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关心老人


篇一:《如何关心长辈》

怎样引导孩子尊重和关心长辈

泸县梁才学校 解树伦

古语说:“百善孝为先”,孝敬长辈在各种美德中是占第一位的,可现实恰恰相反,许多年轻的父母花在孩子身上的时间、精力和金钱,远远都超过以前的父母,可孩子非但没有更加孝敬,反而变得自私、狭隘、依赖性强,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在家庭教育中过多以孩子为中心,忽视了培养孩子学会感恩、尊重长辈。据最近一项全国性调查结果显示,我国有30%左右的老人过着独居的生活,没有得到子女的赡养,有52%的老人表示,子女们对他们的日常生活不闻不问。上海市部分中小学的随机调查显示,40%的学生从不跟父母说感激的话,认为自己是父母的心肝宝贝,他们应该对自己好。

由此可见,传统的孝道正面临着严重的冲击,孝敬父母长辈的传统美德正在逐渐遗失,加强学生学会感恩、尊重长辈教育已经迫在眉睫。下面我结合自己多年的教育实践经验,谈谈培养生学会感恩、尊重长辈的途径与方法。

(一)从细节入手,注重养成是培养小学生学会感恩、尊重长辈的前提

播种行为才能收获习惯。对学生进行学会感恩、尊重长辈教育和培养要从小抓起,从细节入手。要引导他们学习“孝言孝举”。“孝言”有:起床问声早、进门忙报到、出门打招呼、睡前道晚安、分别说再见、感激表谢意等等。“孝举”有:就餐让座位、吃菜让佳肴、看电视让频道、父母生病懂得端水递药等等。道德情感需要积累,规

范行为需要培养。学会感恩、尊重长辈教育就是要从这些细节入手,教育他们怎样孝敬父母长辈。只要我们从小就有意识地对小学生进行教育引导,很多学生都是愿意按照家长和教师的指点去做的。久而久之,尊敬父母,孝敬长辈,就会在他们心中开花结果。

生活中学会感恩、尊重长辈教育的细节还有许多方面。例如引导学生观察了解自己的父母,对父母做到“十知道”:即知道父母的职业;知道父母的生日;知道父母的最大愿望;知道父母最爱穿什么衣服;知道父母最高兴和最烦恼的事;知道父母的最好朋友是谁;知道父母的爱好是什么;知道父母最爱吃什么;知道父母最爱看哪一类的影视节目和书报;知道父母最喜欢参加什么活动。知之深才能爱之切。学生在观察了解父母的过程中,才能感受父母生活的艰辛,萌发自己也应该为父母做点什么的欲望。

(二)萌发孝心,体验爱心,是培养学生学会感恩、尊重长辈的基础

学生要萌发孝心,首先要体验爱心,学会感动。而情感体验是引发学生感动的渠道之一。情感体验强调人的内心感受,它具有主体性、个体性、真实性、情景性的特征,是学习者本人自己的体验,是本人亲历的,是他人无法替代的。

我们要开展各式各样的孝心体验活动,通过特定的情境,让学生把自己摆进去,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学会感动、学会孝敬。例如,为了让学生体验妈妈“十月怀胎”的艰辛,让学生怀里系着约3千克的沙袋在课堂上课或处理生活事务,坚持一天、两天,真实感受妈妈

孕育自己的不容易,感受妈妈的伟大。又如:组织学生观看“我的成长经历”的课件短片,或交流各自家庭保存的自己孩儿时代的照片、录像,让学生从一个生活侧面知道从他们出生到蹒跚学步,从他们会玩耍到会做事,从他们会学习到会做人,每一个人成长的脚印,都刻印着爸爸妈妈无穷无尽的爱。再如,在学生中开展“今天我当家”活动,让每个学生根据家庭收支情况,以节俭为出发点,拟出家庭一天的生活开支。通过实践,体验爸爸妈妈持家的不容易,学会体谅和体贴家长,帮助父母料理家务。

组织学生收集、介绍古今中外有关孝敬父母的典型事例,也是一种自我教育、体验感悟的好形式。学生在活动中切实感受普通人、名人、伟人孝敬父母长辈的动人事迹,能够深化和巩固对孝敬父母长辈意义的认识。这里给大家推荐几个好故事。

子路借米孝敬父母的故事

子路,春秋末鲁国人,在孔子的弟子中以政事著称,尤其以勇敢闻名,但子路小的时候家里很穷,长年靠吃粗粮野菜等度日, 有一次,年老的父母想吃米饭,可是家里一点米也没有,怎么办?子路想到要是翻过几道山到亲戚家借点米,不就可以满足父母的这点要求吗?

于是,小小的子路翻山越岭走十几里路,从亲戚家背回一小袋米,看到父母吃上香喷喷的米饭,子路忘记疲劳,邻居们都夸子路是一个勇敢孝顺的好孩子。

包公辞官尽孝的故事

包公即包拯(公元999-1062年),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市)人,父亲包仪,曾任朝散大夫,死后追赠刑部侍郎,包公少年时便以孝而闻名,性直敦厚,在宋仁宗天圣五年,即公元1027年中进士,当时28岁,先任大理寺评事,后来出任建昌(今江西永修)知县,因为父母年老不愿随他到他乡去,包公便马上辞去官职,回家照顾父母,他的孝心受到官吏们的叫口称颂, 几年后,父母相继辞世,包公这才重新踏入仕途,这也是在乡亲们的苦苦劝说下才去的,在封建社会,如果父母只有一个儿子,那么这个儿子不能扔下父母不管,只顾自己去外地做官,这是违背封建法律规定的,一般情况下,父母为儿子的前程,都会跟随去的,或者儿子和本家族的其他人规劝,父母不愿意随儿子去做官的地儿养老,这在封建时代是很少见的,因为这意味着儿子要遵守封建礼教的约束,辞去官职照料自己,历史书上并没有说明具体原因,可能是父母有病,无法承受路上的颠簸,包公这才辞去官职,不管情况如何,包公能主动地辞去官职,还是说明他并不是那种迷恋官场的人,对父母的孝敬也堪为当今一些素质底下的人的表率,以前的故事讲的最多的是包公的铁面无私,把包公孝敬父母的事情给忽视。

刘恒亲偿汤药 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了西汉政权。刘邦的三儿子刘恒,即后来的汉文帝是一个有名的大孝子。刘恒对他的母亲皇太后很孝顺,从来也不怠慢。

有一次,他的母亲患了重病,这可急坏了刘恒。他母亲一病就是

三年,卧床不起。刘恒亲自为母亲煎药汤,并且日夜守护在母亲的床前。每次看到母亲睡了,才趴在母亲床边睡一会儿。刘恒天天为母亲煎药,每次煎完,自己总先尝一尝,看看汤药苦不苦,烫不烫,自己觉得差不多了,才给母亲喝。

刘恒孝顺母亲的事,在朝野广为流传。人们都称赞他是一个仁孝之子。

卧冰求鱼的故事

王祥是晋代有名的孝子,他很小的时候就没有了母亲,后母多他非常不好,常常折磨他。在苦难中长大的王祥,不但不记恨后反而非常孝敬她。一天,他的后母生病了。王祥:“妈妈您想吃点什?”后母:“我想吃鱼。”王祥:“您等着,我去买鱼。”王祥挎着篮子去集市上转了好几圈,邻居看见了。邻居:“王祥,你这是要干什么?”王祥:“我要买点鱼给我的母亲吃。”邻居:“别傻了,着天寒地冻的,哪里有鱼。”王祥:“鱼在水里,水结冰了,鱼就在冰的下面,没有人抓鱼,我就自己去抓。”王祥走到河边,北风夹着雪花呼呼地吹着,王祥冷的瑟瑟发抖,这可怎么办呢?王祥:“有了!”王祥脱下自己的衣服,如初身体躺在冰面上,用自己的身体融化了厚厚的冰,终于抓到了两条鱼。王祥高兴地回家。王祥:“妈妈,您等着,我可以给您熬鱼汤了。”后母:“你真是个好孩子。”从此以后,王祥孝顺的事迹就传遍了大街小巷,当然也传到了今天。

(三)家校配合,互助互动是培养学生学会感恩、尊重长辈的关键 家庭是人才的摇篮,父母是孩子首任和终身的教师。应该看到,

篇二:《9、关心老人》

9、关心老人

一、本课活动目标要求:

1、情感与态度

引导学生认识到“尊敬老人”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培养学生爱老敬老的情感和主动关心、帮助老人的态度。

2、行为与习惯

见到老人主动问好,对老人有礼貌,了解身边的老人并给予他们力所能及的关心和帮助。

3、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了解在家庭里、在社会上,许多可敬的老人仍发挥着他们的余热,为大家作贡献,帮助学生选择恰当的方式关心、帮助老人。在此过程中培养获取信息的能力、与人相处的技能。

4、过程与方法

通过调查采访、讨论交流、小组合作表演、念儿歌等活动,使学生更了解身边的老人,将“关心老人”的思想内化为行动。

二、活动重点:

引导学生了解身边的老人。

三、活动难点:

引导学生谈感受,说打算,立行动。

第一课时

四、活动过程

活动(一)

一、听一听,议一议。

1、谈话:小朋友,热水袋居然会生娃娃呢!想听老师讲 这个有趣的故事?

2、教师讲故事《会生娃娃的热水袋》

3、你喜欢这个故事中的哪些人物?为什么?

二、比一比,赛一赛。

1、宣布比赛规则:分四组进行竞答,形式均为抢答,答题要诚实,答出一题给小组加一颗红星。{如何关心老人}.

2、出示“爱心小测试”题。

爷爷的生日是( )年( )月( )日。

外公最喜爱做的事情是( )

奶奶最爱看的电视节目是( )。

奶奶最渴望实现的心愿是( )。

能使外婆快乐的事是( )。

三、深入学习,展开讨论。

1、过渡:老人年纪大了,行动不如年轻时灵活了,可为什么人们却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呢?(出示教材插图)

2、看了这几幅图,你们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情景?想一想,说给大家听。

3、“家有一老,如有一宝”你知道是什么意思吗?出示选择题,大家

讨论:他们说得有道理吗?

4、读一读,

不听老人言,吃苦在眼前。

老人是个宝,社会、家庭离不了。为国做贡献,为家解烦恼。

5、交流: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为国、为家做出贡献的照片或奖状„„(让每个孩子夸夸爷爷、奶奶)

6、议一议:回忆了解家中老人做过的一些令你感动或难忘的事。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活动(二){如何关心老人}.

一、交流汇报,展示成果。

1、你在哪些地方,看到了谁是怎样关心老人的?汇报一下。

在家里„„ 在公共汽车上„„ 在医院里„„

2、在四小组里交流。

3、在全班交流。

4、小结:通过大家的交流和你自己的观察,老人 们有哪些困难?老人们有哪些心愿?我们该怎样去帮助他们呢?

二、小品表演,情境体验。

分组排演小品“爷爷(或奶奶、外公、外婆)遇到困难以后„„”

1、小组成员结合自己的观察,谈一谈爷爷(或奶奶、外公、外婆)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小朋友应该怎么帮助他解决困难。

2、确定表演内容,分配角色,进行排演。

3、在班级进行汇报表演。

4、过渡:小朋友们表演得可真好!看来大家都知道在生活中该怎样关心、帮助身边的老人了,老师带小朋友们唱首儿歌,轻松一下,好吗?

三、唱儿歌,做动作。

四、拟订“爱心行动计划”

1、关心老人,可不能光说不做哦!我们中国是个趋于老年化的社会,许多老人需要我们献出爱心,你 们瞧这些孩子做得多好!(出示投影片)

2、你们有什么想法?

3、一颗爱心映红一片晚霞,让我们快快行动,制订“爱心行动计划”吧!

4、分组定计划。

5、全班交流。

五、总结:太好了!从今天起,咱们的“爱心加油站“就要为大家评比、助威,比一比,看看哪些小队在“关心老人”这方面做得最好,最棒! 教学反思:

篇三:《如何更好地关爱独居老人的思考》

如何更好地关爱独居老人的思考

如何更好地关爱独居老人的思考

关于如何更好地关爱独居老人的思考

2013年是我国第一个法定老年节的起始年,为此,宜城街道将10月定为“敬老月”,每个社区都结合各自实际,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一时,数场专门为老年人举办的重阳节活动在宜兴大地上处处开花。

笔者所在的**社区于9月份开始,就针对即将到来的重阳节陆续举办了两场活动。

9月16日,社区于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舞台举办“庆中秋 迎重阳”文艺表演,给社区老人们带来了一场场精彩的表演。整场表演持续两个多小时,来自全市的中老年戏曲票友粉墨登场。表演了《珍珠塔》、《双推磨》等选段和男女独唱等节目。现场气氛热烈活跃,每场表演结束都赢得在场观众的阵阵叫好。尤其是表演的小合唱《一峰更比一峰高》、锡剧《春松亭》展示了老年人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的精神面貌。演员们精心的装扮和字正腔圆、耐人寻味的唱戏不时赢得观众的阵阵掌声。

10月10日,另一场“情满重阳”活动在我们社区工作人员的精心准备下有序开展。在重阳节到来之前,社区所有80岁以上的老人都收到了一份特殊的关爱礼物,社区工作人员组织卫生服务站医生志愿者一起上门为老人们进行免费健康检查,询问老年人的身体情况,为老人们带来节日祝福的同时也送上了慰问品,切实保障他们能够度过一个健康愉悦的节日,真真切切感受到社区对他们的关爱。宜兴广电对此还专门进行了采访报道。

尊老敬老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重阳节到来之际,我们对老人们送上一声问候,送去一份关怀,这是我们应该要做的,但又不仅仅是只应该做的。

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老龄问题越来越突出,老年人是我们在现实中不可忽视的一个群体。在此次重阳的走访和平时的工作接触中,我们感觉到,现在的老人,尤其是独居老人越来越多,如何把这部分群体照顾好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任务。

由于子女忙于工作或其他原因,独居老人平日里与子女分开过,且大部分都拿着不高的退休金,生活上或多或少都会存在一些困难。没有经济来源的老人生活条件就更差,而且患病率极高,为了不给儿女添麻烦,常常小病忍,大病拖。另外,独居老人的生活方式也很单调。城镇独居老人的主要娱乐活动是打扑克、玩麻将牌、下棋,晚上一些老年妇女会到社区广场跳舞。而农村的独居老人因为生活条件所限,没有固定的娱乐活动场所,绝大部分人只能在家待着。

独居老人的人身安全问题也值得重视。由于独居老人年龄较大,行动不便,极易成为犯罪分子实施犯罪的对象。特别是在农村,针对农村老年人的人身伤害、盗窃、抢劫、诈骗等违法犯罪行为越来越多,使得老年人的人身安全和生活稳定受到一定影响。同时,一些老人身体本就不太好,身体一旦出现危险信号,身边又没有人在,很容易出事。每年独居老人因心肌梗塞、脑血栓等急性病抢救不及时病逝的就有很多。

最值得一提的是,独居老人普遍孤独。有老伴在的还好一些,老伴去世的独居老人因为年纪大了社交圈变窄,常年一个人独处,孤单、落寞的情绪是老年人最怕的。如果长期生活在寂寞、沮丧的情绪里,不但容易引发情绪障碍、抑郁症等,也会对身体健康产生很不利的影响。

中国已经进入了老年化社会,迎来了空前的“银发浪潮”,要是这个群体不被我们真正重视起来,今后的问题会愈来愈严重。如何解决好独居老人的问题,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第一,确确实实要立足于社会的发展,用社会化的方式解决问题,主要靠政府。敬老院、养老院不仅要办多,还要办好,让老人们老有所养、老有所归、老有所终,这是政府的责任。现在各个家庭要想回归到传统社会已经不太可能,把赡养老人的问题完全推回家庭也不可能,其中需要靠政府来挑大梁;第二,对于家庭的责任不能放弃,政府要鼓励,社会要提倡,同时还要有具体措施。今年新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出台,已经明确将常回家看看写入法律条文,作为子女,平时工作生活不管有多忙,都要抽空定期回去看望、问候父母。同时对于孝敬老人的模范子女,社会要给予表彰,这是社会的导向问题,可以引导其他子女“见贤思齐”。与其批评坏的,还不如引导好的,要在道义上谴责做的不好的人改过自新,形成良性循环;第三,要从文化的角度努力,必须要把传统文化的美德和精华继承下来。凝聚着中华民族核心的东西就是文化,就是我们的传统美德。如果在文化上不遵从,还怎么发扬光大?所以,我们谈中华文化不要泛泛而谈,应该具体到细节和每一点。只有在物质层面、文化层面和社会层面得到保障,才能把独居老人的问题解决好。

人人都要老,家家有老人。我们要形成敬老、爱老、助老的良好氛围,使老年人共享社会发展成果。作为一名大学生村官,一名社区工作者,对于我们来说,就要真正做到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平日里要给予社区的老年人更多的关怀和情感交流,使老人们能够真正过上健康快乐的晚年生活。

篇四:《关心老人教案》

关心老人第一课时

江苏省靖江市实验学校 刘银娣

教材分析:

《关心老人》是苏教版品德与生活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一课,它旨在告诉儿童,爷爷奶奶虽然年纪大了,但他们为家的幸福、温馨作出贡献,他们是家中的一宝,应当关心、爱戴他们,了解他们的生日、爱好、需求,帮助他们做些儿童能做的事情。同时对社会上的老人,每一个儿童也应该关心他们,帮助他们,并形成良好的习惯。 课前活动准备:

1.《会生娃娃的热水袋》故事。

2.课件制作。

3.对家中老人的生日、喜好、习惯等情况进行了解,完成爱心问卷。

教学要求:

1.引导学生认识到“尊敬老人”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培养学生爱老敬老的情感和主动关心、帮助老人的态度。

2.见到老人主动问好,对老人有礼貌,了解身边的老人并给予他们力所能及的关心和帮助。

3.使学生了解在家庭里、在社会上,许多可敬的老人仍发挥着他们的余热,为大家作贡献,帮助学生选择恰当的方式关心、帮助老人。在此过程中培养获取信息的能力、与人相处的技能。

4.通过调查采访、讨论交流、小组合作表演、念儿歌等活动,使学生更了解身边的老人,将关心老人的思想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