他夜探曹军后定下的,实施过程步步紧逼,精密周到。他又是年轻潇洒,豪放自信(酒席上舞剑作歌,接待蒋干时的内紧外松,几次大笑)。

2.蒋干是曹操的蹩脚参谋,他的性格特征又是怎样呢?

讨论。明确:他愚蠢而又自作聪明。他自以为“周郎同窗交契”,能凭三寸不烂之舌说降周瑜,并说了“必要成功”的大话。来江东时“昂然”之态说明他盲目的自信。在周瑜施计中根本无开口的余地,反而步步走进圈套,还自以为得计。

3.作者用哪些手法塑造这两个人物形象的?

讨论。明确:①在事件的叙述中作者用白描手法简略交代。②以人物自己言行神态表现。③细节描写(如周瑜佯醉呕吐;周瑜假喝“低声”,便唤“子翼”;蒋干窃听等)。④气氛烘托(如对曹军水陆军营的气氛描写,蒋干盗信时的紧张气氛设置等)。⑤用对比、映衬的手法使两人性格更鲜明。

4.如何概括曹操的性格特征?

讨论。明确:他刚愎自用,骄傲轻敌,自恃“率兵百万”而不重视水战劣势。他天性多疑,对降将不信任、不重视,以致后来会一时上当。他急躁而奸诈,因急躁,会错用蒋干,因奸诈,知错不认错,还要寻找借口。(在当时也的确不能认错,随意错杀降将,会使荆襄降将不满而动摇军心。)

(六)总结主题思想。提问:通过对周、蒋、曹这三个主要人物的分析,说说小说的主题是什么?

讨论。明确:通过这个故事反映曹操与东吴间复杂的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赞美了周瑜的卓越的军事才干。

【篇六】群英会蒋干中计教案群英会蒋干中计学案

群英会蒋干中计学案

一、学习目标

(一)了解《三国演义》概略,热爱民族文化遗产,提高文学修养。

(二)分析文章的情节构成及人物形象

(三)学习人物性格个性化的写作方法:

1.在矛盾斗争中用人物自己的言行、神态显现出人物性格。

2.运用生动的细节描写突出人物性格。

3.以环境气氛烘托人物性格。

二、学习重点

(一)分析文章的情节结构。

(二)学习人物性格个性化的写作方法。

一、课前预习

1.作者其人其事

罗贯中,明朝人(约1330—约1400),汉族,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籍贯山西太原府,一说山西 省祁县;一说山西省清徐县;一说钱塘(今浙江杭州)或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戏曲家,是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

罗贯中的一生著作颇丰,主要作品有:剧本《赵太祖龙虎风云会》、《忠正孝子连环谏》、《三平章死哭蜚虎子》;小说《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粉妆楼》、据说和施耐庵合著《水浒传》、代表作《三国演义》等。

罗贯中生于元末明初的封建王朝时代。作为与“倡优”、“妓艺”为伍的戏曲平话作家,当时被视为勾栏瓦舍的下九流,正史不可能为他写经作传。唯一可看到的是一位明代贾仲明编著的一本小册子《录鬼簿续编》,上写:“罗贯中,太原人,号湖海散人。与人寡合,乐府隐语,极为清新。与余为忘年交,遭时多故,天各一方。至正甲辰复会,别来又六十余年,竟不知其所终。”

但从罗贯中的传世之作《三国演义》中,体现出罗贯中的博大精深之才,经天纬地之气。他精通军事学、心理学、智谋学、公关学、人才学……如果没有超人的智慧,丰富的实践,执著的追求,何以能成为这般全才?他主张国家统一,热爱中华民族,弘扬民族传统美德,痛恨奸诈邪恶。在《残唐五代史演义》中,我们看到了罗贯中依恋故土、缅怀英雄、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操.

2.故事梗概

曹操率兵东征。东吴都督周瑜在接到曹操的挑战信后,即毁书斩使,以表白抵抗的决心。于是引发了曹操与东吴在三江口的一番交战。周瑜打了胜仗,但他仍能谨慎从事,进行调查研究,连夜暗窥曹营。周瑜发现曹操水军的指挥官是从刘表手下归降曹操的蔡瑁、张允,这两人“深得水军之妙”,是东吴破曹的主要障碍,周瑜就产生了“必设计先除此二人”的打算。曹操正在为破东吴无策发愁时,忽有曹营中的幕僚蒋干出来自荐, 说群英会蒋干中计教案

愿意去东吴说服周瑜前来归降,而且表示保证能完成任务。周瑜听说老同学蒋干来访,就决定利用施行反间之计。周瑜先在大会群英的宴席上,定下了“但叙朋友交情”,不提“军旅之事”的规矩,封住蒋干的口。进而周瑜又向蒋干显示江东英杰云集,“兵精粮足”的实力,炫耀自己“遇知己之主”,受到信任重用的地位。断绝蒋干说降的念头。在夜间,周瑜与蒋干“抵足而眠”,佯装酒醉酣睡,诱使蒋干偷走一封伪造蔡瑁、张允投降东吴的书信,还安排了“江北有人到此”来暗联络的情节给蒋干看,让蒋干对书信确信无疑。蒋干原为没有完成说降周瑜的使命发愁,幸亏得了这份重要“情报”,就连夜溜回曹营去报功。曹操看了这封信大怒,喝令杀了蔡、张二将。周瑜的反间计终于获得成功。

二、考吧*考考你

《三国演义》,全名______________,是中国第一部______________,是我国长篇______________的代表作。作者__________,名________,字_______,号________,山西太原人,生于元代,死于明初,大约生活在公元1330——1400年间。

《三国演义》以东汉末年及____、_____、_____三国历史为题材,依据_____撰写的《三国志》正史资料,在民间传说和民间艺人创作的话本、戏剧的基础上创作而成,在思想立场方面,《三国演义》____________的倾向十分鲜明,还大力宣扬了_______的“义气”。

《三国演义》运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艺术手法,成功的塑造了一大批鲜活生动的艺术形象。

三、词语储备库

更不开看 拈弓搭箭 中箭着炮 巳时 ....

便宜从事 禀告 犒赏 迤逦 ......碇石 谙习 橹棹 交契 .....衣冠 偏裨将校 银铠 筵席 ....

疑忌 执戟 佯醉 不胜酒力 ....和衣卧倒 巾帻 省悟 玠 ....嗟呀 .

四.预习课文指向性练习

(1)周瑜用了什么方法除去蔡瑁和张允的?全文的主线是什么?全文共10段,可以分作几个部分,是如何结构情节的?

全文共11段,分五部分。虽是节选,但结构完整、主线突出:

(1--- )段 开端 周瑜决定除蔡、张。

( --- )段 发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段 高潮 周瑜假装泄秘密,蒋干上钩盗密信。

( --- )段 结尾 ___________________。

( )段 尾声 周瑜闻讯庆计成。

(2)思考小说中周瑜、蒋干的性格特点

五、研究性学习

1、阅读课文1---3段,思考是谁设的计,为什么设计?

2、当时有什么契机使周瑜得以实施计谋?作者对周瑜定计的过程是怎么写的?周瑜是怎样用计的?

3、读4---6段后,讨论周瑜一见蒋干是如何先发制人的?蒋干的反应如何?

4、周瑜是具体用什么方式暗示蒋干的劝降不可能成功?

5、周瑜初正面制止蒋干外说降外,又怎样设置圈套,让蒋干一步步走近放着密信的桌子的?

六、总结性学习

七、拓展延伸:

1、 周瑜实施反间计,骗过了愚蠢的蒋干,也骗过了老谋深算的曹操,他的计策真的是天衣无缝吗?聪明的你一定能发现反间计的漏洞与破绽。请列出破绽,说明理由。

(四人合作、讨论探究,一人记录整理,推荐一人作答)

2、假如你是蒋干,你很勇敢,也很聪明,你准备怎么智斗周瑜?(四人合作、

设计方案,一人记录整理,推荐一人作答)

八、歇后语积累

1刘备的江山----哭出来的

2 刘备摔孩子----收买人心

3 孔明给周瑜看病----对症下药

4 诸葛亮吊孝----装模作样

5 诸葛亮当军师----名副其实

6 诸葛亮唱空城计——没办法

7 刘备借荆州——有借无还

8 诸葛亮征孟获----收收放放

9 曹操下江南----来得凶,败得惨

10 曹操吃鸡肋----食之无肉,弃之可惜 11 曹操遇蒋干----倒了大霉

12 曹操杀华佗----讳疾忌医

13 曹操杀吕伯奢----将错就错

14 张飞卖秤锤----人强货也硬

15 张飞扔鸡毛----有劲难使

16 张飞战关公----忘了旧情

17 张飞妈妈姓吴----无事(吴氏)生非(飞) 18 张飞绣花----粗中有细

19 张飞穿针----大眼瞪小眼

20 关帝庙里挂观音像----名不符实

21 关云长卖豆腐----人硬货不硬

22 关云长败走麦城----大难临头

23 关帝庙求子----走错了门

24 关公照镜子----自觉脸红

25 关公喝酒----不怕脸红

26 关公进曹营----单刀直入

27 关羽战李逵----大刀阔斧

28 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29 草船借箭----坐享其成

30 吃曹操的饭,想刘备的事----人在心不在 31 蒋干盗书----上了大当

32 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

33 关公赴会——单刀直入

34 张飞吃豆芽——小菜一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