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弟子规的感想


篇一:《弟子规心得体会》

学习《弟子规》心得

自从学习了《弟子规》使我知道了很多道理,也让我增长了智慧.“做人要知恩图报、待人待物要具有恭敬心、为人要谦虚谨慎、找准人生目标„„”这些都是从《弟子规》里学到的,让我深有感触。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弟子规》里开头就是【入则孝】﹐ 仅仅只有24个字而已。我们又有几个人能做到呢?这两句话是在教育我们,听到父母的呼唤,应该立即答应;父母有什么事让我们做,不要拖拖拉拉﹑ 懒懒散散。并且,父母的教诲一定要恭恭谨谨地听;如果父母责备你是有一定道理的,所以你要虚心接受。看到这两句话让我无言以对,是自己想起了以前经常和父母顶嘴﹑不懂事﹑贪玩。不过现在好啦!我每天都在尽量做到,我相信自己一定能够做到的。

百善孝为先。行孝是为人子女的本分,但我往往注重以大行而实孝,以为赚大钱给父母并能照顾好兄弟姐妹就是孝,以为会赚钱就是有能力,就可以居高临下说教任何人。而《弟子规》恰恰就告诉我们行孝不仅是赚钱给父母,必须从细小入手,身有伤,贻亲忧,要做到孝心常在,而非一时之念想,是切身处地站在父母亲的角度体察到老人家的需要,不管多忙“常回家看看”,让父母安心,放心。养父母之身、心、志、慧。小时候妈妈经常说:“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 《弟子规》让我更明白了“感恩”:感恩天地给予阳光空气和水,感恩国家培养护佑,感恩父母给予的生命、感恩领导的教导,感恩同事的关心帮助,感恩亲友批评指正。读了《弟子规》之后,我才发现,以前自己习以为常或自己认为对的言行,原来都这样或那样地存在着不足。

“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这两句话是《弟子规》里的【出则弟】。这是在教育我们,做哥哥的要善待弟弟,做弟弟的要尊重哥哥;兄弟之间和睦相处,对父母的孝心就包含其中了。彼此不贪图财物兄弟之间就不会产生怨仇;言语上互相忍让愤恨就自然消除了。

《爱》篇中的“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不论是什么人,我们都要互相关心,爱护和尊敬,因为我们共同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同一块土地上,要讲平等博爱。我们要把对工作的热爱洒向周围的每一个角落,让处处都充满欢声笑语,有了好的环境,才能更加安心工作。

以上四点是我学习《弟子规》的浅薄体会,在这里和大家共勉。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学会用《弟子规》来规范自己的言行,指导生活和工作,培养我们孝亲尊师,温和谦逊的品德,以恭敬的心,谦卑的态度,彬彬有礼的行为,来对待一切人和事物,不断提升我们自己的品德修养,让《弟子规》发扬光大,总之一句话,学习《弟子规》不是简单的读和背,而是用来做人和做事的。

在没有学习《弟子规》之前认为自己什么都懂﹑都会,可学了之后才知道原来自己根本就什么都不懂﹑不会。是《弟子规》像一面镜子似地,让我看清了自己身上的污点。我觉得字典是我们学习中不会说话的老师,而《弟子规》则是我们生活中不会说话的老师。

在古代《弟子规》是做人的准则,在当代仍然影响着更多的人,教育我们如何做人。人生中重要的不是生命的表象,而是生命的本质。人生百态,最重要的就是品行,欲做事,先做人。文明健康的品行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才是真正的自我归宿,是照耀心灵永恒的阳光!我在

细细品读《弟子规》的同时,也带走了我心灵上的尘埃,是对心灵的一次大洗礼。

《弟子规》教人向善,长人德行,目的是让人活得有意义、有价值。通过对《弟子规》的学习,使我深深的感悟到:人生是一个过程,过程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选择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生目标。《弟子规》里这样说道“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不学文,但力行,任己见,昧理真。”告诉我们每个人都应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人生才有方向,学习才有动力。风华正茂的我们更应有自己崇高的理想和追求,用实际行动在茚旺这片热土上播洒汗水、耕耘人生,用无悔的的青春去追寻自己五彩斑斓的梦想。

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弟子规》中某些封建礼教迂腐的色彩,要一分为二地分析对待,“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要学到其中“孝信”的主旨,这才是最重要的。

《弟子规》对我们的一生都会有帮助,因此我会时时刻刻用这本书来鞭策自己的。我决定以后会认真学习这本书,并且学会去做到。不再让我的父母为操那么多心。

篇二:《学习弟子规心得体会》

学习《弟子规心》得体会

二(2)班 龙方舟

我在中山路小学学了二年《弟子规》,在学习《弟子规》的过程中,使我受益非浅,它增长了我的智慧,震撼了我的心灵。通过对《弟子规》的学习我有三点体会:

第一做人要懂得感恩。对一个人而言,应该报答的最大恩情是父母的养育之恩,所以《弟子规》第一章就是《入则孝》感恩之心体现在一个“孝”字上,“父母呼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父母教 须敬听 父母责 须顺承”。这就充分体现了“孝”字的重要性,古人有云:“百事孝为先”,可见,孝是做人的根本。 第二待人接物要怀着恭敬之心,为人要谦虚。“满招损,谦受益”、“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这些都是古人总结出的经验。而《弟子规》则给出了系统的准则“称尊长,勿呼名。对尊长,勿见能。”如果能够把这些都落实到行为上,那么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会更加融洽,整个社会都会更加和谐。

第三要找准自己的人生目标。《弟子规》教人向善,长养人的德行,目的是让人活得有意义。“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则警。”只有懂得时刻反省自己,规正自己的人,才可以使其自身有长足的进步。这才应该是人一生所追求的终极目标。{对弟子规的感想}.

《弟子规》讲述的是我们身边的学问,我们学习古圣贤经典文化,是教育学生从小学会为人处世的根基。学习弟子规优秀心得体会。学习《弟子规》,不光要会诵读,重要是能做到,并且长期坚持,最终把它作为我们生活中的的行为准则。

2015-12-17

篇三:《学习弟子规的心得体会[1]》

《弟子规》它让我懂得了人生道路上做人、处事。有了一很好的启示。就像大海中的一只帆,让我有了自己的行驶方向.

自从学习了《弟子规》使我知道了很多道理,也让我增长了智慧.“做人要知恩图报、待人待物要具有恭敬心、为人要谦虚谨慎、找准人生目标……”这些都是从《弟子规》里学到的,让我深有感触。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弟子规》里开头就是【入则孝】﹐ 仅仅只有24个字而已。我们又有几个人能做到呢?这两句话是在教育我们,听到父母的呼唤,应该立即答应;父母有什么事让我们做,不要拖拖拉拉﹑ 懒懒散散。并且,父母的教诲一定要恭恭谨谨地听;如果父母责备你是有一定道理的,所以你要虚心接受。看到这两句话让我无言以对,是自己想起了以前经常和父母顶嘴﹑不懂事﹑贪玩。不过现在好啦!我每天都在尽量做到,我相信自己一定能够做到的。

“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这两句话是《弟子规》里的【出则弟】。这是在教育我们,做哥哥的要善待弟弟,做弟弟的要尊重哥哥;兄弟之间和睦相处,对父母的孝心就包含其中了。彼此不贪图财物兄弟之间就不会产生怨仇;言语上互相忍让愤恨就自然消除了。学到这时,让我想起自己作为姐姐竟然去跟弟弟抢东西吃,简直就不敢相信。然而,我相信的是学习了这两句话过后,自己肯定能和弟弟相处地更好﹑更和睦。因我与弟弟相处不太融洽,导致我的父母对我们相处的问题又担忧起来了。更是让我过意不去。

“若衣服,若饮食;不如人,勿生戚。”它出自于《弟子规》里的【信】。这虽是20几个字,可我却远远没做到。它告诉了我们﹕如

果穿着不如别人的好,饮食不如别人的丰盛,心里不要自卑难过。讲到这让我想起自己之前看到别的女孩穿的衣服是多庅漂亮,而自己呢?却......因此我经常吵闹着妈妈,让她给我买漂亮的衣服。真是的,自己那时候太不懂事啦!真应该好好改改了。

在没有学习《弟子规》之前认为自己什么都懂﹑都会,可学了之后才知道原来自己根本就什么都不懂﹑不会。是《弟子规》像一面镜子似地,让我看清了自己身上的污点。我觉得字典是我们学习中不会说话的老师,而子规》则是我们生活中不会说话的老师。

《弟子规》对我们的一生都会有帮助,因此我会时时刻刻用这本书来鞭策自己的。我决定以后会认真学习这本书,并且学会去做到。不再让我的父母为*那么多心。我还要感谢蔡礼旭老师,因为你所讲的《幸福人生讲座》让我学习了这么多为人处事的道理。

学了《弟子规》之后我明白了不少道理,面对它我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 “入则孝” 、“出则悌” 、“谨” 、“信” 、“泛爱众” 、“亲仁” 、“余力学文”组成了一个完整的道德系统,其核心是做人的“道” 和“德” ,就是通常说的“道德” 。 中国是具有五千年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知恩图报,尊老爱幼,待人诚恳……这些优良的传统从古至今都为人所熟知,翻开《弟子规》一读,就仿佛置身于文明当中,置身于做人的伦理大道当中。{对弟子规的感想}.

百善孝为先。行孝是为人子女的本分,但我往往注重以大行而实孝,以为赚大钱给父母并能照顾好兄弟姐妹就是孝,以为会赚钱就是有能力,就可以居高临下说教任何人。而《弟子规》恰恰就告诉我们行孝不仅是赚钱给父母,必须从细小入手,身有伤,贻亲忧,要做到孝心常在,而非一时之念想,是切身处地站在父母亲的角度体察到老人家的需要,不管多忙“常回家看看”,让父母安心,放心。养父母之身、心、志、慧。小时候妈妈经常说:“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 《弟子规》让我更明白了“感恩”:感恩天地给予阳光空气和水,感恩国家培养护佑,感恩父母给予的生命、感恩领导的教导,感恩同事的关心帮助,感恩亲友批评指正。 读了《弟子规》之后,我才发现,以前自己习以为常或自己认为对的言行,原来都这样或那样地存在着不足。

在古代《弟子规》是做人的准则,在当代仍然影响着更多的人,教育我们如何做人。人生中重要的不是生命的表象,而是生命的本质。人生百态,最重要的就是品行,欲做事,先做人。文明健康的品行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才是真正的自我归宿,是照耀心灵永恒的阳光!我在细细品读《弟子规》的同时,也带走了我心灵上的尘埃,是对心灵的一次大洗礼。

教育是播种,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自己在人生路上走了不少弯路,现在才补上人生的第一课《弟子规》。几十年的人生经历让我深深体会到“任何成功都不能弘弥补教育孩

子的失败,人生的价值不仅仅是创造物质财富,更重要的是精神财富,因为“留钱给子孙未必能守,留书未必会读,不如行善积德影响下代”。人生三大教育:一是家庭教育;二是学校教育;三是社会教育’,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终身导师,我们改变不了社会,更改变不了任何人,唯一能改变的只有自己,为了孩子,为了家庭,也是为了自己,只有从我做起,从弟子规做起,以身作则,修正自己,用一言一行潜移默化地感染孩子,感染自己的学生。我要告戒我的孩子和我的学生们:

播下好思想种子,便收获好的行为,

播下好行为种子,便收获好的习惯,

播下好习惯种子,便收获好的性格,

播下好性格种子,便收获好的命运。

那就让我们共同努力,一起去播撒那些优良种子吧!

弟子规》是我们生活的一面镜子,是我们养成良好个人行为的行动指南。它那浅显易懂的文字里,蕴含着许多做人的道理,教导我们要重视生活行为中的各个细节,教导大家如何修养品德,孝亲友爱以及日常的生活起居待人接物,外出求学,工作等方方面面的行为标准和做人准则。在这里,仅和大家从工作的角度出发,谈一下自己的心得体会:

第一点感触较深的是“首孝悌”,就是要求我们在日常工作中养成良好的习惯,尊重领导,团结同志,服从管理,忠于职守,互相帮助,协作共事,积极融入到整个团队当中,认真完成各项工作任务,而不是消极怠工,相互埋怨,指责,发牢骚。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认真对待自己所在岗位的每一件小事,都注重细节,把工作做细,做透,做好,做到位,那就会出现“细中见精”,“小中见大”的不平凡。

第二点《谨》篇中“事勿忙,忙多错,勿畏难,勿轻略”,是指我们在工作中做事情不要慌张,忙乱就容易出错,不要害怕困难,应该知难而进,也不要马虎草率,要认真对待每一项工作。

第三点《信》篇中“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加警”,

在工作中看到了别人的优秀之处,就要想到自己也应该努力去做到,即使差距很远,只要你肯努力付出,认真去做,渐渐就会赶上的,要是看到别人的错误,就要立刻反省自己,看自己在工作中存不存在这个问题,如果有,就马上改正,如果没有,也要引起警惕,防止自己犯同样的过错。如果在一个单位中,我们每一个人都是这样鞭策自己,那我们的事业将会蒸蒸日上。

第四点《爱》篇中的“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不论是什么人,我们都要互相关心,爱护和尊敬,因为我们共同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同一块土地上,要讲平等博爱。作为一个窗口服务行业,我们每一名工作人员都应该把游客当作自己的朋友,家人,热情的为他们服务,有问必答,百问不厌,始终送上一张阳光灿烂的笑脸,而不是面无表情,爱坐不坐的态度,我们要把对工作的热爱洒向园区的每一个角落,让处处都充满欢声笑语,用我们的服务换来游客的留恋忘返,促使他们消费,从而提高经营收入。

以上四点是我学习《弟子规》的浅薄体会,在这里和大家共勉。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学会用《弟子规》来规范自己的言行,指导生活和工作,培养我们孝亲尊师,温和谦逊的品德,以恭敬的心,谦卑的态度,彬彬有礼的行为,来对待一切人和事物,不断提升我们自己的品德修养,让《弟子规》发扬光大,总之一句话,学习《弟子规》不是简单的读和背,而是用来做人和做事的。(于景富供稿)

中国传统文化,对我来说是既熟悉又陌生的。大学时代,我开始接触中国传统文化,希望

从中找到敦品励行的智慧和力量。我看过《论语》、《老子》,背过《大学》、《中庸》

,我深深地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无穷的智慧,其一字一句都足可以受用一生。

“涉世浅,点染亦浅;历事深,机械亦深”,随着社会阅历的加深,我“长大”了,我忽

然发现,中国传统文化“贵在力行”,贵在“学以致用”,我所懂得的中国传统文化的道

理并没有解决我成长道路上出现的问题。和许多年轻人一样,我的成长路上充满了太多的

困惑、迷茫、苦闷和百无聊赖。当烦恼现前,我所喜爱的中国传统文化显得那么苍白无力

。我的出路在哪里?我找不到答案。我开始流于世俗,把所有传统文化的书束之高阁。{对弟子规的感想}.

我的生活变得没有规律,肆意挥霍自己的身体,“以酒为浆,以妄为常”,我的身体开始

发胖,身体素质极度下降;

我怨天尤人,和妻子经常闹些小矛盾;

我在工作上也不够尽心尽力,常因付出了很多辛苦而没有得到认可而苦恼; 我患得患失,常常觉得生活无所着落;

„„

当我步入而立之年,我发现我离原来那个充满朝气的年轻人已经很遥远,取而代之的是一

篇四:《弟子规学习心得体会》

学习力行《弟子规》,感受传统文化经典{对弟子规的感想}.

弟子规总序开篇是这样教育我们的: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它从人之根本出发,教育我们要从这几个方面对自身进行德行的塑造。首孝悌,就是说做人首先要心中有爱,要孝敬父母。一个人如果连对他有养育之恩的父母都不能尊敬的话,那么他就丧失了做人的根本,对长辈、对领导、对同事、对兄长、对朋友就更谈不上发自内心的尊重,他所做的事情也就很难得到认同。次谨信,告诉我们做人要谨慎,要讲信用,也就是要诚信为本。小到一个人、大到一个企业,如果不能诚实待人,那么他依靠什么立足社会呢?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意思是和大众交往时要平等仁和,要时常亲近有仁德的人,向他们学习,以上这些事是学习的根本,非做不可。如果做了还有余遐,还要学习一些其它方面的知识充实自己。这是教育我们如何待人处事、如何学习,要经常学习别人的长处,来弥补自己的缺点,从各个方面来约束自己,提高自身的素质和修养。

学习了《弟子规》,就是要把圣人教诲贯彻到生活中,落实到一言一行中。学习《弟子规》,我想不仅是一个提高个人修养的过程,更是一个思想升华的过程。爱周围的人,爱这个世界。只有这样,这个社会才会变成和谐的社会。

学了《弟子规》之后我明白了不少道理,面对它我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其中的 “入则孝” 、“出则悌” 、“谨” 、“信” 、“泛爱众” 、“亲仁” 、“余力学文”组成了一个完整的道德系统,其核心是做人的“道” 和“德” ,就是通常说的“道德” 。在学习《弟子规》的同时我也反复拜读了蔡礼旭老师的《幸福美满的人生》这一宝书,越读越感到它的确是人生智慧处世宝典。蔡老师的“道”是超越时空的大自然运行法则。“德”是教导人类如何顺从大自然的法则,不违背做人的原则。其精髓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这五伦关系。它教我们如何修身,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次第,不修身就不可能齐家、治国、平天下。

中国是具有五千年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知恩图报,尊老爱幼,待人诚恳……这些优良的传统从古至今都为人所熟知,翻开《弟子规》一读,就仿佛置身于文明当中,置身于做人的伦理大道当中。

百善孝为先。行孝是为人子的本分,但我往往注重以大行而实孝,却不曾注重细小。而《弟子规》恰恰就告诉我们行孝必须从细小入手,要做到孝心常在,而非一时之念想。

“恩欲报,怨欲忘,抱怨短,报恩长。”这些足以让我心悦诚服,古人云:“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 《弟子规》让我们知道感恩。感恩给我们生命的人、感恩给我们知识的人、感恩给我们衣食的人、感恩给我们住所的人、感恩曾经批评过我们的人。将别人的爱永记于心,把别人的美德汲取。完善自己,感动别人。

读了《弟子规》之后,我才发现,以前自己习以为常或自己认为对的言行,原来都这样或那样地存在着不足。

在古代《弟子规》是做人的准则,在当代仍然影响着更多的人,教育我们如何做人。人生中重要的不是生命的表象,而是生命的本质。人生百态,最重要的就是品行,欲做事,先做人。文明健康的品行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才是真正的自我归宿,是照耀心灵永恒的阳光!我在细细品读《弟子规》的同时,也带走了我心灵上的尘埃。{对弟子规的感想}.

我想起了谁曾经说过这样的话

若你:

播下思想的种子,便收获文字;

播下文字的种子,便收获行为;

播下行为的种子,便收获习惯;

播下习惯的种子,便收获人格;

播下人格的种子,便收获命运。

学习了《弟子规》,被它所蕴藏的深厚内涵而打动,由于自己的无知,错误地理解了很多圣贤的教诲,我甚至叛逆地将一些传统文化看成封建糟粕。 以前,我从来没有真正感到过我们是骄傲的中华儿女。觉得那是一句空口号。而此时我才明白中华民族绵延数千年的真正原因;中华民族让世界人民喜爱的真正原因:因为我们有很深厚的文化底蕴!有着优良的文化传统!造就了一代代贤良的中华儿女!我们是礼仪之邦。讲究礼仪、广结朋友、谦虚仁慈......千年的文化造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