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于打破常规实例


篇一:《关于打破常规的小故事》

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个公司招聘员工,门外排着长长的应聘队伍。每进去一个人,主考官不由分说,就扇来一个耳光,问:“这是什么滋味?”几乎所有的人都捂着自己的脸出来了,而这些人都落聘了。后来,有个年轻人走了进去,主考官同样扇来一个耳光,问:“这是什么滋味?”年轻人昂起头颅,以同样的速度,同样的力量,在同样的位置,给了主考官同样的一个耳光,说:“就是这个滋味。”因此,这位年轻人被录取了。

今天,可口可乐是世界上最畅销的饮料之一。鲜为人知的是,100多年前,可口可乐在刚发明的时候,只是一种提神、解乏、治头痛的糖浆,并非像今天一样出现在商店里。

1886年,美国乔治亚州的亚特兰大市,发出禁酒令。一个名叫约翰·彭伯顿的药剂师,挑选了几种特别的成分,发明出一款美味的糖浆,称为无酒精的彭伯顿法国酒可乐,并在药店出售,一年平均每天销售9瓶。彭伯顿的会计师弗兰克·罗宾逊,为其发明的糖浆起了一个响亮又易记的名字“可口可乐”,并用美观的字体写出来,这个商标字体一直沿用至今。 彭伯顿调制的“可口可乐”糖浆,起初并不含气体,饮用时兑上凉水即可。 1887年,彭伯顿在美国专利局注册了可口可乐“糖浆及浓缩液”商标,取得其知识产权。同年,在一次幸运的意外中,有人把糖浆与苏打水混合起来,结果奇迹出现了,糖浆变身为一款可口的碳酸饮料,于是家喻户晓的可口可乐诞生了。

导电塑料

1970年的一天,日本东京技术学院的一位学生在做有机聚合物试验是时,由于误解了老师的话,过多地把某种化学物质加进乙炔气体中,结果没有得到预期的黑色粉末,而时产生了一种酷似金属的银光闪闪的塑料薄膜。

五年后,美国费城宾夕法尼亚大学的艾伦·麦克迪阿密特教授访问日本,他看到这块银色的塑料后惊叹不已,便与日本东京技术学院的学者共同合作研究这种特殊的塑料。结果又有了更惊人的发现。科学家把少量的碘加入这种塑料中,塑料性质突然出现巨大的变化:导电率一下子增加了3000多倍。于是,具有金属导电性能的塑料问世了。

现在市场的薯片玲琅满目,数不胜数。然而,这样一种流行食品却是诞生于一个错误。 这个故事发生在纽约Moon Lake Lodge的一家餐厅,一位非常难伺候的食客向大厨投诉薯条太粗无法食用,重新制作一份比较瘦身版的薯条之后,食客依旧不满意,因此满腔怒火的大厨George Crum决定将马铃薯削成纸一样的薄片炸给客人,谁知这又薄又香脆的薯片竟然大受欢迎。

篇二:《材料作文的讲评及范例》

第一次材料作文的讲评及范例

一审题要领

审题重在“准” 。

1.整体把握材意,找最主要的命意。(先概括每段大意,明确核心话题)

2.紧扣关键词关键句,看命题者的感情倾向。

3.从材料的因果关系中挖掘主旨。

材料一

阅读下面材料,写一篇议论文。

《谁动了我的奶酪》是一本畅销书。书中有这样几句话:

谁拥有奶酪,就拥有幸福,如果你不改变,你就会被淘汰;经常闻一闻奶酪,你就会知道,它什么时候开始变质;越早放弃旧的奶酪,你就越早发现新的奶酪;朝新的方向前进,你会发现新的奶酪;随着奶酪的变化而变化,并享受变化。

审题要领:抓关键词或反复出现的词法------- 改变,变化

立意可以为:①不要安于现状,要勇于变化 ②弃旧图新 勇于革新 ③顺应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享受新的生活。 ④在变化中求发展(改变自我,发展自我)

材料二

美国总统林肯曾在给朋友的信中谈到幼年的一段经历:我父亲低价买下了一处农场,正因为有很多石头,母亲建议搬走,父亲说,如果可以搬走,主人就不会卖给我们了,它们是座小山头与大山连着,有一年,父亲去买马,母亲带我们在农场干活,说:“我们把这些碍事的东西搬走,好么?”于是我们开始挖那一块块石头。不长时间,就把他们弄走了,因为他们并不是父亲想象的山头,而是一块块孤零零的石头,只要往下挖一英尺,就可以把它们晃动。

审题要领:由果析因法 (对于记叙类型的材料多采用这种由事件的结果探究原因的方法来立意) 中心事件:父亲认为石头连着山头搬不走,而母亲和我尝试着去搬。

结果:母亲和我搬走了石头。

原因:从父亲的角度:①不要被表面的现象迷惑(欺骗) ②不要放大挫折或困难③不要把简单的事变复

杂 ④不要被惯有思维束缚,勇于行动

从母亲和我的角度:①敢于尝试 ②要有必然成功的信念和敢于行动的勇气③想与做,贵在实践 材料三

孔子有个学生看到一个孩子掉进湍急的河里,就奋不顾身地跳下去把他救起。这个孩子的父亲送他一头牛表示感谢,他高兴地接受了。大家议论纷纷,认为他太贪心。孔里却对他说,你做得对,因为你的行为向社会宣告:只要冒着危险救了人,无论多大的奖赏都可以收下,这样可以鼓励更多的人去救人。 春秋时鲁国政府有一条规定,鲁国人到外国旅行,凡是看见在外国沦为奴隶的本国人,可以先垫钱把他赎回来,回国后再到政府去报账。孔子的一个学生赎人后却没有去报账,人们夸他品格高尚。孔子却严厉地批评他,说他的行为妨碍了更多的鲁国奴隶被赎回来,因为人们假如垫钱赎了奴隶,不报帐自己会蒙受损失,而报帐了则说明自己的品格不如孔子的学生,于是以后只好假装没有看见。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自定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其会意作文。

审题要领:------分清褒贬法(从材料命题者的情感倾向入手)、去异求同法、依对象(人、物、事)多角度立意法

材料多则的时候,先概括每则大意,再找出它们的共同点。

1.概括段意。第一段,助人接受了回报,众人认为贪心,孔子认为对;

第二段,助人不接受回报,众人认为高尚,孔子认为不对。

2“众人”与“孔子”见解不同,你怎么看。

3.命题者的情感倾向:①助人应接受回报(应该得到奖励);②助人不图回报就高尚吗?

4、从不同人物的角度挖掘立意:(注意材料中人物的言行)

孔子:①榜样的力量 ②尊重人的生命与尊严(肯定人的价值)

众人:①看问题应透过现象看本质 ②义与利不可兼得吗

行善者:①道德高尚并不排斥利益②为了他人的利益,适当受利也未尝不可③行善不必遮隐④好人应有

好报

被救者:①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②表扬善行更应有形物化

二、材料作文的特点及行文思路

⑴概述材料大意。所谓“概述”,就是不能将题目所给材料原文照搬,而应抓住材料的核心内容简要叙述,引述时还应注意选择与下文即将提出的中心论点密切相关,与中心论点无关的部分可略去不提。 ⑵提出中心论点。这一中心论点是在分析材料的基础上提出的,因而,认真分析材料,从中提炼出恰当的观点是至关重要的。如果观点提炼得不准确,文章就会跑题,后面的文字写得再好也无济于事了。 ⑶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述。这部分是议论文的主体,应通过摆事实讲道理充分阐明论点的正确性,使文

章具有说服力。分析说理过程中既要广泛展开,阐述一般规律,又要联系实际,说清现实意义。 ⑷结尾呼应开头或深化文意。或进一步强调论点,或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或提出希望要求。

特别提醒:材料作文中作文的主题必须直接从材料中提炼、挖掘,并且材料必须运用到写作过程中。 思路概括为:引----议----联----结。

材料作文四忌:

①审题立意偏离材料主旨。

②对原材料不作处理或处理不当,长材料照抄,或全文不提材料,或歪写材料,或扩写材料。

③角度选择不当 。{勇于打破常规实例}.

④就事论事,不联系现实。

三、作文示例

尝试 G1201 唐嘉华

平庸和精彩往往就是一步之隔。在那扇机遇的门前,有人想着自己各种不足,想着可能的失败,望而却步,转身走掉;而有人却勇敢地推门而入,即使是洪水猛兽,遍布荆棘,也要趟出自己的新追求--------生活,因此不同。

“敢于尝试,敢为人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有谁不知道这句话?但能够真正做到的却很少,所以这一步之隔就足以拉开差距。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做数学题。我们遇到那些较难的题目时,不可能马上想到答案或解题具体思路。往往有很多人就无从下笔,只是在那干想,最后望而却步,被它打败了。而另一部分人则是一步一步地尝试,看看会有不有新的发现。解题灵感大多就来源于此。即使是没有解出,但至少尝试过,知道自己的问题在哪。

生活中我们不能固守陈规,我们应打破那些陈旧的所谓“常识”,要勇敢地进行尝试,否则一块并不沉重石头就会变成你心中的一座山头。

勇于尝试并不只是体现于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上升到国家层面亦是如此。

在一百多年前,西方侵略者的魔爪伸向东亚大陆,岛国日本未能幸免,中国一样遭受侵略,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但日本并未像中国那样死抱着封建时代的专制或纲常不放,而是打破这一常态,尝试变法革新,通过明治维新摆脱了封建沉疴,逐步走上现代化道路。中日二国,一个固守祖宗常规,一个勇于尝试新法,结果显而易见:日本崛起为列强之一,中国则不得不在黑暗中继续探索百年。

近代如此,现代何曾不是这样?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未,在“文革”的创伤尚未平复,人们还沉浸在痛苦回忆中时,邓小平就审时夺势,以巨大的勇气,无比的魄力,果断地领导中国人民踏上了改革开放的光明大道,尝试着让中国走一条有中国特色的道路。从此,中国在这条道路上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伟大成就,人民的生活发生了翻来覆去的变化。反观苏联老大哥,不是固守陈规,拒绝创新,就是进退失据、举止失措,无法打破斯大林体制的束缚,最终举步维艰。

一个国家只有打破常规勇于尝试,才能在风云变幻的世界中立足,脱离实际,固守所谓的“常态常规”,必将寸步难行。

尝试是需要勇气的,无勇之下,石头便成了山头;有勇之下,石头还是石头。

跳出思维的怪圈 G1201 周思思

现代人尊崇墨守成规,日趋完善的法制,沿袭千年的道德规范。屡试不爽的生活经验将人们的思维圈禁在一个狭小的空间里。而人们宁愿自我欺骗,也不愿相信自己是被欺骗的,因为他活在自己的“思维怪圈”当中。而跳出思维的怪圈,刻不容缓。

思维怪圈包括两种思维模式,即惯性思维和惰性思维。

惯性思维控制下的人往往摆脱不了已有框架的束缚,惯性思维是创造新思维的天敌。正是因为有了惯性思维,才会有那个狭隘而愚蠢的古人疑邻盗斧,所以当今社会也不可避免地有因类似思维而冤坐数年牢狱的嫌疑犯;正是因为有了惯性思维,人们对所谓的权威、专家深信不疑;正是因为有了惯性思维,才会有莘莘学生血战高考,因为人们宁愿相信,只有高考才是学生唯一的出路;正是因为有了惯性思维,经验主义、本本主义才有了苟延残喘的余地。当人们在呼吁当今中国社会缺少创新能力的时候,我们有没有自我反省,是什么禁锢了我们的思维?

惰性思维下的人们则更加可怕,他们已经渐渐失去了挣脱现状的渴望与勇气。秦有始皇帝的焚书坑儒,汉有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统治者不约而同地将人民的思维圈禁,从而使人们安于现状,甘于被统治。千百年来,农民起义寥寥可数。不只是人,惰性思维对世间万物都是致命凶器。那只可怜的鲨鱼的故事早已闻名世界------科学家用玻璃将鲨鱼和小鱼隔开,鲨鱼撞得头破血流也无法吃到小鱼,心生惰念的鲨鱼在取走玻璃后仍无动于衷,在{勇于打破常规实例}.

绝望中活活饿死。人们在同情那条鲨鱼时,是否也是在可怜自己?惰性思维,无疑是反抗力与创造力的劲敌。

尝试总是冒险的,而不尝试是最大的冒险。若无神农尝百草,何以有今日博大精深的中医理学?若无绍兴师爷第一个吃螃蟹,怎有如此鲜美的人间美味被发现?牛顿的惯性定律中提到,只有力才能改变物体运动的状态,同理,只有勇于尝试和改变,才是跳出思维怪圈的唯一方法。也许,看似无法移走的山头只是一块石头;也许,形乎飘渺的成功只有一步之遥。 与其等待下雨,不如自己浇花。

跳出思维的怪圈,成功就在前方。

如何面对榜样 G1003梁颖雪

材料第一则讲的是“子路救溺”的故事,收取报酬遭人非议却得到孔子表扬。第二则讲的是“子贡赎人”得到人们夸奖却受到孔子的责备。可见孔子是赞成行善之人得到酬报,不让其蒙受损失,并以此激励后人行善。(引材)

而作为今天的我们,又如何从这两件事中得到一些启发呢?我认为这两则故事体现了榜样效应。(亮旨)

在我看来子路见义勇为就应该受到奖赏,因为这们可以引导更多的人见义勇为,行成全社会一种积极向善的风气。而子贡虽然也做了好事,但却没有按政策办事,即到国库却报销赎奴的钱,人们虽然夸他做好事不留名,但客观上将这种美德没有发扬光大,不能让人看到这种助人的好行为会有一个好的结果,实际上这也就破坏了一种良好行善氛围,打破了一种良好的救助机制。(进一步析材,阐述观点)

在当下信息时代,一件小小见义勇为的事件能引起整个社会的讨论。比如几年前的南京的“彭宇撞人案”,好心的彭宇将街头摔倒的老太太扶起,却遭老太太及其家人咬定为撞人者,要求13万元的赔偿费,彭宇向法庭起诉,最后判决赔偿4万多元。此案一出,类似报道也屡见不鲜,社会舆论四起。近期,不也有很多“老人倒地无人敢扶”的现象,甚至有的老人高喊“我是自己摔倒的”,才被人扶起。各大报刊网坛上更是展开了“老人摔倒了,该不该扶的”的大讨论。(联系当今社会现象,反面论及“回报”的必要性)

由此可见,当见义勇为的行为得不到一个正当的处理结果时,会造成多大的消极影响,使社会整个道德风气处于一种不被信任的状态。因此,一个本应成为榜样的人却没有成为学习的对象,反而被众人弃之,那榜样还如何带动整个社会,推动构建和谐社会呢?道德在当下并不只是个人内心的无愧,更要得到社会的认同才行。当然,给予行善者精神的赞美,是一种肯定与鼓励,但给予一定的物质上的奖励,不更是对行善者的价值与尊严的认同,更能有力的推动更多的向善的力量。(说理到位)

另一个积极的榜样事例发生在不久前,2011年7月的一天,在杭州滨江区的一住宅小区内,一个两岁的小孩突然从十楼坠落,当时正在楼下路过的吴菊萍奋不顾身地冲过去用双手接住了孩子,结果其双手骨折,但仍称不后悔,被称为“最美的妈妈”。

这位母亲的事迹感动了全社会,杭州市还因此为她造了雕塑,以此来宣扬她见义勇为的精神。同时医院为其治疗免除五万多的的医疗费用,杭州市、阿里巴巴公司都给予了救人者物质上的奖励。吴菊萍的行为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可,算是一个不错的结局,因此让我们这个社会中的许多人在温情的感染中重新感受到了道德力量,对人的善心有了信心,对道德的前景有了乐观的认识。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榜样的遭遇却不同。只有榜样能得到好结果时,就会有人学习。这个社会会有些不尽人意之处,会有人性之悲哀之时,我们更应好好树立榜样,不能因利益而否定了道德的高尚,相信好人必有好报,相信好人也可道利两全。(总结观点)

别说“不留名” G1005 高锐琪

在许多武侠小说中都会有这们一位劫富济贫、广散善财的大侠,也大都会有这样的对话,“敢问大侠尊姓大名?”这时,大侠总会摆摆手说:“姓名甚的,不足挂齿,要叫的话,不如就叫不留名吧!”

换到现代的现实生活中,也如此,报纸上总会见到这样的一行文字:“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好心人士向贫寒学子送去了温暖。”

从古到今,中国人似乎有着不成名的规定,做好事不留名,不图回报。如果违反规定者,那可就是思想觉悟低下,做了好事反而被人唾骂。

可是,我们都是凡夫俗子,做了善事希望得到肯定。如果得到回报,心理上还是会得到很大程度的满足,这是人之常情。

给予善举回报,于个人而言,那是他人对自身人生价值的一种肯定。如果自己做的善事,给予别人的帮助能够有所回报,其实也证明了自己所做的善事对别人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这样的回报并非只是物质上的,精神上的回馈其实更重要。一声感谢,能了却受助者多年的心愿,而做下善事的你也会感到生命价值与尊严上的满足。所以不要羞于接受回报,因为那是一种情感的交流,一句发自内心的尊重与肯定。

我还记得“长江大学大学生救人不幸身亡”事件后,社会上的一片漫骂声,见义勇为的越来越少了,袖手旁观者越来越多。可是,扪心自问,我们,社会给了见义勇为的英雄什么?面对危险,谁都会怯懦,下河救人,如果不小心,就会丢了性命。英雄身后没有保障,鼓起勇气却无法做出毅然决然的行动。

因而,这个社会太多的善意被冷落,太多的善举被看成理所当然了。

我们是时候给予英雄回报了,而英雄们也应该理直气壮地站出来授受回报了。社会需要榜样,榜样需要被树立,只有这样才会有更多榜样屹立在社会的前沿。

别将“不留名”说得那么轻易,因为那会让很多人失去做善事的信心。走出那道枷锁,只为让这个社会温暖常在,只会让那份善良细心珍藏。

站出来吧,听一句发出肺腑的谢谢,接受那份只为善良颁发的奖品,或许不丰厚,但那是他人、社会对你的尊敬。别害怕伸出你的手,善良没有那么理所当然。

请别说善良不需要回报。

善行有价 G1005彭程

做好事不难,难得是经常做好事还不求回报。正因为这一点,雷锋成了大众偶像。然而,事实真是这样吗?做了好事不求回报真的是在任何情况下都应受到推崇的吗?

其实,从“雷锋”作为一个文化符号的尴尬处境,就可以读出不同的看法。记得小时候,有人在被要求做一些费力不讨好、甚至吃亏的事时,会不屑地说一句:“噫!我又不是雷锋!”此时的雷锋,仿佛成了一个触不得的霉头,一个冤大头。当今社会,做好事的人每天都有,但似乎只有在“学雷锋日”那一天我们才会特别强调做好事,由此,“雷锋”只能走到“偶像”这一步,做好事的人也只能局限在“每天都有”。

为什么?我做好事是因为我想做好事,我乐意,很自然。可是每当我做好事时,如果总有人标榜我是在“学某某”,难道我不会感到恶心吗?再看看我“学”的这个人,一身正气,无私奉献,无偿做了一辈子好事,太高尚了,像他那样做好事不求回报的程度与境界,恐怕没有几人可匹敌,于是千千万万的“我”瞬间消失了,我做好事的欲望一下子软了下去。 这像是一件很“雷锋”的事情,然而,他却遭到孔子的严厉批评,说他这们做会让赎完人去报账的人难堪,又会会让学他不去报账的人吃亏,从而人们会不敢在外国赎鲁国奴隶,其实,鲁国政府颁布这一条规定,就是要通过“赎人向政府报账的”的形式,来昭示人,做好事不用吃亏的;而孔子的学生救了溺水儿童,领下了一头牛这种奖赏,却受到孔子的表扬这件事,则更说明要适时为自己的善意“标价”。反观当今的社会,扶起一个被车撞倒的老太太,不但不会受到表彰,反而要承担受到天价诈的风险。善举,仿佛已成了社会道德观对人的一种子,才是“雷锋”。而孔子对弟子的教导早已明示,做了善事,接受补偿损失,甚至接受奖赏,是一个正常的事。

手;从大的方面来说,这代表了整个社会对“善”的一种肯定,可以鼓励更多的人去做力所能及的好事。况且,在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的今天,帮助别人以取得回报也是合理的行为。这不是一种道德的败坏,而是一种对“善”的更深层次认识。

我们每个为了自己的信念,而不是某种标准或某个“偶像”而行善的人,都应该像请《你表扬我》中的范伟一样,敢于、乐于挽回损失,接受褒奖。善行有价,标的不是善行本身,而是对行善者人格的肯定、尊重,对“善意”的发扬、推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