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书院历史名人


篇一:《中国著名历史人物荟萃》

中国著名历史人物荟萃

汉赋四大家: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张衡

唐诗四大家:李白、杜甫、白居易、元稹

宋词四大家:苏轼、辛弃疾、柳永、李清照(周邦彦亦可) 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马致远、白朴、郑光祖

明清小说四大家:罗贯中、施耐庵、吴承恩、曹雪芹

当代散文四大家:杨朔、魏巍、秦牧、刘伯羽(吴伯箫也不错) 初唐文坛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初唐四大书法家:欧阳洵、褚遂良、虞世南、薛稷

唐代文章四友:杜审言、崔融、李峤、苏味道

楷书四大家:唐代颜真卿、柳公权、欧阳洵、元之赵孟頫 宋代书法四大家:蔡襄、黄庭坚、米芾、苏东坡

北宋文坛四大家:王安石、欧阳修、苏东坡、黄庭坚 苏门四学士:黄庭坚、张耒、晃无咎、秦观

宋代程门四大弟子:谢良佐、游酢、杨时、吕大临

南宋四大画家: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

南宋诗坛四大家:杨万里、陆游、范成大、尤袤

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

元代儒林四杰:黄晋?虞集、柳贯、揭俊斯

元代山水画四大家:黄公望、吴镇、倪瓒、王蒙

元代诗坛四大家:虞集、杨载、范椁、揭俟斯

元代吴中四杰:高启、张羽、徐贲、杨基

明代江南四大才子:唐伯虎、祝枝山、文征明、周文宾

明代书坛“吴中四子”:祝枝山、唐伯虎、文征明、徐祯卿 清初画家四王:王时敏、王 、王鉴、王原祁

清初文学四公子:方以智、陈贞慧、冒襄、侯方域

战国四公子:齐国孟尝君、赵国平原君、楚国春申君、魏国信陵君

中兴四诗人:陆游、杨万里、范成大、尤袤

北宋四大书院:庐山白鹿洞书院、岳麓山岳麓书院、石鼓山石鼓书院、商丘应天府书院

明代四大传奇:《紫钗记》、《牡丹亭》、《邯郸记》、《南柯记》;

四大名花:山东菏泽的牡丹、福建漳州的水仙、浙江杭州的菊花、云南的山茶花

民间文学四大传说:牛郎织女、孟姜女寻夫、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

四大古都:西安、北京、南京、洛阳

古代四库全书:经、史、子、集

再添一些

中国历代组合一览

关键词: 算作是文化常识吧

篇二:《岳麓书院解说词》

岳麓书院导览解说词

1( 前门景区)

欢迎您来岳麓书院参观。

岳麓书院创办于北宋开宝九年,即公元976年,是中国宋代著名的四大书院之一。它经历了宋、元、明、清四个朝代,在清光绪二十九年,即1903年,改制为湖南高等学堂。以后多次更名和调整,于1926年正式定名湖南大学,其间历时千年,弦歌不绝,故称“千年学府”。

门前的对联“千百年楚材导源于此; 近世纪湘学与日争光。”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虞愚先生撰写。它概括了岳麓书院在培育人材和发展学术方面的历史地位与作用。

进入大门我们可以看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标志。岳麓书院目前是国内历史最悠久、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一所古代书院。中国书院始于唐朝,当时只是藏书、读书和编书的地方。北宋时期,统治者实行“偃武修文”政策,鼓励民间办学,书院的教育功能凸现出来,并得以迅速发展,成为与政府办的官学,民间办的私学并存的一种新的教育制度。当时,最著名的书院有河南商丘的应天书院、河南登封的嵩阳书院、江西庐山的白鹿书院和长沙的岳麓书院等四所。但是只有岳麓书院延续办学千年,发展成现代的大学——湖南大学。所以岳麓书院可以说是中国教育的缩影。 2(赫曦台)

我们登上的古戏台,名叫赫曦台。“赫曦”两字出自屈原的《离骚》,“赫”指红色,“曦”字指朝霞,赫曦台原是建于岳麓山顶的观日台。南宋乾道年间,宋代著名的理学家朱熹应岳麓书院的山长张栻的邀请来书院讲学,清晨他们一同上岳麓山顶登台看日出。后来山顶的赫曦台荒废了。清乾隆五十五年,岳麓书院的山长罗典在书院前面建了这座前台。道光元年,山长欧阳厚均将此台改名为“赫曦台”,以纪念朱熹和张栻。

赫曦台的左右内壁上有高约两米的“福”、“寿”二字,说到“福寿”二字,还有一个故事。传说嘉庆年十二年乡试以后,州县长官在书院宴请中举的举人。此时来了一位脚蹬草鞋的老道人,众人见来客是个无名老道,便戏谑地叫他写个字看看。道人见状,一手拈须,一手提起堂前的扫帚(一说是草鞋),沾上黄泥,写下一个丈余高的“寿”字,扬长而去,众人口瞪目呆。再看那字,键笔如龙,力透骨肌,方知遇到仙人。其后山长罗典为弥过失,也为了对称,补书了一个“福”字。但这福字的笔力

就大不如“寿”字。除去故事的传奇色彩,福寿也是中国老百姓的一种企盼。您看赫曦台顶部雕饰的八卦图、,还有寿字、蝙蝠图案,也是象征“福”、“寿” 的意思。

赫曦台上的屏风正面是岳麓书院总体平面图。现在我们看到的岳麓书院面积为三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一万平方米。书院分为四个部分:讲堂及两边的斋舍属教学区;讲堂后面御书楼是藏书区;讲堂右后方,包括文庙和专祠,是祭祀区;左后方是园林区。这是古代书院比较典型的格局。

在屏风的另一面我们可以看到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张栻,明代著名理学家、心学创始人王守仁以及毛泽东留下的与赫曦台有关的诗句。说明赫曦台历史久远,已融入历代名人的文化活动之中。

我们站在赫曦台往岳麓书院大门方向看,岳麓书院是以大门、二门、讲堂、御书楼中轴对称,纵深多进的院落。斋舍、祭祀专祠等排列于两旁,层层递进,有一种庄严、神妙、幽远的纵深感;体现了我国儒家文化尊卑有序、主次鲜明的社会伦理关系。

现在请您走下赫曦台。

回头看赫曦台外侧前后左右两壁檐上,分别塑有《张良进履》、《老子出关》、《麻姑献寿》《拾玉镯》等传统戏曲故事,造型别致,形态自如;还有代表传说中的八仙的箫、花篮等器物,都是典型的湖南地方戏台风格。

赫曦台上还有一幅的对联,“合安利勉而为学, 通天地人之谓才”。 上联中的“安”,指安然自得的;“利”指利益;“勉”指勉强。意思是说,治学要不论安、利、勉哪种情况,只要契而不舍,均能达到成功的目的;下联的意思是说,要通晓天、地、人的道理,才能称得上“才”。也就是说要博学,以致成才。它表达出古代学者的人才观念,是由清代的进士,曾任湖南布政使的左辅撰写,当代书法家王超尘书写。

3(大门)

岳麓书院历史上经历过多次兵火与重建,目前保存的是明清时期的建筑和基本格局。现在看到的大门是清朝同治七年,即公元1868年重建的。

门额“岳麓书院”四字为宋代真宗皇帝的题字。北宋大中祥符八年,即公元1015年,宋代真宗皇帝认为岳麓书院办学很不错,山长周式德行称著,特别召见周式,拜为国子监主簿,请他留在京城讲学做官。但周式心系岳麓,不想留在京城做官,请求回岳麓书院。皇帝就赐他经书和“岳麓书院”御匾,悬挂于大门正上方。岳麓书院从此名闻天下,前来求学者络绎不绝。

大门两旁有一幅著名的对联“惟楚有材,于斯为盛”。相传清代嘉庆年间,岳麓书院进行大修,完工以后,门人请山长袁名曜撰写对联。袁名曜出了上联“惟楚有才”

请学生应对。大家苦思不得结果。恰好贡生张中阶路过,他脱口而出:“于斯为盛”,对的十分巧妙。山长的上联初看似乎简单,实则有难度。上联出自《左传·襄公二十六年》,“虽楚有材,晋实用之”。这就要求下联也出自典故。张中阶对的下联出自《论语·泰伯》,“孔子曰,才难,不其言乎,唐虞之际,于斯为盛。” 都出自典故,意义关切,实为佳作。对联中“惟”和“于”都是语气助词,没有具体意义,意思是说,楚国人材众多,而在这里(指岳麓书院)尤为兴盛。这是前人对岳麓书院人才辈出的赞誉。的确,岳麓书院当时集中了一批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如朱熹、张栻、王阳明等;也培养了一大批光彩照人的优秀学生,如哲学大师王夫之、启蒙思想家魏源、军事家左宗棠、外交家郭嵩焘、维新运动领袖唐才常,以及教育家杨昌济等等。说人才兴盛,实不为过。

大门前有两个大理石的门当,据说是宋代的作品。正面雕刻有高浮雕的“三狮戏球”,表示国泰民安,吉祥喜庆的意思;背面有“锦鸡芙蓉”,意为“锦上添花”;其它图案如梅、兰、桔、竹,荷花、白鹭等都反映了封建文人的世俗欲求和政治抱负。岳麓书院是古代文人建筑,它广泛应用寓意深远的雕刻、对联、匾额等装修手法,把人生哲理、传统美德、儒教家训等与建筑结合起来,营造一种人文环境,达到教育人的目的,这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特征之一。

大门左右两墙上也有一副当代学者的对联:治无古今,育才是急,莫漫观四海潮流,千秋讲院; 学有因革,通变为雄,试忖度朱张意气,毛蔡风神。

上联的意思是说,无论古往今来,治理国家,都是把培育人才作为急迫的任务,切不可忽视世界的历史潮流和千年学府的作用。

下联的意思是说,做学问,既有继承,又要革新,英雄豪杰就在于能顺应时势,融会变通,试想一想,宋代的朱熹、张栻,近代的毛泽东、蔡和森,他们的治学方法,不是值得后人深思和仿效的吗?

大门前是留影的好地方。

4(二门)

进入大门以后,我们看到的是二门。它采用五间单檐悬山结构,中间开有三张门,花岗石门框;左右为过道,通南北斋舍。原门建于明代嘉靖元年(公元1527年),抗日战争期间曾被日本侵略者飞机炸毁,这是1984年重建的。

二门门额正上方悬有“名山坛席”匾,撰者无法考证。原匾为清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所置,抗日战争期间被炸毁。现匾为1984年复制。二门两旁有对联“纳于大麓;藏之名山”,上联出自《尚书尧舜典》,下联出自《史记·太史公自述》,意为

岳麓书院被浩瀚的林木所掩映,藏在地阔物博的岳麓山中。撰联者是清末“湖南高等学堂”的监督程颂万先生。

二门过厅两边有清代山长罗典所撰的对联:“地接衡湘,大泽深山龙虎气;学宗邹鲁,礼门义路圣贤心”。 上联点出岳麓书院的地理位置,山接衡岳,水临湘江,深山大泽,龙盘虎踞,气势非凡。下联描写岳麓书院继承孔孟学说,崇尚圣贤之道,是学习礼义的好地方。这幅对联用22个字把岳麓书院的独特而优越的地理环境和源远流长的儒学传统描写得淋漓尽致,恰到好处。

大门左边有一块大型菊花石,这是湖南浏阳特产。花形是依天然石纹加工而成的,如此之大,是实不多见。

进入二门后,请回头看二门背面的牌匾“潇湘槐市”。原匾为清代学监程颂万所撰书,抗日战争中被毁。现匾为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盟中央主席楚图南补书。”潇湘”泛指湖南,“槐市”指汉代长安城北的一片槐树林。当时京城的书生们常聚于于此,或相与买卖,或议论于槐树下。“潇湘槐市”指岳麓书院是湖南的“槐市”,文人、学者经常聚集于此。意思是岳麓书院人才之盛,有如汉代长安之槐市。

5(讲堂)

讲堂位于书院的中心位置,是书院的教学重地和举行重大活动的场所。北宋岳麓书院创建时,即有“讲堂”,明代称为“成德堂”,后改称“静一堂”或称“忠孝廉节堂”。

讲堂檐前悬有“实事求是”匾。为民国初期湖南工业专科校校长宾步程撰写。“实事求是”源于《汉书·河间献王刘德传》,校长将其作为校训,旨在教育学生崇尚科学,追求真理。

大厅中央悬挂两块鎏金木匾:一块是 “道南正脉”匾,由乾隆皇帝御赐。这里的“道”是指理学。战国时期思想界是百家争鸣;汉武帝“废诎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开始占统治地位。唐宋时期,一些儒学思想家吸取佛、道新的思想,发展形成儒家新的思想体系。其中以程颐和朱熹为代表的哲学思想称为“理学”。岳麓书院是朱熹传播理学思想的基地之一,所以此匾的意思是说岳麓书院所传播的湖湘学派是理学南传的正宗。它表明了岳麓书院在中国理学传播史上的地位,是皇帝对岳麓书院传播理学的最高评价。此额为原物。另一块是“学达性天”匾,由康熙皇帝御赐,意思是人通过对理的体悟,可以认知天命,达到天人合一的地步。原额被毁,这是1983年依康熙字迹重刻。

讲堂屏壁正面书有《岳麓书院记》,为南宋乾道二年书院主教、著名理学家张栻撰,

它阐明了岳麓书院以反对科举利禄之学,培养传道济民的人才为目的的办学思想,对书院教育具有重大影响。该文由湖南大学校友、湖南省书法家协会主席周昭怡1983年书写。屏壁背面刻有岳麓山全景图,临摹自《南岳志》。

讲坛上放着两把椅子,是为了纪念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访院,与山长张栻讨论《中庸》之义,开创了中国书院会讲制度之先河。

讲堂壁上还嵌有许多极有价值的碑刻文物,如由朱熹手书、清代山长欧阳厚均刻的“忠孝廉节”碑;由清代山长欧阳正焕书、欧阳厚均刊立的“整齐严肃”碑,清代山长王文清撰文的《岳麓书院学规碑》《读书法》等十数方,这些都是中国书院教育研究的重要史料。

讲堂前还有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冯友兰先生所书对联:惟楚有材,于斯为盛;沅生芷草,澧育兰花。此联妙在:上联两句原是本书院大门联,下联援引《离骚》中的一句话:“沅有芷兮澧有兰”,略作改动为:“沅生芷草,澧育兰花。”便成了两个对仗句。从全联看,上、下两联,各自成对。在内容上也有内在逻辑联系。为什么“惟楚有材,于斯为盛”?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沅生芷草,澧育兰花”。

讲堂右边是“今日书院馆”,陈列有党和国家领导人视察书院的照片和题词,以及岳麓书院文化研究所的学术活动。

讲堂左边有“文泉书店”,游客可以购买到有关书院的书籍和其它著作。

6(御书楼)

古代书院多有藏书楼。岳麓书院创建初期就在讲堂后面建有书楼,后来宋真宗皇帝赐书给了岳麓书院,更名为“御书阁”。清康熙二十六年,巡抚丁思孔从朝廷请得十三经、二十一史等书籍,始建御书楼于现址。

清代所建的御书楼不幸毁于抗日战争中,今天御书楼是80年代仿宋代风格重建。现在是湖南大学的古籍图书馆。前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邓力群同志曾将其万余册个人藏书捐赠给岳麓书院。御书楼内辟有“力群书屋”,专室保藏。

我国古代藏书楼很注重防火,楼前多建有水池;房屋之间还建有高高的封火墙。同时,出于一种信仰,在大楼屋脊的两端常常塑有两条昂首的龙。据说这是龙的第九个儿子,名叫“蚩(chi)吻”,好吞火。以此辟火灾。至于檐角的宝剑,则是因为蚩吻还有一个爱好,就是啃木檐,为了防止它的劣行,就用宝剑镇住它。中国古代建筑处处浸透着传统文化色彩。

御书楼两侧复廊嵌有《朱熹诗碑》,《重修岳麓书院记》等重要碑刻。

篇三:《岳麓书院游记》

“千年学府,弦歌不绝”——岳麓书院游记

岳麓山上,清溪茂林之间,隐存着一座雅致的千年庭院,青舍密密,屋宇麻麻,大门前悬挂有一副楹联,上曰“惟楚有才,于斯为盛”。乃岳麓书院是也。

岳麓书院是我国古代四大书院之一,北宋开宝九年(公元976年),潭州太守朱洞在僧人办学的基础上,正式创立岳麓书院。嗣后,历经宋、元、明、清各代,至清末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改为湖南高等学堂,尔后相继改为湖南高等师范学校、湖南工业专门学校,1926年正式定名为湖南大学。历经千年,弦歌不绝,故世称“千年学府”。

书院有八景:一为桃坞烘霞、二为柳塘烟晓、三为风荷晚香、四为桐荫别径、五为碧沼观鱼、六为花墩坐月、七为曲涧鸣泉、八位竹林冬翠。此八景,无一不为岳麓书院添色抹彩,更增书香气息。

进了前门,是一个台,为湖南地方戏台典型形制,前部单檐歇山与后部三间单层弓形硬山结合,青瓦顶,空花琉璃脊,弓形封火山墙,挑檐卷棚,呈凸形平面,前后开敞,可登石级而上,名为赫曦台。

1167年(宋乾道三年),朱熹自闽来访张,讲学岳麓、城南书院,停留二月,常晨起登麓山观日出。在《云谷山记》文中说:“余名岳麓山顶曰赫曦。”张筑台,朱熹题额“赫曦台”。 台的左右壁上有“福’、“寿”二字,字高丈余。其中“寿”字写得 龙飞凤舞,相传清嘉庆十二年(公元1807年)罗典“重赴鹿呜”(清代考举人,主考举行宴会称“鹿鸣宴”,六十年后,举行纪念,称重赴鹿鸣)时,有一道士模样之人来院,言善书能诗,士大见为道士,未予正式接见。不料道人拾一扫帚,蘸黄泥水在右墙一笔挥成一个"寿"字,不辞而去。字体如龙蛇盘绕,遒劲有力,传为"仙迹"。后力求两壁对称,罗典在左壁补书了一个"福"字。台后即古桃李坪,“五百天桃”正是源出于此。

从赫曦台往里走,就是书院大门,抬头便看见相传清嘉庆年间的师生妙对“惟楚有才,于斯为盛”。 上联出自《左传·襄公二十六年》:“虽楚有才,晋实用之”,下联出自《论语·泰伯》:“孔子曰:才难,不其然乎,唐虞之际,于斯为盛”。正可谓源出经典,联意关切,道出了岳麓书院英材辈出的历史事实。

纵观岳麓书院一千多年的历史,早在北宋,山长周式便“教授数百人”。南宋理学家张栻出任山长后,岳麓书院成为湖湘学派的发源地,培养出了一批“岳麓巨子”。南宋乾道三年(1167年)朱熹来岳麓书院与张栻会讲,历时两月,史称“朱张会讲”。这次会讲吸引了大批士子纷纷返归前来听讲,“方其盛也,学徒千余人”,“一时舆马之众,饮池水立涸”。明清至民国初期是岳麓书院培养人才的鼎盛时期,一批批日后将深刻影响中国历史的人物从这里走向社会。例如湖湘学派代表人彭龟年、著名哲学家、思想家王夫之、庄简游九功、近代启蒙思想家魏源, 其中近代最著名的有鸦片战争前后出现的以陶澍、贺长龄、严如煜、魏源为主体的政治改良派人才群体,咸丰、同治年间出现的以曾国藩、左宗棠、郭嵩焘、胡林翼、李元度、刘蓉、刘长佑、曾国荃、刘坤一为主体的“中兴将相”人才群体,戊戌变法期间出现的以谭嗣同、梁启超、唐才常、沈荩、黄遵宪为主体的维新变法派人才群体,戊戌变法失败以后出现的以蔡锷、陈天华、程潜为主体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派人才群体。 余秋雨对此评价说:“你看整整一个清代,那些需要费脑子的事情,不就被这个山间庭院吞吐得差不多了?”足可以见岳麓书院对中国历史进程、思想文化不可忽视的影响力。 穿过大门,我们就来到了二门,在二门的门额上悬着“名山坛席”匾,这里的名山反映的是南岳衡山,因为衡山的72峰,回雁为首,岳麓为尾,“麓”为尾的意思,即南岳的最未一峰。岳麓书院因山而得名,岳麓山也因为有了岳麓书院而更加的有灵气;“坛席”即席位,除地为坛,上设席位,以示学生对老师的尊重,两旁的对联“纳于大麓,藏之名山”说岳麓书院被浩瀚青翠的树林所掩映,藏在地大物博的岳麓山之中。这样的环境正是修身养性

的好地方,难怪乎岳麓书院能够培养出如此多的名人大家。

在二门的背面有一匾:“潇湘槐市”,“槐市”为文化市场,是汉代读书人聚集的地方,“潇湘”泛指湖南,“潇湘槐市”是说岳麓书院是湖南文化名人、士子学者聚集的场所,引申为岳麓书院人才之盛,就有如汉代槐市之盛。

进入书院后,班上的同学就三三两两分开了。我和一组的同学首先进入看到了中国书院博物馆。博物馆外,立着南轩夫子张栻的铜像。继续走到门口,看到站的笔直保安阿姨,随后我们进入了博物馆里。

中国书院博物馆,中国目前唯一一座展示中国书院史和文化教育史的专题博物馆——中国书院博物馆,2012年6月14日在湖南长沙开馆。中国书院博物馆和岳麓书院相辅相成,岳麓书院是中国传统书院的典型个案;中国书院博物馆内部陈列布展路线则体现了古代书院曲径回环的风格,展现了丰富多彩的书院文化。馆内分为展示中国古代书院千年发展历史的弦歌千年展厅、陈列学习用品和教学方法的书院教育展厅、介绍“名院”和代表人物的书院学术展厅,以及书院祭祀、藏书、刻书展厅等。馆内展品也极为丰富,除古代应试教材、各类匾额和教条、珍贵古籍、文房四宝外,还有北宋真宗亲笔题写的“岳麓书院”石碑,明代代表性书院东林书院丽泽堂、韩国陶山书院典教堂、白鹿洞书院明伦堂、清代学海堂的复原场景,以及明万历朱应台镌朱文公先生真像碑拓和清代朱子造像等。

参观了博物馆,我看到了许多重现书籍出版过程的展品,对于古代书籍印刷和基本知识有了初步的了解。

出了博物馆,我们去了编钟展演室、书院陈列馆和大成殿。在去大成殿的路上,我们看到了孔子的行教像,便上前去拜拜,以示尊敬。值得一提的是大成殿的命名,是因为孔子乃天下集大成者,所以就用“大成”来概括孔子的成就和地位,全国各地文庙的主体建筑均为大成殿。

然后经过湘水校经堂,进入了讲堂。 湘水校经堂,原名成德堂,亦为书院讲堂,始建于明嘉靖六年(1527)。后经清代重修,阁楼存放祭器。清道光十一年(1831),湖南巡抚吴荣光创办湘水校经堂,设于今船山祠处,并亲题门额。湘水校经堂是以研习汉学为主的学校,吴荣光创办湘水校经堂的目的是为了矫正当时书院教育中专重科举仕进的陋习,培养通经史、识时务的经世致用人才,树立新的学风。湘水校经堂在治学上强调“精微并举”,注重朱熹、张栻理学的传统,能兼容各学派的不同观点,无门户之见。

讲堂是书院的核心部分,位于书院的中心位置,是书院教学重地和举行重大活动的场所,是最能体现岳麓书院作为教学作用的地方。讲堂又称“静一堂”或“忠、孝、廉、节”堂,历史上有8次重建,30余次小规模的修缮,现存建筑为清康熙年间重建,又经过同治年间的大修后遗存下来的。

堂内有三块匾,分别是“实事求是”、“学达性天”和“道南正脉”。首先我们来看第一块匾:“实事求是”为民国初期湖南工专校长宾步程撰。1917年湖南工专迁入岳麓书院办学,匾悬挂在此,抗日战争时期被日本飞机所炸,这是后来重新制作的。“实事求是”源于《汉书•河间献王刘德传》,《汉书》在评价献王的时候,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修学好古,实事求是”。 第二块匾:“学达性天”,是康熙皇帝御赐的。“学达性天”是一种理学思想。这里的“性”指的是人性,“天”是指天道,朱程理学认为,人的善良本性是天道所赋的,教育的目的是要恢复伯天命之性,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皇帝所赐匾,意在勉励学子张扬理学,加强自身的修养,同时告诉人们在这里求学,可以获得德性修养,达到天人合一的学问的最{岳麓书院历史名人}.

高境界,原匾在战乱中散失,现匾为1984年根据康熙手迹重制的。最里面的那块“道南正脉”匾是乾隆皇帝为了表彰岳麓书院在传播理学方面的功绩所赐的,其意思是岳麓书院所传播的朱张湖湘学是理学向南传播后的正统。匾为原物,这里的“道”指的就是理学。而岳麓书院所传播的思想是理学南传的正统。

在讲堂里,存有不少的对联 ,这些对联多为表达个人的志向、称颂书院或者讲明了一些为人处事的道理。例如清代书院山长旷敏本撰写的,“是非审之于己,毁誉听之于人,得失安之于数,涉岳麓峰头,朗月清风,太极悠然可会;君亲恩何以酬,民物命何以立,圣贤道何以传,登赫曦台上,衡云湘水,斯文定有攸归”。对联所反映的是儒家的伦理道德,在一定的程度上体现了清代培养人才的教育思想。

不仅如此,在讲堂里有4块大字石碑,上书“忠、孝、廉、节”,为朱熹所撰,是清道光年间山长欧阳厚均重刻的。讲堂也因此又称为“忠、孝、廉、节”堂,“忠、孝、廉、节”四字,实际上就是岳麓书院在整个封建社会里的校训。在讲堂正面两侧壁上,还有四块碑分别是:“整、齐、严、肃”与“忠、孝、廉、节”碑相映衬。

出了讲堂不一会儿,觉得凉意阵阵,突然满眼的绿色扑进眼中,原来是走进了园林中了。环顾四周,青翠欲滴的竹子、枝垂水面的绿树、水中悠游自在的金鱼、铺满鹅卵石的小径„„一景一景拼出了绿意盎然的书院园林。

然后绕过百泉轩,参观崇道祠、船山祠、慎斋祠和六君子堂,以及相邻而建的濂溪祠、四箴亭、杉庵旧址。

其中的百泉轩始建于北宋之初,地处岳麓山清风峡谷口,溪泉荟萃,乃岳麓书院风景绝佳之地。历代山长爱溪泉之妙,筑轩而居,享尽自然的天籁之音。元代著名理学家吴澄作《百泉轩记》,说百泉轩前溪泉:“如雪如冰,如练如鹤,自西而来,趋于北,折而东,还绕而南,渚为清池,四时澄澄无发滓,万古涓涓无须臾”。南宋乾道三年(1167),朱熹访院,与山长张轼“聚处同游岳麓”,“昼而燕坐,夜而栖宿”,都在百泉轩中,相传二人曾在此论学三昼夜而不息。

接着就到了御书楼,御书楼始建于宋咸平二年,也就是公元999年,它是书院里藏书的地方,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图书馆,里面的藏书的主要来源有三:一是皇帝赐的,在历史上,皇帝数次赐书给书院;另外一个来源就是民间收集,以及地方官员、士子名绅以个人的名义捐赠的,最后一个来源就是书院自筹经费购买,或者自己刻书珍藏。可惜在1983年,御书楼及里面的所有藏书都被日本的飞机炸毁了,现存的建筑为1986年重建的。现在的御书楼藏书已超过5万册,不过它不对外开放,只是作为图书馆代书院的教研人员及书院的研究生使用。

最后我们在两侧笔直的绿竹陪伴下沿着回廊拾阶而上,慢慢走出了岳麓书院的山门。短短的几个小时,我们不仅领略了书院的人文景观,也被书院的书香气息所熏陶。

12编版

张秀芹

2012190211

篇四:《历史人物大全 汉赋四大家》

历史人物大全 汉赋四大家: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张衡 唐诗四大家:李白、杜甫、白居易、元稹 宋词四大家:苏轼、辛弃疾、柳永、李清照(周邦彦亦可) 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马致远、白朴、郑光祖 明清小说四大家:罗贯中、施耐庵、吴承恩、曹雪芹 当代散文四大家:杨朔、魏巍、秦牧、刘伯羽(吴伯箫也不错) 初唐文坛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初唐四大书法家:欧阳洵、褚遂良、虞世南、薛稷 唐代文章四友:杜审言、崔融、李峤、苏味道 楷书四大家:唐代颜真卿、柳公权、欧阳洵、元之赵孟頫 宋代书法四大家:蔡襄、黄庭坚、米芾、苏东坡 北宋文坛四大家:王安石、欧阳修、苏东坡、黄庭坚 苏门四学士:黄庭坚、张耒、晃无咎、秦观 宋代程门四大弟子:谢良佐、游酢、杨时、吕大临 南宋四大画家: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 南宋诗坛四大家:杨万里、陆游、范成大、尤袤 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 元代儒林四杰:黄晋?虞集、柳贯、揭俊斯 元代山水画四大家:黄公望、吴镇、倪瓒、王蒙 元代诗坛四大家:虞集、杨载、范椁、揭俟斯 元代吴中四杰:高启、张羽、徐贲、杨基 明代江南四大才子:唐伯虎、祝枝山、文征明、周文宾 明代书坛“吴中四子”:祝枝山、唐伯虎、文征明、徐祯卿 清初画家四王:王时敏、王 、王鉴、王原祁 清初文学四公子:方以智、陈贞慧、冒襄、侯方域 战国四公子:齐国孟尝君、赵国平原君、楚国春申君、魏国信陵 君 中兴四诗人:陆游、杨万里、范成大、尤袤 北宋四大书院:庐山白鹿洞书院、岳麓山岳麓书院、石鼓山石鼓 书院、商丘应天府书院 明代四大传奇:《紫钗记》、《牡丹亭》、《邯郸记》、《南柯 记》; 四大名花:山东菏泽牡丹、

福建漳州水仙、浙江杭州菊花、 云南山茶花 民间文学四大传说:牛郎织女、孟姜女寻夫、梁山伯与祝英台、 白蛇传 四大古都:西安、北京、南京、洛阳 古代四库全书:经、史、子、集 再添一些 中国历代组合一览 关键词: 算作是文化常识吧 三皇:伏羲、神农、黄帝 五帝:黄帝、少昊、颛顼、喾、尧 商纣四诸侯:东伯侯姜桓楚、南伯侯鄂崇禹、西伯侯姬昌、北伯 侯崇侯虎 孔门七十二贤:颜回、闵损、冉耕、冉雍、冉求、仲由、宰予、 端沐赐、言偃、卜商、颛孙师、曾参、澹台灭明、宓不齐、原宪、 公冶长、南宫括、公皙哀、曾蒧(dian 三声)、颜无繇、商瞿、 高柴、漆雕开、公伯缭、司马耕、樊须、公西赤、巫马施、梁鳣、 颜幸、冉孺、曹恤、伯虔、公孙龙、冉季,公祖句兹,秦祖,漆 雕哆,颜高,漆雕徒父、壤驷赤,商泽、石作蜀,任不齐,公良 孺,后处,秦冉,公夏首,奚容箴,公肩定,颜祖,鄡单,罕父 黑,秦商,申党,颜之仆,荣旗,县成,左人郢,燕伋,郑国, 秦非,施之常,颜哙,步叔乘,原亢籍、乐欬,廉絜,叔仲会, 颜何,狄黑,邦巽,孔忠、公西舆如,公西箴 春秋五霸: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 国学三圣:孔子、老子、墨子 二桃杀三士(中间三士,不是二桃):张远山 公孙接、田开 疆 中国四大美女:貂蝉、西施、王昭君、杨贵妃 吴越三王:勾践、范蠡、文种 山东三圣:史圣左丘明、商圣范蠡、武圣孙膑 鬼谷二高徒:孙膑、庞涓 战国四公子:平原君赵胜、孟尝君田文、信陵君魏无忌、春申君 黄歇 战国四名将:白起、王翦、廉颇、李牧 战国四游侠:荆轲、专诸、聂政、要离 联纵双名士:苏秦、张仪 赵国二庭柱:廉颇、蔺相如 强秦二名将:王翦、蒙恬 兴

汉三杰:韩信、张良、萧何 汉初三大名将:九江王英布、韩王韩信,大梁王彭越 李氏三父子:李广、李敢、李陵 文景名臣:贾谊、晁错 西汉二司马:司马相如、司马迁 汉赋四大家:司马相如、杨雄、班固、张衡 七国之乱:吴王刘濞、楚王刘戊、赵王刘遂、胶西王刘印、济南 王刘辟光、菑川王刘贤、胶东王刘雄渠 冠军二侯:卫清、霍去病 许氏二龙:许虔、许劭 云台二十八将:邓禹、吴汉、贾复、耿弇、寇恂、岑彭、冯异、 朱祜、祭遵、景丹、盖延、铫期、耿纯、臧宫、马武、刘隆为一 列,马成、王梁、陈俊、杜茂、傅俊、坚镡、王霸、任光、李忠、 万修、邳彤、刘植、王常、李通、窦融、卓茂 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禹、应瑒、刘桢 河北五廷柱:颜良、文丑、张颌、高览、淳于琼 建安一条龙:华歆、邴原、管宁 江东二张:张昭、张纮 徐州四杰:孙乾、简庸、糜竺、曹豹 蜀汉三诸葛:诸葛亮、诸葛瑾、诸葛诞 曹氏三杰:曹操、曹丕、曹植 桃园三英:刘备、关羽、张飞 蜀汉三杰:诸葛亮、关羽、张飞 蜀汉四相:诸葛亮、蒋琬、董允、费袆 蜀汉五虎大将: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 竹林七贤:阮籍、嵇康、山涛、刘伶、阮咸、向秀、王戎 江夏八俊:陈翔、范滂、孔昱、范康、檀敷、张俭、刘表、岑咥 司马八达:司马朗、司马懿、司马孚、司马旭、司马恂、司马进、 司马通、司马敏 西园八校尉:蹇硕、曹操、袁绍、鲍鸿、赵融、冯芳、夏牟、淳 于琼 十常侍:张让、赵忠、夏恽、郭胜、孙璋、毕岚、段摇、高望、 张恭、韩悝、宋典、粟嵩 三国四棋家:冯翎、山子道、王九真、郭凯 乱国二富豪:王恺、石崇 八王之乱:汝南王亮、楚王玮、赵王伦、齐王冏、河间王颙、成 都王颖、长沙王

乂、东海王越 王谢二贤:王导、谢玄 西晋二陆:陆机、陆云 南朝三谢:谢灵运、谢惠连、谢眺 北齐坚壁:斛律光(落鸟都督——惊弓之鸟故事)、高长恭(兰 陵王) 六朝三丹青:顾恺之、陆探微、张僧繇 隋初四大名将:史万岁、韩擒虎、贺若弼、杨素 防微杜渐:房玄龄、杜如悔 贞观十八学士:杜如晦、房玄龄、于志宁、苏世长、薛收、褚亮、 姚思廉、陆德时、孔颖达、李玄道、李守素、虞世南、蔡允恭、 颜相时、许敬宗、薛元敬、盖文达、苏勖 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吴中四士:贺知章、张旭、包融、张若虚 安史之乱:安录山、史思明 河东三风:薛元敬、薛收、薛德音 三李:李白、李贺、李商隐 佛法三译家:鸠摩罗什、真谛、玄奘 七狼八虎:延平、延定、延朗、延辉、延德、延昭、延嗣、延顺 北宋二程:程颢、程颐 龙眠三李:北宋善画李伯时、能文李亮工、工书李元中 三苏:苏洵、苏轼、苏辙 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 王安石 南宋四大家: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 南宋四元帅:韩世忠、岳飞、张浚、刘琦 成吉思汗四狗:窝阔台、哲别、者勒蔑、速不台 成吉思汗四杰:博尔忽、博尔术、木华黎、赤老温 元曲四大家 :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 江南四大才子:唐伯虎、祝枝山、文征明、张梦晋 明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 明代三袁:袁宏道、袁中道、袁宗道 东林六君子:杨涟、左光斗、魏大中、周朝瑞、袁化中、顾大章 明末三大儒:顾炎武、黄宗曦、王夫之 护国三公:戚继光、袁崇焕、郑成功 九江五贤:田园诗人陶渊明、江州剌史李渤、江州司马白居易、 理学大师周敦颐、王阳明 八大铁帽子王:礼亲王、郑亲王、睿亲王、豫

亲王、肃亲王、庄 亲王、克勤郡王、顺承郡王 三藩、平西王吴三挂、平南王尚之信、靖南王耿精忠 顾命八大臣:肃顺、载垣、端华、焦佑瀛、杜翰、景寿、穆荫、 匡源 戊戌六君子:林旭、杨锐、谭嗣同、康广仁、刘光第、杨深秀 永安封王:杨秀清东王,萧朝贵西王,冯云山南王,韦昌辉北王, 石达开翼王 中国历史人物列表 一、十大明君 千古一帝---秦始皇 布衣皇上---刘 邦 盛世明君---李世民 风流女皇---武则天 士兵皇帝---赵匡胤 大明太祖---朱元璋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 开创盛世---康 熙 一代明君---雍 正 风流倜傥---乾 隆 二、十大科学家 通天知地---张 衡 医家方祖---张仲景 数学泰斗---祖冲之 笔注华夏---郦道元 长寿药王---孙思邈 科学巨星---沈 括 天文巨子---郭守敬 华夏神医---李时珍 中西会通---徐光启 启蒙先驱---宋应星 三、十大思想家 道家鼻祖---老 子 百世师表---孔 子 东方亚圣---孟 子 无神先师---王 充 心学大师---王守仁 传统叛逆---李 贽 经世匹夫---顾炎武 光耀百世---龚自珍 放眼世界---魏 源 维新志士---康有为 四、十大才子 盛世文豪---司马相如 诗名天下---谢灵运 唐代诗鬼---李 贺 天才浪子---李商隐 百代文宗---刘禹锡 一生风流---唐伯虎 人间大隐---李 渔 第一才子---纪晓岚 大清奇才---张之洞 浪漫诗僧---苏曼殊 五、十大文豪 伟大诗人---屈原 史家第一---司马迁 才高八斗---曹 植 冲天大鹏---李 白 诗中圣哲---杜 甫 诗坛领袖---白居易 文坛全才---苏 轼 驰骋疆场

篇五:《岳麓山历史文化》

岳麓山风景名胜区以其秀美的自然景观而闻名遐迩,在悠悠的历史长河中,沉淀了丰富的人文内涵。景区历史名胜古迹和近代名人墓葬、革命纪念遗址繁多,现有国家级、省级、市级文物保护单位33处,其中包含全国四大书院之一的“千年学府”岳麓书院,被外界誉为“汉魏最初名胜,湖湘第一道场”的古麓山寺,被道教称为“第二十三洞真虚福地”的云麓宫,被誉为“建党先声”的新民学会成立会旧址,名人墓葬林立,黄兴、蔡锷等仁人志士长眠于此,伟人足迹处处,橘子洲、爱晚亭都留下了革命的红色篇章。厚重的传统文化沉淀,传奇的革命历史传统,以及与湖南人,与湖湘文化血脉相连的精神内核都使岳麓山风景名胜区具有了珍贵而独特的历史文化科学价值。

一、朱张理学,道南正脉

岳麓书院

北宋开宝九年(公元976年),潭州太守朱洞在僧人办学的基础上,“因袭增拓”创立岳麓书院,与江西庐山白鹿洞书院、河南登封嵩阳书院、河南商丘应天书院,合称中国古代四大书院。嗣后,历经宋、元、明、清各代,至清末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改为湖南高等学堂,尔后相继改为湖南高等师范学校、湖南工业专门学校,1926年正式定名为湖南大学。历经千年,弦歌不绝,故世称“千年学府”。

北宋大中祥符(1008-1017)年间,在周式执掌下的岳麓书院成为天下四大书院之一。大中祥符八年,宋真宗召见山长周式,亲书“岳麓书院”匾额。两宋之交,岳麓书院遭战火洗劫,乾道元年(1165年)湖南安抚使知潭州刘珙重建岳麓书院,延聘著名理学家张栻主教岳麓。张栻主教期间,以反对科举利禄之学、培养传道济民的人才为办学的指导思想,培养出了一批如吴猎、赵方、游九言、陈琦等经世之才的优秀学生。乾道三年(公元1167年),朱熹来访,与张栻论学,举行了历史上有名的“朱张会讲”。前来听讲者络绎不绝,时人描绘“一时舆马之众,饮池水立涸”。这次会讲,也推动了宋代理学和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所以不仅是长沙,也是中国古代文化史上的一件盛事。朱张会讲之后,岳麓书院名声更加远播,元代理学家吴澄在《重建岳麓书院记》中说:“自此之后,岳麓之为岳麓,非前之岳麓矣!”绍熙五年(1194年),在岳麓会讲27年之后,朱熹任湖南安抚使,再次来到潭州,重整岳麓书院,颁行《朱子书院教条》。经过他的整治,岳麓书院再次进入到繁盛时期。

岳麓书院历史上经历多次战火,曾七毁七建,几度兴衰。1507年(正德二年),阳明心学一代宗师王守仁来岳麓讲学,标志着了岳麓书院又一个学术繁荣期的到来。1687年(康熙二十六年)春,康熙帝御书“学达性天”匾额。1744年(乾隆九年),乾隆帝又赐御书“道南正脉”于岳麓,岳麓书院在全国的重要地位再次获得肯定。1833年(道光十三年)巡抚吴荣光仿学海堂制,在此创设湘水校经堂,首开湖南书院教学改革之风。清末,岳麓顺应历史潮流,设译学、算学等科,增置时务和西学图书,进行了教学改革。清末实施新政,废书院而兴学堂,“岳麓书院”于清朝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被湖南巡抚赵尔巽奏废为湖南高等学堂。

岳麓书院不但是程朱理学的道南正脉,更是湖湘文化形成与发展的灵山宝地。书院大门上的对联,“惟楚有材,于斯为盛”,道尽了岳麓书院历史上人才辈出的事实。

岳麓书院讲堂檐前悬有“实事求是”、“学达性天”、“道南正脉”三块牌匾

实事求是

讲堂位于岳麓书院的中心位置,讲堂檐前悬有“实事求是”匾。1917年湖南工专迁入岳麓书院办学,悬匾于此。“实事求是”源于《汉书•河间献王刘德传》,其中说到献王治学时有“修学好古,实事求是”的评语。湖南工专校长宾步程手谕“实事求是”作为校训,旨在教育学生从社会的实际出发,求得正确的结论。毛泽东青年时代曾寓居岳麓书院半学斋,“实事求是”对他的思想形成产生过影响。在后来的革命实践中,毛泽东丰

富发展了“实事求是”的内涵,使“实事求是”成为毛泽东思想的精髓。

学达性天

“学达性天”是康熙皇帝赐给岳麓书院的匾额,表彰岳麓书院对于传承理学、培养人才的贡献。“学达性天”有着丰富的内涵,主要是指通过教育,通过做学问,通过“养性”,达到“性命合一”,达到“性”与“天”齐,达到“性”和“天”的统一。这既是儒家所推崇的理想人格,也是中国教育几千年不变的目标。对我们现在的教育教学工作仍有现实借鉴意义。原匾毁于战火,现匾是1984年集康熙手迹而成。

道南正脉

“道南正脉”是清乾隆八年(1743年),清廷为表彰岳麓书院传播理学的功绩而颁赐乾隆帝御书匾额。指岳麓书院对长沙历史文化中思想意识、学术观念、文学艺术、宗教信仰等社会意识文化的重大影响。此匾为原匾,在战乱年间受到书院工作人员的巧妙保护而免于炮火。直至解放后才将此匾重新悬挂上堂。

湖湘文化

湖湘文化,是指一种具有鲜明特征、相对稳定并有传承关系的独特地域历史文化形态。以先秦、两汉时期的楚文化为源头,自南北朝以来,历唐、宋、元、明,伴随着几次大规模的移民,由于历史的变迁发展,组合、建构出一种新的区域文化形态,称之为湖湘文化。湖湘文化的基本精神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淳朴重义”,“勇敢尚武”,“经世致用”,“自强不息”。 湖南先民文化传统中,又蕴含着一种惯于发扬主观能动性,敢为天下先的性格特征,成为湖湘文化的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的基础,形成了国家民族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的集体主义价值观、突出的爱国主义传统指向以及个人对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的强烈责任感和使命感。身在其中的湖南人,都无不深受湖湘文化的影响,深深地打上它的烙印。对于许多湖南人来说,他们都因有这一文化的深厚底蕴而骄傲,而自豪。

湖湘文化从社会心理层面,主要源于本土文化传统。而在思想学术层面,则来源于中原的儒家文化,二者冲突融会,构成了湖湘文化独特的“倔强”、“刚坚”、“峻激”的风格。岳麓书院讲堂所悬的“道南正脉”匾额,显示着湖湘文化所代表的儒学正统。

湖湘文化的形成,两宋时期理学文化思潮的兴起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理学一方面以复兴儒学为旗帜,另一方面,又大量吸收、综合了佛、道两家的宇宙哲学和思辩方法,将儒学发展为一种具有高深哲理的思想体系。两宋时期中国出现的另一个重要的学术现象:“儒学地域化”。儒家学者集聚于各个地域的书院中,形成了具有各自学术传统、思想特色的地域学派。理学思潮的兴起,文化重心南移和儒学地域化,必然使这种以儒家为核心、综合释道的文化形态在南方繁衍、发展。最终促使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地方学术形态-----湖湘文化的形成和崛起,并在日后大放光彩。

儒、释、道汇聚,并拥有“道南正脉”岳麓书院的湖湘名山岳麓山,不但是湖湘文化孕育成型的蚌床,更因为代代湖湘学子从此走出,去实践它、展示它、升华它,而成为了湖湘文化千年生息薪火相传的一部完整编年史。

早在南宋初期,岳麓书院就形成了当时理学中较为兴盛的湖湘学派,出现了以张栻为代表的湖湘学派人才群体。明清之际,杰出的思想家王夫之也出身岳麓。晚清以后,这里涌现出了众多的人才群体,其中最著名的有鸦片战争前后出现的以陶澍、魏源为主体的政治改良派人才群体;咸丰、同治年间出现的以曾国藩、左宗棠、郭嵩焘、胡林翼为主体的“中兴将相”人才群体;戊戌变法期间出现的以谭嗣同为代表的维新变法派人才群体;变法失败后以蔡锷、陈天华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派人才群体。1916至1919年间,青年毛泽东数次寓居岳麓书院半学斋,从事革命活动,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此后,大批岳麓师生投身于新民主主义革命事业中去,如蔡和森、邓中夏、何叔衡、李达等等,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号濂溪,汉族,宋营道楼田堡(今湖南道县)人,北宋著名哲学家,是学术界公认的理学派开山鼻祖,著有《周子全书》行世。周敦颐曾在莲花峰下开设濂溪书院,世称濂溪先

生,濂溪书院是他讲学的讲坛,他的学说对以后理学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朱熹(1130-1200),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晦翁、考亭先生、云谷老人、沧洲病叟、逆翁。出生于南宋时期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三明市尤溪县),后随母迁居建阳崇安县,晚年曾在抚州定居,游历甚广。南宋诗人、哲学家、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继承了北宋程颢、程颐的理学,完成了客观唯心主义的体系。

张栻(1133-1180),字敬夫,一字钦夫,又字乐斋,号南轩,世称南轩先生,南宋汉州绵竹(今四川绵竹县)人。著名理学家和教育家,湖湘学派集大成者。

王夫之(1619-1692),字而农,号涢斋,别号一壶道人,湖南衡阳人,汉族。晚年居衡阳之石船山,世称“船山先生”。明末清初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与方以智、顾炎武、黄宗羲同称明末四大学者。

曾国藩(1811-1872),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谥文正,汉族,出生于湖南省双峰县(原属湘乡)荷叶镇。晚清重臣,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者。清朝军事家、理学家、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晚清散文“湘乡派”创立人。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

胡林翼(1812—1861),字贶生,号润芝,晚清政治家、军事家,湘军重要首领,汉族,湖南益阳县泉交河人。与曾国藩、左宗棠、彭玉麟并称为“中兴四名臣”。

左宗棠(1812-1885),汉族,字季高,一字朴存,号湘上农人,晚清重臣,军事家、政治家、著名湘军将领,洋务派首领。一生经历了湘军平定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镇压陕甘回变和收复新疆(清收复新疆之战)等重要历史事件。

毛泽东(1893-1976),1893年生,湖南湘潭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

蔡和森(1895-1931),字润寰,号泽膺,复姓蔡林,学名彬。祖籍湖南湘乡永丰镇(今属双峰县管辖)。中国无产阶级杰出的革命家、中国共产党早期卓越领导人之一,著名政治活动家、理论家、宣传家,新民学会发起人之一,法国勤工俭学组织者、实践者之一。

杨昌济(1871-1920),又名怀中,字华生,湖南长沙县人,伦理学家,教育家。曾赴日本、英国留学。

徐特立(1877-1968),原名懋恂,字师陶,中国革命家和教育家,湖南善化(今长沙县江背镇)人。毛泽东和田汉等著名人士的老师。

二南诗刻位于岳麓山爱晚亭后右侧亭中,四方刻字的立方体石桌,高72.5厘米,基高18厘米,碑顶空白,碑的四个侧面刻有宋代张南轩(张栻)、清代钱南园游览岳麓山的诗句,故称“二南诗刻”。此石刻字体方正端庄,字方而意圆,敦厚雄秀,气势张扬,师法颜鲁公。1911年,湖南高等学堂监督程颂万立碑并刻“宣统三季秋,补葺爱晚亭,刻南轩、南园二先生诗,并征罗鸿胪故事,书‘放鹤’二字,以永嘉游。程颂万并记。”程颂万为当时湖南高等学堂的学监, “罗鸿胪”即罗典,

张南轩《青枫峡》诗:

扶疏古木矗危梯,开始如今几摄提。

还有石桥容客座,仰看兰若与云齐。

风生阴壑方鸣籁,日烈尘寰正望霓。

从此上山君努力,瘦藤今日得同携。

钱南园《九日岳麓山》诗:

雨歇江平政亦闲,相寻故事一登山。

红萸黄菊有深味,碧涧丹崖俱净颜。

北海碑看落照里,南轩座接清风间。

归欤具住究幽兴,细楼林鸦几队还。

二、宗教名山,佛道儒齐聚

岳麓山是长沙的思想所在:她承载着“湖湘第一道场”—麓山寺;她承载着“求道安心”的云麓宫;她承载着“道南正脉”的岳麓书院。从布局上看,长沙思想在岳麓山上是次第展开,彼此勾连;其次从内涵上看,每一种思想都有一个字的共同诉求,那就是“道”,道是岳麓山的文脉,把中国思想在长沙有机地揉合在一起。

儒、释、道在岳麓山上彼此认同,麓山寺说“庄严佛土,成就众生”,表明佛家以成就他人为自己最庄严的事业;云麓宫说“直登云麓三千丈,来看长沙百万家”,悠游潇洒的道家情怀中隐含着对他人的关怀;而岳麓书院讲究“通天地人之谓才”,提倡学生海纳百川以求知识广博。儒家的爱在于“仁”,佛家的爱在于“不执着”,道家的爱在于“无可无不可”,殊途同归,在对很多极端事情的看法都有惊人的类似。因为有了儒、释、道的融合,岳麓山才成为集光、美、爱和灵魂于一身的名山。

岳麓书院

岳麓书院是我国古代四大书院之一,其前身可追溯到唐末五代(约958年)智睿等二僧办学。北宋开宝九年(976),潭州太守朱洞正式创立岳麓书院。

岳麓书院自创立伊始,即以其办学和传播学术文化而闻名于世。北宋真宗皇帝召见山长周式,颁书赐额,书院之名始闻于天下,有“潇湘洙泗”之誉。南宋张栻主教,朱熹两度讲学。明代中后期,明世宗御赐“敬一箴”,王阳明心学和东林学派在此传播和交流,明清著名的爱国主义思想家王夫之在此求学,清代,康熙和乾隆分别御赐“学达性天”和“道南正脉”额。

岳麓书院占地面积21000平方米,现存建筑大部分为明清遗物,主体建筑有头门、二门、讲堂、半学斋、教学斋、百泉轩、御书楼、湘水校经堂、文庙等,分为讲学、藏书、供祀三大部分,各部分互相连接,合为整体。书院现存大门系清同治七年(1868)重建。门额岳麓书院为宋真宗字迹,北宋大中祥符八年(1015),宋真宗特别召见山长周式,亲赐岳麓书院御匾并赐经书等物,岳麓书院从此名闻天下,成为北宋四大书院之一。大门两旁悬挂有对联惟楚有材,于斯为盛,上联出自《左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