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缘起


篇一:《研究的缘起》

第一节 研究的缘起

写作教学的问题,实际最终需要回答三个问题:写什么,怎么写,为何写。在夏丐尊先生看来,自古以来,诸多关于写作教学的“金言玉律”,“似乎都只是大同小异的东西,举一可概其余的”,那就是“写什么”与“怎么写”。(夏丐尊.关于国文的学习〔A].夏丐尊。文章讲话「C].湖南教育出版社.2008:107.)当然,第三个问题,就是为何写,因为我们必须要为自己找到一个写作的根由,否则我为何要写?黎锦熙先生曾从课程层面来探讨作文名称的问题,但他认为,“名称上的关系原不甚重要”,而写什么、怎么写、为何写这三个方面才是最直截了当和最重要的,才能决定学生写作的内核与实质,而名称己是其次的其次了。(黎锦熙.国语的作文教学法[A]张鸿荃、李桐华.黎锦熙论语文教育[C].河南教育出版社.1990:156.)其实,考察中学写作课程的优劣问题,也要从整体上关注“写什么”,即写作课程内容怎样,“怎么写”,即中学写作课程如何实施,“为何写”,即中学写作课程价值如何这三个方面。可以说,目前的写作教学,恰好没有很好地或不恰当地回答这三个问题。

1. 1究竟“写什么’,:中学写作课程内容讨论

我国中学写作教学出了问题,于是,研究的关注点都集中到“内容”问题,即写什么的问题,“教什么”“回归什么”的问题,而开的药方大多是“写生活”。在课堂教学层面,明显地表现在以学生生活为核心的课堂写作教学模式,而在具体的操作方面也表现的非常“生活化”—深入生活。这一写作教学追求的目标是:教会学生如何感悟和表现生活,如何做人,以及如何书写人生;而生活成为了“作文教学永不衰竭的生命活力”。

但是,实际上,“写生活”仅仅是“阐述课文的”、“表现生活的”和“处理日常工作和事务的”实际上,中学生在校的“生活”,主要还应是带有学术性质的“实践活动”,而不仅仅是学生的“个人生活”。

在本文看来,“写生活”之所以成为问题,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我国新课程标准语焉不详,且将生活指向了“个人生活”。二是我国历来就有提倡“写生活”的文艺传统。写生活”不是没有“生活”的问题,而是“迷困在生活”中而不知怎样处理生活题材,选取哪些具体的形象等等的问题。

写作教学强调“写生活”,可能带来的最大问题是:忽视阅读的作用。而阅读至少

有两大好处:一是从内容上,阅读可增加写作素材,拓宽我们的视野,提高我们

的认识水平;这实际可以解决课程标准提出的“观察”问题,因为“观察”不仅

仅是个“看”的问题,还是一个认识的问题,而“认识”,还主要靠“阅读”来

提高。二是从形式上,阅读可丰富写作表达需要的图式,尤其是言语图式。

换句话说,研读阅读文本,学会用词陈述事实,就显得很有必要。根据图式理论,如果学生头脑中缺乏与写作有关的图式,缺乏写作完成后“作文是什么样子”图式,写作是难以实现的,——同时,图式是“容易记忆”的“产生式”的知识,因而图式本身就具有很强的发挥功能,因此,图式建构就显得尤为必要,而这个建构,主要指阅读建构。1有研究显示,专家和新手的区别不在于他们所显示的推理的质量,而在于那些与问题有关的丰富的图式和对问题的理解。对中学生而言,因“写生活”而要求学生“走向生活”的作法,仅仅是一种极为有限的“填补”形式,况且,图式“填补”,还主要是言语信息的“填补”。

因此,中学生的学校“生活”,主要还应该是带有学术性质的“实践活动”,或者叫学业活动,而这,就非阅读不可,非读写结合不行。学生写作,不仅仅是反映个人生活的问题,而主要是一个如何学习的问题,如何阅读的问题。比如,读许多主题相关的文章,要求写一篇摘要,或综述,或评论,又比如,为了完成自己的摘要、综述或评论,需要参照其他人写的摘要、综述或评论,还比如,读完《林黛玉进贾府》,老师要求读《红楼梦》,并要求结合全书,写一篇研究林黛玉人物的文章,那更是要不仅认真阅读《红楼梦》,还要查阅大量的有关研究林黛玉的文章。有调查研究显示,“在学校,基于其他文本的写作非常普遍:为了写出自己的文本,学生阅读选定的文本,建立意义”

篇二:《图解五蕴六入十二缘起》

根 三和合缘生触,触缘生受、想、行。

根 识 三和合缘生触,触缘生受、想、行。

根 三和合缘生触,触缘生受、想、行。

境 三和合缘生触,触缘生受、想、行。

法尘(心相)

味尘{不知缘起}.

篇三:《缘起法有两种》

缘起法有两种

吕新国

内容摘要:佛教经论所说的缘起法有两大类:一种是假名缘起法,即凡夫所见闻觉知的一切法,其实质是毕竟空无所有的;一种是甚深缘起法,是佛菩萨后得智如实亲证的实际存在的缘起法,是超越名言的离言境界,凡夫不可见知、不可思议,见到甚深缘起法就是见法见佛的大乘圣者了。

关键词:假名因缘 遍计所执性 甚深缘起 依他起性{不知缘起}.

缘起是佛法的基本理论,佛教经论所说的缘起法可以归结为两大类:一种是假名缘起法,一种是甚深缘起法。用凡夫名言假安立的缘起法是假名缘起法,是凡夫可以见闻觉知的一切法;而圣者如实亲证的实际存在的缘起法,是超越名言的离言境界,凡夫不可见知、不可思议,所以叫做甚深缘起法。

一、假名缘起法

一、诸所有法无非假名。

‚尔时佛告天帝释言:憍尸迦!色乃至识但是假名。……尔时善现语帝释言:憍尸迦!如是如是,如佛所说:诸所有法无非假名。‛(《大般若波罗蜜多经》)[1]‚是一切法但有假名、但有假相而无真实,圣者于中亦不住著但假名相。‛(《大般若波罗蜜多经》)[2]

五蕴就是凡夫所见闻觉知的缘起法,说五蕴只是假名,就是说,凡夫所见闻觉知的缘起法都只不过是些假安立的名言而已,所以龙树菩萨称其为‚假名因缘法‛(《入大乘论》)。[3]{不知缘起}.

二、但有名字故谓为空。

‚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但有名字故谓为空。所以者何?诸法实性,无生无灭无垢无净故。‛(《(大品)摩诃般若波罗蜜经》)[4]

‚如是般若波罗蜜多但有名字,如是名字亦不可得,但依语言假施设有,是故般若波罗蜜多亦无所有实不可得。名字、般若波罗蜜多,如是二法展转相似,同无所有俱不可得。‛(《大般若波罗蜜多经》)[5]

只有个名字的五蕴当然是“无所有实不可得”的,而且这个名字同样也是“但依语言假施设有”,所以名字和五蕴二法(这里指“名”与其所指之“义”)实际上是“同无所有俱不可得”,也就是说,凡夫所见闻觉知的一切法都是毕竟空无所有的。

三、小乘经中方便说有。

《杂阿含经》:“时有生闻婆罗门……白佛言:‘瞿昙!所谓一切有,云何一切有?’佛告生闻婆罗门:‘我今问汝,随意答我。婆罗门!于意云何,眼是有不?’答言:‘是有。沙门瞿昙。’‘色是有不?’答言:‘是有。沙门瞿昙。’‘婆罗门!有色、有眼识、有眼触、有眼触因缘生受,若苦、若乐、不苦不乐不?’答言:‘有。沙门瞿昙。’‘耳、鼻、舌、身、意亦如是说。‛ [6]

这就是说,在小乘经中,十八界——凡夫所见闻觉知的假名缘起法都还是暂时方便说为有的,因为小乘佛法的主要目的在于断烦恼,其主要方法是如实了知人无我,要到小乘学人回小向大时,佛陀才会对其开示法亦无我的大乘般若教法。 这个方便说法的意趣,佛在《解深密经》中作了说明:‚复次胜义生!若诸有情从本已来未种善根、未清净障、未成熟相续、未多修胜解、未能积集福德、智慧二种资粮,我为彼故,依生无自性性宣说诸法,彼闻是已,能于一切缘生行中,随分解了无常无恒是不安隐变坏法已,于一切行心生怖畏、深起厌患,心生怖畏深厌患已,遮止诸恶,于诸恶法能不造作,于诸善法能勤修习,习善因故未种善根能种善根、未清净障能令清净、未成熟相续能令成熟,由此因缘多修胜解,亦多积集福德、智慧二种资粮。‛[7]

对于初学佛法的人,佛是“依生无自性性宣说诸法”,生无自性性就是指依他起性,依他起性是佛菩萨后得智实证的实际存在的真正的缘起法,亦即甚深缘起法,即‚三界所有,唯是一心‛(《大方广佛华严经》)[8]。“依”依他起性,就是依据、根据实际存在的甚深缘起法的性相作用等,而随顺凡夫名言暂时假立一套假名缘起法来方便宣说缘起的道理,为的是让小乘人知道诸行无常、有漏皆苦,善有善报,恶有恶报,鼓励他们断恶修善,以使其能够为将来回小向大走上究竟了义的佛乘,积累必需的福德、智慧二种资粮。

四、大乘经中究竟说无

对已发菩提心的大乘行者,佛陀就在般若经里说出了这种假名缘起法的真相、实相:实际上假名安立的一切法都是毕竟空无所有的。这就是大乘法和小乘法的根本区别,大小乘法共同之处是都承认没有人我,而主要差别就是大乘法又多说了一个法我亦无,由小乘的“法有人无”,变成了大乘的“人法皆空”。人法皆空,就是说凡夫所见闻觉知的一切法空,一切法毕竟不生,一切法毕竟空无所有。

如《大般若波罗蜜多经》说:‚舍利子!我毕竟无所有不可得云何有生,乃至见者亦毕竟无所有不可得云何有生。舍利子!色毕竟无所有不可得云何有生,受想行识亦毕竟无所有不可得云何有生。……舍利子!由此因缘我作是说:如说我等毕竟不生但有假名都无自性。……诸法亦尔毕竟不生但有假名都无自性。‛ [9]

又如《大般若波罗蜜多经》说:‚缘起之法都无自性,若法无自性则无所有。‛[10]再如《大般若波罗蜜多经》说:‚如是诸法皆无自性,若无自性则无所有,若无所有则不可说有合有散。‛ [11]

都是说,如五蕴等凡夫所见闻觉知的假名缘起法是毕竟空无所有、不可得和毕竟无生的。

二、甚深缘起法

一、缘起甚深难见难知

‚所谓缘起,倍复甚深难见。‛(《杂阿含经》)[12]

‚智者之所说,十二缘甚深,难见难识知,唯佛能善觉。‛(《长阿含经》)[13]

‚此缘起极甚深,明亦甚深。阿难!于此缘起不知如真,不见如实,不觉不达故,念彼众生如织机相锁,如蕴蔓草,多有调乱,匆匆喧闹,从此世至彼世、从彼世至此世往来不能出过生死,阿难!是故知此缘起极甚深,明亦甚深。‛(《中阿含经》)[14]

《大般涅槃经》:‚我经中说十二因缘其义甚深,无知无见不可思惟,乃是诸佛菩萨境界,非诸声闻缘觉所及。……一切众生虽与十二因缘共行而不见知。‛ [15]

《中论》:‚无我无我所者能真见诸法,凡夫人以我我所障慧眼故不能见实。‛[16]

这里说到的缘起,显然不是凡夫能够见闻觉知的缘起,而是凡夫甚至声闻缘觉都“无知无见不可思惟”的缘起,是只有实证真实境界的诸佛菩萨才能证见的真实缘起,凡夫正是由于不能见知这种甚深缘起而生死轮回,诸佛菩萨也正是由于能够实证甚深缘起而得觉悟。

二、见缘起即是见法见佛

《佛说稻芉经》:‚佛世尊常说:见十二因缘即是见法,见法即是见佛。……见十二因缘,即是见无上道具足法身。‛[17]

《大般涅槃经》:‚一切众生不能见于十二因缘,是故轮转。……是故我于诸经中说:若有人见十二缘者即是见法,见法者即是见佛。‛ [18]

这里说到的缘起,显然也不是凡夫能够见闻觉知的缘起,而是诸佛菩萨才能证见的甚深缘起,因为见到这种缘起的就是见法见佛的大乘圣者了。

三、甚深缘起就是赖耶缘起

《解深密经》:‚阿陀那识甚深细,一切种子如暴流,我于凡愚不开演,恐彼分别执为我。‛ [19]

《摄大乘论》:‚阿赖耶识亦复如是,异杂能熏之所熏习,于熏习时虽复未有异杂可得,果生染器现前已后,便有异杂无量品类诸法显现。如是缘起于大乘中极细甚深。‛ [20]

《大方广佛华严经》:‚如是甚深阿赖耶识,行相微细究竟边际,唯诸如来、住地菩萨之所通达,愚法声闻及辟支佛、凡夫、外道悉不能知。‛[21]

“阿赖耶识„„缘起于大乘中极细甚深”,“唯诸如来、住地菩萨之所通达,愚法声闻及辟支佛、凡夫、外道悉不能知”,显然赖耶缘起就是甚深缘起。

四、甚深缘起就是心识

甚深缘起法是佛菩萨如实证见的实际存在的真正的缘起法,而这个世界上实际存在就只有心,心外的一切法实际上全都是心中的妄想。如佛所说‚今此三界,唯是心有‛(《大方等大集经贤护分》)。[22]又如《华严经》说‚三界所有,唯是一心‛,即是说,三界中所有的存在,就只是心识而已。当然,这是针对一位有情而言,如果综合而言,那就是“三界唯心”[23],三界之中,仅唯有心。甚深缘起法既是实际存在的缘起法,那就只可能是三界仅有的心识了。

再如《大方广佛华严经》说:‚三界虚妄,但是心作。十二缘分,是皆依心。…… 了达于三界 但从贪心有

知十二因缘 在于一心中……

如是十种观 甚深因缘法‛

三界虚妄,只不过是心作的一场梦幻。十二支缘起,实际上都是依心行而言的。三界所有,唯是一心,因此所谓十二因缘,实际全在一心之中,这就是佛菩萨观见的“甚深因缘法”。

五、甚深缘起才是真正的缘起

篇四:《风水学缘起道德经》

风水学缘起《道德经》

《道德经》即是《老子》。文词古雅、哲理渊深,注家很多,尤有未尽之处。读来朗朗上口,被誉为哲学长诗,若要真正读懂它,确也有其难度。《老子》自述曰:“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不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怀玉。”由此可知,老子之文,另有一翻奥秘,不同于一般文史哲文字。

一、上善若水

《老子》第八章曰:“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上善若水”的“若”字,一般解作“如”字。《说文》曰:“若,择菜也。从艹、从右、右手也”。有选择之意。郭景纯《葬书》曰:“风水之法,得水为上,藏风次之。”风水之法,很鲜明的是将得“水”列为首位。与《老子》“上善若水”之观点一致。《尚书〃洪范》曰:“一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同样是将“水”排在首位。南唐何溥《灵城精义》曰:“龙之性喜乎水,故山夹水为界,得水为佳。”都是将水放在首位。更有“入山寻水口,登穴看明堂”的大端指导,以至发展出风水家各种“水法”的著述。未尝不是“古圣先贤其揆一也”呢!

二、居善地

《老子》曰:“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居善地”排在首位,可知是重点。即是今人说的“风水宝地”。有哪些好处呢?《老子》说:“居善地”则能“心善渊”,心态深广,福至心灵,应事自如。“与善仁”,有与人为善,施舍的慈悲心。“言善信”做事与说话一致,说到做到,人所信任。“政善治”,若是作领导,和从政,管理也会作得很好。“事善能”,即办事也很有工作能力。“动善时”,也是合符时代需要,与时俱进的。“夫唯不争,故无尤”者,即是居善地,而体现了“上善若水”之德性而不与人争的结果,正是风水中得水为上的善地效应。

三、地得一以宁

《老子》第三十九章曰:“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候王得一以为天下贞,其致一也,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发(废),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候王无以贞将恐蹶。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候王自称孤寡不谷,此以贱为本也。非乎?故致数舆无舆,不欲禄禄如玉,珞珞如石。”此章提出“得一”二字,这个“一”字是古人高度概括,用 “数代”方式来形容“道”。很不易理解!《说文》曰:“一,惟初太始,道立

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这里的数代学,是一为天,二为地,三为人,三才具而万物生,万物包括了人造器物在内。曾求己《青囊序》曰:“一生二兮二生三,三生万物是玄关,山管山兮水管水,此是阴阳不待言。”这是风水文献中的名句,就是源于《老子》无疑了。《天玉经》曰:“江东一卦从来吉,八神四个一。江西一卦排龙位,八神四个二。南北八神共一卦,端的应无差。二十四龙管三卦,莫与时师话,忽然知得便通仙,代代鼓骈阗。”这里说“忽然知得便通仙”,可见能“忽然知得”必然是一个简单易明而不复杂的秘密。“鼓骈阗”,是喧哗热闹,车马盈门,上门聘请之众多的描写。《天玉经》是风水经典,也是难于读懂的文章。“江东一卦从来吉,八神四个一”之句中,终结为一个“一”字,同时是“从来吉”,也意味着是有吉无凶,与《老子》“地得一以宁”中的“一”字,是否一致呢?《天玉经》注家不少,难于读懂。多是以天玉注我,而不是我注天玉。多是随文敷衍,难道真是不敢洩漏天机吗?

《青囊序》曰:“先天罗经十二支,后天再分干与维,八干四维辅支位,子母公孙同此推”。罗经二十四山是各家通用的测量山水唯一传承的工具。又说:“二十四山分顺逆,共成四十有八局,五行即在此中分,祖宗却从阴阳出,阳从

左边团团转,阴从右边转相通,有人识得阴阳者,何愁大地不相逢。”可见二十四山是风水应用之本,其它模式是后来风水家的发明。鲜明是用团团转,而不是以九宫飞。

蒋大鸿《地理辨正》,《天玉内传》即《青囊奥语》挨星五行玄空大卦之理,杨公妙用止有一法,更无二门。也不见他对二书方法相同的论证。《青囊奥语》 二十四山分五行,知得荣枯死与生,二十四山的具体名词多有应用。而卦字仅有明倒杖,卦坐阴阳何必想。出现过一次。《天玉经》中卦字出现一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