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谈嫉妒


篇一:《谈一谈嫉妒》

谈一谈嫉妒

莎士比亚说:“您要留心嫉妒啊,那是一个绿眼的妖魔!”然而,最近看了一篇心理杂志的文章《嫉妒送给我们的三份礼物》,笔者却带给我们对嫉妒的另一种解读,认为嫉妒是一种好情绪。

说到嫉妒,自己着实应该小小的沉默一下了,想一想那些年那些嫉妒,这些年的成长路上的嫉妒,还好,越想越能想下去,越想越能想得开。

最有印象的嫉妒是高中的时候了,那时,在外地求学,背负了父亲太大的期盼,自己一直潜意识里逼迫自己在学习的道路上专心行走。可想而知了,然后呢,到了高三某些人的异军突起,让我这位佼佼者压力山大,且不谈高一高二和我一起并列前茅的几位同志,那些“对手”都是自己认可的,然而,经过近两年的“韬光养晦”,自己的一个舍友,当然也是自己的临铺,却在高三下学期稳占前三了,而自己压力过大,状态骤减,一直在前十晃,直到高考也再没进过前五。现在想想可以承认了,自己的心里“承力”着实不强,在压力下,很多东西处理的一团糟,而恰相反的是,那位舍友却处理事情、生活、人际都恰到好处,而且为人谦和,着实,让陷入困境的自己,心生嫉妒。还好,当时自己潜意识见贤思齐,到了高三后期,自己改变了那种以前不屑“弱者”的狗眼光,对临铺的异军突起刮目相看,慢慢交流多了起来,晚上头对头睡觉前(我俩都是上铺),彼此提问一些英语单词,合作学习,现在想想,见贤思齐让自己也受益匪浅,明白了什么叫“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什么叫“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也让自己意识到了曾经仗着成绩好,傲视一切是多么得肤浅。人只有务实,踏实才好。

大学了,发现很多东西都有了自己的思维,当然,以前的东西不是很用心的,早已随风淡却。思维的丰富,也让自己考虑东西渐渐综合、全面了点,大概人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多,都会慢慢这样的吧。同样是宿舍,可想而知,都是迎面迎接未来的青年,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对未来的憧憬。基于这一点,共同的追求,抑或幻想着的一群人,看到眼前别人的进步,并且炫耀着,都会引起被炫耀者心里的小波澜。很庆幸,自己意识到这点,不过为这种没必要的情绪所困扰,很不幸,某些人还没意识到,依旧在炫耀。当然,这其中嫉妒的因素是不言而喻了。

想想也是,大概是高中的那次自己很好调整了的嫉妒经历,让自己成长了。可见处理好了嫉妒情绪,对于一个人将是一笔财富。有了一前一后的经历,自己也算是对嫉妒有了自己的见解,不再过分否定它,而是考虑的愈加综合、全面了点。《嫉妒送给我们的三份礼物》中,笔者将这三份礼物定义为:定位,澄清价值,平等竞争。

嫉妒带给我们的第一大礼物就是:定位

笔者写到:人都不知道自己几斤几两,有时候妄自尊大,有时候又妄自菲薄。如果想找一个好的自我定位工具,非嫉妒莫属。着实只有嫉妒感的存在,才会让一个人意识到,自己不是全能高超于万人之上的,更何况当今时代,每个人都有丰富的资源去扩充自己的知识,提高自己的能力,拥有平等的机会去实现自己的梦想,每个人都不会弱智到不去思考自己道路,现在及未来。嫉妒很好的激发出每个人最直白的感受,让他们去自醒,从而促进了自我定位。 嫉妒带给我们的第二大礼物是:澄清价值

笔者写到:80后、90后成了气候,价值观开始多元化。但只要你嫉妒上身,酸酸的感觉一来,那个成功的一元价值观就把我们自己内心丰富的价值系统给偷偷换掉了。当你嫉妒的时候,不妨冷静的想想:我想要的到底是什么?

嫉妒带给我们的第三大礼物是:平等竞争

追求平等无非两种策略:一是向上追求:我自己有上进心、拼搏精神,通过自己的努力追上别人;二是向下追求:我想办法把别人给搞下来。实话说,第二种策略更加容易。因为第一

种策略除了依赖自身努力,还得更多拜托上苍的命运;而第二种策略是背后下刀子,在是非环境下往往迅速奏效。因此,当我们内心不够自信,同时又毫无利他时,就自然而然采取第二种策略。这才是妒忌的恶之根源。只有正向思维,把嫉妒的恶之根源看透,转而正确思考,无疑,这将促进了一个人的竞争心态,鞭策着自己去追求梦想,实现自己的目标。当然,看待嫉妒角度的不同,也不得不说“他人是地狱,他人也是天堂”。

嫉妒不可怕,遗憾的是有些人没有正确对待嫉妒。历史上与嫉妒有关的例子比比皆是,可谓信手拈来,却已无力吐槽。只得说,在今后的生活中,要正确的看待嫉妒,好的心态去处理这看似坏的情绪,并乐意融融的接纳它带给我们的礼物。

篇二:《我们为什么会有嫉妒心理?》

我们为什么会有嫉妒心理?

“„我真的累了,而且我很讨厌被怀疑的感觉!‟男朋友在离开之前丢下这一句,甩了门就离开,一走就是四天。我很生气,也很难过,抱着客厅的抱枕一直哭。当我在枕头上面醒来,拿哭花的枕头套去洗的时候我才发现,这么多年来,我在意的不是他到底跟谁出去、去了哪里,而是,怕他离我而去。”Grace 说,眼角还有一点泪光闪闪。

认识 Grace 这么多年,她是连打电话给男友时没接到,都会怀疑他是不是“正在跟别的女生说话”的人。

你是容易吃醋的人吗?

研究吃醋行为(Romantic Jealousy)多年的治疗师Ayala Malach Pines在《醋意的曼妙肌理》一书中用简单的方式,教你确认自己是不是容易吃醋的人。你可以问问自己下面这些情况中,会吃醋吗?

1. 参加舞会时,他大部分的时间都和别人交谈或跳舞

2. 参加舞会或聚会时,他消失了好长一阵子

3. 参加舞会或聚会时,他突然不知跑到哪里去了

4. 打电话给他时,他老是电话中

虽然上面这些都会引起不舒服或生气的感觉,但一般来说,大多数的人都会对前两种情况吃醋,但如果连后面两种情形都会吃醋,那么你可能是“异常吃醋者”(当然必须排除对方曾经出轨或有“案底”的情形)。值得注意的是,“异常吃醋者”并不是一种病态,只是“比一般人更敏感、更容易吃醋”罢了。话虽然这样讲,不可讳言的这些吃醋行为还是会严重影响到两个人的关系。

嫉妒的背后,是害怕失去

“我又没有怎么样!难道我要把每一个通话记录都给你看吗?”

“都已经是6年前的照片了,我们也好多年没联络了,你还想要我怎么样?” 许多研究都发现,另一半与异性(或旧情人)的关系、相处互动,是最容易产生争执也最不敢触及的问题,毕竟每次谈每次吵,为什么要挖坑给自己跳?但事实上,每一个吃醋行为底下,都有一个在乎和重视的人;每个嫉妒的情绪背后,都藏着一个害怕失去的念头。Ayala Malach Pines 援引多项心理治疗的观点指出,每一个人的吃醋倾向不同:

1. 童年有过失落或被不当对待的经验

2. 过去恋情中曾遭劈腿

3. 在与其他人的人际互动中缺乏被认同与被肯定

以上这些都可能影响一个人对自我的观感,以及对关系的信心。这些经验越多的人,可能对关系越缺乏安全感,相较于其他人更容易吃醋。

两招克服极端吃醋

那么,如果我(或我的另一半)超爱吃醋,到底该怎么办?

Ayala Malach Pines 的研究发现,大部分的人(34%)在吃醋的时候会把自己的感受跟另一半说、让他知道自己受伤了(25%),当然也有一些人会用忽略的方式“跳过”(22%),但其中最好的方法还是“想清楚自己在情境中的角色,并理性评估自己害怕失去什么”。

1.找寻原因的自我探索

以下是 Ayala Malach Pines 在书中提到的自我探索法:

(1)找寻“表层”原因:为什么你会嫉妒不安?是因为他单独出门没有带你一起去?和别人在一起或拍照的时候没有带你去?

(2)找寻“核心”原因:这些表层原因的背后,藏了什么让你害怕的东西?是因为你还怕失去他吗?还是怕被对方抛弃?觉得两人的关系会因此受到威胁?还是自尊心受创?

(3)寻找“经验”的连结:为什么那次会让你暴走?他做出的行为和你童年或前任的经历有关吗?还是和他最初欣赏你(或你最初爱上他)的特质有关?

“其实我也不想把自己弄得很难搞、弄得像征信社的人一样疑神疑鬼。可是我就是没办法管住自己的胡思乱想。或许,第一任男友的背叛在我心中埋下了不安,后来的每一个男友,都像是要还债一样,一次又一次的解释、安抚,直到他们终于放弃那一天。”她说,无奈地把剩下一口的草莓松饼塔吃完,轻轻擦了嘴角的奶油。

试着问自己这些问题,如果吃醋的背后是害怕失去,那么是什么让你“如此害怕失去”?

2.避免受伤的3个步骤

只是知道这些,在下次发生类似情况的时候,还是没有太大帮助。因此,Ayala Malach Pines 也补充了“具体”的因应步骤:

(1)描述另一半的可能感受:“我知道你跟她很久没有见面了,会想要聊很久;我也知道带我去的话可能会无法痛快地聊。”

(2)描述自己的感受:“可是当你跟别人在一起的时间一久的时候,我就会觉得很孤单”;“如果明明说结束要打电话给我,但又延迟打的时候,我会觉得很不安。”

(3)清楚表明你的需求:“如果可以带我一起去,我会很开心的。”;“如果你要一个人赴会的时候,可以在意一下我的感受,或打给我说你会晚一点,我就可以比较安心一些。”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些过程中要让彼此有轮流、充分表达的空间,例如每个人手握信物讲5分钟之后交换(信物可以是手机、饮料瓶等等,不过不要用玻璃杯或水杯,否则后果……嗯,你懂的。),换另一人讲5分钟,中途不可插话,并且要专心聆听。

嫉妒,并非没有好处{为什么谈嫉妒}.

心理师叮当猫曾跟我说,在关系里面,没有人会傻到重复做一些有害无益的事情。如果你也被吃醋所困扰,或许可以问问自己:你在每次的吃醋中,获得了什么“好处”?

“或许我的嫉妒,只是反映出我的害怕吧。从以前,我在家里面都是被忽略的那一个,晚上吃饭妈妈也都是先叫哥哥,段考第一名不但没有奖励,还被说是应该的。他们一次也没参加过我的毕业典礼,一次也没有。后来,我干脆连日期都不告诉他们了,不期不待,不受伤害。所以,当我发现有一个人竟然可以比我自己还要呵护我、关心我、照顾我的时候,其实我心里五味杂陈。他越爱我,我越怕失去他,到后来,我只能透过责怪他,来削减自己的罪恶感……而且,当我生气的时候,他就会花更多时间关注我、安慰我、哄我等等。”她说,似乎终于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其实掺杂着许多的纠结。

远方的钟声寓言式地敲了十二下,空气中的薄雾冷到可以搓手的程度。她望向红砖钟塔的指针,脱下麑毛手套,似乎也放下了心中的一些混乱。夕阳渐渐从钟塔旁的云层中,染出一些温暖的光来。

篇三:《浅谈嫉妒》

浅谈嫉妒

在上课的时候,听到同学们的观点都认为嫉妒是一种消极的情感,而我并不完全认同,所以打算把我的观点阐述出来,这全是我个人见解。我认为,嫉妒不完全是消极的,这种情感也会产生积极影响,只有被扭曲了的嫉妒才可能会产生消极的影响。

首先,嫉妒是什么?嫉妒产生于比较,我们总喜欢拿自己与别人作比较,而比较一定会产生结果,如果对方比自己强,而自己又觉得我也同样能与他一样或比他做得更好,但是我却没有那样的条件,那么嫉妒在这个环节中产生的几率会很大。其实,嫉妒也来源于人的欲望。人总有无穷的欲望,越来越高的欲望,而在这其中,追求了很久却对于得不到的东西,有些人就会嫉妒那些看似不费力实则付出了很多才得到它的人。在这里,嫉妒的主体和客体也一目了然。简单说就是比较和被比较的人。我不清楚嫉妒是否与生俱来,但是人不能没有它,嫉妒会伴随一个人成长,它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

再来谈一谈嫉妒与羡慕的区别。就我个人观点,嫉妒是一种更真实、持久的情感,而羡慕的对象可以与自己无关,也可以离自己很远,对我们产生的影响并不如嫉妒那样。但羡慕也是中性的,它也既可能产生积极影响,同时可以产生消极影响。但对于一般人,羡慕在大多数情况下持续的时间并不长。

最后,简单说明一下嫉妒的双重作用―积极作用与消极作用。对于一般人来说,嫉妒是鞭策自己的鞭子,就拿我自己举例子,比如我很在乎的一门课,如果我一开始学的不如另一个看似非常不在乎的人,那我就会嫉妒他,但这种嫉妒并不会让我怎样,相反,会鞭策我,想超过他么?那你就必须付出比他更多的努力。这种嫉妒的确是在比较中形成的,我在乎的东西,竟然没有我的对手掌握得好,这种嫉妒会让我陷入反思,反思自己是否过于高估自己或者付出的不够多,那么也正是这种来源于嫉妒的反思使我上进。我想,大多数人应该不会因为嫉妒而去折磨自己却傻到不知道嫉妒也可以产生动力。那我想,嫉妒产生的另一个积极作用就是增加自信心。瓦鲁瓦尔曾说过:嫉妒者荣华富贵,或打折穷困潦倒,令人不可思议。也许嫉妒会让一个人活得很累,但是嫉妒的积极作用就是让我们不断追求更好的。当然,为什么那么多人说嫉妒不好,的确,嫉妒是一个贬义词。经常有人说,嫉妒能吃掉的只有自己的心,或者嫉妒会给嫉妒者带来灾难。但我认

为这是有条件的,就像嫉妒能产生积极作用也是有条件的一样。我认为能让嫉妒伤到自己的应该是把嫉妒转化为了恨,这种心理是扭曲的,嫉妒一个人到了恨的地步,只会让自己更加盲目。盲目的人就像大海中失去方向的船,不知道该如何正视自己的嫉妒心,这样就会盲目地沉浸在嫉妒的痛苦中而不知所措,只能使自己越来越消极。这便是嫉妒害了自己。更甚的是,有的人会由于盲目,不敢正视自己的嫉妒心,而产生了邪恶的念头,导致嫉妒者做出后果严重的事,这种悲剧频频发生。

所以,我认为正视自己的嫉妒心是很重要的。只有真正认识自己、了解自己,敢于面对,才可能去理性分析自己的嫉妒心,从而是自己去改进或者变得更好。

篇四:《论嫉妒》

《论嫉妒》

培根

在人类的各种情欲中,有两种最为惑人心智,这就是爱情与嫉妒。这两种感情都能激发出强烈的欲望,创造出虚幻的意象,并且足以蛊惑人的心灵——如果真有巫蛊这种事的话。

所以,我们知道在《圣经》中把“嫉妒”叫做一种“凶眼”,而占星术士则把它称做一颗“灾星”。这就是说,嫉妒能把凶险和灾难投射到它的眼光所注目的地方。不仅如上,还有人认为,嫉妒之毒眼伤人最狠之时,正是那被嫉妒之人最为春风得意之时。这一方面是由于这种情况促使嫉妒之心更加锐利;另一方面是由于在这种情况下,被嫉妒者最容易受到打击。

让我们来分析一下哪些人容易嫉妒,哪些人容易招来嫉妒,以及哪种嫉妒必于公妒,公妒与私妒有何不同。

无德者必会嫉妒有道德的人。因为人的心灵如若不能从自身的优点中取得养料,就必定要找别人的缺点作为养料。而嫉妒者往往是自己既没有优点,又看不到别人的优点的,因此他只能用败坏别人幸福的办法来安慰自己。当一个人自身缺乏某种美德的时候,他就一定贬低别人的这种美德,以求实现两者的平衡。

嫉妒者必须是好打听闲话的。他们之所以特别关心别人,并非因为事情与他们的切身利害有关,而是为了通过发现别人的不愉快,来使自己得到一种赏心悦目的愉快。

其实每一个埋头深入自己事业的人,是没有功夫去嫉妒别人的。

因为嫉妒是一种四处游荡的情欲,能享有他的只能是闲人。所以古话说:“多管别人闲事必定没安好心。”

一个后起之秀是招人嫉妒的,尤其要受那些贵族元老的嫉妒,因为他们之间的距离改变了。别人的上升足以造成一种错觉,使人觉得自己仿佛被降低了。

有某种难以克服的缺陷的人——如残疾人、宦官、老年人或私生子,是容易嫉妒别人的。由于自己的缺陷无法补偿,因此需要损伤别人来求得补偿。只有当这种缺陷是落在一个具有伟大品格的人身上时才不会如此。那种品格能够让一种缺陷转化为光荣。负着残疾的耻辱,去完成一件大事业,使人们更加为之惊叹。像历史上的纳西斯、阿盖西劳斯和铁木尔就曾如此①。

经历过巨大的灾祸和磨难的人,也容易产生嫉妒。因为这种人乐于把别人的失败,看作对自己过去所历痛苦的抵偿。

虚荣心甚强的人,假如他看到别人在一件事业中总是强过于他,他也会为此产生嫉妒的。所以自己很喜爱艺术的阿提安皇帝②,就非常嫉妒诗人、画家和艺术家,因为他们虽然在这些方面超过了他。

最后,在同事之间当有人被提升的时候,也容易引起嫉妒。因为如果别人由于某种优越表现而得到提升,就等于映衬出了其他人在这些方面的无能,从而刺伤了他们。同时,彼此越了解,这种嫉妒心将越强。人可以允许一个陌生人的发迹,却不能原谅一个身边人的上升。所以该隐只是由于嫉妒就杀死了他的亲兄弟亚伯③。

我们再来讨论一下哪些人能够避免嫉妒。

我们已懂得,嫉妒总是来自以自我与别人的比较,如果没有比较就没有嫉妒。所以皇帝通常是不被人嫉妒的,除非对方也是皇帝。一个有崇高美德的人,他的美德愈多,别人对他的嫉妒将愈少。因为他们的幸福来自他们的苦功。它是应得的。

所以出身于微贱的人一旦升腾必会受人嫉妒。直到人们习惯了他的这种新地位为止。而富家的一个公子也将招人嫉妒。因为他并没有付出血汗,却能坐享其成。

反之,世袭贵胄的称号却不容易被嫉妒。因为他们优越的谱系已被世人所承认。同样,一个循序渐进地高升的人,也不会招来嫉妒。因为这种人的提升被看做是自然的。

那种在饱经艰难之后才获得的幸福是不太招人嫉妒的。因为人们看到这种幸福是如此地来之不易,以至甚至产生了同情——而同情心总是医治嫉妒的一味良药。所以老谋深算的政治家,当他们处于高高在上的地位时,总是在向人诉苦,吟唱着一首“正在活受罪”的咏叹调。其实他们未必真的如此受苦,这只是钝化别人嫉妒锋芒的一种策略。

但是,只有当这种人的负担不是自己招揽上身时,这种诉苦才会真被人同情。否则,没有比一个出于往上爬的野心,而四外招揽事做的人更招人嫉妒的了。

此外,对于一个大人物来说,如果他能利用自己的优越地位,来保护他的下属们的利益,那么这也等于是筑起了一座防止嫉妒的有效堤防。

应当注意的是,那种骄傲自大的人物是最易招来嫉妒的。这种人

总想在一切方面来显示自己的优越:或者大肆铺张地炫耀,或者力图压倒一切竞争者。其实真正的聪明人倒宁可给人类的嫉妒心留下点余地,有意让别人在无关紧要的事情占占自己的上风。

然而另一方面也要看到,对于享有某种优越地位的人来说,与其狡诈地掩饰,莫如坦率诚恳地放开(只是千万不要表现出骄矜与浮夸),这样招来的嫉妒会小一些;因为对于前一种人,似乎更显示出他是没有价值因而不配享受那种幸福的,他们的作假简直就是在教唆别人来嫉妒自己了。

让我们归纳一下已经说过的吧。我们在开始时说过,嫉妒有点接近于巫术,是蛊惑人心的。那么要防止嫉妒,也就不妨采用点巫术,就是把那容易招来嫉妒的妖气转嫁到别人身上。正是由于懂得这一点,所以有许多明智的大人物,凡有抛头露面出风头的事情,都推出别人作为替身去登台表演,而自己则宁愿躲在幕后。这样一来,群众的嫉妒就落在别人身上了。事实上,愿意分演这种替人出风头角色的傻瓜天生是不会少的。

我们再来谈谈什么是公妒。

公众的嫉妒比个人的嫉妒多少有点价值。公妒对于大人物,正如古典希腊时代的流放惩罚一样,是强迫他们收敛与节制一种办法。

所谓“公妒”,其实也是一种公愤。对于一个国家是具有严重危险性的一种疾病。人民一旦对他们的执政者产生了这种公愤,那么就连最好的政策也将被视为恶臭,受到唾弃。所以丧失了民心的统治者即使在办好事,也不会得到群众的拥护。因为人民将把这更看作是一种

怯懦,一种对公愤的畏惧——其结果是,你越怕它,它就越要找上门来。

这种公妒或公愤,有时只是针对某位执政才个人,而不是针对一种政治体制的。但是请记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