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失败的常识记叙文


篇一:《记叙文基础知识》

记叙文基础知识

 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时间的起因、经过、结果

 记叙顺序分为:顺序、倒叙、插叙

 记叙的人称有:第一人称、第三人称

 表达方式有:记叙、描写、说明、抒情、议论

 记叙文语言特点是:优美、生动

 记叙文中常见的表现手法有:象征、对比、衬托(烘托)、设疑、托物言志、照应、画

龙点睛。

 记叙的线索: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时间的发展、人物或物品场景的变化、作者

思想感情的发展

一、复习概念:

表达方式有哪些 。

记叙文的表达方式以记叙文为主.兼用描写、议论、抒情。

二、记叙文描写的题型分类:

细节描写

1、描写顺序:时间顺序 空间顺序 逻辑顺序

2、描写角度:视觉、味觉、嗅觉、听觉、触觉

声音、色彩、形状、情态„„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反复„„

3、描写的方法

表现手法——虚实、动静、形声、烘托、衬托、联想 、白描„„

突出景物特点。

4、描写的目的

抒发情感 ——直接抒情 间接抒情(借景抒情)

交代背景或环境

5、景物描写的作用 渲染气氛,定感情的基调

烘托人物心情

塑造人物形象

作铺垫

推动情节发展。

四、 怎样理解记叙文中的议论和抒情

1 记叙文的议论

记叙文的议论,就是作者在记叙文中对所记叙的事物发表的意见、主张或看法。在记

叙文中恰当地使用议论,可以提示客观事物的本质,使感性的知识上升到理性,使文章的

主题更加鲜明、深刻。以下从三个方面具体谈一谈它们的作用。

(1) 议论用在记叙文的开头的作用 ..

这种议论起着总领全文、点明中心、引出下文的作用。

(2) 议论用在记叙文的结尾的作用 ..

这种议论一般是深化文章的主题思想,点明和加深所叙之事的意义,起到画龙点睛的作

用。

如《走一步,再走一步》如果去掉后一部分的议论,文章的主题就得不到深化,中心

就得不到明确,更表现不出我从中悟出的生活哲理。

再如《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结尾说: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这句议论

就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有的议论用在记叙文的结尾是为了呼应开头,使文章结构严谨。

有的议论用在记叙文的结尾既是对全文的总结,发出号召,又是点明或深化中心思想。

如《第一次真好》的结尾就是这样。

(3) 议论用在记叙文中间的作用。 ..

记叙文是以记叙为主,然而能在记叙中恰当的穿插议论,会使文章锦上添花。

如《行道树》全文中穿插了不少议论,自然地引发了对生命价值的思考,对奉献精神的礼

赞。

在记叙文的段与段中间穿插议论,起着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如《闻一多先生的说和

做》中

“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仅仅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方面——作为学者的方面。

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

这个方面,情况就迥乎不同而且一反既往了。”

这段文字就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2 记叙文中的抒情

记叙文中的抒情就是作者在记叙的过程中对其所记的事物、人物带有主观感受和思想感情

的句子,是表情达意的主要手段之一。

(一)记叙文中的几种主要抒情方式:

A 直接抒情,即作者在文中直接用文字表明自己的感触和动情之处。如《最后一课》

中我说的一句话。“啊,这最后一课,我真永远忘不了!”即是直接抒情。再如《黄河颂》

中“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也是直接抒情。

B 间接抒情,即作者在叙述描写中抒情。

1 寄情于景,如朱自清的《春》

2 寄情于事,如《安塞腰鼓》

3寄情于物,如《紫藤萝瀑布》和《珍珠鸟》 鲁迅的《雪》

C 在议论中抒情,如《斑羚飞渡》中的句子。

(二)抒情在记叙文中的作用,

A 抒情用在写人、叙事、写景散文的开头,能使文章充满抒情色彩,如《安塞腰鼓》的开

头部分。

B 在记叙、描写中穿插几点抒情,有助于理解、理清作品的思路,增强文章意脉。如《从

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

《春》的结尾部分:春天像„„,春天像„„春天像„„

四、怎样把握记叙的线索

线索是贯穿文章始终的脉络。作者是通过线索将材料组织起来,形成一个有机制整体。

1、 以时间的变换为线索。

如《伟大的悲剧》就是以时间的推移为线索,记叙了斯科特和他的队员悲壮的失败以

及覆灭。

时间标志是:1912年1月16日——1月18日——2月17日夜1点钟——3月2日——3月

21日——3月29日。

2、 以地点的推移为线索。

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从题目“从„„到„„”就可看出,由一个地点转到另一

个地点,人物活动空间很大。

3 、以时间的变换为线索和以地点的推移为线索有时又是交叉不可分割。如《登上地球之颠》

中登山运动员的行踪:在8500米——第二台阶处——要“死亡地带”的高度上——8830

米左右的地方——峰顶。

4 、以人物的行踪(见闻)为线索。

如《最后一课》一文就是以“我(小弗郎士)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

5、 以一件事情为线索。

如《皇帝的新装》一文情节发展的线索就是:皇帝“爱新装——做新装——看新装—

—穿新装——展新装。”

6、 以一物为线索。

一物是指作品中所描绘的具体事物。如《羚羊木雕》一文的线索是围绕“羚羊木雕”

来展开的,它在文章结构、实现主题、塑造人物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有时,一物还具有象征的意义的事物。如《爸爸的花儿落了》一文。“花儿落了”一语双关,

既指爸爸种的花落了,又指爸爸的生命。

7、 以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为线索。

如《生命生命》一文,就是以“我”对蜜蜂的情感变化为线索:厌倦地赶走——没有耐心

的拍打——内疚的观察——由衷的敬佩。《阿长和三海经》一文就是以“我”对阿长的感情

变化为线索:憎恨、讨厌——敬重、爱戴(阿长)。

8、另外,有的记叙文不只有一条线索,而是灵活的,巧妙的运用多个线索。如明线和暗线

相互交织,主线和副线相互交织。文章《藤野先生》一文就有明线和暗线两个线索:明线

是,

鲁迅和藤野先生的交往,暗线是鲁迅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总之,阅读记叙文时,找出文章的线索,有利于理顺文章的内容,掌握文章的结构,理解

文章的主题。{一次失败的常识记叙文}.

【课例演练1】

《福楼拜家的星期天》阅读训练{一次失败的常识记叙文}.

渐渐地,人越来越多,挤满了小客厅。新来的人只好到餐厅里去。这时只见福楼拜做

着大幅度的动作(就像他要飞起来似的),从这个人面前一步跨到那个人面前,带动得他的

衣裤鼓起来,像一条渔船上的风帆。他时而激情满怀,时而义愤填膺;有时热烈激动,有

时雄辩过人。他激动起来未免逗人发笑,但激动后和蔼可亲的样子又使人心情愉快;尤其

是他那惊人的记忆力和超人的博学多识往往使人惊叹不已。他可以用一句很明了很深刻的

话结束一场辩论。思想一下子飞跃过纵观几个世纪,并从中找出两个类同的事实或两段类似的格言,再加以比较。于是,就像两块同样的石头碰到一起一样,一束启蒙的火花从他的话语里迸发出来。

1、 用自己的话概括本语段的主要内容。

2、 本语段刻画人物的主要方法

是 、 。

3、 在运用语言的准确和精炼上,福楼拜教导莫泊桑说:“我们无论描写什么事物,要

说明它,只有一个名词;要表示它的行为,只有一个动词;要区别它的性质,只有一个形

容词。我们必须不断地推敲,直到获得这个名词、动词、形容词为止。不能老是满足于差

不多,不能逃避困难,用类似的语句去敷衍了事。”试从本语段中找出这样的一个动词,

以验证福楼拜对莫泊桑创作的影响。

4、 文中划线的句子使用了”说成是两块同

样的石头碰到一起一样迸发出一束启蒙的火花的。从这一形象的描写中,我们可以感受到

福楼拜 的性格特征,让人深受启迪。

【课例演练2】

江南的雪,可是滋润美艳之至了;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

皮肤。雪野中有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深黄的磬口的蜡梅花;雪下面还

有冷绿的杂草。胡蝶确乎没有;蜜蜂是否来采山茶花和梅花的蜜,我可记不真切了。但我

的眼前仿佛看见冬花开在雪野中,有许多蜜蜂们忙碌地飞着,也听得他们嗡嗡地闹着。 ——节选自《雪》

1、这段江南雪的描写,按什么顺序进行? 。

2、作者从哪几个角度描写雪景? 。

3、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4、写出了江南雪的什么特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006年广州市中考题节选题目。

雨季心思

杨机臣 ①雨多成洪,洪如猛兽,给人带来灾难。缺雨成旱,旱如烈火,能把农人的希望一把火焚掉。听说南方水灾四起,我庆幸生在个好地方,不用担洪水灭顶之忧。可是,又生思

虑,由于久不见雨,人心生烦,便无端地想起几乎忘掉了的雨声。心里好笑,什么不好想,单单想雨声!

②记得小时候乡里什么都缺,惟不缺雨。

③来到伏季便是雨季,不知不觉雨就来了。天下雨,人躲进屋里,大人放下外面的活,忙起家里的活,孩子闲着爬在窗台隔着窗棂看雨。很快,院子里打起一片水泡,一个水泡溅起,传出一声水泡响。院里水泡密密麻麻,砸得一院子叽哩咕叽响。雨密了,连了一片,听不到有节奏的水泡声,接下来是一片哗哗响,那是水泡的重叠与连接。接着屋檐下雨水流成了水帘,由上而下瀑来。下面摆了一溜住家过日子的家什,水流砸在上面发出的水声不一样。砸在水桶上,水声清脆;砸在酱坛子上,声响沉闷;砸在鸡窝上,声音低沉;砸在空地上,溅起水涡,响声哗哗……一阵风吹来,把水流的水珠摇向窗户纸上,叭叭的响声像是一阵鞭响。纸湿透了,水流进了屋子,孩子急忙拿来破布堵住雨水。

④奇妙的雨声,令你兴奋,能随着雨声幻想许多让人高兴的事儿。人若是困了,想睡觉,下雨天最好睡,此时的雨声是催眠曲,尽管外面是风雨交加,雨声响得清楚,却不耽搁睡觉,反而睡得更香。经过了连续劳作的农人,平日里舍不得大白天睡觉,只有到了雨天,才是睡大觉的好时光。雨天睡觉并不需要在炕上或者床上,只要有个地方不漏雨,铺个小草帘,保准躺下就呼噜,常常是呼噜声盖住了雨声。有时被雨声惊醒,翻个身继续打起呼噜。有时下一天雨,有人能连饭不吃一睡一天。都说下雨的天好睡觉,只有知冷知热的人才知道,哪里是雨天好睡觉,那是把人累的。

⑤夜里下雨水声更大,却不影响睡觉。那时很少见到夜里下雨了,谁家因雨声吵得睡不着。即使再严重的神经衰弱,夜里下雨了,也不用起来吃安眠药,保证睡得比平日香。所以有不少睡不着觉的人盼下雨。

⑥这些年雨水确实太少了,夜里听雨声的时候自然不多。听不到雨声,心里常发慌,甚至睡觉也不安稳。突然一天夜里,我听到了雨声,敲打着盆盆罐罐丁当响了一晚上,闻着久违的雨声,心里一舒服,觉睡得很香……第二天早晨起来一看,是楼上二愣子洗澡忘关太阳能水箱了,水顺着雨水管道经过五六层楼流在屋檐下隔壁二大妈的垃圾桶上……

⑦打这儿起,每当睡不着的时候,心里便盼望着可又害怕雨声。

(选文有删改)

1.诵读全文,看看作者围绕“心思”写了儿时雨季中的哪些情趣,请用简明的语言分点归纳。

2.第①段画线的句子表达了作者什么愿望?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3.联系全文,说说文章最后一段作者为什么既“盼望”着雨声又“害怕”那雨声呢。

5.将第③段和朱自清《春》中的一段文字作比较,然后回答问题。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1)请分别用一个四字短语概括出两个文段中“雨”的特点。

(2)从描写的角度,比较下面两段文字写雨的异同。

①雨密了,连了一片,听不到有节奏的水泡声,接下来是一片哗哗响,那是水泡的重叠与连接。接着屋檐下雨水流成了水帘,由上而下瀑来。

篇二:《中考好记叙文》

如何写好中考记叙文

如何写好中考记叙文呢,相信这是众多中考家长比较关心的事,以下是我在辅导孩子写

作文时的一点感悟,与大家分享一下: 声明:

1、本人不是语文老师,对作文没有系统的研究,所说的都是个人的一点思路,与孩子老

师的指导不同的地方,请以老师的为准,以免耽误了孩子的学习。

2、本案中所列均是针对我家孩子的个例,不具有普遍性,请参考并斟酌。

3、有语文老师及作文高手看到后,欢迎指导并提宝贵的意见。 第一篇:战略篇——摸清中考作文的读者 我们中考作文的读者是谁? 初看这个题目,可能大家也会问,对呀,谁是读者? 读者是阅卷老师,也许你孩子的作文永远只有这么一个读者,之后再无人问津,除非是

写得特别好的满分作文或是优秀作文,才可能会在某些书中刊登得以面世。既然这样,即使

是作家在写作前,也要仔细研究读者群的心里及数量,否则他的大作如何畅销?他如何挣钱?

好吧,我们就仔细地研究中考作文这个特殊的读者吧。 读者:阅卷老师

年龄:35-50岁

性别:男or女

生活年代:大约70后 职业:语文老师

阅读经历:读过太多的作文,尤其是千篇一律的作文 阅读癖好:抠字眼

阅读习性:爱惜书面整洁

看完这些,我想大部分家长应该知道怎么做了吧,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

1、从读者的基本情况看,读者和我们家长的生活年代基本相同,都经历了改革开放以来

的所有,见证了祖国从贫穷到富强的历程,心里想的及想听到的、看到的观念也与我们大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