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英会蒋干中计教学设计


【篇一】群英会蒋干中计教学设计群英会蒋干中计

[创新设计]

 一、教学内容

 了解我国古代历史小说的一般特点。学会从理清小说的情节线索入手分析课文中三个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体会小说刻画人物所用的手段,把握课文的语言特点。

 二、课时安排

 1课时:两课时

 2课型:议议、说说、练练课

 三、预习要求

  预习课文,从“周瑜定计、用计,蒋干中计”这一情节入手,把握周瑜、蒋干、曹操三人的不同性格特征。同时体味《三国演义》“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的语言特点。

 四、教学蓝图

 这一应是自己在阅读过程中感到困惑不解的;二应是在把握课文过程中确实有思考价值的。每个同学至少整理出五至十个问题。

 再要求各个学习小组将每个同学整理出的五至十个问题汇总起来,经过初步的议议说说,剔去重复的与通过小组讨论已解决的较浅层次的问题,筛选出五个问题。

 最后一步是老师将八个学习小组提交的问题集中起来制成意见征询单,让每个学生来遴选你认为质量最高且最希望得到圆满解答的十个问题。在这个基础上,教师将“民意”比较集中的十来个问题作一些文字的整理、顺序的排列以及过程的设计。

 2.让学生集中议议说说如下主要问题,教师可作一些必要的提示。

 (1)课文标题给读者启示了记叙文的哪些要素?简要概括每段内容的中心。

 (2)本文的主要人物有三个,即周瑜、蒋干、曹操。这三个人在整个故事中分别有哪些活动?

 提示:东吴都督周瑜,受命率军抗曹,形势对他不利,但他无所畏惧,决心与曹操决一死战。他对曹操来信直书“汉大丞相付周都督开拆”十分愤怒,认为是对东吴的轻视和侮辱,于是毁书斩使以示威,接着又初战得胜,挫伤了敌人的锐气,但周瑜并不轻敌,还连夜亲去侦察战败后的曹营水寨,一看之下,大吃一惊。

 问题:周瑜看到了一些什么呢?

 (看到“沿江一带分为二十四座水面,以大船居于外为城廓,小船居于内可通来往。至晚点上灯火,照得天心水面通红”这一使他心惊的阵势。)

 问题:这个新的阵势是由谁部署的?它对周瑜有什么影响?

 (是“久居江东,谙习水战”的蔡瑁、张允二将部署的,看来要取得赤壁之战的胜利,周瑜就必须先要除掉这两个心腹之患。这时恰好曹操的说客蒋干前来劝降,给周瑜提供了离间曹军内部、施展借刀杀人之计的机会。)

 问题:周瑜是怎样利用这个机会的?

 (周瑜的第一步是只叙同窗情谊,却不让蒋干有开口劝降的机会,并在群英会上下了谈论战事者斩的禁令,使蒋干完全处于被动地位。第二步故意陪蒋干参观东吴的军营和备战情况,并向蒋干叙说了自己同孙权的亲密关系以及他抗曹的坚定态度。一来显示他与蒋干的友谊非比寻常,为后面的蒋干盗书网开一面;二来彻底断了蒋干劝降立功的希望。第三步是装醉,诱使蒋干错误地以为有机可乘,而此时的蒋干劝降无望又不想空手而归,自然就步步堕入了周瑜事先设计好的圈套。)

 问题:为使蒋干深信不疑,周瑜又是怎样装醉的?

 (周瑜在群英会上的少年得意、踌躇满志,且见了故人酒逢知己,喝得酩酊大醉的情状,在蒋干看来完全合乎情理。此时的蒋干,苦无办法又急于脱身,因此彻夜难眠,这就造成了他翻书盗信的结果。)

 问题:为什么蒋干对这封假信毫不怀疑,还自以为发现了一个重大机密呢?

 (因为假信内容在蒋干看来处处合乎情理:(1)蔡瑁、张允本非曹操嫡系,原为荆州刘表部下,新近降曹,信中说他们投降为形势所迫,并非真意。(2)信中编造了“已赚北军困于寨中”的话,促使蒋、曹二人都想起水寨兵员的布局是荆州水军在外圈,曹操的青徐军在内圈,确信这样的部署是个阴谋。(3)信中又说蔡、张二人准备杀死曹操投奔东吴。这几点不但促使蒋干认为事态严重,同时也激怒了曹操,使之中计。信的末尾又设下伏笔,说早晚有人来江东联系,这就为当晚假探子的报信作了印证。总之,这封假信设计周密,才使蒋干深信不疑。而对于劝降不成的蒋干来说似乎又从天上掉下了一个向曹操邀功的机会。)

 问题:虽说假信编造得十分周密,但才智过人的周瑜又安排了一连串迷惑蒋干的手段。这些迷惑手段有哪些?

 (一是周瑜两次装说梦话:“子翼,数日之内,教你看曹贼之首。”这就使蒋干误以为周瑜是“醉后吐真言”。二是假设江北来人联系,故意清晰地说出“蔡张二都督道、急切不得下手”的话,使蒋干坚信蔡、张二将确实与东吴有勾结。三是周瑜装睡不醒,让蒋干自由行动,有机会不告而别,好尽早回去报功。)

 问题:从以上分析,总结一下周瑜、蒋干这两个人的性格特征是怎样的?

 (蒋干轻率大意,轻举妄动,自以为聪明却步步堕入周瑜的圈套。他忠于曹操,处处想博得曹操的更大信任,盗信后,更是求功心切,终于被迷惑中计。周瑜则机智多谋头脑敏锐,指挥若定。他机敏地利用蒋干过江劝降的机会,精心设计了一套周密的反间计,不费一兵一卒达到了削弱对手的目的,充分表现了他卓越的军事才干。)

  问题:曹操一向老谋深算,又生性多疑,他为什么也会中计呢?从中可以看出曹操的哪些性格特征?

  (曹操自恃实力强大,不把东吴放在眼里,同意蒋干过江劝降,本身就是一个错误的估计,待蒋干盗信回来,又偏听偏信,杀了蔡、张二将。事后虽警觉上当,但却文过饰非,不肯承认错误。可见曹操正是由多疑而主观,加之刚愎自用而中计的。)

 问题:通过对周、蒋、曹三个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的分析,说说课文的主题是什么?

 (课文的主题是赞美周瑜的卓越军事才干,也告诉了我们知彼知己方能百战百胜的道理。)

  3.在议议说说的基础上完成课后的“思考和练习”

 课文后的“思考和练习”共有五题。重点可放在议议说说前面的三个题目。训练的重心应落在“议题意”“议答案”上。

 如第一题命题的意图是引导学生在读小说时,一定要把握故事情节。《群英会蒋干中计》虽然是长篇小说《三国演义》的节选,但在情节上有着相对的完整性。故事的发生、发展、高潮、结局,叙述的线索非常清楚。议议说说的内容可放在叙述思想的梳理上,同时用简明的语言概括情节内容,划分出课文的结构层次。课文之所以从周瑜毁书斩使、两军大战三江口写起,因为这是本文所述事件的开端。这场赤壁之战的前哨战虽以东吴获胜告终,但曹操马上采纳蔡瑁张允的建议,对军事作了重新部署,这对东吴来说,形势相当严峻,于是也就有了周瑜智设离间计,让蒋干盗信中计的下文,而周瑜的足智多谋、蒋干的似智实愚、曹操的多疑误事都在这场惊心动魄的较量中得以充分展示。

 如第二题命题的意图是引导学生在读小说时,一定要认真体会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刻画,特别要认真体会作品中人物的语言、神态和心理的描写,并由此来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

 再如第三题命题的意图是启示我们要把握历史小说的特点。对照阅读《三国演义》与《三国志》,我们不难理解历史小说不同于史传文学,它既要反映历史的真实,又允许作艺术性的虚构。通过议议说说,我们可以进一步领会历史小说的基本特点,把握鉴赏这类小说的基本方法。

 [创意说明]

 这份教学设计的成功之处在于能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尤其成功的是,这一教学设计安排了许多议议说说的活动,让学生有更多的思考和训练的机会。至于所思考的问题也来自同学,充分体现了“学生是主体”的教学思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大多数同学能获得锻炼的机会,而教师则在同学活动的过程中自然地作好点拨,这就摆脱了教师讲得辛苦、学生学得被动的陈旧的教学模式。由于同学在课堂上有了更多的表现机会,在议议说说的教学活动中,能力得到了磨练和提高。这份教学设计反映了设计者教学理念的转变,体现了语文教学重能力训练、重素质提高的新的教学观念。

中国基础教育21世纪

【篇二】群英会蒋干中计教学设计《群英会蒋干中计》教案

1

授课主要内容或板书设计

2

3

4

【篇三】群英会蒋干中计教学设计群英会蒋干中计-教学教案

教学目标】1.了解《三国演义》概略,热爱民族文化遗产,提高文学修养。2.学习本文围绕中心组织材料的写作方法。3.学习人物性格个性化的写作方法【教学重点】1.在矛盾斗争中用人物自己的言行、神态显现出人物性格。2.运用生动的细节描写突出人物性格。3.以环境气氛烘托人物性格。【教学难点】运用生动的细节描写突出人物性格。【教学方法】讲解法【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有关三国时期的文学作品,我们学习过哪些篇章?诸葛亮《出师表》 司马光《赤壁之战》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罗贯中《杨修之死》二、指导预习课文1.布置思考题:周瑜用了什么方法除去蔡瑁和张允的?全文的主线是什么?全文共10段,可以分作几个部分,是如何结构情节的?2.教师朗读全文(读时要学生在书上划分段落层次,并提示学生画出一些词语)。三、研习新课。1.教师朗读后,讨论思考题。明确:使的是借刀杀人反间计。诱骗蒋干盗书,离间蔡、张与曹操的关系,借曹操之手除掉蔡张二人。设计、用计、中计是情节的主线。全文共11段,分五部分。虽是节选,但结构完整、主线突出:1—3段 开端 周瑜决定除蔡、张。4—6段 发展 周瑜设下反间计,群英会上迷敌人。7—8段 高潮 周瑜假装泄秘密,蒋干上钩盗密信。9—10段 结尾 周瑜中计杀蔡、张。11段 尾声 周瑜闻讯庆计成。四、研读课文,理解文意。(1)能用几个字概括第1段内容吗?周瑜为什么要这样?讨论。明确:毁书斩使。曹操来信,封面措辞带有对东吴轻蔑侮辱的感情色彩,周瑜十分恼火。①以此抗议示威;②表示自己决一死战的态度;③鼓舞士气。(2)第2段写什么?曹操为什么吃败伏?回去后怎么办?讨论。明确:写曹操折兵和曹操练兵。曹操所以失败,一方面由于“青徐之兵,不习水战”,另一方面突出周瑜善于调兵遣兵。曹操回去后采纳蔡瑁、张允意见,让他们操习水军。(3)周瑜得胜后做些什么?他通过探看曹军水寨发现什么?如何解决?讨论。明确:得胜后犒军、报捷、“亲往探看曹军水寨”。看到曹军操练水军井井有条、声势浩大(结合书上具体描写),悟出要破曹军,先要除掉“深得水军之妙”的蔡、张。于是一条反间计就在心中酝酿了。(4)课文为什么从周瑜毁书斩使,两军大战三江口选起?这与本文的中心有什么关系?讨论。明确:这两个情节与本文中心有着密切的因果关系。毁书斩使才有三江口之战;由于曹操三江口战败,才有蔡、张训练水军之举;由于这两人整治水军得法才引来周瑜的探寨并下定除此二人的决心。这一部分是周瑜设计的背景。五、作业课后思考小说中周瑜、蒋干的性格特点第二课时教学要点:分析人物形象教学过程:一、研习新课。

(一)讨论课文第2部分(4—6段)1.周瑜一见蒋干如何先声夺人?蒋干反应如何?讨论。明确:一见面点出蒋干“远涉江湖,为曹氏作说客”,蒋干自以为必会成功,却被一眼洞察,惊愕得不知如何应付,只好心虚气短地说假话掩饰。2.群英会上,周瑜又如何制止蒋干游说?蒋干又如何反应?讨论。明确:当众宣布“此吾同窗契友也„„不是曹家说客”;令太史慈作监酒“如有提起曹操与东吴军旅之事者,即斩之”。以堵蒋干之嘴。蒋干“惊愕,不敢多言”。

3.周瑜与蒋干一见面,即主动进攻,打下了蒋干的气焰,动摇了蒋干的自信心。

【篇四】群英会蒋干中计教学设计探究型《群英会蒋干中计》教学设计

1.使用本模板设计教学方案,定稿后,请把文件名修改为“姓名 《篇目名》 教学设计”。

2.定稿后,将模板中红色字体删除。

【篇五】群英会蒋干中计教学设计《群英会蒋干中计》教学设计

《群英会蒋干中计》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群英会蒋干中计教学设计

学习作者在矛盾冲突中通过描写人物的言行神态突出其性格特征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

运用多种手法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难点】

研读神态描写中的一字传神

【教学思路】

一、预习安排

1.《三国演义》简介

2.《群英会蒋干中计》的故事背景

3.文本的基本故事梗概

二、导入(略)

三、了解《三国演义》及故事背景

四、研读文本

1.提出中心问题:蒋干为什么会中计?引导学生学习作者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的言行神态来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从而认识周瑜的足智多谋、豪放自信、洒脱干练和蒋干的平庸无能、急功近利、自作聪明。

重点学习5-7段:周瑜三堵、三伏、五诱、六笑;蒋干三愕、四偷

归纳:人物性格鲜明,对比强烈

周瑜——豪放自信,足智多谋,处处设饵(梦中醒)

蒋干——自不量力,卑怯猥琐,步步上钩(醒中梦)

2.提出第2个问题:曹操为什么会中计?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周瑜的聪明睿智和用计周密(作者用完整的故事情节使人物形象得到完整的展现)。

3.比较课后练习三,体会增设情节和细节描写突出人物性格的艺术效果

五、总结:小说的刻画人物

在故事情节的发展中,正面描写人物的言行举止、音容笑貌等刻画人物形象; 在激励的矛盾冲突中,通过其他人物的反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群英会蒋干中计教学设计

正面描写(言行、神态、细节)、反面衬托(蒋干、曹操)

六、写作练习

扩展下面情节,使罗纳尔多的精斟球技得到表现:

原文:罗纳尔多带着球,冲到禁区前,飞起一脚,把球踢进网中。

提示:这一精彩射门动作可以分解为四个小动作——接到传球;绕过对方防守;避开守门员;踢球入网。还可以正面描写,侧面烘托。

七、作业:略(如果有兴趣,可阅读《三国演义》) 附:板书设计 三伏

周瑜三堵

五诱

三愕、四偷 (曹杀)

网封三面 只留一边

【篇六】群英会蒋干中计教学设计探究型《群英会蒋干中计》教学设计

阅读教学设计方案

【篇七】群英会蒋干中计教学设计《群英会蒋干中计》第二课时..-教学教案

授课人:银川市光华职业中专学校 安金健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抓往人物的语言、行动、神态,分析人物形象。

2、变换角度思考问题,激发学生阅读古典文学名著的兴趣,热爱民族文化遗产。群英会蒋干中计教学设计

教学重难点:目标2

教学设想:合作探究

教学设计及过程:

一、复习引入:

第一课时中,我们了解了“群英会蒋干中计”的故事背景,认识到了周瑜实施反间计,除掉群英会蒋干中计教学设计

蔡、张二人的战略意义,又通过归纳周瑜用计的步骤,感受到了计策的严谨、周密。 大家回忆一下,我们归纳出的用计步骤。(板书)

先发制人

群英会

入帐共寝

周瑜、蒋干的性格在用计、中计过程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二、分析人物:

1、请阅读相关段落,划出最能表现周瑜、蒋干性格的语句。(语言、行动、神态)

2、请依据具体的语句,讨论分析周瑜、蒋干的形象(同座位之间讨论分析)

可模仿下列句式回答:

我从 段、句中,发现周瑜(蒋干)是一个 (性格)的人。

周瑜 蒋干

敏锐 足智多谋 先发制人 狂妄自大 盲目自信

自信 机智灵活 志大才疏 愚蠢无能

豪爽 踌躇满志 群 英 会 贪生怕死 无胆无谋

坚定 豪放潇洒

细心 擅长表演 入帐共寝 自作聪明 立功心切

学生归纳:周瑜是一个 的统帅。

蒋干是一个 的谋士。

三、拓展延伸:

1、 周瑜实施反间计,骗过了愚蠢的蒋干,也骗过了老谋深算的曹操,他的计策真的是天衣

无缝吗?聪明的你一定能发现反间计的漏洞与破绽。请列出破绽,说明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