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见诗写作文


篇一:《所见(250字)作文》

精选作文:所见(250字)作文 一个晴朗的上午,烈日当空。活波可爱的小牧童戴着草

帽,骑着家里赖以生存的大黄牛,来到一片大森林旁边,这里有丰富的水草,最适合黄牛饮

用,他悠闲地骑在老黄牛背上唱着美妙的歌曲。他的声音振动了整片大森林。 忽然,他

听见了鸣蝉知了知了的叫声,他停下脚步,想寻找这只鸣蝉,于是,他随着知了地声音走到

一棵柳树下,他用手扒开茂密的柳条,发现了一只鸣蝉,他想把鸣蝉捕捉回来,可是扒开柳

条的一瞬间,鸣蝉被惊吓到了,立马飞走了,他失望地摘了一支柳条,继续赶着黄牛放牧。

三年级:尚愿

篇一:《所见》续写

《所见》续写

北京东路小学 五(6)

班 李琰

小牧童眼珠骨溜一

转,诡异地笑了笑,那悦耳的歌声戛然而止。老黄牛似乎明白了他的意思,也静悄悄地站在

那儿一动不动。小牧童蹑手蹑脚地站在牛背上,仔细地端详着那只蝉。只见,它全身呈灰褐

色,两只黑溜溜的大眼睛闪着光芒,两只长长的翅膀比纸还要薄,真是漂亮!那只蝉似乎感

觉到了危险,嗖地一声飞到另一个树枝上,并停止了歌唱。但这一切,都没有逃过小牧童的

眼睛。“别以为你不出声我就抓不着你!”小牧童心想。他看准时机,猛地一蹬牛背跳起来就

向蝉儿扑去。机灵的蝉儿立刻感觉到了危险,敏捷地往边上一闪。小牧童扑了个空,重重地

摔在地上。

小牧童忍着疼痛爬{所见诗写作文}.

起来,“我一定要抓住你!”他气喘吁吁地说。然后,他轻轻地跳上牛背,慢慢地站起来,再

慢慢地踮起脚尖,瞅准蝉所在的位置,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伸出手捏住蝉的一只翅膀。“哈哈,

你终于成了我的囊中之物。”小牧童高兴地坐回牛背,踢了下老黄牛的肚子,催着牛慢腾腾地

回家了。树林里又响起了那嘹亮动听的歌声„„

看到这里,袁枚诗兴

大发,不加思索地就写出了脍炙人口的名诗《所见》。

篇二:改写《所见》

改写《所见》 夏季里的一天,天气炎

热、万里无云,袁枚昏昏欲睡,心想:热死了,我还是去树林里散散步吧。袁枚便来到了郊{所见诗写作文}.

外。这儿可真美啊!风景好似一幅优美的山水画。高大挺拔的蓬蓬勃勃,郁郁葱葱,碧绿的

小草铺满了大地,犹如一片柔软的大地毯;遍地都是盛开了的鲜花,袁枚顿时感到心旷神怡。

他继续缓步前行,来到了河边,只见一排排柳树依靠在水边,一阵风吹来,柳树姐姐的秀发

也随风飘扬起来。水中的荷花更是婀娜多姿,有的还是花骨朵儿,像个害羞的少女,不敢露

出脸面;有的半开半闭;还有的全开了,露出了淡黄色的花蕊,散发出淡淡的清香。青蛙似

乎也被这香味吸引过来,在这里打起了鼓,吹起了号。

正当袁枚如痴如醉

欣赏美景的时候,突然听到了一阵阵优美的放牛歌,循着声音望去,只见林间小路上一个头

戴草帽,脚下无鞋的小孩横坐在牛背上,在放声歌唱。这头又大又壮的黄牛好像跟牧童心有

灵犀似,也摇头摆尾的。柳树上的一只蝉也为他们伴奏。牧童突然灵机一动,心想:骑牛唱

歌多没意思啊,我捉一只蝉玩玩。牧童就突然停止了歌唱,真瞪着那只蝉,蝉好像也知道有

人要抓它,便“知了知了”叫得更大声了,来扰乱牧童。但牧童也不含糊,轻轻地跳下牛背,

蹑手蹑脚走到柳树前,目不转睛的盯着蝉看,生怕跑掉。屏住呼吸,然后以迅雷不及眼耳的

速度猛扑过来,最后牧童小心翼翼地打开

袁枚一切都看在了眼里,他此时诗兴大发,回到家中就写下了《所见》:

牧童骑黄牛,

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 忽然闭口立。

篇三:改写《所见》

改写《所见》

夏日的黄昏,夕阳西

下,天边一缕缕余光不再那么刺眼,柔和的它们美丽动人。红彤彤的太阳像小姑娘涨红的脸。

天边一片片流云五彩斑斓,火红的、金黄的、银灰的,酷似仙女的绸缎。一缕缕余光洒在波

光粼粼的湖面上,一闪一闪的,像洒上了一层碎金。

田野里,放眼望去,

绿油油的一片,稻穗儿乐弯了腰,一阵微风吹来,它们跳起了欢快的舞。田边的乡间小路上,

小野花姹紫嫣红,红的、黄的、粉的„„鲜艳无比。一棵棵大树枝繁叶茂,可以挡住烈日的

折磨。一条条小河弯弯曲曲的,河水清澈见底,一群群小鱼活蹦乱跳,来回穿梭。炊烟袅袅,

家家户户正在烧饭。

一阵清脆悦耳的歌

声传来,原来是一个全身黑黝黝的,悠然自得的小牧童。他头戴一顶草帽,身穿一件红色的

大衣,长着一双机灵的大眼睛。他骑在牛背上,沾了泥土的小脚丫随意地晃着。这头老黄牛

哞哞地叫着,仿佛在给小牧童伴奏呢!一阵蝉鸣传入小牧童的耳朵,他的歌声戛然而止,轻

轻地拉了拉僵绳,老黄牛停了下来,小牧童用他机灵的眼睛四处搜索,突然一只知了出现在

他的视线里。小牧童惊喜地跳下牛背,准备去捉那只知了。诗人袁枚见到了这一幕幕有趣的

情景,回到家中,他提起笔来,写下了这首流传至今的古诗《所见》:

牧童骑黄牛,

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

忽然闭口立。

改写《所见》

这是一个夏日的傍

晚,火红的太阳已经慢慢向西边的群山滑落下去,只留下一段灿烂的彩霞在天空。大地在彩

霞的映照下,一切都显得那么美丽。

“赤足走在窄窄的

田梗上„„”一阵清脆悠扬的歌声从树丛深处传来。歌声越来越近了,只见一个牧童骑着一

头老黄牛,披着满身的金光走了过来。你瞧,他头戴金黄的斗笠,一双乌黑的大眼睛扑闪扑

闪的,圆嘟嘟的小脸蛋儿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他可高兴了,或许是他今天把他的老黄牛带

到一个水草丰茂的地方去吃草;或许是他看到了一个鸟窝,看到了新的生命即将诞生;又或

许是他今天做了好事,得到了别人的夸奖。他斜坐在牛背上,一边高声地唱着欢快的歌,一

边将一双小脚丫欢快地晃动着。那吃得肚饱滚圆的老黄牛悠闲地迈着稳重的步子往村子里走,

似乎也沉浸在这美妙的景色中。

牧童正唱得高兴,一

阵清脆的蝉鸣声从附近响起。啊!有蝉,你竟敢和我比赛唱歌,好你个不知厉害的家伙。他{所见诗写作文}.

停止唱歌,侧耳仔细的倾听,然后伸头张望。突然,他的脸上浮起了笑容。他看见了那只蝉

儿正在路边的柳枝上旁若无人地唱着呢。

牧童从牛背上一跃而下,快步走向那柳树。快到那柳树了,他又慢下步子,一边猫着身子,一边把头仰着,眼睛目不斜视地望着那蝉,好像只好一不看那蝉,那蝉就要飞似的。近了,近了,离蝉只有一步之遥。牧童屏息凝视,向前伸出双手,然后慢慢地合拢。但蝉还没有感受到危险的降临,仍然“知了知了”地展示着自己美妙的歌喉。突然,牧童迅速将双手向中间一合,说时迟,那时快,蝉“吱——”地一声,成了牧童的囊中之物。

牧童笑着,他回到那老黄牛的身边,纵身跃上牛背,踏上了回家的归途。眼前的这一情景,刚好被路过的大诗人袁枚看见了。看着眼前的情景,他不禁诗兴大发,随口吟诵道:

牧童骑黄牛, 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 忽然闭口立。

捉知了

一个夏日的中午,火辣辣的太阳烘烤着山脚下的林间小道。

这时从远处晃晃悠悠地走来了一头肥壮的大黄牛,牛背上坐着一个八、九岁的牧童。只见他浓眉大眼,头上戴着一个用柳枝编织成的小草帽,光着一双小脚丫。牧童横坐在牛背上,一边挥舞着手里的柳条,驱赶着牛身上的苍蝇,一边高声唱着那熟悉的歌曲:“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嘹亮的歌声穿过大片大片的树林。树林中的蝉也一起使劲地鸣叫着,好像在和牧童比赛唱歌,你唱我叫,此起彼伏。忽然,牧童停止了唱歌,用手轻轻拉了一下牛角,牛便停下了脚步,转回头看着背上的牧童,好像在问:“小伙子,怎么不走了?有事吗?”。牧童“跐溜”一下滑下牛背,一溜烟地朝小路边的一棵树跑去。哦,原来在这棵树的枝头趴着一只乌黑发亮的蝉。牧童轻手轻脚的往树上爬去。这时蝉儿似乎觉察到了什么,也不唱了,并收紧羽翼,往高处爬了几步。牧童知道蝉的警惕性很高,于是也躲在一堆树叶后面,一动不动,连大气也不敢出。过了一会,蝉感觉并没有危险,终于放松了警惕,在枝头上张开燥热的翅膀,继续唱起了歌:“知——了!知——了!”牧童看到蝉不再注意四周的动静了,就小心翼翼地慢慢地靠近,他手疾眼快一把就抓住了正在鸣叫的蝉,蝉一边挣扎一边拼命的叫着。牧童滑下树来,把头上的柳条帽拿下来改编成了一个小篓,把蝉装了进去,然后敏捷地跳上黄牛的背,一边高声唱着歌,一边高高兴兴地往家里走去。

改写《所见》 一个夏日的中午,火辣辣的太阳烘烤着山脚下的林间小道。

这时从远处晃晃悠悠地走来了一头肥壮的大黄牛,牛背上坐着一个八、九岁的牧童。只见他浓眉大眼,头上戴着一个用柳枝编织成的小草帽,光着一双小脚丫。牧童边走边唱,歌声嘹亮,响彻林间,给这个夏天增添了些许生机。

嘹亮的歌声穿过大

片大片的树林,树林中的蝉也一起使劲地鸣叫着,好像在和牧童比赛唱歌,你唱我叫,此起彼伏。忽然,歌声停下来,小牧童脊背挺直,嘴巴紧闭,两眼凝望着高高的树梢。“知了,知了,知了??”树上,一只蝉儿也在扯开嗓门,自鸣得意地唱呢!正是它把小牧童吸引住了,他真想将蝉儿捉一只玩玩呢! 于是,牧童蹑手蹑脚转到大树后面,猛地伸出双手——他想从后面捂住那只蝉, “呲儿”的一声,狡猾的蝉儿打了个旋儿,飞走了,只剩下牧童在那儿失落地发呆。

这情景,全被诗人看在眼里,写进诗中:

牧童骑黄牛, 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 忽然闭口立。

改写《所见》 在一个烈日炎炎的夏天,大地像个大蒸笼似的。这时,一个穿着红背心,头上扎着一根辫子的牧童,正赶着一只强壮的黄牛,慢悠悠地走向一条小河边吃草。

他坐在黄牛背上欢快地唱着牧歌,悠扬的歌声在森林上空回荡,久久不能散去。

忽然,牧童停住了唱歌,坐在黄牛背上一动不动。原来,牧童看见了树上有一只蝉,他想把那只蝉抓回去。于是,牧童慢慢把黄牛赶到河边吃草,他轻手轻脚地下了牛背。仔细一看,这只蝉的个头很大,牧童想:如果把这只蝉抓回去,和我的小伙伴比一下。特别是那个住在我隔壁家的王二,称自己什么常胜将军,这次回去一定给他好看。可是这只蝉飞到了一棵很高的树上。牧童怎么够也抓不着,于是牧童想出了一个办法,他把黄牛赶到树下,他慢慢爬上黄牛的背上踮起脚尖。突然,猛地一捂,终于抓到了那只蝉。

他连忙做了一个简单的小笼子,把那只蝉放在笼子咯,等黄牛吃完草,赶着黄牛唱着刚才没唱完的歌,高高兴兴地回了家。

改写《所见》 炎炎夏日的一天,火热的太阳炙烤着大地,万物都热得无精打采。当然,威名远扬的诗人袁枚也不例外。他心情十分烦躁,就连平时动听的蝉鸣声在他耳中也格外烦人。他实在忍不住了,便走到附近的树林里乘凉。

袁枚来到了树林里,忽然,袁枚听见身后有牛叫声,便立马转过身去看个究竟。只见一个白白胖胖的小牧童,戴着一顶斗笠,两腮红扑扑的,很可爱,他悠然自得地坐在温顺的老黄牛背上。嘴里还唱着歌,那歌声是那么动听、悦耳,连袁枚都如痴如醉。

这时,停在树上的蝉也不甘示弱,放声高歌起来。牧童这才意识到它的存在。只见他脑袋一转,眼睛一眨,眉毛一挑,一个鬼点子便诞生了。

牧童神不知鬼不觉地跨下牛背,蹑手蹑脚地牵着老黄牛来到了柳树下,袁枚笑了笑:原来他想抓蝉啊,这孩子

真机灵!那孩子目不转睛地凝视着蝉,弯腰从地上捡了一根树枝,对着蜘蛛网绞了又绞,心想:蝉啊蝉,你就是有天大的本事也逃不出我的手掌心了。袁枚笑了,这孩子可真聪明啊,想到了这个既简单,又实用的办法。他站在牛背上,不费吹灰之力就把那只蝉收入囊中了。他的嘴角顿时挂上了一丝透露着胜利喜悦的微笑。

看到这儿,袁枚诗兴大发,写下了名垂千古,朗朗上口的作品《所见》!

改写《所见》 一天黄昏,清朝大诗人袁枚批阅了一天的公文,觉得头昏眼花,于是想到郊外散散心。{所见诗写作文}.

他不知不觉来到了一口池塘前。突然,耳边传来一阵悦耳的歌声,循着这歌声,他看见了一个身穿红衣绿裤的小男孩坐在牛背上,牛儿拉着他正悠哉悠哉地往前走去,那动听的歌声正是小男孩传出来的。 忽然,小男孩似乎发现了什么好玩的东西,停止了歌唱,飞身下了牛背,蹑手蹑脚地走到一颗柳树下,站住了,原来,他是要捉蝉呢!只见他眼睛直直地盯着树上的蝉,然后举起右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用劲一扣,接着将头凑上去,把手指掀开一点缝,哈哈,他满脸笑容,看来他是捉住蝉了。随即,他折下蝉的一点翅膀,好不让它飞,然后捧着蝉,眉飞色舞地跃上牛背,牛儿又悠哉悠哉地地拉着小男孩往前走去。

袁枚见了此情此景,不禁哈哈大笑,他既感受到了孩子的天真、可爱,又感受到了田园生活的美妙。他捋了捋胡子,随口吟出一首脍炙人口的诗: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把鸣蝉,忽然闭口立。

《所见》改写 一个炎热的夏天,我独自一人坐在墨香浓浓的书房里,感觉就像在一个大蒸笼里被闷着,热极了。于是,我甩着双袖,去不远的小树林里走一走,散一散身上的热气。

来到小树林,这儿的天气就像换了个季节似的,原本烈日当空,在这儿却树阴遍地;原本空气闷热,在这儿却凉爽无比??在这郁郁葱葱的小树林中,让我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舒畅。

走着走着,一首嘹亮的牧歌传入我的耳中,那歌声优雅婉转,在小树林中久久地回荡着,令我神清气爽。是谁在歌唱?我在心中默默地问着自己,于是加快了脚步。朝着歌声的源头走了一会儿,一个小牧童便映入我的眼帘。这小牧童可真悠闲自在,头上戴着精致的小草帽,草帽上插着一棵狗尾巴草,身上穿着一件打着补丁的粗布衣服,两只光着的小脚丫摇来晃去。最有趣的是,他还舒舒服服地倒卧在黄牛背上,真像个小张果老!突然,那个牧童拍拍老黄牛的背,那老黄牛听话地站立在那儿。小牧童也停止了歌声,屏住呼吸,一动不动,一声不吭,眼睛紧紧地盯着一棵大柳树上正在唱歌的鸣蝉,这情形就如一尊雕塑立在田间。哈哈,原来他是想捉住那只蝉呀!

看着这牧童,我的烦

篇二:《《所见》续写》

《所见》续写

北京东路小学 五(6)班 李琰

小牧童眼珠骨溜一转,诡异地笑了笑,那悦耳的歌声戛然而止。老黄牛似乎明白了他的意思,也静悄悄地站在那儿一动不动。小牧童蹑手蹑脚地站在牛背上,仔细地端详着那只蝉。只见,它全身呈灰褐色,两只黑溜溜的大眼睛闪着光芒,两只长长的翅膀比纸还要薄,真是漂亮!那只蝉似乎感觉到了危险,嗖地一声飞到另一个树枝上,并停止了歌唱。但这一切,都没有逃过小牧童的眼睛。“别以为你不出声我就抓不着你!”小牧童心想。他看准时机,猛地一蹬牛背跳起来就向蝉儿扑去。机灵的蝉儿立刻感觉到了危险,敏捷地往边上一闪。小牧童扑了个空,重重地摔在地上。

小牧童忍着疼痛爬起来,“我一定要抓住你!”他气喘吁吁地说。然后,他轻轻地跳上牛背,慢慢地站起来,再慢慢地踮起脚尖,瞅准蝉所在的位置,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伸出手捏住蝉的一只翅膀。“哈哈,你终于成了我的囊中之物。”小牧童高兴地坐回牛背,踢了下老黄牛的肚子,催着牛慢腾腾地回家了。树林里又响起了那嘹亮动听的歌声……

看到这里,袁枚诗兴大发,不加思索地就写出了脍炙人口的名诗《所见》。

篇三:《改写《所见》》

改写《所见》 夏季里的一天,天气炎热、万里无云,袁枚昏昏欲睡,心想:热死了,我还是去树林里散散步吧。袁枚便来到了郊外。这儿可真美啊!风景好似一幅优美的山水画。高大挺拔的蓬蓬勃勃,郁郁葱葱,碧绿的小草铺满了大地,犹如一片柔软的大地毯;遍地都是盛开了的鲜花,袁枚顿时感到心旷神怡。他继续缓步前行,来到了河边,只见一排排柳树依靠在水边,一阵风吹来,柳树姐姐的秀发也随风飘扬起来。水中的荷花更是婀娜多姿,有的还是花骨朵儿,像个害羞的少女,不敢露出脸面;有的半开半闭;还有的全开了,露出了淡黄色的花蕊,散发出淡淡的清香。青蛙似乎也被这香味吸引过来,在这里打起了鼓,吹起了号。

正当袁枚如痴如醉欣赏美景的时候,突然听到了一阵阵优美的放牛歌,循着声音望去,只见林间小路上一个头戴草帽,脚下无鞋的小孩横坐在牛背上,在放声歌唱。这头又大又壮的黄牛好像跟牧童心有灵犀似,也摇头摆尾的。柳树上的一只蝉也为他们伴奏。牧童突然灵机一动,心想:骑牛唱歌多没意思啊,我捉一只蝉玩玩。牧童就突然停止了歌唱,真瞪着那只蝉,蝉好像也知道有人要抓它,便“知了知了”叫得更大声了,来扰乱牧童。但牧童也不含糊,轻轻地跳下牛背,蹑手蹑脚走到柳树前,目不转睛的盯着蝉看,生怕跑掉。屏住呼吸,然后以迅雷不及眼耳的速度猛扑过来,最后牧童小心翼翼地打开

袁枚一切都看在了眼里,他此时诗兴大发,回到家中就写下了《所见》:{所见诗写作文}.

牧童骑黄牛, 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 忽然闭口立。

篇四:《学古诗,写作文》

龙源期刊网 .cn

学古诗,写作文

作者:周春香

来源:《课程教育研究·上》2013年第08期

【中图分类号】G62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8-0082-01 小学课本里选了很多古诗词,老师在教学生学习古诗词时可以把写作也结合起来,学以致用,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例如学习《春晓》(作者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

老师在基本讲解分析使学生有所理解后。再叫学生发挥联想和想象有创造性的散译这首诗。同学们的散译真可谓百花齐放,各有千秋,足见这种训练极大的调动了学生学习古诗和练习写作的积极性,收效甚佳。如三位同学的散译:

春天酣睡,醒来时不觉已经天亮了,处处都可以听到悦耳动听的鸟的鸣叫声。夜里沙沙的风声雨声,不知花儿吹落了多少了。

“春乏秋困”,说的真没错啊,春天的晚上,不知不觉的就一觉睡到大天亮。被鸟鸣声叫醒,只听见处处莺歌燕语,好一派热闹景象。时间可过得真快,春天很快即将过去,秋风秋雨在一个晚上偷偷袭来,当风雨声敲打着门窗吵醒我的美梦后,我急了,担心的想:那些美丽的花不知被风雨吹落了多少啊!

春天在人们的期盼中终于款款而来,大自然以无可比拟的热情迎接了这位生机勃勃的贵客,一个个地把她延请到自家田头地畔。好了好了,家里也都春光荡漾:庭院的梨树枝一点一点的新绿,水边的杨柳枝一天天的柔媚,转眼就会演变出“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的怡人景致。春天的静好给人安好的心情。春梦最让人沉醉酣睡,竟不知不觉的天已大亮。微微睁开眼,阳光洒金散银,闪闪烁烁的耀眼,鸟儿在屋外早已在花草树木间开演了大型的音乐会,各种调值的鸣声皆婉转悦耳催人心花怒放。又是一个美好天。看啊,李婶家的大丽花一夜开了七朵八朵,朵朵鲜艳,杜叔的郁金香含苞待放;金贵哥家的芍药笑红了脸,王姨家的油菜花黄灿灿给小山缠了一条散发着浓香的漂亮围裙。

这个例子可以表明把古诗文和写作的学习结合起来,相辅相成,是提高古诗阅读和写作能力的有效途径。

篇五:《所见》

《所见》是一首五言绝句,是清代文人袁枚所作。本诗描绘了一幅林中牧童一派天真快乐的画面,表达了作者对田园风光的喜爱之情。

所见

创作年代清

作品出处《随园诗话》

文学体裁五言绝句

作 者袁枚

所见

牧童⑴骑黄牛,

歌声振⑵林樾⑶。

意欲⑷捕⑸鸣⑹蝉,

忽然闭口立⑺。[1]

⑴牧童:指放牛的孩子。

⑵振:振荡;回荡。说明牧童的歌声嘹亮。

⑶林樾(yuè):指道旁成阴的树。

⑷欲:想要。

⑸捕:捉。{所见诗写作文}.

⑹鸣:叫。

⑺立:站立。

译文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

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

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

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旁。

3创作背景

编辑

《所见》写的是一个牧童骑着牛,唱着歌,忽然听到蝉的叫声,于是停住歌声跳下牛背,准备捕捉蝉。这一切叫袁枚看见了,袁枚就写了一首诗,叫“所见”,意思是说诗中写的内容是袁枚亲眼看到的。[2]

4作品鉴赏

赏析一

其一诗人首先是写儿童放牛时候的轻松心态,骑在黄牛背上一边走一边歌唱,心情何等得畅快,嘹亮的歌声在树阴间回荡,这是一幅悠闲的景象。后诗人笔锋一转,写儿童不知为何突然想捕捉知了,可能是回家玩耍,也可能是为别人捕捉的,总之为了不惊动树上鸣叫的知了,儿童小心翼翼地停止了歌唱,俨然一副认真的模样,这与前面边放牛边歌唱的样子截然相反。诗中只是写了儿童从动到静的变化这一事实,可是并没有点明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到底是什么,这反而留给读者遐思的空间。

其二诗作多通过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的描写,直接抒发生活的感受,诗看似闲情逸致,实则寄托情思。袁枚的作品不顾及格律,活泼自由,语言浅显明了,形象自然生动。《所见》一诗描写了作者偶然所见的一件小事。全诗用叙述的方式,通过叙述牧童的动作,形象的刻画出了放牛娃天真活泼和率真的神态,充满生活情趣。读诗如临其境,如闻其声。

其三《所见》本诗的写作特色诗“缘景以见情”。只有兼诗情画意之美,得情景交融之妙,才算是最上乘之作。《所见》,当然不能算是诗中的珍品,但也不失为一首好诗。它之所以好,就在于画中有人,景中有情,而且表现的是诗人的“真性情”。在这里,画是两幅,而主人公却是一个,这便是那位天真烂漫、活泼可爱的牧童。诗成功地刻划了他的形象。前两句,通过“骑”和“振”两个动词,把牧童那种悠闲自在、无忧无虑的心情和盘托了出来。他几乎完全陶醉在 大自然的美景之中,简直不知道世间还有“忧愁”二字。正因为心中欢乐,才不禁引吭高歌,甚至于遏行云,“振林榔”。第 三句,写牧童的心理活动,交代了他“闭口立”的原因,也是全诗的转折点。第四句“忽然”一词,把这个牧童发现树上鸣蝉时的惊喜心情和机警性格栩栩如生地表现了出来。而“闭”和“立 ” 两个动词,则把这个牧童天真的神态和孩子式的机智刻划得淋漓尽致。你看他正在悄悄地站在树下,歪着头眼睛望着鸣蝉,心里想着怎样去捕捉才不会让它逃掉哩!

综观全诗,它所描绘的和平、宁静和优美如画的田园风光。所刻划的活泼、自在和天真无邪的牧童形象,究竟表 现了诗人怎样的一种思想感情呢?诗人曾经说过 “诗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也。”毋庸讳言,诗所描绘、所刻划的,正 是诗人毕生追求的境界,也正是他所一再强调的“真性情”。然而,现实却并非总是如此完美的。也许这正是诗人无法 解决的主观和客观户间的矛盾吧![3]

赏析二

诗的艺术表现是成功的。第一句平平而起,不着痕迹。第二句调子突然高昂,旋律突然加快,从而形成一个高 潮。第三句是过渡,是作势。第四句,急转直下,如千尺悬瀑坠入深潭,戛然而止。从“振林袍”到“闭 口 立”,这是一个多 么大的起伏,一个多么强的跌宕 !“此时无声胜有声”。正是在这种起伏变化中获得了巨大的艺术效果。诗的语言,明 白如话,质朴无华,十分本色。大概诗人认为,只有这样的诗才能更好地直抒性情吧!顺便提及这是一首古绝。古绝与今绝 (古称律绝)的区别是前者多用仄韵不讲究平仄格式后者反是。这首诗用是入声韵也不讲究平仄所以是古绝。[3]

诗人先写小牧童的动态,那高坐牛背、大声唱歌的派头,何等散漫、放肆;后写小牧童的静态,那屏住呼吸,眼望鸣蝉的神情,又是多么专注啊!这从动到静的变化,写得既突然又自然,把小牧童天真烂漫、好听多事的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至于下一步的动静,小牧童怎样捕蝉,捕到没有,诗人没有写,留给读者去体会、去遐想、去思考。[4]

5作者简介

袁枚(1716-1797年),清代人、诗论家。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仓山居士

,随园主人,随园老人。钱塘(今浙江杭州)人。袁枚是乾隆、嘉庆时期代表诗人之一,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为“乾隆三大家”。乾隆四年(1739年)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乾隆七年外调做官,曾任江宁、上元等地知县,政声好,很得当时总督尹继善的赏识。三十三岁父亲亡故,辞官养母,在江宁(南京)购置隋氏废园,改名“随园”,筑室定居,世称随园先生。自此,他就在这里过了近50年的闲适生活,从事诗文著述,编诗话发现人才,奖掖后进,为当时诗坛所宗。著作有《小仓山房文集》;《随园诗话》16卷及《补遗》10卷;《新齐谐》24卷及《续新齐谐》10卷;随园食单1卷;散文 ,尺牍,随园食单说部等30余种。散文代表作《祭妹文》,哀婉真挚,流传久远,古文论者将其与唐代韩愈的《祭十二郎文》并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