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梅花没有牡丹花的


第一篇:《腊梅花》

腊梅花

严寒的冬天,腊梅花处处盛开。

腊梅花有红色的,白色的,黄色的。由于品种各有不同,它们的花型大小、花瓣的数量也各不相同。有的开起来一串串的,就像冰糖葫芦;有的开起来就像盛开的桃花,灿烂无比。然而,它们却有着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每到三九严寒,就会迎风怒放,尤如婀娜多姿的仙女,展示出秀美多彩的丽质芳姿,散发出沁人心脾的清香,让人心旷神怡。

腊梅花虽然不及牡丹花妖娆,但却比牡丹花清雅;虽然没有荷花高洁,却有着不畏严寒的傲骨;虽然不像菊花那样雍容华贵,却能在寒冬里给人们预报春的信息。

自古以来,我国文人墨客都把腊梅花当作抒怀的对象。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毛泽东爷爷这首《卜算子.咏梅》词,对腊梅花进行了最精彩的赞誉。

我也喜欢腊梅花,然而,我喜欢的不只是它不畏严寒的傲骨,更喜欢它不与群芳争艳,不计名利得失,默默充当春天使者的高尚品德,尽管春天山花烂漫之时,它已经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然而,却正如毛泽东爷爷所赞美的那样,只有她在丛中笑。

我们的社会之所以越来越和谐,我们的生活环境之所以越来越美好,不正是因为有许多像腊梅花这样不计个人名利得失的无名英雄、好心人默默充当春的使者的结果吗?同样,我们在对待学习上,也应该像腊梅花那样,不为名次、不为分数,而是为了祖国山花烂漫的春天而努力。

江苏昆山市华城美地小学六年级:罗昊

第二篇:《我喜欢腊梅花》

我喜欢腊梅花

有人喜欢国色天香的牡丹花,有人喜欢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有人喜欢清新飘逸的兰花……而我却对傲立在风雪中的腊梅花情有独

中。

腊梅花和别的花与众不同,它只在腊月开放。它的花朵有五个桃形的花瓣,中间是几丝细细长长的花蕊,腊梅花的颜色很多,有红的、白的、粉的……但一般都是腊黄色的,只有花蕊的头上顶着红色的花粉,花粉经风雪扑打,均匀地落在花瓣里。论模样,腊梅花并不出众,

可是它傲立在风雪中,为人们带来点滴的快乐!

我爱腊梅花,它虽不像桃花那样在温暖的春天开放;也不像荷花在夏日炎炎的夏天开放;更不像菊花那样在深沉的秋天开放,它是

万物凋零、北风呼啸的数九寒冬开放。

记得一年冬天,大雪纷飞,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到公园赏雪。爸爸忽然提议说:“我们一起来找一找有没有梅花,看谁找到的梅花多,怎么样?”我听后哈哈大笑,冬天怎么会有梅花呢?爸爸说:“冬天虽然万物凋零,但腊梅花依然在雪中开放,形成一道独特而又亮丽的雪

中风景。”

不一会儿,我闻到了一股清幽的花香,我想:会不会是腊梅花?于是,我顺着花香一直走,果真走到了种有腊梅花的墙边。我把在不远处寻找腊梅花的爸爸和妈妈叫过来,大家都像发现新大陆一样手舞蹈。只见那几枝腊梅花开得十分漂亮,有好几种颜色。红、黄、美丽白、粉,一齐开放。乍开的花儿,像彩霞那么艳丽,像宝石那么夺目。

这美丽的雪景和美丽的花儿,可真是“绝配”看着这美丽的景色,我不

禁想起了著名诗人王安石的诗: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唯有暗香来。

第三篇:《荷花与梅花牡丹比较》

荷花与梅花、牡丹的

初步比较研究

中国荷花研究中心 曾宪宝

摘要:通过与梅花、牡丹的多因素比较,荷花有如下明显优势:1、进入文学审美视野的时间比梅花、牡丹早1000年;2、唐朝前,颂咏荷花的诗作远多于梅花与牡丹,唐宋后至现代,荷花的诗作亦多于牡丹;3、文化所涉及的方面较多于梅花,更多于牡丹,意蕴亦较深刻;4、观赏、饮食、医药、园林等用途较广泛;{腊梅花没有牡丹花的}.

5、自然分布与栽培分布地域广阔、栽培历史悠久;6、国内荷事活动频繁、较普遍。

1987年,经海内外15万人的投票推选和全国100多位园林花卉专家、权威及各方知名人士的评定,最后选定出(得到国民公认的)中国十大传统名花。梅花、牡丹、荷花均列其中。十大名花各有优势,难分伯仲。似乎梅花、牡丹是在中国唐宋文化中,占有较显赫地位的花卉,故在始于二十年前的“国花”评选中,她们有资格先进入“候选名单”。又因国人可能有只选一种“国花”的局限,使得梅花、牡丹都据理力争,未肯降让,牡丹则有“当仁不让”、“唯我独尊”之势。荷花只能作为旁观者,静观其争。而笔者与荷花在近二十年的接触中,通过对自然状况、文化内涵、应用价值等方面的初步研究,发现荷花具有多方面的综合优势。荷花似乎无须谦让,并有必要站出来,与梅花、牡丹进行比较,以便让更多国人了解认识荷花。

1、荷花进入文学审美视野的时间及在文学作品中出现的频率 有表1可见,荷花与梅花同时代进入文学审美视野。但有学者研究认为,梅的记载历史早,是由“实”到“花”的变迁过程,虽然《诗经》中有《摽有梅》的诗歌,而是以“实而不以花”。故梅于南北朝

“始以花闻天下。”《楚辞》中全篇无“梅”,更无牡丹的踪迹,荷花则是《楚辞》中最常见的“香花”。

表中还可看出,唐朝前,荷花在诗词文学作品中出现的频率远远高于梅花、牡丹。梅花除在“全宋词”和《中国花卉诗词大全》中的出现频率或诗词数量多于荷花外,其它各项中有缺项或是少于荷花,而牡丹每一项均少于荷花,说明荷花进入文学审美视野的历史早于梅、更早于牡丹,且被更多的文人雅士所认识与咏颂,在宋朝后吟诵梅花的作品迅速增多。尽管牡丹在文学中的“声势”似乎远大于荷花,但其赞颂它的诗词作品数量,却远少于荷花。

表1 荷花与梅花、牡丹花在历代诗歌作品中出现频率

2、荷花与梅花、牡丹之文化意蕴比较

花是美的象征,人们在长期的欣赏花美的过程中,根据不同花的生物禀性(生物学特性)寄寓了她们不同的情感或精神,使人物化为

花、花亦人化为人,人花不分、物人相融。其间,不仅融入了日常生活、社会生活,又融入了政治、哲学—如佛教、儒教、道教的精神。

梅花、牡丹及荷花的文化意蕴十分广阔、深刻,表二中所列几项内容中,尽管各有不同的内涵,作者认为:荷花的文化所渗领域较梅花和牡丹广泛,意蕴更为深刻、广博。

2.1、生物学禀性:

绝大多数植物都是依照生长→开花→结果→休眠的顺序完成年生活周期。荷花则有所不同,她在年生长周期中,有边生长、边开花、边结实的特性,有1/2的时间在开花结果,有趣的是她生长、开花、结果同步进行,这种特性在植物界中是少有的,梅花、牡丹更不具这种特性。花果同时、根果亦相连、花果同时存在的荷花,寓意着佛教的因果关系。由于荷(莲)花有此独特的性能,因此佛教以荷花比喻妙法,佛教经典《法华经》又称《莲花经》,比喻荷花这种禀性的微妙、稀有、洁净。

2.2、文化(含人格)象征意义

有人总结“文化”二字的概念,有200多种,太复杂了。什么是花文化、什么是荷花文化,我们简单理解为:人们对荷花的全面认识理解和应用。即对荷花物质功用、精神内涵的全面理解认识及应用。梅花、牡丹之文化,亦可用上述简语来解释。表二中的“象征”意义及“人格象征”是对梅花、牡丹、及荷花的大概的、有代表性的理解认识。从“主要象征意义”一栏中,我们可看出,梅花荷花与所表示的意象内容有别,但有深邃而鲜明的精神内涵,而牡丹只是一种美好{腊梅花没有牡丹花的}.

的但显得较浅显的期盼,未展露出带有个性特征的、深刻的内涵。

表2 荷花与梅花、牡丹之文化意蕴比较

花文化内容十分丰富,表二中“文化内容”尽管只是“一斑”,但亦可初步表明荷花文化内容更丰富一些,其内涵也较为深刻一些。人们熟知,荷花为“君子之花”,何为君子?对位高权重者不献媚、奉承;对强者不畏惧;对弱者不欺;以善者为友、恶者为敌;尊老爱幼;为民者遵纪守法、为官者清正廉明。君子即是全才、君子是人格最完美的。种荷花、赏荷花者、用荷花者,都可接受“君子”的熏陶。使自己的人格得到升华,这才是荷花文化精神的核心。

2.3.宗教(哲学)要义比较

佛与莲(荷)花融为一体,形体难分,莲即佛、佛既是莲。莲与佛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此无需赘述。荷与道教也有着紧密的

联系:荷花是仙人出场的道具,食莲成仙,哪咤以莲藕及荷花塑身,道人戴莲花冠等等。

荷花的谐音是“和”。荷花为圣物,“览百花之英茂,无斯花之独灵”,荷是最有灵性的花卉,她必定有“和”的思想,尚“和”字是儒家的宗旨。众多儒者均爱荷,如屈原、白居易、周敦颐等,以荷自况 。尤为周敦颐《爱莲说》把荷花定义为君子之花,从此奠定了荷花在儒家文化中的地位。梅花、牡丹与儒家亦有着较为广泛的联系,但作者认为牡丹较之荷花要稍逊色一些。

3.实用价值比较。

3.1观赏价值

在观赏植物中,人们根据其花、叶、果的美观程度,分为“观花植物”、“观叶植物”、和“观果植物”。荷花花姿端庄、花色艳丽、清 香远溢,荷叶碧绿如盘,花托形态特异,具有综合性的观赏价值。清代张潮在《幽梦影》中曰“花与叶俱可观者,秋海棠为最,荷次之„。”在论述樱桃、金柑、梅之果、银杏、乌桕之叶的观赏特色后,曰“花果并妙者,莫如梅花;叶、茎、果无一不妙者,莫如莲。”又曰“凡花色之娇媚者多不甚香;瓣之千层者,多不结实。甚矣全才之难也,兼之者其惟莲乎!”再曰“花叶根实无所不空 ,亦无不适于用,莲则全有其德者也。”由上述可见,荷花是观赏之全才者也。

3.2食用价值

“民以食为天”。“食”是人们最基本的需求,“食用”是人们对植物功能的最初的要求。多数植物供人们食用的部分为种子、或果实、或叶子,少数种类为地下茎。而荷花的地下茎(藕、藕带)、果(莲蓬)、种子(莲子)甚至叶子等,均可食用,并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

第四篇:《用梅花与牡丹诠释民族精神》

编者按 中国文化是博大精深的,如何对中国文化进行全面、准确的概括和提炼,从而更有利于把优秀民族文化发扬开来,传承下去,使其在新的历史机遇面前不断焕发新的生机,其中可以有多种表达方式和弘扬渠道。日前,中国人民银行文联副主席姚余栋关于尽快推出以牡丹、梅花为国花的建议,并以牡丹梅花来诠释、阐述中国文化的观点让人眼前一亮。为此,记者对姚余栋进行了专访。

姚余栋,中国人民银行文联副主席,经济学博士,著有《学习经济》、《重燃中国梦想》等著作,对花卉文化的民族精神象征,尤其对梅花与牡丹的文化象征意义有比较深入的考证和研究。日前,记者就梅花与牡丹文化象征意义的话题采访了姚余栋。

开门见山,姚余栋首先谈起梅花和牡丹的文化历史渊源。他说,全世界约有花卉3万种,原产于我国的花卉就有1万至2万种,其栽培历史都很悠久。近现代以来,中国“花”文化与审美在选择上具有高度的一致性。1903年,清朝政府确定牡丹为国花。1915年版《辞海》载:“我国向以牡丹为国花”。1929年,前国民政府将梅花定为国花。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国花的评选形成了两次高潮:

第一次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在对国花的讨论中,兰花、菊花、荷花等也都曾被广泛讨论,但最后都集中在梅花和牡丹上。早在1982年,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教授,花卉专家陈俊愉院士,首次发表文章倡议以梅花为中国的国花。1988年,陈俊愉又提出以梅花、牡丹作为中国的双国花。1994年,根据1994年全国人大八届二次会议第0440号“关于尽快评定我国国花的建议”,农业部向全国人大提出关于尽快评定我国国花的议案,全国人大常委会责成中国花卉协会负责评选活动的具体组织实施。评选领导小组的最终意见是以牡丹为国花,其他呼声较高的兰、荷、菊、梅为四季名花。由于漏选了梅花,引起争议,在1995年的全国人大八届三次会议上没有结果。

第二次高潮发生在2005年。在当年的全国“两会”上,来自武汉的9名全国政协委员联名提出议案,“将梅花定为中国国花”。与此同时,来自河南和山东的全国人大代表则再度提出“尽快将牡丹确定为国花”的提案。2005年7月22日,当时62名中国科学院、工程院院士联合倡议,呼吁尽快确定中国的国花,并提出将梅花、牡丹确定为“双国花”的建议。双国花的签名支持者之一,中国农业科学院方智远院士对双国花的好处做了较好概括:梅花是坚贞不屈的精神象征,代表精神文明;牡丹意味富贵,代表经济繁荣。梅花产于华南,牡丹生在华北。一南一北双国花,既有精神文明,又有物质文明。院士联合倡议的消息当时在网上引起强烈反响。在随后搜狐网发起的网上调查中,有7084人发表了意见。在“你中意的国花”调查中,牡丹和梅花的支持率分别高达41.4%和36.4%。国务院参事,风景园林学家刘秀晨2009年建议,“一国两花好——梅花和牡丹”。

在国花评选活动中,“梅花派”和“牡丹派”针锋相对,旗鼓相当,又谁都无法让对方出局。这种僵局,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在国花评选上重复上演着,成为经典的“囚徒困境”。囚徒困境(prisoner"s dilemma)是博弈论的非零和博弈中具代表性的例子,反映

某个地区最佳选择并非国家整体的最佳选择。但遗憾的是,为某个地区的利益选择一种花,不符合中国的整体利益,导致社会福利损失。中国是世界上惟一没有国花的大国,但中国国花的推选在梅花和牡丹的“两选一”上僵持不下,一拖就是三十多年。然而,形势逼人,时代召唤。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同时,十八大报告重申,要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如果“美丽中国”和“和谐世界”迟迟没有国花点缀,将留下历史性遗憾。

姚余栋在《梅花与牡丹:中国文化身份初探》一文中提出,“梅花与牡丹”反映了中国文化独特的“双重性”,分别代表着自强不息、吃苦耐劳、坚毅勇敢和创新包容、大气庄严、雍容富贵。中国史前造就了以“梅花与牡丹”为最佳的形象化代表的中国文化,从而形成了路径依赖和强大文化惯性。从有文字的商代起,就是中国文化塑造了中国人。换句话说,我们喜欢“梅花与牡丹”的原因就是我们文化身份可以用“梅花与牡丹”进行很好的表达。“梅花和牡丹”,既是中国文化抽象性的代表,也是形象化代表,还是国花的不二审美选择。只选择牡丹,不能真正代表中华民族命运多舛而又多难兴邦的历史;只选梅花,凸显了坚毅不拔的精神,却欠缺了代表中华民族曾几何时雍容大气而且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强烈渴望。唯有梅花与牡丹兼顾,才能在传统与现代中寻求文化平衡,体现中华之美。

记者请姚余栋就梅花与牡丹如何点缀美丽中国这个问题谈谈看法,姚余栋说:十八大后,中国资本市场也将“美丽中国”相关产业视为受益产业。“美丽中国”概念股包括环保、水利、林业、节能等,这类生态建设股表现强势。但是,美丽中国怎么能没有国花点缀呢? 美丽中国应是一个有美学意境的生态环境。中国园林艺术在审美上的最大特点是有意境。梅树可以丛植、群植,形成梅山,梅岭、梅溪等独特风景。中国公园和庭院若没有梅花,就会在江山如此多娇中少了几分雪月空明的诗情画意。若没有缤纷盛开的牡丹装扮公园和庭院,则少了几多花鸟缠绵争奇斗艳的个性化浪漫。梅花与牡丹,陶冶情操,培养情趣,静静融化在心底,绵延悠长。有梅花与牡丹点缀美丽中国,陶渊明有诗说得好:“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梅花点缀长江流域,南达海口,北以内蒙古为界,西北则以西安为限,现经抗寒引种和选育,已有梅花在超过北京的纬度露地开花了。牡丹装扮黄河流域。一乔木一灌木,一国两花,才能覆盖黄河长江的辽阔壮美河山。

美丽中国会是一个郑重迎接国花盛开的国度,对梅花与牡丹的喜爱会更加成为一种国民文化情结,可能是中华民族审美情趣的颠峰体验。梅花花期从每年12月至次年5月,由南至北依次开花,观赏期可达5个月之久,从春节到五一劳动节可观赏梅花,人们便携家带口或者呼朋引伴,在梅花树下占上一隅,“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牡丹通过现代科技,可以人工控制花期,延长牡丹花期和整体观赏时间到深秋。从五一劳动节到国庆节可观赏牡丹,在牡丹花丛饮酒谈天载歌载舞,“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梅花绽开,独立风雪,“待到山花烂漫时,它在丛中笑”;牡丹盛放时的千姿百态,一朝然飘落,带来对绚烂归于平淡的生命感动。高铁贯通南北,何尝不会有“春风得意高铁快,一日看尽双国花”的盛世佳话呢?

“梅花与牡丹”会带来花卉产业和相关文化创意产业的跳跃式发展,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一旦梅花与牡丹得到“国花”的尊荣,与其相关的音乐、绘画、工艺等文化创意和服务业的发展将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经济效益是不可估量的。一个很成功的例子是荷兰的花卉业,而且作为主要出口产品,成为荷兰重要的出口收入来源之一。每年出口总值达60亿美元,其中鲜切花为35亿美元。花卉业在荷兰经济中也是一个重要的消费产业,每年花卉生产者购买价值15亿美元的生产原料,整个花卉业提供了近六万个全日工作岗位。

姚余栋说:梅花与牡丹产业进军国际市场的潜力和空间是很大的,经济价值将十分可观。中国的牡丹有一个国际传播的基础。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一书中,以中国人工栽培创造新品种为例,作为“自然选择与人工选择学说”的论证材料。世界各国人民也非常珍爱牡丹,八世纪已传入日本,1330年传入法国,17世纪传入西方后,被誉为“中国花”,至今已有20多个国家栽培中国牡丹。

继“中国制造”在全球崛起后,“中国服务”开始发展。一个文化强国必然是一个文化贸易的大国,文化的对外感染力要通过文化贸易来体现。然而,中国国际收支账户中的商品贸易是顺差,包括文化等产品的服务贸易是逆差。随着中国服务业的发展,有必要防止出现服务贸易特别是文化贸易逆差过大的情况。在世界各国文化中,“花”都是极其重要的意象,具有普遍意义,也是一种独特的世界性视觉语言。输出文化可以从输出梅花与牡丹开始,让梅花牡丹开遍世界,不仅是看花看景,更是以一种柔性低调方式来宣传中国文化。

面对一个多极文化的世界,输出梅花与牡丹是在告诉世界,中国是与人为善的,是低调平和温文尔雅的;中国人民历来崇尚"和而不同"的理念,显示一种对文化多样性的包容与理解。同时,也是弘扬世界在债务危机和增长停滞不前挑战下的共同精神品格。也许,在一望无际的梅花树下,望着梅花开放,展示坚韧不拔与艰苦奋斗是人类的共同欣赏的品质;也许,在一丛丛牡丹花绚丽多姿,张扬人类共同的个性奔放和对多样性的包容

第五篇:《家里能同时挂梅花画与牡丹吗》

寓意美好的作品,装饰家居的同时,更为家里带来一份好运气。——易从网

现在是个多元化的社会,人们对家居个性风格的追求也更加强烈,如果仅仅从风水学的角度,就公式般地确定一个模式,势必会影响人们选择的权利,也不符合风水学积极的意义。每个人、每个家庭的情况都因身体状况、经济状况、社会地位等不同,而有较大差别,在考虑自己家挂什么画合适的时候,应根据自己的情况,结合风水学的一些知识,最后确定。

家里能同时挂梅花画与牡丹吗,如今人们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对国画花鸟画装饰房屋也越来越重视。艺术品作为一种特殊商品,它具备商品的基本属性——使用价值和价值。它的使用价值体现在精神和文化上,藉以满足人们的某种审美需要和精神需要,是无可替代的,而无论作为客厅风水挂画,送礼佳品,收藏升值等,国画花鸟画都具有不可替代之地位。

富贵吉祥的牡丹图:牡丹一直被人们视为雍容典雅、富贵祥和的象征,在国画中更是有“中原牡丹王”的美誉,而且牡丹画同时也是风水画,不仅能提振居室风水,还是难得的家居装饰精品。

花鸟画家石开小八尺写意画作品《富贵凝香溢华堂》作品出自:易从网

【作者介绍】石开,原名张佩华,别名鲁人石开,1946年生于山东,系文化部评定的一级美术师、一级书法师,国礼书画家。系文化部中艺卿云书画院专职书画家,中国国际书画名家研究院理事,中国民族画院山东分院副院长。毕业于曲阜师范大学,高级讲师,从事教育工作四十余年,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赴京求艺,得遇齐派传人娄师白先生,遂从娄先生专攻花鸟,笔耕不辍,其隶、草书法已有自家面目。在绘画上尤擅写意花鸟,其写意牡丹造型比较写实,笔墨比较写意,水墨淋漓苍润,色彩艳而不俗,既有传统笔墨底蕴,又合乎现代人审美要求,色、光、态、韵,各臻其妙,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