扒灰小shuo


篇一:《老马聊骚》

老马聊骚的文章及其节目自开播以来,阅读量和收视率都非常高,经常数以几十万计,很多读者和观众反映,《老马聊骚》还原了一个真实的人情世态,但也有一种批评声音一直都在,那便是,聊文人尤其是高大全文人的性事儿,是不道德的。很多对高大全文人推崇至高的人甚至于对文章与节目展开了一定量的谩骂,他们认为,这种聊,侮辱了圣贤。虽然绝大多数的读者认为聊骚还原出了真实的文人性情,但也有少量的阅读者并不能接受“骚”被公开谈论,并且执着地认为,谈论“骚”便是侮辱。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性生活确实一直处于一种私密的状态中,可以有,但不可以说,级别越高的人,越不能说他的性。这种历史遗留问题,乃至于到49年之后的一些文学作品中,反应出来的,是高大全的男女主人公都是“单身汉”,连点感情生活都不能有了。如,阿庆嫂,男人是不能有的,不然,便不革命了。这种文化传统,确实有恶习的因素在里边,但也与我们历史时期经常拿“性问题”进行政敌之间的攻击有直接关系,进而造成,但凡跟性有关系的,都避之而不及。若想成为圣人,性生活是万万不能记录出来的,否则,便是淫客了。

我们的历史,公德和私德是合一的。作为本应该以“私德”形式存在的性生活,若是“乱”了,则便被直接视为公德也不好,公德不好,你便顺理成章地连“治国平天下”的资格都没

有了。孔孟早先便极力讲求私德,也就是修身的问题,他们甚至于让私德高于公德,先做圣人,再立言。这样的好处,是多塑造出私德良善的人,坏处则是,一个人,一旦圣人了,便什么话都对了,都不容置疑了。为什么不容置疑?因为我是圣人啊,我私德好啊,我作为公德存在的话,当然也好啦。孔孟的儒家徒子徒孙们在私德地极力夸大上所作的工作,是“子子孙孙无穷匮矣”的。当然,这种夸大也造成一个有趣的局面,要在公德上打倒一个人,只要查出他的私德不好的问题便是了,尤其在“性生活”“紊乱”这件事情上。

董仲舒独尊儒术之后,儒家大行其道。但随着佛道的发展,儒家渐渐难以招架。乃至于到唐朝这个不管不顾的朝代之后,儒家的“私德便是公德”的认知被很大程度上冲击了。皇帝们带头搞私德紊乱、性生活不纯洁等等,大有对儒家私德不管不顾的意思了。到宋朝,士大夫阶级上风流成性的更是大有人在了。道家是不限制性行为的,甚至于大谈房中术,以获得信徒。这也便是为什么我们会看到中国士大夫阶级进则儒退则道的原因了。苏轼、柳永等一大批文人的风骚,很猛烈地刺激着大宋思潮,大有一度冲破私德束缚的意思。在这个历史的节点上,程朱理学应运而生。{扒灰小说}.

冲破私德束缚,意味着中国将进入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人的解放”的状态,虽然这种“解放”在一定程度上也被后人商榷了,但“人的解放”才能造成对皇权的冲击,和对人权、{扒灰小说}.

自由、平等等事物地追求。北宋与南宋之间,是中国历史的一个节点。我在以前的老马聊骚说柳永的文章中已经写过,北宋高度发展的物质文明,已经滋生出了“资本主义”萌芽,这是人冲破私德的物质基础。但北宋被北方政权灭掉,南宋政权偏安东南,整个南宋族群心态,都由开放、大度与热烈追求转为内敛、沉稳与克己复礼。朱熹便产生于这个历史节点上。他的“存天理、灭人欲”,正好迎合了南宋的偏安心态。 政权足够强大的话,是不太愿意“灭人欲”的,就像我们让美国人民少消费汽油一样不可能。只有当政权偏安、岌岌可危的时候,才会生出要克制人自己的欲望的思潮来,比如当下的朝鲜,肯定不会提倡老百姓多消费的——少消费或者不消费,才是灭人欲的,虽然也不一定能达到“存天理”。朱熹学说,被浓缩为这六个字,也是其徒子徒孙的功劳,大抵有口号性作用,字少话精,易于宣传推广。

当然,朱熹首先是作为政治人物出现的,中国的士大夫阶级多为如此,学而优则仕。政治人物的学说,很容易被用来对付政敌。朱熹便拿着私德问题,经常参政敌们一本。比如,弹劾官员唐仲友,便是说他与妓女严蕊等人勾结祸害百姓等等。“存天理,灭人欲”说白了,还是修身的问题,属于个人修养问题。人欲,当然包括性欲云云了。这个是要“灭”的。灭掉人欲,便清高如圣人了,做了圣人,才能指点江山。朱熹本人,便喜欢拿着这个武器来弹劾很多政敌。

当然,中国官场政敌的始作俑者,其实是皇帝,就跟《甄嬛传》妃子们的悲剧是皇权专制造成的一样。是皇帝要制造两股对抗的力量,以实现他政权的平衡状态。南宋皇帝要偏安,也一样需要两股对抗力量,一股是朱熹的,一股是反朱熹的。政客之间的相互弹劾,实乃打着百姓的名义选择性地打击。时不时地到皇帝那参一本,说说政敌性生活糜烂的问题,是政客们惯用的。朱熹喜欢拿着这个大棒子打别人,六十几岁即将天年的时候,也被别人拿着这个大棒子狠狠地打了。

庆元二年十二月,监察御史沈继祖弹劾朱熹,这便是历史上的“庆元党案”,在《宋史》卷三十七中有记载。弹劾的内容上,除了说朱熹不忠于朝廷、贪污腐败等常见问题之外,加了两项朱熹惯用弹劾别人的,一个是“诱引尼姑二人以为宠妾”,一个是“家妇不夫而孕”,两个化为一个,便是作风问题,是没有“灭人欲”的问题。说白了,都是性生活惹的祸,一个是勾搭尼姑,一个是扒灰儿媳妇。朱熹这次,确实是被“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了,口口声声地说着“存天理,灭人欲”的朱先生,竟然也干起了玩尼姑扒灰儿媳妇的事情,这事儿若是成立,老朱在舆论导向上便已经败北了。

皇帝当然要让朱熹正面解释一下。朱熹确实傻了,在给皇帝的罪己书中,除了没提大儿媳妇在大儿子已经不在的前提下怀孕的事情,但对于其它的,包括拿两个尼姑当宠妾等,

均“供认不讳”。当然,朱熹扒灰儿媳妇这事儿,确实值得商榷,老朱之所以没在罪己书里边提这事儿,是因为,虽然他心里知道这事不是他干的,但肯定是“府内”的人干的,保不齐就是二儿子、三儿子干的。至于朱熹拿两个尼姑为宠妾这事,便也值得聊聊了。

朱熹本人,是集合了儒释道三家学问的,说白了,就是把释道的学问化为了儒家的学问,让儒家继续在正统政治服务中独当一面,不至于让位给佛道。至于朱熹是否玩了两个尼姑,既然他本人都承认了,我们也便不好再帮助辩驳,因为,即使玩了,又能怎样?很多房中术中认为,跟尼姑或者道姑这样的清心寡欲的女人进行性生活,能够延年益寿。将一个清心寡欲的女子搞到浅斟低唱,对很多文人来说,也是具有挑战性的。朱熹也是男人,这难道不是最大的天理吗?当然,后来也有朱熹的门生又故作姿态地给老师开脱说,老师是跟尼姑们聊佛法呢——这就跟现在的男人到宾馆与女同事开房说是聊工作一个路数了。

明代的很多小说中,把朱熹玩尼姑这段子“艺术化”了,越传越神道,乃至于也将他扒灰玩儿媳妇这事儿板上订钉了。小说资料,在这里的史学价值不大,倒是跟朱熹同一时期的文人笔记,才有参考意义。那些笔记,好比现在的博客,名人朱熹有什么花边新闻,当然要记录进去才是。可是,在朱熹被沈继祖弹劾之前,同期的文人笔记里边,并不能找到

篇二:《探查一个男人眼里的婆媳关系》

探查一个男人眼里的婆媳关系!

琼瑶的爱情小说里,有一种程式化的描述,那就是许多故事矛盾的核心是婆媳矛盾。男女主角非常地相爱,但男方往往有一个守寡多年的母亲,她处处与女主角作对。男主角很善良也很孝顺,不愿伤害他的母亲,同时他又深深地爱着女主角;女主角对男主角很痴情,但又受不了他母亲的处处刁难。这种两难矛盾使男女主角和也难分也难,由此推动着故事的发展;最终往往有一个悲剧性的结尾。女主角在这种无法解脱的矛盾中痛苦万分,她选择了离家出走,或是忧伤地死去了。这样的故事让纯情的少女们和充满幻想的少妇们一边看着一边掉眼泪,欲罢不能。

琼瑶的故事是浪漫的,但她所说的婆媳矛盾在现实中极具普遍性。看看我们的左邻右舍和亲戚朋友们吧,婆媳矛盾或多或少都有一些。不住在一起的还有着表面的和谐;住在一起的,象乌眼鸡似的斗个没完。

为什么婆媳之间不像家庭其他亲情关系那样平静,比如说翁婿关系;为什么几个婆婆凑在一起,说起媳妇来没完没了地全是怨言呢?

我觉得婆媳矛盾的产生不是谁做错了什么,也不是谁不会处理人际关系,它的普遍性源于人的本性,更准确地说是源于女性的特点。我认为产生婆媳矛盾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

一是夺子。我们经常听到母亲抱怨说儿子谈了女朋友之后,尤其是结婚之后对自己没有像以前那么好了。还有些从小就十分孝顺母亲,听母亲话的乖儿子,结了婚之后,明显与母亲疏远了。种种迹象都向母亲传达一个信息,就是媳妇牵住了儿子所有的心思,儿子把更多的关心和体贴给了妻子,而对母亲冷落了许多;这让一直把儿子当成孩子的母亲,觉得儿子离自己越来越远了。母亲觉得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媳妇的出现。因此,这类的母亲会把儿子与自己的疏远迁怒到媳妇身上。也许媳妇并没有做错什么,但是由于心里有了这样的怨恨,于是怎么看媳妇怎么不顺眼。特别是有些母亲,年轻时守寡,视儿子为精神支柱,儿子的疏远仿佛抽掉了她的精神依托;母亲更是怨恨媳妇抢走了她的儿子使她精神上陷入孤寂。我上面所说的琼瑶小说里,对这类母亲的心态很少去分析,但对这类母亲的表现却淋漓尽致。这类母亲尤其不愿意看到儿子和媳妇在她面前亲热,因为在她看来,那边走的越近,这边就离得越远。有些母亲一大清早的就叫媳妇起来做家务,或是看到媳妇起来晚了,不高兴;并非是媳妇真正做错了什么,只因婆婆不愿看到儿子和媳妇多在一起缠绵。

解决这类婆媳矛盾,最好的办法,是儿子结了婚以后和父母分开住,眼不见为净吗。另外,懂事的儿子最好不要在母亲面前对媳妇太亲热;要想亲热回到自己的小家里怎么亲热都可以。在母亲面前做得随意一点,会让母亲的心里平实得多。

二是吃醋。儿子恋爱结婚了,家里多了一个年轻的女子。一般来说,年轻女子总比中老年妇女对男子更有吸引力,媳妇的到来最能引起这个家里人注意的除了儿子之外,就是公公了。我们民间把公公和儿媳妇之间的越轨行为叫“扒灰”。{扒灰小说}.

小说《红楼梦》中,焦大大骂贾家有扒灰的事,明的当然是指秦可卿淫丧天香楼这件事,秦可卿和公公贾珍这一段了。这种现象在民间并不罕见,因为如果是个别的,也就没有一个专用的词了;绝大多数人家不会有这种事情发生,因为中国人的道德心还是比较强的。但是不是说,凡是公公对媳妇产生了想法,公公就是个大流氓呢?我觉得不是的。窈窕淑女君子好求这话,在亲属圈里不一定会做出来,但有想法是难免的,也是很正常的。反而,我觉得如果公公心里一点感觉都没有,那倒不符合人性了。

我想打一个比方。我们路过一家高档的西点店的橱窗的时候,看到橱窗里放着诱人的鲜奶蛋糕,如果我们正饿着,我们是不是很想咬几口那鲜奶蛋糕?但是,我们可能舍不得花钱,或者身上就没带钱;所以,看看那诱人的奶油花,闻闻那醉人的奶油香,咽下口水,可能就走了。但是你没有买,你没有吃,并不是你不想买也并不想吃,而是考虑到其他的因素,你才打消了吃的念头。但如果是你家里买回来的鲜奶蛋糕,你想吃的时候,是不会克制的,想吃就吃呀。但能不能由此认为,你只对家里的奶油蛋糕感兴趣,而对外面的奶油蛋糕不感兴趣呢?

法律和道德只能挡住行动,而没有任何东西可以挡住思想,或者通俗地说挡住想法。明白了这个道理就很容易理解公公和儿媳妇那种微妙的关系了。一方面是异性,一方面儿媳又比老太婆年轻漂亮,新鲜神秘,她对公公更有诱惑力。但大多数情况下,中国人受道德的约束,会克制住不符合道德的念头的,表面做出什么事也没有的样子。{扒灰小说}.

怎奈人在克制自己行动的时候,难免露出出于本能的下意识的行动。比如,不经意地看媳妇一眼,或眼光扫过的时候,在媳妇的身上多停留了半秒钟,公公自己没有意识到什么,或者说,他认为这一切很自然,没什么不恰当的地方;但婆婆出于女性特有地敏感,却准确地捕捉到了这种现象。婆婆觉得媳妇引起了公公的心思,引起了公公的注意,老头子对自己原有的专注改变了。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当然是媳妇走进这个家门了。因而把自己的失落怪罪于媳妇。甚至老头子的一个不经意的动作,一种表情,也被婆婆认为是老头子开始讨厌自己了,烦自己了,这都是媳妇惹得祸。

媳妇走进家门之后,婆婆是先失子后失落,她心里能好受吗?这一切心里失衡,很明显,不怪媳妇怪谁呀?但这话又不便明说,于是就有了借着孙子,借着饭菜好坏,或是借着家里的其它琐事,借题发挥起来了。媳妇不明就理,因为那种心思她要等若干年以后,等她自己当了婆婆之后,她才能明白,这会儿她明白不了。她觉得婆婆怎么无缘无故地找茬呢?她怪婆婆不可理喻,怪婆婆是个老怪物。这两厢都有这样的心理,碰到一块能安生吗?能不吵吗?

还是前面说的,儿子媳妇和公婆不住在一起,公公和儿媳少碰面,这样的烦恼就会减少,婆婆的气也要顺得多。

三是嫉妒。我们在影视文学作品里,经常会看到这样的表现。当一个男子在一个女子面前夸奖另外一个女子的时候,那女子会说:“不要在一个女人面前夸奖另外一个女人”。为什么呢?你说别的女人好,她听着会嫉妒。

我在上师大当老师的时候,我教得班里有两个女同学都喜欢来找我聊天。每当我在一个女生面前说到另外一个女生的优点的时候,两个女生的表现惊人得一致,表情神态象极了,都不愿意听。女性之间容易产生嫉妒,尤其当某一个女孩漂亮的时候,更容易被其他女孩子所嫉妒。同一个单位的,同一个科室的,越近的嫉妒的心理就越强。她们可能并没有任何利害关系,年轻漂亮本身就会遭到其他女性的嫉妒。而到了中年以后,美貌不在了,这种对漂亮的嫉妒心也会减弱很多;正因为这样,中年妇女之间特别容易交朋友。女性到了中年以后,彼此相处要容易得多。因此,年轻的媳妇刚来到夫家,她的年轻美丽,和她的漂亮的行头,都会让已步入中年甚至老年的婆婆嫉妒不已。会做人的媳妇往往时不时给婆婆买点衣裳,帮婆婆打扮打扮,这样也可以缓和一下这种嫉妒心。

上面提到婆媳关系容易产生矛盾的三大原因,我认为从人的本性来说,这三种导致矛盾的诱因都存在,但由于每个人的道德水平,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和每个家庭的具体情况多少有些差异;因此,可能在某些家庭矛盾被淡化了,没有突出出来,而在另外的家庭,则表现的更为尖锐。如果你想明白了,亲属关系是人的社会属性,而人除了社会属性外,还有自然属性,你就很容易理解我的分析了。我分析得是不是有道理,你可以试着把你所熟悉的人家想一想,但最好不要当面分析给人家听,心里有数就可以了。具体去指谁家有这样的事情,人家非给你急不可。

篇三:《几个名字取自《易经》的人》{扒灰小说}.

几个名字取自《易经》的人

《易经》是我国传统文化中一颗最为璀璨的明珠,深邃而神秘,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从《易经》的章句中起一个名字以表明自己的精神指向、胸襟抱负自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坤卦》六四,“象曰:括囊无咎,慎不害也”。大意是谨慎行事不会有祸害。《蒙卦》上九,“击蒙,不利为寇,利御寇”。大意是要防患于未然。看到这两段,自然会联想到两个名字:申不害、列御寇.

申不害(约前385—前337),战国时著名的思想家,法家思想代表人物之一,第一个系统研究“权术”的人,后世玩弄权术的政客,不管如何青出于蓝,都不应忘了祖师爷。列御寇,世称列子,战国早期著名的思想家,是继老庄之外又一位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我们熟知的“愚公移山、夸夫追日、杞人忧天”等寓言故事都是来自他的著作。相传列子能“御风而行”,“乘风游八极”,看来列子的轻功十分了得。当时人们对名字尚不甚讲究,我怀疑这种名字是“脑筋急转弯”的产物。

檀道济(?—436),南北朝时宋朝名将,因为功盖当世,儿子们又都英勇善战,而为宋文帝所忌,与11个儿子也同时被杀。被害前怒曰“乃坏汝万里长城”。这就是“自毁长城”一词的来历。看来我们老刘家继承了老祖宗刘邦杀戮功臣的传统。常言道兔死狗烹,其时南北对峙,天下未定,北魏尚威胁边境,刘义隆却做出这种亲疼仇快的事,确属混蛋。他的名字大概来自《系辞传(上)》第四章:“智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从其“唱筹量沙”之计轻松退敌可见其军事智慧,但料敌如神却难测君王之心。

骆宾王(约627--?),字观光,初唐诗人,与王勃、杨炯、卢照邻合称“初唐四杰”,名字来自《观卦》六四:“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大意是“了解国家的情况,有利于辅佐帝王”,这正是当时人们积极向上、渴望建功立业的心态写照。不过即使在盛世,怀才不遇也是常事,骆宾王一生并不得志。武则天称帝后,徐敬业在扬州起事(徐敬业之名,想必来自《乾卦》九四,文言:“君子进德修业,欲及时也,无咎”之类),骆宾王担任机要秘书,写出了著名的《讨武氏檄》。这篇文章让武则天惊出一身冷汗,武则天并没有介意文中对自己恶毒的辱骂,反而起了爱才之心,说:“这个总理怎么当的,只顾挖土豆去了,而让这样的人才流失?”徐敬业虽颇具胆识,但远不是武则天的对手,不久义兵失败,骆宾王不知所终。我们南通狼山上还有骆宾王的墓。 懂得茶道的人对“茶圣”陆羽(733—804)必不陌生,陆羽字鸿渐,是个孤儿,从小被寺庙收养,当时卜卦得《艮卦》上九,“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遂以为名。如果你从他的爱好与名字把他想像为一位潇洒倜傥的师奶杀手就大错特错了。实际上他自述长相丑陋,说话结巴,幼年在庙里生活很苦,12岁时逃出去后做过小品演员。那时的演员可不象今天,名利双收,拿绿卡,进政协,一次走穴出场费多少万,有的还当官授将。虽然将“扒灰”变为佳话的唐明皇李隆基同志对演艺事业十分支持,自己亲自创作歌舞,客串演员,但演员的地位是很低的。好在当时没有什么潜规则,所以后来陆羽遇到了贵人,完成了学业。不过他鄙夷权贵,无意功名,热爱自然,潜心茶道,丑陋的外表下是一颗高雅脱俗的灵魂。他的《茶经》是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 和骆、陆相比,白居易幸运多了。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意思是以《易经》为指导,乐天知命。取自《系辞传(上)》第二章:“是故君子所居而安者,易之序也”,第四章“旁行而不流,乐天知命故不忧”,唐代著名诗人,影响远及朝鲜、日本。当时唐朝表面上还是一个强大的帝国,但房价飞涨,通货膨胀,危机四伏。16岁那年,带着自己的诗稿去拜见当时文化部的一个副司长顾况。顾况一看到他的名字就说,这京城里什么东西都贵,住下去可不是件容易的事。读到“离离原上草,贪官如牛毛;野火烧不尽,春风吹更生;送走长青胡,又来克杰成;恭逢和谐世,偏多许宗衡。”顾况忙改口说,能写这样的诗,就算房价二三万一平方,也还是可以住下去的。白居易一生,前期勇于任事,后来一看上面只顾作秀,光说不练,下面争权夺利,贪污腐败,已经露{扒灰小说}.

出末世相了,也就独善其身了。这一装糊涂就活到75岁高寿,留下了《琵琶行》、《长恨歌》等名篇,西湖上的白堤就是他任杭州市长时建造的。唐王朝在他去世后一个甲子灭亡了。中国进入了混乱的五代十国时代,一直到宋朝建立,社会才基本稳定,术数也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巨大的发展。

北宋名臣吕蒙正(约944—1011),字圣功,名字来自《蒙卦》,彖曰:“蒙以养正,圣功也”,意思是圣人通过教育培养纯正的品德,他虽是状元出身,并不以诗文名世,而是以“为官清廉、质厚宏简”的政治风格见称,官至宰相。

明朝是术数发展的高峰。王用汲(1528—1593),字明受,取自《井卦》九三,“可用汲,王明并受其福”。易经的爻词大多不太好解释,不知何意,个人理解,意思是“快捞吧,碰上个好时候大家发财享福”。我知道这种解释是对王用汲的不敬,因为王用汲是海瑞为数不多的知已之一,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王用汲也是个刚正不阿、敢作敢为、连权势炙手可热的张居正都敢得罪的硬汉子,但你不捞不等于别人不捞,不捞白不捞,白捞谁不捞?张居正的改革后政府财政收入大幅提高,捞的机会也更多了。捞着捞着,李自成、张献宗等就不干了,后来大家一看敢情李自成、张献忠比老朱家的官捞得更狠,更不干了,于是清兵入关了,当时也就十来万人马。 近代以来西风东渐并没有改变人们取名于《易经》的偏好,国民党一级陆军上将陈诚(1898—1965),字辞修,国共题材的影视中常能见到,取自《乾卦》九三,“文言曰:修辞立其诚,可以居业也”。在那个将星云集的时代,陈诚的军事才能实在算不了什么,不过他对老蒋忠心耿耿,倒也有点“终日乾乾,夕惕若”的味道。老蒋败退台湾后,他做到“副总统”、“行政院长”,与天性凉薄、喜怒无常的老蒋处了一辈子没翻脸,这大概是陈诚的过人之处。他在台湾学习共产党搞土改,对促进台湾经济的腾飞起到了积极作用。

还有一个近年多被人提及的蒋百里(1882—1938),名方震,一看便知取自《震卦》“声震百里,不丧匕鬯”,是说人镇定自若。蒋百里在1937年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爆发前写出了《国防论》,提出了以空间换时间、全面抗战、持久战等真知灼见,他相信日本必败,抗战必胜。蒋百里是一位军事理论家,还是一个文人学者,有人说他是一个奇人,实际上他更是一个颇有个性的性情中人。蒋百里本人也就罢了,他的女婿可是一位了不起的民族功臣,他叫钱学森.

要说在个人名字上最下功夫的非蒋介石(1887—1975)莫属。蒋氏原名瑞元,谱名周泰,学名志清。这些名字都不够份量气魄,故从《易经》中寻找,不知道老蒋翻了几遍《易经》,终于找到个自己满意的名字:蒋中正,字介石,意为居中守正,耿介如石,取自《豫卦》六二,“介于石,不终日,贞吉。彖曰:不终日,贞吉,以中正也”,“豫:利建侯行师”,透露出其政治抱负和帝王之志。不过老蒋只顾在字面上下功夫,并没有真下领会《易经》“顺以动(顺应天道民心而行动)”的深刻内涵, 加上志大才疏,有命无行,虽说是黄埔军校校长,军事上还不如自己学生, 最主要是只顾一小部分人先富起来,不顾老百姓死活,最后被从人民所抛弃。想当年他第五次围剿打败中央红军,抗战胜利后发动内战,声称三个月消灭共产党,正应了“初三,鸣豫,凶”;败退重庆、台湾应了“六五,贞疾,恒不死”;最后在台湾进行了一些改革,“上六,冥豫成,有渝无咎”。除了看不出他的“中正,介于石”,这个卦似乎是他一生的谶语。

上世纪三十年代,西方现代派文艺思想也影响到我国当时的文艺界,出现了“新感觉派”小说,其开山奠基人名叫施蛰存(1905—2003),取自《系辞传(下)》第五章:“龙蛇之蛰,以存身也”,倒也契合当时战乱的现实。他的名字传统,小说新潮,不过在救亡图存的的大背景下有些不着调儿。

最后讲两个虚构人物。喜欢武侠小说的人都熟悉金庸的《射雕英雄传》和《神雕侠侣》,对梅超风的九阴白骨爪印象深刻。这门功夫来自一部叫《九阴真经》的秘笈。这本秘笈在这两部小说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能发明这种武功的自非等闲之辈,金庸为其杜撰了一个名字:黄裳,取自《坤卦》六五,“黄裳,元吉”。虽然金庸交代的《九阴真经》的来历颇有牵强之感,但坤为阴,《九阴真经》的武功偏于阴狠一路,倒也可以看也金庸的匠心。

虚构人物的名字最见机巧的当属学究天人的钱钟书先生小说《围城》中的主人公方鸿渐,名字取自《渐卦》,从“初六,鸿渐于干”到“上九,鸿渐于陆”,以失群的鸿雁飞到水边、石上、山顶、高树、丘陵等,隐寓主人公犹豫彷徨、辗转流离的人生,主人公名字就是打开小说“城门”的钥匙,其妙手天成令人叹服。

当然了,本人的算命店取名“天则”也是来自《易经》,乾卦文言,“乾之用九,乃见天则”,乾卦用九说的是什么呢?“见群龙无首,吉”,什么意思呢?物及必反,大乱后有大治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