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高中作文如果人生是一条河,什么就是河流源头如果人生是一条河,什么就是河流源头

如果人生是一条河,什么就是河流源头


篇一:《语文是一条河1》

语文是一条河1

公元二零一三年仲秋,在河流纵横的江南,在曲水流觞的江南大学,我踏进一条河,一条语文的河流。

受新密市教体局的委派,我有幸参加了初中语文国培。感谢教体局把宝贵的机会给了我,感谢教育部对教师培训的重视,让我有机会接触到大师的智慧。江南大学国培组织的首席教授吴格明老师强调:教师要做有思想的教师,我们这次的培训旨在提高语文教师自身的教学水平以及语文教学的技术性水平两个方面。培养目标是培养有教育理想,有教育激情的教师,市侩成为不了教育家。培训有四个方面内容:一.拓展文化视野;二.优化语文教育思想;三.强化语文教学实践能力;四.提高语文培训水平。吴教授说:“大家会在接下来的日子里的日子里,见到在语文教学领域里有名的教授。”

十月的北方零落黄叶飞,而江南的无锡绿意正浓。香樟木迎风亮翠,金桂树幽幽飘香。源远流长的吴越文化,孕育了江南浓厚的人文氛围。在江南大学人文学院的研修教室,一个个大师流水般进入课堂,于是我的面前出现了一条语文的河流,我轻轻的踏进,静静的感受。

第一个走进来的是绍兴文理学院李乾明教授,国家二级教授。貌似普通的李教授一开讲,就震惊全场。《语文教学理论的范式的研究》扑面而来。李教授主要讲了五个问题,分别为语文教师到底缺的是理论,还是实践;到底什么是理论;四代语文教育家创造了什么样的理论;语文教学理论的范式研究的目的是什么;我们如何创造理论。以这五个方面问题为线索,层层深入,具体分析阐述了对理论内涵的界定与理解,并为学习培训的一线教师介绍了若干书籍,为学员们回到岗位后的继续学习提供了优质的资料库。

博学的李乾明教授为学员们详尽的介绍了四代语文教育家及其理论,并一一举例论证,使得学员们头脑中勾划出清晰的语文学科史的结构脉络。李教授从理论上引领,在实践上以范例,旁征博引,既让大家接触了最前沿学术研究,又给大家最实在的实践经验。

我的心得:教育靠什么发展?我们靠什么成长?如果有一条秘诀,那

就是读万卷书,并不断深刻的反思。语文教师不是缺少教育理论,而是文学功底太弱。唯有多读书,读经典,研经典,我们的教学才会有生长点。

第二个走进来的是浙江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潘涌教授。他的积极语用学的研究走在了全国的前列。恕我孤陋寡闻,如果不是潘涌教授的讲座,积极语用我一直不甚明白。潘涌教授提及了七个方面的问题,着重为学员分析了三点:一、母语课程目标:培养表达力;二、课堂教学形态:小班化;三、课堂教学方法:留白艺术和讲授艺术。潘教授阐述了积极语用的内涵,对接受本位的语文目标观进行批判,指出要为学生提供主动表达、积极表现、展示自我的契机。他强调教育是着眼于未来的,教师要为学生迎接未来做准备。潘教授的讲座给学员们带来了全新的课堂教学理念,给学员们带来了一次思想上的极大震撼。

我的心得:终于明白积极语用就是表现性的言语行为,就是“活力汉语”。语文教师作为母语教师,是帮助学生发现未来途径的钥匙。语文教师不是适应昨天,而是挑战未来。在语文课堂上要让学生自由自在的表达;让学生从学习课堂到享受课堂,从学习语言到享受表达。成为能深刻理解文本,有批判性思维,能积极表达自己观点的新世纪学生。

语文是一条河2

语文是一条河,从春秋流到现在;语文是一条河,从孔子流到我们。语文是一条河,我们是语文河流中的浪花一朵。

-----题记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十日江南培训会,看得语文一条河。

第三位走进教室的是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郑桂华教授。大气而睿智的郑教授给我们带来了一堂精彩的语文课。10月11日下午,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郑桂华在无锡外国语学校为全体初中语文班的学员们上了一堂生动的教学观摩课,并在课后与学员们积极互动,场面热烈。郑桂华老师的《散步》教学,引导学生从字里行间领悟作者的思想情感。

郑教授带给我的感受是:“平平淡淡才是真”的“真语文”印象,没有慷慨激昂的陈词,没有哗众取宠的形式,也没有制作精美的音像辅助,只有一些与文本密切关联、有助于学生理解的必要的材料介入。《散步》教学,甚至连材料介入的ppt都没有,一支粉笔,一篇教材——最原始、最传统、最简单的教学方式。有的只是文本,只有文本的语言,整堂课始终以文本的语言为抓手,引领孩子们在文本的字里行间寻寻觅觅,品品悟悟,整堂课没有任何“非语文”、“泛语文”的东西,我想这样的课才是返璞归真的语文课。

吴格明教授告诉我们:课文的形式应该成为教学的主要内容;忽视语言形式的语文课不是语文课;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字里行间读出奥妙——那么郑老师的这堂课就是这样的一堂好课,始终把言语的内容和言语的形式

紧密地结合,始终在引导与小结中反复突出“标点、句式、修饰语”等言语的独特形式,“生命”、“责任”是学生自己在一字一句中,一个标点一个句式中品读出来的,按她自己的话说,散文要关注的是“个人的言说形式、个人的情感体验”,而她在课堂上就是引领学生从“个人的言说形式”中感悟“个人的情感体验”,这样“贴着文本行走”,不仅使学生对“生命”与“责任”的感悟有了坚实的基础,不再是“空中楼阁”,而且让学生在品读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学到了阅读的方法——阅读,要在那些看似平淡处,发现独特与奥妙,读出文字内里的意蕴从细微处见精神。

与名家对话的机会,我没有放过。我立即抢到话筒和郑桂华教授交流了课堂教学中“演绎法”和“归纳法”应用的优劣。得到了郑老师细心的回答:“演绎法”有效但对学生学习语文的影响不远;“归纳法”慢一些但是对学生学习语文有促进作用。

第四位走进教室的是江南大学语人文学院吴格明教授,国培小组的首席专家。江南大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授吴格明为全体学员做了题为《语文教学的几个根本问题——语文教学的哲学思考》的讲座。这些问题是:形式与内容、具体与抽象、整体与局部、感性与理性。

吴格明教授结合生动的正反实例阐述了语文的本质,指出在课堂中要减少课堂预设,坚持学生本位,为学生提供充足开放的空间让学生自主学习,同时也强调了文本解读的重要性。吴教授的语言幽默风趣,使得整个讲座处于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他还对学员的教学工作提出了许多宝贵的建议。参与培训的每一位教师都从中获益良多。

我收获集中在“形式与内容”一块儿。语文的课文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而一般人只在意课文的内容,老是想进行思想教育,揭露主题。实际上,课文的形式应当成为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如果我们学习唐诗,那唐诗的字体就是形式,如果我们学习书法,那至于书法写唐诗还是宋词,都是形式。不知道大家明白没有,反正我是明白了。我们教学课文,应该从文本入手,从字里行间入手分析文章的内涵,而不是慌慌张张的去揭示内涵或者主题。

语文是一条河3

只有源自雪山顶峰的清凌凌的泉水,才是大江大河的源头。

----题记

从来没有如此静心听讲,因为从每一位教授的心中都缓缓的流淌出一条清凌凌的语文泉水。

第五位走进教室的是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系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钟启泉。容貌未曾见,大名常相逢。钟教授堪称中国课程改革的“发动机”。钟启泉教授作了主题为《静悄悄的课堂革命——新课程改革的逻辑与课题》的讲座。钟教授首先借助于几则外国教育故事来描绘当前国际教育发展的图景,论证第八次课程改革对于实现基础教育学校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的必要性。钟教授阐明了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和亮点。一是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二是新课程改革的亮点:化信息为知识,化知识为智慧,化智慧为德性。钟教授指出:

篇二:《语文是一条河1》

语文是一条河1

公元二零一三年仲秋,在河流纵横的江南,在曲水流觞的江南大学,我踏进一条河,一条语文的河流。

受新密市教体局的委派,我有幸参加了初中语文国培。感谢教体局把宝贵的机会给了我,感谢教育部对教师培训的重视,让我有机会接触到大师的智慧。江南大学国培组织的首席教授吴格明老师强调:教师要做有思想的教师,我们这次的培训旨在提高语文教师自身的教学水平以及语文教学的技术性水平两个方面。培养目标是培养有教育理想,有教育激情的教师,市侩成为不了教育家。培训有四个方面内容:一.拓展文化视野;二.优化语文教育思想;三.强化语文教学实践能力;四.提高语文培训水平。吴教授说:“大家会在接下来的日子里的日子里,见到在语文教学领域里有名的教授。”

十月的北方零落黄叶飞,而江南的无锡绿意正浓。香樟木迎风亮翠,金桂树幽幽飘香。源远流长的吴越文化,孕育了江南浓厚的人文氛围。在江南大学人文学院的研修教室,一个个大师流水般进入课堂,于是我的面前出现了一条语文的河流,我轻轻的踏进,静静的感受。

第一个走进来的是绍兴文理学院李乾明教授,国家二级教授。貌似普通的李教授一开讲,就震惊全场。《语文教学理论的范式的研究》扑面而来。李教授主要讲了五个问题,分别为语文教师到底缺的是理论,还是实践;到底什么是理论;四代语文教育家创造了什么样的理论;语文教学理论的范式研究的目的是什么;我们如何创造理论。以这五个方面问题为线索,层层深入,具体分析阐述了对理论内涵的界定与理解,并为学习培训的一线教师介绍了若干书籍,为学员们回到岗位后的继续学习提供了优质的资料库。

博学的李乾明教授为学员们详尽的介绍了四代语文教育家及其理论,并一一举例论证,使得学员们头脑中勾划出清晰的语文学科史的结构脉络。李教授从理论上引领,在实践上以范例,旁征博引,既让大家接触了最前沿学术研究,又给大家最实在的实践经验。

我的心得:教育靠什么发展?我们靠什么成长?如果有一条秘诀,那就是读万卷书,并不断深刻的反思。语文教师不是缺少教育理论,而是文学功底太弱。唯有多读书,读经典,研经典,我们的教学才会有生长点。

第二个走进来的是浙江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潘涌教授。他的积极语用学的研究走在了全国{如果人生是一条河,什么就是河流源头}.

的前列。恕我孤陋寡闻,如果不是潘涌教授的讲座,积极语用我一直不甚明白。潘涌教授提及了七个方面的问题,着重为学员分析了三点:一、母语课程目标:培养表达力;二、课堂教学形态:小班化;三、课堂教学方法:留白艺术和讲授艺术。潘教授阐述了积极语用的内涵,对接受本位的语文目标观进行批判,指出要为学生提供主动表达、积极表现、展示自我的契机。他强调教育是着眼于未来的,教师要为学生迎接未来做准备。潘教授的讲座给学员们带来了全新的课堂教学理念,给学员们带来了一次思想上的极大震撼。

我的心得:终于明白积极语用就是表现性的言语行为,就是“活力汉语”。语文教师作为母语教师,是帮助学生发现未来途径的钥匙。语文教师不是适应昨天,而是挑战未来。在语文课堂上要让学生自由自在的表达;让学生从学习课堂到享受课堂,从学习语言到享受表达。成为能深刻理解文本,有批判性思维,能积极表达自己观点的新世纪学生。

语文是一条河2

语文是一条河,从春秋流到现在;语文是一条河,从孔子流到我们。语文是一条河,我们是语文河流中的浪花一朵。

-----题记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十日江南培训会,看得语文一条河。

第三位走进教室的是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郑桂华教授。大气而睿智的郑教授给我们带来了一堂精彩的语文课。10月11日下午,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郑桂华在无锡外国语学校为全体初中语文班的学员们上了一堂生动的教学观摩课,并在课后与学员们积极互动,场面热烈。郑桂华老师的《散步》教学,引导学生从字里行间领悟作者的思想情感。

郑教授带给我的感受是:“平平淡淡才是真”的“真语文”印象,没有慷慨激昂的陈词,没有哗众取宠的形式,也没有制作精美的音像辅助,只有一些与文本密切关联、有助于学生理解的必要的材料介入。《散步》教学,甚至连材料介入的ppt都没有,一支粉笔,一篇教材——最原始、最传统、最简单的教学方式。有的只是文本,只有文本的语言,整堂课始终以文本的语言为抓手,引领孩子们在文本的字里行间寻寻觅觅,品品悟悟,整堂课没有任何“非语文”、“泛语文”的东西,我想这样的课才是返璞归真的语文课。

吴格明教授告诉我们:课文的形式应该成为教学的主要内容;忽视语言形式的语文课不是语文课;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字里行间读出奥妙——那么郑老师的这堂课就是这样的一堂好课,始终把言语的内容和言语的形式紧密地结合,始终在引导与小结中反复突出“标点、句式、修饰语”等言语的独特形式,“生命”、“责任”是学生自己在一字一句中,一个标点一个句式中品读出来的,按她自己的话说,散文要关注的是“个人的言说形式、个人的情感体验”,而她在课堂上就是引领学生从“个人的言说形式”中感悟“个人的情感体验”,这样“贴着文本行走”,不仅使学生对“生命”与“责任”的感悟有了坚实的基础,不再是“空中楼阁”,而且让学生在品读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学到了阅读的方法——阅读,要在那些看似平淡处,发现独特与奥妙,读出文字内里的意蕴从细微处见精神。

与名家对话的机会,我没有放过。我立即抢到话筒和郑桂华教授交流了课堂教学中“演

绎法”和“归纳法”应用的优劣。得到了郑老师细心的回答:“演绎法”有效但对学生学习语文的影响不远;“归纳法”慢一些但是对学生学习语文有促进作用。

第四位走进教室的是江南大学语人文学院吴格明教授,国培小组的首席专家。江南大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授吴格明为全体学员做了题为《语文教学的几个根本问题——语文教学的哲学思考》的讲座。这些问题是:形式与内容、具体与抽象、整体与局部、感性与理性。

吴格明教授结合生动的正反实例阐述了语文的本质,指出在课堂中要减少课堂预设,坚持学生本位,为学生提供充足开放的空间让学生自主学习,同时也强调了文本解读的重要性。吴教授的语言幽默风趣,使得整个讲座处于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他还对学员的教学工作提出了许多宝贵的建议。参与培训的每一位教师都从中获益良多。

我收获集中在“形式与内容”一块儿。语文的课文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而一般人只在意课文的内容,老是想进行思想教育,揭露主题。实际上,课文的形式应当成为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如果我们学习唐诗,那唐诗的字体就是形式,如果我们学习书法,那至于书法写唐诗还是宋词,都是形式。不知道大家明白没有,反正我是明白了。我们教学课文,应该从文本入手,从字里行间入手分析文章的内涵,而不是慌慌张张的去揭示内涵或者主题。

语文是一条河3

只有源自雪山顶峰的清凌凌的泉水,才是大江大河的源头。

----题记

从来没有如此静心听讲,因为从每一位教授的心中都缓缓的流淌出一条清凌凌的语文泉水。

第五位走进教室的是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系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钟启泉。容貌未曾见,大名常相逢。钟教授堪称中国课程改革的“发动机”。钟启泉教授作了主题为《静悄悄的课堂革命——新课程改革的逻辑与课题》的讲座。钟教授首先借助于几则外国教育故事来描绘当前国际教育发展的图景,论证第八次课程改革对于实现基础教育学校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的必要性。钟教授阐明了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和亮点。一是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二是新课程改革的亮点:化信息为知识,化知识为智慧,化智慧为德性。钟教授指出:学校教育是通向智慧教育的过程。教育要教学生学会关心,进而发展学生的智慧,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得以见到钟教授真颜,内心十分激动。而教授的宏论更是在我的心湖中激起层层涟漪。我最为叹服就是:知识不是一种外在的个体或者强加于个体的被管理被灌输的“客观的东西”,而是一种可探寻、可分析、可切磋的动态的探究过程,一种借助于反思性实践活动来建构人生意义的活动过程。何其奇妙!

第六位走进教室的是江南大学人文学院院长陈明选教授。陈教授是国家二级教授,教育部精品课程开发人。他的讲座是《社会信息化进程中教学设计的转型——基于理解的视角》。陈院长从信息化环境下教育研究如何围绕核心问题高效学习入手,提出理解性教学的理念,发现理解性教学关注的重点问题,深入研究理解性的内涵,最终联系教学实践,探索教师如何促进学生理解。陈院长将“理解”一词放在信息化这个全新的视角进行思考,围绕理解的核心概念解读当今教学中的实际问题,给学员们带来了新的认识和思考。

由此,我想到了“为了理解的教学”,这是多麽先进的理念和模式呀!知识不是用来堆

篇三:《语文是一条河1》

语文是一条河1

公元二零一三年仲秋,在河流纵横的江南,在曲水流觞的江南大学,我踏进一条河,一条语文的河流。

受新密市教体局的委派,我有幸参加了初中语文国培。感谢教体局把宝贵的机会给了我,感谢教育部对教师培训的重视,让我有机会接触到大师的智慧。江南大学国培组织的首席教授吴格明老师强调:教师要做有思想的教师,我们这次的培训旨在提高语文教师自身的教学水平以及语文教学的技术性水平两个方面。培养目标是培养有教育理想,有教育激情的教师,市侩成为不了教育家。培训有四个方面内容:一.拓展文化视野;二.优化语文教育思想;三.强化语文教学实践能力;四.提高语文培训水平。吴教授说:“大家会在接下来的日子里的日子里,见到在语文教学领域里有名的教授。”

十月的北方零落黄叶飞,而江南的无锡绿意正浓。香樟木迎风亮翠,金桂树幽幽飘香。源远流长的吴越文化,孕育了江南浓厚的人文氛围。在江南大学人文学院的研修教室,一个个大师流水般进入课堂,于是我的面前出现了一条语文的河流,我轻轻的踏进,静静的感受。

第一个走进来的是绍兴文理学院李乾明教授,国家二级教授。貌似普通的李教授一开讲,就震惊全场。《语文教学理论的范式的研究》扑面而来。李教授主要讲了五个问题,分别为语文教师到底缺的是理论,还是实践;到底什么是理论;四代语文教育家创造了什么样的理论;语文教学理论的范式研究的目的是什么;我们如何创造理论。以这五个方面问题为线索,层层深入,具体分析阐述了对理论内涵的界定与理解,并为学习培训的一线教师介绍了若干书籍,为学员们回到岗位后的继续学习提供了优质的资料库。

博学的李乾明教授为学员们详尽的介绍了四代语文教育家及其理论,并一一举例论证,使得学员们头脑中勾划出清晰的语文学科史的结构脉络。李教授从理论上引领,在实践上以范例,旁征博引,既让大家接触了最前沿学术研究,又给大家最实在的实践经验。

我的心得:教育靠什么发展?我们靠什么成长?如果有一条秘诀,那就是读万卷书,并不断深刻的反思。语文教师不是缺少教育理论,而是文学功底太弱。唯有多读书,读经典,研经典,我们的教学才会有生长点。

第二个走进来的是浙江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潘涌教授。他的积极语用学的研究走在了全国的前列。恕我孤陋寡闻,如果不是潘涌教授的讲座,积极语用我一直不甚明白。潘涌教授提及了七个方面的问题,着重为学员分析了三点:一、母语课程目标:培养表达力;二、课堂教学形态:小班化;三、课堂教学方法:留白艺术和讲授艺术。潘教授阐述了积极语用的内涵,对接受本位的语文目标观进行批判,指出要为学生提供主动表达、积极表现、展示自我的契机。他强调教育是着眼于未来的,教师要为学生迎接未来做准备。潘教授的讲座给学员们带来了全新的课堂教学理念,给学员们带来了一次思想上的极大震撼。

我的心得:终于明白积极语用就是表现性的言语行为,就是“活力汉语”。语文教师作为母语教师,是帮助学生发现未来途径的钥匙。语文教师不是适应昨天,而是挑战未来。在语文课堂上要让学生自由自在的表达;让学生从学习课堂到享受课堂,从学习语言到享受表达。成为能深刻理解文本,有批判性思维,能积极表达自己观点的新世纪学生。

语文是一条河2

语文是一条河,从春秋流到现在;语文是一条河,从孔子流到我们。语文是一条河,我们是语文河流中的浪花一朵。

-----题记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十日江南培训会,看得语文一条河。 第三位走进教室的是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郑桂华教授。大气而睿智的郑教授给我们带来了一堂精彩的语文课。10月11日下午,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教

授郑桂华在无锡外国语学校为全体初中语文班的学员们上了一堂生动的教学观摩课,并在课后与学员们积极互动,场面热烈。郑桂华老师的《散步》教学,引导学生从字里行间领悟作者的思想情感。

郑教授带给我的感受是:“平平淡淡才是真”的“真语文”印象,没有慷慨激昂的陈词,没有哗众取宠的形式,也没有制作精美的音像辅助,只有一些与文本密切关联、有助于学生理解的必要的材料介入。《散步》教学,甚至连材料介入的ppt都没有,一支粉笔,一篇教材——最原始、最传统、最简单的教学方式。有的只是文本,只有文本的语言,整堂课始终以文本的语言为抓手,引领孩子们在文本的字里行间寻寻觅觅,品品悟悟,整堂课没有任何“非语文”、“泛语文”的东西,我想这样的课才是返璞归真的语文课。

吴格明教授告诉我们:课文的形式应该成为教学的主要内容;忽视语言形式的语文课不是语文课;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字里行间读出奥妙——那么郑老师的这堂课就是这样的一堂好课,始终把言语的内容和言语的形式紧密地结合,始终在引导与小结中反复突出“标点、句式、修饰语”等言语的独特形式,“生命”、“责任”是学生自己在一字一句中,一个标点一个句式中品读出来的,按她自己的话说,散文要关注的是“个人的言说形式、个人的情感体验”,而她在课堂上就是引领学生从“个人的言说形式”中感悟“个人的情感体验”,这样“贴着文本行走”,不仅使学生对“生命”与“责任”的感悟有了坚实的基础,不再是“空中楼阁”,而且让学生在品读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学到了阅读的方法——阅读,要在那些看似平淡处,发现独特与奥妙,读出文字内里的意蕴从细微处见精神。

与名家对话的机会,我没有放过。我立即抢到话筒和郑桂华教授交流了

课堂教学中“演绎法”和“归纳法”应用的优劣。得到了郑老师细心的回答:“演绎法”有效但对学生学习语文的影响不远;“归纳法”慢一些但是对学生学习语文有促进作用。

第四位走进教室的是江南大学语人文学院吴格明教授,国培小组的首席专家。江南大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授吴格明为全体学员做了题为《语文教学的几个根本问题——语文教学的哲学思考》的讲座。这些问题是:形式与内容、具体与抽象、整体与局部、感性与理性。

吴格明教授结合生动的正反实例阐述了语文的本质,指出在课堂中要减少课堂预设,坚持学生本位,为学生提供充足开放的空间让学生自主学习,同时也强调了文本解读的重要性。吴教授的语言幽默风趣,使得整个讲座处于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他还对学员的教学工作提出了许多宝贵的建议。参与培训的每一位教师都从中获益良多。

我收获集中在“形式与内容”一块儿。语文的课文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而一般人只在意课文的内容,老是想进行思想教育,揭露主题。实际上,课文的形式应当成为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如果我们学习唐诗,那唐诗的字体就是形式,如果我们学习书法,那至于书法写唐诗还是宋词,都是形式。不知道大家明白没有,反正我是明白了。我们教学课文,应该从文本入手,从字里行间入手分析文章的内涵,而不是慌慌张张的去揭示内涵或者主题。

篇四:《人生就像一条河》

人生就像一条河 人生有三苦:一苦是,你得不到,所以你痛苦;二苦是,得到了,却不过如此,所以你觉得痛苦;三苦是,你轻易地放弃了,后来却发现,原来它在你生命中是那么重要,所以你觉得痛苦。

如果把苦难视为苦难,那它就真的是苦难了。但是我们如果把它与我们精神世界里最广阔的那片土地相结合,它就成为一种宝贵的营养,滋润我们的心田,会让我们在苦难中如凤凰涅槃,思想上会得到升华,会体会到一种特别的甘甜和美好。

一年老似一年,一日过去就没了一日;一个秋天又一个秋天,一辈人催一辈人;一次聚会一次离别,一场欢喜一份伤悲;一张床榻一个人卧,一生都在一场梦里。

心里的,梦里的,存在的,回忆的,一些人,一些事情,等不到秋风起,就该留的,该走的,各去他乡,人生好一个剧场。 征服世界,并不伟大,一个人能征服自己,才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人。

人生百年,匆匆忙忙。我们总会在一个有着温暖阳光的午后痴痴地想着,自己到底是不是真实的存在?我们的生活是不是如同梦,游?生命的意义到底在哪里?努力了很久没有收获,是不是应该放弃?生活里不妨学会一种自然的心态,让自己保持一种天然呆、自然萌。 不管苦恼和我们如何纠缠,我们都坦然地接受,不必要在内心留下任何伤疤。

篇五:《语文是一条河1 (5)》

语文是一条河1

公元二零一三年仲秋,在河流纵横的江南,在曲水流觞的江南大学,我踏进一条河,一条语文的河流。

受新密市教体局的委派,我有幸参加了初中语文国培。感谢教体局把宝贵的机会给了我,感谢教育部对教师培训的重视,让我有机会接触到大师的智慧。江南大学国培组织的首席教授吴格明老师强调:教师要做有思想的教师,我们这次的培训旨在提高语文教师自身的教学水平以及语文教学的技术性水平两个方面。培养目标是培养有教育理想,有教育激情的教师,市侩成为不了教育家。培训有四个方面内容:一.拓展文化视野;二.优化语文教育思想;三.强化语文教学实践能力;四.提高语文培训水平。吴教授说:“大家会在接下来的日子里的日子里,见到在语文教学领域里有名的教授。”

十月的北方零落黄叶飞,而江南的无锡绿意正浓。香樟木迎风亮翠,金桂树幽幽飘香。源远流长的吴越文化,孕育了江南浓厚的人文氛围。在江南大学人文学院的研修教室,一个个大师流水般进入课堂,于是我的面前出现了一条语文的河流,我轻轻的踏进,静静的感受。

第一个走进来的是绍兴文理学院李乾明教授,国家二级教授。貌似普通的李教授一开讲,就震惊全场。《语文教学理论的范式的研究》扑面而来。李教授主要讲了五个问题,分别为语文教师到底缺的是理论,还是实践;到底什么是理论;四代语文教育家创造了什么样的理论;语文教学理论的范式研究的目的是什么;我们如何创造理论。以这五个方面问题为线索,层层深入,具体分析阐述了对理论内涵的界定与理解,并为学习培训的一线教师介绍了若干书籍,为学员们回到岗位后的继续学习提供了优质的资料库。

博学的李乾明教授为学员们详尽的介绍了四代语文教育家及其理论,并一一举例论证,使得学员们头脑中勾划出清晰的语文学科史的结构脉络。李教授从理论上引领,在实践上以范例,旁征博引,既让大家接触了最前沿学术研究,又给大家最实在的实践经验。

我的心得:教育靠什么发展?我们靠什么成长?如果有一条秘诀,那就是读万卷书,并不断深刻的反思。语文教师不是缺少教育理论,而是文学功底太弱。唯有多读书,读经典,研经典,我们的教学才会有生长点。

第二个走进来的是浙江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潘涌教授。他的积极语用学的研究走在了全国的前列。恕我孤陋寡闻,如果不是潘涌教授的讲座,积极语用我一直不甚明白。潘涌教授提及了七

个方面的问题,着重为学员分析了三点:一、母语课程目标:培养表达力;二、课堂教学形态:小班化;三、课堂教学方法:留白艺术和讲授艺术。潘教授阐述了积极语用的内涵,对接受本位的语文目标观进行批判,指出要为学生提供主动表达、积极表现、展示自我的契机。他强调教育是着眼于未来的,教师要为学生迎接未来做准备。潘教授的讲座给学员们带来了全新的课堂教学理念,给学员们带来了一次思想上的极大震撼。

我的心得:终于明白积极语用就是表现性的言语行为,就是“活力汉语”。语文教师作为母语教师,是帮助学生发现未来途径的钥匙。语文教师不是适应昨天,而是挑战未来。在语文课堂上要让学生自由自在的表达;让学生从学习课堂到享受课堂,从学习语言到享受表达。成为能深刻理解文本,有批判性思维,能积极表达自己观点的新世纪学生。

语文是一条河2

语文是一条河,从春秋流到现在;语文是一条河,从孔子流到我们。语文是一条河,我们是语文河流中的浪花一朵。

-----题记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十日江南培训会,看得语文一条河。

第三位走进教室的是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郑桂华教授。大气而睿智的郑教授给我们带来了一堂精彩的语文课。10月11日下午,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郑桂华在无锡外国语学校为全体初中语文班的学员们上了一堂生动的教学观摩课,并在课后与学员们积极互动,场面热烈。郑桂华老师的《散步》教学,引导学生从字里行间领悟作者的思想情感。

郑教授带给我的感受是:“平平淡淡才是真”的“真语文”印象,没有慷慨激昂的陈词,没有哗众取宠的形式,也没有制作精美的音像辅助,只有一些与文本密切关联、有助于学生理解的必要的材料介入。《散步》教学,甚至连材料介入的ppt都没有,一支粉笔,一篇教材——最原始、最传统、最简单的教学方式。有的只是文本,只有文本的语言,整堂课始终以文本的语言为抓手,引领孩子们在文本的字里行间寻寻觅觅,品品悟悟,整堂课没有任何“非语文”、“泛语文”的东西,我想这样的课才是返璞归真的语文课。

吴格明教授告诉我们:课文的形式应该成为教学的主要内容;忽视语言形式的语文课不是语文课;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字里行间读出奥妙——那么郑老师的这堂课就是这样的一堂好课,始终把言语的内容和言语的形式紧密地结合,始终在引导与小结中反复突出“标点、句式、修饰语”等言语的独特形式,“生命”、“责任”是学生自己在一字一句中,一个标点一个句式中品读出来的,按她自己的话说,散文要关注的是“个人的言说形式、个人的情感体验”,而她在课堂上就是引领学生从“个人的言说形式”中感悟“个人的情感体验”,这样“贴着文本行走”,不仅使学生对“生命”与“责任”的感悟有了坚实的基础,不再是“空中楼阁”,而且让学生在品读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学到了阅读的方法——阅读,要在那些看似平淡处,发现独特与奥妙,读出文字内里的意蕴从细微处见精神。

与名家对话的机会,我没有放过。我立即抢到话筒和郑桂华教授交流了课堂教学中“演绎法”和“归纳法”应用的优劣。得到了郑老师细心的回答:“演绎法”有效但对学生学习语文的影响不远;“归纳法”慢一些但是对学生学习语文有促进作用。

第四位走进教室的是江南大学语人文学院吴格明教授,国培小组的首席专家。江南大学语

文课程与教学论教授吴格明为全体学员做了题为《语文教学的几个根本问题——语文教学的哲学思考》的讲座。这些问题是:形式与内容、具体与抽象、整体与局部、感性与理性。

吴格明教授结合生动的正反实例阐述了语文的本质,指出在课堂中要减少课堂预设,坚持学生本位,为学生提供充足开放的空间让学生自主学习,同时也强调了文本解读的重要性。吴教授的语言幽默风趣,使得整个讲座处于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他还对学员的教学工作提出了许多宝贵的建议。参与培训的每一位教师都从中获益良多。

我收获集中在“形式与内容”一块儿。语文的课文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而一般人只在意课文的内容,老是想进行思想教育,揭露主题。实际上,课文的形式应当成为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如果我们学习唐诗,那唐诗的字体就是形式,如果我们学习书法,那至于书法写唐诗还是宋词,都是形式。不知道大家明白没有,反正我是明白了。我们教学课文,应该从文本入手,从字里行间入手分析文章的内涵,而不是慌慌张张的去揭示内涵或者主题。

语文是一条河3

只有源自雪山顶峰的清凌凌的泉水,才是大江大河的源头。

----题记

从来没有如此静心听讲,因为从每一位教授的心中都缓缓的流淌出一条清凌凌的语文泉水。

第五位走进教室的是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系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钟启泉。容貌未曾见,大名常相逢。钟教授堪称中国课程改革的“发动机”。钟启泉教授作了主题为《静悄悄的课堂革命——新课程改革的逻辑与课题》的讲座。钟教授首先借助于几则外国教育故事来描绘当前国际教育发展的图景,论证第八次课程改革对于实现基础教育学校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的必要性。钟教授阐明了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和亮点。一是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二是新课程改革的亮点:化信息为知识,化知识为智慧,化智慧为德性。钟教授指出:学校教育是通向智慧教育的过程。教育要教学生学会关心,进而发展学生的智慧,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得以见到钟教授真颜,内心十分激动。而教授的宏论更是在我的心湖中激起层层涟漪。我最为叹服就是:知识不是一种外在的个体或者强加于个体的被管理被灌输的“客观的东西”,而是一种可探寻、可分析、可切磋的动态的探究过程,一种借助于反思性实践活动来建构人生意义的活动过程。何其奇妙!

第六位走进教室的是江南大学人文学院院长陈明选教授。陈教授是国家二级教授,教育部精品课程开发人。他的讲座是《社会信息化进程中教学设计的转型——基于理解的视角》。陈院长从信息化环境下教育研究如何围绕核心问题高效学习入手,提出理解性教学的理念,发现理解性教学关注的重点问题,深入研究理解性的内涵,最终联系教学实践,探索教师如何促进学生理解。陈院长将“理解”一词放在信息化这个全新的视角进行思考,围绕理解的核心概念解读当今教学中的实际问题,给学员们带来了新的认识和思考。{如果人生是一条河,什么就是河流源头}.

由此,我想到了“为了理解的教学”,这是多麽先进的理念和模式呀!知识不是用来堆积,而是用来理解和运用,用来创造性的解决生活实际问题。{如果人生是一条河,什么就是河流源头}.

第七位走进教室的是江苏师范大学魏本亚教授。魏本亚教授为我们做了一场名为《语文教育研究方法基本问题》的专题讲座。

魏本亚教授言传身教,讲述从一线教师到八年的教研员再到语文教育研究工作者的亲身经历,拉近了与学员的距离。魏教授主要阐述了课题申报和撰写论文两个重要问题,具体细化到选

篇六:《语文是一条河1 (3)》

语文是一条河1

公元二零一三年仲秋,在河流纵横的江南,在曲水流觞的江南大学,我踏进一条河,一条语文的河流。

受新密市教体局的委派,我有幸参加了初中语文国培。感谢教体局把宝贵的机会给了我,感谢教育部对教师培训的重视,让我有机会接触到大师的智慧。江南大学国培组织的首席教授吴格明老师强调:教师要做有思想的教师,我们这次的培训旨在提高语文教师自身的教学水平以及语文教学的技术性水平两个方面。培养目标是培养有教育理想,有教育激情的教师,市侩成为不了教育家。培训有四个方面内容:一.拓展文化视野;二.优化语文教育思想;三.强化语文教学实践能力;四.提高语文培训水平。吴教授说:“大家会在接下来的日子里的日子里,见到在语文教学领域里有名的教授。”

十月的北方零落黄叶飞,而江南的无锡绿意正浓。香樟木迎风亮翠,金桂树幽幽飘香。源远流长的吴越文化,孕育了江南浓厚的人文氛围。在江南大学人文学院的研修教室,一个个大师流水般进入课堂,于是我的面前出现了一条语文的河流,我轻轻的踏进,静静的感受。

第一个走进来的是绍兴文理学院李乾明教授,国家二级教授。貌似普通的李教授一开讲,就震惊全场。《语文教学理论的范式的研究》扑面而来。李教授主要讲了五个问题,分别为语文教师到底缺的是理论,还是实践;到底什么是理论;四代语文教育家创造了什么样的理论;语文教学理论的范式研究的目的是什么;我们如何创造理论。以这五个方面问题为线索,层层深入,具体分析阐述了对理论内涵的界定与理解,并为学习培训的一线教师介绍了若干书籍,为学员们回到岗位后的继续学习提供了优质的资料库。

博学的李乾明教授为学员们详尽的介绍了四代语文教育家及其理论,并一一举例论证,使得学员们头脑中勾划出清晰的语文学科史的结构脉络。李教授从理论上引领,在实践上以范例,旁征博引,既让大家接触了最前沿学术研究,又给大家最实在的实践经验。

我的心得:教育靠什么发展?我们靠什么成长?如果有一条秘诀,那就是读万卷书,并不断深刻的反思。语文教师不是缺少教育理论,而是文学功底太弱。唯有多读书,读经典,研经典,我们的教学才会有生长点。

第二个走进来的是浙江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潘涌教授。他的积极语用学的研究走在了全

国的前列。恕我孤陋寡闻,如果不是潘涌教授的讲座,积极语用我一直不甚明白。潘涌教授提及了七个方面的问题,着重为学员分析了三点:一、母语课程目标:培养表达力;二、课堂教学形态:小班化;三、课堂教学方法:留白艺术和讲授艺术。潘教授阐述了积极语用的内涵,对接受本位的语文目标观进行批判,指出要为学生提供主动表达、积极表现、展示自我的契机。他强调教育是着眼于未来的,教师要为学生迎接未来做准备。潘教授的讲座给学员们带来了全新的课堂教学理念,给学员们带来了一次思想上的极大震撼。

我的心得:终于明白积极语用就是表现性的言语行为,就是“活力汉语”。语文教师作为母语教师,是帮助学生发现未来途径的钥匙。语文教师不是适应昨天,而是挑战未来。在语文课堂上要让学生自由自在的表达;让学生从学习课堂到享受课堂,从学习语言到享受表达。成为能深刻理解文本,有批判性思维,能积极表达自己观点的新世纪学生。

语文是一条河2

语文是一条河,从春秋流到现在;语文是一条河,从孔子流到我们。语文是一条河,我们是语文河流中的浪花一朵。

-----题记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十日江南培训会,看得语文一条河。

第三位走进教室的是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郑桂华教授。大气而睿智的郑教授给我们带来了一堂精彩的语文课。10月11日下午,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郑桂华在无锡外国语学校为全体初中语文班的学员们上了一堂生动的教学观摩课,并在课后与学员们积极互动,场面热烈。郑桂华老师的《散步》教学,引导学生从字里行间领悟作者的思想情感。

郑教授带给我的感受是:“平平淡淡才是真”的“真语文”印象,没有慷慨激昂的陈词,没有哗众取宠的形式,也没有制作精美的音像辅助,只有一些与文本密切关联、有助于学生理解的必要的材料介入。《散步》教学,甚至连材料介入的ppt都没有,一支粉笔,一篇教材——最原始、最传统、最简单的教学方式。有的只是文本,只有文本的语言,整堂课始终以文本的语言为抓手,引领孩子们在文本的字里行间寻寻觅觅,品品悟悟,整堂课没有任何“非语文”、“泛语文”的东西,我想这样的课才是返璞归真的语文课。

吴格明教授告诉我们:课文的形式应该成为教学的主要内容;忽视语言形式的语文课不是语文课;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字里行间读出奥妙——那么郑老师的这堂课就是这样的一堂好课,始终把言语的内容和言语的形式紧密地结合,始终在引导与小结中反复突出“标点、句式、修饰语”等言语的独特形式,“生命”、“责任”是学生自己在一字一句中,一个标点一个句式中品读出来的,按她自己的话说,散文要关注的是“个人的言说形式、个人的情感体验”,而她在课堂上就是引领学生从“个人的言说形式”中感悟“个人的情感体验”,这样“贴着文本行走”,不仅使学生对“生命”与“责任”的感悟有了坚实的基础,不再是“空中楼阁”,而且让学生在品读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学到了阅读的方法——阅读,要在那些看似平淡处,发现独特与奥妙,读出文字内里的意蕴从细微处见精神。{如果人生是一条河,什么就是河流源头}.

与名家对话的机会,我没有放过。我立即抢到话筒和郑桂华教授交流了课堂教学中“演绎法”和“归纳法”应用的优劣。得到了郑老师细心的回答:“演绎法”有效但对学生学习语文的影响不远;“归纳法”慢一些但是对学生学习语文有促进作用。

第四位走进教室的是江南大学语人文学院吴格明教授,国培小组的首席专家。江南大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授吴格明为全体学员做了题为《语文教学的几个根本问题——语文教学的哲学思考》的讲座。这些问题是:形式与内容、具体与抽象、整体与局部、感性与理性。

吴格明教授结合生动的正反实例阐述了语文的本质,指出在课堂中要减少课堂预设,坚持学生本位,为学生提供充足开放的空间让学生自主学习,同时也强调了文本解读的重要性。吴教授的语言幽默风趣,使得整个讲座处于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他还对学员的教学工作提出了许多宝贵的建议。参与培训的每一位教师都从中获益良多。

我收获集中在“形式与内容”一块儿。语文的课文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而一般人只在意课文的内容,老是想进行思想教育,揭露主题。实际上,课文的形式应当成为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如果我们学习唐诗,那唐诗的字体就是形式,如果我们学习书法,那至于书法写唐诗还是宋词,都是形式。不知道大家明白没有,反正我是明白了。我们教学课文,应该从文本入手,从字里行间入手分析文章的内涵,而不是慌慌张张的去揭示内涵或者主题。

语文是一条河3{如果人生是一条河,什么就是河流源头}.

只有源自雪山顶峰的清凌凌的泉水,才是大江大河的源头。

----题记

从来没有如此静心听讲,因为从每一位教授的心中都缓缓的流淌出一条清凌凌的语文泉水。

第五位走进教室的是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系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钟启泉。容貌未曾见,大名常相逢。钟教授堪称中国课程改革的“发动机”。钟启泉教授作了主题为《静悄悄的课堂革命——新课程改革的逻辑与课题》的讲座。钟教授首先借助于几则外国教育故事来描绘当前国际教育发展的图景,论证第八次课程改革对于实现基础教育学校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的必要性。钟教授阐明了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和亮点。一是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二是新课程改革的亮点:化信息为知识,化知识为智慧,化智慧为德性。钟教授指出:学校教育是通向智慧教育的过程。教育要教学生学会关心,进而发展学生的智慧,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如果人生是一条河,什么就是河流源头}.

得以见到钟教授真颜,内心十分激动。而教授的宏论更是在我的心湖中激起层层涟漪。我最为叹服就是:知识不是一种外在的个体或者强加于个体的被管理被灌输的“客观的东西”,而是一种可探寻、可分析、可切磋的动态的探究过程,一种借助于反思性实践活动来建构人生意义的活动过程。何其奇妙!

第六位走进教室的是江南大学人文学院院长陈明选教授。陈教授是国家二级教授,教育部精品课程开发人。他的讲座是《社会信息化进程中教学设计的转型——基于理解的视角》。陈院长从信息化环境下教育研究如何围绕核心问题高效学习入手,提出理解性教学的理念,发现理解性教学关注的重点问题,深入研究理解性的内涵,最终联系教学实践,探索教师如何促进学生理解。陈院长将“理解”一词放在信息化这个全新的视角进行思考,围绕理解的核心概念解读当今教学中的实际问题,给学员们带来了新的认识和思考。

由此,我想到了“为了理解的教学”,这是多麽先进的理念和模式呀!知识不是用来堆积,而是用来理解和运用,用来创造性的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第七位走进教室的是江苏师范大学魏本亚教授。魏本亚教授为我们做了一场名为《语

篇七:《人生就像一条河 你趟过去就没有了》

人生就像一条河 你趟过去就没有了

1、人生,希望似火,失望如烟,往往总是七处点火,八处冒烟„„

2、人生就是还债,一代欠着一代。

3、人生就是一列开往坟墓的列车,路途上会有很多站口,没有一个人可以至始至终陪着你走完,你会看到来来往往、上上下下的人。如果幸运,会有人陪你走过一段,当这个人要下车的时候,即使不舍,也该心存感激,然后挥手道别,因为,说不定下一站会有另外一个人会陪你走的更远。

4、人生的意义不在于拿一手好牌,而在于打好一手坏牌。

5、人生是由每一天组成的,过好每天,就是过好一生。

6、人生是一个不断完善自己的过程。

7、人生是一种无法抗拒的前进。

8、人生最重要的不是我们置身何处,而是我们将前往何处。

9、人生就像一场戏,你所在乎的不是观众,而是你所扮演的角色。

10、人生只有这么长,多抱怨一天,就少幸福一天,多回头看一天,就少前进一天。

11、人生并非游戏,因此,我们并没有权利只凭自己的意愿放弃它。

12、人生如歌,是喜是悲自己写。

13、人生不得行胸怀,虽寿百岁犹为无也。

14、人生真正在成长的年岁,能有几多,太多光阴是被虚度,太多年华是在彷徨。

15、人生的价值,并不是用时间,而是用深度去衡量的。

16、人生在世虽然只有短短数十年,只要能和喜欢的人在一起,也好过一个人孤孤单单过上百年千年„„那样的日子,不是更让人痛苦„„

17、人生就是一条正弦波,有波峰也有低谷,但最后都是趋于零的。所以看到别人辉煌,你不要羡慕,发现你正落魄之中,不要丧气。

18、人生重要的不是所站的位置,而是所朝的方向。

19、人生的重大决定,是由心规划的,像一道预先计算好的框架,等待着你的星座运行。如期待改变我们的命运,请首先改变心的轨迹。

20、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

21、人生就像一条河,你趟过去就没有了。

22、人生之光荣,不在永不失败,而在能屡败屡战。

23、人生的大部份时间里,承诺同义词是束缚,奈何我们向往束缚。

24、人生活在世界上,都是在自觉不自觉的写书。写得好写得坏,写得厚写得薄,写得平庸写得精彩,全看你自己如何运笔;

25、人生最原始的睡,同样也是死的样品。

26、人生就象一个球,无论如何滚来滚去,总有在一个点上停止的时候。

27、人生要有规划,不要想3年以后干什么,要想3年内的目标,不要给自己太多的构想。

28、人生,不求活得完美,但求活得实在;

29、人生最大的错误是不断担心会犯错。

30、人生太漫长,你只不过是一场风景。

31、人生就该是一本名叫《十万个为什么》的百科全书。

32、人生奋斗的诀窍就是经营自己的长处。经营自己的长处能给你的人生增值,经营自己的短处必然使你的人生贬值。

33、人生在世,能把个人的喜怒哀乐置之度外,人就能变得超脱,心境也会较为安详,这样才能保持赤子之心、纯真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