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作文


篇一:《信息技术在作文教学中的运用》

信息技术在作文教学中的运用

内容提要:

本文所属立项课题为《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实践与研究》。信息技术运用于作文教学中,开放性的信息资源能迅速快捷地为学生提供大量生动、丰富、鲜活的作文素材。帮助学生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写作兴趣,拓宽阅读内容,积累写作素材。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展示平台,让他们体验到写作的快乐。并能改革作文讲评机制,提高评改效率。使他们兴致勃勃地主动参与,从而收到较显著的成效。

作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直接影响着学生语文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的形成和提高。但有许多学生害怕写作文,甚至逃避作文,提笔就抓耳挠腮,笔杆似有千斤重,半天也写不出像样的一篇作文。而信息技术凭借声音、图片、影象、动画、文字等诸多优势,为传统的作文教学开辟了一片新天地。可极大地强化开放作文的教学氛围,帮助学生克服自卑心理,激发写作兴趣,增强成功感和愉悦感使他们兴致勃勃的主动参与,打破传统作文教学的沉闷气氛,从而收到较显著的成效。

一、利用信息技术,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写作兴趣。

“只有在学生情绪高涨、不断要求向上、想把自己独有的想法表达出来的气氛中,才能产生出使儿童的作文丰富多彩的那些思想、感情和词语”。小学生由于生活阅历浅,并且对于现实生活处于无意注意状态,造成作文时经常感到无话可说,无事可写,产生畏难心理。因此,作文教学要遵循学生生理、心理特点,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习作情境,突破时空的限制,将人、事、景、物等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眼前,帮助学生再现生活,打开思路,从而激发习作动机,调动习作情感,进而快乐作文,享受作文。

1、情境创设。

传统的作文教学,学生无话可写,在心理上形成一种负担,久而久之对作文兴趣淡漠。兴趣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内在动力,有了兴趣,学生才能走进生活,去品其情趣,才会有写作的欲望,从而逐步养成动笔的习惯。适宜的课堂气氛给人以和谐、积极的教学实感,它能使学生情绪高昂,对所学内容唤起兴趣。教师借助信息技术直观、生动、形象的特点,利用活生生的画面和音响刺激学生感官,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使学生智力活动呈现最佳状态。教学时可根据作文要求,把特定情境和气氛运用信息技术展现在学生面前,以声、形、景拨动学生心弦、诱发学生写作动机。如我教学生写秋天的一处景物时,我播放校园的教学楼、操场、花坛等景物,学生一见熟悉的景物,再伴着优美音乐的刺激,情绪高涨,兴趣盎然,积极性和创造欲被调动起来,纷纷发言,生动描述自己可爱的校园,这在浓郁的气氛下,再提出作文要求,指导作文方法,学生易于接受,乐于表达,这样学生作文时就不再头疼,而是下笔“如有神”,一吐为快了。

2、情境再现。

小学生对自己曾经亲历的事情,往往记忆不完整或不深刻。对此,可以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再现生活场景,唤起学生的记忆。如每年的春季,我们学校一般要组织一次运动会,项目有跑步,跳远,拔河等。每次活动后我都布置一篇作文,然而学生活动时热闹、兴奋有余,作文时生动、精彩不足,究其原因是学生在快乐参与活动时难以做到留心观察。今年,比赛当中我用数码照相机记录下了比赛的过程片段。作文课上学生一边看录像,一边回忆当时的比赛情景,个个说得兴高采烈,好像比赛还没有结束,他们仍在赛场一样。当学生重温到一幕幕的活动场景,欣赏到一幅幅心动的瞬间,必然有话可说,有感而发,兴致盎然,快乐作文。

二、利用信息技术,拓宽阅读内容,积累写作素材。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生活的单调直接导致作文题材的狭窄,家庭生活、校园生活成了他们永恒的题材。每当写作,不少学生挖空心思,结果还是老一套。只有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他们的积累,才能使他们左右逢源,洋洋洒洒。诚如叶圣陶所言:“胸中先有一腔积蓄,临到执笔,拿出来就是。”合理利用网上资源,无疑为学生观察世界、了解生活打开了一扇神奇之门。

1、建立资料库,积累习作素材。

要开展网络作文教学,首要的任务是建立写作资料库,为学生学习写作提供丰富的材料。写作资料库可以包含以下内容:

写作题库,给每次作文提供从不同角度命题的大量题目,可以是全命题,可以是半命题,也可以是话题式或材料式,供学生选择。

范文库,给每次作文提供名家范文和学生范文多篇,供学生从写作思路上、材料选择上、文章结构上或语言运用上学习和模仿。

写作知识库,给每次作文提供写作方法上的指导,着重于规律性的知识,学生学习了可以运用,能够操作。

写作素材库,这是写作资料库中最关键的内容。它不是给学生提供现成的写作素材,而是给学生提供与写作任务相关的素材。也就是说,自然现象中的日出日落、花开花谢、猫跳狗跑、鸡鸣鸭叫,社会中的家庭生活、学校活动、街道见闻、商场景象等等,思想认识的种种观念,都可以事先利用网络收集起来,组成适合的写作素材库,供学生选择观察、思考和再创造。

写作词库,提供的是与每次作文相关的大量词语,便于学生(尤其是掌握词语不多的学生)选择运用。

以上各个资料库的内容按照写作训练的序列来组织,既有各自的体系,由浅入深;又纵横相联,立体链接。学生既可以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地学习写作,又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随意选择学习内容。

2、 注重观察,积累生活素材。

“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可惜许多学生对身边事物视而不见,错失太多精彩瞬间。在教媒体帮助下,许多训练内容都可以形象地展示出来,有利于教师指导观察。同时,利用电教媒体图、文、色、像的特点,调动学生的眼、耳、

脑等多种感官,吸引学生的注意,提高观察的兴趣,从而使训练得到实施。 如指导学生写《秋天》,为了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课前我组织学生开展了一次“找秋天”的活动,并把富有秋天特征拍摄下来。当上课时,我把事先已录制好的短片通过网络播放给同学看。同学们看得眼也不眨,不时还发出“哗哗”的赞美声。全看过后,他们还可以点按鼠标,选定自己喜欢的镜头再认真反复地观察。由于再现场景,使观察的对象比较集中,观察的时间比较充裕,学生有充分的感知过程,思路一下子拓宽了。他们从不同的角度,选择了不同的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把秋天的美景描述得生动传神。在信息技术的运用中,学生作文素材丰富极了,再不是没得可写了。

3、 言之有序,积累序列素材。

言之有物的同时还得言之有序。那又怎么解决“有序”的问题呢?在设计电脑课件时,就要再现它的顺序,如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再现时有按先后顺序的,按地点转移的,或者是按人物活动的行踪顺序录制的。学生看后,条理清晰,印象深刻。

三、利用信息技术,提供展示平台,体验写作快乐。

“作文分享”理论认为,学生的每一篇作文都是作品,作品的读者越多,它的价值就越大。每一个学生都有强烈的表现欲望。可是在传统的写作教学中,除了少数学生的作文能在班上宣读或张贴外,大多数学生的作文都是写完以后“深藏闺中无人识”,除了教师之外再没有其他读者了。长期以往,学生无法体会到写作带来的成功喜悦,写作的兴趣和积极性逐渐被削弱,以至湮没。信息技术下的网络写作则不同,网络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发挥潜能、展示才华、体验成功的平台。我在网上设立 “发表园”,既能对学生的习作进行网上辅导,更能为学生的习作提供发表的园地。写作与发表是同步进行的,不必经过主编的审定、筛选、淘汰,任何人的作文都得以传阅。学生的文章一旦在网络上发布,所有能上网的读者都可以浏览,还可以针对这篇文章进行评论和回复。众多读者的浏览、评价,能让学生体会到写作的价值,满足了他们写作时所渴求的认同感和成功感,从中找到了作文的快乐。当意识到自己的小练笔不仅仅是作业,还是与读者沟通的媒介,自己不是在为老师写作,而是在为许多读者写作时,他们就会焕发出巨大的写作热情。

四、利用信息技术,改革讲评机制,提高评改效率。

传统的教学模式下,作文修改成了语文教师的沉重负担。而且老师辛辛苦苦批改,学生却大多是看看分数了事,很少有人去思考错了什么,为什么错,然后自己动笔修改文章。讲评时,教师台上读,学生台下听,“耳听为虚”,学生听得支离破碎,不以为然,评改效果不明显。但如果我们把信息技术引入作文评改之中,情况就会大不相同。利用网络评改作文,使学生“眼见为实,动手为真”。 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率。通过集体修改,还可以集思广益,“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上课时,我从学生的习作中选出具有典型优、缺点的文章投影到大屏幕上,引导学生,围绕作文要求逐字、逐句、逐段地进行评改。既方便地实现增添、删

除、调序、变换等修改,同时也将一系列的修改符号教给学生,而且还可利用计算机对文字有针对性地处理,如精彩之处和欠缺之处都可变换字体颜色或加入下划线。既使学生直观地感知了修改过程,又一步步地掌握了修改作文的方法。这样的评改,加强了学生与学生、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作文交流,实现了多向互动,有效地提高了学生作文评价和修改的能力。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最大限度的表现,学生学得兴趣高,收效大。新课程标准强调,要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可见,学生能评价和修改习作也是作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依托网络引导学生评改作文,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将现代信息技术运用于作文教学中,优化了作文教学过程,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轻松愉快地习作,发展语言表达能力和创新思维,使作文教学的效率大大提高。 参考文献:{信息技术作文}.

[1]李镇西.漫谈现代教育技术与作文教学的整合艺术[J].语文教学通讯(初中刊),2003(4).

[2]黄本荣.作文,魂系何方[J].语文教学通讯,2006(29).

信息技术在作文教学中的运用

单位:静海镇第四小学

作者:康玉霞

篇二:《如何运用信息技术进行作文教学》

如何运用信息技术进行作文教学

唐山市滦南县长凝镇初级中学:李海英

关键字:信息技术 作文 指导

摘 要:运用多媒体的趣味性,激发写作兴趣 运用多媒体的可控性,培养观察能力 运用多媒体的网络优势,提高作文评改能力 及时反馈,优化评讲

每提起作文,不少的学生都有畏惧感,写作文时敲额头,皱眉头,咬笔头,好半天也开不了个头。尽管教师反复提示、启发、引导,学生还是不知从何处下笔。教师费尽唇舌难改学生搜肠刮肚的尴尬。究其原因:现今孩子生活面狭窄,作文题材单调,往往千篇一律;而教师讲解枯燥,教学形式单一,讲评泛泛。导致“作文”成为了学生与教师心中的顽疾。

教育课程改革突出强调,要把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教学的手段转变以往学习方式,发挥信息技术在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等方面的优势,积极建构在网络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的平台。因此,我们应加强中学作文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整合以提高学习效率,更好地完成作文教学目标。

一、 运用多媒体的趣味性,激发写作兴趣

兴趣和爱好是提高作文水平的原动力。有了兴趣,学生才会主动参与写作。德国教育家斯多指出: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一旦有了写作的浓厚兴趣和爱好,就能从心理上积极投入到作文训练中去。{信息技术作文}.

写作是一种情感的表达。文章不是无情物,学生只有产生强烈的写作兴趣并予以保持,才可能写出情真意切的好文章。若是“你不想写,也得写”,就会使学生对写作毫无兴趣,应付了事。可想而知,这种“强扭的瓜儿”怎么会甜呢?“缀文者情动而辞发”,因此作文教学中必须充分重视对学生写作情感的激发和写作兴趣的培养。 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可选用多媒体,创设写作情境,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例如学写小动物的作文,教师课前拍摄了猫、狗等动物的生活录像,课堂上运用多媒体网络向学生展示各种顽皮可爱的小动物,它们时而嬉戏、时而吃食、时而睡觉的真实情景让学生立即高兴得欢呼雀跃。多媒体声图色光相融的特点,不仅使他们进入情境,还激发他们用语言文字来表达这种情感的欲望,在不知不觉中,情景教学就把“要我写”变成了“我要写”。

运用多媒体光、声、像有力的冲击,能使言、情、景融为一体,极大地渲染了入景入情入境的作文氛围,确保学生进入角色,“我”手写“我”心,流泻出心中最自然而真切的情感体验。在辅导毕业班作文《一起走过的日子》时,随着《同一首歌》缓缓响起,伴着悠扬的旋律,屏幕上出现了一幅幅扫描进去的照片和编辑过的录像,那是班上学生一张张天真稚气的面孔、一串串爽朗无邪的笑声、一次次小大人似的举动,一幕幕我们共同经历的有喜有忧的日子。优美的旋律,感人的画面,拨动了学生情感的心弦。当这一幕一幕缓缓流过,最后定格一张几天前我们刚拍的毕业照上时,许多学生的眼角已经湿润。教室里鸦雀无声,只有激情在学生胸中回荡。望着他们无语凝重的表

情和轻快飞移的笔尖,我相信那笔尖下流泻的定然是此生不泯的真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采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写作情感与兴趣,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能改变过去学生把作文当成一个沉重包袱的畏惧情绪,从而使他们主动、积极地在广阔的思维空间驰骋,写出好的文章来。

二、 运用多媒体的可控性,培养观察能力

写得不够具体形象是学生作文表达中最常见的毛病。除了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存在差异之外,这主要是受了学生的观察所影响,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写作必须拥有与作文相关的感性表象,包括生活中所积累的材料以及在特定的活动中进行多侧面、多角度、全方位的观察。由于不少学生平时未做“生活的有心人”,缺乏观察,缺乏搜集、记录,面对作文题目自然也就难以下笔成文。针对这一情况,可以借助多媒体手段,指导学生进行仔细正确的观察。

例如比赛活动之类的作文教学,老师常常是先带学生在活动中观察,然后指导怎么写。但由于小学生思维发展水平的限制,他们的观察往往是随意的、粗略的,很难做到活动、观察两不误,因此作文时对比赛的动作、表情甚至过程印象模糊,难以下笔。老师运用多媒体展示比赛活动全过程,可以使学生集中精神,有目的地去观察。对于重点地方可以根据需要重放、慢放或定格,使观察形象鲜明,重点突出,同时也有益于学生养成爱观察、善于观察的好习惯。在话题作文《活动》习作指导时,课前,我在电脑中储存了六个录像片断;体育

活动、丢手帕、老鹰捉小鸡、制作风筝等等。上课时,当计算机屏幕上再现校园内一个个精彩、激烈、群情振奋的场面时,一方面,在唤起学生回忆的同时,给每个学生增加了大量的作文素材;另一方面使每个学生产生了写作的强烈愿望。由于这样的画面随时可以定格或反复播放,使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描写重点进行选择,进行场景的再现,利于学生在写作时进行细致的描写。在这样的前提下,教师的写作指导特别容易被学生所掌握、所运用,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三、 运用多媒体的网络优势,提高作文评改能力

俗话说:“文章不厌百回改,佳作常自改中来。”可以说,好文章是改出来的。修改作文的能力是学生作文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作文的评改不是意味着学生作文训练的结束,而应把它当作另一种开始,成功的修改有时能给一篇作文以“新生”。教师最成功的批改是引导并教会学生自己修改。

运用多媒体的直观性和共享性,教师可将批改的过程完整地展示给学生,教给学生修改作文的一般方法,具有较强的指导作用。从而改变了以往“纸上谈兵”的低效率批改方式。学生掌握方法后可进行交流评议,每个学生的作文都可由别人品头论足,每个学生也都可以成为“小老师”,对别人的作文提出自己的看法。或教师示范改,或师生评议作者改,或学生多人“接力”改等等,方式灵活。无论是肯定作文的成功之处,还是纠正有代表性的错误,均能做到视听结合,集体受益。评后,作者可根据反馈意见利用光标移动、插入、改写、删除等操作技术对自己作文中的错别字、标点、词语等方面进行修改,

使作文“更上一层楼”。在减轻教师批改作文费力而效率不高的同时又促进了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同时,采用多媒体网络是使作文的阅读对象不再局限于自己和教师几个人,而是全班师生。这样,既促使每个学生努力写出好作文,也使得他们希望得到大家的认可和赞许。另外,多媒体网络可以随时把佳作在学生的计算机屏幕上显示出来,这就为欣赏佳作开创了良境。学生看到自己的作文能被当范文与人交流,心里会感到无比的自豪和满足,从而信心百倍,大大激发写作热情,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形成了强烈的写作意识。学生在评价对方的过程中学会评价自己,使自己在不知不觉中对作文的字词运用、选材谋篇和自我评改的能力得到提高。学生在互相学习中既培养了自己的表达、分析、判断能力,又养成了自学修改作文的习惯。

四、及时反馈,优化评讲

作文评改是作文教学的重要环节,它指导学生找出作文的优缺点,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提高作文质量和写作水平,并能让学生提高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挑战自我的斗志,促进学生不断进步。在作文评改中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可以加快节奏,提高评议质量,更重要的是把作文训练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可直接把具有代表性的习作利用实物投影给全班学生看,针对一篇文章让大家一起修改,教给学生修改作文的方法;或把学生作文中典型的病句、错别字显示在屏幕上,供大家分析,推敲;或从一般的习作中找出精彩片段显示在屏幕上,供大家品味欣赏。师生通过讨论,相互启发,相互促进,共同提高,从而使学生保持习作的热情,体验习作成功的喜悦。这就形成了

篇三:《信息技术与作文教学》

现代教育技术与作文教学

纵观以往作文教学,我们不难发现以下问题:教学过程呈现教师主动,学生被动的单向性。 老师展示教材上的题目,结合自己的理解给学生做指导,学生按老师划的道写作文,老师依据学生的作文是/a>是否合乎自己的“心意”给以修改,打分。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被动地听,被动地想,被动地写最后还要被动地接受老师对自己的评价。

教学结构呈现教师指导与学生需要的不一致性。

成功的商家会根据市场的需要来决定进什么货物,而我们的教师在喋喋不休地告诉学生××题目该怎么写时,是否考虑过学生需要这些指导吗?我曾经做过这样一项调查,“当你见到一个作文题目时,感到最困难的是什么?”80%以上的同学说不知道写什么。可见,一篇作文难住大多数学生的不是怎么写,而是写什么的问题。但我们老师的指导则重点在怎么写上:怎么开头,怎么结尾,无不下大力气去教。于是形成了老师的供与学生需的不一致。 闭门造车现象严重。

生活是学生习作的源泉,《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只有当学生热爱生活,融入到生活中去,懂得观察生活,作文才会有内容,才会生动。传统作文教学过于强调甄别功能,学生在被动的考核压力中不得不抄、背、套,出现了闭门造车、无病呻吟,与实际生活相脱离的严重现象。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进入课堂,传统的作文教学模式受到冲击,高速发展的时代呼唤新型的作文教学模式。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技术,扩展语文学习环境。”在不断的摸索和实践当中,我有了以下一些收获。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扩展写作空间,创设写作情景。

“作文是言语交际中的一种书面表达,这种表达的起因完全是出于一种需要。”1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小学生因为年龄特点,他们眼中的世界较之成人就更为丰富。天边的彩虹,门前的小树,昨日的朋友,今日的活动,无不令孩子们或喜或忧。在这些多姿多彩的事件面前,儿童心理学告诉我们,孩子们心中不会波澜不惊,他们心中一定有话想说,有话可说。以前许多老师研究发现,只要多组织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活动,引导学生亲身参与,他们就不会发愁作文没的写。这种观点是非常正确的,这些老师的经验我们是应该学习和发扬的。但同时我们又应该注意到这样的问题:一、学生玩儿得高兴,忘得快!

活动组织了,孩子们玩儿得也很高兴,参与的积极性很高。但活动结束后,却只记住个大致过程,很难回忆起当时的具体情节。活动中哪个同学说了什么,有什么表情,其他同学是什么表情?要么说不上来,要么谁和谁说得都不一样。心理学告诉我们,人在注意一件事时,分为有意注意和无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