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迁,骆马湖


篇一:《骆马湖的形成》

骆马湖的形成

文·赵 凯

骆马湖,位于江苏北部沂河与中运河交汇处,介于徐州与宿迁两市之间,北起新沂市埝头和窑湾,南到宿豫县皂河,东濒马陵山脉,西临中运河,是集防洪、灌溉、航运、水产养殖、南水北调调蓄以及生态环境等综合利用的水库型湖泊。历史上,骆马湖并非天然湖泊,由于河流改道以及人类活动等因素影响,从平原变成洼地,最终演变为水库型湖泊。

一、平原时期

骆马湖属沂沭河冲积平原,范围为现在的湖面、骆马湖南堤与黄河故道之间以及与黄墩湖滞洪区连成一片。其东、西两个方向并列着南北向郯庐断裂带。 《汉书·地理志》载“沂水出盖(古地名)南至下邳入泗。沭水出东莞南至下邳入泗”。下邳即今天的睢宁县古邳镇,在骆马湖西黄墩湖内。南北朝时期,宋御史中丞何承天认为,“泰山以南南至下邳,左沭右沂,田良野沃”。郦道元《水经注》载“泗水之右有黄沟之大荠陂,其左则有武原水之注陂。沂沭间有温泉陂、葛陂”。“陂”即水塘。

从以上史料分析,在这一平原有沂、沭两条河流以及承纳邳苍地区来水的泇河与武河等均汇入泗水(河),其间土地肥沃;在南北朝以前,没有形成湖泊。 《宋史·高宗纪》和《大金国志》曾记载1131年(即绍兴元年和金天会九年)夏四月金将挞懒渡淮,在马乐湖屯兵垦殖。

宋、辽、金时期,这里被称为马乐湖、乐马湖和落马湖,到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以前,这里仍为平原,土地肥沃。其理由,一是从古汉字分析, “骆”与“乐”、“落”为同音字,“乐” 、“落”词义分别为“安乐之地”和“人聚居的地方”,所以,取其兵马在此屯扎而得名。二是根据谭其骧主编的宋、辽、金、元时期《中国历史地图集》所描绘的河湖水系分析。

从《元史》、《明史》以及《淮系年表》记载分析,1194年至1603年,黄河夺泗入淮在下邳至宿迁段的泗水(河)行水四百余年的时间里,在下邳与宿迁一带决溢年份有14年。如果黄河决口在南岸,那么对黄墩、骆马湖平原不会产生影响。虽然,明隆庆四年(1570年)黄河在北岸下邳至直河口一带决口,河水泄入黄墩、骆马湖平原;但是,随即疏浚黄河匙头湾(即黄墩湖一带)段河道,便堵塞决口,又先后修筑了缕堤和遥堤,对骆马湖成湖并没有产生影响。 根据《淮系年表》先后记载元大德六年(1302年)、明万历二十年“沂武二河合流水大溢”、“沂沭并涨邳宿一带悉沉釜底”;《同治宿迁县志》载“骆马湖受蒙沂诸山水汇为巨浸”,再结合黄河在这一带决口情况,笔者认为,黄河在泗水河道行水四百余年,泥沙使泗水河床逐渐抬高,河水流量大且水位高,尤其,汛期高水位行洪,致使沂河以及承纳邳苍地区来水的泇河、武河汇入泗水(此时已经成为黄河)受阻,被迫滞蓄在这片平原中的零星洼地,但依然没有形成大面积湖泊。而分布在这一带平原上的周湖、柳湖、隅头湖等零星小湖泊,很可能就是

当时的洼地积水。

二、洼地的形成并演变为季节性湖泊

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开挖从微山湖韩庄湖口经台儿庄、邳州到直河口入黄河(泗水)的泇运河,将这片平原东西隔开。泇运河以西为黄墩湖;以东为骆马湖。

泇运河的开通,切断了沂河、邳苍以及鲁南山区诸河流入黄河(泗水)之路,成为北纳鲁南山区群流、西引南四湖水的唯一通道;《邳志补》载“沂、武、燕、艾、不老、房亭,交输互灌,并趋腹心,遂为众壑所归”。此时,骆马湖范围,东为马陵山脉,西界泇运河,南邻黄河(泗水),北至今天的陇海铁路一带。在地形上,北部、西北部受沂河与泇运河入湖泥沙的淤淀,形成了由西北向东南倾斜的盆型洼地。汛期,泇运河无法容纳上述群流,洪水被迫滞蓄泇运河以东平原,并将原有小片洼地连成一片,形成了汛期积水的季节性湖泊。

明天启年间,进士朱国盛《通济河记》载骆马湖“夏秋遇潦,湖面横亘二十余里,分三支,汇于黄河,一自董家沟,一为骆马湖沟,一为陈沟,然高洼不一,不可以舟,至冬春则涸而成陆”。 这三条自北而南的河沟形成于何时,史料没有记载,很可能是平原时期向泗水排涝的河道。

骆马湖夏秋水位暴涨,冬春则涸而成陆。因此,直接影响泇运河能否畅通。于是,为解决这一矛盾,从明万历、天启之际至清初,实施了为骆马湖洪水打开通道、运河改道、调节黄(河)运(河)骆(骆马湖)水量以及引骆马湖水济运等一系列工程措施。

由于泇运河与骆马湖仅一堤之隔,每到汛期,骆马湖水位暴涨,泇运河与骆马湖之间的大堤,随时都有溃决危险。明万历年间,在宿迁城西至直河口骆马湖与黄河接界处,自东而西,开陈口、骆马湖口和董口,分别与源自骆马湖洼地的三条河沟接通黄河。明崇祯末年和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先后凿马陵山断麓,开拦马河(六塘河)引水东注硕项湖;建拦马河减水坝6座,坝下开挖引河东行。这些工程措施都是为了汛期排泄骆马湖洪水。

明天启五年(1625年),在骆马湖内避开马颊口至直河口段泇运河,开挖自马颊口上接泇运河向东南至骆马湖口,长57里的新运河,第二年又将新运河向东延长至陈口,称为通济河。崇祯五年(1632年),又改挑从董口行运,将通济新河更名为顺济河。

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董口淤塞,运河改从骆马湖上溯至窑湾(今窑湾镇)。由于骆马湖“冬春则涸而成陆”,康熙十九年(1680年)自宿迁皂河口开皂河40里,上至窑湾接泇运河。第二年,皂河口淤塞,于是从皂河往东开挖支河(后称中运河)至张庄即支河口入黄河。

为调节骆马湖水量、引骆马湖水济运,从康熙到乾隆年间,在骆马湖口、支河口、窑湾等处建竹络坝。在西宁桥以西(今宿迁境内),建5座土坝,坝上各开挖引河,南接黄河缕堤,北通骆马湖,以此为骆马湖尾闾(即水汇聚之处)。在骆马湖口竹络坝口门外筑箝口坝和汰黄堤,堵闭十字河通湖北口(今宿迁境

内),向上在王家沟建5孔石闸,同时向湖内开挖引河。在十字河濒临黄河与运河处建竹络坝,以后又建柳园头3孔闸、车头土坝,开引河通骆马湖。

此后,直到清咸丰年间,虽然骆马湖经过治理,但始终没有改变其现状,排泄洪水通道为中运河与六塘河。1821年骆马湖渐淤放垦,湖内高地开始有人居住。第二年清丈,涸出土地一千八百九十二顷。清《同治宿迁县志》载:“每年汛期,遇蒙、沂山水涨发,汇归湖内,滩地悉被淹没,及秋冬水势渐消,滩地涸出,播种二麦”。直到建国前夕,骆马湖因滞蓄洪水能力有限,下游六塘河年久失修,壅淤日甚,致沂、泗洪水恣意泛滥,邳县、新沂等县“靡有干土”,灾害连年,民不聊生。

三、水库型湖泊的形成

建国初期,将骆马湖建成临时蓄洪水库。在宿迁境内先后建皂河束水坝、节制闸和船闸、杨河滩节制闸;将皂河至杨河滩长18.4公里的中运河北堤做为骆马湖南堤,按设计洪水位23.0米、堤顶高25.0米、宽6米加固,结合防汛抢险做干砌块石护坡。在马陵山实施嶂山切岭,开挖新沂河,使沂沭泗洪水直接由新沂河入海。

以上工程建成,形成了以皂河节制闸和船闸、骆马湖南堤、杨河滩节制闸相连接的骆马湖临时蓄洪水库控制线(皂河控制线),设计防洪水位23.0米,蓄水9亿立方米。沂河最大洪峰流量6000立方米每秒,泗(运)来量500~1000立方米每秒,由嶂山切岭口门排入新沂河1500立方米每秒,中运河与六塘河各排500立方米每秒。超额洪水利用骆马湖和黄墩湖临时拦蓄。

1957年汛期,沂、沭河与南四湖遭遇特大洪水,黄墩湖破堤滞洪,皂河闸和杨河滩闸超标准泄洪,已建的骆马湖临时蓄洪水库控制线(皂河控制线)标准明显偏低。

为防洪保安和发展灌溉,1959年确定骆马湖永久性拦洪蓄水,黄墩湖为非常滞洪区,二线控制洪水。

一线控制(皂河控制线),即利用以皂河节制闸和船闸、骆马湖南堤、杨河滩节制闸相连接的骆马湖临时蓄洪水库控制线(皂河控制线),设计洪水位24.5米。骆马湖水位23.0米时,一线控制水域面积375平方公里,库容9亿立方米。1965年与1990年,先后全面整修加固南堤迎水坡,堤身垂直铺塑防渗加固。 二线控制(宿迁控制线),1959年至1961年,建成宿迁节制闸和船闸、六塘河闸,修筑封闭堤、利用中运河西堤与南堤,形成二线控制(宿迁控制线),设计防洪水位25.0米,校核洪水位26.0米。骆马湖水位超过24.5米,并预报上游来水量将使湖水位继续上涨时,即退守二线控制。二线控制水位25.0米时,水域面积450平方公里(包括骆马湖一线与二线之间约20平方公里),库容15.03亿立方米。

1961年4月,嶂山闸建成,最大设计泄洪流量8000立方米每秒,相应闸上洪水位25.1米;校核流量10000立方米每秒,相应闸上洪水位26.0米。该闸建成后,实际发生最大泄量为1974年汛期5760立方米每秒,相应闸上水位25.25{宿迁,骆马湖}.

米。

建国前,骆马湖北半部新沂境内均无堤防。建国后至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按照常年蓄水规划先后兴建与加固骆马湖西堤、北堤和东堤。1998年整修沂河堤防,将加友涵洞以北至新代河口列为沂河东堤,加友涵洞至北坝涵洞划定为骆马湖东堤。

骆马湖历经全面治理,已经成为沂河、泗水下游防洪的重要水库型湖泊,承纳流域面积5.14万平方公里来水。南四湖、沂河洪水和邳苍地区来水经骆马湖调蓄后,再分别由嶂山闸泄洪入新沂河,由皂河闸和宿迁闸泄洪入中运河。随着经济社会发展,骆马湖作为水库型湖泊发挥着防洪、灌溉、工农业生产、航运、城市供水和南水北调蓄水等多方面效益,形成了综合性的水生态工程(环境)。 今天的骆马湖,不仅是沂、泗及邳苍地区洪水的尾闾,而且,随着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为沂沭泗地区的水生态环境提供适合人类生存的水源。

“説万物者,莫説乎泽。润万物者,莫润乎水”。古人尚且认识到:使万物喜悦,没有比泽(湖泊)的力量更大;使万物受到滋润,没有比水更湿润。在科学与文明的今天,人们更应当意识到水生态工程(环境)对万物生存的意义所在。 (作者单位:徐州市水利局)

篇二:《旅游规划方案之三:宿迁骆马湖》

中国城市旅游规划方案之二十一:宿迁骆马湖城市旅游规划方案

熊大寻策划机构/文

曾是省宿迁市名片的骆马湖,已有千年历史。熊大寻策划机构在骆马湖旅游规划方案中运用营销的手段,将骆马湖改名马上湖,在短期内叫响了骆马湖的知名度。通过城市旅游规划,围绕“王霸之地,行运之湖”的定位,制定了骆马湖旅游发展战略,彰显了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旅游特色。

牛年伊始,受宿迁市政府的邀请,熊大寻策划机构走进宿迁,为宿迁

骆马湖进行整体包装规划,也借此契机,切身感受了一次这块被乾隆皇帝誉为“第一江山春好处”的沃土。遥想着骆马湖的历史、现实与未来,不禁激情难抑,特将此次规划方案公开。

按现有的认识,骆马湖有许多的“区域第一”的宝藏:

1、江苏四大淡水湖之一

2、西楚霸王项羽

3、大运河沿岸保存最好规模最大的行宫

4、宿北战役等古今战争遗址

5、大运河和古黄河流经的湖泊和城市

那么骆马湖究竟是什么?

1、“湖上云天,水上宿迁”

“湖上云天”全国皆有,“水上宿迁”只有宿迁人感兴趣

2、“清清骆马湖,休闲目的地”

清清之湖遍地是,休闲之地处处有,宿迁和骆马湖之特点何在?旅游卖点何在?

3、“霸王之樽”

比喻形象,有宿迁特色,可惜洋河酒和双沟酒不在此地,骆马湖生态景区与酒文化旅游扯不上边,并且缺乏消费者利益,即“霸王的酒杯”不能给游客好处。

4、楚风水韵,休闲绿都

句式工整,说明了宿迁的特点,但是特点不等于卖点,旅游吸引力一般 以上几个形象定位都缺乏定位必须的三个一工程,都不具备三个一的条件,因此都很难产生旅游吸引力。

以下任何一张牌都很难单独支撑起骆马湖的整体形象,并且还能具有强大的旅游吸引力:

1、江苏四大淡水湖之一

2、西楚霸王项羽

3、大运河沿岸保存最好规模最大的行宫

4、宿北战役遗址

5、大运河流经的湖泊和城市

6、汉代古墓

梳理资源,找其指纹

那么,骆马湖旅游发展如何突围?经过走访和研究,我们从宿迁地图和骆马湖的形状上找到了突破口!找到了骆马湖与生俱来的戏剧性!找到了骆马湖历史

文化、自然地理和市场营销的无可替代的巧妙的结合点!

马背上的湖

摊开来看宿迁和骆马湖地图,骆马湖形状像蝙蝠,而宿迁地界像马,湖滨新城开发区刚好是马尾巴,整个看上去就是一个“马背上的蝙蝠”和“马背上的湖”

骆马湖——马上湖,马上蝠,即马背上的湖和马背上的蝙蝠。

谐音:马上福!形象生动,巧妙吉利!“一宿升迁,马上有福!”与宿迁的市名巧妙对应,与宿迁的地形绝妙匹配!真是天作之合!

大运河恰好有十多公里与骆马湖重合,骆马湖与运河血脉相通!

骆马湖是一个“行走运河”的湖!

如果说以前的骆马湖中缺乏一击必杀的文化卖点,那么现在“马上福” 和“行走运河之湖”就是骆马湖的最大的戏剧性和营销概念。我们应该 把它充分发挥到达极至!

骆马湖就是马上蝙蝠,骆马湖就是马上福!幸运之湖!

骆马湖就是“行走运河之湖”,骆马湖就是行运之湖!幸运之湖!

1、幸即福,幸运之湖即福湖,马上有福即是幸。

2、幸指封建帝王到达某地:巡幸,符合骆马湖历史。

3、有幸与大运河隔岸相连、血脉相通的湖,行走运河的湖。谐音:行运之湖。

4、幸为帝师行大运:宿迁著名诗人徐用锡为乾隆幼儿时启蒙老师,因乾隆贪玩而责罚乾隆,与太后发生争执,怒而返乡,隐居在骆马湖畔。乾隆南巡时在皂河巧遇,两次上门求拜,徐用锡随帝入宫,重为帝王师。

5、幸为国相行大运:二月河在《康熙大帝》中曾记叙康熙帝在皂河巧遇名满天下的名士方苞,方苞因戴名世文案牵连,隐姓埋名在皂河多年,酒楼上大论为官之道,康熙微服饮酒,对之叹服。遂邀入京行走上书房,人称白衣宰相,付奉康雍二帝二十多年,很多治国之策皆出其手,并手拟康熙遗诏,为康熙托孤的三大重臣之首。

6、结合骆马湖与大运河的优势,创造出宿迁特有的旅游品牌来,我们的策略是:乘龙舟游骆马湖和大运河,湖与运河相连,称之为走福运;泛舟大运河称之为行大运;行走运河堤谓之走大运。与行运之湖一脉相承,不再像其他城市一样卖古迹、卖建筑(古迹和建筑我们都不占优势),而是卖概念、卖创意,自主创新,人无我有,无中生有,使马上湖的旅游成为行运之旅、幸运之旅!

7、项羽、伍子胥和魏胜都是宿迁历史名人,号为宿迁三杰,但三人的都是悲壮的命运结局,四面楚歌、霸王别姬、日暮途穷、吴市吹箫无不充满悲壮气息。 作为高速发展创业之城的新宿迁,作为招商引资排头兵的宿迁人和投资宿迁、商 旅宿迁的客人,需要新的充满吉庆与活力、充满轻松与喜悦的新面貌、新精神。

8、三台山:中国古代有“容封九锡 ,位列三台”的说法,九锡是九种礼器。是天子赐给诸侯、大臣有殊勋者的九种器用之物,是最高礼遇的表示。三台是官阶,大致为宰相。可谓仕途上行了最大的运!也是最大的幸运!骆马湖畔的三台山得名于三个小山同向排列,有“位列三台”之意,因此三台山也是幸运之山。三台星,戊土,阳土,主贵。主北斗之权,掌清贵之宿,专主文章仕进,吉庆之事。

可谓福贵之星,幸运之星。

9、宿迁我们将其概括为“帝王将相地,英雄美人乡”,伍子胥为吴国大夫、鲁肃为东吴都督,加上乾隆、项羽和虞姬,宿迁集帝王将相为一身,容英雄美人为一体,美酒花香,水乡泽国,堪称集天下宠爱为一身,称得上是幸运之城!行运之城!

10、骆马湖畔的三台山有非常的帝王缘,项羽、康熙、乾隆、胡耀邦、胡锦涛等都幸临三台山。三台漫笑弹凡地,自古英雄尽往还。发生在三台山的战役都以正义一方获胜而告终:项羽破秦、薛仁贵抗高丽入侵、韩世忠抗金、宿北大战三台山阻击战等。可谓幸运之山。

11、皂河庙会独有仪仗队,拥有大旗、方旗、风旗、飞虎旗、月华旗 等旗帜,及金瓜斧、提炉掌扇、宫灯、园伞,精美壮观,号称“半朝銮驾”。

12、一宿升迁,五宿为帝!是谓行运!是谓幸运!(宿迁脚踩“洪”(洪泽湖),头顶“蝠”(马上湖),是谓“洪福”)。

骆马湖的指纹:

骆马湖——王霸之地,行运之湖!

王霸之地,幸运之湖!

宿迁是霸王之乡,宿迁的形象载体就是象征九五之尊的大鼎,乾隆帝五次驻跸之地,项羽重瞳子与舜同相,司马迁考证为项羽为舜之子,加上鲧、禹治水于泗,宿迁自古以来就是王霸之地!

用“王霸之地”比“霸王之乡”更吸引人, “王霸之地”有王霸之业的含义,宿迁古诗有赞“地脉远从东岱入,山光坐向大河收”,王霸之气十足!

临幸运之湖,创王霸之业!与宿迁的创业文化相辅相成,互为因果!吸引天下创业投资人奔向宿迁!

骆马湖——王霸之地,行运之湖!

行运之湖,行则有运,不行无运!

这个抽象出来的概念完全具备前述三个成功条件:

一是符合骆马湖的历史文化特点;

二是能概括骆马湖众多的文化资源;

三是具备强大的旅游吸引力。

骆马湖旅游发展战略:

一、江湖战略,独门剑法

骆马湖旅游开发既不能是“湖战略”——单纯模仿滨湖城市搞度假村和水上娱乐,因为比不过百里之外滨海的连云港,也难于同区位优势明显、市场成熟度高的太湖和天目湖形成差异竞争;也不能是“河战略”——一味跟风造景学习运河沿岸城市的仿古造景活动,因为别人的运河文化和经济基础比我们雄厚。

而应该是取于二者之长的“江湖战略”。既能让游客体验乾隆下江南的运河历

史文化,又能参与现代水上娱乐和休闲度假。关键是通过一个强有力的概念来进行对二者进行整合升华。这就是“行运之湖,行运之旅”,通过打造乾隆龙舟旅游骆马湖和大运河,形成“乾隆下江南,龙舟行大运”和“马上湖,行大运”的旅游概念,将骆马湖与大运河串联起来,通过打造众多的幸运之旅旅游项目——行运一条龙,构成支撑体系,最终形成骆马湖旅游开发的独门剑法。

二、先入为主的战略

走大运河,行大运。目前尚未在大运河沿线城市形成旅游品牌,我们应迅速打出“行运之湖,行运之旅”、”行运之湖,行就有运“的形象口号,打造幸运之旅,行运之旅一系列完整丰富的旅游项目和产品,先入为主垄断这一形象,并让宿迁骆马湖旅游成为这一概念的代名词。在未来运河旅游中抢占最具戏剧性的旅游概念,抢占先机,创造突破性发展的局面。

目前国内尚无行运之城或幸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