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里崇拜的人


篇一:《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个自己崇拜的人》

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个自己崇拜的人。他(她)可能是革命前辈、英雄模范、同学、老师、父母等许多人。今天,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下我最崇拜的人——雷锋。 五月的一天,雷锋冒雨要去沈阳,他为了赶早车,早晨5点多就起来,带了几个干馒头就披上雨衣上路了,路上,看见

写一位自己喜欢或崇拜的人习作要求

每个人的心里都有自己喜欢或者崇拜的人。这个人可能是革命前辈、

英雄模范,可能是你的父母、同学、老师,也可能是你从书籍或报刊、电视等媒体中了 解到的人„„用你的笔介绍一下这个人吧。要通过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神态表现人物的特点,要通过具体事例表现人物的品质。

题目解析

1.写最能打动你,让你喜欢或崇拜的人。

2.所写的人要有让你喜欢或崇拜的理由。

3.把人物的特点写清楚,写具体,表达人物的个性和品质。

4.自拟题目。名师在线课堂

一写什么在这个五彩缤纷的世界,我们会遇到很多人,有的人会成为你最好的朋友, 因为你喜欢他;有的人会成为你模仿和学习的榜样,

因为你崇拜他;这些人可能

是你身边的人,也可能是你从书中了解到的人物„

1. 写身边的人

例: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或崇拜的人,有人崇拜名人,有人崇拜伟人,而我崇拜的人是我妈妈。

2.写日常生活中为大家无私奉献的人

例:我崇拜的人既不是什么明星,也不是什么伟人,而是一个小小的微不足

道的清洁工。

3.写从书籍报刊中了解的人例:我最崇拜的人是居里夫人。

居里夫人是法国籍的波兰科学家,

她以自己的勤奋和天赋,在物理学和化学领域,

都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并因此而成为唯一

一位在两个不同学科领域、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著名科学家。

4.写从电影电视中了解到的人

例:有一个人,星辉闪耀,许多人想成为第二个他,却没有他的品格和精神;

许多人疯狂地崇拜他,却并不了解他的本色。我也喜欢他,崇拜他,

但我崇拜的不是他的这些辉煌,而是他在逆境中的坚持,不放弃理想的可贵精神。 他是谁?他就是流行歌坛的王者――周杰伦。

二怎么写

动笔之前对作文的总体设计和构想,是写出一篇好作文的前提条件。

有了好的构想,文章就成功了一半。在你学过的语文课本中,有你取之不尽、

用之不竭的素材。

1.写好文章的开头一般来说,文章开头力求做到“一简二美”

简,就是开篇语言简洁,直入主题;美,就是开头的语言能给人以美感,或文采飞扬,或情趣盎然。

①开门见山式:开头直接点明写作的主题――我最崇拜的一个人。

例:在我熟悉的人中,有很多人都是值得我崇拜的。我最崇拜的是我的父亲。

②引用导入式:引用有关名人名言或歌词、诗句等入题,简洁而有力。

例:“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听到这两句歌词,我就会想起为留守儿童办学的李灵校长,她是“2009

年感动中国的十大人物”之一。她的事迹感动了很多人,她是我最崇拜的人。

③抒情式:通过对人物个性的总体概况,表达出自己对所崇拜的人的敬仰之

情。

例:每次想起妈妈,想起的不只是她对我们的爱,更有她的命运、她的挫折,还有她独特命运下练就的独特性格。如果说此生有人值得我崇拜及敬仰一生的

话,那么这个人就是她――我的妈妈!她的善良热情、她的聪明睿智、她对生活永远抱有的美好幻想,都会让我受益终生。

④运用修辞:如排比式,可使语气酣畅,感情强烈,感染力强。

例:有的人崇拜在足球场上叱咤风云的罗纳尔多;有的人崇拜能弹奏无数美妙乐曲的音乐家贝多芬;有的人崇拜知识渊博的鲁迅;有的人崇拜„„而我却崇拜一位十岁的英国小女孩。

2.最佳模仿写作模板

概括人物特征开开门见山,详写人物事迹{心里崇拜的人}.

结尾:抒发感情,落笔入题事迹产生的影响呼应开头

3.把事情交代清楚

写人物必须写事,要选择人物经历中足以表现个性的典型事例来写。

事例要真实可信,具体而完整。要写清楚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写清楚事情的来龙 去脉。

4.抓住细节把文章写具体,体现出“喜欢或崇拜”写好人物需要掌握常用的描写方法,使笔下的人物形象丰满。在写作过程中,

要从写作需要出发,抓住人物特征,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来描写。

5.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感受写一个人,不但要把这个人写的生动、形象,而且要表达出自己的情感态度,让读者读了文章之后,也能够受到感染。

例:

我崇拜她救了那么多的人!我崇拜她能把课堂的知识用到日常生活中来!

我崇拜她在那么危险的情况下那样沉着、冷静!我崇拜她„„

6.写好文章的结尾①首尾呼应,点明主题

开头:在生活中,我崇拜的人很多,有歌星,

有文人,还有身边的小人物„„但我最崇拜的人是美国《时代周刊》评选出的十大英雄人物之一的海伦•凯勒。

结尾:我崇拜海伦•凯勒,因为她热爱生活,能勇敢地面对困难,尤其具有

顽强的毅力和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海伦•凯勒就是这样一个百折不挠的人,我 永远崇拜她!

②发问结尾法:结尾时以发问的形式(发问或设问)提出问题

例:这位年仅10岁的女孩凭借自己所学的地理知识,准确地预测出海啸的

来临,从而挽救了

100多名游客的生命。

她果敢的行为令人钦佩。

这样的小英雄

难道不值得崇拜吗?{心里崇拜的人}.

③抒发感情

例:妈妈就是有一种神奇的力量,让我健康快乐地成长。妈妈,我爱你,我

要告诉全世界:

“妈妈,我最喜欢您!

优秀例文

外公――我最崇拜的人

开头:概括外公是这样的

,引出下文

对“我”的教育:做人要讲信用

中间:详写外公事迹

对家乡人的态度:随和亲切(详写)

结尾:呼应开头,我崇拜外公

我的外公是绍兴有名的书法家,

他的书法独步江南,

得过许多大奖。

作为他

的外孙女,我除了特别崇拜他的书法以外,更敬佩他为人的品质。

最易模仿的

开头:总括全篇,概括出外公是怎样的人,

“我”崇拜他的原因。

记得有一次,

我答应为一个同学做值日,

可最后忘了,

害得同学挨了老师的

批评,我心里十分难过。外公知道后,就语重心长地对我说:

“做人一定要讲信

用,

信用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

你想一想,

如果你言而无信,{心里崇拜的人}.

那么谁还会相信你{心里崇拜的人}.

呢?谁还会和你做朋友呢?”

最易模仿的人物描写:语言描写表现人物性格。

外公是从乡下出来的书法家,

成名后,

他进了城,

但他总是忘不了乡下的邻

居。

每当过年的时候,

外公的老家总会有一些乡亲来请他写春联,

外公总是

“来

篇二:《从心理学角度看偶像崇拜》

思考“69圣战”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偶像崇拜现象

2010年05月30日 上海世博会Super Junior出席,一位执行任务的武警战士告诉记者,像这样“疯狂”的场面在世博开园以来还是第一次遇到。因为韩国方面当初说给5000张票,在贴吧耸动大量粉丝去世博,结果到了以后只发几百张票,导致粉丝们暴力行动。 出现了打骂武警和志愿者的现象,关键是,他们有人朝武警吐口水,更有甚者脱了自己的衣服说武警非礼。这次事件造成了人员伤亡,虽然很快封锁了消息,但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这件事情很快在网络传开。 有偶像就有崇拜者,即现在经常讲的粉丝(fans)。因此追星现象一直存在着,为何现在追星现象被抬到家喻户晓的地步甚至从娱乐版的小豆腐块变成社会版的头条呢?

我个人认为偶像崇拜并不是完全的有如媒体、大众所说的不可取。相反我认为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崇拜的人,无论是娱乐明星还是历史人物或是自己身边优秀的人。偶像崇拜让我们有所依托,从某种角度上讲我们崇拜的人是我们想要学习和成为的人。即寻找“理想自我”的替代人。

从心理学的角度讲,偶像崇拜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心理现象,特指由于“光环效应”而形成夸大的社会印象和盲目的心理倾向,把个人喜好的人物看得完美无缺,从而导致高度认同、崇尚并伴有情感依恋的一种复杂的心理行为。这种现象在青少年身上尤为明显,是一种特殊群体中的正常现象。但一般来说,这种行为只是青少年特定心理阶段的产物,他们对心目中偶像的崇拜认知与行为从长期而言是不稳定的。

追星是很普遍的现象,那么为什么会追呢,下面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看:

1.寻找“理想自我”的替代人。

青少年阶段是自我认同的时期,总想知道“我是什么人”和“我将向何处去”。许多人不再满足于从父母、老师那里得到教诲和知识,开始独立地思考和生活,他

们渴望自己去选择符合自己兴趣的事。并开始思考自己未来的人生角色,开始对丰富、快乐的生活充满憧憬。但是理想离现实的距离又是如此的遥远,繁重的作业、家长和老师严格的管教使得他们对自己简单、平淡的生活感到不满意。 他们急需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活生生的形象作为自我的代表。他们在公众人物中寻找那些具有自己欣赏特点的人物。这时明星出现在视野中。从这个角度来说,偶像是崇拜者的代言人,是崇拜者的理想自我,也是崇拜者心目中的未来。靓丽的外表、个性化的服饰、潇洒的身姿、代表都市潮流的歌舞……都能成为青少年所喜爱和艳羡的东西。正是通过崇拜偶像,来弥补自己个性或生活上的缺陷,并通过偶像来构建或完善自己的梦想。这种渴求使他们保持了心理上的某种平衡,精神上得到了满足。

偶像也是青少年心目中父母的替代品。青少年在生理上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心理上的发展却远远滞后。由于生理上的发展,他们认为自己已经长大了,希望能够独当一面,渴望摆脱父母的控制。然而,他们有限的生活经验又使他们不能没有父母的帮助,这种矛盾状况使他们感到很苦恼。因此,他们选择崇拜拥有能力、地位和独立的偶像,希望通过偶像崇拜来实现独立自主的目的。某种意义上,这不过是将偶像作为了父母的代替品,让偶像来行使父母对自己的控制。

2.“羊群效应”。

偶像崇拜的另一个原因是来自同龄群体的压力和影响。偶像崇拜可以成为很多中学生业余生活中的重要话题——也就是他们之间最共同的语言之一。在这个独特的圈子里,青少年们与同龄人一起交流、欣赏和评价自己的偶像,使对此一无所知的成人无法加入。并且,成人越是反对他们这样做,他们就越发感到这样做有价值。

3.紧张生活的“调味品”。

沉重的学业负担、激烈的考试竞争、父母“望子成龙”的期盼,使学生们感受到沉重的负荷。而与此同时,我们的学校和社会并没有给中学生提供相应完备的、适合于他们的娱乐活动。在课余的闲暇时间里,追星成为一种在业余生活中和精神上放松自己的有效途径。追星,使竞争的压力减缓,可以暂时卸去沉重的心理负担。大家一起放声大笑。尽情呼喊,可以毫无拘束地喜怒哀乐,在追星时没有优劣之感。与其说他们在追星,不如说是在寻找压力的宣泄。

青少年偶像行为是其特定年龄阶段心理发展的“附属品”,它的产生具有必然性和过渡性(或暂时性)。从性质上讲,更多地表现为心理行为,而不是道德行为。在实际生活中,许多人常常从青少年偶像行为消极的外部表现,从偶像行为与青少年道德发展,及其个性发展的相关性出发,把偶像行为看作一种“纯”品德行为,往往简单粗暴地加以排斥和否定。但是,如果我们把青少年偶像行为放到其发展过程的整体背景上来加以分析,就可以从深层次上把握偶像行为的性质和特点,就比较容易看到偶像崇拜是青少年发展过程中心理矛盾和心理冲突的外部表现形式,是特定年龄阶段的心理反应行为。心理学研究对青少年期有着种种解释和具体描述。诸如“动荡不安”、“充满矛盾”等等。心理学研究认为,青少年期是由儿童向成人过渡的特殊发展阶段,有着既不同于儿童,又不同于成人的心理活动内容。在认知、情感和活动等各个方面都将发生特殊的变化,产生特殊的心理行为反应。诸如情绪波动、自尊下降、叛逆行为,甚至自杀倾向等等。偶像崇拜也是这一系列心理行为过程的一个特殊附属物。正是从这个角度来说,将青少年偶像行为理解为一种“心理行为”较为确切和合理,也有助于在理论上和教育实践中正确对待青少年偶像行为。青少年偶像行为作为一种特殊心理行为,具有必然性和暂时性的特点,是青少年时期内心理矛盾运动的必然产物,是不可避免的。 追星是一种心理需求,青少年大都有自己的青春偶像,每个时代的青少年都会有不同的偶像。当今的青少年,因为身处国泰民安的年代,所以普遍喜欢追逐影视、体育明星。青少年需要树立自我认同感,要学会以自己的实际能力和客观条件去规划未来,塑造自我。

参考文献:

1、《偶像教育:教育理论的新概念》(薛晓阳,扬州大学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研究所讲师)

2、《从“杨丽娟事件”反思媒体作为》(人民网《青年记者》2007年·第9期)

3、《聚焦刘德华杨丽娟事件》(中国日报)

4、《从心理学的角度看“追星”现象》

5、《记者观察:当今“花朵”崇拜谁?》(洛阳晚报)

篇三:《个人崇拜的社会心理学分析》

个人崇拜的社会心理学分析

摘要: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现象的心理学分支。它是对人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规律进行系统研究的科学。这里所说的人,既包括个体也包括群体,而所谓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则是指个体或群体在特定的社会影响所作出的内隐的外显的反应,而个人崇拜主义也属于此范畴。现就广大学生群体的“追星”现象,结合社会心理学相关理论进行研究分析。{心里崇拜的人}.

关键字:个人崇拜 社会 心理学 分析

在现当代物质极大化膨胀、信息爆炸的年代,各行各业不断在时代的推动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