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陶渊明作文


篇一:《我读陶渊明(一)》

《陶渊明诗文辞典鉴赏》上海辞书出版社

我读陶渊明(一)

陶渊明文学成就之深远,古今数来也是寥寥无几。比如构想理想王国的《桃花源记》、自传性质的《五柳先生传》、叙写归隐的《归去来兮辞》、揭露时弊的《感士不遇赋》及诸多田园诗。作为一位浅薄的文学爱好者,实在不知该如何评价他,但是他的作品里所体现出来的“作文即做人”的理念,让我特别有共鸣。

《时运》这首诗,是陶渊明暮春纪游之作。他写道:“《时运》,游暮春也。春服既成,景物斯和,偶影独游,欣慨交心。迈迈时运,穆穆良朝。袭我春服,薄言东郊。山涤余霭,宇暖微霄。有风自南,翼彼新苗。洋洋平泽,乃漱乃灌。邈邈遐景,载欣载瞩。人亦有言,称心易足。挥兹一觞,陶然自乐。延目中流,悠想清沂。童冠齐业,闲咏以归。我爱其静,寤寐交挥。但恨殊世,逸不可追。斯晨斯夕,言息其庐。花药分列,林竹翳如。清琴横床,浊酒半壶。黄唐莫逮,慨独在余。”

春光,春服,山间,彩虹,南风,嫩苗,平湖,这些唯美的意象,是我们当今活生生的现实,有谁没有踏过春吗?估计人人享有春日暖阳。“一切欣欣然张开了眼”,朱自清焕发活力的《春》,是我们都所热爱的春;而陶渊明的“迈迈时运,穆穆良朝”一句,却写尽了春色的从容窈窕与温和宁静,仿佛整个时空与他的意绪有着同样的心跳,让人倏不知的掉进他所营造的春意的海洋。换上一件新衣,仿佛穿上的是整个春天。山间泉水叮咚,百鸟啁啾,树木新绿,鲜花绽放,一架彩虹横跨东西,连接南北,多大的气场,多美的意境啊!南风徐徐吹来,送进嘴里、鼻子里,全是清香;嫩苗露出纯真的笑脸,仿佛在和诗人轻轻地招手;春水不知什么时候涨满了春池,微波荡漾,纹理若隐若现。如果陶渊明没有超然物外的心胸,没有真诚冲和的人格,试问,他能形成如此冲淡自然、平和闲远的写作风格,能写下如此生动传神的作品吗?作文,就是做人,我想,这应该无可厚非。

但这些美好春光的背后,诗人“挥兹一觞”、“浊酒半壶”。酒元素出现在诗人中,会让人自然而然联想到李白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陶渊明隐居自耕,怡然自乐,他何愁之有?就像你衣食无忧,住行无扰,你何愁之有?事实上,是人,就会有烦恼。《时运》,是陶渊明40岁时作刘裕镇军参军所作。刘裕等起兵讨伐桓玄,裕为镇军将军。破桓玄军,据寻阳,桓玄挟持晋安帝西走江陵,后被诛灭。这样一个喧嚣激荡的流血世界,让他特别渴望那种社会的安宁与人心的平和。他渴望黄唐时代的社会太平与人心淳朴,无奈“黄唐莫逮”,愁由此生。但是,他的“愁”似乎又带有些高昂的意气,他的人生观是超脱的,就像他在《游斜川》中说的“且极今朝乐,明日非所求”,这种旷达的胸怀,与“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迥然不同。{我读陶渊明作文}.

以我手写我心,作文,就是做人!在陶渊明的身上,确实体现得一览无余。那么,在我们平时的写作活动中,要想写出上层次的作品,唯有先提高思想、人格修养,才真正能到达。

篇二:《陶渊明作文》

走进陶渊明

他怀才不遇,他才气纵横,他风流潇洒,他向往田园,他超凡脱俗,他独爱幽菊,他洁身自好,他安贫乐道,他,便是陶渊明。

他是东晋文坛上的龙头,他是柔肠侠骨的镇军参军,他是克尽职守的彭泽县令,他是栖身田园的自然隐士。他踏着归尘,拂袖而去;他脱离了尔虞我诈的汤汤官海,远离了这世道的无常,栖身于乡野田园,悠然自得。陶渊明沉醉于乡村的淳朴平淡,清新飘逸,深美醇厚,慷慨激昂,悲愤雄壮的诗韵与陶渊明,与田园,与自然萦绕于桃花源外,千古仍未散尽。回眸历史,纵观天下,古今文学墨客,与其才可貌美者屈指可数,寥寥无几。可他却不以为然,一笑了之,由此可见矣。他的思绪已然与田园相依,与山河交融。他的胸襟与气魄,宛若自然,坦坦荡荡。家国混沌,朝廷荒诞,他忠心报国,胸怀远志,却随波逐流,仕途坎坷。一生多磨难,万阻还奋激。

他忍辱负重,他淡雅宁然,他不拘小节,他悠哉游哉,他不戚贵贱,他不慕荣利,他笑看苍生,他名流千古。

历史的诗坛多少次风起云涌,诗坛的天空多少次云卷云舒,天空又多少次变幻无穷……

然而,灯火阑珊蓦然回首时,我依然可以看到这样一位老者舞着一曲淡泊,桃花在他身边纷纷落下,遗留万世芬芳。

篇三:《假如我是……半命题作文《假如我是陶渊明》》

假如我是陶渊明

阳光学校:杜浩菲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陶渊明的世界悠闲自得,如世外桃源般,假如我是陶渊明,我会有他这样的境界吗?假如我是他,我会如他一样“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吗?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陶渊明生性淡泊,在家境破落,入不敷出的情况下,仍然沉醉于读书、作诗,迫于生计,曾无奈出任彭泽县令,但终因不肯为“五斗米折腰”弃官而去,这一去,使“久在樊笼里”的他“复得返自然”了。他如愿了。

他如愿了,就如恋旧林之鸟,思故渊之鱼,从此,他开始了“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生活,这样的生活自在闲适,无拘无束,但他也不得不安于“短褐穿结,箪瓢屡空”的拮据,假如我是陶渊明,我会如他一样有“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骨气,肯“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安贫乐道吗?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陶渊明归来了,远离了东晋黑暗的官场,做了个爱菊更爱酒的隐士,他在一千多年前的封建社会里,选择了安贫乐道,消极避世,由此, 我想到了扬州八怪,竹林七贤,还有一投汨罗的屈原,他们在污浊的社会里选择了避世,甚至一死,试问,他们可不可以有别的选择?假如我是陶渊明,我会如他有一样的选择吗?

“苟利国家生与死,岂因祸福避趋之”,大丈夫“达则兼济天下,{我读陶渊明作文}.{我读陶渊明作文}.

穷则独善其身”,假如我是陶渊明,我定会以国家兴亡为己任,正所谓“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个人屈辱与国家兴亡相比,小矣!

故,假如我是陶渊明,定做个把国家利益放首位,把才情给社会,能屈能伸的伟丈夫,以不负“靖节先生”之美号。

篇四:《陶渊明自述作文》

酒乐

日又落了。太阳逐渐隐藏在山后,我不禁感叹时光飞逝,还好今日的事已干完,我逍遥大步,除去一身疲劳,打开破旧的家门。倒了一大白酒,畅饮而坐,酒香弥漫,香醇入心,闭上眼,不禁回想这么多年的陈云往事。

我陶渊明,八岁时父亲去世,家境逐渐落寞,二十岁时真是 “弱年逢家乏”,我自幼修习儒家经典,受到老子道教的熏陶,我很早就喜欢自然:“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那么纯真的自然,远离世界的喧嚣,谁不向往呢?在安静的环境中,我抚琴阅书,何乐而不为?

为了谋生,我不得不走向仕宦道路,然而这是我想要的吗?我不想呆在那黑暗的朝堂中,只愿在家闲居。四十岁时我本想再次出仕,大展宏图,却仍然眷恋田园生活。多年的仕与耕的徘徊,我早已看透那宦官生活。{我读陶渊明作文}.

当我为彭泽县令时,竟然要向那傲慢粗俗的督邮卑躬屈膝,面对这种狐假虎威的人,我怎会卑躬屈膝?怎会那五斗米折腰!于是,我辞去了那当了那八十多天的彭泽令,决定归隐。那时候天下局势大变,不义战争、朝廷腐败,我不想逃避,可是我实在厌倦那动荡黑暗的世俗,决定隐居山林。

再灌满一大白,举头大饮,忽瞧见门外菊花绽放。我酷爱菊花,在这偏远的山区,怎会有娇贵的花儿陪伴,唯有这菊花,像我一样与世无争,隐逸在此。因此才能体会到那“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惬意。我隐居在这里,想直到生命结束,我虽像农民般辛苦劳作,却与世无争,喝着我的酒,看着我的花,妻子在,孩儿在,当客人来了,我与他畅饮,醉了就让客人离去。写着诗,记录下我的点滴,怡然自乐,优哉游哉。

向往着那美丽的世外桃源,没有战争,没有黑暗,虽然这世间没有那美好的世界,但在这田园生活当真也是我的世外桃源,唉,谁能做到像我一样呢?

再次豪饮,发现酒已尽,放下酒杯,看着黑暗的天空,不禁感叹:“老了,怎么会想到从前呢?”饮酒就应该放下一切,大饮特饮,不为那小事忧烦。于是起身找酒,酒,当真是人生一大乐!

篇五:《写我眼中的陶渊明的作文950字》

写我眼中的陶渊明的作文950字 陶渊明,我感谢你的真诚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之五) 是的,他就是那么一个风姿潇洒、心定气闲的隐逸诗人。这确实是他最好的自画像。因为在他的许多作品中,都留下了类似的墨迹。 从最初五柳先生的“箪瓢屡空,忘怀得失”,到临终前的从老得终、奚所复恋;从辞官归隐时的如释重负,到躬耕田垄后的无怨无悔;从现实生活中与村民相处的自得其乐,到对理想境界桃花

源的美好憧憬。凡此种种,无不一以贯之地表现他远离世俗尘嚣、安贫乐道的闲适与潇洒。 所以,他很早就赢得了“古今隐逸诗人之宗”的桂冠。 追溯我喜爱陶渊明的原因,起初只是为他的心境所震撼。然而,伴随我对他的了解,我才发现他的内心并非一直静如止水。相反,在不少时候,他的情感显得那样激烈:年少时,他曾有过“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的激情;成年后,他在《感士不遇赋》中借古叹今,在《闲情赋》中抒发追求理想的执著;直到晚年,他还“慷慨独悲歌”,以激愤心情赞美敢与命运抗争的夸父、精卫,并在《咏荆轲》一诗中歌颂舍身报国的英雄。 因此,我在思索一直崇尚恬淡闲适风尚的陶渊明,其内心何以如此复杂呢? 我个人以为这并不难理解,因为一个优秀诗人是以其内心情感的丰富,彰显出诗歌的真实和不朽。一个人遇到不同的生活处境时,难免流露出不同的情感。特别是陶渊明生活的时代是晋宋(南朝)之交,社会动荡,官场黑暗,市朝竞趋。社会的种种丑恶让他深恶人性的虚伪和狡诈。终于,他决定以真诚的人生对抗时代的虚伪,以清新的诗风抵御社会的污浊。 所以,陶渊明能在不同时期和不同情况下,始终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真实情感坦诚地呈现出来,并在诗文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朴素的文字传达他的喜怒哀乐,豁达的胸襟让他看淡诸多名利,笑对贫富生死。我想,这大抵就是自晋朝以后的历代,虽和陶之作汗牛充栋,但是很少能企及陶诗的根本原因所在。 我终于明白了隐居山林的你对我们青少年有如此大的吸引力的原因。这就是你的真诚,你的豁达,你的乐观,你不羁的性格。 陶渊明,愿千载以后更多的读者能体味你的诗文,感受你的真实和执著,领略你的风流韵致。 陶渊明,我感谢你的真诚。 点评 本文的优点较为突出,那就是作者在读陶渊明诗的过程中,发现了诗人内心的复杂。由此,小作者知人论世,把诗人还原到晋宋之交的动荡社会中,从历史的波诡云谲中窥见了诗人“以真诚的人生对抗时代的虚伪,以清新的诗风抵御社会的污浊”的用心。这不能不说是小作者善读善思的表现。先哲有语云:“于无疑处有疑,方是进矣。”王同学的这种思考确实值得我们称赞。

篇六:《关于陶渊明的作文》

隐者陶渊明 王沧海 他从小受儒家学说的影响,有着为民谋福的志向,为此他出仕做官,但不过只是参军,九品的小官。而后做官也是被生活所迫,便道出:“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对仕途的厌恶和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使他写出:“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而在《饮酒》、《杂诗》中他说:“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少时壮日厉,抚剑独行游。”说明他一开始就有隐居脱世的想法。 他过着安适的生活:“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而在这,为生活他也不忘:“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为此他无怨无悔,“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他开垦的荒田使他的一家走上幸福安康的日子,但好景不长,一场大火使他一贫如洗,几亩荒田,几间茅草屋就这样消失了。他曾说:“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而他又“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为此“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他虽说家贫,但仍保持“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他在去世前的两个月,写下相当于告别诗的《挽歌》其一、其二、其三,更是在《挽歌(其一)》中写下:“有生必有死,早终非命促。昨暮同为人,今旦在鬼录。”为自己归天已经做好思想准备。而他又在《挽歌(其二)》和《挽歌(其三)》中抒发对死亡的感慨与虚想。 他死去之后首先是他的好友——颜延之,为了纪念他,写了《陶征士》。“靖节先生”的由来也就是他的好友给予他的称号,他的田园诗则更受梁朝太子萧统的推崇,可谓爱不释手。就连“诗仙”李白,“诗圣”杜甫,北宋的王安石、苏轼都是崇拜他的文豪,爱国诗人辛弃疾在《念奴娇》中:“须信采菊东篱,离情千载,只有陶彭泽。”给予陶渊明最高的评价。 陶渊明,他永远是世人心中真正的隐者。

篇七:《陶渊明作文》

陶渊明的飘淡,即使到了今天,也仍能从几页文字中读出,一种隐逸之美。他就是隐士,在残破简陋的草庐里也能饮酒赋诗自得其乐的人。

很难想象,在一个无米无炊的境地怎么才能活得如此自在。没有大悲大怨,反而还透出几分乐的味道。也许这正是陶渊明之所以为陶渊明的原因吧!东晋,一个遥远且陌生的年代,从容不迫地走出了中国文化屈指可数的几个人物,陶渊明首当其冲。《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无不是脍炙人口的佳文,而每一篇的内容虽不一样,但作者对美好的向往却始终如一。正因为这种追求,他才毫不犹豫地辞官隐居。

后来的中国文人仕途失意时首先想到的便是陶渊明,苏东坡也曾说过“渊明吾师也”是否也是因此?恐怕更多程度上还是他的文章吧!陶渊明从来就是为自己而写,这在中国是为数不多的。因为隐居才可能这样,以此来舒展自己。读别人文章的时候,总觉得有一道门槛客客气气地把人挡在外面,而读陶渊明的,却就像在叩问自己的心灵,使得心灵深处无法表达的部分得以舒缓。正是这种心灵的共鸣,才让这千百年来无数的士大夫这么推崇陶渊明。陶渊明的文章就像是冷雨的街头永远温馨的客栈,暴雨狂风大海上的安宁港湾。

可以这样说,整部中国历史上像陶渊明这样的,仅此一人。上古隐士的残文断章古怪而深奥,竹林七贤又有一股反叛的情绪。论隐士之文,陶渊明是当之无愧的无冕之王。当然,在西方还是找得出相似的,在千年后的美国,梭罗独自来到了瓦尔登湖旁住下,像极了当年的陶渊明。而他的《瓦尔登湖》也与陶渊明的意向有异曲同工之妙。

在陶渊明身上,我看到了很多人的影子以及那早已消散的品格。可是这样的人现在却越来越少,这不可谓不是一个悲哀。

当看着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时,是否听到了一个高亢嘹亮的声音在舒啸?“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

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是乡里小人也——陶渊明。{我读陶渊明作文}.

很早就听说陶渊明很了不起,有骨气,不向权贵低头。

陶渊明又名潜,是东晋伟大的诗人,出生在没落的地主家庭,他青年时代有远大的抱负,曾经三次做官,但由于官场的黑暗和腐朽,他最终选择了辞官回乡,过隐居生活。

陶渊明归隐后,生活变得十分贫困,要过年了,别人都是忙忙碌碌的,而他家却还冷冷清清的,由于他爱写诗,于是他挥笔写下一副传于后世的对联,上联是:“二三四五”,下联是:“六七八九”横批是:“南北”。读过书的人一看就知道他的意思,上联缺“衣”下联少“食“横批没有“东西”,陶渊明用自己的只是创去连宣泄困苦,虽然身苦,看心态乐观,不改初衷。{我读陶渊明作文}.

他那“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气节,更是勉励后人以天下苍生为重,以节义贞操为重,折腰时心已愧,不趋炎附势,保持善良纯真的本性,不为世上任何名利和浮华所改变。

比如他的《五柳先生传》中,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写出了他不涉官场的尔虞我诈,不陷入世俗的恩恩怨怨,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娴静少言,不慕容利,点点风骨,跃然纸上,从不为“五斗米折腰”到“娴静少言,不慕容利”陶渊明在我心中一直以一个独立于世俗之外的隐士形象立居。

人生在世,始终一帆风顺是天方夜谭的,面对挫折坚信,我们绝不能望而生畏,徘徊不前,生活的积极者,应像陶渊明一样为自己的志向“不为五斗米折腰”不求名利,保持一颗快乐的心,于浊世中,洁身独立。

人的生命只有一次,生命是如此地脆弱,需要精心的呵护,无视安全,就无视生命的存在。

当我们在安静的教室中听课时,安全的概念或意识在我们的脑海里荡然无存,就体会不到安全的重要性。而每分每秒都有一些人出生或意外死亡,季节可以轮回,而生命的逝去就如一江春水向东流——一去无返了。

在我们的周围演绎着一场场血淋淋的教训:车祸、火灾、坠楼等等,一个个美好的生命就这样悄然殒失了。

安全第一,警钟长鸣。

我们学校的新校区坐落于郊外,由于缺乏严格的管理,交通秩序异常纷乱,司机超速行驶,学生交通安全意识模糊,在短短的两个月里三个年轻鲜活的生命灰飞烟灭,全校师生陷入了悲痛之中,而受害者的家长更是倍尝生死离别的

巨大悲痛和创伤,谁之过?这三起事件引起了上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大力投资修建路面设施,给学生安上了一道生命的防护线。此后,再也没有发生类似事件,每当看到那长长的防护栅栏,每个本校学生都深深地懂得那是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

为什么只有当事情发生了才想到去修治?防患于未然,它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思考。

有一则事例让我终生难忘:在一次交通宣传课上,放映了许多真实的车祸事件,其中有一个七岁的女孩在一次车祸中失去了下肢,整个上身被安置在一个疲软的蓝球里,两只手拄着木屐一样的木板蜗行爬索,面对记者的采访,她却笑得那么的天真无邪,说她的愿望就是再要一个篮球,在场的每一个人无不为之动容,泪如泉涌,教室里一片抽噎哭泣,心酸,心痛。

当你正愁你的身体不够好时,你有没有想过一个没有下肢的人是怎样度日的?你不觉得惭愧吗?你的烦恼又算得了什么?

认真地遵守交通法则,即是对自己的生命的珍视,也是对他人生命的负责。避免一场车祸的发生,就会避免两个家庭的残损和悲痛。

悲剧,我们谁也不愿看到!

怎样避免,你我他,大家都有责任,都有义务。维系生活的美妙,就要珍视自己的生命,而安全就是第一位的。

点评:

安全第一,警钟长鸣!一念之中,一个鲜活的生命就会消失在这个美丽的星球上,留下的是永远的伤痛的回忆。音容笑貌宛在,而生命却逝,抓之不着,欲罢不能,这是一种真正的痛楚,生命是如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