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文电影


篇一:《论姜文电影影像风格论文开题报告》

湖 南 涉 外 经 济 学 院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开题报告

学目 浅论姜文电影的影像风格 者 院 业 号 罗姗艳 文法学院 汉语言文学 104305411121470

黄菲蒂{姜文电影}.

二〇一四年三月一日{姜文电影}.

指导教师

湖南涉外经济学院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书

篇二:《姜文的电影》

阳光灿烂的日子(本片被认为是中国电影的历史上最好的电影之一)

影片描述了文革期间马小军、米兰等一群少年在迈向青春时的心理与胜利的躁动。 上世纪70年代初的北京,忙着“闹革命”大人无空理会小孩,加上学校停课无事可做,以军队大院男孩为突出代表的少年人便自找乐子,靠起哄、打架、闹事、拍婆子等方式挥霍过量的荷尔蒙。马小军(夏雨)就是这样的少年,他的嗜好之一是趁别人家无人用万能钥匙将其锁打开,溜进去耍玩一番,正是用这样的方式,少女米兰(宁静)的照片先于其人入了马小军的双眼。通过院里的“头儿”刘忆苦(耿乐),马小军见到了米兰本人,并将其当作梦中情人,然而在米兰眼中,马小军不过是毛孩一个,她中意的人是成熟、稳重、帅气的刘忆苦。自此,马小军迎来五味混杂的青春期生活。

鬼子来了

讲的是一个村子的村民和日本军队发生的故事。同样是中国电影史上不可磨灭的印记,只是其中涉及到的敏感题材让电影禁播。

太阳照常升起(本片是姜文最具个人气息的电影,由于太注重个人符号,使得电影晦涩难懂,但艺术水平仍然很高)

这是一部反映人性欲望之中各种极致境界的电影,它同时具备让人心魂驰荡的梦幻色彩、天才不羁的想象力以及一种趣味盎然的猎奇性。本片以一种梦幻般的表现手法讲述了四个故事。从中传达出了善意、宽容和人的自我尊严。疯狂、死亡、激情、温暖,都以不同的方式在影片中出现。

让子弹飞

最新的 被认为是唯一一部被大众认可的国产大片

篇三:《姜文电影风格》{姜文电影}.

黑色幽默••人生探索·悲剧内涵

绪论

姜文作为导演,迄今为止一共拍摄了四部作品,但是他的独特气质和精神直接作用在影视作品中,让他的电影形成了强烈的个性特征。姜文的诗人气质造就了他的诗电影,他的男性魅力造就了他的性别电影,他的幽默造就了他的黑色幽默电影。其作品的鲜明艺术特色是中国电影界一次成功的探索,并为中国电影今后的发展提供了参考和借鉴。我们说天才与疯子只有一线之隔,姜文跨越这个界限把他和他的电影一并带入经典的行列,为中国电影提供了一个更高的维度,注入了新的活力。

不难看出,他的电影有着特有的创作风格,随处展现出独有的姜氏黑色幽默。姜文电影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展示了对人性的主题探讨、多元化的叙事内容及死亡与生存的哲学意蕴。然而,姜文电影是一种喜剧包裹下的悲剧电影,他所真正展现出来的艺术特征即是悲剧。

正文

姜文是中国电影史上独具特色的个性导演之一,他的作品以独特的叙事方式对事物和事件进行阐释。从影片《阳光灿烂的日

子》、《鬼子来了》、《太阳照常升起》到《让子弹飞》,姜文拒绝了传统的电影叙事模式,以独具特色的手法创造出个性化的电影叙事空间。

看似有着后现代主义特征的姜文电影,在颠覆与建构的同时为影片注入更多的是一种无奈与悲观的情绪,而这种隐藏在轻松嬉笑的画面背后的悲剧色彩。无论是在主题阐释、叙事结构以及哲学意蕴层面上都一直存在。因此,姜文电影在真正意义上可以称之为一种悲剧电影。

一、姜文电影的历史观

历史的个人化。姜文生得早,没有赶上“告别革命”的好日子。从某种意义上说,他是不断革命时代的产儿,却生长在一个告别革命的年代。这个问题是他人格的一部分,他需要一种表达,但他似乎也并没有试图解决这个问题。他只是讲了一个寓言,结尾要靠我们自己来完成。姜文拍摄的四部电影像是描写了一个自己的成长史,从《阳光灿烂的日子》里对青春的回忆,到《鬼子来了》里对人性的思索,以及《太阳照常升起》中梦境中的塑造,直至《让子弹飞》中他想要表达的晚年的落寞,都是发自内心的真实写照。在这四部影片中都依附于姜文颠覆的历史并不断深入对人性的探讨,通过探讨表达了姜文对于世间事物和人物的一种

无奈和怜惜。

对乱世的偏爱。姜文的每一部作品都有非常鲜明的时代背景,从自《阳光灿烂的日子》的文革年代,到《鬼子来了》抗战时期,再到《太阳照常升起》的“那个极度压抑个人欲望的时代”,最后《让子弹飞》的北洋时期,不难看出,他偏爱乱世。乱世,有美学意义上讲有着复杂与戏剧性。有趣的是,在对乱世的描摹中,姜文所呈现的历史观与许多导演大相径庭,迥异于常人的定式思维。他强调个体的命运、偶然事件对人物的强烈冲击,这种影响可以挣脱时代束缚,他在建造的是一种精神情感上的乌托邦。最显而易见的例证便是他的处女作《阳光灿烂的日子》,在反思说、伤痕说、迫害说中,姜文展现文革的视角另辟蹊径,以个人式的幻梦和奔放覆盖了那一切。他选择了青春的“成长”切口,以一双16岁的眼睛看那个时代。而一切表征都源于态度,姜文也正是通过他的视角表明,他无意讨好任何人,或者安慰任何人。

对历史的颠覆表达。照上文所说,姜文实际上把历史设置为“是一种充满虚构和想象的叙事,是一种叠加着人类现实渴望和梦想的记忆机制”。身份不明的人物诡异地存在,在姜文设置的历史背景中主人公各自演绎着不同的悲喜人生。如在影片《鬼子来了》中,姜文并没有按照传统的抗战叙事模式,或是表现传

统意义上日本人对于中国人的屠杀,而是采用黑色幽默的方式展示了一个道德的迷惑。他重新审视历史,把以往的涉日题材统统踩在脚下。从每个个体的“人性”角度出发,展现了花屋小三郎的各种变化:从信誓旦旦地为天皇效忠到面对死亡时对于马大山的求饶直到最后恢复杀戮的本性,无疑不展现了真正的人性特质。这种表现手法虽然荒诞,但其中所具有的内涵则更有深意。正如对马大山的人性展示一样,从善良、懦弱到坚定、愤怒,马大山的人性更值得我们思考,即使是瞬间绚丽的复仇和情感的爆发,但我们却感到了丝丝的悲凉。这种令人叹息的感情用幽默的形式表达出来,让观众在苦涩的笑容中饱含泪水,这种手法使观众更加深刻地铭记因这段历史所受迫害的人们。讽刺入骨的黑色幽默,独具匠心的色彩运用,形形色色的隐喻,扭曲的战争和人性的残暴,它们都被一一放大,让人感受到时代的阴冷和荒诞,像极了高度戏剧化后的口述史。又如《太阳照常升起》 中,虽然影射了文化大革命,却没有直接地展现真实历史的痕迹,反而充满各种交错的时空,亦真亦幻,让人无法捉摸。对人性的多层面探讨。电影中虽然没有清晰的历史背景,却有着个性鲜明的人物设置。每个人物的存在都有其特有的含义,在每个人物身上所展现的特质正是姜文对人性的一种解读与认知。进入到充满转型意味的《让子弹飞》,北洋时期被处理成一个无政府权威存在的乱世。每个人都在寻求生存之道,各施其能,招摇撞骗、拿枪使刀。这部作品更具有现代性和时代感,这是对当今社会中的人性

的一种变向映射。不论是张麻子还是师爷,还是黄四郎,都是极具个性的代表,他们身上所表现出的特点映射了现代社会中的人的本性特质,并不是空洞虚无的存在。

不难看出,姜文的部分电影虽然脱离真实历史而存在,但其中所包含的对人性的探讨却尤为明显。正是这种思考与拷问,让观众看到了姜文内心的某种担忧与悲观主义色彩。每部影片的主题都暗含着他在英雄主义之后的纠结与落寞,表现了姜文电影的悲剧主义色彩。

二、多元化的影像叙事风格

声音的个性化。画面、声音、蒙太奇是影视艺术的基本语言。在姜文的电影中,每一部在声音的处理上都带给人留下一些特别的印象。人物的语言在一定程度反映出了这个人物的个性特征及气质,音乐营造了特定的氛围,表达着特定的感情,还可能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首先,在《阳光灿烂的日子》则是以运用大量的独白来表现人物内心世界为特色。片中的独白用口述的方式来表明马晓军自己内心的恐慌,对过去的回忆以及加以幻想,直至自己也无法分辨现实与梦境,给影片增加了神秘感。“北到任何记忆力的东西,事实上这种变化已经破坏了我的记忆,使我

篇四:《对姜文导演及其影片的认识》{姜文电影}.

论文题目:姜文导演电影艺术个性浅析

学校:西安财经学院 班级:广播1201班 姓名:魏娜 学号:1203700111

姜文,中国大陆演员、导演、编剧,1984年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作为导演的他也获得了较多的肯定,他擅长在电影中加入特有的幽默风格,并以此反映某些时代现实。自编自导的处女作《阳光灿烂的日子》被《时代周刊》评为“九五年度全世界十大最佳电影”之首;抗战题材影片《鬼子来了》在第53届戛纳国际电影节上荣获了评审团大奖;2010年末上映的贺岁电影《让子弹飞》刷新了国产电影的多项票房纪录,并斩获国内大小奖项二十多个。

不过人们对姜文的电影看法都众说纷纭褒贬不一。大部分人认为姜文是一个才华横溢,充满着智慧和无限想象力,同时又认真却过于挑剔的导演。他的影片都能够充分调动观众的视觉、听觉等感官细胞,片子都充满着激情、昂扬甚至生命的狂热和躁动之感,带给观众新的视听和心灵体验。部分人认为,姜文电影的个性化色彩太过张扬,悬念太过离奇,暗喻色彩太过隐晦,让人难以全面理解和把握,使得影片在主题思想的直白传达方面不够明显。姜文的电影脱离了群体,离开了大众,给观众留下很多疑问,诸如“看不懂”等此类带有负面影响的言语也不少,这也成了大众在看完电影后一直争论不休的话题。

在我看来,姜文是一个充满着浪漫主义情怀和对社会充满高度敏感并极具个人魅力的导演,也很有思想,他的电影带有个人批判思想和观念风格化,对我国电影发展史具有推动力作用。在他的几部片子中,《阳光灿烂的日子》是一部以“文革”时期为社会背景,描述生活在部队大院里的孩子们从幼稚走向成熟,从男孩变成男人的成长过程,被赋予了青春的烙印,并获得了国内外的一致好评。《鬼子来了》暗示了在过去的岁月里中日两国的对立关系,深刻揭示了日本在我国领土上肆意妄为的屠杀和残害,同时也反映出中国百姓在抵御外来侵略势力时的软弱无能、愚昧无知。《太阳照常升起》则是姜文酝酿了七年的一部大作,影片运用片段式叙事结构讲述了四个看似毫不相干却又相互联系紧密的故事。影片在精美的场景设计背后弥漫着梦境般的浪漫气息,整个影片的节奏都牵动着观者的思绪。还有那部赚足了口碑和票房的商业大片《让子弹飞》,讲述了北洋军阀时期,城里的恶霸、土匪、骗子等“黑暗势力”之间的钱权相争和爱恨情仇。整个影片中充满了各种意想不到的未知数,带有激烈的动感画面和富有戏剧性的台词,使得观众声音此起彼伏。很多人都认为姜文的电影充满了各种隐喻和暗示,

但我个人更想从他影片的语言、风格和镜头等方面的创新性上谈谈我对姜文电影的认识,浅析其作品在文学上、艺术上以及其它各方面的内在共性和个性、关联性和独创性:

一、先“声”夺人

现代社会流行这样一个词:气场。顾名思义,有底气或气质之意,主要是说有别于他人的、能够使人产生不同心里感受的独特气质。姜文的电影就是有足够气场的。纵观姜文的几部电影,发现一个特点,就是在影片开头就运用各种夸张的艺术语言来调动观众的情绪,给人一种视觉冲击力和心灵震撼力,我认为,这就是姜文的气场。他将演员的运动、背景音乐的配合、火车的汽鸣声、飞机的起落声、枪声等给人制造出一种庞大的足以吸引观众,使之快速进入电影和角色的独特点。

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开头播放了“文革”期间举国上下都在歌颂毛主席的歌《毛主席,革命战士祝您万寿无疆》并将其作为背景音乐。在巨大的毛主席像前,众多军人们列队敲锣打鼓、扭秧歌、热闹非凡的欢送男主父亲所在的部队外出执行新任务的场景。孩子们奔跑在拥挤的大人当中,带有标志性的部队卡车穿梭在黄土飞扬的林间小道上,突然一架军用飞机从天而降迎接这支队伍,声势浩大。姜文巧妙地运用从地面到天空的整个空间,营造出一种大气磅礴的宏伟气势。{姜文电影}.

影片《鬼子来了》也采取了这样的开头形式,以日本海军《军舰进行曲》为影片开头的背景音乐,交响乐的合奏富有韵律感,给观众营造出一种有别于其他电影枯燥的对白和没有生气场景的全新体验。伴随的画面是一名领头军官的“立正,向左转”口令,带领一支军队乐团吹吹打打富有戏剧性地前来华北某小村落“巡逻”,然后是村中的孩子们和一位大叔一路从窄窄的土坡上跑下来“看热闹”,鬼子给他们玩小把戏,分糖吃。戏剧性情节的安排和富有运动感的奔跑,看似搞笑幽默,但又不禁让人一颤。影片的开头就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同时抓住观众的心理,不仅向观众传达了影片的基调,而且还为之后的故事做了很好的铺垫。{姜文电影}.

在《太阳照常升起》中,伴随着日本作曲家久石让《TheSunAlsoRaise》交响乐的响起,光着脚的疯妈和抱着砖头的儿子一路奔跑追逐,店铺女老板又追着疯妈,接着一只大鸟的出现,树上挂的红色鱼鞋不见,疯妈上树大喊“阿廖沙,

别害怕火车在上面停下,他一笑天就亮了”。此时的镜头一会儿天空一会儿地面,一会儿俯视一会儿仰视。大幅的摇摆使得整个画面跨度很大,充满了运动感,一种内在的力量直接吸引观众的眼球,使之进入角色。

《让子弹飞》则以爱尔兰民谣《送别》为背景音乐,火车上一行几人吃着火锅唱着歌,同样的手法,给影片营造出运动感和新奇感,把人的情绪调动到一个高度集中的状态,抓住观者的心理。可见,这种“先声夺人”的艺术创作手法在姜文的几部影片中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这不仅把富有激情和震撼的运动力与生命感凝聚其中,也让电影“活起来”,同时也将片子内在所蕴含的电影气质更好的传达给观众,铸成了姜文导演电影的一大特色。

二、语言上的推波助澜

语言是人类大脑赖以运转的工具,是头脑中思维的主要媒介之一。人类凭借语言来交流信息,传达思想情感。可以说,语言是思想的外壳,思想是语言的表现。在电影中,语言充当着一种重要的媒介,是联系影片和观众的桥梁,是电影必不可少的信息传达者。苍白无力的对白容易使得观众疲劳,所以在语言对白上应倾注大量的心血。

(一)方言合理的运用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地区的国家,各个地方的人们都传承和发扬着拥有本地区独具特色的方言,方言也是其中之一。“五里不同音,十里不同调”就是很好的例证。而在姜文的几部片子中,对方言的使用和选择或多或少地穿插了很多富有象征性和表现力的方言。一方面是电影本身情境的内在需要,另一方面也为电影在突出求真求实方面抹上了浓重的一笔。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带有许多社会性质的方言随着故事情节的变化脱口而出,自然平实的衬托出“文革”时期一群十五六岁扎堆的年轻人特有的精神面貌和生活状态。《鬼子来了》用唐山话去演绎,增加了电影的随意性和真实性,营造出轻松愉悦、诙谐幽默的氛围。《太阳照常升起》中的疯妈在屋顶来回踱步,用温州话反复喊着“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极具地方特色,甚至这类语言会在影片结束后还一直回响在观众的耳边,挥之不去,这也是姜文电影惯用手法的特色。

(二)随机发问和错位回答

在电影的对白中,问和答的方式是电影的主要对话形式。我们常说,问什么答什么。但是,姜文电影改变了这种固有的模式,开创了新方式。在《太阳照常升起》中,许多对白都有些不知所云,发问者和回答者似乎很难对上号,我们云里雾里。但这种全新的错位回答方式更能引发人们深度思考,这一创新突破了传统电影过分强调故事性所带来的限制。比如“疯妈”和儿子(小队长)的那段对白台词:儿子:“他,他什么模样?”疯妈:“你的模样,减去我的模样,就是他的模样”儿子:“那,那,那他到底长什么模样啊?”疯妈:“不许哭。”„„儿子:“是谁这么说?”疯妈:“你爸。叫阿廖沙”儿子:“我爸叫阿廖沙?”疯妈:“你爸不是苏联人。现在你知道你爸是什么模样了吧。”儿子和“疯妈”的对话在语言上区别了以往电影中乏味的对白。儿子一直很想知道他爸爸的模样,但是疯妈似乎告诉他爸爸的模样了,但是又好像没有具体说清楚。介于是与不是之间的模糊回答,给人一种答非所问的错接。但这些话语的存在又是合理的,对说明这个问题起到了关键的作用。这种错位问答既给人新的视听享受,同时又碰撞出别样的艺术花火。这让我想起了美术史上的解构主义,把一个完整的画面打散、解构、再重新组合,得到一个令人意想不到的荒诞离奇但又没有脱离其本身的画面。《太阳照常升起》运用了重组的手法,利用倒叙插叙的对接和组合,给我们呈现了既陌生又熟悉既荒诞又写实的别样作品,我想这也是大家对姜文电影最深刻的感触。

三、镜头的艺术语言

镜头是组成整部影片的基本单位,是构成一部成片最小的单位元素。镜头是富有生命力的,不同的取景和观演方式,都能给观众带来不一样的视觉享受。姜文电影所采用的镜头就是这样一种富有强大生命力的,《阳光灿烂的日子》里四个孩子一起比赛向空中抛书包,等马小军书包落下的时候,镜头转了,他长大了。在《鬼子来了》当中,马大三和村子里的几个人一起在鬼子的阵营里,他们听到鬼子答应送给村民六车粮食的时候,马大三打了其中一人一个耳光,这个耳光声和接下来的镜头他们赶着驴车拉着粮食挥动的鞭子相重合,用得恰到好处。又比如在《阳光灿烂的日子》中米兰的家里,马小军用望远镜四处观望,转着转着就闪过了米兰的照片。此时的镜头是从望远镜的“小孔”中去拍摄的。这样有特色的镜头在《让子弹飞》中也有体现,黄四郎站在屋顶天台上用望远镜窥视王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