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诗句的作文


篇一:《古诗改写作文》

古诗改写作文

改写是一种根据原文的内容,改变表达方式的习作练习。改写改体裁,如把诗歌改成记叙文,可以改人称,如把第一人称改成称,可以改结构,如把倒叙改成顺序等等。

把古诗改写成记叙文,不仅能够激发学生读古诗、学古诗的兴能提高学生对古诗的赏析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养察、勤动笔的良好习惯。

把古诗改写成记叙文,是小学生作文训练的常见的方式。改写做到“三要”。

1、要理解古诗的意境

《宿新市徐公店》是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古诗二首一首古诗。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杨万里写的,诗的原文是“篱落疏深,树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这描写暮春农村景色的诗歌,它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春意盎然的景象的儿童。前两句“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点出儿童乐,天真的背景。在稀稀落落的篱笆旁,有一条小路伸向远方,上的花已经凋落了,而新叶却刚刚长出,还没有形成树阴。后两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描绘的是儿童捕蝶的欢乐场面。奔跑着,追扑翩翩飞舞的黄色的蝴蝶,可是黄色的蝴蝶飞到黄色丛中,孩子们再也分不清、找不到它们了。

这首诗运用白描手法,平易自然,形象鲜明,内容浅显易懂,理解起来不难。

2、要把握古诗的原意

改写古诗不能改变古诗的原意,在主要情节不变的情况下,把包含的内容呈现出来,把古诗写得丰满起来。《宿新市徐公店》写景,后两句写儿童扑蝶的天真与快乐。改写的时候就应该把握

容:景色描写和儿童扑蝶。景色描写是儿童扑蝶的背景,因此,重点内容应该是后两句“儿童扑蝶”的情景。

3、要展开合理的想象

《宿新市徐公店》前两句“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捕蝶的背景。篱笆和小路,点明这是农村;“花落未成阴”中的“菜花”都说明这是暮春季节。因此,在改写的时候要把握的时间和地点。

后两句“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诗人将彩笔转入中心,描绘儿童捕蝶的欢乐场面,这是这首诗的传神之处。“急追”是快速奔跑追逐的意思,这两个动词十分形象贴切,将儿童活泼、好奇好胜的神态和心理刻画得惟妙惟肖,跃然纸上,而“花无处寻”则将活动的镜头突然转为静止。“无处寻”三字给读想象回味的余地,仿佛我们面前又浮现出一个面对一片金黄菜花蹰、不知所措的儿童。因此,此处要展开合理的想象,抓住孩子、神态,想象孩子的语言,让古诗丰满起来,这样,才能让古诗的内涵凸显出来。

把古诗《江畔独步寻花》改写成记叙文 (字数要在450字左右)

江畔独步寻花

(唐)杜甫

黄四娘家花满蹊,

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恋戏蝶时时舞,

自在娇莺恰恰蹄。

(一)

春,一年一度的春季又回到了神州大地。树上活泼可爱的鸟儿叽叽喳喳地说:「春天到啦,春姑娘回来啦,大地复苏啦,真好啊!真美啊!」

是的,人间的确是很美的。看,通往黄四娘家的小路上,开满了五颜六色的鲜花,彷佛是神话里的「花花世界」。他们以迷人的芬芳,妖娆的风咨,招来了许多「小客人」——小蜜蜂呀,蝴蝶呀,飞蛾呀,甲虫呀……,他们给平坦无奇的小路带来了生机,使小路不再孤独寂寞,连过路的人都流连忘返,不愿离去了。穿著各种各样衣服的彩蝶翩翩起舞,彷佛是为了老朋友的到来而高兴。蝴蝶一会儿落在花的海洋中,和花儿谈谈心;一会儿又飞起盘旋,和花儿嬉戏。看得出蝴蝶实在不愿离去,就连大师人杜甫也徘徊流连。看到这仙境般的景色,不禁心旷神怡,怎麼还会想到要离开呢?

花儿的能耐可真是非凡啊!不光吸引了蝴蝶和诗人,还招来了许多「歌唱家」——黄莺鸟。它们落在花丛中,「喳喳」叫了几声,彷佛是在说:「总算找到一个好地方唱歌了!」接著就放开银铃似的歌喉尽情歌唱起来。这婉

转和谐的啼鸣,使诗人杜甫沉浸在诗情画意之中。

一阵微风吹过,花的香气扑鼻而来。一群漂亮的蝴蝶飞了过来,在花上翩翩起舞,舍不得离开。

小巧玲珑、漂亮的黄莺在花丛中跳来跳去,唱起了优美动听的歌。杜甫完全陶醉在眼前的美景中。

杜甫赞叹道:“黄四娘家的花真是名不虚传,美不胜收。”

(二)

阳春三月的某一天,诗人杜甫在江边漫步,好不自在。忽然,他闻到一阵阵幽香,这个香味诱使他情不自禁地向前走去。片刻,杜甫便身处在一间乡村简陋的小屋前,这使诗人杜甫不由的想起在来小路上繁花似锦,他猜测这间小屋的主人必定是位爱花之人。

过了一会儿,从屋里出来一位闭花羞月的山村妇女,只见她手提木桶,身穿粗布衣,他见到诗人杜甫站在自己家小屋前,便微笑着邀请杜甫坐下并和诗人交谈了起来.从闲聊当中,杜甫知道了这位中年妇女名叫黄四娘,乃是位爱花之人,且家中的各种鲜花多不胜数。杜甫这才留意大利到小屋的四周布满了鲜花,各种鲜花在阳光下争奇斗艳,竞相开放。一朵朵鲜花把花枝压得像弓似的,一阵微风吹过,花枝摇动,不时的送来缕缕清香。有几只蝴蝶不停的在花上盘旋,舞姿翩翩。好像在说:“瞧,我们的诗圣杜甫来了,让我们一起赏花吧!”杜甫正看得出神,这时耳边传来“恰恰”脆鸣,抬头一看,几只美丽可爱的黄莺正在树枝上叽叽地叫,像是演唱着一曲美妙的春天赞歌。

(三)

春天来了,百花齐放。大诗人杜甫听说江畔边有一

个叫黄四娘的人,她家的花园中有着各种各样的植物,现在正是万物复苏的时候,那儿一定是姹紫嫣红。于是,杜甫决定去江畔赏花。

杜甫来到江畔,只见江水滚滚,奔流不息。春风吹拂着,吹得脸上暖洋洋的,一股浓郁的春天气息洒在这江畔上。可是江岸上绿草如茵,只有几朵零星的野花,哪有黄四娘家的花园呢?

杜甫不禁有些失落。这时,一阵风过,杜甫闻了闻,风中夹杂着浓郁的花香,不知是什么花,应该是许多花汇集在一起的吧!杜甫在花香之中陶醉了,这香气把刚才的失落一扫而光,杜甫完全沉浸在花香之中了。

风止了,杜甫才清醒过来。“刚才的花香太迷人了,难道那边就是黄四娘家的大花园吗?”想到这儿,杜甫立刻精神一振,他顺着花香走去。

朵朵鲜花把花枝压得像弓似的,一阵微风吹过,花枝摇动,不时的送来缕缕清香。有几只蝴蝶不停的在花上盘旋,舞姿翩翩。好像在说:“瞧,我们的诗圣杜甫来了,让我们一起赏花吧!”杜甫正看得出神,这时耳边传来“恰恰”脆鸣,抬头一看,几只美丽可爱的黄莺正在树枝上叽叽地叫,像是演唱着一曲美妙的春天赞歌。

《清平乐·村居》

篇二:《写文章有用的诗句》

写文章有用的诗句

1、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2、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诗经大序)

3、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诗经小雅鹤鸣)

4、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诗经大雅抑)

5、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 (尚书)

6、满招损,谦受益。 (尚书大禹谟)

8、多行不义必自毙。 (左传)

9、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左传)

10、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左传) 11、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老子)

13、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老子)

14、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15、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论语公冶长)

16、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颜渊)

17、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论语卫灵公)

18、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论语述而)

19、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为政)

20、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论语子罕)

21、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为政)

22、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论语雍也) 2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

语述而)

25、大道之行,天下为公。 (礼记礼运)

26、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礼记中庸)

27、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礼记学记)

28、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离骚)

29、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楚辞卜居)

30、尽信书,不如无书。 (孟子尽心下)

3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告子下)

32、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孟子公孙丑)

34、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孟子尽心上)

35、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公孙丑)

36、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滕文公)

37、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荀子劝学)

38、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庄子养生主)

39、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庄子)

40、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中庸)

41、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淮南子说林训)

42、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战国策荆轲刺秦王)

44、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史记陈涉世家)

45、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史记高祖本纪)

46、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 (史记留侯世家)

47、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史记报任少卿书)

48、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史记淮阴侯 列传)

49、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汉书枚乘传){写诗句的作文}.

50、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汉枚乘上书谏吴王)

51、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52、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后汉书冯异传)

53、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后汉书广陵思王荆传)

54、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 (后汉书宋弘传)

55、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 (后汉书)

56、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三国曹操龟虽寿)

57、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三国曹操短歌行)

59、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三国诸葛亮诫子书)

60、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三国刘备)

61、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 (西晋陈寿三国志)

62、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东晋陶渊明杂诗)

64、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 (南朝萧铎)

65、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北齐书元景安传)

66、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新唐书元行冲传)

67、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唐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71、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唐李白将进酒)

72、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唐李白行路难)

73、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74、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唐杜甫奉赠韦左丞二十二韵)

75、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唐杜甫望岳)

77、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79、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 (唐韩愈进学解)

82、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唐刘禹锡陋室铭)

8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唐刘禹锡陋室铭)

84、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 唐白居易琵琶行)

85、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 唐白居易长恨歌)

86、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 唐白居易长恨歌)

87、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 唐元稹离思)

88、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 唐刘希夷)

90、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 唐颜真卿)

92、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唐 李绅悯农)

93、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唐李商隐无题)

94、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唐李商隐无题)

95、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唐李商隐无题)

98、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唐僧云览)

99、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五代李煜

乌夜啼)

100、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五代 晏殊蝶恋花)

101、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宋范仲淹岳阳楼记) 103、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宋朱淑真生查子)

104、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宋 柳永凤栖梧) 105、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宋司马光 资治通鉴)

106、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宋司马光 训俭示

107、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宋朱熹观书有感) 108、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宋王安石登飞来 109、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宋苏轼题西林壁) 110、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宋苏轼) 111、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宋苏轼水调歌头)

112、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宋苏轼水调歌头) 113、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宋李清照夏日绝句

114、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宋李清照醉花阴) 115、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宋李清照如梦令) 116、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宋秦观鹊桥仙) 117、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宋陆游游山

118、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宋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119、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 (宋陆游)

篇三:《古诗改写作文》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离别家乡岁月多, 近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 春风不改旧时波。{写诗句的作文}.

贺知章在天宝三载(744),辞去朝廷官职,告老返回故乡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时已八十六岁,这时,距他中年离乡已有五十多个年头了。人生易老,世事沧桑,心头有无限感慨。《回乡偶书》的“偶”字,不只是说诗作得之偶然,还泄露了诗情来自生活、发于心底的这一层意思。

第一首写于初来乍到之时,抒写久客伤老之情。在第一、二句中,诗人置身于故乡熟悉而又陌生的环境之中,一路迤逦行来,心情颇不平静:当年离家,风华正茂;今日返归,鬓毛疏落,不禁感慨系之。首句用“少小离家”与“老大回”的句中自对,概括写出数十年久客他乡的事实,暗寓自伤“老大”之情。次句以“鬓毛衰(cuī催,疏落之意)”顶承上句,具体写出自己的“老大”之态,并以不变的“乡音”映衬变化了的“鬓毛”,言下大有“我不忘故乡,故乡可还认得我吗”之意,从而为唤起下两句儿童不相识而发问作好铺垫。

三四句从充满感慨的一幅自画像,转而为富于戏剧性的儿童笑问的场面。“笑问客从何处来”,在儿童,这只是淡淡的一问,言尽而意止;在诗人,却成了重重的一击,引出了他的无穷感慨,自己的老迈衰颓与反主为宾的悲哀,尽都包含在这看似平淡的一问中了。全诗就在这有问无答处悄然作结,而弦外之音却如空谷传响,哀婉备至,久久不绝。

就全诗来看,一二句尚属平平,三四句却似峰回路转,别有境界。后两句的妙处在于背面敷粉,了无痕迹:虽写哀情,却借欢乐场面表现;虽为写己,却从儿童一面翻出。而所写儿童问话的场面又极富于生活的情趣,即使我们不为诗人久客伤老之情所感染,却也不能不被这一饶有趣味的生活场景所打动。

陆游说过:“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回乡偶书》二首之成功,归根结底在于诗作展现的是一片化境。诗的感情自然、逼真,语言声韵仿佛自肺腑自然流出,朴实无华,毫不雕琢,读者在不知不觉之中被引入了诗的意境。象这样源于生活、发于心底的好诗,是十分难得的。

我36岁时,身体强壮,满腹诗文。那年,皇帝千挑万选,把我选到京城做官。从那时侯起,我日日公务繁忙,也没有时间回家和亲人团聚。39年以后,也就是现在的我,已经老态龙钟。皇帝见我不中用,耳朵有点聋,眼睛有点花,是个75岁的老人了,就下旨让我辞官,告老还乡。想到我能很快见到我的亲人,我那满是皱纹的脸上浮出了笑容。

我坐着马车,看着祖国的秀丽风光,心想:我的家乡——绍兴还是那副老模样吗?我真恨不得立刻回家,一定要尝尝那园子里的嫩丝瓜、通红通红的西红柿……傍晚一定要到大桃树下乘凉,还要到那个又大又圆的鱼塘钓鱼……我的家乡口音几十年没有改变,可我的头发却斑白了真不知道我的老伴和家人还认不认识我。

经过一个月的风餐露宿,我终于赶回了家乡。啊,我的家乡,我的家!我年轻时盖的那间茅屋还在,那清清的鱼塘还在,那五颜六色的金鱼还在!我还看到一群活泼可爱的小孩在我的房子前嬉戏,啊,这一定是我的儿孙吧?我虽白发苍苍,一把胡须,但现在儿孙满堂,我也心满意足了。几个小孩见我走来,好奇地围着我,一位稍大的、胆大的小男孩,仰着头,

笑嘻嘻的对我说:“老爷爷,您从哪儿来,要到哪去呀?”听到这话,我满脸苦笑,感慨万分,一时诗兴大发,吟出了一首诗: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认识,笑问客从何出来?

七步诗 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豆萁:豆秸。 釜:锅。

据《世说新语·文学》记载:“文帝(曹丕)尝令东阿王(曹植)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法(杀),应声便为诗……帝深有惭色。”该诗千百年来一直脍炙人口,历传不衰。又,“幼儿版”的《七步诗》被改编成这样:煮豆燃豆萁,

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

谢灵运曾说:“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释常谈》)刘勰的《文心雕龙.才略》中也说:“子建思捷而才俊, 诗丽而表逸。”明代王世贞的《艺苑卮言》也说:“子建天才流丽,虽誉冠千古,而实避父兄,何以故?才太高,辞太华。”可见前人都指出了曹植才华出众,禀赋异常的特点,而最能表现其才华的例子就是这首《七步诗》。

据《世说新语.文学》中说,曹丕做了皇帝以后, 对才华横溢的胞弟曹植一直心怀忌恨,有一次,他命曹植在七步之内作诗一首,如做不到就将行以大法(处死),而曹植不等其话音落下,便应声而说出六句诗来,就是上面的这首脍炙人口的诗。因为限止在七步之中作成,故后人称之为《七步诗》。据说曹丕听了以后“深有惭色"不仅因为曹植在咏诗中体现了非凡的才华, 具有出口成章的本领,使得文帝自觉不如,而且由于诗中以浅显生动的比喻说明兄弟本为手足,不应互相猜忌与怨恨,晓之以大义,自然令文帝羞愧万分,无地自容。

此诗纯以比兴的手法出之,语言浅显,寓意明畅,无庸多加阐释,只须于个别词句略加疏通,其意自明。第二句中的“漉豉”是指过滤煮熟后发酵过的豆子,用以制成调味的汁液。“萁”是指豆茎,晒干后用来作为柴火烧,萁燃烧而煮熟的正是与自己同根而生的豆子,比喻兄弟逼迫太紧,自相残害,实有违天理,为常情所不容。诗人取譬之妙,用语之巧,而且在刹那间脱口而出,实在令人叹为观止。“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二语,千百年来已成为人们劝戒避免兄弟阋墙、自相残杀的普遍用语,说明此诗在人民中流传极广。

此诗最早就被记录在《世说新语》之中,后来流传的仅有四句,即:“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大概是因为在传播过程中为它是否真出于曹植之手尚难肯定。然《世说新语》的作者去曹魏之世未远,所述自然有一定的依据,而且据《世说新语》中引《魏志》中了也说曹植“出言为论,下笔成章”,曹操曾试之以《登铜雀台赋》,植援笔立成,而且斐然可观,所以曹植在七步之内作出这样一首好诗也完全是可能的。因此,我们还是把它作为曹植的作品来介绍给读者诸君。

当然,此诗的风格与曹植集中的其他诗作不尽一致,因是急就而成,所以谈不上语言的锤炼和意象的精巧,只是以其贴切而生动的比喻,明白而深刻的寓意赢得了千百年来的读者的称赏。

“噔噔……”一阵急速的脚步声,曹植急忙来到富丽堂皇的大殿:大理石柱子,汉白玉地板,曹丕坐在龙椅上,双手搭在椅把上,死死地盯着殿门口。曹植迈入殿内,顿时气氛变得很不自在,充满杀气。

曹丕待曹植行完礼后,马上说:“你这畜牲,竟敢勾引大嫂!本王要置你于死地,但念你我兄弟情深,姑且放你一马。听闻三弟文采好,如今若能在我七步之内作诗一首,便免死。”曹植一听,心里顿时凉了半截,心想:这是我哥哥吗?为什么非把我整死不可。

曹丕瞟了曹植一眼,从龙椅上走了下来,说:“三弟,开始了。”曹植心想:如果让爹看见了,这是何等伤心?眼泪直在他眼内打转。曹丕说:“一步!”曹植咬着嘴唇没作声,当曹植喊“两步!”时,曹植终于开口了,吟:“煮豆持作羹”这时两颗伤心的泪珠滴落在晶莹的汉白玉地面上,汉白玉变得不再晶莹。“三步!”“漉菽以为汁。”曹丕冷冷地斜了曹植一眼,说:“四步!”曹植无可奈何地仰望天穹,两行泪挂在他脸上,心如刀宛,声音颤抖地答“萁在釜下燃。”“五步!”“豆在釜中泣。”“六步!”“本是同根生。”曹丕把头扭向一边说:“七步!”曹植叹说:“相煎何太急?”曹丕一愣神,望着大理映入石柱子里的自己,好像看到了狼心狗肺,他失去了人性。

曹植扔下一句“大王,在下告辞!”匆匆离开大殿,他对此地绝望了,曹丕连亲情也不顾,祝亲兄弟为敌人,难道他的江山还可以保住吗?

三国时期,魏国曹操去世后,他的长子曹丕即位,而曹丕的弟弟曹植被封为丞相。 曹植很有才华,精通天文地理,说起朝中政事滔滔不绝且管治有方,因此在朝中很有威信,可谓是威震朝野啊!曹丕把这一切都看在眼里,心中的妒火油然而生,对曹植产生了怨恨之心,把他视为眼中钉,肉中刺,处处苦苦相逼。众臣在皇帝面前也说三道四,谣言惑众,什么朝中一日有曹植,宫内鸡犬不宁,如他日造反,图谋篡位,何不为宫中一大害?不如先下手为强,斩草除根,以免日后夜长梦多。曹丕听信了谗言,决定今日动手。正赶上一桩造反政事,曹丕认定曹植为主谋,正午时分,曹丕传弟弟曹植到池厅边相见,曹植一到,就被早埋伏好的卫队挥刀截下。见到曹丕,曹植道:“吾兄传我有何贵干?”众人道:“宫中造反一事,想必曹丞相听说了吧,吾登皇位你怀恨在心,这事是否你主使的?”曹植长叹一声,道:“吾兄疑我造反,谋你河山篡你朝位!这罪行可不敢担当,请吾兄明察秋毫。”曹丕不好推辞,只得说:“好,看在你我兄弟的情谊,我命令你在七步之内作出一首诗,不然,休怪我大义灭亲了。”“好办好办,若我不能在七步内作诗一首,任凭你处置。”曹植胸有成竹地说。“爽快!爽快!咱俩一言为定。”曹丕说完,便迈出了第一步,突然,他闻到了从远出飘来的阵阵煮豆的香味,灵感一来,借物抒情,还没有走完七步就作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作完,曹植对曹丕说:“我们虽有君臣之分,但毕竟是骨肉相连,何必苦苦相逼?手足相残?我无意与你权利相争,无论谁是君主,我都会忠贞不二地跟随,毫无怨言!明枪易挡暗箭难防。若你要杀我,轻而易举,何必大费周章,先父在九泉之下是不能瞑目的呀。”

曹丕听了,被驳得无话可说。从此就再也不敢为难曹植了,俩人又成了好兄弟,同心协力,建设魏国。

这首脍炙人口的诗,因为限在七步之中作成,故后人称之为《七步诗》。这首诗以其贴切而生动的比喻,明白而深刻的寓意赢得了千百年来的读者的称赏。

在古诗教学中,可以采用讲故事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学李白的《赠汪伦》一诗时,为了让学生了解该诗的写作背景,体会李白和汪伦之间深厚的友情,我给学生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汪伦是唐朝有名的歌手,隐居在安徽泾县西南的桃花潭畔,对李白佩服得五体投地,日夜吟诵他的诗。有一回,汪伦听说李白来了安徽,马上写了一封信,写道: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李白早知汪伦是一方豪士,便欣然前访。见面后,李白方知受骗:所谓桃花,只是桃花潭,并无十里桃花;所谓万家酒店,只是店名,并无酒店万家。但李白哈哈大笑:两人亦然结为金兰之好。临别时,李白即兴写下七言绝句《赠汪伦》。用这样的故事,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赠汪伦》一诗的兴趣。采取讲故事的方法,促使学生兴趣倍增,情感激荡,再引导他们学习全诗,教学效果往往会出人意料。

改写古诗《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一转眼,李白就要离开桃花潭了,回想起自己以前在这里度过的欢乐时光,李白无奈地摇头叹道:“唉,没有办法,苍天逼人,只好一别呀!”

一大早,李白就收拾好了行李,来到了岸边。李白走上小船,心想:既然不能再留,倒不如现在坐下来好好欣赏一下美景,也算是安慰自己一下吧。

啊!桃花潭边盛开的桃花果然名不虚传,大都是重瓣的。猩红的热情,粉红的妩媚,那白瓣上洒着点点红斑的,则显得端庄淡雅。一球球,一簇簇,一片片,把残留的一丝春寒都驱尽了。

李白正陶醉在这美丽的景色中,忽然听到岸上传来了清脆悦耳的歌声。啊,这是汪伦为自己深情送别的歌声呀!听,汪伦脚踏节拍边走边唱,越来越近了。啊!这歌声充满依依惜别之情。几天来,是汪伦,与自己花前月下谈心;是汪伦,伴自己浏览胜景;是汪伦,和自己共同探讨人生意义;是汪伦,在灯下与自己饮酒赋诗。啊!朋友,你快点来,快点来,让李白与你再握一次手,再说说知心话„„

船,扬帆启程了。李白望着渐渐远去的汪伦,心中感慨万千,不由得诗兴大发,深清吟诵:“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学生改写古诗《赠汪伦》QQ版

在春天的一个日子里,天气虽晴朗却笼罩着一股离别的伤感。诗人李白就要和朋友汪伦离别了,两人非常舍不得。正在依依惜别之际,突然,李白的手机响了。李白拿起口袋里的手机说:“喂,是谁呀?”只听电话里的人说:“喂,小白,你在哪儿呀?我在一个著名的旅游景点等你好久了,你咋还不来?”李白回答说:“我和我的新网友正在离别呢,你打电话破坏了这离别的气氛,你再打电话来,我就不去了。”李白气愤地按了关机键。李白在船上站了很久,看着汪伦,至少说了N次再见。李白不耐烦了,说:“喂,船长!怎么还不开船?”他气愤地走进了船舱,“哇!”李白尖叫一声,船舱里沾满鼻涕和眼泪的餐巾纸“泛滥成灾”了。原来船长看着李白和汪伦离别的情景哭了,而且哭了N个小时了。李白说了船长几句,船长就马上起航了,突然船长说了一句,李白马上就晕了。“原来船的油用光了。”最后,李白只得开着他的大众摩托车回去了。

古诗改写作文(高年级)征文选登

三、完整讲述故事:《夜擒单于》。

四、提供背诵篇目,展开想象,小组内改编故事。

(一)背诵:

1.《别董大》 2.《寻隐者不遇》

3.《江南逢李龟年》 4.《七步诗》

5.《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6.《回乡偶书》

7.《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8.《赠汪伦》

9.《芙蓉楼送辛渐》 10.《江畔独步寻花》

(二)学生按小组任选一首古诗...

·

便到了一对老夫妇家落脚。“开门!”大汉不由分说一脚踹烂了不能说是门的门。把我从睡梦中惊醒,连忙穿上衣裤,走了出去,看见了老翁翻过墙去——大为惊讶。原来,老翁的体质并不是很好,虽说可以下地,但一天也只能下相当于普通人一小些的地(不通顺)。——他到底为什么如此惊慌。 习作新方案:古代诗歌改写

将整桶水倒在大石头的四周。十几分钟以后,媳妇用锄头把大石头四周的泥土搅松。媳妇早有心理准备,可能要挖一天吧,谁都没想到几分钟就把石头挖起来,看看大小,这颗石头没有想像的那么大,都是被那个巨大的外表蒙骗了。

篇四:《根据提供的情景写诗句》

根据提供的情景写诗句。

根据提供的实际情况,运用学过的诗句填空。

1、我们的老师指导大家写作时,常常引用宋代著名诗人苏轼的“题西林壁”中的两句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强调习作是心灵的放飞,是感情的释放,要不拘一格,语言要有自己的个性。

2、中秋佳节,皓月当空。那一轮圆月补黄灿灿的月晕衬托着,月光如透明的薄纱,朦朦胧胧地照在大地上,清风拂面,不由撩动我思乡的

故土几载,家乡的亲人可好!酸楚的我不禁潸然泪下,“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亲人啊!可知道海外游子的心。

3、.夏天你去赏荷花,满地的荷花映入眼帘,此时此刻美景无法用语言表达,于是你想起了两句诗,恰如其分的把这种美的感受体现出来:“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

4、梅,自古以来就备受人们的称赞。要说古人赞颂梅的诗句,就更是数不胜数了。“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便就是一个例子。梅独自傲立于风雪中的顽强精神,令人感概万千。

5、中秋佳节,手捧着香香甜甜的月饼,凝神遥望着皎洁的月亮,情不自禁地想起了远在大连的表弟,心里默默祈祷着:“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6、小敏明天就要随爸爸转到另一个城市去读书了,小青在送她的时候拍拍她的肩膀,说:“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写诗句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