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龙,小shuo口号


篇一:《评新武侠小说》

1.英雄志:

孙野狗历时十年呕心沥血之作,号称【金庸封笔古龙逝,江湖唯有英雄志】。这个口号颇大,给英雄志带来莫大名气的同时,也让英雄志背负上了无数骂名,引起了很大争议,孙野狗压力很大啊。

该书前几章有模仿金庸《笑傲江湖》的痕迹,文笔也差金庸甚远,许多荒诞的情节更让其颜色大减。然而到了七章后,风格开始转变,有了自己的特色:无论情节的复杂、人物的刻画、还是深刻的语言风格、紧张氛围的烘托都已渐入佳境,文笔也开始飞速提高。文章立意和思想深度更是隐隐高于金书。

武侠写至今昔,道路越来越窄,剧情越来越容易老套。众多武侠作者,都难以跳出金古的羁绊。通读全篇英雄志,可以看出孙晓此人的雄心壮志。孙晓虽然内心非常尊敬金庸,但却以超越金庸为目标,以复兴武侠辉煌为己任。英雄志饱含了英雄的血与泪,全篇充满了浓厚的悲剧色彩,整部作品处处可见【人】与【时代】的激烈对抗,深刻的揭露出了封建王朝的黑暗,亦反应了当今社会的一些弊端。孙晓将武侠小说的传统古典意味与现代社会气息紧密结合,创造出了一种别树一帜的写作风格。武侠与现代社会水**融的写作风格,孙晓或许不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但却是在这条道路上走得最深最远的人。

但是,此书亦有许多缺点。诸如:前期文笔粗糙无比,后期逻辑有些混乱,整部书硬伤太多,有些情节非常突兀不合理。

同样是多线索,同样是众生相描写,金庸天龙八部一书,就远比孙晓清晰合理。

不多说了,英雄志是一部优缺点并存的武侠小说。虽有瑕疵,但瑕不掩瑜,仍然不失为金古之后一部好看且耐人寻味的武侠奇书。

2.昆仑。

金庸之后最经典的传统历史武侠小说之一,号称后金庸时代的武侠巨著。许多专家更是认为凤歌凭借此书,奠定了大陆新武侠领军人物的地位。

不得不说,昆仑有着【浓重模仿金庸】的痕迹,这点凤歌自己也承认了。昆仑此书,无论是文风,文笔,整体构架,都与金庸小说非常相像。当然,凤歌也有自己的东西,也进行过一些创新和探索,有两点尤为突出:

一是打破了金庸的武学体系。昆仑一书中,少林,武当,峨嵋这些金庸笔下传统的武学大派不再出现,变成了天机宫为华夏武学之源。如果说金庸的武学体系来自于哲学,那么凤歌的武学体系便来自于【算术】,这是最大的不同。凤歌大胆的将算术引入武侠,以数学取代了以前哲学在武侠小说中的地位,从此确立了科学技术在武侠世界中的重要地位!

二是该书突破了金庸在《射雕英雄传》中的大汉族思想,让主人公梁萧助元灭宋,面对生灵涂炭,主人公心灵受到很大震撼,最后反叛出元军。凤歌借此表达了自己【批判战争】,阐述【和平主义】的思想。当然,这种写法也引起了很大争议,很多读者每当读到此处,就忍不住臭骂梁萧是汉奸。

昆仑还有一个不得不提的优点就是:凤歌对于宏大战争场面的把握,对宋元两军战场对垒的描写,尤为精彩生动,酣畅淋漓。老实说,笔者认为金庸并不是很擅长宏大战争场面的描写,金庸笔下的战争场面,要么是一笔带过;要么是直接把两军对垒写成了主人公独自一个人与对方所有敌军相对抗。而凤歌在昆仑中则有效改善了金庸的此处“不足”,襄阳大战,助蒙攻宋,战争场面刻画的极其出色,高潮迭起,让人顿生目不暇接之感。

不过昆仑虽好,却亦有不少地方尚待改善,比如:对金庸经典武侠作品的浓厚摹习(中条五宝就让我想起了笑傲江湖里的桃谷六仙;韩凝紫又让我想起了神雕侠侣里的李莫愁)、整体节奏的把握不够出色(通篇读下来,凤歌前面放得太开,后面有收不住的趋势,于是有些枝节就匆匆带过,局部细节描写就略显简陋了)、文字虽然出色,但有时调文过多,无法做到张弛有度等。

听闻2012年凤歌会继续完成【山,海,经】武侠系列,让我们一起期待吧!

3.雁飞残月天(又名侠宋)

王晴川大侠的长篇力作,一部风格和昆仑非常相近的传统历史武侠小说。雁飞一书宏大雄壮,情节跌宕起伏,气势澎湃,文字功底深厚,喜欢昆仑、喜欢传统武侠的朋友,不看此书是一种遗憾啊。

王晴川文笔与梁羽生相似,文风却又与金庸一般磅礴大气,在武功打斗的描述上,雁飞又借鉴了黄易的“气势武打”,可以说雁飞残月天集众武侠名家之长,而又有所创新,风格凛然,自成一家。

不过雁飞一书虽然有着诸多优点,但是王大侠似乎后劲不足。雁飞前期就是让金庸去写也不过如此,但越到后来似乎感到作者笔力已经难以为继,到最后人物已经出来了,王大侠却由于驾驭不了而显得捉襟见肘;再就是他的作品中,某些人物略显脸谱化(同时看过飞云惊澜录和雁飞残月天两书的朋友应该深有体会)。

总体来说,在当今创作水平不一,参次不齐的网络武侠中,雁飞残月天已经是一部难能可贵的网络武侠巨著了。喜欢昆仑的朋友,千万不要错过雁飞哦。

PS:最近听说王大侠暂时不会创作武侠小说,改而投入到【武侠编剧】中去,这对广大武侠迷来说,确实是一种遗憾。

4.明将军系列

【这无涯的一场生啊„„】

【她一生中只爱过两个人。那一锥要了一个人的命。那一锥伤了另一个人的心。那一锥仿佛穿过的不是他的肩和他的胸,而是穿过了有情世间。那一锥破了前生往世的恩怨。】

【因为我败了,所以他才死了。】

以上这些经典名句便出自明将军系列。时未寒是大陆新武侠的代表作家之一,作品以文字华美,文风磅礴大气,璀璨华丽,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曲折多变见长。其代表作就是【明将军系列】。

碎空刀写尽爱情,凄美感人;偷天换日高潮迭起,悬疑不断;破浪锥无限惆怅,恩怨难了;绝顶抒写了英雄最后的悲歌。可以说时未寒为我们带来了一个全新的武侠世界,这个世界的主线就是【明将军】。他作品中的人物和故事依托于这个宏大的背景,抒写了许多可歌可泣的传奇。在国与国、人与人之间的机心和险诈中,武功盖世气度恢宏的明将军,胸襟坦荡磊落出尘的林青,和背负天命聪明颖悟的主角小弦,演绎出一幕幕精彩的画卷。

时未寒的武打描写别具一格,风格自成一派,有【阳刚技击】之称,在大陆新武侠中诸多作品中独树一帜。

你喜欢金戈铁马吗?你喜欢凄美感人的爱情吗?你喜欢出乎意料的悬疑吗?你喜欢阳刚热血的武打场面吗?那么,千万不要错过时未寒的明将军系列。 要说明将军系列的最大缺点?我看有二:

1.这部作品连载了十年时间,时间跨度太长,像英雄志一般拖沓,导致大量读者的流失。

2.而且这么长的时间,部分情节时未寒自己都发生记忆模糊了,这导致整个系列显得有些脱节,不是那么统一。山河的出现,又让人不禁感叹时大似乎有笔力未继之嫌,遭到了很多读者的质疑。

不过山河在出到24期之后,已经暂时停止连载。时未寒经过大半年的休养生息,在对山河进行重新思考,经过精心完善后,我相信时大可以交上一份让读者满意的答卷,留给我们一个完美的结局。

明将军系列阅读提示:

主线:偷天弓→换日箭→绝顶→山河

番外篇:破浪锥→窃魂影→碎空刀

PS:明将军系列的结局篇——山河预计会在2012年2月份连载,请大家耐心等待。

另外再剧透一下:两个姓叶的都不会死!叶风和叶莺都活着,以后还会出现!

5.武林旧事

初读旧事的时候,感觉开局平淡,毫不起眼;文字朴实甚至稍显稚嫩,故事情节平淡无奇,无法在第一时间燃起让人读下去的欲望。但三章过后,豁然开朗,之后一口气吐完,身心舒畅无比。通篇看完,平静中暗流涌动,平淡中其味悠远,就是此书给我的感觉。

文学大家都是平凡中见神奇,于无声处有惊雷,好的文笔可以在不知不觉中将读者引入自己的故事而不能自拔。在我眼里,金庸那种【自然流畅,返璞归真】的文笔才算最上乘,就像【写意画】一样,不需要太多笔墨,却能体现所描绘事物的神韵,也更能直接地抒发作者的感情。而武林旧事在文风上无疑深得金庸武侠神韵,在平淡而亲切的节奏中,将读者不知不觉的引入其中,欲罢不能。就像某位友人说的:【武林旧事就仿佛一杯清茶,初时淡淡的不觉其味,细细品尝才渐入佳境,最后只留下满口余香】。

个人觉得:【《武林旧事》如果没有太监又能保持原貌的话,必是近年来最出色的武侠小说之一。朴实细腻的笔触、凄清感人的爱情、不动声色的剧情铺陈、看似简单实而庞大的结构、还有那融入自己感情的创造,无不让人凝神长思,久久回味】。

性格安静恬然又喜欢传统的朋友,千万不要错过旧事这一杯让人唇齿留香的“清茶”哦!

PS:去年年底,武侠版的主编李瑜求在仗剑搞活动的时候,说武侠版在今年会努力联系赖魅客,争取让赖魅客的文章发表到武侠版上,可惜之后没有了下文。真心希望有能力的侠友看到这个帖子之后,想办法联系一下作者赖魅客,让她续写旧事,也好让我们这些旧事迷了却十年的心愿。

6.三京画本系列

数十年来,武侠作者没有能离开金庸和古龙的,她(盛颜)作品个人风格浓烈,不受金、古羁绊,再加文字优美,情节动人,人物个个鲜蹦活跳,这就卓然自成一家了。【在武侠小说史上,就必然可以金、古、盛三大家并列】。

—— 倪匡

以上这段话,就是著名武侠科幻作家倪匡先生对盛颜作品的评价。虽然倪匡先生有夸大之嫌,但依然可以看出盛颜武侠小说的无穷魅力。

初读盛颜的小说,是七年前的【寒鸦劫】。这部武侠小说,在网络上有着【大陆新武侠第一中篇】的美誉。无论是赵扶风和江快雪凄美感人的爱情,还是玲珑剔透、清丽明快的文风,亦或是从临安到君士坦丁堡的宏大视角,都为这篇武侠小说增添了许多亮点。但寒鸦劫虽好,却是盛颜的青涩之作。文字虽极优,但故事情节略显平淡;通篇读下来,更像是在读叙事散文,而非读武侠。

寒鸦劫之后,盛颜沉寂了几年。至三京画本一出,则一扫寒鸦劫之清弱气。全篇文史并茂,人物饱满立体。女主角萧观音奴仿佛画中人物一般,清纯脱俗,清澈透明,坦诚直率,堪称武侠史上一个标志性人物。用作者自己的话来说:她“幼时美而不自知,长大后美而不自恋”。

或许是盛颜的文字太过完美,总觉个人笔力有限,纵使千般说辞却无法道出其中一二优点。希望大家还是亲自去盛颜的文章中仔细品味,融入那一幅幅“极宏大也极细微”(李瑜求语)的历史画卷。

仗剑天涯的“第五颗智齿”侠友,曾评价盛颜:【自虐式的字斟句酌,令盛颜寥寥几部中篇作品,完美得令人感动】。所以,读盛颜,要求我们:要静心,要用心,要真心。

PS:盛颜三京画本第五卷——武林旧事卷,预计会在2012年登陆武侠版,让我们拭目以待,期盼盛颜给三京画本这幅美丽的历史画卷,画上最后的美丽终章......

为更新马舸的以待天倾做准备,先奉上马舸在上世纪90年代对金庸和古龙的评价:

名家是一座高峰,而真正称得上名家的、有代表意义的便是梁羽生、金庸、古龙三人。梁羽生勇于创新,可称新派武侠开山鼻祖,但其文有清弱气,多枯淡,众

多作品相互关联,不免冗长乏味,但构思独到,别开生面,奠定新派武侠深厚根基,则是其不灭功绩,加之笔法娴熟,文辞隽永,布局均匀无偏重,故多有可取之处。至金庸执笔,则一扫梁羽生清弱气,其文厚而有味,形神兼备,不以离奇怪诞取胜,反而变化莫测,无所不至。更兼以史为基,行文巧妙,因此场面宏大,波澜迭起,真实可信。如以“出神入化”评之,亦不为过。武侠至此登峰造极,金庸堪称武侠界唯一集大成的一代宗师。至于古龙,我认为不能称他为大师,而应称他是奇才。平淡中见神奇,才是大师,因此只有金庸当之无愧。古龙以曲折离奇取胜,以故弄玄虚为饵,虽有神鬼莫测之思,也不能与金庸相提并论。古龙的长处和短处都是显而易见的。论实力,未必在金庸之下,论风格,则自成一派,为何却不能与金庸相比呢?原因只在于他没有金庸那一份耐心,那一份精诚唯{古龙,小说口号}.

一。古龙的书中充满了灵感,充满了创新,但那是靠小聪明写成的,是仓促之笔,其间有少许痴情专注的痕迹,也多被戏谑的情绪吞没。我以为古龙的可取之处,是他的创新勇气;不足道之处,是他的漫不经心。其实古龙写情的动人之处,要略高于金庸,而写武打的场面,则逊色不少。

优缺点并存,是奇才的最大特征,奇才本来就是一种缺欠。奇才和大师是不同的,大师好比巍峨的山脉,既无异峰凌空,亦无低洼幽谷,通体浑浑融融,无凹凸,无缺欠,雄厚壮阔,这是任何奇才也做不到的。古龙可使武侠放出异彩,却不是武侠的正途,任何奇才,都不过是昙花一现的典范。

7.以待天倾

上世纪九十年代,金古等名家的武侠小说带来的热潮正在逐渐褪去,大陆上逐渐兴起了一批山寨乃至盗用金古名号,靠续写名家前辈小说中的人物来混迹江湖的劣质小说,诸如:《九阴九阳》、《大侠风清扬》、《九指神丐洪七公》等一系列质量偏低的伪作;当时还诞生了一些高仿武侠名家笔名的家伙,比如:【金庸新,古尤,全庸】等,不禁让人捧腹大笑。

就在这种情况下,马舸的以待天倾横空出世了,由作家出版社出版。本书以明末崇祯元年至清顺治二年这段历史背景为洪炉,以其间重大事件为炭火,生动刻画了主人公周四及李自成、张献忠等人波澜壮阔的一生,深刻揭示了农民起义的局限性和破坏性。

初读马舸的以待天倾,是当初新武侠小说杂志节选的一章【血沃中都】。按理说,长篇小说中如果单独节选出一章,前后毫无联系,容易脱节,无法让人燃起阅读的欲望。但是马舸的以待天倾做到了。

马舸在以待天倾中,有两点做的非常出色,让人不得不提:

1.个人觉得,马舸的文笔是新一代武侠小说作者中的翘楚,无人可出其右(椴迷

和凤迷不要拍我)。《英雄志》是我心目中当代新武侠小说的巅峰之作,但孙晓的文笔说好听是大繁若简、大巧若拙,说难听则是简陋了,属于形式跟不上内容;后期虽有进步,但距离同辈文笔出色的作者,依然有差距。小椴的文笔华丽悦目,仿佛工笔画般在一笔一画的精雕细琢,但有华而不实、卖弄文笔之嫌,最近的开唐更是显得晦涩罗嗦。凤歌的文笔倒是出众,只是有时调文过多,无法做到张弛有度。凤歌与小椴的文笔都是华丽有之,却无法收放自如,形式重于内容,影响了文章的品质。唯独马舸的文笔简洁却不寡陋,流畅兼具凝练,隽永悠

篇二:《我的读书历程》

重登书山带后生

————我的读书历程

桥头总校 张明

说起读书,在我童年的记忆中它是和学校联系在一起的,而它最初的概念是从父亲那里得到的。每当我调皮捣蛋的时候,他老人家总是“恶狠狠”地说,早晚把你送到学校里读书。那时读书留给我的烙印是既好奇而又有几分害怕——读书到底是一种怎样的刑罚啊?难道比爸爸那布满老茧的大巴掌和脚上的千层底还厉害?在无限期待和忐忑中我终于来到了那传说中的学校,终于读上了那传说中的书。从老师发给我的那本花花绿绿的书中,我学会了aoe,认识了山、石、土、田。知道了雷锋、王二小。慢慢地我发现读书并不像父亲所说的那样恐怖,反倒是很有意思。随着年龄的增长、识字量的不断增加,我渐渐不满足于读从老师手中得到的那几本书了,于是一切有文字的纸都成了我猎奇的对象。可惜的是,有些东西我根本读不懂。况且这种“不务正业”的行为还经常遭到老师和父母的斥责,在教鞭和千层底的威胁下,我只有妥协。

那年冬天,我家拥有了第一台家用电器——收音机后,很快我就被每天定时播出的评书迷住了。而评书播出的时间恰好是下午放学以后,用父亲的话说那段时间我出奇的听话,每天放学后按时回家,并早早地等在收音机前,死死地盯着那台“红星”,静静地等待、收听,那情形不亚于现在的孩子坐在电视前盯着动画片。不过有时也会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小激动一下,或拍大腿或小声唾骂,算是对故事中人

物的评价。每当故事要结束时总是意犹未尽、倍感惆怅。因为说评书的人总是在最关键的时候戛然而止,太吊人胃口了!每到此时我都像丢失了什么心爱的东西一样,怅然若失的躺在自己的小屋里想象故事情节会如何发展,人物命运会如何。在那个牵肠挂肚的冬季,我认识了袁阔成,听完了一部《大隋唐》。这应该算是我读过的第一本完整的书,也是印象最深的一本。在以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我仍然记忆犹新。一年以后我家要翻修房子,请来了几个工匠,因为路远交通不方便,每天晚上他们几位都要住在我家里,我就和他们挤在一间屋子里,晚上没什么事就给他们讲听来的《隋唐演义》,仅仅用三天晚上我就把花了两个月时间才听完的书给讲完了。那几天应该是我儿时最为荣耀的日子。每天开讲的时候,我都煞有介事的在木椅上坐定,讲到高兴处,就会站起来,还附之以表情动作„„看他们听的入迷的样子,我愈发得意,劲头十足,自己俨然就是袁阔成。讲完这部书以后,他们还要让我讲别的,什么《杨家将》、《岳飞传》啦„„这两部书收音机也播过,只不过是在夏天播的,可惜的是那个时段我还没有放学,即便是听过也只是在放假的时候支离破碎地听过几段。但在他们的要求下为了维护我的高大“形象”,只好勉为其难,讲到连接不上的地方我就编,可惜的是,因为自己编的漏洞百出,或前后矛盾,很快我的听众便发现了问题,有时竟然中途就打断了我,和以前的顶礼膜拜大不一样,没办法我只有努力狡辩尽量蒙混过关。可是好景不长,那天,在我还挖空心思的胡编的时候,他们竟然睡着了,这情形和我在某节课堂上有些相似,我顿时觉得索然无味,也就草草收兵。几日后,

我的听众们完成了他们的工作走了,我的荣光也随之结束,继续到学校里给我的父亲念书了。

也就在那一年我来到了村小读书了。因为我们村的教学点是没有三年级的,每天上放学要走十几公里的路,中午还要在学校吃饭。那段日子我又迷上了“小人书”,这种图文并茂的小书可以说是我们那个时代孩子的绝对珍宝,不亚于现在孩子对电脑游戏的迷恋。为了看一本小人书不惜任何代价,甚至偷家里的鸡蛋卖钱买书,或者几个同学凑份子买一本。一本小人书在全班传完以后基本就面目全非了。不知不觉中,我的小学就在对小人书的渴望中结束了。

等到了初中和高中,我又迷恋上了武侠小说,以金庸、梁羽生、古龙的小说为最,不惜浪费上课时的宝贵时光偷看。那年高考时名落孙山,我想应该和这三位老先生或多或少的有点关系。再后来回家当了一名民办教师,娶妻生子,忙于生计,读书倒成了一件比较奢侈的事情了。说起来真正的读书,是在进修校进修的那两年,那时的课程基本都是中师的课程,和高中的差不多,依仗自己有高中时的底子,学起来很轻松,闲暇的时间多了,又不能回家,于是就靠读书来打发时光。这就要感谢那时进修学校的图书室,里面的书很多,可以随便借。两年里我读完了四大名著,《红与黑》、《死魂灵》《巴黎圣母院》等许多中外名著。还系统的读了北京大学王力教授主编的四册《现代汉语》,并做了三大本读书笔记。可以说那段学习时光为我毕业后一直从事语文教学工作奠定了基础。毕业后我又回到了家乡,继续我的教书生涯,但是时间又紧了起来,每天都忙忙碌碌,读书的事根本

不提了,似乎自己已经完成了读书的使命,就这样过了七八年光教书不读书的生活。

读书良有感,学剑惭非智。如今人到中年,又提起读书的话题,倒不是自己顿悟,其实这中间还有着诸多读书以外的原因。第一是因为自己的孩子。我是教语文出身,并且教了十几年,可滑稽的是自己儿子的语文成绩却烂得很。小学时在我的眼皮底下,成绩还可以,可是到了初中就不行了,150分的题就从没超过100。究其原因,用他语文老师的话说就是读书太少了。反思的结果就是我从来没有给他营造一个读书的环境,多年不读书的日子已经潜移默化的影响了他,正所谓“有其父必有其子”。作为父亲,我感觉自己失职了。好在我还懂得亡羊补牢的道理。其二是最近几年,我发现自己在课堂上越发的力不从心了,一改从前游刃有余的状态,反思的结果就是新课堂强调的是孩子们的个性发展,而自己的观念落伍了,思想陈旧了。再加上最近几年我校打造书香校园,大力开展读书活动,孩子们的阅读量增加了,知识结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无疑都对我本人的知识储备提出了挑战。怎么办?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一书中有这样的论述:一些优秀教师的教育技巧的不断提高,正是由于他们持之以恒的读书,不断的补充他们知识的大海。随着数量的增多,他就会转化为质量,衬托教科书的背景就会越来越广,犹如强大的光流照射下的一点小光束,那么为教育技巧打下基础的职业质量的提高就会越明显,教师在课堂上就能更加自如的分配自己的注意,就不会因为过度的关注学科知识而忽略了学生,就不会显得手忙脚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