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人物传记


第一篇、人物传记类阅读理解答题技巧

如何看待人物传记

人物传记类阅读理解答题技巧

【传记的定义和分类】

传记是遵循真实性原则,用形象化的方法记述人物的生活经历、精神风貌以及其历史背景的一种叙事性文体。

从叙述人称看,传记可分自传和他传。前者是作者自己撰写的。

从表达方式看,有的传记,一面记述人物的经历,一面加以评论,这种传记则被称为“评传”。如:卞毓方的《留取丹心照汗青》,朱志敏的《铁肩担道义》。

从篇幅的长短来说,它可以分为大传和小传。

【文体特点】

传记的文体特点是真实性和文学性。其中,真实性是传记的第一特征,因为传记叙写的是历史或现实中存在的活生生的人,有真名实姓、居住地点、活动范围等,写作时不允许任意虚构。但传记不同于一般的枯燥的历史记录,它具有文学性。它是写人的,有人的生命、情感在内;它通过作者的选择、剪辑、组接,倾注了爱憎的情感;它需要用艺术的手法加以表现,以达到传神的目的。

【传记的阅读要】

根据传记的文体特点和新课标,, 传记的阅读要求是:

1.理清作品陈述的基本事实,把握传主的人生经历;

2.分析传主的性格、情感,把握传主的性格、情感与基本

事实之间的关系;

3.理解作者的评论、思想,分析作者的评论、思想与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

4.通过分析作品的选材、表现手法、修辞技巧、语言特色等艺术形式,了解作者这样处理的意图;

5.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能对作者所持的观点和艺术处理提出自己的看法。(探究,答题方法:观点 文本的材料 总结)

人物传记类文本是高考实用类文本的一种类型。人物传记的主角是人物,而人物的性格、品质、思想、成就等往往是从多方面体现出来的。而对这“多方面”的概括与提炼恰恰成为了高考试题的考点。探究能力是《考试大纲》明确要求的考点,《考试大纲》说,指出探讨疑点难点,有所发现和创新,是在识记、理解、分析综合的基础上发展了的能力层级。本文就从如何做“哪些”题和如何做探究题两个角度谈谈高考实用类人物传记类文的答题技巧。一般有四个题,123为内容题4为探究题

首先谈如何做“哪些”题。题型

我们来看下面的几个题目:

江苏卷《晚清学人杨守敬》

从文中看,哪几件事对杨守敬的学术生涯产生了重要影响?(6分) 1: 内容题

山东卷《我所认识的梁漱溟》

作为一篇评传性文章,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认识”梁漱溟的?这样写对你的写作有何启示?(6分)

江苏省通州市第二次调研测试语文试卷《杨丽萍:舞蹈是种信仰》

“舞蹈是种信仰”,文章在哪些方面表现了杨丽萍的这一观念?请简要叙述。(6分)

江苏省兴化市第一学期期中调研测试卷《苦闷灵魂的呼声》

从全文看,朱自清为什么苦闷?他苦闷的灵魂发出了哪些呼声?(6分)

我们发现,几乎所有的人物传记类文本都有“哪些”题,那么怎样做人物传记类文本中的“哪些”题呢?我们先来看江苏卷《晚清学人杨守敬》题目的答案:

(1)青年时代接触考据学,临摹《舆地图》。

(2)赴京参加会试,结识了许多名流学人。

(3)在日本搜访典籍,校勘珍本。

(4)第七次会试失败后,绝意科举,专注学问。 从上面的答案我们可以梳理出一些信息:

(1)分值6分,回答了4个方面。这告诉我们,6分的题目,回答的角度绝不可能只1个角度,一般要有3个角度。

(2)用(1)、(2)、(3)这些序号排列答案。这告诉我

们,这种序号排列答案的答题形式更有助于阅卷教师较快找到得分点,这能够取悦于阅卷教师,容易得到“感情分”。

(3)黑体字部分,是按照时间的顺序排列的。这告诉我们,答案有一定的蛛丝马迹可寻。

那么,答案的蛛丝马迹在哪里呢?这要看人物传记的特点与具体文本的特点。

人物传记的主角是人物,表现人物的方法就是蛛丝马迹。表现人物的方法有哪些呢?肖像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环境描写、细节描写,性格、品质、思想、成就,时间、空间、逻辑,若干事例等等,都是表现人物的方式,抓住这些蛛丝马迹就能够找到思考的角度,从而寻求到题目的答案。

有时候,从具体文本的特点入手也能够寻求到题目的答案。如以下几种:

(1)几个段落呈并列式排列,每段开头的句子整合到一起,就是答案。

(2)一个段落中,各层的层意就是答案。

(3)一个段落中,相同结构的句子就是答案。

(4)一个段落中,重复出现的词语所统领的句子就是答案。

(5)一个段落中,多个分号隔开的句子就是答案。

为什么以上所列会成为答案呢?因为这些段落或句子

从形式上看恰好与并列的“哪些”吻合。

以上所讲,几乎纯粹是考试的技巧,但这些技巧恰是很多问题的答案所呈现出来的共同的特征。这可以帮助我们更快捷得做出答案。以上所讲,对做其它文本的“哪些”题也有帮助。但是,要想更科学合理的做出正确的答案,还需要从具体文本、具体题目入手。平时多总结,多培养概括能力才是最可行的办法。

探究能力,《考试大纲》指出了具体要求:(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的深层意蕴,(2)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3)探究文本中的疑点和难点,提出自己的见解。那么,如何解答此类试题呢?

1.阅读全文,把握文本内容

传记类阅读要抓住传主的经历,可从时间、事件上把握,理清人物的主要事件、思想、情感、贡献等。这是阅读把握文本的基础,只有在全面了解文本内容的基础之上才能更好地探究文本的深层意韵、文本反映的时代精神和价值,才能探究文本的疑点难点并提出自己的见解。

2.审读题干,明确答题方向。

审清题干要求,是解答试题的前提。对于探究性问题或个性化、创造性解读,更应该审清题目要求,是对文本文体特征的个性化、创造性解读,还是结合文本,联系生活,进行探究或个性化解读,一定要分清,避免只结合文本而忽略

第二篇、人物传记审题与答题

如何看待人物传记

第三篇、人物传记

如何看待人物传记

2012高考语文专题学案 :传记阅读

【考纲解读】高考对实用类阅读的考查,题型、分值都与文学类文本阅读和新闻相同,且放在同一题位上(新闻和传记每年只考其中一种),让考生选择其一作答。实用类阅读一

第 1 页 共 57 页

第 2 页 共 57 页

【考点透析】

一、传记的含义

传记是记录人的生活历程和生命轨迹的文体。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传记可分为不同的类别。

从叙述人称看,传记可分为自传和他传,前者是作者自己撰写的,后者是他人撰写的。 根据篇幅的长短,传记可分为大传和小传。

从创作方法看,传记可分为史学性传记和文学性传记。从表达方式看,一般的传记以记叙为主,还有一类传记则记叙与评论各半,叫评传。评传是人物传记夹杂着作者评述的一种带有文学评论色彩的体裁。它由传主、本事、作者的思考与评析三要素构成。“传中有评,评中有传,评传结合”是其特点。“传要真实,评要中地”是评传写作的基本要求。

二、传记的特征

胡适对传记的写作原则和要求:一是应该做到“纪实传真”。二是要有“写生传神的手笔”。

(1)真实性

传记是用来记叙人物生平事迹的文章,真实性是传记的第一特征。我们所说的传记,叙写的是历史或现实中存在的活生生的人,有真名实姓、居住地点、活动范同等。写传记不允许任意虚构。

(2)生动性

传记又不同于一般的枯燥的历史记录,除了真实记录外,还必须有感人的力量。传记是写人的,有人的生命、经历、情感在内;而一旦通过作者的选择、剪辑、组接,就倾注叮爱憎的情感,需要用艺术的丹彩加以表现,以达到传神的目的。

根据课标的要求,阅读传记,要理清作品陈述的基本事实,区分出作者评论的成分,分析作者评论与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能对作者所持的观点提出自己的看法。

三、阅读要求

(一)传记考查的切入角度

1、写什么?

(1)理解作者在文中的重要语句所要表达的含义。

(2)理清作品陈述的基本事实,把握传主的人生经历;

(3)把握传主的形象,概括传主的精神品质。

2、怎么写和为什么这样写?

第 3 页 共 57 页

分析传记的语言特色,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运用的表现手法及其效果(作用)。

3、探究——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能对作者所持的观点和艺术处理提出自己的看法。

(二)传记阅读具体内容

根据传记的文体特点和新课标,在阅读传记时,除了完成一般文章阅读的把握文章结构和概括中心意思的要求之外,要注意以上五点。传记的阅读的一般规律是:

1.理清作品陈述的基本事实,把握传主的人生经历。

2.分析传主的性格、情感,把握传主的性格、情感与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

3.理解作者的评论、思想,分析作者的评论、思想与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

4.通过分析作品的选材、表现手法、修辞技巧、语言特色等艺术形式,了解作者这样处理的意图。

5.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能对作者所持的观点和艺术处理提出自己的看法。(探究)(三)解题指津

1.如何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即通读全文,提取与传主相关的重要事实,了解传主的生活经历或人生轨迹;感知传主的性格特征或人生追求、思想个性;认识传主的历史地位和作用;明确作者对传主的态度与评价或者传主的自我认识和评价等。 传记的重要事实包括:①传主及其作品陈述的事实;②最能表达作者写作意图即文章主旨的语句等。

重要信息的筛选和整合,需要正确地理解并择取、概括。应试阅读又要求依据试题的指向,找到相关的词语、句子、段落。 在总体把握了解文意时,还要弄清作者是怎样把思想材料组合起来的,文中的关键性句子表达了什么意思。

准确地筛选和整合文中的重要信息,需要具备对书面语言敏锐的感知能力,有了较强的语感,阅读时就能迅速发现关键所在,进行有效的提取、剪辑、重组,这样组织起来的答案,一般都和标准答案较切近。

2.如何分析传记的结构

“结构”指文章内部构造,是作者从表达中心思想的目的出发,对作品的材料的精心安排。分析文章的结构层次和思路是现代文阅读的重要内容。

给文章划分层次,是把握文章思路的手段,也是分析文章的手段。文章的结构是受内容制约的,要想分清文章的结构,首先必须对文章整体感知,对全文、全段有个大体的了解;其次就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试题往往不大从全篇出题,而是就一段或几段出题,或划分层次,或阐述层意,这就要找准题目涉及到文中哪些段落或区域,确定对应的语句,再仔细分析这一段里每一句话的意思,理清段落之间的关系,了解行文思路。 传记,无论自传,还是他传,都离不开叙事。事情的发展,又离不开时间的推移和空间的转移,所以按时间的推移和空间的转换来组织材料是传记常用的结构方法。

3.如何概括传记的中心意思 传记,可以记叙一个人的生活经历,体悟一个人的情感世界,探寻一个人思想演变的线索,剖析一个人成败的缘由,还可以观照历史的沧海桑田,社会的光怪陆离,丰富你的阅历,陶冶你的情操,提升你的识见。

归纳阅读材料的中心意思,必须是在理解语句、把握文意的基础上才能进行。有时试题还会有些附加的要求,如字数要求等,这在答题时也是必须注意的。在对具体材料进行分析归纳的过程中,可运用这样一些方法: ①提取精要法。即要紧扣材料中的关键文句,重点理解关键词、中心句、重点段,由点带面。

第 4 页 共 57 页

②综合句意法。即对于那些没有明显中心句、重点句(段)的文段,我们就必须对每个独立句句意或对几个相对重要句子的句意进行综合归纳。

③整体透视法。即对于有些含蓄的句子,若单独分析某一两个句子会割裂甚至曲解文意,其内涵往往通过整体来显示,甚至借助“弦外之音”,用“潜台词”曲折含蓄地表达。

4.如何分析传记的表现手法

①选材的处理——详略得当

传记的选材是与主题密切相关的。对中心有用的,与主题特别密切的材料,是主要内容,则需浓墨重彩地渲染,要详细写;与主题关系不很密切的材料,是次要内容,则轻描淡写,甚至一笔带过。

读者陌生

符合主题/突出人物性格

读者熟悉

不符合主题如何看待人物传记

②人物描写方法

传记是记载人物生平或事迹的一类记叙文体,它的表现手法比较接近于小说。它往往是通过对传主的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细节描写,侧面描写(间接描写)等来突出表现传主的人物形象和精神世界,使人物形象血肉丰满,栩栩如生,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传记作为写人的艺术,为了渲染人物个性,离不开记叙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和最能表达人物个性的细节。不写事件,传记无以表现人物;不写细节,作者无以使人物生动起来。因此阅读传记需要特别关注细节描写。作者通过传主的日常生活细节,折射出传主的思想观点,保持传主基本思想的整体性,各方面多角度地展现出传主的情感个性特征,使得传主的个性丰满而鲜活,使传主的生命历程更富有光彩,还可增强文章的可读性。

另外,还需特别留意有些侧面描写看似与传主无关,但却与刻画传主有着重要的作用。例如,利用与传主关系密切者的相关资料来突出传主的形象。

表现人物 性格,使形 象血肉丰满

的方法

环境烘

他人

③引用

在传记中,直接采用大量原始材料——引用,可以更好地突出人物的特点,揭示人物的精神面貌,对人物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引用诗词,可以从侧面烘托和丰富撰著的思想精神,使传记显现出一种古朴文雅的风格。

引用故事,可以增强文章的活泼度,使文章更具有可读性。

引用传主在书信、日记中的表白,它可以印证作者的观点,也可以使传记具有更为真

第 5 页 共 57 页

第四篇、人物传记类阅读理解答题技巧

如何看待人物传记

人物传记类阅读理解答题技巧

人物传记类文本是高考实用类文本的一种类型。人物传记的主角是人物,而人物的性格、品质、思想、成就等往往是从多方面体现出来的。而对这“多方面”的概括与提炼恰恰成为了高考试题的考点。探究能力是《考试大纲》明确要求的考点,《考试大纲》说,指出探讨疑点难点,有所发现和创新,是在识记、理解、分析综合的基础上发展了的能力层级。本文就从如何做“哪些”题和如何做探究题两个角度谈谈高考实用类人物传记类文的答题技巧。

首先谈如何做“哪些”题。

我们来看下面的几个题目:

2008江苏卷《晚清学人杨守敬》

从文中看,哪几件事对杨守敬的学术生涯产生了重要影响?(6分) 2008山东卷《我所认识的梁漱溟》

作为一篇评传性文章,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认识”梁漱溟的?这样写对你的写作有何启示?(6分)

江苏省通州市2009届高三第二次调研测试语文试卷《杨丽萍:舞蹈是种信仰》

“舞蹈是种信仰”,文章在哪些方面表现了杨丽萍的这一观念?请简要叙述。(6分)

江苏省兴化市2008—2009学年第一学期高三年级期中调研测试卷《苦闷灵魂的呼声》

从全文看,朱自清为什么苦闷?他苦闷的灵魂发出了哪些呼声?(6分)

我们发现,几乎所有的人物传记类文本都有“哪些”题,那么怎样做人物传记类文本中的“哪些”题呢?我们先来看2008江苏卷《晚清学人杨守敬》题目的答案:

(1)青年时代接触考据学,临摹《舆地图》。

(2)赴京参加会试,结识了许多名流学人。

(3)在日本搜访典籍,校勘珍本。

(4)第七次会试失败后,绝意科举,专注学问。

从上面的答案我们可以梳理出一些信息:

(1)分值6分,回答了4个方面。这告诉我们,6分的题目,回答的角度绝不可能只1个角度,一般要有3个角度。

(2)用(1)、(2)、(3)这些序号排列答案。这告诉我们,这种序号排列答案的答题形式更有助于阅卷教师较快找到得分点,这能够取悦于阅卷教师,容易得到“感情分”。

(3)黑体字部分,是按照时间的顺序排列的。这告诉我们,答案有一定的蛛丝马迹可寻。

那么,答案的蛛丝马迹在哪里呢?这要看人物传记的特点与具体文本的特点。

人物传记的主角是人物,表现人物的方法就是蛛丝马迹。表现人物的方法有哪些呢?肖像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环境描写、细节描写,性格、品质、思想、成就,时间、空间、逻辑,若干事例等等,都是表现人物的方式,抓住这些蛛丝马迹就能够找到思考的角度,从而寻求到题目的答案。

有时候,从具体文本的特点入手也能够寻求到题目的答案。如以下几种:

(1)几个段落呈并列式排列,每段开头的句子整合到一起,就是答案。

(2)一个段落中,各层的层意就是答案。

(3)一个段落中,相同结构的句子就是答案。

(4)一个段落中,重复出现的词语所统领的句子就是答案。

(5)一个段落中,多个分号隔开的句子就是答案。

为什么以上所列会成为答案呢?因为这些段落或句子从形式上看恰好与并列的“哪些”吻合。

以上所讲,几乎纯粹是考试的技巧,但这些技巧恰是很多问题的答案所呈现出来的共同的特征。这可以帮助我们更快捷得做出答案。以上所讲,对做其它文本的“哪些”题也有帮助。但是,要想更科学合理的做出正确的答案,还需要从具体文本、具体题目入手。平时多总结,多培养概括能力才是最可行的办法。

探究能力,《考试大纲》指出了具体要求:(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的深层意蕴,(2)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3)探究文本中的疑点和难点,提出自己的见解。那么,如何解答此类试题呢?

1.阅读全文,把握文本内容

传记类阅读要抓住传主的经历,可从时间、事件上把握,理清人物的主要事件、思想、情感、贡献等。这是阅读把握文本的基础,只有在全面了解文本内容的基础之上才能更好地探究文本的深层意韵、文本反映的时代精神和价值,才能探究文本的疑点难点并提出自己的见解。

2.审读题干,明确答题方向。

审清题干要求,是解答试题的前提。对于探究性问题或个性化、创造性解读,更应该审清题目要求,是对文本文体特征的个性化、创造性解读,还是结合文本,联系生活,进行探究或个性化解读,一定要分清,避免只结合文本而忽略联系生活的要求。

3.依据要求,寻找文本依据。

探究并不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探究的源头仍然离不开文本本身,千万不要误解探究是考查文本以外的知识能力,可以天马行空。其实不然,探究试题的命题原则是依据文本的,由文本出发而延伸的,因此,解答探究问题也不能耐脱离文本,应该依据要求,寻找文本中的依据。

4.联系已知,阐述个人见解。

探究往往要求考生联系自己学过的知识,或掌握的生活知识经验,写出自己的看法。因此,解答时需要联系学习的知识和生活经验。

5.中肯公允,客观准确作答。

探究试题,一般要求考生要表明字对问题的看法或观点。无论同意或否定某种观点,我们在解答时都要明确自己的观点,不可模棱两可,或是或非,都要中肯、公允、客观。其次,要注意准确的用语,不可出现错误的语句,同时,注意根据不同文体的特点,选择不同的语言术语。

韩公祠

①潮州有韩公祠,祠依山临水而建,气势雄伟。祠后有山曰韩山,洞前有水名韩江。皆因韩愈而名。

②原来有这样一段故事。唐代有个宪宗皇帝十分迷信佛教,公元819

年,搞了一次大规模的迎佛骨活动,修路盖庙,劳民伤财。韩愈对这件事有看法,在上书前思想好一番斗争,大义战胜了私心,终于实现了勇敢的“一递”。谁知奏折一递,就惹来了大祸;而大祸又引来了一连串的故事,成就了他的身后名。

③韩愈这一贬,是他人生的一大挫折。因为这不同于一般的逆境,比之李白的怀才不遇,柳永的屡试不第要严重得多。他们不过是登山无路,韩愈是已登山顶,又一下子被推到无底深渊,其心情之坏可想而知。他被押送出京不久,家眷也被赶出长安,年仅12岁的小女儿也惨死在驿道旁。韩愈自己也觉得实在活得没有什么意思了。在过蓝关时写了那首著名的诗。

④但是,当他到潮州后,发现当地的情况比他的心境还要坏。就气候水土而言这里还算富庶,但由于地处偏僻,文化落后,弊政陋习极多极重。农耕方式原始,乡村学校不兴。当时在北方早已告别了奴隶制,这里却还在买卖人口,有钱人养奴成风。其习俗又多崇鬼神,有病不求药,杀鸡杀狗,求神显灵。见此情景韩愈大吃一惊,这里简直就是茹毛饮血。同为大唐圣土,同为大唐子民,何忍遗此一隅,视而不救呢?按照当时的规矩,贬臣如罪人服刑,老老实实磨时间,等机会便是,决不会主动参政。但韩愈还是忍不住,他觉得自己的知识、能力还能为地方百姓做点事,觉得比之百姓之苦,自己的这点冤、这点苦反倒算不了什么。于是他到任之后,连续干了四件事。一是驱除鳄鱼。当时鳄鱼为害甚烈,当地人又迷信,只知投牲畜以祭,韩愈“选材技吏民,操强弓毒矢”,大除其害。二是兴修水利,推广北方先进耕作技术。三是赎放奴婢。他下令奴婢可以工钱抵债,钱债相抵就给人自由,不抵者可用钱赎,以后不得蓄奴。四是兴办教育,

第五篇、人物传记阅读题型及答题策略

如何看待人物传记

2014年高考人物传记题型及答题策略

读书贵读人

一本优秀的传记不仅能让我们认识世界,还会让我们更深刻地了解人生。优秀的传记作品,具有无可比拟的教育功能、历史意义和文学价值。

许多传记作者本身具有很高的文学造诣,阅读这些传记,可提高文学修养,陶冶情操。

《课程标准》对传记阅读的要求阅读古今中外的人物传记、回忆录等作品,能把握基本事实,了解传主的人生轨迹,从中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并形成有一定深度的思考和判断。

一、传记种类及特征

1、自传——自述人生经历,抒写人生感悟。语言或亲切自然或幽默调侃,以记叙为主,兼有描写、抒情。 自传的特点——第一人称①作者即传主。②展现自我心智历练过程、人生历程、成败得失。

2、他传——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人物性格,评论人物思想、作用、地位。语言或朴实自然或文采斐然。他传的特点——第三人称。展现他人的思想性格、人生历程、成败得失。

3、评传——记叙与议论各半,注意整合评价议论的文字。

评传特点——第三人称

①“传”思想轨迹、人生历程, “评”人品高下、成败得失。②传中有评,评中有传。不溢美,不隐恶,客观公正。

二、传记的特点

1.真实性:“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

(1)材料来源可靠,有代表性

(2)考虑作者与传主的关系,客观公允

(3)符合特定的历史背景、社会环境

2.文学性:用形象生动的写人艺术塑造个性化的人物

(1)运用多样的艺术手法来刻画人物,叙行录言,重视细节。

(2)注意谋篇布局,选材典型,详略得当。

首尾照应、巧用修辞、叙议结合、正侧相映、对比突出等。

(3)引用是传记常用的表现手法,如引用传主在书信、日记中的表白,它可以印证作者的观点,也可以使传记具有更为真实感人的力量。如何看待人物传记

三、阅读传记作品的基本要求

(1)勾划评价性的语言

(2)标注作者引用的事例

(3)分析层次,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及作传手法

(4)品味标题:品味一个好的标题,概括来说,主要从标题的风格、标题的特点、标题的作用三个方面进行品味。

标题的风格大致有四类:准确鲜明 新颖生动 简洁凝练 含蓄隽永

标题的特点:好标题往往具有自己的特点,往往运用了某种手法,比如修辞、符号等等。

标题的作用:主要有三种:

(1)吸引读者关注

(2)体现文章主旨(蕴含作者的思想情感)

(3)文章的线索(概括文章内容)

四、积累人物传记的具体命题形式及应对策略

题型一:概括传主人生阶段(人生经历),多侧重于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答题策略:紧扣传主身份特点,留主删次切分人生阶段进行作答。

答案可以用原文原句作答或在原文原句基础上整合而成。(《追忆钱学森:此生三事最关情》) 题型二:概括传主的性格特点、精神品质(风貌)或某一性格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题策略

1.抓评议性、概括性的词句

2.抓传主在事件(主要事件)中的表现与细节描写

这一细节表现了人物怎样的精神品质,起到什么作用等。

3.抓传主背景与作者意图

分析传主特点时,还要知人论世,即结合传主的年龄、身份、传主所处的社会背景等判断。此外,作者意图也会影响我们对传主特点的判断。作者会通过材料取舍,通过评议概括等方面的词句向读者传递其意图。

(《一代怪杰辜鸿铭》、《高贵的灵魂》)

题型三.塑造人物性格的手法

1、正面描写: 多种修辞 肖像描写 行动描写 语言描写 心理描写 细节描写 作用:突出人物

性格使形象血肉丰满

2、侧面描写:(1)环境描写: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烘托) (2)他人(对比、衬托)

(3)引述他人的话等也属于侧面描写

3、细节描写:更细腻地展示人物某一特征。细节是文学作品中细腻描绘的最小环节。作品中的人物性格、

故事情节、社会环境和自然景物,是由许多细节组成的,如场景细节描写、服饰细节描写、

动作细节描写、心理细节描写、语言细节描写等,成功的细节可以增强艺术感染力,是文

学创作和记叙文不可忽视的技巧。常见于记叙性散文、人物传记和小说中。

细节描写作用

(1)突出人物的性格。生动的细节描写,使人物个性丰满、鲜明。(传记、小说等都适用)

(2)深化主题,有力地表达中心。(传记、小说等都适用)

(3)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小说适用)

(4)真实性。(传记适用)

(5)自然景物、环境的细节描写除了营造典型环境之外,还起到象征社会环境、烘托人物心情作

用。(散文、传记、小说、诗歌等适用)

4、环境描写对塑造传主形象的作用

(1)奠定思想感情基调,表现对传主的感情

(2)烘托传主的心情,表现传主的性格品质。

(3)渲染气氛,交代背景

(4)为内容或情节起铺垫作用 《追忆钱学森》《一代怪杰辜鸿铭》

5、运用选材(详略得当、以小见大、点面结合、虚实结合等)来塑造传主形象

题型四.概括传主在某方面作为的原因

注意:可从内因、外因,主要原因、次要原因等角度作答。《追忆钱学森》《下不觉师造化》

题型五:传记中涉及到的其他人物在文章中所起到的作用,包括引用别人的话或名人的话

在传记中,直接采用大量原始材料——引用,可以更好地突出人物的特点,揭示人物的精神面貌,对人物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使读者更加全面的了解传主。《我所认识的梁漱溟》

1.引用诗词,可以从侧面烘托和丰富传主的思想精神,使传记显现出一种古朴文雅的风格。

2.引用故事,可以增强文章的活泼度,使文章更具有可读性。

3.引用传主在书信、日记中的表白,它可以印证作者的观点,也可以使传记具有更为真实感人的力量。 题型六.选材的处理(同人物通讯)

(一)选材的角度

1.以小见大 2.点面结合(以点带面) 3.正侧结合 4.选材典型

(二)材料的安排 1.详略得当

为什么选择传主的某个人生阶段来详细记叙?因为这一阶段是传主成长过程的一个关键时期,他这一阶段

的经历最能突出他的主要品格或这一阶段最能突出作者的创作意图。

2.记叙顺序

(1)顺叙:能按某一顺序(时间或空间)较清楚地进行记叙。

(2)倒叙(倒金字塔结构、悬念式结构):

①能增强文章的生动性,使文章产生悬念,更能引人入胜

②强调作用,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放到开头强调了传主的什么。(与传主精神、品质等的关系) ③表达作者对传主怎样的情感。(与作者情感的关系)

④深化了主旨。(与主旨的关系)

⑤使文章结构富于变化,避免了叙述的平板和结构的单调。

题型七:文章语言有哪些特点

1.从文体看:不同类别传记具有不同特点。

自传采用第一人称,语言或幽默调侃或自然亲切,通常以记叙为主,兼有描写抒情,表现了传主或坦荡磊落,或谦逊谨慎的精神;

他传采用第三人称,语言或朴实自然,或文采斐然,表现了作者对传主的敬佩、赞许、肯定之情。

2.从语言风格的角度鉴赏,如自然淡雅,用工笔写意蕴;平和冲淡,用淡笔写浓情;苍劲雄健,刚健之中见哲思;绚丽浓艳,用诗意写浓情;清婉隽永,用婉笔抒写柔情;形象含蓄,用形象表达主旨。

3.从语体的角度鉴赏,如:书面语与口语、普通用语与专业术语等。

4.从情感的角度鉴赏,要善于体味作者在字里行间所表露出来的感情,或含蓄,或直露;或奔放,或细腻等。善于分析品味景中情、事中情、理中情等。

分析传记语言:

一要辨明传记的类别。

二要有引有析,述评结合。 在分析文本语言的时候,最忌空洞概括,要从文本中举出典型例句(最能体现整个文本主要语言特征的语句),

然后对这些例句进行理性的分析评价。

题型八:文章的写作特色

人物传记常见写作技法(特色)

1.衬托(侧面烘托)(他人衬托、环境烘托)如何看待人物传记

2.对比

3.抑扬

4.引用

5.反复

6.用多种手法表现人物性格

7.写作视角独特

8.如为评传,则夹叙夹议

题型九:探究题

探究,在词典里的解释是:探索追寻。所谓“探究”,就是有“我”有“思”的解读。

“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思考方向)

⑴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的深层意蕴。

⑵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⑶探究文本中的疑点和难点,提出自己的见解。

常见提问方式

1.请问你怎样评价主人公?

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能对作者所持的观点和艺术处理提出自己的看法。

2.读了此文你有什么感想?传主的精神有什么现实意义?

3.探究传主的优秀品质并阐发你从中得到的启示。

探究题按开放程度可分:

限制型、半开放型、全开放型

1、限制型。阐述的信息主要从文本概括。

2、半开放型。 半开放型探究题答题思路可概括为:亮出观点——引据论述——联系现实——总结陈词。

(1)观点:明白无误地表明观点。(2)引据论述:充分利用原文信息,恰当引用论据,有条理地陈述。言之有据,言之成理,是得分的关键点。(传记多从表现传主精神品质来谈)(3)联系现实:遵循“内引外联”的原则,除了引用文本,还要合理联系生活现实。(4)小结:回扣观点,简要作结。

不可不记的话

1.引用材料的作用

增加真实性与可信度,有利于突出人物及主题 。

2.细节描写的作用

更客观真实地塑造人物,更好地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使形象更鲜明饱满(使人如见其人、如闻

第六篇、高中语文人物传记阅读答题技巧

如何看待人物传记

高中语文人物传记阅读答题技巧

一、文体的基本特征:

(一)传记的定义与分类:

【传记的定义】

传记是遵循真实性原则,用形象化的方法记述人物的生活经历、精神风貌以及其历史背景的一种叙事性文体。

从传记中,我们可以了解一个人的生活经历,体悟一个人的情感世界,追寻一个人思想演变的线索,剖析一个人成败的缘由,寻回那逝去的岁月云烟,感受沉重的历史沧桑。从中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形成有一定深度的思考和判断。

【传记的分类】

1、从叙述人称看,传记可分自传和他传。前者是作者自己撰写的,如:鲁迅写的《鲁迅自传》,沈从文的《沈从文自传》。后者是他人撰写的,如:《华罗庚》、《“布衣总统”孙中山》、《我的父亲邓小平》等。

2、从表达方式看,一般的传记以记叙为主,还有的传记,一面记述人物的经历,一面加以评论,这种传记则被称为“评传”。评传通过第三人称来说,一方面比较完整地叙述传主的生平事迹,展示传主的人生道路;一方面结合这些叙述,分析传主的思想行为,评价他对社会发展的作用,确定他在历史进程中的地位。如:卞毓方的《留取丹心照汗青》,朱志敏的《铁肩担道义》。

3、从创作方法看,有的传记以记叙翔实的史实为主,用语比较平实,称为“历史性传记”;有的传记多用形象化手法,描述人物的生活经历、精神风貌及其活动的历史背景等,以史实为依据,但又不排斥某些联想性的文学描写,称为传记文学。

4、从篇幅的长短来说,它可以分为大传和小传。记述较全面、篇幅较长的,叫做“大传”或“传略”;篇幅短小、扼要地记叙人物生平事迹的叫“小传”。如何看待人物传记

(二)传记的文体特点

传记的文体特点是真实性和文学性。其中,真实性是传记的第一特征,因为传记叙写的是历史或现实中存在的活生生的人,有真名实姓、居住地点、活动范围等,写作时不允许任意虚构。但传记不同于一般的枯燥的历史记录,它具有文学性。它是写人的,有人的生命、情感在内;它通过作者的选择、剪辑、组接,倾注了爱憎的情感;它需要用艺术的手法加以表现,以达到传神的目的。(传主的情感、观点;作者的情感、观点;运用艺术手法) 传记一般有以下三个特点:

第一、人物的时代性和代表性。传记里的人物都是某时代某领域较突出的人物。

第二、选材的真实性和典型性。传记的材料比较翔实,作者从传主的繁杂经历中选取典型的事例,来表现传主的人格特点,有较强的说服力。

第三、选文兼具史实性与文学性。

二、传记的阅读要求

根据传记的文体特点和新课标,传记的阅读要求是:

1.抓事实: 理清思路,把握传主的人生经历;

2.抓精神:概括传主事迹成就,分析传主的性格、情感和精神品质;

3.抓评价: 理解作者的评论、思想,分析作者的评论、思想与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

4.抓手法:分析写作特色 (选材、表现手法、修辞技巧、语言特色等艺术形式),领悟作者的创作意图;

5. 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能对作者所持的观点和艺术处理提出自己的看法。 (探究)

(一)对传记中形象的把握及传主精神品质的概括

方法:从传主经历的事件、传主的语言、动作、神态、细节,作者对传主的正面或侧面(外人的评价)的描写等着手

1、传主在事件中的表现(尤其是细节)

2、从传主与时代、与他人的关系去把握

3、从作品中作者对传主的态度和评价把握其形象

(二)传记的表现手法

1、引用

引用是传记常用的表现手法,如引用传主在书信、日记中的表白,同事、同学、学生、国际友人、西方同行者的回忆,档案资料等材料的作用:如

①它可以印证作者的观点,也可以使传记具有更为真实感人的力量。

②传记写作充分使用传主的有关资料,可以塑造丰满的人物形象,见出传主的精神面貌,起到增强作品历史深度和情感力度的作用。

③增强文章的真实性和可读性。

2、人称

①第一人称(自传):指文本以当事人的口吻来叙述的方法。

作用: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②第三人称(他传):是指作者以局外人的视点进行叙述的笔法。

作用:能比较直接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3、描写

(1)景物描写:主要是为了显示人物活动的环境,使读者身临其境。

作用:①渲染气氛,烘托传主心情; ②展示传主性格;③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2)环境描写:一般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

作用:①交代事情发生的地点,增加事情的真实性;②渲染气氛,烘托传主的心情;③寄托传主的思想感情;④反映传主的性格或品质。

(3)细节描写:指对生活中那些细致而又特别富有表现力的典型环节所作的特写式描写。 作用:刻画传主的形象,使传主的形象更加丰满,呈现传主的内心世界,展现传主的精神品质,增强传记的可读性和感染力。

三、对传记中的语言特色、文体特点和写作技巧的分析

(一)语言特色:幽默、调侃、自然亲切、朴实自然、文采斐然、口语化、准确、简洁、生

动等等

(二)文体特点:真实性、文学性(写作技巧)

真实性体现在什么地方?

1、 引用传主的日记、诗文、作品、书信、故事、别人或传主的话等等

例如,华罗庚的姐姐华莲青的话

2、 列数据

例如,列举华罗庚回国三十年的成就

3、 客观叙述(材料真实)

例1:2010年大连月考《一代才女林徽因》,文章塑造了林徽因坚强的形象,赞美之间,文章是如何满足传记作品客观真实的要求的呢?

四、写作技巧及其作用

1、多种表达方式的运用

记叙、描写、议论、抒情

例如:本文是一篇评传(一面记述人物的经历,一面加以评论,这种传记则被称为“评传”),在表达方式上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不超过6个字)

“夹叙夹议”

2、多种叙述方法的运用(写作的顺序,如何把材料连接起来)

顺序:脉络清晰,材料多而不乱

倒叙:引起读者兴趣,突出了重点内容,产生强烈的悬念,避免了平铺直叙

插叙:结构富于变化,内容更加充实

3、选材的处理:——详略得当

传记的选材是与主题密切相关的。对中心有用的,与主题特别密切的材料,是主要内容,则需浓墨重彩地渲染,要详细写;与主题关系不很密切的材料,是次要内容,则轻描淡写,甚至一笔带过。

读者陌生

详写

符合主题/突出人物性格

选材的目的——详略得当

读者熟悉

略写

不符合主题

4、 多种表现手法的运用

(1)人物描写的方法

A正面描写:语言、动作、肖像(白描)、心理等等

B环境、他人的评价、与他人的对比等等。

例子:本文在正面刻画人物的同时还运用了那些手法?请找出相关内容、分析其对刻画人物的作用。(作用:突出传主的形象、精神品质)

(2)引用:别人或传主的话、书信、日记、作品、故事等等

A 突出人物的特点、揭示人物的精神面貌

B使得文风古朴文雅(诗词)

C印证作者的观点、增强作品的真实性

D引用故事可增加文章的活泼性、生动性

(3)以小见大

为读者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获得生动的情趣和丰富的联想

(4)对比

使形象更加鲜明,更好地表达情感

例如:在熄灯哀悼爱迪生的最后一分钟,世界从“一片黑暗”到“一片光明”,这里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请结合原文分析其作用。《爱迪生传》

(5)欲扬先抑

先对描写对象一个侧面进行一定程度的贬低,即“抑”,然后着重描写作品要赞扬的方作用:使情节多变,形成波澜起伏,造成鲜明对比,容易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恍面,即“扬”。 然大悟的感觉,留下比较深的印象。开头,往往可以造成悬念。

(6)欲抑先扬

传记(他传)阅读分析、评价的思路(三入手):

1、从传主的思想、品格入手 (抓住成长因素,把握人生轨迹)

2、从作者的褒贬爱憎入手 (抓住议论抒情,把握褒贬爱憎)

3、从自己的获益启示入 (感受传主人生得失,获得启示完善自我)

对文本中的观点,作者对传主的态度的把握

答题步骤:观点或态度 评价分析

(6)探究题:

探究题不仅题型开放,而且连答案也常是丰富多彩不拘一格的,只要紧扣要求,思想健康,表达简明连贯得体,条理清晰,即可符合涛求。做这类题,既要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同时又要遵循“容易论证”的原则。

答题思路可概括为:观点——引据——论述——小结。观点:明白无误地表明观点。这是第一个得分点。引据:恰当引用论据,遵循“内引外联”的原则,既要充分利用原文信息,又要合理联系现实状况。论述:即归结回扣观点,简要作结。最后整合信息,分条陈述,⑴要点须全面;⑵陈述有条理。作为综合阐述题,观点明确,言之有据,言之成理,是得分的关键点。

具体步骤:

第一句:应写自己的观点,句式是“我认为„„”或“我赞同„„”

接下来,分析自己的理由,句式是“理由是:1„„2„„3„„”,把理由分点罗列。 最后,可加总结句,句式“所以或因此„„”,如果已超字数、超范围,可不写总结句。

第七篇、人物传记

如何看待人物传记

我对历史人物传记很感兴趣,这些年系统地读了一些历史人物传记,有些心得。

一、真诚的“名师”

每一个人成功的发展都离不开老师的导引。韩愈认为:“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也就是说,凡是能够给我们“传道、授业、解惑”的人,都是我们的老师。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一般意义的“老师”所起到的主要作用是“授业”,我们想要获得更多的“传道、解惑”,那要看自己的机缘如何了。“名师出高徒”,作为“百姓”圈子中的我们,一辈子很难遇到名师,即便有此机缘,名师能够给我们“传道、解惑”多少,主动权很少在我们这一边。而我们所读历史人物传记的主人公,对我们的教导却是坦率和真诚的。凡是能够让后世为其立传者,其人在当时一定是个响当当的名人。且不言其最终是成功还是失败,单就生命个体而言,这个人肯定是将上天赐予自己的生命在其所处的社会条件中发挥到了极致,不枉其一生,这正是我们芸芸众生苦苦追寻的。这个人既然已经逝去,他便主宰不了后人对他怎样评说,他生前所留下的一切痕迹,都会成为为其立传所要取舍的素材,任人评说。他把自己的光辉与阴暗尽向世人展现出来,我们在读他的传记时,是借鉴还是学习吸收,都在我们读者自己。因为我们选择了他的传记,他就不自觉地成为了我们的老师,这位“名师”不是很真诚吗?这便是我所认为的读历史人物传记的意义。

二、向谁“拜师”

历史上的人物,谁都可以成为我们的老师。现在出版业这样发达,我们几乎想学谁就可以去学谁,想学什么就可以去学什么,没有什么更多的外在因素去限制我们。能厚限制我们的,只有我们自己,我们自己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是不加思考,人云亦云呢?还是把书本与实践脱离开,进行指手画脚呢?比如在学习态度方面,有的人急功近利,急用急学,往往失之偏颇,单纯去看向曾国藩学厚黑学一类的书就属此种,那样很容易把曾国藩看成是阴谋家,而把他整个的一生和阳谋部分扔到一边,这样看书是危险的,对自己好处不大。我的一位朋友喜欢看林彪的传记,看了不少版本,因此对林彪很是佩服。在侃谈时,我向他建议把对于林彪的研究面再拓宽一些,最起码要读一本罗荣桓或彭德怀的传记,否则就研究偏了。这也属于学习态度问题。因此,向谁“拜师”很重要,“跟什么人学什么人”嘛。

三、怎样选择人物传记

对于历史人物传记,我喜欢读历史学家写的。因为真正的史学工作者,注重原始资料的收集与罗列,对于评判很谨慎,自己简洁的结论往往放在最后,标明为“一家之言”。对于人物相关资料的延伸阅读,我喜欢看了解他们的人的回忆录和相关的第一手资料,无论是正面的还是反面的。我不喜欢读文学家写的历史人物传记,我觉得那些传记感性因素过多,信息量少。对于流行的高产作者的作品,我几乎不去细看,因为我相信,真正能够站得住脚并能够传世的原创作品是讲功夫的。对于近现代人物的了解,我觉得最好是看两个以上的不同版本,那样会客观些,因为可能越是离我们近的人,我们反而不易看清,盖棺的时间短了,即便是权威的部门或权威的人所下的定论也不一定就准确,何况我们读人物传记的目的主要不是为了看结论。我们看到材料的“真”,便会了解那些人的“难”,进一步了解那些人是如何“知难而作”的,对主人公的所作所为和人生道路是借鉴是学习,自己自然会有结论。比如,司马迁笔下的刘邦,“少小无赖”,“好酒及色”,但我们读到文章最后,还会由衷地赞同司马迁“太史公曰”的结论,认同刘邦是个伟大的人物,这就是因为司马迁是“秉笔直书”的。太注重历史人物传记的故事情节,是读书功底肤浅的表现。要想真正向这位“名师”学些东西,他那些痛苦的、枯燥乏味的甚至理论的经历和表现恰恰是极其重要的。哪一个名人的命运会那么好,一出场就当将军指挥千军万马?所以我说读人物传记尽量去读信史,我们不想成为文学家的话,太重故事情节的文学作品读多无益。

四、如何对待历史中的政治因素

生活在社会中的人,政治影响无处不在,读历史人物传记也是如此。我想,古今中外对任何一个历史人物的评说都不可能没有政治因素,因此胡适曾说:“历史好比一个小姑娘,任人打扮。”这句话很有道理,但不影响我们能够读出信史。这就要求我们在了解一个人的时候,一定要了解那个时代的社会,了解那个时代的政治概况。比如我们骂汪精卫,当时日本人一定认为他是最可爱的中国人,如果单从骂他的角度出发,不会读出一个真正的汪精卫,也不会有真正的借鉴:一个革命的急先锋,在推翻满清政府时舍生忘死,在民族大义面前怎么就成为了中国头号汉奸呢?同样,很多人认为前些年出版的林彪传记假的太多,但真的部分我们读出来了吗?这个问题其实就是如何看待主流社会的结论。对于一个历史人物,主流社会是要有结论的,否则人民无所趋从。政治“标签”本身就是我们学习和借鉴的重要部分,在现实生活中,这个结论是有约束力的,无论是对他的后人还是对当时紧跟他的那部分人的后人。前人虽去,不可不为后人着想,因为,人不仅仅是为自己活着。

五、现代人应克制现代意识

我们现在处于一个转型时期,或者叫尴尬时期。中国人传序了几千年的历史观,现今几乎丧失殆尽,原来是言必称祖宗,现在是言必称现代,似乎只有我们现代人才是最聪明最文明的,过去的都过去了。这是“革命”思想和“科学”精神真正深入人心的最大体现,可以说,那些自近现代以来为此不惜牺牲的志士梦寐以求的愿望实现了,而且超乎他们的想象。但其给今天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是惊人的。近代以来,使历代最“先进”的中国人蜂起遵循的社会思想,无一例外地缘自于欧美,再冠以“革命”“科学”的威名,谁敢不从?历史的尤其是中国历史的社会思想成了“落后”与“保守”代名词,被人们抛弃。中国尤其是古代中国的历史人物,除了其权数计谋还被世人所称道外,余则在世俗中很少有人感兴趣了,实为大谬。诸葛亮27岁出山,面对比他大20岁且有着丰富阅历的刘备,第一次亮相所阐述的国际关系和战略思想,当今全球的国际战略学家谁人可比?其人生观和世界观此后有几人能够超越?古代的中国名人有一个规律,出山以前修学储能,人生观世界观已经成熟,看准天时、地利、人和便横空出世,即使掉头也没有几个人犹豫不决走回头路的,就个人的人生路径而言,别人是很难效仿的,“碌碌”无为(天天忙碌却一事无成)的现代人岂能与之相比?所以,过去的并未消失,消失的是我们的学习精神。文化的惯性很大,不管我们有多么现代,我们都是沿着古人的路走下来的,而且我们终将作古,如果数祖忘典成为我们的民族精神,那么这个民族也将要作古了。

六、打开社会之门

翻开历史就是进入社会,古今一理也。如果我们看不明白今天的社会,我们从了解父辈祖辈的社会入手也是个很好的办法,读历史人物传记可能是最生动简便的方法。一部人物传记,描述了一个有重要影响的人物从生到死的全部过程,记述了他的辛酸苦辣,他的成功失败,短短几十年,茫茫大社会。我们不用刻意去想借鉴什么,但借鉴自然而得,了解了过去,还不能略知今天吗?当然,我们通过人物入手了解社会,还会带来一个负面作用,反过来会影响我们品读人物本身,那就是读历史人物的社会分析方法。古代中国的人物传记不是不重人物的社会背景分析,比如写一个人,首先会写这个人是哪里人,父母祖辈是什么情况,然后才就这个人的社会关系展开论述。近代以来,尤其是现代,随着西方社会思想的传入并占统治地位,人物传记的社会分析过重了。比如写一个人,总会从政治的、经济的……各种社会角度一一道来,给人的感觉是那个人纯是社会的产物,他不去做,在同样的社会条件下别人也能去做,而且做得也不会差多少。但事实上,湖南乃至全国农村只出了一个毛泽东,别的人也可能做得那么好,但事实上那个人(比如蔡和森)中途被杀了,没有机会做成。所以,社会分析方法要用,但不能用大了,否则不仅容易失去生动性,老百姓也没有必要去信命了,孔夫子的“畏天命”岂不是迂腐不堪?

七、真正破除迷信

前几天,我与一位大学好友探讨毛泽东。我告诉他,自今年一月份以来,我所读的关于毛泽东的传记和相关资料不下5000页。在比较中,我对于毛泽东是极佩服的,跟他老人家学了很多东西。这位好友是正统的毛泽东崇拜者,见我如此,立刻对我能够“如此真诚地对待老人家”大加赞扬。他对时下有些人在不了解情况的前提下妄自菲薄很是反感,还举例说他认识的一位教授基本不说毛泽东的好处,反倒是见了关于毛泽东的反面材料便如遇知音。我当即向这位好友更正:“不要对我的观点理解偏了,我不仅对毛泽东是„真诚的‟,对蒋介石、李鸿章、袁世凯、陈独秀、彭德怀、林彪都是„真诚的‟。”我们的讨论引发出关于如何读历史人物传记的另一个关键性问题:迷信——读者的主观因素。迷信包含两方面:肯定的迷信(如我好友者)和否定的迷信(如那位教授)。肯定者的迷信易于理解;否定者的迷信,究其根本,是把自己和自己的父母祖父母做不到的事情强加于人。比如毛泽东,有些人在否定他的同时其实已对他进行了迷信,希望他把过去多少代一直没有人能够解决的问题彻底解决好,又希望他所解决的问题能管千秋万代,而其自己在条件更好的今天只管享受和挑剔,这不是迷信吗?很奇怪,我所接触的一些精英人物对于下属和同事的优点很能挖掘,但对毛泽东却异常的挑剔,对优点视而不见,对不足却百般挑剔,这就是迷信!毛泽东从青年时代便锲而不舍,拼命地工作,一直到去世,有的时候竟忙得三四天不能睡觉,我看到这样的描述真是眼晕!我相信,他能够解决的问题一定能够解决,解决不了的问题我是没有资格去挑剔,谁能够做到他的程度谁再去挑剔。不管是哪样的迷信,对于想真正了解历史人物的人都是有害的。肯定的迷信者,将自己匍匐于伟人的脚下,没有勇气对伟人进行超越,后人都要是如此,那可真是停滞不前了;否定的迷信者,会使自己自命不凡,对历史人物指手画脚,导致志大才疏,也难有成就。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某同学说:“真正的勇敢是敬畏!”信哉斯言!敬畏不是没有主动性,迷信才会丧失主动性。

这是我读历史人物传记的总的感想,亦为一家之言,以记之。

我对历史人物传记很感兴趣,这些年系统地读了一些历史人物传记,有些心得。

一、真诚的“名师”

每一个人成功的发展都离不开老师的导引。韩愈认为:“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也就是说,凡是能够给我们“传道、授业、解惑”的人,都是我们的老师。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一般意义的“老师”所起到的主要作用是“授业”,我们想要获得更多的“传道、解惑”,那要看自己的机缘如何了。“名师出高徒”,作为“百姓”圈子中的我们,一辈子很难遇到名师,即便有此机缘,名师能够给我们“传道、解惑”多少,主动权很少在我们这一边。而我们所读历史人物传记的主人公,对我们的教导却是坦率和真诚的。凡是能够让后世为其立传者,其人在当时一定是个响当当的名人。且不言其最终是成功还是失败,单就生命个体而言,这个人肯定是将上天赐予自己的生命在其所处的社会条件中发挥到了极致,不枉其一生,这正是我们芸芸众生苦苦追寻的。这个人既然已经逝去,他便主宰不了后人对他怎样评说,他生前所留下的一切痕迹,都会成为为其立传所要取舍的素材,任人评说。他把自己的光辉与阴暗尽向世人展现出来,我们在读他的传记时,是借鉴还是学习吸收,都在我们读者自己。因为我们选择了他的传记,他就不自觉地成为了我们的老师,这位“名师”不是很真诚吗?这便是我所认为的读历史人物传记的意义。

二、向谁“拜师”

历史上的人物,谁都可以成为我们的老师。现在出版业这样发达,我们几乎想学谁就可以去学谁,想学什么就可以去学什么,没有什么更多的外在因素去限制我们。能厚限制我们的,只有我们自己,我们自己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是不加思考,人云亦云呢?还是把书本与实践脱离开,进行指手画脚呢?比如在学习态度方面,有的人急功近利,急用急学,往往失之偏颇,单纯去看向曾国藩学厚黑学一类的书就属此种,那样很容易把曾国藩看成是阴谋家,而把他整个的一生和阳谋部分扔到一边,这样看书是危险的,对自己好处不大。我的一位朋友喜欢看林彪的传记,看了不少版本,因此对林彪很是佩服。在侃谈时,我向他建议把对于林彪的研究面再拓宽一些,最起码要读一本罗荣桓或彭德怀的传记,否则就研究偏了。这也属于学习态度问题。因此,向谁“拜师”很重要,“跟什么人学什么人”嘛。

三、怎样选择人物传记

对于历史人物传记,我喜欢读历史学家写的。因为真正的史学工作者,注重原始资料的收集与罗列,对于评判很谨慎,自己简洁的结论往往放在最后,标明为“一家之言”。对于人物相关资料的延伸阅读,我喜欢看了解他们的人的回忆录和相关的第一手资料,无论是正面的还是反面的。我不喜欢读文学家写的历史人物传记,我觉得那些传记感性因素过多,信息量少。对于流行的高产作者的作品,我几乎不去细看,因为我相信,真正能够站得住脚并能够传世的原创作品是讲功夫的。对于近现代人物的了解,我觉得最好是看两个以上的不同版本,那样会客观些,因为可能越是离我们近的人,我们反而不易看清,盖棺的时间短了,即便是权威的部门或权威的人所下的定论也不一定就准确,何况我们读人物传记的目的主要不是为了看结论。我们看到材料的“真”,便会了解那些人的“难”,进一步了解那些人是如何“知难而作”的,对主人公的所作所为和人生道路是借鉴是学习,自己自然会有结论。比如,司马迁笔下的刘邦,“少小无赖”,“好酒及色”,但我们读到文章最后,还会由衷地赞同司马迁“太史公曰”的结论,认同刘邦是个伟大的人物,这就是因为司马迁是“秉笔直书”的。太注重历史人物传记的故事情节,是读书功底肤浅的表现。要想真正向这位“名师”学些东西,他那些痛苦的、枯燥乏味的甚至理论的经历和表现恰恰是极其重要的。哪一个名人的命运会那么好,一出场就当将军指挥千军万马?所以我说读人物传记尽量去读信史,我们不想成为文学家的话,太重故事情节的文学作品读多无益。

四、如何对待历史中的政治因素

生活在社会中的人,政治影响无处不在,读历史人物传记也是如此。我想,古今中外对任何一个历史人物的评说都不可能没有政治因素,因此胡适曾说:“历史好比一个小姑娘,任人打扮。”这句话很有道理,但不影响我们能够读出信史。这就要求我们在了解一个人的时候,一定要了解那个时代的社会,了解那个时代的政治概况。比如我们骂汪精卫,当时日本人一定认为他是最可爱的中国人,如果单从骂他的角度出发,不会读出一个真正的汪精卫,也不会有真正的借鉴:一个革命的急先锋,在推翻满清政府时舍生忘死,在民族大义面前怎么就成为了中国头号汉奸呢?同样,很多人认为前些年出版的林彪传记假的太多,但真的部分我们读出来了吗?这个问题其实就是如何看待主流社会的结论。对于一个历史人物,主流社会是要有结论的,否则人民无所趋从。政治“标签”本身就是我们学习和借鉴的重要部分,在现实生活中,这个结论是有约束力的,无论是对他的后人还是对当时紧跟他的那部分人的后人。前人虽去,不可不为后人着想,因为,人不仅仅是为自己活着。

五、现代人应克制现代意识

我们现在处于一个转型时期,或者叫尴尬时期。中国人传序了几千年的历史观,现今几乎丧失殆尽,原来是言必称祖宗,现在是言必称现代,似乎只有我们现代人才是最聪明最文明的,过去的都过去了。这是“革命”思想和“科学”精神真正深入人心的最大体现,可以说,那些自近现代以来为此不惜牺牲的志士梦寐以求的愿望实现了,而且超乎他们的想象。但其给今天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是惊人的。近代

以来,使历代最“先进”的中国人蜂起遵循的社会思想,无一例外地缘自于欧美,再冠以“革命”“科学”的威名,谁敢不从?历史的尤其是中国历史的社会思想成了“落后”与“保守”代名词,被人们抛弃。中国尤其是古代中国的历史人物,除了其权数计谋还被世人所称道外,余则在世俗中很少有人感兴趣了,实为大谬。诸葛亮27岁出山,面对比他大20岁且有着丰富阅历的刘备,第一次亮相所阐述的国际关系和战略思想,当今全球的国际战略学家谁人可比?其人生观和世界观此后有几人能够超越?古代的中国名人有一个规律,出山以前修学储能,人生观世界观已经成熟,看准天时、地利、人和便横空出世,即使掉头也没有几个人犹豫不决走回头路的,就个人的人生路径而言,别人是很难效仿的,“碌碌”无为(天天忙碌却一事无成)的现代人岂能与之相比?所以,过去的并未消失,消失的是我们的学习精神。文化的惯性很大,不管我们有多么现代,我们都是沿着古人的路走下来的,而且我们终将作古,如果数祖忘典成为我们的民族精神,那么这个民族也将要作古了。

六、打开社会之门

翻开历史就是进入社会,古今一理也。如果我们看不明白今天的社会,我们从了解父辈祖辈的社会入手也是个很好的办法,读历史人物传记可能是最生动简便的方法。一部人物传记,描述了一个有重要影响的人物从生到死的全部过程,记述了他的辛酸苦辣,他的成功失败,短短几十年,茫茫大社会。我们不用刻意去想借鉴什么,但借鉴自然而得,了解了过去,还不能略知今天吗?当然,我们通过人物入手了解社会,还会带来一个负面作用,反过来会影响我们品读人物本身,那就是读历史人物的社会分析方法。古代中国的人物传记不是不重人物的社会背景分析,比如写一个人,首先会写这个人是哪里人,父母祖辈是什么情况,然后才就这个人的社会关系展开论述。近代以来,尤其是现代,随着西方社会思想的传入并占统治地位,人物传记的社会分析过重了。比如写一个人,总会从政治的、经济的……各种社会角度一一道来,给人的感觉是那个人纯是社会的产物,他不去做,在同样的社会条件下别人也能去做,而且做得也不会差多少。但事实上,湖南乃至全国农村只出了一个毛泽东,别的人也可能做得那么好,但事实上那个人(比如蔡和森)中途被杀了,没有机会做成。所以,社会分析方法要用,但不能用大了,否则不仅容易失去生动性,老百姓也没有必要去信命了,孔夫子的“畏天命”岂不是迂腐不堪?

七、真正破除迷信

前几天,我与一位大学好友探讨毛泽东。我告诉他,自今年一月份以来,我所读的关于毛泽东的传记和相关资料不下5000页。在比较中,我对于毛泽东是极佩服的,跟他老人家学了很多东西。这位好友是正统的毛泽东崇拜者,见我如此,立刻对我能够“如此真诚地对待老人家”大加赞扬。他对时下有些人在不了解情况的前提下妄自菲薄很是反感,还举例说他认识的一位教授基本不说毛泽东的好处,反倒是见了关于毛泽东的反面材料便如遇知音。我当即向这位好友更正:“不要对我的观点理解偏了,我不仅对毛泽东是„真诚的‟,对蒋介石、李鸿章、袁世凯、陈独秀、彭德怀、林彪都是„真诚的‟。”我们的讨论引发出关于如何读历史人物传记的另一个关键性问题:迷信——读者的主观因素。迷信包含两方面:肯定的迷信(如我好友者)和否定的迷信(如那位教授)。肯定者的迷信易于理解;否定者的迷信,究其根本,是把自己和自己的父母祖父母做不到的事情强加于人。比如毛泽东,有些人在否定他的同时其实已对他进行了迷信,希望他把过去多少代一直没有人能够解决的问题彻底解决好,又希望他所解决的问题能管千秋万代,而其自己在条件更好的今天只管享受和挑剔,这不是迷信吗?很奇怪,我所接触的一些精英人物对于下属和同事的优点很能挖掘,但对毛泽东却异常的挑剔,对优点视而不见,对不足却百般挑剔,这就是迷信!毛泽东从青年时代便锲而不舍,拼命地工作,一直到去世,有的时候竟忙得三四天不能睡觉,我看到这样的描述真是眼晕!我相信,他能够解决的问题一定能够解决,解决不了的问题我是没有资格去挑剔,谁能够做到他的程度谁再去挑剔。不管是哪样的迷信,对于想真正了解历史人物的人都是有害的。肯定的迷信者,将自己匍匐于伟人的脚下,没有勇气

第八篇、高考人物传记阅读答题技巧

如何看待人物传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