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描写白帝城的文章


篇一:《中国古代名人素材》

中国古代名人素材

一、李煜

1、不幸造就天才。亡国之前的李煜整日过着花天酒地的生活,所创作的诗歌也多是靡靡之音。若如此继续下去,他的文学成就也许就到此止步。而造化弄人,李煜终于没有守住垂危的南唐。在亡国的打击下,他的词风转变为缠绵悲凉深沉大气,遂能流传千古而不朽。挫折与不幸,能够击垮人,也可以造就人。

2、责任与命运。李煜是南唐中主李景的第六子。他文辞绝佳,是个天生的词人,却唯独没有做皇帝的想法。不过,造化弄人,他偏偏阴差阳错地做起了皇帝。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命运,很多时候,命运逼迫我们放弃去做擅长的、喜欢的,而去做我们厌恶的、不擅长的。

3、永远都放不下的眷恋。在大宋强大的攻势下,南唐后主李煜不得不率领文武百官投降。从此,他做了阶下囚。在大宋的都城汴梁,身在异地的李煜无时无刻不在思想着自己的故国。李煜最大的眷恋是他那亡了的故国,而如李煜一样,我们每个人也都有属于自己的永远都放不下的眷恋。

二、屈原

1、近墨者黑。怀王惑于小人之言,不能明辨是非,小人混淆黑白,使怀王看不明白,让邪恶的小人危害公正的人。这就是楚国的境况,怀王在这样一种环境下,在坏人的包围中,根本无法挽救日益衰败的楚国。

2、拥有纯正的思想,不惧奸佞的小人。在屈原的作品《涉江》一诗中他自己写到:“吾与重华游兮瑶之圃,登昆化兮食玉英。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齐光。”这是屈原受到 奸臣搀陷,被楚王流放时,在愤激之下而写的。正如司马迁所说:“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所以作诗《离骚》泄愤。

3、知难而进,成就变完美人生。屈原的高洁之处,在于他无论遭受什么样的打击与陷害,但他总是执著地坚持自己的操守,所以司马迁赞美道:“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三、项羽

1、坦诚是有条件的,对敌人坦诚相待只能被敌人所利用。鸿门宴上,刘邦卑词“谢罪”,项羽便非常坦率地说出告密者是刘邦手下曹无伤,致使曹无伤被刘邦诛杀。为人处世,必要的时候还是要有点城府和心机;要保守秘密,保护投

诚者,才会吸引更多人敢投靠自己。

2、轻信敌人就等于失败。鸿门宴上,刘邦隐藏了自己欲王关中的真实政治意图,却推脱为是小人的“细说”而致使刘项不合;樊哙闯入军帐,将谎话说得义正言辞。项羽对刘邦君臣二人的言论没有认真辨析,致使自己受到了蒙蔽。这告诉我们,不可轻易相信敌人,对待敌人的言论要细加辨析,以免受到敌人的蒙蔽。

3、做事要果断,不可犹犹豫豫。从上段节选中可见沛公能亲自的忍辱屈从,这正是大丈夫的襟怀,也是他后来成就帝业的性格因素。然而,一生总是刚慯自用、狂妄自大的项羽,对沛公来赴鸿门宴赔罪,不但心里毫无疑惑戒备,反而出卖了为他通情报的曹无伤。不但如此,自己还坐在宴席上的尊位,一副天下非他莫属的傲气,而对范增决意要杀刘邦的示意示而不见,以为刘邦早晚得臣服于他。

四、司马迁

1、磨难出人才。司马迁遭受了屈辱的宫刑后,拖着残缺之躯,踏遍千山万水,揭开了历史的面纱,终于《史记》成史家之绝唱!与此同时,司马迁的英明也流传千古。

2、精神和力量。一个人,无论在遇到多大的打击与挫折,只要精神不倒,一切都可以继续。但精神是需要支撑的。司马迁之所以能在因李陵事件而受宫刑后,发愤著书,就是因为他为自己寻找到了强有力的精神支柱,他们是周文王、孔子、左丘明、孙子、吕不韦和韩非等。而当我们的人生也遇上了难以跨越的砍时,是否也把司马迁当成自己的精神支柱?

3、执著于信念。司马迁把执著的追求作为自己的人生信念。在这个信念的支撑下,一部《史记》传承古今。

五、诸葛亮

1、要做一个懂得报恩的人。诸葛亮与刘备的君臣际遇,是千古传颂的佳话。人们在盛赞诸葛亮的况世奇才的同时,也盛赞他能报知遇之恩的美德。

2、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自从诸葛亮隆中出山后,就把“攘除奸凶,兴复汉室”作为毕生已任,正如杜甫所写“三顾频烦天下济,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无不为他的忠诚而感动。

3、坚守信用。在白帝城,刘备托孤于诸葛亮。面对主公的信任,诸葛亮接

下了这副重担。在以后的日子里,诸葛亮完全坚守着自己的信用,最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对信用的坚守为每个人做出了榜样。

六、苏轼

1、世事无常,正确看待事物变化。人生在世,世事无常,我们无法预测自己的将来,也不知道人生路上的祸福。我们能做的是做好眼前需要做的事情,正确地看待事物的变化,以不变应万变,这样在人生路上我们才能够多一份从容、多一份镇定、多一份幸福。

2、人生短暂,要活出自己的价值。面对几千年的人类史,我们人的生命最多不过百年,多么的短暂!面对茫茫的宇宙,我们人类生活的地球是多么的渺小,人类是多么的微弱!

3、生活坎坷,要以乐观之态对待。生命是一个长长的旅程。在旅途上,有丽日蓝天、绿茵鲜花,也会有风雨雷电、枯枝败叶;人在旅途,就应该有充分的心理准备,时刻准备着命运的挑战。

七、陶渊明

1、找到自己的位置。晋代田园诗人陶渊明也曾热衷于官场,想在仕途上一展自己的抱负。但当他做了彭泽县令,了解到官场的黑暗以后,便毅然辞官归隐,“羁鸟倦旧林,池鱼思故渊”,他还是喜欢“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从此躬耕农田,不问世事。他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实现了他的人生价值。

2、保持良好的心态。这篇文章是五柳先生的自传,从内容中可以看出,本文从思想性格、爱好、生活状况等方面塑造了一位独立于世俗之外的隐士形象,赞美了他安贫乐道的精神。

3、坚守自己的灵魂。陶渊明远离尘世,视功名如粪土,宁可穷困潦倒,住破烂的房子,也坚持只读书自娱自乐,而绝不为了温饱而出卖自己的灵魂。

八、李白

1、选择正确的人生之路。李白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但在朝廷做了三年的翰林学士,并没能涉身政治,却成了君王的御用文人,再加上他对权贵的傲视,从而招致排斥,愤而离开了长安。他的选择告诉我们,人一定要选择正确的人生之路,否则将寸步难行。

2、拥有良好的心态。在诗中,我们很容易看出诗人“抽刀断水水更流,举

杯消愁愁更愁”的心绪。可以想象,一个满腹惆怅的人,当他一心解愁却又无法解愁的时候,内心是怎样的愁苦啊!可是通过他的诗句可以看出,李白是一个极其乐观豁达之人,这与他良好的心态是分不开的。

3、保持自我。“不事权贵”的青莲居士,曾放荡不羁地笑骂孔夫子。曾让“一骑红尘妃子笑”的杨玉怀为其碾墨,让高力士为其脱靴。这是多么“异端”之举,多么荒谬之行。

九、杜甫

1、漂泊的伤感。此诗是杜甫带着家人离开成都草堂,乘舟东下,在岷江、长江漂泊。诗中借辽阔的平野、浩荡的大江、灿烂的星月,反衬出他孤苦伶仃的形象和颠连不告的凄怆心情。这里表现出诗人心中的不平,同时揭示出政治上失意是他漂泊、孤寂的根本原因。水天空阔,沙鸥飘零;人似沙鸥,转徙江湖,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内心漂泊无依的感伤。

2、在困境中奋起。诗人素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但长期被压抑而不能施展,因此声名竟因文章而著,但他的休官,却主要不是因为老和病,而是由于被排挤。政治上的失意并不等于人生的失败,他最终摆脱了世俗的限制,成就了一代诗圣。

3、始终拥有远大的抱负。杜甫即使在住茅屋期间,在流落船上,无所适从的时候,心中还依然怀抱“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大志,思考国家的命运。

十、李清照

1、国破家亡的无奈。《声声慢》是李清照晚年的名作。当时,正值金兵入侵,北宋灭亡,志趣相投的丈夫赵明诚也病死在任上,南渡避难的过程中夫妻半生收藏的金石文物又丢失殆尽。《声声慢》通过描写残秋所见、所闻、所感,抒发自己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

2、忧国忧民的责任。作者深重的哀愁不是那种闺怨闲愁,它是在金兵入侵、国土沦丧、人民流离失所、朝政腐败这样一个社会背景之下产生的,这就使这首词的感情色彩有了一个时代依托,有了一定的现实性和社会意义。

3、故国之思。南渡之后,即便在国恨家仇面前,李清照还是不忘记自己的的使命,写下“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诗句来表达对收复故土的期待。

篇二:《关于李白的文章》

“多奇”李白

潍坊高新区东明学校2013级1班

丁涵一

指导教师:王明欣

在中华的五千年历史文明中,有许多文学瑰宝,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楚辞》骚韵,唐诗宋词,明清的小说戏剧,新文化运动的白话诗。然而,流传千年,让贩夫走卒、文人士大夫、耄耋老翁、懵懂稚子、古今耳熟能详的却寥寥无几。李白的诗就是其中之一。为什么李白的诗能穿越历史被上至文人、达官,下至儿童、山野村夫所熟知,李白又为什么被称为诗仙呢?

李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字太白,号青莲居士。4岁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李白少年时代的学习内容很广泛,除儒家经典,古代文史名著外,还浏览诸子百家之书。他那时就喜欢道教,同时又有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积极入世,关心国家,是其一生的思想主流。也是构成他作品进步内容的思想基础。

开元十三年,李白出蜀,“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在江陵李白见到司马承祯,一个让玄宗非常尊敬的道士。司马承祯看到李白仪表气度非凡,才情文章超人一等,又不汲汲与当时的荣禄仕宦,这是在朝在野都没有遇到过的人才,所以他用道家最高的褒奖的话赞美他,说他有“仙根”,这便是李白的风度和诗文的风格给予人的总的印象。受赞的李白兴奋之余写成《大鹏遇希有鸟赋》。以大鹏自喻,夸大大鹏的庞大迅猛,这是李白最早名扬天下的文章,从江陵起,他开始了他鹏程万里的飞翔。

李白自江陵南下,途径岳阳向南来到洞庭,旅伴吴指南暴病身亡。李白“泣尽继之以血”。李白葬友于洞庭后,继续东游,来到庐山,写下《望庐山瀑布》。接着来到六代故都金陵,此地江山雄伟,虎踞龙盘,六朝宫阙历历在目,这既引起了李白许多感慨,也

引起他对自己所处时代的自豪感。告别金陵,李白来到扬州。“系马垂杨下,衔杯大道边。天边看绿水,海上见青山。”李白好不惬意。随后李白来到姑苏,怀古有感写下咏史诗《乌栖曲》。这首诗沿用乐府诗旧体,却别出新意。这首诗被贺知章看到后,称其“可以泣鬼神矣”。在大都山稍作停留李白折回洞庭,移葬吴指南于江夏。接着他去襄阳拜见孟浩然,写下《赠孟浩然》五律诗。这时李白的诗才已盛名在外。武后时的宰相许圉师赏识其才,招为孙女婿。

天宝元年,经玉真公主推荐,李白被玄宗赏识重用。然国家繁荣景象中的危机——宦官专横、外戚骄纵,让李白感到强烈压抑。在长安三年仕途生涯,让李白萌生退隐之意,正在此时,李白因狂放的语言让玄宗心生嫌隙,玄宗赐其“赐金放还”。

天宝年间,夏天李白来到东都洛阳,遇到仕途蹭蹬的杜甫。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两位诗人见面了。此时,李白名扬天下,杜甫风华正茂,李白比杜甫年长11岁,两人以平等身份,建立深厚友谊。两人在同年秋天在梁宋遇到诗人高适。三人谈诗论道,在创作上切磋,对他们今后产生了积极影响。

天宝十四年,安史之乱爆发,李白避居庐山。永王东巡,李白应邀入幕,永王战败,李白获罪入狱。辗转出狱后李白又成为宋若思的幕僚,这次又获罪被流放夜郎。乾元二年,李白行至巫山时获赦免,心情亢奋写下《早发白帝城》。上元三年,李白在当涂县病重,赋《临终歌》与世长辞,终年六十一岁。

李白的一生虽坎坷但有苦有甜,经历了无数跌宕起伏,也创作了无数脍炙人口的名诗。他总是借酒消愁,却总能编出千古名句。他有理想,有抱负,狂傲不羁,不喜高官厚禄,清正廉洁。李白凭借自己的才能“出则以平交王候,遁则以俯视巢许”。对权豪势要,他“手持一支菊,调笑二千石”;看到劳动人民艰辛劳作时,他“心摧泪如雨”;当社稷倾覆,民生涂炭时,他“过江誓流水,志在清中原。拔剑击前柱,悲歌难重论”;与朋友开怀畅饮时“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又是那样天真直率。他的诗活脱脱地表现了他豪放不羁的性格和倜傥不群的形象。

李白敢于揭示黑暗现实,敢写敢做、是一位耿直的爱国英才,他对社会愤怒的抗争,是他叛逆精神的重要体现。李白在《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写到:君不见李北海,英风豪气今何在?君不见裴尚书,土坟三尺蒿棘居。少年早欲五湖去,见此弥将钟鼎疏。为屈死的贤士仗义抗争。在《书情赠蔡舍人雄》、《古风》、《登高丘望远海》等诗中,李白甚至借古讽今,对玄宗本人提出尖锐的斥责。总之可以说他把唐诗中反权贵的主题发挥到了淋漓酣畅的地步,从这里我们感受到李白的英风豪气,忧民爱国的精神特质。 他对现实社会的愤懑,理想抱负的不断幻灭,导致其性格愈加孤高清傲

理想与自由,在现实中屡屡受挫,让李白一度陷入人生的迷茫。安史之乱后,国家政务一蹶不振,历史进入节度使割据状态,人民生活更加困顿。为救国李白曾两度入幕,而结果以入狱、流放作为终结。作为一介书生的孤高清傲,唯如此才能提醒自己还活着;唯如此才能表明其真性情。

如此一个丰富多彩,放荡不羁的奇人,怎会不被世人称颂为“诗仙”呢?

【参考文献】

篇三:《《白帝城最高楼》分析》

白帝城最高楼

城尖径仄旌旆愁⑴,独立缥缈之飞楼⑵。

峡坼云霾龙虎卧⑶,江清日抱鼋鼍游⑷。

扶桑西枝对断石⑸,弱水东影随长流⑹。

杖藜叹世者谁子⑺?泣血迸空回白头⑻。[1]

:城依山建筑(《上白帝城》所谓“城峻随天壁”),沿坡向上筑到山顶,过了山顶又沿坡向下,所以有“尖”处,“城尖”就是山尖。城尖两边的城头走道是倾仄(斜)的。旌旆:旌旗,旆(音佩),本义为古代旐旗末端形如燕尾的垂旒飘带

亦愁,言其高而且险也。旌斾愁,

“吹角向月窟,苍山旌斾愁。”

《访古学诗万里行》:白帝城旧址在奉节县治以东十里,瞿塘峡口北岸的白帝山山腰上,是汉代公孙述所建,因山势而修,周围七里,用石块砌成的城墙旧迹,至今仍多处可见。这里山势起伏,山为红砂石,树木稀疏。杜甫当年在《白帝城最高楼》一诗中描写的“城尖径仄旌旆愁,独立缥缈之飞楼”,就是写的这里。

⑶坼(音chè),裂缝。霾(音埋),指云色昏暗。龙虎卧,形容峡坼云霾。

⑷日抱:指日照。鼋(音yuán):大鳖;鼍(音tuó):鳄鱼。这句可与“江光隐见鼋鼍窟”(玉台观)参看。萧注:二句写登楼所见近景,是实景。上句写山,下句写水。龙虎,形容山峡突兀盘踞之状,峡静,故曰睡。鼋鼍,形容江流湍急闪烁之状,水动,故曰游。日抱,日照江面如环抱。都是摹写登高临深时所见的一种迷离恍惚之景的。

。断石,指峡坼。

“江”。“东观扶桑曜,西临弱水流”

)。楼高即可望远。五六句是从空间的广度来极写楼之“最高”。朱注:峡之高,可望挟桑西向,江之远,可接弱水东来。吴见思:二句远景,言举天地之大,尽在目前。

⑺杖:拄(杖)。藜:用藜茎制成的手杖。谁子:哪一个。

这首诗约作于公元766年(唐代宗大历元年)。白帝城危耸于夔州(今四川省奉节县)东白帝山之上,背负峭壁,前临大江,占据高峻山势,为三峡入口处著名胜景。杜甫晚年寄居夔州,咏白帝城作品颇多,此为其中之一。

“城尖经仄旌旆愁,独立缥缈之飞楼。”起句突出“白帝城最高楼”之高:城高路险,城头遍插旗帜,而旗帜亦愁城楼高险,则人愁不言而喻。白帝城楼高耸于此缥缈之际,凌空若飞,诗人驻立楼前,极目四望,胸襟益开。其立足之高,视野之阔,使得全诗在未展开之前已笼罩于一种雄奇壮丽的气势之中。

“峡坼云霾龙虎卧,江清日抱鼋鼍游。”这一联是写楼头所见:忽而江峡若裂,云气昏晦,纵横怪石似龙盘虎踞,横卧波心;忽而江清水澈,日照当空,滩石于粼粼光影隐耀之中,又如鼋鼍怡然嬉游,阴晴气象殊异,而动人之处各不相让,两句并举,将楼头观景的倏忽万变写得活龙活现。

“扶桑西枝对断石,弱水东影随长流。”扶桑,为古神话中东方日出处一种神木,长约数千丈;弱水,为古神话中西方昆仑山下一条水流。此处是诗人登高临深,不禁心驰神往,设想出虚幻之境:如见扶桑西边的枝条正与山峡相对,弱水东边的影子似与长江相随。此前的诗

人用此二典,一般是“东观扶桑曜,西卧弱水流”(曹植)的写法,而杜诗反向用之,是紧扣诗题,极力渲染城楼之高,可望扶桑西向;极言江流之远,可接弱水东来。以虚境写实景,于虚实之间传达神韵。

“杖藜叹世者谁子?泣血迸空回白头。”诗人的目光又从愈见虚渺的远景上落回楼头,孑孑老者,倚杖望空,情境与首联“独立”句相似,面对苍茫浩荡之江水,立此险峻峭拔之峰,心与物化,问“叹世者谁子?”似已达到忘我境界。但毕竟执着难遣,惟有泪洒天半。诗人一生漂泊,年逾半百仍不得归所,写此诗时离安史之乱平息不过三四年,朝野间百废待兴,国恨、乡愁,平生叹喟,郁积于胸,只有回首归去,让这地老天荒的萧瑟苍凉之感逐渐淡化消释于心罢了。

这是一首句法用律体而音节用古体的拗体七律,其情绪勃郁,声调拗怒,互相配合,突破了七律中传统的和谐,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加上格局严谨,首联叙写楼高,二联摹写近景,三联拟想远境,末联感慨身世,起、承、转、合,诗法井然。

评“此诗真作惊人语,是缘忧世之心,发之以自消其垒块,叹世二字,为一章之纲,泣血迸空,起于叹世。以迸空写楼高,落想尤奇。”

篇四:《关于中国古代诗歌》

关于中国古代诗歌

分类:

(一)写景咏物诗:咏物诗一般表面写物,而实际上往往在这一表面的形象下寄托了诗人的情怀或思想。

杜甫《绝句》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骆宾王《在狱咏蝉》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那堪玄翼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二)咏史怀古诗:叙古事,融入诗人自己的感受与评论。有时则是借古讽今,感时伤事,曲折地反映自己对现实的关注。 刘禹锡、杜牧、韦庄

杜牧《赤壁》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三) 闺怨宫怨诗,思妇思夫,哀怨缠绵

李白《玉阶怨》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杜牧《秋夕》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街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闺怨 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春词 刘禹锡 新妆宜面下朱楼,深锁春光一院愁。行到中庭数花朵,蜻蜓飞上玉搔头。

(四)羁旅行役诗:主要表现行旅之人的旅途寂寞、艰辛,以及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宿建德江 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旅夜书怀 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

踏莎行 欧阳修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熏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栏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五)山水诗:主要通过景物的描绘,给读者展现出一种自然美,表达作者对山水的热爱(谢朓 、谢灵运、李白、王维)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田园诗:田园诗主要描写田园风光或劳动场景。 清新、自然、质朴,富有生活情调。田园诗主要描写田园风光或劳动场景,大都反映出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朴素的思想感情或表达诗人隐逸闲适的心情,对独立不羁、淡泊高洁人格的坚守。(陶渊明、孟浩然)

过故人庄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六)边塞征战诗是唐诗中的一朵奇葩。奇特的边塞风光,悲壮的沙场征战,寂寞艰苦的军旅生活,凄楚的对月思亲 。传统题材是写思妇征人的忧怨,或者渲染边塞苦寒的处境,或者状写兵士的艰苦生活,或者抒发保家卫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月黑雁飞高, 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 大雪满弓刀。

《塞下曲》卢纶)(将军雪夜准备率兵追敌的壮举,气概豪迈,情景交融 。)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出塞》王昌龄) (冷月照边关,景象苍凉,诗人希望有良将,早日平息战事)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凉州词》王翰)写征戍战士饮酒的情景,具有浓郁的边塞军营生活 ,略带悲凉之意 。

出塞曲 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八)谈禅说理诗

金缕衣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 观书偶感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九)悼亡游仙诗

元稹《离思五首·其四》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语言特色:

平淡或称质朴,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叙述,用白描,不加修饰,真切深刻,平易近人,返朴归真。

陶渊明的组诗《归园田居》,用平淡的语言,如话家常,写的都是家事,不事雕琢。 官仓鼠 曹邺 官仓老鼠大如斗,开仓见人亦不走。健儿少粮百姓饥,谁遣朝朝入君口? 陶者 梅尧臣 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寸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

绚丽(工丽)。有富丽的词藻,绚烂的文采,奇幻的情思,工整的对仗。

李商隐的诗歌《无题》

白居易《琵琶行》中描写音乐一段等。

马诗 李贺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李贺《李凭箜篌引》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古代描写白帝城的文章}.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自然。不加雕饰的率真朴素的语言,多用口语,较少炼字,读来平白如话,自然生动,韵味无穷。

李白的诗《静夜思》《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秋浦歌》《赠汪伦》等

清新。用语新颖,不落俗套。

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四句四景,有动,有静,色彩绚丽,语言清新生动。

迟日江山丽, 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 沙暖睡鸳鸯。

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二首》、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辛弃疾的《西江月》和《清平乐》,语言清新明丽动人。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天街小雨润如酥, 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 绝胜烟柳满皇都。 西江月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

雄奇奔放 李白、 苏轼、 辛弃疾、

悲慨沉郁 杜甫、陆游、辛弃疾

古诗语言特色有:

清新自然、平淡朴素、委婉含蓄、缠绵哀怨、准确洗练、简洁生动、绚丽明快、深沉隽永、悲慨沉郁、奔放雄奇、清幽恬淡、生动形象、辞藻华丽、通俗易懂、节奏感强、富有韵律、准确传神、 绘声绘色、词藻优美、平字见奇、色彩丰富

诗歌的思想感情

忧国忧民 建功报国 怀古伤今 蔑视权贵 愤世嫉俗 怀才不遇 寄情山水 归隐田园 登高览胜 惜春悲秋 思乡怀人 长亭送别 思乡念亲 相知相思 别恨离愁

忧国伤时 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 如:杜牧《过华清宫》

反映离乱的痛苦 如:杜甫《春望》

同情人民的疾苦 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卖炭翁》

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 如:林升《题临安邸》:“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杜甫《兵车行》

建功报国 建功立业的渴望:曹操《龟虽寿》、陆游《书愤》(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保家卫国的决心:王昌龄《从军行》

报国无门的悲伤: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

山河沦丧的痛苦:陆游《示儿》、文天祥《过零丁洋》

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 :屈原《涉江》

从军行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羁旅愁思 :孟浩然《宿建德江》

思亲念友: 王维 《九月九忆山东兄弟》

边关思乡: 高适《塞上听吹笛》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天山。

闺中怀人: 王昌龄《闺怨》

依依惜别的深情 :李白《金陵酒肆留别》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情深意长的勉励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高适《别董大》“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坦陈心志的告白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王维《山居秋暝》、 孟浩然《过故人庄》

昔盛今衰的感慨:姜夔《扬州慢》、刘禹锡《乌衣巷》

借古讽今的情怀: 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

青春易逝的伤感:李清照《如梦令》

仕途失意的苦闷: 白居易《琵琶行》

告慰平生的喜悦:杜甫《春夜喜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诗歌的个人风格

陶渊明的朴素自然、杜甫的沉郁顿挫、白居易的通俗易懂 、李白的豪迈飘逸

王昌龄的雄健高昂、杜牧的清健俊爽、李商隐的朦胧隐晦 、王维的清新幽雅

温庭筠的绮丽香艳、高适的悲壮苍凉、李清照的缠绵悱恻 、陆游的悲壮爱国

(孟)郊寒(贾)岛瘦(冷峻峭拔)、辛弃疾的雄阔豪壮、苏轼的雄奇奔放

诗歌的形象

人物形象 思想、品质、性格、节操及情感(诗中人物包括作者自己)

意象 渗透着诗人主观感受的客观事物的形象

意境 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题李凝幽居 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意象

(1)芳草——多比喻凄婉离恨或生生不息。{古代描写白帝城的文章}.

乐府诗: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

李煜:离恨恰如春草, 更行更远还生。

崔颢: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即以远接天涯,绵绵不尽,无处不生的春草,来比喻生生不息或离别的愁绪。

(2)芭蕉——常与孤独忧愁凄凉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

李清照: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舍情。

吴文英: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飕飕。

葛胜冲:闲愁几许,梦逐芭蕉雨。

(3)梧桐——表示凄苦、寂寞、惆怅或孤高、正直、坚强。

白居易《长恨歌》: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

李煜《相见欢》: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温庭筠《更漏子》: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更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王安石《孤 桐》: 天质自森森,孤高几百寻。凌霄不屈己,得地本虚心。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阴。明时思解愠,愿斫五弦琴。

(4)梅花——象征高洁、坚忍、超尘脱俗、不屈不挠的品格。

《卜算子》(陆游)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梅花》(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5)松柏——象征孤直、顽强、坚劲。

《论语》:“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 凋也。”

刘禹锡:后来富贵已凋落,岁寒松柏犹依然。

(6)菊花——高洁、坚贞、隐逸、脱俗 桃花——美女的容颜 牡丹——高贵、富贵

莲花——爱情、高洁 竹子——坚贞、高雅、气节/敬老爱幼、世代相传

杨花柳絮——飘零、离散。 柳树——分别 丁香——愁思情结 红豆——爱情或相思 长亭短亭——离情 精卫鸟——意志 喜鹊 ——报喜、喜讯

元稹 秋丝绕舍似陶家, 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 此花开尽更无花 。

刘禹锡《赏牡丹 》 庭前芍药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