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霖铃教学设计


【篇一】雨霖铃教学设计《雨霖铃》讲课稿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高二必修二)

教学目标:

1、巩固诗歌鉴赏的方法。

2、培养感知意境的审美能力。

3、通过情景合一的意境引起共鸣,熏陶情趣。

教学重难点:

1、通过训练巩固诗歌鉴赏的能力,掌握诗歌鉴赏的简单方法。

2、通过朗读品味情感,分析作者用通过景物塑造意境表现情感的借景抒情、虚实结合艺术手法。

教学方法:综合导读法,点拨法,讨论法,情景教学法,

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古代曾有人生四大喜事: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的说法。但生活是现实的,人的一生中不可能都是顺境总要经历一些磨难与坎坷,悲伤与离别,尤其是离别,南朝的江淹在他的《别赋》中写道:“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家人团聚是幸福的,情人相会是甜蜜的,朋友相逢是欣喜的,然而一旦这些顷刻间就要离你远去的时候,你会怎么样呢?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柳永的《雨霖铃》就是一首写离别的词,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情感世界。

二了解作者、创作背景和词牌

1作者:柳永(约987——约1053),北宋词人。原名三变,字耆卿。排行第七,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七、柳屯田。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尤其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他的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很广,“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对宋词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词集有《乐章集》。

2创作背景:柳永才情卓著,但一生适途坎坷不济,更多的时日跟歌伎们一起,过着依红偎翠、浅斟低唱的生活。他深深了解这些歌伎们的生活,深切同情他们的不幸遭遇。在他的作品中,很多是反映同他们在一起的悲欢离合。《雨霖铃》便是其中为世人传诵的一首。这首词写的是他离开都城汴京城(现在河南开封)时与一位红颜知己缠绵悱恻、哀婉动人的别离情景。

3词牌:《雨霖铃》,唐太宗时教坊大曲名,后用为词调。霖,一作“淋”。马嵬兵变后,杨贵妃缢死,在平定叛乱之后,玄宗北还,一路戚雨沥沥,风雨吹打皇鸾的金铃上,玄宗因悼念杨贵妃而作此曲。《碧鸡漫志》卷五引《明皇杂录》及《杨妃外传》云:“明皇既幸蜀,西南行,初入斜谷,霖雨弥旬,于栈道雨中闻铃,音与山相应。上既悼念贵妃,采其声为《雨霖铃》曲,以寄恨焉。时梨园弟子惟张野狐一人,善筚篥,因吹之,遂传于世。”这也就是词牌《雨霖铃》的来历。

三整体感知诗歌,把握主旨。

1教师朗诵,学生感受

2学生朗读,把握生字词

3思考讨论以下三个小题:

(1)本词写于哪个季节的哪个时间段,当时的氛围是如何的?

季节:秋季地点:长亭时间:晚上

全词凄凉的意境透出浓浓的别离之情

(2)在脑海中勾勒一下当时的画面。

找出实写和虚写的景物,分析上下阕的主要内容。



上片:离别时难分难舍的心情(融情入景,虚实相生)

下片:想象中的别后情景(以情带景,情景交融)

上阙写的是一个秋天的傍晚,词人和他心爱的人在长亭分别时依依不舍的情景。下阙紧承上阙是词人想象别后的情状,小船临岸,词人酒醒只见习习晓风吹拂杨柳,一弯残月挂在天空。词人想到这一别后自己的万千风情竟无人可说不禁感慨万分。

四名句欣赏:

1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要点:“自古”二字把自己的感情赋予普遍的意义,自古以来多情的人为离别而伤心,江淹《别赋》:“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下句又推进一层,更何况我在这冷落凄凉的秋季,要和恋人痛苦分别,所以说“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2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要点:

①选取杨柳、风、月这三件最能触动离愁,象征离别的典型景物,集中在一起,构成为一幅凄清的画面,最能勾起离人对往事的回忆,让人倍感孤单,产生共鸣。

“杨柳岸”古人有折柳送行的习惯。柳””留”谐音,折柳赠人有挽留之意。“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所以古代文人写离别之情,往往要写到杨柳。“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晓风”古人出行多在黎明时分登程送别,晓风意味着离别。清秋的晓风是凉的,和人凄凉冷落的心境相吻合。

“残月”圆月象征团圆,而残月相对而言就是离别了。残月清冷的形象暗合凄清冷落之感。

②特定情境

画面出现在一个特定时刻里——“酒醒”之后,离人借酒消愁,但举杯消愁愁更愁,帐饮时已经无绪,更何况酒醒之后?诗人此时,昨晚“执手相看泪眼”的情景尚历历在目,而自己却在“千里烟波”之外,离爱人越来越远,“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交流互动:

生活中我们也遇到过别离,结合学习本词的感受谈谈你对别离的看法。

五:写作方法:

融情入景的写法

例:“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寒蝉”“长亭”“骤雨”词人一开头就捕捉到有特征的秋景来渲染气氛,“寒蝉”透着秋意,而蝉的叫声更让人感觉的悲凉,骤雨过后天气陡然变凉,更使人感到凄切冷落,所以这首词不仅交代了离别的时间、地点、更是在写心情。

虚实相济

词的上阙除“念去去”二句写的都是眼前的实景实事,已经淋漓尽致地写出了词人和他心爱的人不忍分别而又不得不分别的心情;下阙对别后生活的设想,则是虚写了。虚写中所着意描写的是词人孤单寂寞的心情,连良宵好景也排遣痛苦。读完下片回过头来看上片,便会懂得词人和他心爱的人之间的感情是多么的深厚,的确是难舍难分啊!

总结:这首千古名词,通先写离别之前,重在勾勒环境;次写离别之时,重在描摹情态;再写别后想象,重在刻画心理。全词情景交融,词韵谐婉,情深意挚,凄楚动人,具有极强的婉约美,不愧为宋代词坛上的一件精品。

六板书设计:略

七拓展阅读,送别名句:

1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送别诗》[隋]无名氏)

2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送元二使安西》[唐]王维)

3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别董大》[唐]高适)

4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唐]李白)

八课后要求:

一背诵全词并写篇读后感。

二比较阅读《雨霖铃》与《念奴娇·赤壁怀古》(南宋俞文豹《吹剑录》中云“东坡在玉堂日有幕士善歌,因问‘我词何如柳七?’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尝试归纳出豪放派与婉约派的不同特点。

李淑扬

【篇二】雨霖铃教学设计长亭送别(粤教版高二必修)

《长亭送别》学案

(人生四大喜)久旱逢甘露,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提名时。

(崔张约会诗)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隔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

——《崔莺莺待月西厢记》

一、《西厢记》与元杂剧

1、《西厢记》的形成:

(1)唐传奇*元稹《莺莺传》(会真记)——小说

(2)金*诸宫调*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说唱艺术

(3)元*杂剧*王实甫《崔莺莺待月西厢记》——戏曲

2、元杂剧:

戏曲的一种,是以演员表演为中心,以唱、念、做、打等手段为基础,融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等为一体的综合性舞台艺术。(中国传统特有剧种,程式化象征性。)



戏曲种类:宋元南戏、元杂剧、明清传奇,及近现代京剧、越剧、黄梅戏、粤剧等。

戏曲体制:本(幕);折(场次);一人主唱(旦本戏、末本戏)

戏曲角色:旦(女角)、末(男角)、净(丑角恶角)、杂(配角)



戏曲语言:曲词(人物唱词)——宫调<(变)宫、商、角、(变)徵、羽>;曲牌

宾白(人物说白)——对白、独白、旁白、带白(插入曲词中的说白)

科介(舞台说明)——动作、表情、音响效果

鉴赏方法:戏曲语言的通俗性,口语化;修辞手法的运用效果;曲词的抒情性,音韵美;想象、夸张的浪漫主义手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具有诗词的意境美。

二、《长亭送别》的戏剧冲突有哪些?

三、人物形象:对待功名,崔莺莺与崔老夫人、张生看法有何不同?

四、戏曲语言鉴赏:

唐诗——宋词——元曲:元散曲(小令、套曲)—《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元杂剧—(《西厢记》)

(1)送别诗词:(古人写“送别”常描绘什么意象?)

《骊歌》(送别)*(李叔同)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难得是欢聚,唯有别离多。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问君此去几时还,来时莫徘徊。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雨霖铃》(柳永)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2)“柳”的意象(包含什么情意?)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诗经*采微》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李叔同《骊歌》)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

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渭城曲》)

(3)虚实相生(与《叨叨令》比较,虚实如何体现?)

《雨霖铃》(柳永)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4)品味下列诗词,与《长亭送别》哪些曲词意境相似。

《天净沙•秋思》(元*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声声慢》(宋*李清照)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武陵春》(宋*李清照)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苏幕遮》(南宋*范仲淹)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凤栖梧》(北宋*柳永)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誰会凭阑意?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篇三】雨霖铃教学设计《雨霖铃》教学设计(苏教版高二必修四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一)情感目标:引导学生品读作品,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知识目标:

(1)通过反复朗读,感知作品内容、体悟思想感情;

(2)掌握情景交融和虚实结合的手法;

(3)鉴赏意象,掌握婉约派的特点;

(三)能力目标:通过反复诵读,把握词的抒情基调

教学重点感知作品内容,把握词的抒情基调。

教学难点掌握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写作特点。

教学方法:美读法讨论法问答法诵读法

教学模式:双主导学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宋词可以分为两个流派?(豪放派和婉约派。)豪放派的代表人物是?(苏轼、辛弃疾)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是?(柳永、李清照)

传说苏轼曾问一个善于唱歌的幕士:“我词何如柳七(柳永)?”这个人回答:“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由此大家可知这两个流派的不同特点。。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雨霖铃》(板书)

二.柳永简介

柳永,原名三变,字耆卿。仁宗景祐元年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他通晓乐律,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是以描写城市风貌见长的婉约派代表词人。

柳永对北宋词的发展有重要的贡献和影响,对后来的说唱文学和戏曲也有很大影响。柳词在宋元时期流传最广,相传当时“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

柳永才情卓著,但一生仕途坎坷不济,更多的时日跟歌妓们一起过着依红偎翠、浅酌低唱的生活。他深深了解这些歌妓们的生活,深切同情她们的不幸遭遇。在他的作品中,很多是反映和她们在一起的悲欢离合。《雨霖铃》便是其中为世人所传诵的一首,被称为“宋金十大曲之一”。本词写的是他离开都城汴京时与一位红颜知己缠绵悱恻、哀婉动人的别离情景。

三.整体感知。

1、播放《雨霖铃》录音,让学生体会这首词,并谈谈听后的一个整体感受。、

(同学们听了这首词,你觉得这首词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呢?)

师:能感受到这首诗的感情基调吗?

生:能。哀婉、悲伤、凄清。(板书)

2、齐读:读出作品的节奏、韵律,并且注意体会作品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品读全词体味感情

㈠学生分小组讨论重点分析上下阕写景抒情部分,并概括词的上下片内容

(上半片主要是写临别时的情景,下半片主要是写别后的情景。)

学生自由发言叙别前(实)--情语:执手相看泪眼

景语情景交合

情语实写:寒蝉骤雨长亭兰舟虚实相济

思别后(虚)--景语虚写:烟波暮霭杨柳岸晓风残月

㈡具体分析

分析上阕的情与景的关系,重点鉴赏情景交融、融情于景的表现手法。

1、教师:写景抒情诗的最大特点是“情景交融”,俗话说“相见时难别亦难”,在作者笔下,一景一物,一举手一投足,无不饱含着离别的无奈和伤感。大家讨论几分钟,试以上片为例,说说作者是如何通过写景(选择什么意象)来准确传情的。同时,作者在人物形象上也进行了细腻的刻画,试举例说说。

2、学生分小组讨论。

3、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板书:

上阕:

意象:蝉、长亭、雨、兰舟、烟波、云气

作用:渲染凄清意境,

烘托人物感情。

4、教师点拨名句,深化学生理解。

例一:“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开首三句,简单看,只是交代送别的时间、地点,然而细心留意,景物特点:“蝉”是“寒”的,特指是秋后的蝉,秋有萧索感爱,而蝉在凄凉急促地鸣叫,傍晚时分让人有落寞之感,更兼雨后带凉意。再看词人,一个“对”让我们联想到他的动作可能是“呆”对着长亭。这样,这里的景已不是单纯的景物。一阵骤雨过后,景色特别鲜明刺眼,周围都是凄切的蝉声,又正是暮色苍茫时分,对着这送别的长亭,这是多么动人愁思的境界呵!可见这里着重的是在酿造一种足以触动离情别绪的气氛,先给人一种无可奈何的感受,打下情感的基础,以增强下面抒写情事的真实性和感染力。这句要读得凄凉、落寞。

例二:“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两句是实写不忍别离又不能不别的情况。“都门”是指汴京门外。“帐饮”是说搭起帐篷请行人吃酒,古人离别饯行离不开酒。“无绪”是当时心绪非常不安,不知所措的表现。这六个字明显地写出地点、动作和情绪,是高度压缩的精练的写法。“留恋处,兰舟催发”,是说正在留恋不舍的当儿,舟子已经催促他出发了。从“催发”中可以看出他们多么依依不舍。从这种依依不舍的情况中也可以更清楚的看出上句的“无绪”是已经达到了“黯然魂销”的程度。这里要读得泪眼朦胧,难以割舍,不忍放手。

例三:“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进一步刻画两人难舍难分的形象。在这时候,真是纵有千言万语也给喉咙噎住说不出口了。只有紧握着手,泪眼相对而已。这一形象的刻画,看来似很简单,实则是情感的集中表现,是很真挚动人的。这句要读得“哽咽”欲哭,欲言又止。

例四:“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想到从此天各一方,心情更加暗淡,移情入景,水色天光便披上了阴影。这句要读出苍茫、孤独味来。

5、教师示范朗读一遍,加深学生对情感的把握。

6、学生深情背诵上片。

*学习下阕,重点鉴赏典型诗歌意象。

1、教师引入:下阕字字珠矶,句句含情,很多句子很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同样是写景但下阕词人写到了一些中国古典诗歌中常见的典型意象,如酒、柳、风、月,这些意象给你什么样的联想呢?请同学们给合之前所学,讨论3分钟,谈谈看法。

2、学生代表发言,其他同学补充。教师边板书:

下片:

典型意象:酒、柳、风、月

3、教师点拨名句,深化学生理解。

例一:“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分析:起笔紧承上阙的“念”字推展开去,泛论离愁别恨,自古如此。再用“更那堪”翻进一层,突出当秋而悲。这样,作者把自己的感受作为普遍意义提了出来,丰富了主题,同时也呼应上文,点明“冷落清秋”,再次以情景交融来渲染,情意更浓。作者驰骋想象,并运用以情带景的写法,唱出了传诵一时的名句。

例二:“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分析:从呼应上阙来看,“酒醒”遥接“帐饮”,尽管“帐饮无绪”然而借酒浇愁,依然酒醉,于是借“酒醒”而设问,倍增惆怅。从以情带景来看,顶承“念去去千里烟波”,景色原本暗淡,悲凉的心情随着星斗的推移而加深,倍觉孤寂;从意境上看,推想与好朋友分手后,在今夜酒醒的时候,扁舟空空,情景凄清,只看见岸边的杨柳随着晓风在飘拂,一弯残月,孤零零地挂在梢头。此情此景,妙在寓情于景,意在言外。“杨柳”、“风”“月”这些本是自然界的景物,不少文人曾予以特殊意义,“杨柳”就成了送别的象征;古代行人的于黎明时分踏上征程,送别也在这个时刻,因而“晓风残月”更见依依惜别之情。作者组合了最能触动离愁的景物入词,酿造意境,增添了抒情色彩,渲染了浓烈的气氛,更能展现微妙的心理活动,挑动读者的心弦。

作品铺写到这里,似乎已经词绝意尽,然而作者却宕开一笔,思绪又转入新的境

例三:“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这一去,一年又一年(即使是)良辰好景(也该是)形同虚设

应:该。良辰:美好的时辰。

例四:“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就算是有多少深情密意又(能)跟什么人诉说

千种:极言其多。风情:深情密意。

分析:作者进一步推想到离别之后惨不成欢的情景,深沉地感到“相见时难别亦难”,如此离别,即使有良辰好景值得欣赏流连,可也等于“虚设”,而千种情,万种意又能向谁倾诉呢?然后以“此去经年”的孤寂冷寞来收束整首词,既突出了前景渺茫,又表露出余恨无穷的哀怨。

4、学生自由朗读、背诵

㈢写作特色:

1、这首词以冷落的秋景作衬托,精心刻画难分难舍的惜别场景,进而想象别后的离愁别恨,层层铺写,情景相生。作为封建时代的文人,自伤身世,慨叹自己不能作生活的主人,抒情尽管真实,而情调未免凄怆;对现实尽管忧愤,而意志未免消沉,这是受时代局限的反映。

2、上阙重点在记别,下阙重点在怀人,前后呼应,浑然一体。作者善于运用铺叙手法在前后呼应对照中逐步深入。下阙想象部分与上阙的写实部分有一定内在联系。由“寒蝉凄切”想到“酒醒何处”,由“千里烟波”想到“千种风情”,由“暮霭沉沉”想到“晓风残月”,由“无语凝噎”想到“更与何人说”,表现了双方深挚的感情。

㈣总结:

作者在词中写了自己的真情实感,通

雨霖铃(柳永)

感情:无奈、伤痛、眷恋

上片:话别之时

意象:蝉、长亭、雨、兰舟、烟波、云气

作用:渲染凄清意境,烘托人物感情。

下片:别后之境

典型意象:酒、柳、风、月

写作技巧:

1)写景抒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

2)虚实结合

【篇四】雨霖铃教学设计雨霖铃 公开课教学设计

《雨霖铃》教学设计

一、导语:

提起唐宋文学,同学们首先能想到哪个词?(对,就是“唐诗宋词”)在教材必修三中我们已经品鉴了唐诗中的一些精华之作,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宋词中的一首代表作《雨霖铃》,共同来赏析宋词之精粹。

二、(回顾关于“词”的基本知识和)介绍作者

(展示“走近柳永”——小组汇报预习情况)

词——兴起于隋唐、盛行于宋,并在宋代发展到高峰。可以和乐歌唱的诗体,所以又称为“诗 余”“曲子词”等。

词牌是词的格式的规定(旋律、节奏、文字、音韵结构)——“填词”

词题是词的主要内容的集中体现。

流派风格:豪放(苏辛)和婉约(柳永、秦观、李清照)

字数:小令(59以下)中调(59-90)长调(90以上)

段数:单调、双调、三叠、四叠(段落叫阙或片)

柳永——原名三变,字耆卿,官至屯田员外郎,世称“柳七”“柳屯田”。

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

由于他的生活环境及其他各方面的条件,成为以描写城市风貌见长的婉约派代表词人。他的作品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很广,“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

柳永的父亲、叔叔、哥哥三接、三复都是进士,连儿子、侄子都是。柳永本人却仕途坎坷,年近半百方才进士出身。曾授屯田员外郎,又称柳屯田。词作极佳,流传甚广。其作品仅《乐章集》一卷流传至今。描写羁旅穷愁的,如《雨霖铃》、《八声甘州》,以严肃的态度,唱出不忍的离别,难收的归思,极富感染力。

柳永一生都在烟花柳巷里亲热唱和,大部分的词诞生在笙歌乐舞之中,当时歌妓们的心声是:“不愿君王召,愿得柳七叫;不愿千黄金,愿得柳七心;不愿神仙见,愿识柳七面。”柳永晚年穷愁潦倒,死时一贫如洗,是他的歌妓姐妹们集资营葬。死后亦无亲族祭奠,每年清明节,歌妓都相约赴其坟地祭扫,并相沿成习,称之“吊柳七”或“吊柳会”。 奉旨填词柳三变:柳永《鹤冲天》中有“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句,北宋仁宗曾批评他:“此人好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且填词去。”,将名字抹去。柳永自称:“奉旨填词。” (表面上看,柳永对功名利禄不无鄙视,很有点叛逆精神。其实这只是失望之后的牢骚话,骨子里还是忘不了功名,他在《如鱼水》中一方面说“浮名利,拟拚休。是非莫挂心头。”另一方面却又自我安慰说“富贵岂由人,时会高志须酬”。因此,他在科场初次失利后不久,就重整旗鼓,再战科场。仁宗初年的再试,考试成绩本已过关,但由于《鹤冲天》词传到禁中,上达宸听。等到临轩放榜时,仁宗以《鹤冲天》词为口实,说柳永政治上不合格,就把他给黜落了,并批示:“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再度的失败,柳永真的有些愤怒了,他干脆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从此无所顾忌地纵游妓馆酒楼之间,致力于民间新声和词的艺术创作。官场上的不幸,反倒成全了才子词人柳永,使他的艺术天赋在词的创作领域得到充分的发挥。当时教坊乐工和歌姬每得新腔新调,都请求柳永为之填词,然后才能传世,得到听众的认同。柳永创作的新声曲子词,有很多是跟教坊乐工、歌妓合作的结果。)

雨霖铃——“雨淋铃”在安史之乱中,唐明皇颠沛流离,苦不堪言。他曾在蜀地栈道中遇雨闻铃声,百感交集,他悼念贵妃,不由悲从心来,痛不欲生,因而作了《雨霖铃》曲。后来《雨霖铃》成了词牌。白居易“夜雨闻铃肠断声”。

写作背景——离开都城汴京(河南开封)时与一位红颜知己离别的情景。

婉约词派“四大名家”——“

闺语”——李清照 “别恨”——晏殊 “情长”——柳永 “愁宗”——李煜

三、美读词作

1、自由诵读

2、朗读小组点名其他小组成员诵读,并作点评、指导和范读

四、整体感知

问1:读完本词你有什么感受?

答:哀伤、悲惋之美。(师:婉约词中的经典之作很多都带给人这种感受,对吗?) 问2:本词只有词牌而没有题目,你能否为它起一个题目?(可从文本中找词语) 答:“伤离别”“离别苦”“别佳人”“长亭别”等。

问3:围绕"离别"写了哪几个层次的内容?划分依据是什么? 答: 离别前——环境衬托 时

间 离别中——描写情态

离别后——刻画心理

问4:你认为应该从哪些方面欣赏一首词?

答:意象意境、思想感情、艺术手法(板书)

五、鉴赏分析

1、谁感意象美?

(1)词中意象有哪些?请找出来。

(寒蝉 长亭 骤雨 兰舟 烟波 暮霭 楚天 酒 杨柳 晓风 残月)

(2)这些意象中哪些是具有典型性和普遍性的?(小组展示搜集成果并解读)

蝉——(郁达夫《故都的秋》“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

元代卢挚《沉醉东风 重九》:“冷清清暮秋时候。衰柳寒蝉一 片愁,谁肯 教白衣送酒?”

宋代晏几道《采桑子》:“一寸愁心,日日寒蝉夜夜砧。”

陶渊明《己酉岁九月九日》) “ 哀蝉无留响,丛雁鸣云霄。”

补充:“高蝉多远韵,茂树有余音”(宋 朱熹《南安道中》) “得饮玄天露,何辞高柳寒”(南朝陈·刘删《咏蝉诗》)

“饮露身何洁,吟风韵更长”(唐·戴叔伦《画蝉》)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借秋风。”(唐

长亭——秦汉时期便开始在道旁设亭,供旅客休憩或送别饯行之用。“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送别场所,成为离愁别绪的象征。

李白《菩萨蛮》:“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弘一法师李叔同《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雨——或喜或悲之情。

杜甫《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

山孤。”

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白居易《上阳白发人》:“耿耿残灯背壁影,萧萧暗雨打窗声。”

杨柳——与“留”谐音。折柳送别乃习俗(唐代尤盛“年年柳色,霸陵伤别”)。 《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菲菲。”

王之涣《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孤城一片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折杨柳》曲)

李白《春夜洛阳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李白《忆秦娥》:“年年柳色,霸桥伤别。

月——伤感愁绪(离别、思念、时光流逝)离合的象征

《琵琶行》:“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苏轼:“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

李煜《乌夜啼》:“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酒——消忧解愁的最好办法。“酒醒”即是“愁醒”。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曹操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白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范仲淹《苏幕遮》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它晚来风急?——李清照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

“醉不成欢惨将别” ——白居易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杜甫

(3)在本词中这些意象有什么作用?请小结一下。(可让上一小组随意选取其他组成员回答并点评)

寒蝉、长亭、骤雨——交代时间、地点、特定环境,渲染凄楚悲凉气氛,烘托出浓重的离愁别绪。

烟波、暮霭、楚天——描绘朦胧、灰暗、迷茫之景,传递出漂泊无依的愁绪。 杨柳岸、晓风、残月——构成凄凉之景,更衬托人之孤寂难耐。

(板书:意象 ——渲染气氛、烘托情思)

2、谁解离别情?

(1)你认为本词中哪句最能体现作者心声?为什么?

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

A、运用什么表达方式?(抒情、议论)

B、你所得知的“自古伤离别”的诗词语句有哪些?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白居易《琵琶行》)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苏轼《江城子》)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

(2)请赏析能体现离别情意的其他语句。(由刚才展示的小组点人回答并点评)

A、“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欲饮无绪,欲留不能,难舍难分(凄楚、无耐)

B、“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a、描述一下此情景

b、“执”(握、牵)比较

c、由此两句你可想到哪些诗句?

“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别有忧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板书:缠绵、哀婉)

【篇五】雨霖铃教学设计《雨霖铃》公开课一等奖教案

【教学目标】 雨霖铃

知识目标

1.了解柳永及其词作风格;

2.了解词牌“雨霖铃”;

3.以读带析,在朗读中体味《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

4.深刻体会《雨霖铃》“虚实结合”的艺术特色。雨霖铃教学设计

能力目标

1.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2.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品读鉴赏词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3.通过理解文句,分析意境,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 1.在朗读中品味这首词的意境; 2.引导学生体味这首词“虚实结合”的艺术特色。 1.引导在了解词作内容的基础上把握诵读技巧; 2.引导学生深刻分析这首词的艺术特色。

诵读法;探究法;点拨法。

【教具准备】PPT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清赵翼有诗:“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唐诗过后是宋词,好诗在唐代已被诗人

们写尽了,于是宋人就另辟蹊径,使词这种文学形式趋于完善、臻于完美,达到了空前的繁

荣,使宋词成为我国文化宝库中又一颗璀璨的明珠。

宋词的风格比较

豪放派: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气象宏大意境雄浑,抒发豪情壮志。(苏轼 辛弃疾)雨霖铃教学设计

婉约派:题材狭窄,多抒情,婉约缠绵细腻,语言含蓄, 多写个人遭遇或者男女恋情。(柳永 李

清照) 二、作者简介:

柳永 (约980--约1053年),福建崇安人,原名三变,排行第七,世称柳七。少年时到

汴京应试,狂放不羁,由于擅长词曲,熟悉了许多歌妓,经常流连于秦楼楚馆,为她们填词

作曲,表现了一种浪子作风。柳永因了这举第不进倍受打击,之后在汴京、苏州、杭州一带

过着流浪的生活。54岁方考取进士,做过几任小官。晚年客死襄阳,家无余财,群妓合金

葬之南门外 。

柳永才情卓著,但一生仕途坎坷,在北宋著名词人中,他的官位最低,但在词史上却占

有重要地位。他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者,也是第一个大量写作慢词的词人。

他的词在当时便为人传唱,据说“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柳永在与歌妓一起生活

中得到了感情上的慰藉,同时他深深了解歌伎们的生活,同情她们的不幸遭遇。所以他的作

品,很多是反映同她们在一起的悲欢离合,感情真挚。《雨霖铃》便是其中的一首,这首词

写的是他离开都城汴京时与一位红颜知已缠绵悱恻、哀婉动人的别离情景。(板书:雨霖铃 柳

永)

三、词牌由来:马嵬兵变后,杨贵妃缢死,在平定叛乱之后,玄宗北还,一路戚雨沥

沥,风雨吹打在皇鸾的金铃上。唐玄宗听闻铃声而思念杨贵妃,故作此曲。曲调自身就具有

哀伤的成分。 四、鉴赏分析:诵读词篇,感知课文。(朗读时请注意字音、停顿、情感)

1、学生朗读,专家朗诵,齐声朗读,并请用通俗的语言翻译这首词。 秋后的知了叫得是那样地凄凉悲切,面对着长亭,正是傍晚时候,一

阵急雨刚刚停歇。在汴京城门外饯行的帐蓬里喝着酒,没有好心绪,正在依依不舍的时候,船夫已催着出发。握着手互相凝望,满眼泪花,

直到最后也无言相对,千言万语都噎在喉间说不出来。想到这回去南

方,这一程又一程,千里迢迢,一片烟波,那夜雾沉沉的楚地天空竟是一望无边。 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最伤心的是离别,更何况又逢这冷落凄凉的秋

天,这离愁哪能经受得了!谁知我今夜酒醒时身在何处?怕是只有在杨柳岸边,对着凄冷的晨风和黎明的残月了。这一去长年相别,(相爱的人不在一起,)我料想即使遇到好天气、好风景,也如同虚设。

纵然我有满腹的情意,又再同谁去诉说呢? 2、内容把握

上片:离别时的依依不舍 下片:离别后的孤寂伤感 (板书)

3、分析鉴赏(关键词:意象 意境 修辞 表现手法 情景关系)

①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板书:寒蝉-悲凉,长亭-离别,骤雨-凄冷,

烘托浓重的凄凉气氛,奠定全词伤感的基调)

关键词:意象 特点 作用

赏析——A寒蝉:秋后的蝉是活不了多久的,一番秋雨之后,蝉儿便剩下几声若断若续

的哀鸣了。因此,寒蝉就成了悲凉的代名词。B长亭:休息和告别之所 C骤雨:凄冷(身

心)

在深秋时节的一个黄昏,阵雨刚停,一对恋人到长亭告别。这里不仅交代了时间、地点,

而且就所闻所见烘托出一种浓重的凄凉气氛。耳边是秋蝉凄切的鸣叫,眼前是令人黯然伤神

的暮雨黄昏。这里所写的景象中已暗含了词人的感情,而又同时为下片“冷落清秋节”的概

括埋下伏笔。“骤雨初歇”四个字意味着马上就要起行,自然地引出下面对临别时矛盾复杂

心情的描写:“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②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板书:无绪:饱含别离的苦涩;催发:

浸透留恋的深情。)

关键词:写实笔法 矛盾之处 情感

赏析——词人以写实笔法刻画了典型环境与典型心理:一边是留恋情浓,一边是兰舟催

发,这样的矛盾冲突何其尖锐!无绪:饱含别离的苦涩;催发:浸透留恋的深情。

“都门帐饮”,是指在京都的城门外设帐置酒送别。从这句看,这首词很可能是作者离

开汴京南去,跟恋人话别时所写。依恋不舍却又不得不分离,因而也没有了心绪;可这时候,

兰舟无情,正在催人出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板书:执手相看,无语凝噎——白描,柔情蜜

意)

关键词:表现手法 表现情感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赏析——既然欲饮无绪,欲留不能,这时,纵有千言万语也说不出口,只有泪眼相对,

执手告别罢了,满腹哀伤情,尽在不言中。这是柔情蜜意的流露,是情感集中的表现。

这两句通过白描的手法,让我们看到了哀婉缠绵、无比依恋、难舍难分的离别场景。临

别之际,一对恋人该有千言万语要倾诉、叮嘱,可是手拉着手,泪眼朦胧,你看着我,我看

着你,却连一句话也说不出来。无言胜过有言,正因为气结声阻,就更能见出内心的悲伤。

课堂活动:此时无声胜有声,说是“无语”,其实有千言万语。柳永和恋人“相顾无言,

惟有泪千行”,悲痛得说不出话来。你能试着代他说两句吗?请展开想象替永哥说出心里话,

和大家分享。

参考:“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娘子,我这一去

不知何年何月才能得还再见到娘子,望你我各自保重!”

④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板书 :烟波暮霭楚天—迷蒙辽阔,反衬孤寂)

关键词:意象 特点 表现手法 情感

赏析——“念去去”道出了凝噎在喉的内心独白。采用了借景抒情,以 虚景写实情的手法。借用想象之景,浩渺的烟波,沉重的暮霭,望不到边际的楚天,营造了一种迷蒙辽阔的意境。含蓄深沉地表现了词人分别后抑郁难舍、孤独寂寞的感情。

这三句以景写情,寓情于景。一个“念”字领起,说明下面所写的景象只是一种虚写,

而不是眼前的实景。但虚中见实,由推想的情景中更能表现出一对离人此刻的思绪和心境。

重复“去”字,表明行程很远。“念”字的主语是谁?词里没有交代。从感情来看,应该包括

行者和送行者两个方面。分别以后,前去便是楚天辽阔,烟波无际,行人就要消失在烟笼雾

罩、广漠空旷的尽处了。

课堂活动:此处一别,此人以后的生活如同在黑暗中前行,前途不定,空有壮阔的楚天

却不知走向何方。当词人感到无尽渺茫、无限伤悲的时候,请用一句古诗来劝慰他。

参考:“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两情若是长

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人有悲欢离合。。。千里共婵娟”“天涯何处无芳草,何必只在青楼

找”

⑤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主题:伤离别 词眼)

关键词:主题景情关系 (一切景语皆情语)

赏析:这三句,由个人的离别之苦而推及于一般离人的思想感情,俯仰古今,在难言的

凄哀中去深沉地思索人们普遍的感情体验。可是跟苏轼在著名的中秋词中“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的超旷态度不同,词人越是把个人悲苦的离情放到历史发展的

广阔时空中来咀嚼,就越加陷入深沉的感伤之中,并让读者越发感受到那沉重感情的分量。

“冷落清秋节”,照应到上头三句,使得情景交融,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酒-愁苦,柳-寂寥,风-清冷,月-破碎——虚

写,烘托孤寂惆怅的心境)

关键词:意象 象征含义 表现手法 情感

赏析——想象画面:一舟临岸,词人酒醒梦回,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

高挂梢头。

有人盛赞“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是千古名句,你同意吗?为什么?

此句最妙就在于词人能寓情于景,借景抒情 。词人把古代意象中最能触动离愁的四件事物:酒、杨柳、晓风、月影集中渲染成一幅凄清孤寂的画面,用酒的愁苦、柳的寂寥、晓风的清冷、残月的破碎来烘托离人形只影单、孤寂惆怅的心境。词人以风之凉,月之残透露离情别

绪,抒情含蓄,的确应为千古名句。

这两句被称为“古今俊语”。“酒醒”二字和上片“都门帐饮无绪”遥相呼应,使人将酒

醒后的情景同前面送别时的情景自然地联系起来。妙在词人不写情而写景,寓情于景中。他

不直接说自己酒醒之后如何寂寞孤凄,只是拈出在飘流的孤舟中所见所感的三种物象:岸边

的杨柳,黎明时的冷风,空中的残月,心中那种凄哀悲苦的感情便充分地表现出来了。

柳——

古人有折柳送行的风俗。折柳赠人是希望对方留下来。离别的人一见杨柳,就会想起离别

时依依不舍的场面,心中就会涌起一缕缕离愁。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首开了咏柳寄情借柳伤别的先河

“一丝柳,一寸柔情”, ——《诗经》

年年柳色,灞陵伤别。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 ---李白·忆秦娥

闲愁最苦,休去倚危阑,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周紫芝.踏莎行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垂柳万条丝,春来织别离”。

这些都是大家所熟知的以柳衬情的名句。柳——留。

月——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月是离合的象征,何况是残缺不全的月,最易引起词人的愁思。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 —苏轼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望月怀远 张九龄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杜甫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琵琶行》

酒——

高兴时杜甫说:“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感慨时曹操说:“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惜别时王维说:“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愁时李白说:“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孤独时李白说:“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思念时苏轼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哀伤时李清照说:“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酒——愁 酒醒——愁来

离人借酒消愁,但举杯消愁愁更愁,帐饮时已然无绪,更何况酒醒之后?此时,前晚“执手相看泪眼”的景象依然鲜明在心,而如今却是形影相吊,前路“千里烟波”不知所终,只能离爱人越行越远,可想而知词人的心情。

⑦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虚写)

关键词:表现手法

赏析:这两句更推开去,愈想愈远,愈远愈悲。和心爱的人长期分离,再好的时光,再美的景色,也没有心思去欣赏领受了。(失去你,再美的风景也是暗淡无光)

⑧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关键词:收束全词 情感

赏析 :这两句照应到上片“执手相看”两句,离别时是千言万语说不出,离别后是千种风无处说,这就在眼前与将来、现实与推想的对比中,把真挚深沉的情爱和凄苦难言的相思,表现得更加充分,在感情发展的高潮中收束全词。

⑨小结:

这首词以秋景写离情,情景交融;在表现上,以时间发展为序,虚实相生,层层递进,一气呵成;语言自然明畅,不尚雕琢,以白描取胜,确实表现了一种“清和朗畅”,“意致绵密”(黄蓼园语)和“秀淡幽绝”(周济语)的风格特色。

五、概括艺术特色:

(1)、借景抒情

寒蝉、长亭、骤雨、兰舟、杨柳、晓风、残月、烟波、暮霭、楚天

(2)虚实结合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描写了离别时凄清的环境和两人难舍难分的情景,写的是 现实之景,是实写。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沈沈楚天阔。”“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是想象中的别后所见景象和凄清孤寂的生活情景,是想象之景,是虚写。

本诗虚实结合,丰富了诗歌离别的内容,拓展了诗歌凄清的意境,渲染和强化了诗歌词人与恋人离别时的伤感,孤独,无奈的感情。

六、拓展应用:诗词本是一家,那么大家能不能选取《雨霖铃》中的意象,把这首词改写成诗呢?试试看吧!

别佳人

帐饮都门外,相望兰亭边。凝噎留意处,执手望泪眼。

晓风杨柳岸,良景徒虚年。纵有千番情,更与何人言。

长亭别

寒蝉凄切骤雨歇,执手相望语凝噎。

杨柳晓风残月夜,那堪冷落清秋节。

课堂小结:一曲雨霖铃,千古离别情。

忆柳永

忍把浮名换浅唱,只为儿女道情长。

烟花巷陌君常在,倚翠偎红平生畅。

奉旨填词无冕王,井水歌罢美名扬。

多情最是雨霖铃,至今怀念柳七郎。 七、布置作业:

阅读柳永的《蝶恋花》,思考作者选取了哪些意象,营造出什么样的意境,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在此基础上写一段不少于300字的鉴赏短文。

拓展阅读:蝶恋花 柳永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一首表现刻骨铭心的相思相恋的情歌;

一个对爱情坚贞执著、无怨无悔、矢志不移的有情郎。

【篇六】雨霖铃教学设计《雨霖铃》教学设计 【篇七】雨霖铃教学设计雨霖铃公开课教案

《雨霖铃》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柳永及其词作风格;

2.了解词牌“雨霖铃”;

3.以读带析,在朗读中体味《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

4.深刻体会《雨霖铃》“点染”的艺术特色。

二、教学重点

1.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2.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品读鉴赏词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3.通过理解文句,分析意境,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

1.引导在了解词作内容的基础上把握诵读技巧;

2.引导学生深刻分析这首词的艺术特色。

四、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重点

1.在朗读中品味这首词的意境;

2.引导学生体味这首词“点染”的艺术特色。

二、教学方法:诵读法;探究法;点拨法。

三、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这是燕太子丹在易水河边送别荆轲去刺杀秦王时,荆轲高歌而去时所唱。

“渭城朝雨裛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是王维与友人送别时的情景。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这是许浑在宣城谢公亭送别友人后写的诗。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我们的生活总是充满了别离的苦痛。可这苦痛倒触发了诗人的诗情,他们用诗词歌赋来倾诉咏叹他们的离愁别绪。透过这些诗词,我们可以想见朋友分别时的悲楚,夫妻天各一方的哀怨,母亲呆望游子归家的泪眼愁眉,我们可以体悟到“黯然消魂者,唯别而已矣”的至理。

今天我们再次轻轻叩开古典诗词的门扉,不经意间就会发现生命在演绎着悲欢与离合,一个个泪眼婆娑的丽姿和一个个凄婉缠绵的动人故事。现在我们就来欣赏这首别离诗,感受别离诗的千种风情,它就是柳永的《雨霖铃》。

(二).词牌简介

《雨霖铃》,唐玄宗时教坊大曲名,后用为词调。作者在倾诉难以割舍的离愁中,同时也抒发了生平遭遇不幸的感慨,所以深感前途黯然无色。通篇层层铺叙,上下阕通过衬托、点染,浑成一片。写景抒情都用白描,形容尽致。

(三).柳永简介

柳永,原名三变,字耆卿。仁宗景祐元年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他通晓乐律,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是以描写城市风貌见长的婉约派代表词人。 柳永对北宋词的发展有重要的贡献和影响,对后来的说唱文学和戏曲也有很大影响。柳词在宋元时期流传最广,相传当时“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

柳永才情卓著,但一生仕途坎坷不济,更多的时日跟歌妓们一起过着依红偎翠、浅酌低唱的生活。他深深了解这些歌妓们的生活,深切同情她们的不幸遭遇。在他的作品中,很多是反映和她们在一起的悲欢离合。《雨霖铃》便是其中为世人所传诵的一首,被称为“宋金十大曲之一”。

本词写的是他离开都城汴京时与一位红颜知己缠绵悱恻、哀婉动人的别离情景。

(四).诵读指导

1.聆听录音,注意读音、停顿。

2.整体感知

秋后的蝉叫得是那样地凄凉而急促,面对着长亭,正是傍晚时分,一阵急雨刚停住。在京都城外设帐饯别,却没有畅饮的心绪,正在依依不舍的时候,船上的人已催着出发。握着手互相瞧着,满眼泪花,直到最后也无言相对,千言万语都噎在喉间说不出来。想到这回去南方,这一程又一程,千里迢迢,一片烟波,那夜雾沉沉的楚地天空竟是一望无边。

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最伤心的是离别,更何况又逢这萧瑟冷落的秋季,这离愁哪能经受得了!谁知我今夜酒醒时身在何处?怕是只有杨柳岸边,面对凄厉的晨风和黎明的残月了。这一去长年相别,(相爱的人不在一起),我料想即使遇到好天气、好风景,也如同虚设。即使有满腹的情意,又再同谁去诉说呢?

第二课时

一、教学重点

1.在朗读中品味这首词的意境;

2.引导学生体味这首词“点染”的艺术特色。

二、教学方法:探究法。

三、教学过程

(一)1.听了这首歌,你有什么感受?本词感情基调是怎样的?

(明确:浓情厚意从低徊婉转、一唱三叹的旋律里汩汩而出,离愁别恨也从悱恻动人、缠绵哀怨的诗意里幽幽而泻。)

(二).这首词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明确:在萧瑟的秋天里,词人和他的红颜知己伤心地告别)

(三).词中哪句话最能体现这个内容呢?

(明确: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这首词就是在冷落清秋的景色中抒发他离别的伤感之情。)

(四).词句鉴赏

(1)分析上阕的情与景的关系,重点鉴赏情景交融、融情于景的表现手法。

1、教师:写景抒情诗的最大特点是“情景交融”,俗话说“相见时难别亦难”,在作者笔下,一景一物,一举手一投足,无不饱含着离别的无奈和伤感。大家讨论几分钟,试以上片为例,说说作者是如何通过写景(选择什么意象)来准确传情的。同时,作者在人物形象上也进行了细腻的刻画,试举例说说。

2、学生分小组讨论。

3、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板书:

意象:蝉、长亭、雨、兰舟、烟波、暮霭

作用:渲染凄清意境,烘托人物感情。

4、教师点拨名句,深化学生理解,重点从朗读的角度分析(视学生掌握情况决定详略分析):

例一:“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开首三句,简单看,只是交代送别的时间、地点,然而细心留意,景物特点:“蝉”是“寒”的,特指是秋后的蝉,秋有萧索感爱,而蝉在凄凉急促地鸣叫,傍晚时分让人有落寞之感,更兼雨后带凉意。再看词人,一个“对”让我们联想到他的动作可能是“呆”对着长亭。这样,这里的景已不是单纯的景物。一阵骤雨过后,景色特别鲜明刺眼,周围都是凄切的蝉声,又正是暮色苍茫时分,对着这送别的长亭,这是多么动人愁思的境界呵!可见这里侧重的是在酿造一种足以触动离情别绪的气氛,先给人一种无可奈何的

感受,打下情感的基础,以增强下面抒写情事的真实性和感染力。这句要读得凄凉、落寞。

例二:“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两句是实写不忍别离又不能不别的情况。“都门”是指汴京门外。“帐饮”是说搭起帐篷请行人吃酒,古人离别饯行离不开酒。“无绪”是当时心绪非常不安,不知所措的表现。这六个字明显地写出地点、动作和情绪,是高度压缩的精练的写法。“留恋处,兰舟催发”,是说正在留恋不舍的当儿,舟子已经催促他出发了。从“催发”中可以看出他们多么依依不舍。从这种依依不舍的情况中也可以更清楚的看出上句的“无绪”是已经达到了“黯然魂销”的程度。这里要读得泪眼朦胧,难以割舍,不忍放手。

例三:“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进一步刻画两人难舍难分的形象。在这时候,真是纵有千言万语也给喉咙噎住说不出口了。只有紧握着手,泪眼相对而已。这一形象的刻画,看来似很简单,实则是情感的集中表现,是很真挚动人的。这句要读得“哽咽”欲哭,欲言又止。

例四:“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想到从此天各一方,心情更加暗淡,移情入景,水色天光便披上了阴影。这句要读出苍茫、孤独味来。

5、学生深情背诵上片。

(2)学习下片,重点鉴赏典型诗歌意象。

1、教师引入:下片字字珠矶,句句含情,很多句子很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同样是写景但下片词人写到了一些中国古典诗歌中常见的典型意象,如酒、柳、风、月,这些意象给你什么样的联想呢?请同学们结合之前所学,讨论3分钟,谈谈看法。

2、学生代表发言,其他同学补充。教师边板书:

典型意象:酒、柳、风、月

明确:

1、“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多情自古伤离别”是“点”,先说出离别之苦自古如此,紧接着就用“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来渲染自己的离别之苦是超越了古今所有人的。

2、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酒醒何处”写出了离别之苦,用杨柳岸、晓风、残月三样意象渲染了一种更加凄清的环境,来烘托在清秋节伤离别的感情,从而让人更加深切地体会到词人的离愁别绪。 作用:先点明,后用景物渲染,烘托感情,使得情与景直接交融,即事言情,情由景生,

抒情与叙事相结合,收到情景相生的效果。

3、“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下面我们就要进入词人想象的别后情景了。请男生一起诵读下阕,让我们感受一下别后的生活。

离别总是令人神伤。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最伤心的是离别,更何况又逢这冷落凄凉的秋天,这离愁哪能经受得了!下片紧承上片的“念”字推展开去,泛论离愁别恨,“伤离别”点明这首词的主旨。再用“更那堪”翻进一层,突出当秋而悲,甚于常情。离愁别绪不断涌上心头,只能借酒消愁,但是酒醒之后又会是何种景象呢?

4、“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被明代词评家贺赏称这一句是“千古俊句”,那么这句俊在哪里呢?(四人一组讨论,品读)提示:切入点:什么时候看到的景象?哪些景象?

——俊在:

(1)“杨柳岸”、“晓风”、“残月”三个典型意象组合在一起,引起读者无尽的想象和遐思。寓情于景,融情入景,意在言外。“杨柳”、“风”、“月”这些本是自然界的景物,不少文人曾予以特殊意义,从《诗经》开始,“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就首开了咏柳寄情借柳伤别的先河。天下千树万树,“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 刘禹锡《杨柳枝词》),“杨柳”成了送别的象征,古人往往于黎明时分踏上征程,送别也是在这个时候,韦庄就有“惆怅晓莺残月”(《荷叶杯》)的诗句,因而“晓风残月”更见依依惜别之情。作者把杨柳、风、残月这三件最能触动离愁的事物集中成为一幅鲜明的画面。这样一幅凄清的画面会使离人勾起对往事的回忆,深感眼前的孤寂、落寞,并渴望再次团聚,言外之意无穷。

(2)这幅画面又是出现在一个特定时刻里——“酒醒”之后。句中的“醒”字,更提醒了两个世界的存在——一个过去沉醉的熟悉;一个醒后对面的陌生。离人饮酒,为的是消愁,然而“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白诗句),更何况是在“酒醒”之后!试想,柳永此时不过是他离开心爱的人的第二天早晨,“执手相看泪眼”的图景依然鲜明地留在心上,面对着眼前的凄清景象,而前路是“千里烟波”,他还要继续前行,离自己心爱的人更远,真是“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欧阳修词句)啊!

(六)连绵不断的愁包围着词人,词人日后的生活将是“此去经年,应试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这两句历来被评为“余恨无穷,余味不尽”,你有没有体会到这不尽的余味?请谈谈你的感受。

——学生谈感受。

【篇八】雨霖铃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雨霖铃》

教案《雨霖铃》

教案《雨霖铃》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柳永及其词作风格;

2.了解词牌雨霖铃;

3.以读带析,在朗读中体味《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

4.深刻体会《雨霖铃》点染的艺术特色。

能力目标

1.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2.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品读鉴赏词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3.通过理解文句,分析意境,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1.在朗读中品味这首词的意境;

2.引导学生体味这首词点染的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

1.引导在了解词作内容的基础上把握诵读技巧;

2.引导学生深刻分析这首词的艺术特色。

【教学方法】诵读法;探究法;点拨法。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步骤】

一、新课导入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这是燕太子丹在易水河边送别荆轲去刺杀秦王时,荆轲高歌而去时所唱。

渭城朝雨裛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是王维与友人送别时的情景。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这是许浑在宣城谢公亭送别友人后写的诗。……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我们的生活总是充满了别离的苦痛。可这苦痛倒触发了诗人的诗情,他们用诗词歌赋来倾诉咏叹他们的离愁别绪。透过这些诗词,我们可以想见朋友分别时的悲楚,夫妻天各一方的哀怨,母亲呆望游子归家的泪眼愁眉,我们可以体悟到黯然消魂者,唯别而已矣的至理。

今天我们再次轻轻叩开古典诗词的门扉,不经意间就会发现生命在演绎着悲欢与离合,一个个泪眼婆娑的丽姿和一个个凄婉缠绵的动人故事。现在我们就来欣赏这首别离诗,感受别离诗的千种风情,它就是柳永的《雨霖铃》。

二.词牌简介

《雨霖铃》,唐玄宗时教坊大曲名,后用为词调。在倾诉难以割舍的离愁中,同时也抒发了生平遭遇不幸的感慨,所以深感前途黯然无色。通篇层层铺叙,上下阕通过衬托、点染,浑成一片。写景抒情都用白描,形容尽致。

三.柳永简介

柳永,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是以描写城市风貌见长的婉约派代表词人。

柳永对北宋词的发展有重要的贡献和影响,对后来的说唱文学和戏曲也有很大影响。柳词在宋元时期流传最广,相传当时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

柳永才情卓著,但一生仕途坎坷不济,更多的时日跟歌妓们一起过着依红偎翠、浅酌低唱的生活。他深深了解这些歌妓们的生活,深切同情她们的不幸遭遇。在他的作品中,很多是反映和她们在一起的悲欢离合。《雨霖铃》便是其中为世人所传诵的一首,被称为宋金十大曲之一。

本词写的是他离开都城汴京时与一位红颜知己缠绵悱恻、哀婉动人的别离情景。

四.诵读指导

1.聆听录音,注意读音、停顿。雨霖铃教学设计

2.选学生代表朗读,另外的学生进行评点。

3. 教师指导

寒蝉凄切——凄字要读得长,切字要短促,要读出词的凄切情感

竟无语凝噎——要稍重、稍停,并读出哽咽之声、冷涩之感(人物情感的高潮) 念去去——要稍重、稍停,拖音(领起字)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何处要读出疑问语气,杨柳岸晓风残月应一景一顿,声断气不断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要稍重、稍停,拖音(领起字)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要稍重、稍停,拖音(领起字)

4.再请学生试读

五.整体感知

1.本词感情基调是怎样的?

明确:浓情厚意从低徊婉、一唱三叹的旋律里汩汩而出,离愁别恨也从悱恻动人、缠绵哀怨的诗意里幽幽而泻。

2.这首词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明确:在萧瑟的秋天里,词人和他的红颜知己伤心地告别。

3.词中哪句话最能体现这个内容呢?

明确: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这首词就是在冷落清秋的景色中抒发他离别的伤感之情。

六、词句鉴赏

(一)分析上阕的情与景的关系,重点鉴赏情景交融、融情于景的表现手法。

1、教师:写景抒情诗的最大特点是情景交融,俗话说相见时难别亦难,在笔下,一景一物,一举手一投足,无不饱含着离别的无奈和伤感。大家讨论几分钟,试以上片为例,说说是如何通过写景(选择什么意象)来准确传情的。同时,在人物形象上也进行了细腻的刻画,试举例说说。

2、学生分小组讨论。

3、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板书:

意象:蝉、长亭、雨、兰舟、烟波、暮霭

作用:渲染凄清意境,烘托人物感情。

4、教师点拨名句,深化学生理解,重点从朗读的角度分析(视学生掌握情况决定详略分析):

例一: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开首三句,简单看,只是交代送别的时间、地点,然而细心留意,景物特点:蝉是寒的,特指是秋后的蝉,秋有萧索感爱,而蝉在凄凉急促地鸣叫,傍晚时分让人有落寞之感,更兼雨后带凉意。再看词人,一个对让我们联想到他的动作可能是呆对着长亭。这样,这里的景

已不是单纯的景物。一阵骤雨过后,景色特别鲜明刺眼,周围都是凄切的蝉声,又正是暮色苍茫时分,对着这送别的长亭,这是多么动人愁思的境界呵!可见这里侧重的是在酿造一种足以触动离情别绪的气氛,先给人一种无可奈何的感受,打下情感的基础,以增强下面抒写情事的真实性和感染力。这句要读得凄凉、落寞。

例二: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两句是实写不忍别离又不能不别的情况。都门是指汴京门外。帐饮是说搭起帐篷请行人吃酒,古人离别饯行离不开酒。无绪是当时心绪非常不安,不知所措的表现。这六个字明显地写出地点、动作和情绪,是高度压缩的精练的写法。留恋处,兰舟催发,是说正在留恋不舍的当儿,舟子已经催促他出发了。从催发中可以看出他们多么依依不舍。从这种依依不舍的情况中也可以更清楚的看出上句的无绪是已经达到了黯然魂销的程度。这里要读得泪眼朦胧,难以割舍,不忍放手。雨霖铃教学设计

例三: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进一步刻画两人难舍难分的形象。在这时候,真是纵有千言万语也给喉咙噎住说不出口了。只有紧握着手,泪眼相对而已。这一形象的刻画,看来似很简单,实则是情感的集中表现,是很真挚动人的。这句要读得哽咽欲哭,欲言又止。

例四: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想到从此天各一方,心情更加暗淡,移情入景,水色天光便披上了阴影。这句要读出苍茫、孤独味来。

5、学生背诵上片。

(二)学习下片,重点鉴赏典型诗歌意象。

1、教师引入:下片字字珠矶,句句含情,很多句子很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同样是写景但下片词人写到了一些中国古典诗歌中常见的典型意象,如酒、柳、风、月,这些意象给你什么样的联想呢?请同学们结合之前所学,讨论3分钟,谈谈看法。

2、学生代表发言,其他同学补充。教师边板书:

典型意象:酒、柳、风、月

3、学生点评有关诗歌意象。

关于酒:

常言借酒消愁,酩酊大醉后,把一切苦恼抛诸脑后,依依惜别时,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就痛快地一醉而别。自欺欺人也好,逃避现实也罢,醉翁之意已不在酒了。 喜时——杜甫说: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闻官兵收河南河北》) 哀时——曹操为功业人才而愁,发出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感慨。《短歌行》)

愁时——李白失意官场,说: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苏轼也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李清照思念丈夫时,说:三杯两盏淡酒,怎敌它晚来风急?(《声声慢》)

王维送别元二,说: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送元二使安西》)

关于月: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月是离合的象征,何况是残缺不全的月,最易引起词人的愁思。

《琵琶行》几个地方写到月: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关于风:

古语有云:自古逢秋悲寂寥。秋天是特别让人伤感的季节。晓风轻拂,带来的并不是快

意,而是凉意,凄凉的感觉。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关于柳: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

年年柳色,灞陵送别——李白《忆秦娥》

伤心路边杨柳春,一重折尽一重新。今年还折去年处,不送去年离别人。——施肩吾《折柳枝》

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唐王之涣《送别》 纤纤折杨柳,持此寄情人。一枝何足贵,怜是故园春。—— 张九龄《折杨柳》

柳既是送别的象征物,又是送别的见证人,如今独在旅舟上见柳,怎不惹起满怀离思? 总结:柳有留意,残月西挂,伊人不再,晓风侵人,徒添冷意,借酒消愁愁更愁。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组合了最能触动离愁的景物入词,酿造意境,增添了抒情色彩,渲染了浓烈的气氛,更能展现出微妙的心理活动,挑动读者的心弦。

4、学生自主朗读作品。

七、技法探究

清代文学批评家刘熙载在《艺概》中指出,柳永的词善于运用点染的手法。

其实,点染是画家手法,有些处加点,有些处渲染。这里借来指有些处点明,有些处烘托,点明后用景物来烘托,更有意味。

诗歌中的所谓点,指的是点明情感的内涵;所谓染,指的是用景物来渲染烘托所点明的情感。如:

柳永《雨霖铃》: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先点明离别之情念去去,再用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空阔,三样景物来烘托,衬出远别的离情。

请同学们再在《雨霖铃》里再找出这样的句子,并说说这种写法的作用和效果。 明确:

1、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多情自古伤离别是点,先说出离别之苦自古如此,紧接着就用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来渲染自己的离别之苦是超越了古今所有人的。

2、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酒醒何处写出了离别之苦,用杨柳岸、晓风、残月三样意象渲染了一种更加凄清的环境,来烘托在清秋节伤离别的感情,从而让人更加深切地体会到词人的离愁别绪。

作用:先点明,后用景物渲染,烘托感情,使得情与景直接交融,即事言情,情由景生,抒情与叙事相结合,收到情景相生的效果。

九、作业布置

今天我们赏析了一千年前柳永和他恋人的缠绵离别;其实,离别是没有时空界限的,它会超越历史,跨过江河,不知不觉来到我们身旁。假期结束,要与父母告别;高中毕业,要与同学分别;出差在外,要与亲人离别……同学们,把你最美好的别离留下来,以别离为题,写一篇文章。

【篇九】雨霖铃教学设计《雨霖铃》比赛教学设计

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柳永《雨霖铃》赏析

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柳永《雨霖铃》赏析式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雨霖铃》选自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教材《语文》基础模块下册第六单元,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古诗文欣赏,重在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这首词是柳永抒写离情别绪的千古名篇,既是一首绝好的词,又是一幅优美的画,因此我设计了一节赏析课,引导学生以画入词,把握情景交融和虚实相生的表现手法,感受幽怨伤感的离别之情,培养古诗词的鉴赏能力。

【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中职一年级幼师专业的学生,她们都有古诗词的学习经历,但是对古诗词往往缺乏兴趣,不想学,学了就忘,难以领略古诗词的魅力。不过幼师学生学习音乐、美术,具备一定的审美感受力,喜欢信息化媒体,乐于接受感性的、直观的学习方式,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注重课堂形式的创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目标】

1.诵读品味,感受离别之韵。

2.以画入词,进入离别之境。

3.合作问答,探究艺术手法。

【教学重难点】把握作品情景交融和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

【教学方法】

本文的教学利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课前通过观看教师录制的“微课视频”,完成自主学习。课堂上,师生合作,探究文本。课堂教学主要采用了活动法、诵读法和合作探究法。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准备】

制作PPT课件、录制微课视频、优酷网、班级QQ群

【课前准备】

教师授课在网络,学生自主学习,与文本对话。

上课前一周,教师将课文主要知识点录制成“微课视频”上传到优酷网,将网址链接到班级QQ群论坛,要求学生自主安排时间观看视频,完成学习,根据学习情况填写个人学习任务单。学生组成九个学习小组,完成小组活动任务,并提交小组学习任务单。

学习任务单内容如下:

( )个人学习任务单

第 小组学习任务单

小组成员:

(设计意图:课堂的“翻转”实现了学习的自主化,而学习任务单又起到了很好的调控作用,同时也能帮助教师了解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况,有针对性地设计课堂探究的内容。)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在课堂,师生互动,与文本进行深度对话。

第一环节:你读我听,体味感情。

1.请之前提交朗读音频材料的三名学生在班级展示。

2.学生从节奏、情感等方面对展示的同学进行评价,选出“朗读之星”。

3.“朗读之星”领读,全班一起诵读,体会情感。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学生通过听、评、读,对词的情感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第二环节,你画我评,赏析意境。

1.完成同一内容的小组成员依次展示绘画作品

2.学生以画入词,赏析意境,评选出“最佳作品”。

3.教师总结,明确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结合了学生的专业特长,引导学生以画入词,进入情境,进而了解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第三环节,你问我答,探究手法。

1. 教师呈现学生学习任务单中具有代表性的问题。

2. 学生合作解答问题。

3. 针对学生难以理解的问题教师启发引导,明确虚实相生的表现 手法。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通过合作学习,在平等的氛围中实现师生与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也使课堂真正活起来。)

【课后任务】

1.两星级任务:有感情地背诵;

2.三星级任务:选择合适的音乐配乐背诵;

3.四星级任务:搜集有关“离别”的诗句,发送到班级QQ群。

4.五星级任务:为小组绘画作品写两句或四句诗。

【板书设计】

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感情:缠绵哀怨 伤感低沉

意境:缠绵悱恻 冷落凄清

手法:情景交融 虚实相生

【教学反思】

这一节课的创新之处在于:1.贴近学生专业,以画入词,使古诗词的学习富于乐趣。2.运用翻转课堂,增加了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个性化学习的时间,学生是活动的主体,通过师生之间的互动、合作,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