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书上怎么评价李鸿章


篇一:《如何评价李鸿章》

如何评价李鸿章

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极其重要的人物。他担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深得慈禧太后信任。在职期间,大权在握,翻云覆雨,左右朝廷格局。与曾国藩、左宗棠、张之洞等人同为清廷重要的汉族封疆大吏。梁启超曾指出:“四十年来中国大事,几无一不与李鸿章有关系。……读中国近世史者势不得不口李鸿章。”(《四十年来中国大记事》)。《清史稿》说:“独独立国事四十年,内政外交,常以一人当其冲,……近世所未有也”。然而,李鸿章的地位与影响,在史学界中的研究与评价,不够深入和失之偏颇。长期以来,人们对李鸿章的了解只停留在他如何镇压太平天国军,签订《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一系列丧权辱国的条约。在人们看来,李鸿章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大汉奸、卖国贼。这种评价是非常片面的,对历史人物是相当不公平。

按照唯物辩证史观来说,一切历史人物的评价都要一分为二。李鸿章镇压太平天国军,签订《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一系列丧权辱国的条约等恶行被人们指责,是毋庸置疑的。但是,站在李鸿章的阶级立场和利益上看,镇压太平天国运动虽不符合历史潮流,但却符合他所在的地主阶级。身为朝廷命官,一切以清廷利益为重。太平天国运动威胁到了清廷统治,他必须义无反顾起来镇压。现代人为什么会反感呢?大多原因是现代人从书上了解清末腐朽的统治,清朝官员们还死守着中间已烂的的苹果,现代人无法理解。要知道以前的人生活在那么封闭的世界中怎么会想到他们的朝廷快不行了,所以我们也要站在他们的角度看问题。我觉得现在绝大多数的人在评价人的时候,还是停留在简单的好人和坏人之分,先入为主的观念很难改。比如林则徐,大家都知是虎门销烟的英雄,但是把他镇压太平天国的事给忘了;康有为,戊戌变法掀开了中国政治改革的帷幕,但是他还在变法中强调要防止农民起义。如果按照简单的好人和坏人之分,先入为主的观念,他们是好人还是坏人?所以我们不能因一件事就对人一锤定音。 就那些劣迹来看,李鸿章只不过是棋手手中的一枚“棋子”。镇压农民起义,是他身为清廷官员的职责,无可厚非。黄海海战,北洋舰队全军覆没不是李鸿章的一个人的责任。甲午战争前夕正值慈禧太后的六十大寿,西太后大寿怎能不庆祝?太后祝寿自然是她老人家最信任的大臣李鸿章操办。太后祝寿需要经费,但国库早空了,只能从军费中掏。西太后可不管什么军费的,只要她高兴就行了。

但是她不知道这军费是决定国家生死存亡的的救命钱,所以民间戏称“太后祝寿,万寿无疆”。甲午战争失败了,西太后不思原因,执意要议和。又派了宠臣李鸿章去议和。李鸿章自是不愿意,但是又无可奈何。但是李鸿章还是充满爱国之心的,在马关他据理力争,争取减少对中国不利的条约。条约签订了,日本满意了,中国人愤怒了。国内声讨李鸿章此起彼伏。从始至终,李鸿章是最无辜最倒霉的。条约是他签的,但是有谁想过他只不过是“棋子”,真正的幕后操纵者是以慈禧太后为首的一大群势力强大的主和派。

劣迹斑斑抹不掉,但是他的功绩也不能磨灭。李鸿章是一大批封建地主中觉醒较早的,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去主动去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但是因为“中体西用”,认为人们就否定了洋务运动。我要说,人的认识是要过程的。一个生活在封闭的落后的封建社会中没出过国门的人,能想到学习西方是很不容易的。至于坚持君主专制政体,还是因为他是封建地主阶级,他有自己的原则,就像康有为坚持君主立宪制,反对共和制。李鸿章力排众议顶着压力,和一些开明地主同僚创办洋务企业,从出发点他还是希望国家能富强起来。洋务运动主观目的是要镇压农民运动、抵御外敌,维护清廷的统治,但是它又从客观上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李鸿章是一个有过有功的人,不能一言以蔽之。列宁说过:“判断历史功绩,不是根据历史活动家没有提供现代所要求的东西,而是根据他们比他们前辈提供了新的东西。”(《评经济浪漫主义》)。所以李鸿章是有超越先辈的地方的,这样一个复杂的人物,我们更要公平公正给予评价。

篇二:《历史教学案例——如何正确评价历史人物李鸿章》

历史教学案例:

——如何正确评价历史人物李鸿章

单位:新密市刘寨镇初级中学

姓名:李广钦

邮箱:2235786860@qq.

电话:13849075465

历史教学案例:

——如何正确评价历史人物李鸿章 近几年,每当上课讲到书上某个历史人物时,学生都会把电视剧中的历史人物及其所演绎的情节当成是历史事件来举例说明。对李鸿章的评价问题一直历史教学的一个内容。我就以此为突破口,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究的能力,培养学生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一)课前安排

为方便分配,我就以座位为依据,分成4组。

第1组,查找有关李鸿章的资料。通过书本、图书馆、阅览室、网络等途径查找。找到以后把这些资料交给第2、3组的同学,并把相关资料做成多媒体课件。

第2组,整理资料,从正面评价李鸿章。

第3组,整理资料,从反面评价李鸿章。

第4组,在2、3两组评价李鸿章的基础上,论证如何正确评价历史人物。

(二)课堂安排

第一步,由第1组的同学介绍李鸿章的生平(多媒体演示);

第二步,由第2、3两组的同学轮流发言,从正反两方面来评价李鸿章; 第三步,由第4组的同学归纳概括应如何正确评价历史人物。

李鸿章生平:

李鸿章,1823年——1901年,清末大臣、洋务派和淮军首领。投靠曾国藩,1861年编练淮军,调上海,攻太平军,升任江苏巡抚、两江总督、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提倡“自强”、“求富”,开办近代军事工业、民用工业,设立江南制造总局、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等。建立北洋舰队。著有《李文忠公全集》。 日军进犯海军基地威海卫。„„李鸿章下令不准出战,‘如违令出战,虽胜亦罪’,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1895年4月,清政府代表李鸿章和日本政府代表伊藤博文,在日本马关签

订了丧权辱国的中日《马关条约》。”

“清政府派李鸿章到日本马关,与日本内阁总理大臣伊藤博文举行谈判。日本诱逼李鸿章签字,李鸿章请求放宽期限,说‘台湾已是贵国口中之物,何必着急。’”

组3:李鸿章是一个卖国贼,在近代历史上与帝国主义签订了一系列卖国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

组2:李鸿章是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但他只是签订者,并非决策者。签与不签,最终还是要由清政府来决定。

组3:甲午中日战争失败的主要原因就是李鸿章避战求和的妥协退让政策的结果。威海卫战役中,号称东亚第一的北洋舰队居然全军覆没。《马关条约》割地赔款,使帝国主义势力深入内地,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

组2:李鸿章所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不应是李鸿章个人的过失。让我们再来看看李鸿章其他方面的事迹——李鸿章为中国的发展培养了一大批人才。李鸿章为培养人才,设立洋务学堂。1863年,在上海成立广方言馆,设外文、数理、机器制造等课程。1868年又在江南制造总局内附设译书馆、开始有组织地翻译介绍西方科学技术和一些人文著作。后来又在天津陆续创办水师、武备、医学等洋务学堂。还派幼童留美深造。1894年的甲午之战是李鸿章一生遇到的最大挫折。以当时中国的实力,能打败已经走上帝国主义道路的日本吗?

组3:李鸿章是地主阶级利益的维护者,他属于封建“体”里面的人物,但毕竟从封建“体”里面打开了一个缺口。

美国人对李鸿章的评价是:以文人来说,他是卓越的;以军人来说,他在重要的战役中为国家作了有价值的贡献;以从政来说,他为这个地球上最古老、人口最多的国家的人民提供了公认的优良设施;以一个外交家来说,他的成就使他成为外交史上名列前茅的人。

组4:在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时必须是:全面地、一分为二的;历史的、辩证的和发展变化的;做到具体事物具体分析、具体人物具体评价,即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给以客观的、实事求是地、科学的评价。

在中国,评价一个人是一件很容易同时也是一件很困难的事。

(三)、教学效果的自评

这节课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学习的气氛和效果很好。课前收集资料培养学生查找资料的能力,保证课堂讨论的质量;正反组的同学集体辩论时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习的热情高涨,培养学生竞争意识、合作意识、团队精神;对历史人物应如何评价的讨论使课堂得到理性的升华。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历史人物的解读,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很大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主体性在本节课中得到了淋漓尽致地发挥。{历史书上怎么评价李鸿章}.

(四)、反思与讨论

1、这节课效果非常好,但是上这么一节课,不仅老师要花大量的时间,学生也要花大量时间。

2、提高学生素质是一个长期作用的过程,教师不能指望上一两节课就能实现新课标提出的新理念,不能急于求成,要做到细水长流。

篇三:《如何评价李鸿章----史纲作业》

如何评价李鸿章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风春月。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这首杨慎所作的《临江仙》流传千古,让人回味。

的确,悠悠中华五千载,多少英雄沉浮,有澎湃,有悲哀。有一个人一生波澜壮阔,国运与其系于一体,有过戎马生涯,也曾在商业纵横,也曾经历外交风云,他的一生可以说是于旧体制内苦苦挣扎却无力回天的一生。有人说他一心救国,也有人说他是汉奸;有人说他力振国家经济,也有人说他中饱私囊;有人说他是个可爱之人,也有人说他有可恨之处。他就是晚清名臣李鸿章。

李鸿章(1823年2月15日—1901年11月7日),晚清名臣,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安徽合肥人,世人多尊称李中堂,亦称李合肥,本名章铜,字渐甫或子黻,号少荃(泉),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谥文忠。

作为淮军、北洋水师的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领袖、晚清重臣,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曾经代表清政府签订了《越南条约》、《马关条约》、《中法简明条约》等。

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视其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慈禧太后视其为“再造玄黄之人”,著有《李文忠公全集》。与曾国藩、张之洞、左宗棠并称为“中兴四大名臣”,与俾斯麦、格兰特并称为“十九世纪世界三大伟人”。

从清末、民国到新中国,对他的评价有很多,不同时期的评价大不一样,影响其形象的因素有三个:政治因素、价值观变化、史学理论和方法的变化。清末时期,在朝廷的眼中,李鸿章是忠臣,清流派却认为李鸿章是奸臣。然而,他们在庚子事变后却称赞李鸿章的内政和外交功绩。洋务派认同李鸿章的“忠臣”形象,但与朝廷和清流派不同,他们着重肯定李鸿章所办洋务的功绩。维新派虽然对李鸿章颇有微词,但基本肯定了李鸿章是个正面人物。民国时期,革命派全面否定李鸿章,认为他是“汉奸”。民国遗民型学者也认为其是个“忠臣”。近代化论者坚持李鸿章领导的洋务运动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事业,是中国近代化的先声。而与此观点相对立的马克思主义学者却抨击李鸿章是“万恶的民贼”、“反革命的魁首”、“满洲人的奴才”、“永远的投降派”,此将李鸿章“卖国贼”的观点一直沿用至20世纪80年代,此时李鸿章的形象被重塑,成为中国“迈向现代化的第一人”。

显而易见,一直以来李鸿章颇具争议,难有定论。参与评价的人大多与现实的政治相勾连,同时因研究者所掌握的资源和所具有的影响力也有较大区别。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人物的评价抽象化为卖国与救国的、革命与反革命的、剥削与被压迫阶级的,从而缺少了对人物个性的探究。一味地非好即坏,不是肯定就是否定,只见轮廓,不见须眉,这不符合历史真实,不免偏颇。

作为一个普通学生,笔者就其个人性格、经历、于对所处时代影响、对整体国家历史的意义进行分析研究,分别对其政治、军事、经济、外交等方面进行评价。

从现有文献和其周围人对其评价中考证,李鸿章年轻时生活散漫,晚睡懒起,在曾国藩提点:“少荃,既入我幕,我有言相告,此处所尚惟一诚字而已。”李为之悚然,于是改掉了这毛病。另外李鸿章精于世故,对上对下的关系都处理的很好,这也是他在官场左右逢源的重要原因。师从曾国藩、翁心存使他满腹才华,经世致用。访问欧美时,他在强大的日不落帝国面前没有卑躬屈膝,坚守着民族气节。这些品质便是他留名于大清历史的基本凭证。

篇四:《历史人物评说——李鸿章》

历史人物评说

心中的英雄—李鸿章

每当在历史书上出现“李鸿章”三个字,我们便知道后文所述之事了,因为我们总是把李鸿章和中国近代历史上一些屈辱性的事件联系在一起,诸如甲午海战的失利,《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的签订等等,由于对这些事件负有直接责任,他不可避免地成为口诛笔伐的对象,进而成了 “投降派”和“卖国贼”的典型代表。但历史真的是这样吗?

“天下惟庸人无咎可誉。”是的,出错的人往往都是多事之人,而没作为的当然是不会犯错误的。“故誉满天下,未必不为乡愿;谤满天下,未必不为伟人。”历史与真实的差距确实很大,其实多做实事的人未必能流芳万世。梁启超在《李鸿章传》中对他的评价是:“敬李之才”、“惜李之识”、“悲李之遇”。李鸿章才识过人,只是生不逢时,值得同情。至少李鸿章在中国经济的现代化和外交的现代化上还是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卓越贡献。

在经济现代化方面,李鸿章倡导洋务运动,创办江南制造局、天津机器局、北洋舰队、轮船招商局、电报局、开平矿务局、派遣中国第一批学生留美等等。这些实业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洋务运动也是另一种形式的改革开放。在外交现代化方面,应该说,中国的现代化外交是从李鸿章开始,历史上的中国外交都是

进贡关系,真正与世界列国平等外交应该是从李鸿章开始,李鸿章应该可以说是中国近代外交的先行者。他出使日本(虽然签了马关条约),晚年有周游列国,与各国政要交往,各国对李鸿章的评价都还很高。

大多数人都会为他一生所从事的“洋务”而痛骂他,诚想,那时除了李鸿章,还有哪个头上是顶戴花翎,脑后拖着辫子的官员可以同外国人周旋。每一次在国家临危机时,总要出来收拾残局的李鸿章,被国人视为卖国贼,但国人可曾想过,每次签订了不平等条约,他自己也要遭受多少伤痛与心痛的折磨。尤其是在日本马关,他不仅在马关遭受刺客的袭击,更在伤痛之下,仍坚持与日本,极力维护清政府的利益,却在带着脸上的绷带与《马关条约》国时受到各方面的压力。而其中的苦处,除了自己,其他人又如何知晓?。

李鸿章当然不是完人,世间本无完人,如果有,也是自欺之谈。他是中国的文人与官吏。而对他的评价争议最大的,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是在国内战争中镇压农民起义,用鲜血染红自己的顶戴花翎。这当然是历史上任何一个像李鸿章这样的封建统治者都抹煞不掉的污点。再有就是签订《马关签约》,“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李鸿章从此背上卖国的骂名。他有中国文人与官吏的主要特征与缺陷,也有中国人的骨气,智慧,胆略,见识。我们应该把他作为中国人的一份子,去理解他,去批评他,去赞扬他,也要去爱护他,纪念他。1901年,“知西来大势,识外国文明,想效法自强,有卓越的眼光和敏锐的手腕。”的李鸿章在屈辱中辞世。 李鸿章去世前曾留下这样的

遗诗:“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海外尘氛犹未息,诸君莫作等闲看。。 ”

可是,历史书毕竟需要反面教材,李鸿章签了那么多丧权辱国的条约,自然是首当其冲。不过,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我们还是应该客观公正地评价这位洋务运动的前人,用一颗宽容的心去理解这位开创中国现代外交的前辈,一位中华历史长河中的真正英雄。

篇五:《题目97bfb72acfc789eb172dc8ba》

一、整体解读{历史书上怎么评价李鸿章}.

试卷紧扣教材和考试说明,从考生熟悉的基础知识入手,多角度、多层次地考查了学生的数学理性思维能力及对数学本质的理解能力,立足基础,先易后难,难易适中,强调应用,不偏不怪,达到了“考基础、考能力、考素质”的目标。试卷所涉及的知识内容都在考试大纲的范围内,几乎覆盖了高中所学知识的全部重要内容,体现了“重点知识重点考查”的原则。

1.回归教材,注重基础

试卷遵循了考查基础知识为主体的原则,尤其是考试说明中的大部分知识点均有涉及,其中应用题与抗战胜利70周年为背景,把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到试题当中,使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的育才价值,所有这些题目的设计都回归教材和中学教学实际,操作性强。

2.适当设置题目难度与区分度

选择题第12题和填空题第16题以及解答题的第21题,都是综合性问题,难度较大,学生不仅要有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扎实深厚的数学基本功,而且还要掌握必须的数学思想与方法,否则在有限的时间内,很难完成。

3.布局合理,考查全面,着重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的考察

在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和三选一问题中,试卷均对高中数学中的重点内容进行了反复考查。包括函数,三角函数,数列、立体几何、概率统计、解析几何、导数等几大版块问题。这些问题都是以知识为载体,立意于能力,让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思维方式贯穿于整个试题的解答过程之中。

篇六:《题目9c34bc2acfc789eb172dc831》

一、整体解读

试卷紧扣教材和考试说明,从考生熟悉的基础知识入手,多角度、多层次地考查了学生的数学理性思维能力及对数学本质的理解能力,立足基础,先易后难,难易适中,强调应用,不偏不怪,达到了“考基础、考能力、考素质”的目标。试卷所涉及的知识内容都在考试大纲的范围内,几乎覆盖了高中所学知识的全部重要内容,体现了“重点知识重点考查”的原则。

1.回归教材,注重基础

试卷遵循了考查基础知识为主体的原则,尤其是考试说明中的大部分知识点均有涉及,其中应用题与抗战胜利70周年为背景,把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到试题当中,使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的育才价值,所有这些题目的设计都回归教材和中学教学实际,操作性强。

2.适当设置题目难度与区分度

选择题第12题和填空题第16题以及解答题的第21题,都是综合性问题,难度较大,学生不仅要有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扎实深厚的数学基本功,而且还要掌握必须的数学思想与方法,否则在有限的时间内,很难完成。

3.布局合理,考查全面,着重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的考察

在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和三选一问题中,试卷均对高中数学中的重点内容进行了反复考查。包括函数,三角函数,数列、立体几何、概率统计、解析几何、导数等几大版块问题。这些问题都是以知识为载体,立意于能力,让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思维方式贯穿于整个试题的解答过程之中。

篇七:《如何正确评价历史人物》

历史教学案例:爱国?卖国?走近真实的李鸿章

——如何正确评价历史人物案例

一、引言

“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培养学生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是新课程标准提出的基本理念。这一理念实现的重点在于教师。教师如何突破旧的教学模式的束缚,贯彻新课程标准理念精神,是新一轮教改的重点。随着素质教育的呼声越来越高,提高学生能力的问题也越来越引起社会的重视。在历史教学中,如何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主动学习、主动探索的习惯,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是历史教师所面临的新的挑战。

二、背景

研究性学习是这几年教学改革中比较流行的一种教学方法。对话教学模式是我们学校为了适应新一轮教学改革专门进行研究尝试的一种教学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