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顾城的文章


篇一:《顾城》

顾城,1956年9月24日出生于北京诗人之家,朦胧诗代表人物,被称为当代的唯灵浪漫主义诗人,早期的诗歌有孩子般的纯稚风格、梦幻情绪,用直觉和印象式的语句来咏唱童话般的少年生活。1973年开始学画;1974年回京在厂桥街道做木工;1977年重新开始写作;1985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88年赴新西兰,讲授中国古典文学,被聘为奥克兰大学亚语系研究员;1993年10月8日在其新西兰寓所因婚变杀死妻子谢烨后自杀。著有诗集《白昼的月亮》、《舒婷、顾城抒情诗选》、《北方的孤独者之歌》、《铁铃》、《黑眼睛》等

顾城是朦胧诗派的主要作者,著有诗集《白昼的月亮》《舒婷、顾城抒情诗选》、《北方的孤独者之歌》《铁铃》《黑眼睛》《北岛、顾城诗选》《顾城的诗》《顾城童话寓言诗选》《顾城新诗自选集》。逝世后由父亲顾工编辑出版《顾城诗全编》。另与谢烨合著长篇小说《英儿》。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出版《顾城的诗》。诗集《白昼的月亮》。

顾城是中国新时期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被称为以一颗童心看世界的“童话诗人”。与舒婷的典雅端丽、委婉绰约、美丽忧伤相比,顾城的诗则显得纯真无瑕、扑朔迷离。但是,在顾城充满梦幻和童稚的诗中,却充溢着一股成年人的忧伤。这忧伤虽淡淡的,但又象铅一样沉重。因为这不仅是诗人个人的忧伤,而是一代人觉醒后的忧伤,是觉醒的一代人看到眼前现实而产生的忧伤。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经历过“文革”的一代青年,对著名朦胧诗人顾城(1956年9月~1993年10月)的这两句诗是再熟悉不过的了。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的朦胧诗,是当时激动人心的思想、文学“解放”潮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当代新诗革新的起点。在顾城冥寿50周岁的前一年,四卷本的“顾城文学系列”首卷――《顾城文选·别有天地》由北方文艺出版社出版。

顾城1962年开始写诗,1987年5月应邀赴德国参加明斯特“国际诗歌节”,随后开始周游西欧和北欧诸国,后定居新西兰,1993年10月8日,他与妻子谢烨双双死在新西兰激流岛上。

据此次“顾城文学系列”策划人刘曦强介绍,此套四卷本将延续至次年9月出完,整套文选由“顾城之城”网站站主江晓敏和顾城胞姐顾乡联合编选并注释。总计 150多万字的散文体作品,囊括了顾城旅居海外的1992年至1993年这一创作高峰期的作品,有望展示一个全面而立体的顾城。

“顾城之城”站主江晓敏是浙江温岭一所中学的高三语文老师,她于1993年阅读了诗集《海篮》开始接触顾城的诗,“1994年读《诗探索》上面顾城的朋友文昕写的《最后的顾城》,读到顾城铸脚印那个段落的那一刻,我就深深地喜欢上顾城了。后来读了几乎能搜集到的顾城的所有资料。”

顾城早期的《生命幻想曲》《分别的海》和后期的《颂歌世界?是树木游泳的力量》都让江晓敏特别喜欢。她用“真”概括了顾城为人的最大特点,“自然纯净”则是她心目中顾城诗歌的最大特点,“他的诗不是做出来的,而是从心间流出来的。读他的诗时,你忘掉了自己是人,你一会儿是瓢虫,一会儿是河流,一会儿

又是石头,这是另一层面上的‘自然’”。为了“让更多的人知道顾城,分享顾城优美的诗句”,江晓敏于1999年创办了“顾城之城”网站。

然而,也有不少当年的诗友,如今却不愿再重新“面对顾城”。

“关于他的事儿,我不想发表任何意见”,一位当年颇有影响力的朦胧派诗人以此拒绝受访。另一位当年和未出国前的顾城“有过比较多的交往”的诗人,则宣称正忙着写一部文化散文书稿而无暇评说旧友。

顾城“朦胧诗”阵地《今天》的编辑徐晓在年初出版的著作《半生为人》中,对北岛、芒克等诗人有浓墨重彩的回忆,但谈起顾城却没有太多的印象,“当时编他的诗主要是北岛,我也只是在公开场合见过他几次而已。”

多数诗友的不愿置评,或许有众多不同的复杂原因。但顾城真的就是这样给人一种“活在自己一个人的城堡里”的感觉。

姐姐顾乡比顾城大两岁两个月零三天,顾城在她印象中的最大特点就是“不爱凑热闹”。顾城不到一岁时就会走路,“他那时干得最多的事,是走到离地不高的大穿衣镜前,对着镜子看自己”。上了幼儿园的顾城还是“不爱凑热闹”,每次顾乡去接他时,“也就不在玩闹一起的孩子群中找他,他热衷躲在一边看树或者看蚂蚁。”

顾乡回忆,从小博览群书的顾城,一次为了安慰受欺负的同学居然给人家讲起了《三国演义》的故事,并得到了“故事”的雅号。但同学们围拢着想听他讲时,“还是不容易听到他讲故事,因为他不习惯被围在中间”。“但是他又是想讲的,也很想有人听。”

在渴望与外界交流和退回内心的“心理拉锯”中,顾城只好寻求姐姐当他“一个人的听众”,姐姐没空听时,“无奈之下他就进了别的屋子,隔着床一个人对着墙讲起来”。

及至“文革”的风浪裹挟一切,顾城还是“独自在烈日下、在落叶中、在寒风里走,在古城墙上拾一枚旧币,在荒草中间找蚂蚱、蜣螂”,“高音喇叭、滚滚人流、漫天传单,对他如无一般。他嘲笑我(顾乡),痛恨我,不许我去参加集体、社会活动,认定那些事情都很无聊,而我的同学都很庸俗。”

这个活在自己“一个人的城堡”里的顾城,给人印象最深的、最常见的装束,是戴一顶高高的帽子。1992年6月在荷兰演讲时是这样,1992年12月在德国演讲时也是这样。一顶高高的帽子,在诗人的国度里,又何尝不是一顶想像中的王冠呢?他又何尝不是他自己的“王”呢?顾城后来和妻子谢烨在新西兰激流岛上养鸡种菜的生活也颇有独立王国、自给自足的意味。

在北京电影学院教授崔卫平眼里,“顾城是个比较胆小的人,不是一个爱说话的人,是一个比较退却、喜欢‘坐在后面’的人。”崔卫平教授肯定顾城在朦胧诗派中“贡献是相当大的”,但对“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进行了质疑―――“声称环境黑暗而自己光明这种表述是一个任性的表达。一个人不能意识到自己身上阴影的存在、不自警是可怕的”,“在观照社会时,也要反思自己”。

《今天》杂志的重要成员刘自立,对“白话是否能写诗”表示了根本性的质疑,因此对“朦胧诗”的整体评价都不太高,他觉得,顾城“只是其中一员,也不比别人高明。”

刘自立是在不认识顾城的时候看过顾城的诗,“觉得他像个小孩儿在写诗,又有老小孩儿的成熟,但不是大人写诗。”刘自立认为,顾城的创作,一是比较注重寓意和象征,较少考虑诗歌的音乐性;二是带有某种童话色彩,有所谓“顽童”性格―――是对“文革”僵硬的思维模式的反拨,但这种“反抗”方式,是以一种孩子的方式完成的。因此,“顽童”到最后也容易失控,这和他的诗歌的不足、人格缺陷以及与社会沟通的中断,都有联系。刘自立认为,顾城试图用散文体语言赋予他的诗歌以神秘感和宗教主义,但事实上,“寻找光明”和“相信未来”,并不新鲜。

生平

城顾城,男,北京市人,原籍上海,1956年九月生于北京,1969年随父顾工下放山东广北一部队农场,1974年回北京。做过搬运工、 锯木工、借调编辑等。“文革”期间开始诗歌写作,1973年开始学画,并进入社会性作品写作阶段,1974年起于《北京文艺》、《山东文艺》、《少年文艺》等报刊零星发表作品。1977年起重新进入纯净写作,在《蒲公英》小报发表诗作后在诗歌界引起强烈反响和巨大争论,并成为朦胧诗派的主要代表。1980年初所在单位解体,失去工作,从此过漂游生活。1982年加入北京市作家协会,1985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87年应邀出访欧美进行文化交流、讲学活动。1988年赴新西兰,讲授中国古典文学,被聘为奥克兰大学亚语系研究员。后加入新西兰国籍并辞职隐居激流岛。1992年,获德国学术交流中心(DAAD)创作年金,1993年,又获德国伯尔创作基金,在德国写作。1993年10月8日于新西兰所居岛因为离婚与其妻谢烨发生冲突,谢烨受伤倒地,过程成谜,顾城随即自杀,谢烨于其死后数小时不治。媒体捕风捉影称“顾城用斧头杀妻”,令诗人在死后从童话诗人被妖魔化成精神异常的杀人恶魔,死后蒙冤。(从顾城姐姐顾乡所做“顾城最后的十四天”中看,斧头只是偶然在场物件,跟案件根本无关。)1993年3月曾回国探亲,惨案发生时,值其夫妇从德返新西兰不久。顾城留下大量诗、文、书法、绘画等作品。著作主要有《黑眼睛》(1986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英子》(1994年元月北京华艺出版社出版,与谢烨合著)、《灵台独语》(1994年3月敦煌文艺出版社出版,老木、阿杨编)、《顾城诗集》、《顾城童话寓言诗选》、《城》、《走了一万一千里路——顾城旧体诗、寓言诗手稿集》等,部分作品被译为英、德、法等多国文字。另有文集《生命停止的地方,灵魂在前进》,组诗《城》、《鬼进城》、《从自我到自然》、《没有目的的我》。

顾城是朦胧诗派的主要作者,著有诗集《白昼的月亮》、《舒婷、顾城抒情诗选》、《北方的孤独者之歌》、《铁铃》、《黑眼睛》、《北岛、顾城诗选》、《顾城

诗集》、《顾城童话寓言诗选》、《顾城新诗自选集》。逝世后由父亲顾工编辑出版《顾城诗全编》。

自杀

顾城和妻子顾城和谢烨原本是非常相爱的,顾城爱谢烨好像爱一个女神一样。但后来很不幸地,英儿介入了他们的感情。

顾城和英儿,谢烨在一个诗会认识。诗会上朦胧诗被砸得很厉害,但当时英儿力挺顾城。顾城和谢烨很感激,大家关系很好。

谢烨对于顾城很骄傲,对英儿讲了关于顾城的很多事,顾城的脾气,爱好等等。言者无心听者有意。这些话英儿都记住了,而且对顾城投其所好,后来顾城对英儿说:“大家两个是天生一样的,而谢烨是我后天改造的。这话谢烨也听见了,她表面上没反映,但心肯定给伤透了。”

为了追求他的自由王国,顾城和谢烨去了激流岛。这时候英儿已经和刘湛秋在一起了。却同时和顾城保持着联系。奇怪的是谢烨并没有阻拦,而且在一旁促成这件事。{关于顾城的文章}.

刘湛秋也知道英儿此去投奔的是顾城,但他并没想过英儿会成为顾城的情人。原因之一是他很自信,觉得顾城一个毛头小伙子怎么能和他比?原因之二是他相信顾城的人品,不可能趁人之危。

抛开知识分子,罗曼蒂克,这三个人的关系和现实中的凡人没什么两样,只是更走极端了吧。顾城也许“浪漫”地想象世外桃源,但是英儿和谢烨却都是很现实的。

曾经有人问英儿为什么离开了,谢烨回答,名不正则言不顺嘛。

对于顾城来说,他认为他和英儿的感情仅限于精神层面。他在岛上等着英儿和他一起建立一个精神家园。没有想到,来到他面前的竟然是个物质女孩。

英儿和顾城情人关系的开始,英儿采取了主动。据谢烨回忆,洗澡的时候英儿指定让顾城送毛巾。顾城不敢送让谢烨送。谢烨就笑着说人家让你送你就去送呗。英儿的意思,在这里可想而知。后来她居然说她的初次是顾城强奸,实在是刘湛秋也不能相信的弥天大谎。

顾城和英儿在一起之后,被英儿吸引。至于被吸引原因,可以参看《英儿》。其实顾城在性方面是很胆怯的。(同时可以证明顾城强奸英儿不可能)。顾城和谢烨在这方面也并不和谐。谢烨在性方面态度也比较排斥。所以也许是英儿在这方面给了他惊喜。

谢烨和顾城的孩子小木耳被送了人。因为顾城觉得木耳是个男孩,不能进入他幻想的女儿国。而且小孩子的哭叫让他无法工作,他不喜欢这个孩子。

但后来顾城给木耳的文章中,说他会在没人看见的时候偷偷对木耳好。他没有办法解决人伦亲情和他幻想的王国的矛盾。

谢烨带顾城去了德国,期间英儿跟着一个叫老头的跑了,还结了婚。这是没有爱情的婚姻,完全为了绿卡。顾城特别痛苦。这个时候,谢烨和一个叫大鱼的德国朋友(也是中国人)给顾城出主意,让顾城把英儿杀死,然后自杀。同时谢烨和大鱼还帮顾城买凶器。顾城很感激他们。

顾城的照片(3)为了报答谢烨,顾城想把他们的故事写成一本书,叫《英儿》。书主要是突出谢烨的高贵和容忍。在书完成后,顾城打算和书里写的一样自杀。顾城自己洋洋得意地说:“我如果和书里写的一样自杀,书肯定可以热卖。他想通过这本书给谢烨留一笔钱。”

后来书写完了,但并不是谢烨想要的样子,谢烨觉得里面的英儿被美化了。所以很不高兴。更可怕的是,书写完了,顾城竟然不想自杀了。

据顾城自己说,有天晚上,他看到了在月光下的小木耳。顿时心里明亮了。他决定放弃自己的理想王国,接回小木耳,过正常人的日子。他对小木耳说“我要你带我回家”。

他激动地把他的心情告诉谢烨,但谢烨却冷冷地说:一切都已经晚了。

谢烨已经受够了顾城,她决定接受德国那个叫大鱼的朋友。本来计划等顾城自杀后,大鱼也和他老婆离婚,她们一起生活。但如果顾城不死,这个计划就被破坏了。

2 人物评价 编辑

顾城沈奇:在充满观念困扰和功利张望的当代中国大陆诗坛,顾城诗歌之“精神自传”性的、如“水晶”般纯粹与透明的存在,标示着别具意义的精神鉴照与美学价值——脱身时代,返身自我,本真投入,本质行走,消解“流派价值”和“群体性格”之局限,成为真正个人/人类的独语者,并以其不可模仿、无从归类、极富原创性的生命形态和语言形态,轻松自如地创造出了一个独属顾城所有的诗的世界:澄淡含远,简静留蕴,畅然自得,境界无涯,富有弥散性的文本外张力,进而提升到一种真正抒写灵魂秘语和生命密码的艺术境地——当代汉语诗歌艺术在顾城这里回到了它的本质所在:既是源于生活与生命的创造,又是生活与生命自身的存在方式。

篇二:《《顾城精选集》读后感》

《顾城精选集》读后感

对于顾城以前了解的并不多,直到前一阵子海子的25周年祭,去图书馆借他的书,没找到,却无意间看到了《顾城精选集》。然后就一发不可收拾,深深被这个“童话诗人”所吸引,以致我阅读时不敢大声呼吸怕惊动了字里行间那纯洁、童真的心。

面对书页,我多么想穿越时间、空间去寻找他,到他身边去,与他共同营造一个童话的梦,可以让他继续做一个任性的孩子,继续为世人写出洁白如雪、没有一丝污染的诗句,让我们尘世之人也有幸一窥那种至纯、至真的美。然而他却早早的离开了我们,在,最好的年纪。

他那一代人和我们的民族一起经受了十年文化大革命的浩劫,在那个疯狂的年代所有的真、所有的美都被赶尽杀绝,消失的无影无踪,顾城的诗因此而生,他用生命寻找着纯净的美和光明,就像诗中所写“走了那么远,我们去寻找一盏灯”,这盏灯指引他无畏地向前。 最著名的“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这一句一千年一万年之后也还是经典吧,还有人在清冷的早晨或是慵懒的午后默默诵读,因为每个时代都有寻找光明的先驱,每个时代都有对生命之谜不断探索之人,在这条道路上后继者们绵延不断,永远会有人如他那样希冀着:我想在大地上画满窗子,让所有习惯黑暗的眼睛,都习惯光明。

“我所渴望的美,是永恒与生命,”看到这句话的一刹那,我释然了很多,明白了我的那些闲愁别绪的由来,是的,我拥有生命,这

是大自然的恩赐,然而生命是有限的,我没有把握能使它大放光彩,又知生命易逝,因此我又渴望永恒来给我无限的机会,让我慢慢掌控生命。可以看出人是多么的贪心啊,也许仅仅能够做人已是无上的荣幸,我们却还要求永生。但诗人也说了:永恒的美,奇光异彩,却无感无情;生命的美,千变万化,却终为灰烬。

永恒之人大多是些出世得道之人,超脱于凡尘琐事,斩断了七情六欲,非一般人所能为也,如我等之辈,生命的美在于它的不可捉摸、变幻多端,莫叹世事无常,这正是它美之所在,至于长生不老,实属妄想,也不必太过为此劳神伤心,白白耽误了美好时光,只需牢牢把握现在,全然融入生命的波澜壮阔中去,这一生足矣!

读顾城的诗最明显的是他那孩子式的单纯,这种单纯是人间的最美,你看:我还想画下自己/画下一只树熊/他坐在维多利亚深色的丛林里/坐在安安静静的树枝上/发愣。他只有,许许多多/浆果一样的梦/和很大很大的眼睛。这种单纯,这种可爱的思想是所有人都极其羡慕的,我想,顾城是幸福的,造物主赐予了他如此珍贵的礼物,他是宇宙的宠儿。

然而什么事都有两面性,在《简历》一诗中出现了:我是一个悲哀的孩子,始终没有长大。我在一片淡漠的烟中,继续讲绿色的故事。也许孩子有自己世界的纯美,成年人也有他们的的欢悦,固执的不肯长大,缩在自己创造的脆弱的童话梦里,离世界太远,不切实际,也不符合人类生存法则,注定要毁灭。这样的人可敬可叹,敬其追求至纯至美,人人望而却步,独他有勇气探索,且不改初衷;叹其顽固,

知己局限仍孤注一掷。也许,从一开始就知道这是一条不归路;也许,唯有如此才是给自己最好的交代;也许,这,就是最好的结局。 我是一个孩子,一个被幻想妈妈宠坏的孩子,我任性。

篇三:《《顾城的诗》读后感》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读《顾城的诗》有感

901常晏铭

读顾城的诗歌总是让人感到一种挑战想象力的快意,因为他笔下的世界是与我们所在的世界完全不同的童话世界,是一泓透明的心之湖泊倒映出的天上的虹影,让你在五彩斑斓之间忘记了现实。

他的诗里,所有的令人欲解不得又欲罢不能的奇幻活泼的想象,并非诗人刻意为之的技巧,事实上,真正的诗人是拒绝技巧的,诗人所描述的是用眼睛触摸本真的感觉,他只是在记录,而不是在创造。换句话说,诗不是他灵感的产品,诗是对面飞来的精灵,她可能来自丛林,可能来自溪水,可能来自蝴蝶轻轻舞动的翅膀,可能来自神秘的时间深处。

《许多时间,像烟》这一首诗,也会就会唤醒我们的这种奇妙的感觉。时间,以及与时间相关的往事,当我们站在某一个地方蓦然回首的时候,常常能有烟波浩渺之感。秦观的《满庭芳》中有“多少蓬莱往事,回首处,烟霭纷纷。斜阳外,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之句,不知令多少时间里的浪子为之唏嘘不已。西沉的落日,万点的归鸦,无语东流的水,藏在大山里的小村,一切都被朦胧的烟霭中轻轻地裹着,仿佛是一幅以追忆逝水年华为主题的水墨,让人想来就有无涯的落寞。

而与这种落寞紧紧地绾结在一起的,就是时间。时间是永恒的,但是与往事相关的时间又是飘忽不定的。而我们生活的每一分钟又都在变成往事,这就是我们的命运,每一刻都生活在烟云笼罩之中。

与昨夜相关的时间,已经像随风漂走的烟的花朵一样消失了,带走的还有诗人无法挽留旧梦的叹息。可是,对于生命来说,光是一条永远流淌的溪流,已经走了千年之久,而且还将永远的行走下去。既然如此,拥有光的人们,还有必要为昨夜的逝去而叹息吗?青葱的岁月,金色的年华。如烟的往事,清晰的今日。生命中有太多的色彩令我们不忍割舍。正如我们在童年的夏天里,赤脚行走在水里的清凉,或者在狂暴的风雨里骑着自行车疯狂地奔驰和放歌。正如年轻时候和心爱的姑娘所牵手走过的绿荫,共同拥有的月色,以及无数次的误会与眼泪,还有无言相对的身影。这都是我们在昨夜燃起的火光,然而其实即使在火苗最美丽最温暖的时候,让人忘记时间的时候,我们也没有奢望过,它能一直伴我们走过如此富有诗意的长夜,我们只是看着空中绽放的烟的花朵,祈祷着,能在黎明后的某一个时候,拥有一个有你的梦。

篇四:《作文:诗人顾城有句出名的诗》

作文:诗人顾城有句出名的诗:“你看云时,我觉得很近,你看我时,我觉得很远。”这里说的是人与人之间的隔膜。成语中有“咫尺天涯”一词,意思是说虽然近在咫尺,却远如天涯。海南省海边有一块石碑,上面书“天涯海角”,那里就是人们常说的“天涯”,现在飞机几小时就到了。美国在地球的那一边,似乎也是“天涯”,但卫星电视一下子将它拉到我们面前。这是现代科技的神威,它使我们生存空间的距离相对缩短了,难怪有地球村之说。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审题提示:由话题我们可以进行发散性思维,如从美学角度写“距离产生美”,从交往角度写“距离可以保持一个人的独立个性”,从认知角度写“距离可以保证客观性”,从物理角度写“距离可以提供活动空间,保证安全”等,但结合材料聚合思维,则不能这样随意去写了,材料告诉我们距离的远近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① 一、二则材料是从心理角度讲咫尺可以成为天涯,这是因为人与人之间心灵的隔膜; ②三、四两则材料从科技角度讲天涯可以变为咫尺,这是因为科技进步的力量。写作时从这两个角度切入方为正点。

至于文体选择,从心理或者科技角度写距离由远变近或由近变远的体会,则是要写议论文,同意不同意皆可,体现话题的开放性。如同意,则是因心灵隔膜,人与人之间咫尺如天涯,不同意可写只要人与人心灵沟通,“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审题时,如果能够兼顾到两个方面, 写“咫尺天涯”与“天涯咫尺” ,则视为最好的立意。

点评:

成语也是名言,本题通过一个成语的倒序,展示了时代的进步和科枝的发达。写作时要打开思路,深刻领悟命题“要求”中“内容不限于通讯技术进步方面,说社会现象,谈人际关系,畅想未来世界„„只要切合题意就可以”的含义。这样,构思时就能“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插上联想和想像的翅膀,充分扩展自己的写作空间,展示自己的写作才华。 天涯成咫尺 从历史上的“天涯”变成了今天的“咫尺”写起,表现科 技的巨大进步。

海南省海边有一块石碑,上书“天涯海角”,那是古代时的天涯,现在几小时的飞机就到了 。美国在地球的另一面,似乎是“天涯”,但卫星电视一下将它拉到我们面前。这一切都应 归功 于科技的发展,将来科技很可能也会让银河系、太阳系变成“咫尺”,遨游太空就不再是梦 „„

距离 从“咫尺”与“天涯”是一种抽象的心理距离出发,虚构一则故 事。

诗人顾城有句出名的诗:“你看云时,我觉得很近,你看我时,我觉得很远。”阿勇觉得用 它来 形容最近的女朋友阿丽最恰当了,因为她老是用奇怪的眼光看他,仿佛是一个陌生人。阿勇 觉得事情不妙,结果终于证实了他的猜想;阿丽又认识了新的男朋友。经过一番曲折,阿丽又回到阿勇身边,看着阿丽一如初识时纯真的笑脸,阿勇觉得两个人之间的距离好远„„ 

牵挂 将“天涯”与“咫尺”拟人化为兄妹俩,通过虚构的故事表现母爱的无私。

一位母亲有两个孩了:一个是哥哥天涯,一个是妹妹咫尺。哥哥出外闯荡,走得很远,偶尔 让人捎钱捎平安信回来。妹妹在家照顾父母。母亲常常在傍晚的时候到村口张望。妹妹心疼母亲,便要托人将哥哥唤回,母亲却说:“好男儿志在四方,不能让他窝在家里一事无成。 ”妹妹望着母亲渐白的头发,不由得眼眶湿了„„

那一年,这一天

——献给遥远的奶奶

风,掀起落英跟思念厚厚的一叠,往记忆里堆砌,拼凑了凌乱的情结。抚一把残琴,断了的弦,把我的思念弹奏,遥远的你收到了吗?

那一年,这一天,村里的桃花开得煞是绚烂。朵朵粉色的小花儿随风在枝头笑着闹着,像是淘气的娃娃。你牵着年幼的我,迈着小步儿到树下看桃花。那时的你离我是那样的近。你望着那些可爱的花儿,把眉毛都笑弯了,让皱纹绽放成朵朵美丽的桃花。赏花时的你就是那朵最美丽的桃花。而那时的我从未想过有一天你会离我如此遥远:一在天之涯,一在地之角。

又过了一年,也是桃花灿烂的季节。然而阳光被压抑得不语,乌云震碎了桃花投射的影子。那时你最后一次看桃花。只是你那如桃花般的笑靥被疾病吞噬的苍白无力。你唤着我的乳名,紧紧握着我的手,用尽了全身的力气握着,生怕我——你最疼爱的小孙女会淘气的离开你身边。

你知道吗,奶奶?那时的我也害怕,最疼我的你会抛下我远去,任我在桃花林中徘徊。我不要你走,我想要你永远牵着我的手,带我看桃花。

可是,那一年,这一天,你还是走了,走在桃花怒放的季节,走得很安详。暴雨打落的片片桃花,铺了一地。那些雨点是云儿在哭泣吗?那些落花是桃树在悲伤吗?泪儿在我的脸上汇成了小河。我的天灰了,心开始落叶。

无数次我透过记忆的纱窗静静的看着你,我感到你并未离开,你近在咫尺。可当我伸手想抚一抚你的面庞时,无数次的,我只能抓住一抹思念的空气。这把我打回了残酷的现实:你已离去,在另一个世界,在遥远的天涯。{关于顾城的文章}.

独自走在开满桃花的林荫小道上,看风儿掠过桃枝,吹落点点桃花。那缓缓掉落的叶像思念,拼凑着你的笑颜。我随着正在掉落的花轻轻旋转,幻想能再回到和你漫步花海的那一年的这一天。

空气中飘散着淡淡的花香,夹杂着你的熟悉的气息,片片花瓣亲吻着滑过我的脸颊,我感觉到那是你的爱。

哦,奶奶,我明白了,你其实并未走远,你的心和我在一起,你的爱滋养着我成长。你其实一直活在我的记忆里,活在我的心里,离我是那样的近。你就在那片桃花林里。

点燃你留给我的爱化作烛火,紧紧关上记忆的纱窗,守护者,不让岁月偷偷溜进窗口,带走关于你的记忆。

虽然,我再也无法回到那一年的这一天,但只要有那爱的烛火,你我虽生死相隔却如近在咫尺。

话题:天涯与咫尺

咫尺天涯,天涯咫尺

在夕

空间的远近决定不了人们之间的距离,拉开人们距离的是难以逾越的心灵鸿沟,难以拆

除隔阂高墙。海上生明月,有些分隔两地的人的可以天涯共此时,而有些相距咫尺的人却不愿(能)共赏冰轮。

我们在人生路途中不断向前,送走了故人(会引起歧义,可改为“旧友”),新(结识)的人又接踵而至。其中不乏与自己志同道合的贤才(,关键在于你能不能用欣赏的眼光看人)。有的人可以用客观的眼光去评价他人,惜才、用才。有的人却偏偏有一种带着个人的情感、喜好来看待这包罗万象的世界的习惯,这好比戴上了一副有色眼镜,使他们不能真正的了解他人。

宋代的王圭是一个跋扈和虚伪的老人。他凭着资格和地位,自认为文章天下第一,当后起之秀苏轼名震文坛时,他便想尽办法栽赃陷害。年轻人朝气蓬勃,少保守思想,有创造性,年长者阅历深,经验丰富,本来可也相互学习,却因为王圭的恃才傲物、矜持自夸和嫉妒拉开了距离。

俗话说:“人生难得忘年交。”同样是一老一少,章太炎与邹容却一见如故。拥有一颗惜才的心让他们跨越年龄的距离。他们对自己有深刻的了解,因惺惺相印(惜)从而对他人有客观的评价,为世间留下一段佳话。

惜才,不仅要跨越年龄的距离,不以长者居高临下的姿态去轻易否定后生晚辈,而且要克服尊卑观念,做到贤(识)才不问出处。伯牙与钟子期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被我们所津津乐道:一个是技艺高超的琴师,一个只是在江渚上打柴的樵夫,伯牙眼中的中的钟子期不是一个卑微的樵夫,而是一个贤才,于是把钟子期引为知音。假如伯牙没有用客观的眼光去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嫌弃对方贫贱而不结交的话,他还能觅到他的知音吗?

尊卑观念、恃才傲物、矜持自夸、嫉妒„„无论是其中的哪一样都足以让我们看不清自己和别人,让我们不能把他人和自己,他人和他人一视同仁。

人与人的距离可以很远,也可以很近。朋友,您是选择把咫尺变为天涯,还是把天涯化为咫尺?珍惜贤才,放下你的偏见与矜持,摘下你的有色眼镜,用客观的眼光去看看这个世界吧,它可以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点评]

经过修改,文章显得思路流畅,选材正确,文章也富有深度。第1、2段主要论述人们之间的距离远近关键在于你能否用欣赏的眼光看人;第3段反面论证,第4、5段正面论证,层层深入,最后总结。条理清晰,观点辨证,是一篇很规范的考场文章。

[佳作选萃一]

从“咫尺天涯”到“天涯咫尺”

烈日当头,黄沙滚滚,一个孤寂的骑者在驿道上飞驰。人,昏昏沉沉,摇援欲坠;马,口鼻急喘,微带白沫。但人与马却没有片刻的休息,一味的奔驰„„驿站到了。另一个接过了信筒,跨上一匹骏马急奔。而先前的一人一马却似虚脱地萎顿在地„„

这就是我国古代的信息传递方式——驿递。说是“我国”有些不确切,因为其它国家的邮递方式也是大同小异。这种方式极端落后,传递速度可想而知:人马在大道是奔驰,当时的路面质量当然远不如今;甚者,如有人截杀驿车,那就不论距离多么近,也收不到信件,真可谓是“咫尺天涯”。

公元394年,西晋的怀帝司马炽,被匈奴人刘聪建立的成汉政权所虏,送往邺城,并于

十二月被杀。但他的死讯却直到第二年三月才传递到驻在建康的晋王司马睿那里。邺城与建康相隔不远,但传信息却用了三个月。这不是什么特别注重的事,但军国大事呢?

唐高祖李渊派卫国公李靖攻打萧铣。金陵城被唐军围困数日,城外不满五十里就有多于唐军数倍的援军。但这些援军由于不知金陵是否被攻破而始终按兵不动。萧铣在城内欲眼望穿,也是咫尺天涯„„

斗转星移,月日如梭,千年时光转眼即逝。地上,蒸汽机车呼啸奔驰;海上,远洋帆船破浪前进。但邮递的技术始终没有实质的发展,一个个迟到的迅息不知给多少人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儿子不知父亲病重,而来不及见上一面;爱人收不到彼此的信息而伤心欲碎;将军得到不到急时的情报而全军覆灭„„

托马斯·莫尔发明了电报机,从这时起伴随着莫尔斯码的清晰节奏,一个个重要的信息送到当事人的手里„„

马可尼发明了电话,彼此的声音相互交流,多年的老友暄寒问暖;远涉重洋的游子倾诉思乡之苦;母亲的爱也不因万水千山而阻隔„„

今天,互联网技术更使人结新叙旧;随着可视技术的发展,邮递信息不仅仅是语言,声音,还有面貌——最真挚的情感。

世界似乎变小了。不错,人们的信息交流从“咫尺天涯”到了“天涯咫尺”。未来?那一定更加灿烂。

评点:

这篇话题作文能从历史的角度,说明科学技术的进步带给人们的生活质量上的“提速”。作者把握历史发展的脉络,带着我们去体味低效对人类发展的极大阻碍作用,让人们在铁的事实面前反省顿悟,也让人们看到提速已迫在眉睫,刻不容缓。

作者在申诉了低效的危害性之后,笔锋一转“莫尔、马可尼、互联网” 人们已认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人类正加快提速的步伐,这意味人类社会在提质。

这篇话题作文能抓住问题的症结——提速的重要性、迫切性,重槌响打,水到渠成地阐明了提速重大意义:提速意味人类社会在提质。文章层次分明,观点鲜活,材料紧扣话题,极具说服力。{关于顾城的文章}.

[佳作选萃二]

从“咫尺天涯”到“天涯咫尺”

——给哥哥的一封信

哥:

新年好!不知你在海口独自过年是不是孤单,我们在北京可是热闹极了,奶奶也熬到了十二点听世纪钟声呢!她老人家最近身体很好,心绞痛一直没儿犯。

你还记得吧,就是你参加高考时,奶奶的心脏病犯了,当时你们全家还住在兰州,爸爸给大伯写信都不敢提奶奶住院的事,怕你分神。幸好,后来奶奶出了院,你也考到了北京,当时,大伯给这边挂了长途,爸爸刚告诉他“妈妈前一阵病了”,话还没说完,电话突然断了,那时候的长途,你还记得有多难打吧,十次有九次接不上,我们在这儿急,你们在那边急,我记得很清楚,奶奶摊开地图,戴着老花镜,手颤巍巍的,找兰州,我一指:“不就在这儿呢吗?”比划了一下,“离北京才几尺远!”谁知奶奶一下哭了起来,爸爸在公用电话守了两个小时,才终于等到电话通了,跟大伯讲清楚,他回来以后,我很小心地告诉他刚才我把奶奶气哭了,爸爸看着地图,无奈地自言自语:“这就是‘咫尺天涯’啊。”

你到北京念了四年书,工作了三年,说要去海南岛的“天涯海角”,这一去就真是天边儿了上了,她放不下心,你当时连哄带骗才把奶奶稳住了,说,只要分公司建起来了,你马上就回北京的总公司,陪在她老人家身边,如今已经快一年半了了,你说话到底算不算数?不过,我看奶奶倒是不着急了,你三天两头一个长途电话过来,奶奶这边捧着电话,在床上一靠,一聊就是一个钟头,也是,现在长话费越来越便宜,精打细算的奶奶也不在乎那几个钱了,她说:“听见我大孙子跟我说话,比什么都强,声儿真着哪!”她举起话筒让我听,我明白,以前的长途老是有干扰,现在没这个问题了。她也不念叨着让你回来了,好像你就住在家里一样,这算不算“天涯咫尺”呢?

不过,我不会让你轻易蒙混过关的,奶奶不提了,我必须得说,今年春节,回家过年!大伯和大妈也要从兰州“飞”过来呢,到时候,我可不许就缺你一个,不管你是不是真的忙得脚朝天,春节一定要吃口团圆饭。

不罗嗦了,祝你工作顺利,还有,千万别累着。

2008年8月10日

评点:

这篇作文选自北京市东城区2000年期末全区统考优秀作文。作文采用了书信体形式。在记叙中抒发情感,反映了习作者生活丰富,思想活跃,行文构思巧妙,文章材料准确、翔实,分析说理深刻透彻;文章能立足于现实,语言朴实,还能灵活地运用对比联想来表情达意。

[佳作选萃三]

从“咫尺天涯”到“天涯咫尺” 北京 程 甄

君在长江头,我在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一江水,这首千古传颂的爱情诗在今天怕是不太适用了。因为超声速飞机可以一解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