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初中作文看病一次没看好,同一个医生还是换一个看病一次没看好,同一个医生还是换一个

看病一次没看好,同一个医生还是换一个


第一篇 看病一次没看好,同一个医生还是换一个
《看病就医一本通》

如何选对医生

曾经有人很诗意化地说,上帝管生死,而医生是上帝唯一的手。在我国,我们的电视、媒体、政策文件里面出现比较多的话是“以人为本”“关键在人”。

确实,在医患之间,就医过程中医生处于相对强势地位,对于特定的患者来说,关键是坐在他对面那个穿白大褂的人,如果那个人心平气和,高风亮节,技术又好,就“烧高香”了。但是,问题在于,到哪里找那么好的人呢?

✧ 医师、主任、教授、专家面面观

严格讲,在我国,只有经过系统的医学知识学习和医疗技能培训,在执业医师指导下按规定完成了相应医疗机构的试用期,通过了国家执业医师考试,并完成注册了的,才是医生。所以,当你走向就诊的医疗机构时(特别是个体门诊和小门诊),请一定按照以上标准“框一下”,就诊你的是否真为“医师”。

医师也讲职称、分等级,职称是对于每位医生的医疗技术水平及科研教学水平综合评价的一种方法,从某种意义上讲,可以反映该医生的医疗技术水平及教学水平。

临床医师按职称由低到高依次为住院医师、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主任医师,我们所热衷去找的专家一般限定职称副主任医师及以上。有人也许会问,我上次看到的张教授呢,难道她不是专家?是,张教授当然也是专家,一般副高以上职称(副教授、副主任医师及以上)的都习惯被称为专家,只不过那是另外一种职称序列——在一些承担教学任务的医院里的职称序列,由低到高依次为助教、讲师、副教授和教授。简单地说,只有在高校承担教学任务,才有教学职称;如果某个专家不在学校授课,那他可能只是副主任或主任医师,而不能称之为教授。 也许还有人问,那上次给我看病的李博士呢,他是不是专家?李博士是否为专家,那又牵涉到另外一个问题:学位与职称的关系。学位,是指的受教育程度,如获学士(本科)、硕士和博士学位。一般而言,高学位易晋升高职称,所以李博士要成为专家的话比王硕士要相对容易。李博士是否为专家要看他是不是具有高级职称,李博士可能是李专家,也有可能正要成为李专家,但李专家在成为专家前却未必先做李博士。

在医院的实际工作中,主任还有行政职务上的划分。行政主任不一定是主任医师,有可能是副主任医师甚至连医师都不是。主任医师不一定能当上行政主任,一个科室里主任医师可能有多个,而行政主任只能有一个。

明白了这些,你就可以免受一些电线杆上的医疗广告忽悠了。广播、电视里面的赵钱孙李“主任”们在唾沫横飞地做“乙肝根治”之类的讲座时,你一定要弄清楚这是个什么“主任”——主任医师级的主任一般是不会去信口雌黄“根治乙肝”的。

另外,人们看病时总是愿意找主任医师、教授,因为他们年资高,经验丰富,但要注意的是,职称、学位也只是一个参考,并不能完全代表医生医疗技术水平的高低。

✧ 选择一个好医生

不管什么时代,也不管科技发展到何种程度,人永远是第一位的。从某种程度上

讲,就医的关键是选择一个好医生。

说起选医生,我们不妨回忆或想象一下寻找人生伴侣的经历或者买房、买车的情形,这不是小题大做——我们既然那么不容易才找到另一半,既然能花那么多时间去研究对比各种车型、性能去选一辆车,没有理由在选一个好医生,在事关自身健康甚至生死的时候表现得漫不经心。

多数人的做法,是病了就直奔医院,回来后就直接抱怨,看病贵、看病难、医生态度不好等,错错错,都是政府的错、医院的错、医生的错,唯独没自己什么事情。其实,这是什么逻辑呢?

一个医生会有许多病人,但作为病人只有一个或几个医生,甚至有时就只剩看一个医生的机会了,既然自己没有认真选择、放弃了选择的权利,又何必抱怨遇人不淑呢?抱怨有用吗?既然身体是自己的,疼痛自己承受,医药费自己承担,最关键的是生命只有一次,那我们就应该责无旁带地对自己的健康负责。

为自己的健康着想,多花点时间,多找人咨询一下,甚至可以拖点儿关系,去找到那个最适合自己的好医生!

什么样的医生是好医生

简单地说,合乎敬业标准的医生就是好医生。换句话说,能帮我们简单、高效、省钱地解决问题的医生就是好医生。当然,如果他态度再和蔼一点,人性化一点那就更是一个好医生了。概而言之,就是“德艺双馨”,具体而言,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1)人本主义精神

一个医生如果没有人本主义精神,对生命没有敬畏之心,无法对每一个人都充满爱,不能一视同仁地对待病人,那么他提升业务水平的内在动力在哪里?又如何指望他妙手仁心善待病人?所以,“心”是第一位的。

(2)渊博的知识和敏锐的洞察力

人本主义的医学模式是从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环境模式的转变,要求医生不仅要具备精湛的专业知识,更需要广泛涉猎人文、心理、社会学等学科,这不仅是自身素质提升的基础,也是和病人交流的基础。洞察力敏锐,才能及时把握病人的情绪变化。这两者兼备才能更好地理解病人,同病人交流,获得病人的认同和信任,而认同和信任是病人尽快康复的关键因素。

(3)良好的控制情绪的能力和内省能力

控制不是抑制,是善于排遣和分清时间、地点、场合。既然医生同我们一样吃五谷杂粮、有七情六欲,我们无法苛求地时刻都能给予病人春风般的温暖,但如果一个医生情绪控制能力差,不仅病人反感,同事也不敢信任、不愿协作,同时他的诊疗水平也绝对不是一流的。

(4)乐观的人生态度和自信

一个医生,如果整天板着一张苦大仇深的脸,或者终日凄凄、惨惨、戚戚,是无法给病人以生活的鼓励和战胜病魔的勇气的;如果自己都不相信,又怎么让病人相信?看病一次没看好,同一个医生还是换一个

(5)良好的专业技能

这个重要性不言而喻。专业技能和上述的个人素养相辅相成。素养不行,技术能力提升就会受限;专业技能不行,前面那些越好反而有可能越“害人”——无意

中麻痹、误导和耽误了别人。看病一次没看好,同一个医生还是换一个

有读者可能会说,说了半天,还是泛泛而论。我们不要雾里看花水中望月,假如我现在就要去就医,怎么辨别呢?别急,好医生也有“硬指标”。

(1)看知名度

一般名气大的医生,水平也较高。不过,老教授固然知名度高,但年轻医生中也不乏医术精湛者。

(2)看职称

一般情况下,以选择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医生为好。这些医生年富力强,有较丰富的临床经验,反应快,对新的医药信息比较了解,一般疾病都能胜任;比较难确诊和难治疗的病,则以选有高级职称的医生为好。

(3)看学位

博士等高学位的医生,往往对某一专科疾病的诊断或治疗有较高水平。不过医学是实践科学,经验靠积累而来,所以在看学位时还要看其临床经验。

(4)看医德

医德包括品行和责任心。医术与医德一般都是相辅相成的,如果医生向你暗示送礼或诊疗不认真,这个医生肯定医德欠佳。一般而言,医德好的人,医术不会差到哪去。

(5)看固定程度

(6)患有慢性病的老人要尽量固定几个医生就医。因为“老医生”熟悉病情,病历记录完整,容易发现潜在病,一般不会重复检查、开药,而且医患感情融洽。 实事求是地讲,去医院就医最关心的其实还是医生的医术,是医生的临床感觉、临床思维和临床经验,是他能否在第一时间控制住病情,并给我们开出那受益最大风险最小的药,其他治疗措施也应该效果最好、代价最小。

挂专家号级别是否越高越好

这个问题有点类似“医院越大越好”。从理论上讲,就医找专家,治疗效果会更好一些,但我还是觉得不必“言必称专家”。

大概每个临床医生都不止一次地碰到过这种情况——有朋友打招呼请帮忙找专家,一问情况,也不是什么疑难杂症。于是反问,就你这情况,根本就不用找专家,一般很有经验的医生都可以很好的帮你解决问题。可是对方说:我也知道不是什么大问题,但总觉得找专家放心些。于是,为了一个自以为的“放心些”,要跑很远的路,花更多的时间,花比普通门诊更多的时间和金钱。

此种情况还会导致另外一种马太效应——专家那里人满为患,门诊量越大专家越累越疲惫,能分配到那些更需要看专家的患者身上的时间相对少了,特别是那些认为从乡镇和县城过来更需要看专家的患者,他们排队等候的时间更久了,而普通门诊冷清了,那里的中青年医生病人很少„„病人越多的地方越挤,病人越少的地方越没人,越需要看专家的越难看上专家,恶性循环。这样于人无益,于己添麻烦,这样“看专家”,真的好吗?

看专家还有可能出现另外一个问题: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医学中“专”与“博”是社会分工的产物,也是医学深入发展的必然结果,它们之间良性互动,有利于提高医生专业水平。但是,另一方面,专业化也可能造成“专业陷阱”:术业有专攻,专家一般在自己那一亩三分地是专家,虽然也学识渊博,对自己研究领域相关的边界也涉猎很广,但不可否认的是,专家也可能会出现“思维定式”,习

惯性地把你的问题往他的专业上去靠——比如当病人去骨科医生那里就诊,患者的所有临床症状都可以用运动系统的知识做出详尽深入的解释,医生有可能为他做出符合运动系统疾病的诊断,但有时候未必与事实相符;而涉及专科病以外的,专科医生往往不愿多问或一筹莫展。于是有可能出现这样的情况:医院越大,条件越好,专科和专家分科越细,你去就医时挂号、检查、转诊的过程越复杂。 肯定有读者会反对笔者的态度——他们觉得,作为患者,我当然有权优先考虑自己,再去考虑医疗资源是否浪费,其他病人是否会延误,年轻医生是否有机会。笔者承认这些都理直气壮,但想问一句:当每个人都只顾自己“可以理直气壮”的时候,有没有可能会灼伤自己?如果某一次自己确实很需要专家,而很多不那么必要的人先于自己“理直气壮”了,在承受延误的后果时自己会是什么感受?既然大家都蜂拥而至围困专家,那又何必抱怨“挂专家号难”呢?

所以,看病不必一定要找专家,首先还是要看自己的病情。事实上,很多普通门诊的接诊医生也都经验丰富,完全可以胜任对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又因为这些暂时还不是专家的医生每天接诊的病人相对较少,他可以花更多的时间了解你的情况。作为患者,不仅无任何损失,还可以得到相对更多的关注,何乐而不为呢?

忙碌的专家PK贴心的初级保健医生

现代医疗服务已被分成三个水平:初级、二级和三级。比如在美国的医疗体系中,初级保健医生所起的作用是有目共睹的。这些基层保健医生,负责提供“低水平,广覆盖”的初级保健服务,像一般的感冒、腰背疼、骨折、生孩子„„都可以去找他们。他们和蔼可亲,虽然医术不精、学问不深,但会向你解释程序、检查结果和用药方案,回答你的问题;他们知道每一个病人的健康史,甚至熟悉其家庭成员和家族病史。因为经常和病人接触,他们也熟悉病人的生活;是否抽烟、酗酒;是否有晚上开夜车的习惯或受失眠困扰;平时是否经常锻炼身体;家庭是否和睦„„他们定期和病人见面,关心病人的健康问题,建议如何促进健康,指导病人如何预防和避免重大疾病的发生。这样,既完成了对病人的全面的医疗照顾,也以人性化的形式教授、普及了健康知识。因为接受过多种专业的训练,这些初级保健医生还能在你去看专业医生之前给予诊治,节约时间和费用。如果你确实需要看专业医生或专家,他们能跟踪记录你的病史,使得你无需重复检查、重复用药就能得到连续的医疗照顾。

保健医生的出现,让医学回到了温情,“还医学以人道主义”让医学回归“以病人为中心”的人本主义,减少浪费的同时让医疗变得更加有序这样的就医模式,正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所采用。

循序渐进作为一种基本的处事原则,自有其道理,所以这里还是建议,就医时,初诊在中小医院,或挂普通号;复诊或转诊去大医院,看专家,这是合理的。 „„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前面给医生下定义时之所以冒天下之大不韪,说“医生就是一个比你多一点医学知识的人”,主要立足点就在这里:医生是人,所以我们其他人群中可能有的各色人等在医生群体中也都有。每个人都有其性格特点,当这些性格特点出现在医生的身上时,对于张三而言是个好医生,对于李四而言可能就不一定是个好医生。所以最关键的,是你自己的需求,选适合自己的就好。

此外,必须强调的是:前面讲了如何选医生,然而“独木难成林”,一个人再优

秀,没有团队协作不行;换言之,如果医院环境不行,个人再优秀也可能会“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所以,选择医生最好,也必须要和医院同时综合考虑,这样才不至于“所托非人”。

第二篇 看病一次没看好,同一个医生还是换一个
《看病难,看病贵现状调查研究》

居民看病难,看病贵现状调查研究

摘要:为了进一步调查和明白郴州市居民看病问题的真实情况,通过百姓、医生、网络和媒体的信息的搜集,了解到许多情况,在那些调查中也可以清楚的了解到“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诸多问题,现行医疗体制的缺陷也日益突出,在公平性方面,不同地区卫生需求的实际满足程度,由于收入差距的扩大而出现严重的医院两极分化。现实改革的措施出现问题,如今强调医药分家,在许多基层医院和乡镇农村医生都表示这样的情况让他们丢掉饭碗。而乡村医生单单在购置药品上就需要贵达8毛甚至还要高的费用,有时候还会出现买不到药品的情况。这样的误差使得乡村医生也有点接受不了。再者,政府的政策落实无保障,国家对乡村医生的许多政策扶持,在政府这关便出现问题,这样使得人民现实问题出现分化,问题也有了增加。看病一次没看好,同一个医生还是换一个

关键词:看病难 现状 调查报告

一、看病现状的调查,百姓呼声看病难

(一)、难情:求医之路很艰辛

1、和许多村民同有苦感的淳朴农民李艳,生有一儿一女,与丈夫共创家补,其生活本来幸福美满。可是无奈老天捉弄苦命人。她哭述着:“儿子体弱多病,经常感冒发烧。两岁的孩子去医院的时间比许多大人去的还要多。有时借钱去医院看病。她说,去一趟门诊也就如同进了一次赌场,买几片药也得花掉十几元!很多当母亲的都这样苦感,买药回家给孩子吃了根本没有用,还是需要第二次看病,在医院不断来回周转。这样的情况

让人听了不时有点难受。

2、不敢生病,大家开玩笑的说。看一次医生就能把病看好是一件很难的事。要看几个医生,跑几个医院。其实这早已是求医路上的“家常便饭”。有人跑寺庙,求神拜佛来祈祷菩萨庇佑。他们问道:“普通感冒,为什么也不好治?看了那么多的医生病还是没有好”。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办,实在不行只好去求“神仙看病”。不忍心看着孩子这样受苦。”当然所谓的神仙还不是某些带有欺诈性质的宗教活动,这是不科学的,如此一来村民过分的崇拜,所谓迷信思想就会泛滥,甚至会造成家庭争执,影响家庭和睦。一些不法分子也会借此机会干一些趁人之危的坏事。祸害人间,威胁社会和谐。

3、生病不去看医生的情况很普遍。因为,他们觉得自己身体很强壮,普通发烧感冒拖一拖就能好。有的能够拖好,这很庆幸。可是,这样的人毕竟还是少数。大部分的人都是拖得自己难受也不见起色了才慌忙走进医院或者买几片药吃。谁知,此时病情已经很严重。悲哀的是他们要花更高的费用和更多的时间去医治。这样显得太过不值了。破财了不讲,还耽误了自己的工作,身心也受到折磨。

(二)、难情:医院看病忧患多

医院看病的人多。随便来到市里面的若干大医院。比如市人民医院,都可以看到人山人海的病人和家属。在市一医院看到即便是宽敞的等候区还是缴费区。都叹为观止排起长长的人龙!那么老百姓看病为什么那么难?他们为什么要花这样的等候千里迢迢来这里看病?病人这样来看病是一个怎样的心理呢?他们看的都是什么病等等。一位老大爷回答我的问

题:他有高血压,家里陪同来市里看病很多次了。随后我来到挂号区的队伍中。虽然队伍很长,但人们还是翘首以盼,希望能快点拿到一个号,顺利看到医生。一位看儿科的新父亲抱着一个两三月大孩子在队伍中特别着急,他说道,自己想挂个专家号。现在发现宝宝呼吸经常抽搐。想找个专家来看看孩子怎么了,期望孩子能够安全。但是他又添新焦虑,排队那么久,还不知道还能否挂上。听说专家号是很难挂的到。很多挂专家号的病人都是在前一天便已经排队。专家医生一周出诊的机会不多。如果这次挂不上号,就要等到下一次医生出诊。排几个小时的队不能顺利挂上号是常有的事。上一趟医院就是为了看到医生,可是恐怖的现实情况更是让病人难上加难。吃的住的也受到影响。那些顺利看上医生的病人说道:“排了几个小时的队,看到医生就两三分钟。”而有些病人第一次来的好不容易看上医生,首先做的就是先检查,检查后还要等结果出来,等到结果出来时看医生的处治还是得等。当然,如果要住院的话,什么时候能住进医院还是一个头疼的事情。实在等不了的就只能回家了。不过在医院旁边的小宾馆住下等结果的病人还是很多的。居住一个星期的情况都有。

(三)、难情:屋漏偏逢连夜雨

1、号贩子是医院的一大杀手。像火车站里的黄牛党一样猖獗,不少的老百姓都栽在他们的手里。在人群中和病人家属聊天时我问道这样的情况,有的表示很幸运没有遇见。有的就医急切难免会遇见倒卖专家号的号贩子,他们的票是雇人排队得到的。然后再转卖给病人,但是这样的一个专家号是十几块钱的,在他们口中卖出去便是200-300元的高价号。有些号还是假号。假号就不能看到医生了。

2、而更过分的是依托骗子,他们假借名医的幌子去骗取等候看病的病人们。拉拢他们去一个虚假的土医生,高价卖给他们低贱的药物。这样不仅骗取了他们的钱财,甚至会将他们推向更加困难的境地。在医院大门,我们可以很容易碰到那些主动上来和你搭讪的陌生人,并且会问你怎么了,来看什么病啊?穷追不舍的。如果你回答了他的话便很容易就被他骗进去,说他自己也经历过像你这样的病,并且是在什么地方、什么医生那里医好的,满心欢喜的要带着你去看病。那些求医心切的人最容易这样迷迷糊糊的被他带走了。谁知这就是一个陷阱。

3、在医院看一次病下来动不动就是上千元。可是即便是这样,老板姓也只能掏空心肺把病治好。一位冠心病的中年男子说,自己是老病号了。每次来医院光是那些检查的费用都很高,加上一些其他的费用就更是无法想象。当然如果想那种需要做透析或者血液骨髓之类疾病的人们,高额的费用就像是一座高山。让他们内心难受。

二、造成居民看病难、医院行医难的若干原因分析

1、医院存在那么多的病人看不了病是医生的工作时间不够吗?或许我们在看到这样人山人海的场面时,第一时间想到的是医生的工作情况。病人一直看不到医生或者是医生人数太少、效率不高才能导致出现这样的情况。这和医院的管理有关系吗?医疗需求有缺陷吗?医院的护士表示:诊室里的医生都是在超负荷的工作,他们根本没有时间离开半步,这个可以很明显的看到。像普通号的医生他们都是从早上早早的来到医院,便开始忙碌了。这一做就是整整的一天,有时候还要加班。如果碰上有手术就更加让他们忙的焦头烂额。手术的时间是不确定的,这样一来的话,如果

一天有两台或者三台重要的手术。医生就没时间顾及后面的病人了。我们还可以知道医院会出现有像分院、南院、北院的情况,这正是因为医院病人多而花巨资投建的医疗实施。扩建后的医院一天能容纳的病人就更多了。医院确实采取许多方法和措施来缓解看病难的问题。但是,还是没能全部解决问题。

2、基层医院和乡镇卫生室医疗资源被忽视。

(1)在县级,乡镇的基层医院。可以望到熙熙攘攘的看病者。有的门诊量为几百,有的不到百数,而有的医院门诊量惨淡得让人心寒。像在这样的乡镇社区看病的患者都是附近的低收入或者老年人最低医保群体。紧急情况的病者住进来了,很快他们就会转院向更高等级的医院就医。能在这样低层的医院看病的居民都是冲着医疗报销而去的,因为其他医院不能去是因为不能报。

(2)基层医院就医对病人是很有优势的。比如像冠心病、高血压这样的常见病、慢性病、多发病在普通医院的医治是很可观的。这里的医护人员水平是没有问题的。而大医院在那些疑难病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3)小病才去小医院,有报销的医院才能去。小医院的条件,大夫技术经验有限,医院有些药没有。小医院收费特别贵且存在收费问题,就医没保障等等这些原因造成了小医院,一级医院,二级医院的经营出现低谷,失去了重要的位置。

3、人群就医观念不科学。比如慢性病,这样的病情适合一级或者基层医生帮助医治。因为他们能对患者进行长期的观察和管理。而大医院的专家是没有时间来长期的对每个病人跟踪治疗。

第三篇 看病一次没看好,同一个医生还是换一个
《医院看病实用攻略》

医院看病实用攻略

挂号排队,看病排队,化验排队,住院还排队,到大医院就医眼下就是排不完的队。再明白的人一到医院也会摸不着门,上上下下一通转悠,有种进“迷宫”的感觉。本帖整理出一些就医攻略,希望大家在就医中能节省更多的时间和费用。

若大家还有什么好的经验,请跟帖和大家一起分享!

索引:

简单归纳

详细拆解——运筹篇:选择

详细拆解——决胜篇:就诊

详细拆解——盘点篇:应对

详细拆解——警示篇:误区

选个恰当的医院

选择医院是看病的第一步,也是对诊断和治疗效果影响最大的。对您这个病人来说,并不是医院越有名、规模越大、病人越多就越好。也并不是有个熟人就能得到最恰当的诊断和治疗。因为每家医院各科室的水平并不尽相同,再大的医院也有相对薄弱的科室,有些小医院也有很强的优势科室和特色诊疗项目,不能一概而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综合考虑:

1、看医院性质一般来说,医学院校的附属医院实力雄厚一些。由于有医学院校做后盾,良好的师承,加上医生多要承担讲课、带实习医生的任务,知识更新较快,对一些疑难杂病的经验也相对较丰富。这些医院医生的人力资源绝对占优。

2、看医院名气一家好的医院,总会在当地患者中留下好的印象,也就是口碑较好。去就诊之前,不妨上网搜索一番,或多打听一些人,初步了解一下这家医院的情况。

3、综合医院和专科医院相对于综合医院来说,专科医院的科室设置较单纯,对某一方面疾病的研究也较透彻,比如肿瘤医院和妇产医院。当然,如果所患疾病不局限于某一系统,还是到综合医院较好,可以组织多科室会诊,此外检查手段和设备也更全面。

4、选“名牌”科室有的医院虽有名,但若就诊的科室较弱,还是不够理想。因此,广泛比较各家医院该科室的设置与水平就显得非常重要了。目前国内还没有具体的各个科的排

行榜,但评审公布的全国重点学科可供参考,当然仅包括了全国综合实力最强的前几名。此外,问一问首诊的医生,上网搜一搜,多听听其他患者的意见和建议。

选择好医生

选位合适的医生选定了医院和科室之后,下一步就是选择一位认真负责任的好医生。这要比选择医院和科室还要困难。尽管实力较强医院的医生都有丰富的经验,但对于疑难杂病来说,选位好医生就至关重要了。因为不同的医生其擅长治疗的疾病也不同。

建议:

1、浏览专家门诊名单可以先在医院网页上查,一般大医院都有自己的网页,上面都有专家名单和出诊时间;另外,不便上网的也可直接到医院门诊大厅看。看哪位专家公布的就诊范围与您的疾病最对口,记下他们的名字,并上网搜一搜这位医生的专业、著述和学术地位等。

2、先挂个普通号如果手中没有足够的化验、检查材料,最好先挂一个普通的专业门诊号,一般都是主治医师一级,门诊表上不会写出名字,把您以前看病的所有资料整理好,把发病的经过概要总结列出,详细报告给医生。这一级的医生很忙,一天下来要看50至60位患者,他们不会给您太多的诉说自己病情的时间,最多就几分钟。因此叙述一定要有重点,简明扼要。记住一定询问他,您这种病看哪位专家更合适,通过这种渠道请该科室的医生帮您选择专家。

3、听听其他病友意见如果愿意的话,可在诊室外听听其他患者的意见,侧面了解一下您想就诊专家的情况。专家常兼职较多,有时候会出差停诊。最好提前打个电话到挂号处或门诊部(可通过114查询),问专家是否出诊。然后提前挂好号,带齐所有的材料(按时间顺序和类别整理清楚),想好您要告诉专家的内容和要问的问题,等待就诊。

4、检查住院可找专家帮忙如果专家建议您再去做某项检查,若需要预约时间长的话,可真诚地请他帮忙,尽量提前一些。若需要住院,开好住院条后,还可请他帮忙联系能否提早一些入院,专家常乐意为您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挂号前做点“功课”看病一次没看好,同一个医生还是换一个

可选择预约挂号和网上挂号等方式,省去起大早排长队的烦恼;如必须排队挂号,要提前熟悉“地形”和就诊流程,如哪些科分别在几号窗口排队,可先到医院的网站上查询。有些医院要先填表办卡,可先办理。普通号一般不限制数量,如果确属疑难杂症,不妨选择特需门诊或会诊门诊,价格一般在100至300元,不少大医院都提供这种服务,不少大医院都提供这种服务。

就诊避开人流高峰看普通号尽量避开人流高峰,选择上午10点后或下午来诊,因为中午也是人少、便于交流的好时间。

合理安排检查如果有几项检查同时要做,先去需要预约尤其预约时间较长的部门进行预约登记,尽可能争取提前,再去做不需预约的项目。一定要看清楚检查的注意事项,比如提前几小时服药、空腹、饮水等等。

您是否有这样的感觉?为看一次病要耽误半天时间,但与医生的直接对话往往只有两三分钟,这里将告诉您如何让这几分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8.打好有准备之仗

俗话说得好,“不打无准备之仗”。做任何事情最好都事先有所准备,看病也不例外。您是不是常会在走出诊室后,才猛然想起:“糟糕,我忘了问医生„„”或是当医生询问吃过什么药、做过什么检查时,常常一问三不知?为避免出现这种情况,您不妨在看病前先列一张清单,把自己的症状、病史、做过的检查、服过的药以及想问的问题写下来。而且,一定要带上您的病历和近期做过的检查报告单,否则重新开化验单检查,既浪费金钱也浪费时间,更不利于医生对疾病的连续观察与分析。另外,如要做抽血化验、腹部B超、胃镜等检查,需空腹不吃早餐,以免改天再来浪费时间。

9.应对急症的非常措施

手指、牙齿断裂的患者一定要保存并携带脱落的手指和牙齿(最好放在冰屑里保存),尽快到医院就诊,就医及时是可能把脱落的部分植回的。

遇到以下情况,您最好拨打120急救电话,让急救车将患者送到医院:冠心病急性发作、中风、高热惊厥、大汗淋漓、面色苍白、四肢冰冷、不省人事、大出血、下肢骨折、重症传染病患者、中重度烧伤、脊柱伤。

10.节省时间,统筹安排就医流程

大多数医院有平面示意图或指示牌,您应该先了解医院的布局。在进行每一个步骤时,都向医生询问清楚下面的步骤。一般医院门诊的就医流程如下:

11准确陈述病史

在陈述病情时,先把您最难受、最迫切需要解决的病情,用简明的话告诉医生,如上腹部绞痛已有半小时(医学上叫主诉);接着叙述您这次发病的经过,如什么时候起病,有什么诱因,疼痛的具体部位,最初的感觉如何,随后有什么变化,伴随着其他什么不适,做过什么检查和治疗,效果如何(医学上叫现病史);然后把您过去生病的情况告诉医生,比如有无类似的疾病发作,生过什么大病,对什么药物过敏(医学上叫既往史)。这样的陈述,可使医生在最短的时间内,对您的病有初步的了解,为下一步的诊治争取时间。如果已经在

其他医院做过一些检查,应主动向医生出示这些资料,以免重复一些化验或特殊检查。

12.结束就诊前8问

结束看病前,您务必弄清楚以下问题:

(1)我得了什么病?病因是什么?

(2)为什么要吃这种药?这药是治什么的?

(3)怎样才能知道药有没有效?有没有副作用?

(4)药要吃多久?这次开的药吃完后怎么办?

(5)多长时间会好些?

(6)不好怎么办?还需要继续用药吗?

(7)还有其他可行的治疗方式吗?

(8)今后应该注意什么?

13.取药以后注意核对

取药后您应将所领到的药品和处方一一核对,核对药名、剂量、用法和有效期,如有不同,及时更换。

就诊结束并不意味着万事大吉,会盘点总结的人总能站得更高,看得更远。

14.保存检查报告单

保存好检查报告单能使下一次就诊少走冤枉路。另一方面,懂得保存就诊的资料,也是保护自我权益的一种做法。消费者维权部门指出,在处理消费者投诉医疗纠纷案件中,常出现资料留存困难的问题。有不少患者向消委会求援时,无法具体说明就医当时的情况。

15.听听第二种意见

医生的水平参差不齐,您也不能一味地相信某个医生或医院,有时也要懂得寻求“第二位医生的意见”。例如,当您看病已有一段时间,病情却没有很好的改善,而医生又没有其他的治疗办法时;当严重疾病须进行重大手术,或费用昂贵的手术时,您都可以考虑是否该

听听其他的声音。

至于该找谁问?专家建议,第二个医生的专业程度应不低于第一个医生。如果两位医生意见不一,也是以专业程度不低于第二个医生的标准,来寻求第三位、第四位医生的看法。

16.是否选择手术

如果面临开刀与否的抉择,您不妨问问非外科系统的医生的意见。例如,腹部外科的医生建议您开刀,您可以去问消化内科医生的意见如何。遇到几个医生对手术有不同看法时,专家建议,可选择以下几种方法解决:(1)“少数服从多数”,按多数医生的意见和主张办;

(2)一般而论,应听听级别高的或在该领域威望高的医生的意见;(3)要尊重手术科医生的意见,因为手术毕竟是外科医生做的,他们对手术指征、风险、预后、禁忌症比较熟悉;(4)对于难度大、风险高的手术,必要时可通过医院内外大会诊的方式予以解决.

就医中存在很多误区,甚至陷阱,您要练就一双明察秋毫的慧眼,把其中的纷纷扰扰看个明明白白、真真切切。

17.“医生”可不能自己当

您也许认为,发烧头痛之类的小病不用去医院,过几天就扛过去了,或者自己买点药就行。但发烧、头痛、疲劳、乏力等轻微的症状很可能是许多严重疾病的早期表现,有些糖尿病、肿瘤的患者就是因为早期扛着,没有及时就医,延误了治疗的最佳时机。

18.权威也不是样样通

有些人常托熟人、找关系,找名家看病。专家在擅长的专业范围内的水平的确较高,但慕名而来的患者所患疾病并非都属于专业范围。如果对专家过分迷信和盲从,很可能南辕北辙,造成误诊。

19.医生是人,不是神仙

不要轻易相信“神医”。任何一个有修养的名医,都不会把自己吹嘘为“神医”。相反的,很多自吹的“神医”都坐了牢。目前,很多媒体的宣传报道,其内容不一定是准确的。专家提醒,如果有人宣称能治愈公认的疑难杂症或难以根治的慢性病,您一定不要轻信,哪怕他举出某某专家的证明,某某患者痊愈的事例,您也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像晚期广泛转移的癌症、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凡宣称能攻克根治的,都是没有科学依据的“神话”,是不可信的;再如不孕症,治愈率只有30%左右,任何夸大的承诺都只能是水中月、镜中花。

20.别让医托拖着您走

第四篇 看病一次没看好,同一个医生还是换一个
《一个在美华人医生谈中国医疗现状》

我们为什么不能把命交给医生?

—— 一个在美华人医生看中国医疗现状

表面上看,中国的医疗问题是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和因病致贫的问题。实际上,在这些问题的背后是极为复杂和落后的社会问题。

以药养医?哎……

十几年前就知道中国医生开药方有回扣,过度检查,或虽不是过度检查但只要开检查单就有回扣(直到现在还是这样)。我一直十分不解,为什么没有人出来制止?做为一个有良知的人,怎么能想象在中国当群众有病全家心急如焚去求医,医生乘人之危,在给病人治疗的同时,多开药开贵药多做检查以期从中自己拿到回扣。只要吃回扣的风气一天不杜绝,中国医生到底是九分治病一份害人,还是七分治病三分害人,真的说不清。

西方医学的最高原则是no harm (不能因为治疗而带来附加的伤害)。我的美国儿科医生朋友去中国访问,发现所有的患感冒儿童都要接受抗菌素和吊液治疗。他非常不理解。因为照教科书,感冒前期是病毒所致,主要对症治疗,治咳嗽,流鼻水,发烧或头痛。少数儿童进入感冒后期,合并有细菌感染有黄痰发烧才需要抗菌素治疗。不能进食的儿童才需要吊液。中国医生这种过度的治疗会给儿童带来附加的伤害,是非常不人道的。

美国不是没有做坏事的医生,但是没有中国那种“坏土壤”。 在美国,医生不会乱开药,因为医药是分开的。你买药的时候,

是去药房买的,而药房挂靠在一些商店下面(如沃尔玛,CVS, Walgreen),。所以,医生给你多开药对他一点好处没有,吃错药了他倒是有责任,所以一般情况下来说,你不会吃到你不需要的药。

医生吃回扣在美国是违法行为。中国医生如果用美国的法律标准,已经全部被吊销执照了。全体中国大陆医生吃回扣,“以药养医”这种群体性的违法行为,在全世界都找不出第二个。 在美国医生的教育中,至始至终强调两条内容:凡事先求最简单和最便宜。开最便宜地药,开检查单时要想到同等最便宜的检查。用手给病人做身体检查是最简单最便宜,任何时候都要最先作。最简单和最便宜先做,不行了再考虑用复杂的和最昂贵的。

我有一个病人,乳腺结节,她当时在大陆,看病的时候,医生一上来就让她做手术。她那个时候打电话对我说。她很担心,因为有朋友纤维瘤开刀之后又复发了。至今已经开了3次了。问我该怎么办。如果自己开刀会不会又复发。如果不开刀,又怕越来越严重,增加乳腺癌风险。我说乳腺结节没有纤维瘤那么严重。但是我建议她先去找找大陆有没有卖台湾的拂朵疏胸霜,自己先按摩。结果她在淘宝买了,用了一个月那个结节就消失了。还好没有开刀。之后她另一个纤维瘤的朋友用那个疏胸霜,坚持按摩了6个月,纤维瘤也渐渐消退了。当然我并不是说手术是不正确的。但是为什么一上来就手术,我就不懂了。手术的复发率,医生应该最清楚了……

在美国,医生会教你保健方法,比如你关节疼痛,医生会让你去锻炼,你小叶增生,乳腺增生就会教你怎样自己配合疏胸霜按摩,你牙齿不好,他教你如何用牙线,如何饭后漱口,有很多营养品直供诊所的,医生可以直接开给病人。总之,医生总是优先选择没有伤害的方法。而不完全是吃药解决,他希望在生活方式上让你改变。这种医患关系更全面一些,他负责的是你健康,而医药不过是其中一个部分而已。所以医疗的英文有medical care, health care说法,其中关爱保护 care 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但是在中国,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我的一个白人朋友在北京工作,他对我说,他经常被中国病人质疑:医生,你为什么不给我配药?他说,我觉得你的情况不需要开药……大陆的病人很多都觉得,医生没有给他们开药,就是对他们的病不够重视。这完全是误区。

中国的问题在于医生的水平较低且不齐

对美国病人来说,同一个医疗问题你问西部加州的医生,或问东部纽约的医生,问城里的医生或乡下的医生,答案都完全一样。在美国,不鼓励病人为了自己的同一个病去看第二个同科医生。付钱的医疗保险业会认为这是浪费。美国也没有“专家门诊”,因为主治医师的水平是一样的,青年老年的水平也一样(青年医生的知识还会新一点儿),没有理由去看老医生要多付钱。中国的病人告诉我,在中国遇到难一点的医疗问题问几个医生,“每

个中国医生都有他自己的不同看法”。这就是水平不齐的缘故。

重患病儿在中国和美国的境遇不同

举个例子,中国总有这样的故事,家里有一个慢性重患儿童,全家人十几年来带他走遍了各大城市的大医院,求医问治,最后还是没有治好。但是全家已是倾家荡产,负债累累。

在美国就变成了一个完全不一样的故事。妈妈先带孩子去看儿科医生。这个儿科医生是儿科第一线医生。儿科医生诊断是一种肌(萎缩)无力症,然后转诊到神经科医生。这是二线医生,也叫专科医生。神经科医生也诊断是肌无力症。并告诉妈妈,这种肌无力的孩子的情形会越来越坏,13岁时要坐轮椅,20几岁就会死亡。目前的医学无法治疗。妈妈不死心,会带孩子去看第二个神经科医生。第二个看完说第一个神经科医生的诊断和处理完全正确,你不必再来我这儿。也不必再找其他医生了。妈妈相信这两个医生的话。就回到第一个神经科医生那儿。他回安排复诊时间,13岁时送去轮椅,以后住院,直到死亡。

从上面说的中国家庭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由于中国医生的水平不齐,且越远离大医院大城市的医生水平越低。就造成双重的浪费,孩子的家庭因孩子看病而致贫。同一个病人去看了许多医生。如果孩子的父母相信其中一两个医生说得对,那其他的医生都白看了。也浪费了医生的时间。

误诊率居高不下的原因

对医生误诊误医的处罚是美国医生头上的紧箍咒。医生精英

们深知自己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来之不易,都非常珍视自己的职业声誉,兢兢业业、谨小慎微,要不然一旦出了事故,社会地位没了,经济收入没了,前途也没了……也就是说,美国医生的责任心很强。在美国,偶有医疗事故,基本上属于技术事故,很少遇到责任事故。

对误诊误医的定义是以下两种情况必须同时存在:一是医生采用了教科书以外的方法,或称不寻常的方法,而是这个不寻常的方法产生了不良的后果。

因为误诊误医的评判过程是一场官司,美国医生唯恐避之不及,所以人人严守教科书规定,不越雷池一步。从另一方面讲,大家都照着一两本教科书去做,去看病治病,其过程就会非常相似。

但在中国,医生往往没有这种危机感:反正当医生的地位也不高、收入也不多,医生这个职业的吸引力也不那么大,医生犯错误的代价也不大——即使不当医生,还可以换一个更好的职业嘛!

中国医生水平落后的个人原因

中国临床医学水平落后,医生培养方面有两个问题。一是医学院的师生英文太差,二是没有健全住院医生训练制度。

当今世界上所有的重要的,变化中的医学文献都是用英文写的。知识经济时代,一个非英语国家的知识分子的英语能力是国力的一种表现。中国西医医生的英文水平可能是世界之最,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