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的同学,2-4,小安


篇一:《第4章和第5章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现象不能用光在同一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解释的是( )

A.光照在不透明的物体上背后会出现影子 B.日食和月食现象

C.光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最快

D.做操时,同学们可以排列成一条笔直的队伍 2、早在战国时期,我国古代著名教育家、思想家墨子就在研究小孔成像的现象。如图所示,他用蜡烛作为光源,在木板上钻了一个小孔,发现透过小孔的光能在墙壁上形成一个倒立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木板上的小孔一定是圆形的 B.蜡烛在墙上呈的像是虚像

C.保持蜡烛和墙的位置不变,将木板向靠近墙 的方向移动,蜡烛在墙上的像会变大 D.小孔成像现象能说明光沿直线传播

3、关于镜面反射和漫反射,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无论镜面反射还是漫反射,对应一条入射光线,只有一条反射光线 B.镜面反射的每一条光线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C.漫反射中有些光线不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D.入射光线彼此平行时,漫反射后的反射光线彼此不平行 4、身高1.7m的小明站在竖直放置的平面镜前2m处,他( ) A.在镜中的像是实像 B.在镜中的像高1.7m

C.与镜中的像距离2m D.远离平面镜,镜中的像越来越小 5、下列对球面镜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 A.凸面镜对光有会聚作用,能做汽车的观后镜 B.凸面镜对光有发散作用,能做成太阳灶 C.凹面镜对光有发散作用,能做成汽车的头灯 D.凹面镜对光有会聚作用,能做成探照灯 6、下列对光的折射规律描述不正确的是( )

A.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B.入射角变小,折射角变小

C.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 D.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7、下列现象中,与光的折射现象无关的是( ) A.立在玻璃砖后的钢笔错位了

B.水中的鱼的实际位置在我们看到的下方

C.水中的树的倒影看起来很清楚

D.插进水中的筷子好像在水面处折断了 8、下列有关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小孔成像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倒立虚像 B.红外线可以使钞票上的荧光物质发光 C.海市蜃楼是一种由光的折射产生的现象

D.平静的湖面映出蓝天白云,这是光的折射现象 9、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医院和食品店常用红外线消毒 B.红外线是人眼看不见的光 C.过量的紫外线照射对人体有害 D.夜视仪是利用红外线来工作的 10、下列现象中,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是( )

A.铅笔在水面处B.人在阳光下C.水中的筷子D.豹子在水中“折断” 形成影子 向上翘

的倒影

11、光的世界丰富多彩,光学器件在我们的生活、学习中有着广泛应用.下列说法中符合

实际的是( )

A.近视眼镜利用了凸透镜对光线的发散作用 B.照像时,被照者应站在距镜头二倍焦距以外

C.借助放大镜看地图时,地图到放大镜的距离应大于一倍焦距 D.阳光通过凸透镜可以点燃纸屑,是利用凸透镜对光线的放大作用 12、小明用凸透镜先后两次观察书本上的字,看到如图所示两种情景.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甲图中成的是实像;乙图中成的是虚像

B.甲图中成像规律可应用于投影仪;乙图中成像规律 可应用于照相机

C.甲图中书本在凸透镜2倍焦距以外;乙图中书本在 凸透镜l倍焦距以内

D.甲图中凸透镜靠近书本,所成的像变小;乙图中凸透镜远离书本,所成的像也变小 13

、如图,一束来自远处物体的光经某同学眼睛的角膜和晶状体折射后所成的像落在视网

- 1 -

膜之前,则该同学是( ) A.近视眼,需要用凹透镜矫正 B.近视眼,需要用凸透镜矫正 C.远视眼,需要用凹透镜矫正 D.远视眼,需要用凸透镜矫正

14、在水深1m的湖面上空,一只画眉停在岸边柳树距水面5m高的树杈上婉转的唱歌;在

水中有一条红色的小鲤鱼悠然的游动。静观湖面,“小鲤鱼”、“画眉鸟”和“柳树”浑然一体,好一幅如诗如画的美景!关于上述情景,下列阐述错误的是( ) A.水中的“柳树”是岸上的柳树通过水面反射形成的虚像 B.站在岸边看见的“小鲤鱼”的位置比真实的小鲤鱼的位置深 C.水中的“画眉鸟”距离水面5m

D.我们看到水中的“画眉鸟”和“小鲤鱼”都是虚像 15、关于光现象,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白光是由各种色光混合而成的{女儿的同学,2-4,小安}.

B.红、绿、蓝三种色光叫做色光的三原色

C.红外线、紫外线都是人类眼睛看不见的光,它们也有能量辐射 D.在平静的湖面可以看到蓝天白云,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造成的

16、将一个凸透镜正对太阳,在距凸透镜15cm处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将一个物体

放在此透镜前25cm处,则可在凸透镜的另一侧得到一个( ) A.倒立、放大的实像 B.倒立、缩小的实像 C.倒立、等大的实像 D.正立、放大的虚像

17、如图是用来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装置示意图(屏未画出),当蜡烛和透镜放在图

示位置时,通过移动光屏,可以在光屏上得到与物体等大的像。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若透镜位置不变,将蜡烛移到刻度为20cm处,移动光屏,可以在屏上得到倒立放大的像

B.若透镜位置不变,将蜡烛移到刻度为0cm处,移动光屏,可以在屏上得到倒立缩小的像

C.若透镜位置不变,将蜡烛移到刻度为30cm处,移动光屏,可以在屏上得到正立放大的像{女儿的同学,2-4,小安}.

D.若透镜位置不变,将蜡烛移到刻度为25cm处,不论光屏移到什么位置,都不能在屏上得到清晰的像

18、关于显微镜和望远镜,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显微镜由两组凸透镜组成 B.显微镜和望远镜都利用了凸透镜成像规律 C.他们的物镜都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D.他们的目镜都相当于一个放大镜 19、关于凸透镜对光的作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凸透镜只能对平行光起会聚作用 B.经凸透镜会聚的光线一定交于焦点 C.平行射来的一束光一定会聚于焦点 D.凸透镜对光线起会聚作用

20、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时,当烛焰离透镜13cm时成放大的实像,当烛焰离透镜

8cm时成放大的虚像,则这个透镜的焦距可能是( )

A. 4cm B.6cm C.7cm D.12cm 21、关于凸透镜成像,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成实像时,像与物体一定在透镜的两侧

B.成实像时,像可以比物体大些,也可以比物体小些 C.成虚像时,像一定比物体小

D.成虚像时,像和物体一定在透镜的同侧

22、在公园,小明看到盛开的桃花非常美丽,拿出随身携带的照相机对其拍照,发现取景框中的像太小,这时他应该( )

A.靠近桃花,同时使像距变大 B.靠近桃花,同时使像距变小 C.远离桃花,同时使像距变大 D.远离桃花,同时使像距变小

23、2013年6月20日,我国宇航员王亚平在“天宫一号”完成了太空授课。如图是她做水球透镜实验时的情景,通过水球可以看到她的像。以下有关像的判断及成像规律的应用,说法正确的是( ) A.实像 凸面镜 B.实像 照相机 C.虚像 放大镜 D.实像 投影仪

24、关于凸透镜成像及成像规律的应用,有以下几种说法: (1)当物距小于焦距时,凸透镜成正立、放大的实像; (2)照相机是利用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原理制成的;

- 2 -

(3)幻灯机是利用当物距大于2焦距时凸透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的原理制成的; (4)集邮爱好者观察邮票时若一时找不到放大镜,可以用老花镜代替。 (5)当物距大于像距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上述说法正确的是 ( )

A.(1)(5) B.(2)(3) C.(1)(4) D.(2)(4)

25、某物体放在凸透镜前30cm处时,能在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则该凸透

镜的焦距可能是

A.10cm B.20cm C.30cm D.40cm 26、如图所示,小男孩拿着一个直径比较大的放大镜,伸直手臂观 察窗外远处的物体,可以看到物体的像。小男孩观察到的是

A.正立的实像 B.虚像

C.倒立的实像 D.放大的实像

27、在模拟近视眼的实验中,将蜡烛放在离凸透镜较远的位置,如图所示,给凸透镜“戴”

上近视眼镜,此时光屏上能成一清晰的像;若“取”下近视眼镜,为使光屏上的像清晰,在保持烛焰和透镜位置不变的条件下,应该将光屏(

A.远离透镜 B.靠近透镜

C.靠近透镜和远离透镜都可以 D.保持在原来的位置

28、用图甲所示的装置测出凸透镜的焦距,并“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当蜡烛、透镜、光

屏位置如图乙时,在光屏上可成清晰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cm

A.凸透镜的焦距是30cm

B.图乙中烛焰成的是倒立放大的像

C.照相机成像特点与图乙中所成像的特点相同

D.保持凸透镜、光屏位置不变,将蜡烛远离凸透镜,烛焰仍可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

二、多项选择题

29、如图光路图中,表示光的反射现象的是( )

三、填空题

30、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时,王平同学保持透镜的位置不变,先后把烛焰放在A、

B、C、D、E、G、H各点,如图所示,分别调整光屏的位置,把烛焰放在 光屏上的像最大;把烛焰放在

31、生活中经常提到的“影”与我们所学到的光学知识有关。在立竿见“影”和水中倒“影”中,前者是由光的 形成的,后者是由光的 形成的。 四、作图题

32、请画出下图的反射光线和大致的折射光线。 33、请在下图中画出物体AB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

34、如下图所示,请画出发光点S

经凸透镜后的出射光线,并确定发光点S的像点S′。

第32题图 第33题图 第34题图

- 3 -

五、实验探究题

35、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郑能同学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在玻

璃板中观察到了蜡烛A的像.{女儿的同学,2-4,小安}.

(1)为了探索像和物的大小关系,他拿出另一根完全相同的蜡烛B放在玻璃板后,则蜡烛B (填“需要”或“不需要”)点燃,前后左右移动蜡烛B,直至看去____ __ _ ___,由此得出平面镜所成的像和物大小相等。

(2)郑能同学还得出像和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据此,用图乙所示方法测视力时,镜中视力表的像到人的距离为 m。

36、某实验小组进行“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 (1)由图甲可知,该凸透镜的焦距是 cm。

(2)实验时凸透镜与光屏的高度已调好,但烛焰在光屏上的位置偏高,要想使像成在光

屏中央,应调节蜡烛使烛焰 (填“向上”或“向下”)移动。

(3)如图乙所示,若在光屏上(光屏未画出)得到清晰缩小的实像,则烛焰应位于透镜

左侧a、b、c、d四点中的 点,此成像规律应用在 (填一种器材名称)。

37、某同学用蜡烛、凸透镜和光屏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1)要使烛焰的像能成在光屏的中央,应将蜡烛向 (填“上”或“下”)调节。 (2)实验过程中,当烛焰距凸透镜40cm时,移动光屏至某一位置,能在光屏上得到一个

等大清晰的像,则该凸透镜的焦距是 cm。

(3)当烛焰距凸透镜35cm时,移动光屏,可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倒立、 的实像,

日常生活中利用这一原理制成的光学仪器是 (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要使烛焰在光屏上所成的像变小,应保持透镜的位置不动,调节蜡烛的位置,同时将光屏 (填“靠近”或“远离”)透镜,直至得到清晰的像。

第37题图

38、小安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时,将焦距为10cm的薄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上50cm刻度线处,将点燃的蜡烛放置在光具座上20cm刻度线处,移动光屏到65cm刻度线处,蜡烛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如图所示。

(1)上图所示的实验现象能够说明 的成像特点。(选填选项前的字母)

A. 放大镜 B.幻灯机 C. 照相机

(2)保持透镜在50cm刻度线不动,如果想在光屏上得到更大的清晰的像,应进行的操作

是 。(选填选项的字母)

A.将蜡烛左移,光屏左移 B.将蜡烛左移,光屏右移 C.将蜡烛右移,光屏右移 D.将蜡烛右移,光屏左移

(3)保持透镜在50cm刻度线处不动,若将点燃的蜡烛放在光具座上70cm刻度线处,

将光屏放在光具座上透镜的左侧,通过移动光屏,在光屏上可呈现烛焰清晰的 的像。(选填选项前的字母)

A.倒立放大 B.倒立缩小 C.正立放大 D.倒立等大

- 4 -

篇二:《4套社会工作案例分析(附答案)》{女儿的同学,2-4,小安}.

社会工作案例分析题(一)

第一题(20分)

小安,男,26岁,大学三年级时因精神疾病退学。退学后,小安在精神卫生中心接受了4周治疗后出院。小安的母亲提前退休后全身心地照顾他,但是小安的某些社会机能仍在慢慢退化。朋友和同学开始疏远他,有些居民也因偏见而对他指指点点,这让原本就内向的小安备受情绪困扰,更加沉默寡言,越来越没有自信,整天不想出门。小安因为服药有副作用而偷偷藏药和减药。社区也没有相应的康复机构。没多久,小安的精神疾病再次发作。小安在3年内多次出人精神卫生中心,无奈之下,父母将其送人精神病院。1年后,小安的病情稳定,经诊断可以出院。他想回家,想接触社会、交朋友,想学点技能从事些简单的工作。父母为了让他更好地康复,准备搬到一个环境幽静、能提供康复和职业训练的社区居住。自从小安患病以来,父母一直觉得压力很大、很焦虑,对照料好小安既没有信心也不懂技巧,非常希望有专业人士提供帮助。医院的社会工作者准备为小安出院回归社区提供服务,并联络了社区中的社会工作者。

问题:

1.从社会支持来源看,小安康复的哪些支持存在不足?

2.小安的需要及家人的需要分别是什么?

3.整合小安及家人的需要,基于医务社会工作的思路,写出“出院计划"的内容。

第一题答题要点:

1.从社会支持来源看,小安康复支持的不足有:

(1)康复治疗的支持。首先,小安的母亲虽然提前退休全身心照顾小安,可其父母对照料好小安没有信心,也不懂技巧;其次,小安家的社区内没有相应的康复机构,并不能为其提供更好的治疗。

(2)社会交往的支持。小安的朋友和同学开始疏远他;社区居民也因偏见而对他指指点点。

2.(1)小安的需要有:治疗康复需要;接受教育需要;职业发展需要;家庭生活需要;社会交往需要;价值实现需要;恋爱婚姻需要。

(2)小安家人的需要有:接受社区照顾,社区为小安家人提供训练课程和有关照顾精神病人的技巧。

3.出院计划:

(1)协助病人回家或转到社区服务机构;

(2)给病人和家人进行辅导,包括照顾技巧上和心理上的辅导。安抚病人的情绪;

(3)为病人出院后寻找社区资源来提供辅导和照顾。 第二题(20分)

快乐山社区位于某市中心区,60岁以上老人占总人口的20%左右。他们大部分是退休老人,有一定文化水平,经济及健康情况都不错。除少数老人担任楼组长外,多数老人很少参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