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研究报告


篇一:《家乡调查报告》

关于改革开放以来家乡的发展变化的调查报告

指导老师

学院

学号

姓名

关于改革开放以来家乡(河南省三门峡市)的发展变化的调查报告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家乡三门峡的发展与变化,大致包括经济的转型与发展,医保与公共基础等

民生建设,计划生育与科教兴国等国策给家乡带来的影响,市场经济体制建设成果。还有目前已然或即将面临的问题,如人口问题,资源问题,城市化问题,失业问题,分配不公问题与社会保障问题在家乡的实际情况。简单陈述了一下未来发展方向。并重点对于城市转型提出一些意见。

前言:在中学阶段就曾经做过有关家乡在改革开放后的变化调查报告,但是当时年龄较小,对社会

认识极为浅薄,既不懂得调查方法也不懂调查内容,只是去询问父母有关衣食住行等简单的表面问题。现在大二下学期,趁着毛概课程作业有这一项调查报告,这次通过查阅文献,网上调查和询问长辈或中年人等等多种调查方法收集资料,希望能通过更多方面更多层次的进行一次简单而全面的调查报告,并准备对各类资料进行规划总结,进而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解,并对实际问题简单提出一些解决思路或想法.使我能更深层次的思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目前的状态与人民群众对未来的预期,加深对于本门课程的学习。

调查时间: 2014年5月——2014年六月

调查地点: 三门峡市图书馆,三门峡市统计局等等

相关背景: 1978年12月,党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它是我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淡化了“阶级斗争为纲”这个不适用于当下社会主义社会的口号,决定把全党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全会明确指出党在新时期的历史任务是把中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揭开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序幕。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逐步开辟了一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30多年来,中国人民沿着这条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建设成就。会议揭开了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序幕。

家乡背景:三门峡地处中原豫、晋、陕三省交界处,豫西重镇,东与千年帝都洛阳市为邻,南依伏牛山与南阳市相接,西望古城西安,北隔黄河与三晋呼应,是历史上三省交界的经济、文化中心。1957年3月国务院批准设立三门峡市,归河南省直接管辖。1961年三门峡市由地级市降为县级市。1986年,三门峡市重新升为地级市。面积10309平方千米,人口226万(2012年),辖1区湖滨区、3县渑池县、陕县、卢氏县、代管2个县级市义马市、灵宝市,1个经济技术开发区,1个产业集聚区,市人民政府驻湖滨区。

正文

一 家乡的发展

1 经济发展

济规模随着改革开放由小到大,由弱到强。1978年,三门峡市是直属洛阳地区的县级市,GDP为5.37亿元,人均生产总值324元,城镇居民人均收入316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20元。改革开放以来,三门峡市开始了全面发展。全市经济总量不断扩大,工业总产值大幅提高,尤其是近几年,三门峡市委、市政府不断加大改革开放力度,有力地促进了全市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基本形成了能源、铝工业、煤化工、有色金属综合利用及深加工、林果生产加工五大支柱产业,三门峡进入了改革开放以来的最不平凡的高速发展时期。初步核算,2013年全市生产总值1204.68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99.66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799.79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305.23亿元。三次产业结构由2012年的8.0:68.0:24.0变化为8.3:66.4:25.3。

2 基础民生建设

从城市化进程看,2012年三门峡市城镇化率达47.60%,与2000年人口普查的32.91%相比上升14.69个百分点,位居全省前列,城镇化建设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从反映家庭生活品质及富裕程度的恩格尔系数上看,2012年三门峡城镇恩格尔系数达

27.1%,同期河南平均水平为33.6%。农村恩格尔系数为31.8%,同期河南平均水平为35.6%左右。两项指标均优于全省平均水平。

全年共为6.52万名企业离退休人员发放基本养老保险金11.86亿元,按时足额发放率达100%。年末参加城镇职工社会养老保险人数29.94万人,参加城镇基本医疗保险人数66.73万人,参加社会失业保险人数22.23万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农民人数比上年增长

1.48%,参合率99.44%,比上年提高0.36个百分点。

3 计划生育与教育建设

2013年末全市总人口226.79万人,常住人口224.11万人,城镇化率达到48.9%。全年全市人口出生率为9.48‰,死亡率为5.36‰,自然增长率为4.12‰。

教育事业稳步发展。全市现有大专院校1所,普通、职业中专13所。2013年末全市高等职业教育在校学生1.38万人,中等职业学校在校学生4.02万人,普通高中在校学生4.6万人,初中阶段学龄人口和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均达到了100%。

4 市场经济体制建设

2013年国民经济在困境中爬升。特色农业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传统产业高

端化、高新产业规模化”支撑工业经济运行平稳,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小微企业活力尽显。重点领域投资拉动固定资产投资较快增长。投资规模不断扩大,民间投资日趋活跃。全年三门峡市民间投资完成769.92亿元,比2012年增长27.7%,增速比全部投资高4.7个百分点。重点领域投资高速增长。房地产开发市场保持繁荣。会展经济带动消费品市场繁荣活跃。政策支持确保财政金融走势平稳。并随着三门峡海关、国家铝及铝制品质量检验中心和三门峡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的投入运营,三门峡经济的外向度大幅度提升。

二 家乡面临的问题

1 人口资源问题

三门峡常住人口少于户籍人口,仍呈净流出状态,且流出人数呈递增趋势。人口过度外流的趋势,不仅不利于三门峡资源的全面、合理开发,而且还将拉大地区生产力水平的发展差距,最终不利于人口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同时,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流,使得人口老龄化问题更加突出,劳动生产率降低、社会负担加重,给新兴高技术产业、新兴服务业的发展造成一定阻碍。

多年以来,随着资源开发强度的不断加大,黄、白、黑等主要矿产出现资源危机甚至枯竭现象。果品加工业产业链不长,竞争力不强。产业结构上,工业占全部经济总量的近70%,而资源性工业又占工业总量的近70%,且多处于产业链前端和价值链低端,一遇风吹草动,便软肋尽显。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刻教训和“一产不优、二产不强、三产不大”的产业结构,使经济转型到了“等不起”、“慢不得”、“坐不住”的关口.

2 社会事业问题

从城市化进程看,虽然纵向比有较大发展,2012年三门峡市城镇化率达47.60%,但与全国平均水平相差4.4个百分点,说明三门峡城市化发展还有很大潜力。

全年城镇新增就业人员5.23万人,失业人员再就业2.36万人,其中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1.41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86%,控制在省定4.5%的目标之内。

不同行业之间收入水平及差距与全国平均水平大致相同,职工平均工资差距呈逐步拉大趋势社会保障覆盖面还不广,企业对社保缺乏积极性。社会保障资金的筹措尚不到位。社会福利的供给不足,远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民办非企业单位社会福利事业社会参与程度低,对政府补贴依赖程度高。

三 家乡的发展方向

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经济发展实现新跨越。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12%,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

15%以上。

转型升级要有新突破。全市特色农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应超过85%;高新技术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超过10%。

民生改善再上新台阶。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增长10%;到“十二五”末期城镇化率达到55%。 生态建设取得新成效。全市森林覆盖率应稳步提升,完成省定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二氧化碳排放、主要污染物排放等指标,年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超过320天。

四 面临问题的解决方案初步构思

危机面前,三门峡市应把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作为经济转型发展的制高点。传统产业高端化、高新产业规模化,三门峡五大传统支柱产业正在实现低端、粗放、一般向高新、专属、特色转变。同时深入实施‘四大一高’战略,加快资源型城市的转型,“早转早主动,晚转就被动,不转没出路”的观念已深入人心,内化成加快转型发展的自觉行动。

1 变废为宝,深度发掘产品附加值。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打造专属产业链条

2 因地制宜,综合利用地区特色资源,如水能风能地热能利用,加大自然与人文资源利用。3 招商引资,增加对新型低碳产业投入.

4 转型发展,应使用加强行业准入管理、严格控制新上高耗能项目、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提高工艺装备水平淘汰落后产能、等一系列措施。

5 健全相关法制,鼓励创新行为

6 加强交流合作,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加大区域经济开放程度,促进周边交流与合作,稳抓高、新、精、尖项目,培育壮大高新技术产业

结束语:恩格斯说,社会主义“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这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一条重要原理。坚持改革开放,完全符合科学社会主义原理的要求,也适应了社会主义制度发展的内在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改革开放中形成,在改革开放中发展。只要我们坚持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将会取得更大的发展和进步。李克强副总理指出,当前改革进入了“攻坚区”和“深水区”,改革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不干可能不犯错,但要承担历史责任。

参考文献: 2013年三门峡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三门峡市统计局

2012年三门峡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三门峡市统计局

三门峡市地方志

三门峡史志2014年第二期

当代中国社会问题——樊新民

三门峡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研究——金琴花 2013.12.12

2013年河南省三门峡市经济运行情况分析

对三门峡市社会保障、福利事业发展现状的分析与思考——2013.12.10

篇二:《家乡变化 调查报告》

暑期实践报告

——家乡变化

时间:

地址:淮南市凤台县大兴集乡

学号:

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

专业:数学与应用数学

姓名:焦光莹2014年8月16日 21205011016

家乡变化 调查报告

时间过的可真快呀!转眼间两年过去了,两年前,随着升学的缘故,我带着简单的行里,坐了10多个小时的火车,来到这座陌生的而又美丽的城市(安徽黄山),虽然离开了我的家乡,但故乡的“一草一木”在我的心里永远是那么熟悉。

我的家乡所在安徽省淮南市凤台县大兴集镇,地理位置非常优越而独特,号称“淮南市的北大门”,203国道贯穿全境,交通便利,通讯发达。

虽然我在外读书不经常回家,但每次回家我都会惊奇的发现家乡变化越来越大,人民生活水平越来越好,下面就是我发现家乡的一些变化:

一、交通。

以前的泥土路坑洼不平,年久失修,一到下雨阴天出行就更难了,现在修的村村都通水泥路,基本都能通到家门口,解决了老百姓出行难的问题,交通更便利。

二、环境卫生条件。

以前乱倒垃圾,乱堆乱放,散养家禽,很不卫生。现在各村都配有保洁员,专门管理环境卫生,水泥路每天打扫一便,路两边绿花草树木种植整齐绿树成阴,环境优美。村庄都安装了太阳能路灯,晚上6-10准时开关,人们晚上出行也安全多了,不象以前那样漆黑一片。

三、住房。

以前小村庄的老房子全部拆迁,退耕还田。现在集中规划,统一建房,全部安排到水泥路两边建房,一幢一幢的,一排一排的楼房拔地而起,看上去非常整齐,外观新颖。而且室内装璜也非常漂亮,设施齐全,美观大方。

四、家电。

以前农民家有两样电器家居可也不能用,成为摆设。现在好了,随着农民的收入稳步增长,人民的生活水平有待提高,特别是现在国家实行家电下乡补帖的政策落实,农民基本上都能买到实惠的家电冰箱、洗衣机、空调、电脑、太阳能等电器住进了每位村民的家。人们的脸上也时时洋溢着幸福的微笑。

五、文化娱乐丰富多彩

随着物质生活日益改善,家乡居民对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越来越高。以前青壮劳力都外出打工,孩子们留守在家给老人看管,没有地方去玩,只能关在家里。现在可不一样了,农村跟城市差不多了,农村建有公园,配有健身器械齐全、图书馆、娱乐中心,想到那玩就去那玩,白天到图书馆带孩子们看看书,晚上吃过晚饭出去散散步、跳跳舞,非常开心。更好地解决了农民工后顾之忧。

六、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

据调查: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是社会保障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普惠制、福利性的社会保障事业,是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的总称。它把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现有各项社会养老保障对象之外的城乡居民纳入进来。填补了现有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不足和空白。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是以参保人员个人缴费为主。地方财政给予补贴。按照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原则,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帐户相结合,待遇水平和个人缴费相挂钩的办法,到在60周岁后享受养老保险待遇的一项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七、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

据调查:以前农民生病基本上都是在家睡上两天,不上医院看病,因为那时候没有钱看病,就一托再托,实在不行了才上医院看看。现在不同了,人们经济发达了,各村都建有卫生室,医疗设备齐全,加之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报销,农民有病没病都上医院定期检查检

查,小病在乡村卫生室看看,大病到县医院,省医院治疗,临时就在本医院报销,真正解决了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农民从中得到更多实惠。

八、深入科技兴农战略,靠科技进步促进农民增收。

1、据调查。以前那些老种植或养殖办法全部取消。现在推广了一大批先进适用成熟的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大力实施种植业和养殖业的良种工程。引进推广优良品种,建立各类种子繁育基地,推广优良品种,农作物优质品种率达95%以上,努力提高农民科技素质水平。大力推广机插秧、机收玉米,桔杆还田等一条龙的机械化,对广大农民进行多项目,分产业、逐层次的科技培训。一对一帮抚,帮抚那些无劳动能力的家庭,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

2、经济持续增长

由于国家政策的积极鼓励,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步伐在以惊人的速度大步跃进。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人民逐渐意识到资源的有限性和再生还,继而开始进行其他经济增长点的探索。

3、就业形势较好

由于相关乡办企业,所以家乡的就业形势比较良好。加之,现在国有的政策对农民工的特殊照顾和工资的保障,有许多人走出农村到城市打工,整体看来,就业形势比较良好。

4、居民收入增长较快

近期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惠农政策,更是为农民的经济和收入大幅度提高,主要收入来源有种地所得和打工所得。尤其是党中央决定减负农业税以后,农民种粮的收入更加可观。更让人欣慰的是国家还对农民进行相关补助,解决了农民种地的后顾之忧,使家乡的农民收入大幅增长。

5、新农村衣食住行的变化

现在站在我的家乡感受的全是新的气象,社会主义新农村正在向

我走来,居民衣食住行都有了很大的变化。新样式的衣服不再只是城里人的特权,农民也一样享受,一季一换。不象一前那样,买大一些的衣服多穿几年,大的穿小了小的接着穿。还有美味丰盛的菜肴同样出现在农民的餐桌上,一座座小洋楼,一辆辆小汽车也正在家乡入住。以前的自行车根本看不到了,现在老年人都骑的是电瓶车。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正在快速的改变我家乡的新面貌。

结论:我的家乡的经济生活改变了很多,低矮的平房变成一栋栋高楼大厦,坑坑洼洼的小路变成宽敞的水泥路,方便实用的家用电器走进了千家万户。这些变化尽管是方便了我们,可还是影响了我们的家乡,如浪费粮食,不珍惜资源,这将为我们家乡带来不好的影响,不爱护环境,随手乱扔杂物,这将严重的影响家乡的面貌。不过我相信,我们一定可以做到,改掉那些不好的习惯。我们的家乡一定会越来越美好。

篇三:《关于家乡的调查报告》

魅力池州

“关于自己家乡人文历史的调查报告”

调查人:传策4班丁贤宝

调查时间:2014年4月3

目录

调查内容........................................................................................................................................... 3

前言 .................................................................................................................................................. 3

1.人文历史........................................................................................................................................ 3

2.人文典故........................................................................................................................................ 4

3. 池州十大历史人物 ...................................................................................................................... 5

4.我的感受........................................................................................................................................ 6

5.总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