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西湖风景名胜区作文


篇一:《小学作文:惠州西湖》

惠州西湖

惠州西湖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位于广东省惠州市中心区域;景区范围 3.2平方公里,水域 1.46平方公里,是一个以山水资源为主体,融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于一体的城市型湖泊类风景名胜区,形成发展至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惠州西湖是广东首主要风景名胜区之一,历史上曾与杭州西湖、颖州西湖齐名。有“海内奇观,称西湖者三,惠州其也”和“大中国西湖三十六,唯惠州足并杭州”的史载。西湖原是横槎、天螺、水帘诸水源入江冲刷出来的洼地,属西支江改道后的河床。现有游览面积一点八零平方公里,其中水面一点二二平方公里。湖水深浅不一,一般在一点五米左右,个别水深三到四米。

惠州西湖古时已有五湖、六桥、八景之胜,现代则发展成二十多处引人入胜的景说景观,较著名的有玉塔微澜、苏堤玩月、西新避暑、南苑绿絮、芳华秋艳、丰山浩气等。惠州西湖也像其他山水名胜一样有许多文人知己,这些文人墨客走遍西湖的山头水尾,写下众多的诗词篇章。“西湖各有妙,此以曲折胜”,惠州西湖曲折幽深的景观风格深得人心。

宋代大文豪苏东坡称其“山水秀邃”,后代更有余靖“重岗复岭、隐映岩谷、长溪带蟠、湖光相照”之说和陈恭尹,“峰峰水上开芙蓉”、“远近纤浓似画图”的赞誉。历代文人墨客为惠州西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近代革命先驱孙中山、廖仲恺、邓演达以及中国共产党人周恩来等均在惠州城、西湖畔留下了光辉的革命踪迹;近年来,江泽民、李鹏、杨尚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亲临惠州视察,对西湖自然幽雅的风光深表赞赏。

“东坡到处有西湖”。经历坎坷的苏东坡一生与西湖结下不解之缘,被尊为“西湖长”,历史上几大著名的西湖都有其经营策划,比如杭州西湖、黄州西湖、颖州西湖,还有惠州这个美丽的西湖。所以苏东坡的诗才真正道出了天下西湖共有的神韵“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现代越来越多的人认为这首诗写的不仅仅是杭州西湖,而是写出了我国以湖命名的水体名胜的传神之美。苏东坡的西湖西子之说倍受后人推崇,到了清代,惠州府尹王瑛就把惠州西湖比作质朴清纯的苎萝西子,把杭州西湖比作雍容华贵的吴宫西子,两个西湖被描述的一个淡雅一个浓艳,可以说是各具特色,各有千秋。

惠州西湖幽深曲折,淡雅秀邃,水明如练,山曲若环;春风逸荡,夏景流芳,秋艳洲渚,冬林染翠,四时之景各有其妙。日出听天籁齐鸣,日暮观雁塔斜晖;丽日晴和则万象开朗,雾雨迷蒙则冷烟湿翠;风飒飒而飘襟,露零零而浸肤,人游于湖上,月圆于水天,可谓一步一景,步移景变,景色万千。

西湖由五湖、六桥、十四景组成。五湖指:平湖、丰湖、南湖、菱湖、鳄湖;六桥指:拱北桥、西新桥、明胜桥、圆通桥、迎仙桥、烟霞桥;十四景指:苏堤玩月 孤山览胜 玉塔微澜 留丹点翠 花港观鱼 芳华秋艳 古逍遥堂 元妙古观 花洲话雨 明月湾 东坡纪念馆 王朝云墓 丰湖书院 南苑公园

进入惠州西湖,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泗洲塔了。泗洲塔始建于唐代中宗年间。宋朝,苏东坡谪居惠州时,称此塔为大圣塔,又称玉塔。当明月升起,凉风拂湖逐波而过,湖光灿闪,屹立在西山的泗洲塔,倒影入湖晃晃游,诱得坡仙颂出:“一更山吐月,玉塔卧微澜”的佳句,构成西湖游客赞不绝口的“玉塔微澜”一景。“不知若个丹青手,能写微澜玉塔图”。夕阳西下,“倒景入湖塔影长,湖光袅袅动斜阳”,亦称此景为“雁塔斜晖”。明代嘉靖四十三年(公元一五六四年)塔毁,明万历初改筑为亭,万历四十六年(公元一六一八年)又重建为塔,至今历时三百余年。清光绪初,塔顶为雷火劈毁一角,后屡经修茸。

现在,西山上绿树成荫,亭廊排映,景色秀丽,登塔眺望,惠州全景尽收眼底。

从惠州的闹市区平湖门前往孤山,有一条宽阔的石堤,名曰苏堤。此堤始建于宋绍圣三年(公元一○九六年),由苏东坡资助栖禅寺僧人希固所筑。堤上有桥,名曰“西新桥”,后人称为“苏公桥”,又名“丰乐桥”。{惠州西湖风景名胜区作文}.

清雍正初,知府吴骞,以堤亘于湖之旷,处天心,月到空明,身入冰壶,水面金波璀璨,景同瑶岛,水天一色,上下寒光, 有诗云“茫茫水月漾湖天,人在苏堤千倾边,多少管窥夸见月,可知月在此间圆。”遂称“苏堤玩月”。

解放后,人民政府拨款修建,砌石加宽,提高孔位,可通游艇。堤边广种相思、垂柳,春游踏青,秋凉玩月,景色宜人。

西湖借景堪称一绝。离惠州西北三十里处,有象头山,属罗浮支脉。西湖望之,如若屏障,常有气云飘忽,“象岭嵯峨,云态特异”,晴空变化万状,雨过锦绣云开。象岭云飞一景如巧夺天工,“飞到岭边云不去,湖光添得数峰。

留丹点翠即今点翠洲。明代才女孔少娥在《点翠洲诗》中曰”西湖西子两相俦,湖面 偏宜点翠洲,一段芳华描不就,月湾婉转似眉头“,是西湖岛景一胜。

宋时,惠州太守陈 在岛上筑孤屿亭,明嘉靖年间改点翠亭,后几经兴废。辛亥革命后,为纪念”通情马鞍之役“牺牲的烈士,改建为”留丹亭“。后人集东坡、文山句联曰:”殿阁生微凉,呼吸湖光饮山渌;天地有正气,留取丹心照汗青。“一九二四年,浚湖积土于亭西,增筑琵琶洲,洲上建有琵琶亭。由于洲渚古树苍翠,亭馆红墙绿瓦,朱红圆柱,挺拔屹立,四面碧波千顷,人称”留丹点翠“。现在亭榭增辉,绿树成荫,还有九曲回桥相渡,风景更加幽静宜人。

百花洲,古称花墩,旧有落霞榭,有”四面湖山抹落霞“的诗句。这里”分莳繁卉,香风半湖。“清代诗人宋湘有《花洲曲》,翰林梁鼎芬的”花墩花放白青红,蝴蝶双双扑晓风“的隽永诗句正出于此。”忽惊豪雨来天外,洒向平湖万斛珠“,每当雨时,在此观景,骊光最佳,故有”花洲话雨“之景誉。

今百花洲建有盆景园,在落霞榭旧址处辟有刘仑画阁,花卉盆景增辉,使百花洲更加绚丽多姿。

西新避暑即今惠州宾馆。为丰湖东北角的披云岛和浮碧洲两个小岛组成。宋时,有东坡飞阁,久废。明代万历年间,建有西新园,内有留书楼、浩然亭、放生池等,清《西湖纪行》诗云:“堤边修竹间垂柳扬,嫩绿繁荫夏景芳;飞阁窗开无暑到,蝉声唤起满湖凉。”“夏日苦炎暑,泛舟乘好风。西新清且胜,宛若憩瀛蓬。”“西新避暑”因而得名。今不岛林木环抱,一片绿茵,楼、榭、轩、阁点缀其间,隐于绿丛,浮于水际,给西新避暑胜景赋予时代气息。

篇二:《惠州西湖美景》

惠州西湖美景

惠州西湖风景名胜区地处广东省东南部惠州市惠城中心区,由西湖和红花湖景区组成,总面积21.83平方公里,其中水域面积3.35平方公里,是以素雅幽深的山水为特征、以历史文化为底蕴、以休闲和观光为主要功能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国家AAAA级旅游景。素以五湖、六桥、十四景而闻名,其山川秀邃、幽胜曲折、浮洲四起、青山似黛,古色古香的亭台楼阁隐现于树木葱茏之中,景域妙在天成,有“苎萝西子”之美誉,并有“大中国西湖三十六,唯惠州足并杭州”的史载。历代以苏东坡为代表的400多位文人墨客曾踏足惠州,为西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近代孙中山、周恩来等领导人在惠州从事过革命运动,在西湖留下了光辉的足迹。这些历史古迹和革命胜迹与西湖的青山秀水融为一体,相得益彰。

位于西湖西南部的红花湖景区集防洪、供水、旅游、度假等功能于一体,独具崇山峻岭、清流碧翠、天然野趣的特色。其北面高榜山雄峻蔚然,势若龙盘,地貌钟灵毓秀,有“惠州白云山”之誉,是市民登高揽胜、健身运动的最佳去处。

篇三:《惠州美景西湖是在城中》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惠州美景西湖是在城中,而其他很多城市优美的景点是在城外。

湖在城中,就成为市民生活中的一部分;市民天天在湖畔生活,或从湖边走过,心中却未必有湖。

景在城外,令市民心里念想,不过市民往往难得前去游玩。

要求:①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其含义的范围。②自选文体,自拟标题。③不得抄袭。

试题分析:这是一则材料作文,对于材料作文,考生写作时应全面理解材料,真正吃透材料,总结出材料的主旨,紧扣材料,从材料的主旨出发,选好角度,确立一个具有相当新意、深意的观点,才能胜出。在平时复习中要注意积累各类型材料作文的特点及审题立意的方法,熟练掌握并使用“主旨领悟法”“关键把握法”“由果溯因法”“舍次求主法”“寓意揭示法”“细节切入法”“多向发散法”等审题立意、提炼观点的技巧。本题可以用“主旨领悟法”来审题立意。“湖在城中”人们“心中却未必有湖”,“景在城外,令市民心里念想”却“难得前去游玩”,这里,城中的湖指的是近处的风景,是当下,是现在;而城外的风景是远方,是想像,是理想,是新鲜的事物„„由此可以得到如下几方面的立意:

(一)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远方是美好希望的幻想, 新鲜的事物总是吸引人 ,探索新事物是人的天性 ;人生的魅力在于幻想与希望;无限风光在远方,让生活充满挑战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时刻变化的风景才是最美的风景, 无限风光在远方 。

(二)远方的风景并不尽如人意 ;用心发现,熟悉的地方也有风景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

(三)立足当下,走向远方。

二、拟题参考 :

(一)向往远方, 心系那片天;人生应当远行, 下一站更美好 ;诗人,生活在别处 。

(二)珍惜眼前;风景这边独好 不可好高骛远 ;克制欲望,把握好当下,舍弃远方,把握眼前;远方,是一场不可捉摸的梦 。

(三)天边与身边;既要仰望星空,也要脚踏实地。

题目中的材料分为两个段落,第二段文字陈述西湖在城中,是市民生活中的一部分,市民天天在湖畔生活,或从湖边走过,心中却未必有湖;第三段文字陈述景在城外,市民心里念想,但难得前去游玩。两段文字形成对比,主要陈述一种社会生活的现象和事实:景在身边,成了常态,不刻意欣赏;景在城外,心中向往,却难以前往。

一、关于题意理解和符合题意

作文题目要求“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

“内容”应指字面上的、表层的意思,“含意”应指引申的、抽象的、情感体验的意思。

(一)题意理解指导

1.表层含义(内容)

①景在身边,心中未必有景

②景在城外,却常常想念{惠州西湖风景名胜区作文}.

③景在身边成为习惯,景在远处心里想念

2.深层含义(含意)

“景”既是生活常态,也可以是一种比喻。学生可以由“景”联系到人生的感悟。

(二)关于符合题意

1、符合题意:

围绕“景(湖)”来谈人生、社会生活、情感体验都算符合题意。

其中的“景”可以是客观实在的美景、名胜,也可以是恰当引申、类比、比喻的抽象意义,例如:恩德、幸福感、修养、魅力、名望、理想、规则、价值观、氛围„„

2、基本符合题意:如果只是开头、结尾或文中其它部分提一下“景(湖)”,主体部分与之无关,属于基本符合题意,内容在三等给分。

3、偏离题意:从头至尾完全离开“景(湖)”,属于偏离题意。内容在四等或以下给分。

二、关于角度选择

考生可以从第2段文字中选择角度,也可以从第3段文字中选择角度,还可以综合两段文字选择角度,没有优劣之分。

可参考的角度:

1、景在身边,心中无景

2、景在远处,心中惦念

3、心中有景,才能体会景的美

4、对身边之景容易熟视无睹,因此要珍惜身边之景

5、距离产生美

6、有景的人不懂珍惜,无景的人却向往景

7、向往远处的景,却忽略了身边的景

8、与其念想远处的景,不如好好体会身边的景

9、其他角度

篇四:《《惠州西湖》导游词》

惠州西湖

讲解线索:

【西湖简介】—【东门牌楼】—【西新避暑】—【玉塔微澜】—【孤山苏迹】—【芳华秋艳】—【红棉水榭】{惠州西湖风景名胜区作文}.

【西湖简介】

惠州西湖位于惠州城区的西北面,其东依西枝江,北连东江,两面环山。湖的南北长6公里,东西宽4公里。湖水烟波浩淼。曲折的桥堤把西湖湖面分成五大部分,形成菱湖、鳄湖、平湖、丰湖和南湖,俗称“五湖”。由此,惠州西湖有五湖、六桥、十美景之说。

西湖融秀丽山水与岭南特色园林景观为一体,“半城山色半城湖”。其湖水清澈,山川秀美,曲径通幽,浮洲点翠,象岭云飞,四季如春,景色宜人。

如此秀丽迷人的景色是怎样形成的呢?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位头裹蓝巾、怀揣青铜宝镜的仙女下凡来到人间,他从东江上游沿江漂流而下,到惠州时,被眼前秀丽的风光所吸引,于是住了下来,与当地人民一起耕作,使惠州百姓安居乐业,五谷丰登。此事惊动了仙界,由于海龙王的妄奏,玉皇大帝便派了天兵天将把仙女抓回天庭。仙女依依不舍离开惠州。途中,她为使惠州农耕有水,且留美景于人间,便把自己心爱的青铜宝镜投于东江之畔。宝镜碎成五块,变成了五个湖。而其乘骑的那只仙鹤则化成西湖之滨的“飞鹅岭”,形成西湖今天这湖山相映的人间美景。

当然这只是民间的美好传说。据史料记载,西湖原是东江和西枝江汇合处的低洼地。宋治平三年(1066年)开始,陈称任惠州知府时,发现西湖没有合适的湖堤。当江水涨时成泽国,江水退时则成枯塘。因此,他带领百姓筑湖堤,建拱桥,立亭宇,使西湖可灌溉农田数万亩,并初步形成西湖美丽景色。1094年,苏东坡被贬至惠州后,将皇帝赏赐给他的犀带和皇后赏给其夫人朝云的黄金捐出来,修建了一条横贯平湖与丰湖之间的林荫大道“苏堤”。此后,历代又不断修建。1992年政府投资1.2亿元,对西湖进行修建和改造,许多古香古色的亭台楼阁隐现于郁郁葱葱的树木与万紫千红的花絮之中,形成五湖六桥十佳景。“大中国西湖三十六,唯惠州足并杭州”;“三处西湖一色秋,钱塘颍水与罗浮”,这是前人对惠州西湖景色的赞美。 好了,景区已经到了,请各位下车,领略素有“苎萝西子”美称的惠州西湖景色。{惠州西湖风景名胜区作文}.

【东门牌楼】

各位游客,眼前崭新的牌楼就是惠州西湖的大门,它是典型的岭南牌楼建筑。又因其地处西湖的东面,故称之为“东门牌楼”。牌楼高12.9米,宽19.18米,红柱绿瓦,精雕细筑。正面楼额中央有“惠州西湖”四个雄浑俊美的打字,其取自宋代大文学家、大诗人苏东坡于《于曹子方书》中赞许惠州西湖的文句:“惠州风土善厚,山水秀邃。”{惠州西湖风景名胜区作文}.

【西新避暑】

请大家转过身来,前面的这条平坦的林荫大道就是西湖著名的“苏堤”。堤的右边是平湖,左边是丰湖。丰湖上这两个小岛,一个叫“披云岛”,一个叫“浮碧洲”。它犹如两块碧玉,终年碧绿,任由湖水涨落,均浮于碧绿的湖面上。这两个小岛有这条小桥把它们连成一体。以前这里有个小村叫西村,宋时在其中建有东坡飞阁,明代万历年间又建了西新园,园内有留书楼、浩然亭和放生池等,亭台楼阁,风景秀丽。经不断修建,到了清代,这里已是“堤边修竹间垂杨,嫩绿繁荫夏景芳,飞阁窗开无暑到,蝉声唤起满湖凉”。这里的确是个避暑的好地方,故称为“西新避暑”。为充分利用奇特的资源,政府在这里建起这座宾馆叫惠州宾馆。它是一座四星级酒店,市委、市政府用于接待国、内外宾客。

各位游客,现在我们沿着苏堤,继续游览。苏堤东起西湖东大门,西至西山。诗人称“苏堤如带五千尺”。这条桥叫“苏公桥”,也是当年苏东坡捐资建造的。原桥的木质桥,1983年建成六孔弧形花岗岩桥。游艇可通过桥下洞眼穿梭于两湖之间。在月下,这里又是西湖的一大美景:“茫茫水月漾湖天,人在苏堤千顷边。多少管窥夸见月,可知月在此间圆”。

【玉塔微澜】

各位游客,现在我们已来到平湖狮山之巅。这座塔叫“泗洲塔”,也称“宝塔”,是惠州西湖的标志性建筑。塔是一座八角形七层楼阁式佛塔,宝塔高37.37米。原泗洲塔始建于唐末,后因年久失修而倒塌,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重建,1989年全面维修成现状。为便于游人登塔,塔内设有扶栏木梯,塔的各层均辟有瞭望台。登至第七层,湖光山色尽收眼底。自北向南,市区高楼林立,东江、西枝江穿城而过。至夕阳西斜,“倒景入湖塔影长,湖光袅袅动斜阳”。傍晚,华灯初照,玉塔更加挺秀、壮观。月夜中:“一更山吐月,玉塔卧微澜。正似西湖上,涌金门外看。冰轮横海阔,香雾入楼寒。”因此,“玉塔微澜”成为惠州西湖八景之一。

请各位往东北方向看:湖中有个绿色小岛,叫“点翠洲”,它与玉塔所在的山头组合在一起,想什么呢?从这里远望,这座山犹如一只大狮卧于湖边,山的那两处分支像狮爪,而山前的那个小岛——点翠洲,古树名木茂盛,它活像一个绿色绣球。每当风兴浪涌,绣球飘荡于湖水之中。清代薛侃登临狮山见此景时曰:“此岭前后二堤不牵,巍然钱塘之孤山”,“孤山”由此而得名。

【孤山苏迹】

各位游客,显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座宏大的名人塑像,他昂首挺胸,目视前方,手握书卷,愤愤沉思,巍然屹立在孤山上。他是谁呢?对了,是苏东坡。这是惠州人民为纪念这位为惠州历史发展做出贡献的宋代著名文学家苏东坡而建的。在塑像的背后还建了一座纪念馆。请大家抬头看,纪念馆正门门匾上的“东坡纪念馆”五个大字,是惠州籍著名书法家秦鄂生的墨宝。正门两边悬挂着:“明月好无边安排铁板铜琶我亦唱大江东去;春风睡正美迢递珠崖儋耳谁更怜孤鹤南飞”。这是什么意思呢?请往前参观就清楚了。{惠州西湖风景名胜区作文}.

这是东坡纪念馆,陈列的是苏东坡的图片、遗物和作品。苏轼(1036-1101年)字子瞻,名长公,号东

坡居士,故世人常称其为苏东坡,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学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苏东坡官拜翰林学士和礼部尚书。后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而被贬至黄州、杭州等地。1094年,宋哲宗亲政,章惇为相,“变法派”再起,苏轼因与其政见不同,再次被贬,同年10月抵达惠州。他在居惠二年七个月中与当地人民融为一体,关心惠州的农业生产和人民疾苦。他见罗浮山丰富的山间溪水,便建议村民造水碓和水磨。见农民于烈日下弯腰插秧,遂推荐使用羊马插秧。他还捐出赐品犀带和黄金兴修水利、梳西湖,修建“苏堤”、“西新桥”和“新东桥”,造福惠州人民。苏轼的“诗文词书画,皆擅绝一代”,为后人所赞颂。他寄寓惠州期间共撰写诗文400余篇,多赞美岭南气候、美景和物产,其中,“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等诗句,已成为古今广为传诵的名言佳句。后来,苏东坡在惠州写的“报道先生睡正美,道人轻打五更中”等是落入宰相章惇手中,章便借故下令将其贬至更荒凉的海南儋州。展馆前的塑像和馆门口的对联正反映出苏东坡的这段生活及其潇洒、不畏强权的性格。

【芳华秋艳】

各位游客,我们现在已来到“芳华洲”。它北面有迎仙桥与陆地相接,南面有贴水长桥与点翠洲相连。芳华洲原为平湖北面的一个小岛,因地貌变迁,逐渐与陆地相连。北宋时,洲上建有逍遥堂,苏东坡经常来这里寻幽访友,到逍遥堂找何道士问疾,其留有“幽寻本无事,独往意自长。钓鱼丰乐桥,采杞逍遥堂”和“问疾来三士,浇愁有半瓶”的诗句,后逍遥堂荒废。现在我们看到的这个逍遥堂于1987年重修,堂上“逍遥堂”三个大字是秦鄂生的墨宝。

各位游客,你们有没有发现,芳华洲除逍遥堂外,还有什么特色景物呢?对了,这里竹子多,树木多,洲上绿树成荫郁郁葱葱,空气特别清鲜。这里竹子的种类很多,这叫罗汉竹,这种大肚子的叫佛肚竹,这种叫琴丝竹„„东坡有诗云:“宁可食物肉,不可居无竹”,这里的竹子为洲上添美景,更令人情趣盎然。这里树木的种类也多,每年深秋,洲上的梨树,乌桕等树由绿变黄和红,灿若彩霞,艳丽如画,因此,这个景点称为“芳华秋艳”。

请大家向北看,那时香火鼎盛的元妙观,是中国23间著名的道观之一。它也为西湖添一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