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乐园


第一篇:《童年乐园阅读》

童年乐园

奶奶家门前有一块空地,那是我童年的乐园。 小时候,我一有空就带着网兜钻进草丛,猫着腰,弓着背,蹑手蹑脚,观察四周的动静。忽然,一只大“蚱蜢”从草丛里跳了出来,我抡起大网向它扑去,“忽”的一声,逮了个正着,仔细一看,原来是只纺织娘,我心花怒放,今天运气可真不赖!瞧,它还不老实,在网里又蹦又跳,我一拉网口,心想:哼!这可真是“虫网恢恢,疏而不漏”!想在我眼皮子底下逃跑?再进化几代,磨磨牙吧!

蚱蜢.、纺织娘是菜园里的“老百姓”,那螳螂、独角仙可就是菜地里的“恐

怖分子”了。这不,我正在帮奶奶采辣椒,“嗷!”什么家伙咬了我一口,我凑近一看,一只三角脸.、举着镰刀的大螳螂得意洋洋地摇来摆去。我生气地向它挥了挥拳头对它说:“难道你非要和我较量较量?”我拿起虫网猛地一挥,哈哈,成了我的囊中之物。

独角仙是菜园里臭名昭著的恶霸,它仗着头上巨大的尖角和坦克般的甲壳,

到处横行霸道。我突发奇想,在独角仙经常出没的地方挖个坑,放上一块苹果。果然不出我所料,没过几分钟,独角仙们为了争食这个苹果,最终死的死,伤的伤。“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我将它们一网打尽„„

这就是我童年的乐园——奶奶家的菜地。

1.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心花怒放: 囊中之物:

3.菜园里的“老百姓”指的是和,“恐怖分子”指的是

和。

4.找出一个你喜欢的句子抄写在横线上,并写写喜欢的原因。{童年乐园}.

句子: 原因:

5.我能各用一句话概括第三、四自然段的内容。

第三自然段写 第四自然段写

6.用“﹏﹏”划出文中的过渡句,它的作用是

第二篇:《我的童年乐园》

我的童年乐园

最近听说百货大楼要拆了重盖了,我看着我童年最后一个乐园也没了,想写下此文怀念我的那些童年乐园。

乐园一:大电影院,那是我儿时最爱去的地方,尤其周六周日的儿童专场五分钱一张票,那是孩子们的乐园。我最爱看的动画片《哪吒闹海》、《三打白骨精》、《超人》、《小兵张嘎》我看了N遍,百看不厌。有时候晚上还有魔术表演,我记忆最深的是一个人拿了一块花布,一个干树枝,花布一围花就全跑到树枝上去了。很神奇,我现在也不明白怎么回事。而最为神奇的是一个叫万宝箱的魔术:表演者先让观众

写下纸条要需要什么东西,然后表演者念一个纸条就出现一个东西。我当时觉得神奇的要命,现在我明白了,表演者并没有按观众的纸条而是按自己的背诵顺序预先准备好东西的。

乐园二:小电影院(立体电影院)去小电影院看立体电影,也是我童年的一大快乐,看了《快乐的动物院》,《欢欢笑笑》看到那些鱼在眼前却抓不住。看立体电影还需要戴一副像墨镜一样的眼镜很好玩的!

乐园三:大戏园,这个戏园子在现在的二轻大楼的那个位置,

记得小时候,和老爷去听戏,看着台上的各种脸谱不停交替出现也看不懂,只觉得也很好玩。台下还有许多的红柱子,最关键是得到好吃得!

乐园四:部队院:部队院现在已变成兴达小区了,那时那可是个了不起的地方,一般情况下是不能去的,只有在三月份(文明礼貌月)做好人好事时候才能去的。我们拿上布子去擦玻璃时,高高的举起布子在门口那个严肃的卫兵身边走过,里面有好看的花,还有一个礼堂可以放电影。还可以见

到电话,那时家里根本没电话!{童年乐园}.

那个黑乎乎的摇把电话,大家隔着玻璃看到它也是兴奋不已!

乐园五:百货大楼,那时的百货大楼还比较新,无论是买糖或点心师傅们都用特制的纸娴熟的包裹起来还要系上根纸绳子,那时的楼房很少,孩子们特别爱楼上楼下跑的玩。大楼的右侧有小人书摊,只需要二分钱就可以看一本,在那里我看了《聊斋》、《三国演义》、《水浒》。我每天放学都在那里度过,那时还没有各种学习班。孩子们都不用补课。 这就是我的童年乐园,现在只能在梦中出现了!

第三篇:《优美文章 我童年的乐园》

我童年的乐园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间,全新的太阳。

小学,一个令我快乐的时光;小学一个不舍的依恋;小学„„在这个严冬,又回到了那儿。小学的严冬,充满欢笑;充满趣味;充满回忆。通过窗,可以看到鹅毛般的大雪,一个一个飘落下来,仔细观察,就像仙女下凡似的,去凡间的地下畅游。

清晨,背上我心爱的书包,踏着那洁白的“绒毛毯”进入我的乐园。四处观看,教学楼白了;树也白了;地也白了„„而人呢?衣服上只是镶嵌着白宝石。走进教室,撇下书包,“飞”到“繁华” 操场,你打我,我打你“不好!主任来了!”于是,扔下雪球,与主任开始了“老鹰捉小鸡的游戏”,“不妙有人被‘逮捕’了”!

“转眼间”,雪融化了。花开了,各种花香混着青草味,还有各种花的香,迎面而来,运动会的队员在操场上挥洒汗水,他们奔跑着,跳跃着,欢呼着,而台下的人叫喊着,兴奋着,欢呼着。

知了唱起了歌,使人厌倦,可捉知了的游戏开始了。嚼一口麦子,粘在棍上,“啪”的一声一个知了中计了,又一个,又一个,又一个„„六一儿童节开始了,一阵阵欢笑,一阵阵话语,都融入儿童节的气氛当中,“你看,孙悟空!”“你看,放羊的孩子!”“你看„„”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最终一个个不舍得离去。

秋,是一个好的开始。学校的柿子树挂满黄黄的小灯笼,银杏树挂满了黄黄的乒乓球。一片像扇形的树叶;一片像手般的树叶;一片像齿轮的树叶„„丰收柿子,甜甜的;丰收银杏,酸酸的。{童年乐园}.

这便是我童年的乐园!

第四篇:《童年的乐园》

我的IE (工业工程)之路{童年乐园}.{童年乐园}.

李开西

童年的乐园

说起家里的石板房,它没有浑然一体的水泥,有的是由无数块大小不等毫无规则的石块累积起来的墙壁,屋顶依然是一页页石板拼铺而成(石板是父亲一凿一凿从对面悬崖峭壁的岩石上敲出来的,每块石板上都能看见密密的凿痕),而承载这些重量的是一根根原生态的木头,有的连树皮都完整地保留着。天长日久,有的地方竟然长出了嫩嫩的木耳。后来父亲在深山砍了很多荆条,凭自己灵巧的双手把它织成一个可以载人的“地板”而凌驾在屋上空,从此他们家也成了“两层楼”了。借助木梯他们可以爬上那个二楼,踩在荆条席上他们小心翼翼,生怕把这个“地板”给踩掉下去,尽管如履薄冰的走,每走一步脚下都会传来咯吱咯吱的声音。他们蹑手蹑脚靠近窗台,窗台就是在距“地板”1米高处挖个洞而已,他们常常把头从这儿伸出去看外面的世界。

祖祖辈辈留下的土墙石板房,雨夜里,尽管隔着被子也能听到“叮叮咣咣”的节奏声,此起彼伏,是大自然谱给他们的“神曲”,他们已经习惯了。那是从屋顶石板缝里渗下的雨滴不偏不倚的滴在盆盆罐罐里的声音。时间久了,他们睡在床上听,就能准确地听出哪种声音是洋瓷盆发出的,哪种声音是塑胶盆发出的,哪种声音是腌菜坛发出的。。。每缝下雨,母亲总会首先想起爬梯子上楼,用盆盆罐罐在可能滴雨的地方接住,防止雨水直接滴到下面的房间。(雨住的时候他们还在楼上数过呢,接雨的容器大大小小十八个呢。)这时雨点越来越大,“神曲”越来越紧凑,好似马上进入曲子高潮部分,他们更加专注的听着,尽管他们还不明白为什么天要下雨。两个霹雳响雷炸开,一道刺眼的闪电闪烁了几下照亮整个房间,忽明忽暗。塑料纸糊的窗子早已破烂不堪,山风沿着沟吹上来,直直吹得烂掉的塑料绺儿啪啪作响,他们小手支着下巴透过几个拳头大的通孔仰望天际,只见闪电像“人”像“之”似的在天幕上演艺它妙曼的身材。此时犹如白天黑夜颠倒,他们多想趁着亮光出去看蚂蚁搬家啊。雷声还在轰鸣,犹如火车在头顶呼啸而过,两个机灵懂事的小家伙总会先摸摸母亲那边是否盖住了被子,然后才把被子往自己身下拉拉,他们把头几乎埋在被子里只剩4只眼睛向外张望。他们不知道再大的风再大的雨意味着什么,只感觉有母亲在一切都不算事。母亲总会和着那“叮叮咣咣”的节奏声轻轻拍打着被子下的两个宝贝,时而还会哼几句那个时代的歌以安抚宝宝入睡,而她则会习惯性对周围的一切保持警惕而难以入睡。玉帝老儿啊,管好您的大仙吧,不要让他们兴风作浪了。风、雨、雷、电四位大仙依旧配合得默契。顷刻间,狂风大作,外面传来树枝噼噼啪啪的颤抖声,随即窜来一声巨大的枝桠断裂的怒吼,显然风大仙把所有的怒气洒向了这个村庄,寒风从千疮百孔的墙壁缝隙直直吹进屋里,吹在母子三人单薄的被子上。他们有点扛不住了,可是从来不在母亲面前掉眼泪。因为是男儿!只是紧紧依偎在母亲身旁,靠母亲的温度和安抚慢慢睡熟。趁着他们开始似睡非睡,疲倦了的时候,母亲悄悄起身,他们像其他孩子一样敏感,母亲在身旁打趣的时候哪怕抽都抽不醒他们,可是母亲一走开一小会儿他们马上醒过来。他们不哭不闹,只是竖起耳朵仔细听那汩汩的声音,原来是母亲把电壶里的热水灌在葡萄糖瓶里的声音(那些瓶子是她经常看病挂完点滴而舍不得丢弃的)拧紧盖子,悄悄把热乎乎的“暖水瓶”放在他们脚心处,还真管事,一会儿他们就又睡着了。该死的风,还要肆虐多久呢?

还记得那样一段岁月,不知绕了多少弯道的山脚下,坐落着乡中心小学。每到开饭前的最后一节课,同学们都坐不住了,有的整节课在心里倒计时,有的索性把凳子的一头有意往后挪了挪,在铃声响起的刹那预以最快的速度冲到饭桶前,为把自己的碗装满,尽管都知道每餐都是玉米粥,但人气依然不减!稍不往前冲留给自己的只能是冷冰冰的桶壁上的残粥。和往常一样,他们习惯地从干粮箱里取出战利品(鸡汁方便面调味包),那是他们在上学的路上{童年乐园}.

沿路积攒起来的。母亲给他们装的菜都是从田间地头搜罗来的野菜,开水煮过后淹制而成,由于瓶子太小最多能管三天半,连装菜的瓶子都是上次父亲打工回家奢侈地给他们买了瓶橘子罐头,吃完罐头瓶子自然舍不得丢,就想到用它来装菜,其实这瓶菜,胃口稍好点学生一顿就能吃个精光,但是他们必须有计划的吃,况且酸菜毕竟是炒过的容易坏,所以得先吃,两个人需管前三天,每餐规定好,每人夹几次菜,经常是扒十口饭配一筷子菜。至于后一天半就只能自己想办法或吃白饭了。一次意外的发现,使他俩喜出望外,总有些大户人家的孩子把方便面干着吃,调味包自然就随手丢掉了,在他们眼里这些都是浪费,也是极好的下饭菜甚至超过母亲炒的酸菜。于是捡调料包成了他俩上学路上重要的任务之一,每周日他们吃完早饭便提早出发,一来为了抢占先机占“市场”,二来避开同班同学发现。从家门口出发就开始分工,一个人负责路左边,一个人负责路右边,最后还得比赛看谁拾的多。幸运的是每次到学校后都能从各自的口袋里掏出一堆调味包,有的淋过雨里面黑糊糊的黏在一起,他们决定先吃;有的干干净净,上下翻转还能看见里面的小颗粒在流动,想漏沙一样,他们会把这样的战利品留到最后再拆。他们将佐料均匀地洒在粥上,用筷子拌匀,一人趴一边,头碰头吃的津津有味。在外人看来,那弟兄俩很节俭,连菜都舍不得吃。只有他俩明白,他们吃的是“隐形菜”,不但无影无踪且味道极好。就这样,他们在这所学校度过了3年时光。 一面绿山、一条小河、一间斑驳掉坯的土墙石板房以及像大山一样日夜保护他们的爹和娘构成了他们童年的快乐老家。从来没有人告诉他们那座山有多高,只记得从山脚沿着弯弯曲曲的小径爬上山腰的家门口每次都需要近2个小时。从半山腰的家再到山顶就从来不属于他们活动的范围。因为他们还小,山上经常有野生动物出没,父母不让他们上去,以至于长到十来岁了从未登上那座山顶,也算点小小的遗憾吧。而那条永不停息流淌的河水,流走了童年的寂寞、承载了童年的欢声笑语。想起一首歌,歌中唱到:我家门前有条河,河里的鱼多故事多,爷爷的故事苦,奶奶看出苦中也有乐。。。家乡这条河,又何尝不是呢?一年四季清水涟涟,每逢下雨的时候还能看见从各个山岔沟汇聚在一起的浪头瀑布,这为儿时的他们增添了许多趣事。有一天他们实在经不起同伴的诱惑,偷偷溜到山下的河道去一探究竟,哇,好清好大的山水啊,看得直教人想往水潭里跳。每隔不远就会有大小不等的水潭,或清澈可以见底,或深不见底,看着飞驰而下的水流在清潭入口激起晶莹的浪花,恨不得捧起一掌尝尝它的味道呢,可看见水面偶尔冒起的水泡泡,又害怕起来了,那水该有多深啊。据说往下不远有一个深潭,叫吊罐眼,这个谭深不可测,爹娘从来就拿它来教育他们不要到河道里去,因为那里有吊罐眼,不仅水深,而且水里还有水怪,那是个有灵性的深潭,至于其中的故事他们不得而知。后来渐渐长大了,开始敢在河道稍微平坦的水里摸鱼了。

从家门口通往远处的羊肠小路一年四季都郁郁葱葱,不是长满野花野草,就是布满青苔,儿时的他们不知道在这条路上摔过多少跟头,也数不清多少次在这条路上等待,等待父母下田回家,等待父亲打工回家,等待父亲拿回救济的粮食;记得有一天,父亲打工回家赚到那个时候相当不错的收入,“三六九赶场”正赶上第二天29的逢场,父母一再叮嘱他们在家听话,在家看好门不要乱跑,他们很快就回来。哪知父母前脚出门,他们一会儿就一拍即合,决定沿着小路去接父母,确切的说是接吃货。于是他们一人手上拿个柴棍,一人手上那个火钳(生火夹柴用的,也成了他们的玩物),沿着这条小道出发了。边走边用手上的“武器”左右开弓,凡是他们走过的路上都会有花草无精打采的趴下,甚至横尸路上。而他们热衷于自己的高超技艺,甚是起劲。不知不觉来到了一颗大大的柿子树下,这棵树真大啊,那个伸展的枝桠比他们家的土坯房还宽大,树下满是一层厚厚的落叶,他们像鸡觅食似的用“武器”在落叶堆里划来划去,终于一个家伙叫了起来,看,便兴奋的拾起他所发现的特别的树叶,原来是一片像彩云一样染着七彩颜色的叶子,而那“云朵”又好像出自大师之手的杰作,有的像人,有的像马,有的还像孙悟空拿个金箍棒。于是他们竟然忘了接父母的事,也忘了自己魂牵梦萦的吃货,在这堆浩瀚的色彩世界里一玩就是一整天!

年青就是福,不需要目标不需要方向,但是他们仍然很快乐!一只小鸟就可以使他们忘我一下午。那是一直漂亮的鸟,羽毛黑白相间,最主要的是它站在哪里都不停地扭动着身子,像在舞蹈,父亲告诉他们那鸟叫“白亮亮”,天生就爱舞蹈。于是他们蹑手蹑脚,眼珠一刻也不打转,紧紧盯着它,悄悄跟着它,直到被小鸟发现飞远了他们才迷途知返。有时候也会有付出的回报,那就是鸟妈妈受惊而逃时,他们顺着那个路线去追踪,也竟然能在某个石缝里神奇般发现几个小蛋,或淡蓝色、或浅红色、或白色的。。安详地躺在杂草窝里,他们握着尚有温度的宝贝兴匆匆回家要母亲煮着吃。

一窝黄蜂就可以使他们惦记好几天!门前门后的石墙缝,从地面到两人高都被他们地毯式搜索过了,但最让如此顽皮的家伙感受到威胁的还是一群跃跃欲试的黄蜂,也许是黄蜂集体觉察到了亡家的威胁,所以他们倾巢出动,有的在离窝不远的石墙上潜伏,有的在空中盘旋侦查,有的死死守在窝上,无数只翅膀振振有声,好似在警告他们不要招惹它们。而那时的他们真像两只小牛犊,不怕死,总会在某个认为可以进攻的时刻准确地把手中的石头丢出去,一旦发现群蜂发起疯狂的反击战,他们早就逃的不见踪影。消停一会儿,他们还会来个调虎离山,在突袭中取得了胜利。窝被端下了,他们把肉乎乎的蜂蛹一个个从“蜂房”里揪出来,丢在蚂蚁大军里,然后蹲在地上,用一天剩下的时间去“研究”蚂蚁如何把这些肉乎乎还能动的食物搬回家的。看到动情处,还会用手去帮蚂蚁推推。。。

那熟悉的土坯房的漏雨声,那玉米粥里芬芳的味道,那大柿子树下五彩斑斓的树叶上的一抹色彩,那田埂石缝里跃跃欲试随时准备进攻的一群黄蜂。。。。。。

第四章

那个时候,村上三无。无电、无水、无路。其中吃水很成问题。他们记事的时候就发现母亲每天都要从门后面墙壁上的钉子上取下一根长长的扁担,把两只笨重的木桶挂在扁担两头的挂钩上,晃晃悠悠的出门了,也不知道过了多久,母亲又晃晃悠悠地挑回来两桶水,水面离桶沿还有一点距离,水面上还漂浮一个大大的树叶。每天如此!有一次母亲拗不过好跟路的他们,就让他们跟着她去挑水了,母亲依然肩膀上一根长长的扁担,两只桶在左右摇摆着,而他们绕着母亲一会儿前一会儿后的跑来跑去。上了一面斜坡,他们渐渐可以看到湿漉漉的泥土了,原来水源就应该在这里了,他们很兴奋的在前面跑。上了几道土坎,果然看见一条弯弯曲曲的沟道延绵到山里头,沟道就是沿着山路挖的,沟道在里面,路在外面,沟道两旁长满茂盛的野草,涌动的水流在沟道里欢快的流淌,他们蹲下身子,仔细地盯着水渠,水、草、倒影无不吸引着他们。好奇的他们把小手探进了水沟,母亲骂他们弄脏了水,然后提着桶走到他们上游,拿起瓢,一瓢一瓢地舀起来。他们全然顾不了浸在水里的袖口,只顾在水里摸呀。后来他们经常偷偷来这里打发时光,发现这里有很多奇怪的东西,第一次发现水沟里的蝌蚪,于是他们就捉。后来又发现了小鱼儿,他们更是兴奋。

开东开西也渐渐长成小伙子,有一天放学回家发现房门是关着的,走进一看门上的铁丝拧成的母环和门蹲上的公环套在一起,上面还挂了个黄灿灿的大锁。这不是第一次看见父母不在家了,他们踮起脚尖手指在门脑老地方抠着,一会儿就抠出一只带毛线链的钥匙,进入家门发现案板上留个条子,这条子是从纸箱盖顺手撕下来的极不规则的纸板,上面用白颜色的粉笔写着:饭在锅里,我们去银钱庄子拔草去了,吃完饭抬水。由于他们个子还矮,无法挑水,也挑不动一担水,只能两个人抬一桶水,后来熟练了就慢慢抬两桶水。父母安排的活儿,他们从来都放在心上。因此很快他们就头碰头吃完饭,开东习惯地到门后面取出扁担,在灶台后面取个空桶,把扁担从桶提手下面穿过去。上坡时,开东在后,下坡时,开东在前,他们约定俗成的惯例吧。蹲在地上,手扶着肩膀上的扁担,开西在前,也蹲下身,抓起扁担的另一头放在自己肩膀上,两人出发了。在上坡的时候,桶会顺着扁担往后溜,直到抵在开东胸前,开东只好右手紧紧推按住桶把,给自己留出看路的视野;当回来下这面坡时,由于桶里装满了水,在惯性作用力下桶会很容易就往前溜,前面走的开东常常会被突如其来的桶

水从后背撞上去,溅出的水花顺着开东的脖子浇下去,衣服湿了,库管贴在腿上,布鞋里面也灌进了水,脚在里面噗滋噗滋地打滑。。。放下扁担开东开西难免大吵一架,不到5分钟,就又按约定俗成的规则赶路了。

除了抬水,他们最不想干的就是砍柴。

后来村里养牛的户多了,有人路过这条路放牛,这条清澈的水沟从此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臭气熏天的水沟,水里再也看不到鱼和蝌蚪了,很多水沟都裂开大大的缺口,水横穿着路面流到野坡里去。水沟干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