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ozedonhchengzhang


篇一:《“牛司令”——毛泽东的成长故事》

毛泽东少年时代和同伴放牛时,经常在山坡上玩耍,一玩起来往往就误了放牛,要么是到了时间牛还没有吃饱,要么是牛跑到人家的田里去啃庄稼。怎样才能既保证放好牛,又让大家玩得痛快?毛泽东和大家商量了一个办法。他把同伴们组织起来分成三班:一班看牛,不让它们吃了庄稼;一班割草;一班去采野果子。每天轮班,今天看牛的,明天割草,后天去采野果子。这样,各人都有自己的工作。 快到晌午的时候,大家都回到了原来聚会的地方。看牛的孩子们,让牛吃得滚圆滚圆的;割草的孩子们,都装满了一大篓子;采野果子的孩子们,从山里带回来大堆大堆美味的野果这时候,毛泽东就把草和果子拿来,合理地分给每个人。有时不够分了,他就少分一点。而有剩余的草,他就用绳拴起吊在树枝上,谁能跳起来抓着就归谁。和毛泽东一起,不仅能放好牛,而且玩得痛快,因此,小伙伴都乐意同毛泽东一起放牛,称他为牛司令。

篇二:《毛泽东的故事》

毛泽东的故事(一)

毛泽东幼年时身体很弱,经常生病。12岁时,还生过一场大病。他想:身体老是这样下去,以后怎么能为国家做事情呢?从此以后,他就经常在自家门前的池塘里游泳,经过一段时间之后,他的身体渐渐结实起来,在这以后,他又经常到湘江里去游泳,有意识地磨练自己的意志,一游就是几个小时,除此之外,他还和同学一起在野外露宿和远足。这样做不仅仅锻炼了身体,还磨练了自己的意志,树立了吃苦耐劳的精神。这些都有力地帮助他后来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中领导革命,战胜了难以想象的困难,完成了以解救天下穷苦百姓为己任的壮志宏图,勤奋好学。

毛泽东的故事(二)

毛泽东少年时代和同伴放牛时,经常在山坡上玩耍,一玩起来往往就误了放牛,要么是到了时间牛还没有吃饱,要么是牛跑到人家的田里去啃庄稼。怎样才能既保证放好牛,又让大家玩得痛快?毛泽东和大家商量了一个办法。他把同伴们组织起来分成{maozedonhchengzhang故事}.{maozedonhchengzhang故事}.

三班:一班看牛,不让它们吃了庄稼;一班割草;一班去采野果子。每天轮班,今天看牛的,明天割草,后天去采野果子。这样,各人都有自己的工作。快到晌午的时候,大家都回到了原来聚会的地方。看牛的孩子们,让牛吃得滚圆滚圆的;割草的孩子们,都装满了一大篓子;采野果子的孩子们,从山里带回来大堆大堆美味的野果……这时候,毛泽东就把草和果子拿来,合理地分给每个人。有时不够分了,他就少分一点。而有剩余的草,他就用绳拴起吊在树枝上,谁能跳起来抓着就归谁。和毛泽东一起,不仅能放好牛,而且玩得痛快,因此,小伙伴都乐意同毛泽东一起放牛,称他为“牛司令”。

篇三:《青年毛泽东的成长经历对我的启示》

青年毛泽东的成长经历对我的启示

青年时代,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极为特别,极为重要且影响其一生人格品德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青年人将树立起其独特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待人对事也处于逐渐成熟的转型时期。在青葱岁月的成长经历,可以培养人的品性,对将来的作为,成就也有所反映和缩影。同样,了解伟人的求学之路和成长经历,也可以帮助我们了解鲜为人知的事迹,领略其独特的人格魅力和风范,并不断进行学习和借鉴,一定会受益非浅。

毛泽东是一个英雄,但在我看来,更应该称其为一代枭雄。因为,人不可能生而伟大,每一个后人眼中的伟人都是后人出于某种信仰或目的而勾画出来的精神依托。亚当·斯密曾说过,人们在从事经济活动时,追求的是个人利益,通常并没有促进社会利益的动机,然而“在各事物都听任其自然发展的社会”里,这种追求个人利益的活动会促进社会的利益。马克思也曾指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由此,在我看来,毛的青年时代最重要的品质是他对知识的渴求。

毛泽东学习非常刻苦,每天早晨提前起床,进行身体锻炼,朗读自习。他有时到后山的“君子亭”去看书,有时也有意识的到喧闹嘈杂的南门口去看书,专心致志,旁若无人。上课时也专心学习,作好笔记,并充分利用课余时间看书看报,阅读了大量的世界名著和古代文学,强烈的求知欲望促使他废寝忘食地学习,在学习上下了很深的工夫。另外,毛泽东遵循“不动笔墨不看书”的读书方法,认真的做读书笔记,生动体现了他不凡的意志和精神。他常说:“中国人把学问两个字连成一个词很有意思。学问学问,就是好学好问。一个好学好问的人,才能是真正有学问的人,也才是一个虚心好学的人。毛泽东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也经常向别人请教。

青年时期的毛泽东也非常关心国家大事,立志于救国救民。少年时代他就认为努力救国是每一个人的天职,并给自己取了一个名字叫“己任”,决心以救国救民为自己崇高的责任。他认为,要救国救民,改造社会,就必须了解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和发展趋势,掌握各种社会思潮的动态。而且,他还敢于开展反帝反封建的斗争,宣传革命思想,最好的事例就是“猴子石缴枪”的行动,以实际行动实践了“救国救民”的抱负。

毛泽东还顽强的锻炼身体以磨砺坚强的意志。他锻炼的方法有很多,包括有:“六段运动“------毛自创的运动操,以次振奋精神;冷水浴------在一师东北隅的浴室旁边有一眼清凉的水井,就是毛泽东常年进行冷水浴的地方。他每天用吊桶提水淋在身上,再用浴巾洗擦全身,擦后又淋,直到全身发红发热为止,且一年四季从不间断。因为他认为这可以练习猛烈,不畏和敢为,是一种锻炼身体的好方法。游泳------湘江是他游泳的好场所,他的游泳技术好,胆量大,耐力强,能自如的横渡湘江,锻炼了良好的水性和意志。此外,还有风浴,雨浴和日光浴。毛经常利用风雨,太阳等自然条件进行锻炼,且经常进行登山,露宿,长途远足等活动。岳麓山上布满了他和学友们的足迹,野外露宿也锻炼了他的身体和胆量。由于坚持不断的锻炼,毛泽东的体质日益强健。他也说过:“体育锻炼确实对我有不少的帮助,使我后来南征北战,受益不浅。”

毛泽东在一师求学期间,德智体诸方面都得到了全面发展,成为当时先进青年中的杰出代表。与此同时,他还利用课余和假日主办工人夜学,进行社会调查,

了解工人和农民的疾苦。他满腔热情的主办了“工人夜学”并用白话文起草了招生广告,亲自深入到工人宿舍和车间做宣传,并亲自授课,揭露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罪行,歌颂劳动人民的反抗精神,以增强工人的历史观念和爱国心。在暑假里,他到农村作了两次调查,对中国社会深入的学习,也是他提倡读活书的实践。要改造中国,就必须认识中国,这就是毛泽东学生时代重视农村调查的宗旨。

回顾毛泽东青年时期的经历,我们的心中不禁感慨万千,也有所感悟和启发。从伟人的身上,我们学到了许多不朽的精神的人性的闪光点:

回顾毛泽东青年时期的求学经历,我们的心中不禁感慨万千,也有所感悟和启发。从伟人的身上,我们学到了许多不朽的精神的人性的闪光点:

第一,是勤苦进取的奋斗精神:“只有斗争才能有胜利”,毛泽东的心里一直有一种反抗精神,斗争精神,他克服家庭背景的压力,学习生活中的困难,奋斗成为一名出色的青年人,而后在中共的工作和进取并逐步成为中共实际的领导人的历程也反映了这一点。可以说,奋斗进取的精神贯穿毛泽东的一生。

第二,是强悍好胜的尚武精神:在新军中当兵成为他长期军旅生活的起点。在一师读书时,举凡一切能坚固肌肤,锻炼意志,增加气力的运动项目,他都尝试过。他半生戎马,“九死一生如昨”,从几条破枪到拥有雄兵百万,实有赖于强烈的尚武精神和钢铁般的意志。

第三,有刻苦向学的求知精神:毛泽东一生兴趣广泛,但最大的兴趣还是读书。他终生爱好读书,“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博览群书,成为毛泽东经纶天下的重要条件。

毛泽东是中华民族的骄子,是一个时代的象征。他身上集中了一个伟大民族和时代的精粹,然而人的精神也是不朽的。在当今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我们拥有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这样的精神更需要提倡。通过对毛泽东青年时期的回顾,我明白生活的意义和奋斗的精神是多么难得!他就象一座明灯,指引我们勇敢地向成功和幸福的彼岸------前进!!

篇四:《毛泽东一生数字传奇故事》{maozedonhchengzhang故事}.

毛泽东一生数字传奇故事{maozedonhchengzhang故事}.

1927年9月9日毛泽东领导的湘赣秋收起义爆发

1930年9月9日 中共决定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毛泽东第一次被称为主席 1945年9月9日侵华日军投降仪式在南京举行

1949年9月9日入住中南海

1976年9月9日零时十分毛泽东逝世(9 9 10=28)

1977年9月9日毛泽东纪念堂落成

毛泽东在28岁时参加建立中国共产党,

建党后过28年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

开国时热烈而隆重的礼炮整整“28”响,

建国后坐天下28年(按虚岁),

年青时毛泽东用二十八画生作笔名(毛泽东的繁体字(毛澤東)笔划加起来28划)

毛主席的长子毛岸英将年仅28岁的生命献给了抗美援朝

把“共”字上、下两部份拆开,就成为“廿八”。

毛泽东与他的爱妻杨开慧初恋时,杨正值中国人所说的二八芳龄(即16岁);1921年二人成婚时,毛泽东正好是二十八岁;

古老的“易经”中,有一幅八卦图,“乾”在西北方称“吉门”,其代码为2;“艮”在东北方称“生门”,其代码为8。从1935年起,中共八路军就占据“吉门”--延安;在抗日战争一结束,毛即派林彪率军抢占“生门”--东北。八卦中的两大吉门都被共军所控制,蒋介石岂有不败之理?毛在开国之后,更加注重与两大吉门的联系:先是修复北京至东北的铁路;然后又兴修通往乌鲁木齐之路。由此可见,毛泽东对”易“学精髓有深刻理解。因此,毛泽东的28礼炮数并非自然数,而是“易经”中的二、八两个代码所组成。“28”响是为庆贺他的伟大谋略成功而发。以上的解释别具一格,颇为玄妙。

“8341”是毛泽东的中南海警卫部队的番号,“8341”这组普通的数字具有极浓郁的神奇色彩,有关它与毛泽东的传说比比皆是。这一组数字也巧合了毛泽东人生轨迹的某些方面和他身体的某些特征。曲折的政治生涯 毛泽东诞生于1893年,1976年去世,其间正好是83年。1935年1月,遵义会议召开,确立了毛泽东对党和红军的实际领导地位。从这时起到1976年,毛泽东在党内的最高领袖地位一直持续了41年。

人们把象征命运的8341,变成了8341个镶钻金币,装进了卫星,发射到太空里,让它在无边无际的太空里道游8天,然后再返回地面,开舱公开拍卖。可是载有8341个金币的卫星,失去了其他卫星高度服从命令听指挥的风范,神秘地在太空失踪了。也不知是上九天揽月,还是下五洋捉鳖?反正“8341”号金币和运载它们的卫星不回来了,不管地球上的人是仰断脖子还是望穿秋水!

毛泽东的生日是北京时间12月26日,此时正是西方的12月25日圣诞节,毛

泽东是中国的圣人----耶酥

VS 毛泽东—中国文化的痛

成者为王败者寇的社会心态,有的是对失意者的凉薄,中国的主流文化,没有为那些事业上登峰造极者找一条下来的路。一个人的事业一如他的身体,也是有生命的,有萌生、成长、鼎盛、衰落等阶段的,这是规律,我们从来就没有承认人生事业的衰落,不给失意者以体面。这些可能是古来那些居高位者紧握权柄不放的一个社会文化因素吧。中国文人,都在辛辛苦苦在为统治者的统治找合理性,吾命在天,谁奈我何,成为统治者的一种心态。命都是上帝派定,或是祖上积有荫德,祖坟有风水。韶山出了个毛泽东,车上湖南的导游津津乐道向我们讲了几个与他有关的神秘故事。{maozedonhchengzhang故事}.

故事一:说是1793年乾隆下江南时,游到韶山,对身边人说:这里三百年后会有一位真命天子出世,身边的人问皇帝,那真命天子将会是谁?乾隆皇帝留下一句谶言:反手掌乾坤。三百年后这谶言应验在毛主席身上。

故事二:93 年给毛泽东立铜像,韶山市运载铜像车队从南京回来,途经井冈山时,所有的车子一齐莫名其妙的熄火,怎么也弄不好,后来,有一位老八十岁的老人说,毛主席他老人家四十年前回井冈山时,说过还要回来看望根据地人民的,老人家生前没有了却心愿,今天大概是想在这里住一宿。车队在这里住了一宿,第二天一大早,一位司机抱着试试的心理,打开油门,发现车子没修理,自己好了,大家发现车队的车子都能发动了。

故事三:说是******给毛主席铜像剪彩,揭了两次,没有将红绸拉开,后来江总书记给铜像敬了花篮,行三鞠躬礼后,第三次才揭开。上午十点,红绸拉下后,出现了日月同辉和杜鹃花开遍韶山等奇异现象。

毛泽东逝世的时间是深夜12点10分,按阳历算这天是九月九日,按阴历算是闰八月的八月十五子时。闰八月极为少见,在闰八月的八月十五中夜死,有两个意义,一是中秋之中点,二是没有死日。按阴历算,毛泽东没有忌日。因为我们很难再等到一个闰八月,因为只有闰八月的八月十五才算是他真正的忌日。 结论是:毛泽东不死!

篇五:《毛泽东读书的故事》

毛泽东读书的故事

各位评委:

大家好,今天我要给大家讲的,是关于毛泽东读书的故事。

大家都知道,毛泽东,是我国伟大的革命家,他带领着中国共产党,创建了新中国。

然而,他还是一个非常喜欢看书的人,晚年时他经常看书看得很晚,他的保健医生徐涛很担心他的身体,劝他多休息,但是他总是不听。有一天,两人出去散步,毛泽东说:“我在念书的时候,喜欢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书读得不多,现在还得补课啊。”徐涛说:“我正好相反,社会科学的书读得太少,现在也得补课。”毛泽东兴致来了说:“既然你自然科学的书读得多,我们以后就多聊点自然科学吧。”于是,毛泽东便常常和徐涛讨论自然科学的问题,有时徐涛回答不了,就去查书,查完书再聊。这样一来,毛泽东常常向他提出新的问题,徐涛只得一次次地查书。后来,徐涛发现自己读的书,毛泽东也在看,所以问的问题也越来越深,被他难住的时候就更多了。徐涛便问:“主席,您是有意考我吧?”,毛主席回答说:“哪里是考你,是你在帮助我读书,帮助我增长知识。”

一听这话,徐涛茫然了:本来是想劝他少读书,结果反倒逼他多读书了。于是他趁机说:“主席,您读书很多,但您这样整天读,不休息,太疲劳,方法不科学。”又说:“主席,您电影不看,对打扑克、下棋没兴趣,体力活动呀不搞,长时间只进行读书一种劳动,最容易疲劳。” 毛主席却摇头说:“你说得不对。看文件累了我就看报纸,看正书累了我就看闲书,看大书累了我就看小人书,看政治书累了我就看文艺书,这怎么是长时间进行一种劳动呢?”

毛主席就是这样执著地从书本中吸取知识,读书造就了毛主席,毛主席的故事也造就着许许多多的后辈。我们作为小学生,应该向毛主席学习,好读书,读好书,让经典润泽我们的心灵,让好书伴随我们的成长。

篇六:《听完有关毛泽东故事后的感想》{maozedonhchengzhang故事}.

最近上毛概课,老师花费了好几节课的时间讲了毛泽东的一生。我呢,从她的讲述中对毛泽东有了进一步了解。今天,我想从一个人的角度,而不是一个神的角度来谈谈我对他和那个所处的时代的看法。

他小时候在家里的反抗史大家一般都有所了解。我想说的是他离开家时,去找当地的乡绅(或者是有相当地位的人)寻求资助他外出学习这件事。虽然最后由于和他父亲的僵局,他把这些钱留在家里,身无分文走出了他已经呆了十几年的小山村。但是我们可以从中看到,那时的乡绅一类的有钱人并不都是恶霸。相反,他们继承了中国几千年来他们这一阶层所承担的责任,教化乡民和提携后进(这种现象到了1905年废除科举制度之后逐渐被废弃,有知识的社会精英向城市聚拢,到民国中后期,农村基本已被乡痞所统治,即后来所谓的地主恶霸。蒋介石在大陆时一直不曾真正掌控过农村。)。总之那时他们之间是十分和谐的。

毛泽东也曾经提及他的理想是在走出他的那个小山村以后形成的。所以,我认为我们应该学习他的这一优点,即,要在年轻的时候多出去走走。坐着不动是不可能有自己的理想的,只能浑浑噩噩的过一生。远大理想是在你看过了许多风景之后才会具有的。不同的路,不同的经历造就不同的人生。假如毛泽东没有走出山村,历史也许将会使另一番模样了。

作为青年,他和那个时代的大多数人一样,都怀着救国强国之心。这是我们这个时代青年所欠缺的,我们的社会责任感明显没有那个时代的人强烈。无论他们走的道路是怎样了,但,都是怀着一颗赤子之心。为了自己的坚持不惜流血牺牲。

还有就是关于他的婚姻。其实我原来认为他对爱情不忠的。因为他在杨开慧还健在时就娶了贺子珍。但现在我明白,在那个交通不便的年代,由于湖南的首要领导人叛变,湖南的地下党组织都遭到严重破坏,杨与毛之间的消息中断。而那时,杨开慧被捕几次,都是由于当地知名人士的出面而被放。那里的人为保护杨开慧而慌称她已死来骗取抓捕她的人。毛泽东派来打听消息的人打听到的就是这样的错误消息。(那时毛泽东已经上了井冈山,消息来源闭塞,只能通过报纸了解当时势,而报纸也是很难得到的)。所以,毛泽东在很长时间都以为她已经死了。故此,我的误解渐去。

他的人身也经历了几起几落,并不比邓小平的少。但他的心态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是积极地,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他诗词中看到。所以,我们也要学习他对生活和困境的积极态度。 在建国时,毛泽东曾经说过类似“草率了,草率了”这样的话来形容与江青的结合。我个人从这句话中看到是一个人视野的成长。他与江青结婚时是1938年,我们应该可以想到,那是一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但我们更应该想到,当时日寇猖獗,横扫南北,毛泽东当时并不会想到自己会成为共和国的主席。更何况,那时国民党军队实力远在其之上,并且是所谓的正统。所以,我认为他那时也许就像水浒传中的主角一样,等待招安。毕竟,随着他自己实力的增长,他会发现他的对手是一个多么强大的存在。(要知道,当你有几十个人时,你嘲笑拥有几十万人的对手时,可以理解为无知。但当你手下有一万人时,你会发现对手的可怕,越是接近对手这种感觉越是强烈)所以,他才不顾大家的反对娶了江青。但当他最后有机会成为最高的那个人时,发现江青以前的生活并不适合担当第一夫人这一头衔。但是,他别无选择,因为他作为主席,离婚与不离婚结果都不会太理想。我们从中也可吸取些教训。婚姻有几种情况:大多数人双方都不曾进步,那就浑浑噩噩一起度过了一生;另一种是一个人能力眼界提升了,而他的配偶却停滞不前,那么婚姻就会破裂;还有一种,它是人们一直想,但却很少能够实现的,那就是两人一起进步,走过完美一生。

晚年的毛泽东一直坚持读书,并且还坚持学习英语。在他的床上也到处都是书。我们可以学习他终身学习的毅力和坚持。在当下,人们需要这种精神。当然,他到晚年也一直坚持游泳。我们也要坚持锻炼啊。锻炼增寿。

从一个人的角度来看,毛泽东少年时的逆反,青年时的求索,中年时的奋斗。他的一生都是在不断前进的,从一个“乡下人”到一国主席。他的一生,放在任何人身上,只要经历过其

中的十分之一都不枉此生了。虽不完美,但是拥有波澜,不是一潭死水。无论你爱他恨他,都无法否认他是一个伟人,一个你此生都只能仰望的人。至少在他的那个时代,他做了他认为会产生好结果的一切。他不枉此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