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初中作文命题作为《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命题作为《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

命题作为《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


篇一:《编导专业文艺常识模拟试题十六》

校考模拟练习(二)

一、填空题

1.唐代文学家韩愈等人发起了一场文学革命运动,史称。

2.从比较晚学的角度来看,与莎士比亚同时代的中国著名剧作家是 。

3.明朝时将广泛收集的话术整理成世称“三言”的集子。

4.是我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启蒙思想家、史学家和文学家,号饮冰室主人。

5.一个茶馆是清末民初社会风俗和阶段关系的窗口,这个茶馆出现在的笔下。

6.巴尔扎克以小说总集 奠定了他作为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杰出作家的地位。

7.“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出自 的《西风颂》。

8.讽刺和谴责小说是清朝小说创作的两大流派,其创作《儒林外史》的是 。

9.清朝时洪升根据史实和白居易的《长恨歌》,创作了戏剧作品 。

10.世界著名的电影之都是 。

11.请完成下面的诗句:两岸猿声啼不住,。

12.《巴黎圣母院》的作者是法国人 。

13.我国现存最早的兵书是 。

14.巴黎舞剧《天鹅湖》的作曲者是 。

15.在世界电影史上被称为“悬念大师”的是著名电影导演。

16.有贾樟柯执导的为2010年上海世博会而拍摄的纪录片 ,在世博会起家作为驻会电影在世博场馆内循环播放,是近年来第一部上海体彩的宽银幕电影纪录片。

17.1905年,有据可靠的第一部中国电影 在北京的丰台照相馆诞生。

18.丁玲,女作家,其文学作品荣获“斯大林文学奖”。

19.“一字千金”来源于 。

20.的诗保留下来的有9300多首,是我国现存诗最多的诗人。

21.关汉卿、 、郑光祖、合称元曲四大家。在元剧作家中, 以 创作数量最多,影响最大。

22.是由清初吴楚材、吴调侯选编的一部普及性的古文选本。

23.戴望舒是20世纪30年代“现代派”的代表诗人, 是他的代表作品。

24.“二桃杀三士”是的计谋。

25“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是 对《史记》的赞誉。

26.谜语:衣锦还乡,打一明代作家 。

二 、选择题

1.文人对这种植物有自己的偏爱,陶渊明喜爱菊花,北宋文豪苏东坡则说过:“宁可是无肉,不可( )”。

A 居无松 B 居无竹 C 居无梅 D 居无菊

2.下列不属于吝啬鬼形象中出现的小说人物是( )。

A 葛朗台(《欧也妮·葛朗台》) B 泼留希金(《死魂灵》)

C 严监生(《儒林外史》) D 聂赫留多夫(《复活》)

3.“司空见惯”中的“司空”是指( )。

A 一位诗人 B 一位高僧 C 一种官职 D 一位画家

4.“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语不惊人死不休”,分别是那两位诗人的自况( )。

A 孟郊、李白 B 贺知章、杜甫 C 贾岛、杜甫 D 孟郊、陆游

5.“唐宋八大家”指的是( )。

A 政治家 B 理论家 C 改革家 D 散文家

6.下列诗歌属于古体诗的是( )。

A 《登鹤雀楼》 B 《登幽州台歌》 C 《静夜思》 D 《春望》

7.小品应属于( )。

A 相声 B 电视台 C 话剧 D 滑稽戏

8.先秦诸子中法家的代表人物是( )。

A 韩非子 B 荀子 C 庄子 D 老子

9.我们常称风韵犹存的中年妇女为“半老徐娘”,这个“徐娘”原是指以为( )。

A 王妃 B 农家妇女

C 女将军 D 明代徐文长的母亲

10.有“小提琴之王”支撑的作曲家是( )。

A 帕格尼尼 B 贝多芬 C 海顿 D 莫扎特

11.“似曾相识燕归来”的上一句是( )。

A 无可奈何花落去 B 相逢一笑泯恩仇

C 东边日出西边雨 D 双手推开床前月

12.冯小刚导演的电影《唐山大地震》是根据( )的小说《余震》改编的。

A 艾米 B 张翎 C 莫言 D 王朔

13.历史上《干将莫邪》的故事出自( )。

A 《太平广记》 B 《世说新语》 C 《昭明文选》 D 《搜神记》

14.老舍原名( )。

A 舒舍予 B 周树人 C 赵平复 D 舒庆春

15.脍炙人口的著名诗句“团若有情天亦老”是谁的名句?( )

A 王维 B 韩愈 C 李白 D 李贺

16.叙事长诗《格萨尔王传》是我国哪一民族通报时代创作的艺术精品?( )

A 维吾尔族 B 回族 C 藏族 D 蒙古族

17.《简·爱》和《呼啸山庄》的作者是( )关系。

A 姐妹 B 兄弟 C 兄妹 D 姐弟

18.我国古代文学名作《世说新语》的作者是( )。

A 刘义庆 B 汤显祖 C 敢报 D 柳宗元

19.《死灵魂》的作者是俄国的( )。

A 果戈里 B 普希金 C 托尔斯泰 D 契柯夫

20.《琵琶行》的作者是我国唐代诗人( )。

A 白居易 B 杜甫 C 李白 D 李商隐

21.《皇帝的新衣》、《卖火柴的小女孩》等童话作品的作者是安徒生,他是( )。

A 丹麦人 B 法国人 C 西班牙人 D 英国人

22.“在真正有才能的作者笔下,每个人物都是典型;对于读者,每个典型都是一个熟悉的陌生人“是文艺理论家( )的著名判断。

A 别林斯基 B 恩格斯 C 歌德 D 鲁迅

23.被称为第七艺术的是( )。

A 电影艺术 B 摄影艺术 C 书法艺术 D 电视艺术

24.电影的发明者是卢米埃尔兄弟,他们是( )。

A 法国人 B 英国人 C 美国人 D 意大利人

25.被誉为“扛鼎之作”的作品是( )。

A 《蚀》 B 《二月》 C 《灭亡》 D 《倪焕之》

26.作品的主人公曾在哈尔滨修江堤时,为了发财而故意让江堤出险,淹死了两千多名工人。这一内容出自曹禺的话剧( )。

A 《雷雨》 B 《日出》 C 《原野》 D 《北京人》

27.在张爱玲的作品中,描写上海与香港双城的故事是( )。

A 《茉莉香片》 B 《沉香屑:第一炉香》

C 《倾城之恋》 D 《红玫瑰和白玫瑰》

28.我国第一首电影歌曲是( )。

A 《寻兄词》 B 《开矿歌》 C《红日》 D 《大路》

29.《马踏匈奴》是几年和歌颂霍去病攻击的( )雕塑。

A 汉朝 B 秦朝

30.新中国第一家电视台开办时的名称是(

A 中央电视台 B 上海电视台 C 西周 )。 C 北京电视台 D 殷商 D 延安电视台

篇二:《四年级阅读竞赛试题》

2010学年实验小学四年级学生阅读能力

竞赛模底试卷2010.3

(时间:100分钟 )

第一部分 积累运用(30分)

一、语文知识积累及运用

(一)选择题,把正确的答案序号写在括号里。(10分)

1、下面的作品不是安徒生的是( )。(2分)

A、《海的女儿》 B、《卖火柴的小女孩》 C、《丑小鸭》 D、《灰姑娘》

2、被称为“世界短篇小说之王”的是( )(2分)

A、莫泊桑 B、小仲马 C、 大仲马 D、蒲松龄

3、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是( )(2分)

A、《楚辞》 B、《论语》 C、《诗经》 D、《乐府诗集》

4、下列故事不是《三国演义》的是( )(2分)

A、三顾茅庐 B、三气周瑜 C、桃园三结义 D、三打祝家庄

5、有时一样的意思,可以用成语表达,也可以用谚语表达。下面成语和谚语表达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2分)

A、天下乌鸦一般黑——一丘之貉 B、喝水不忘挖井人——饮水思源

C、这山望着那山高——登高望远 D、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自作自受

6、“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出自苏轼的( )(2分)

A、《江城子》B、《水调歌头》C、《念奴娇》D、《声声慢》

7、“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一诗的题目是( )(2分)

A、《鹿柴》 B、《山行》 C、《春晓》 D、《出塞》

8、“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出自( )文章。(2分)

A、文天祥 B、辛弃疾 C、范仲淹 D、欧阳修

9、( )使印度诗人泰戈尔获得了1913年的诺贝尔文学奖,他是第一个获得此殊荣的东方作家。(2分)

A、《飞鸟集》、B《园丁集》C、《吉檀迦利》D、《新月集》

10、“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语出( )(2分)

A、《致云雀》B、《西风颂》C、《自由颂》D、《自由树》

(二)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10分)

1、古琴曲《高山流水》的故事讲述了俞伯牙和钟子期的友谊故事,后人称他们为“知音”。( )

2、李白在《静夜叫》中的“床前明月光”的“床”指的睡觉的床。 ( )

3、莎士比亚是法国最伟大的戏剧家。 ( )

4、“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出自李清照的《虞美人》。 ( )

5、王羲之是著名的书法家,他的《兰亭集序》既是散文佳篇,又是书法名帖。 ( )

6、“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苏轼对孟浩然诗歌的评价。 ( )

7、“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是徐志摩写的,出自《再别康桥》。 ( )

8、“马骑赤兔行千里,刀偃青龙出五关”指的人物是吕布。 ( )

9、“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人是顾炎武。 ( )

10、“一匹奔跑中的骏马。”和“这是一匹奔跑中的骏马。”都是完整的句子。 ( )

(三)按要求填空题。(10分)

1、俗语填空:一着不慎, 。 人无远虑, 。(1分)

2、填写山名: 归来不看山, 归来不看岳。(1分)

3、补充歇后语:猪八戒照镜子——( ) 哑巴吃黄连——( )(1分)

4、古诗文填空:(2分)

南朝四百八十寺, 。 ,天下谁人不识君。

蒌蒿满地芦芽短, 。 ,清风半夜鸣蝉。

5、写出四个表示知识渊博的成语:(1分)

6、中国古代四大美女: 羞花( )闭月( )沉鱼( )落雁( )(2分)

7、两个“李杜”:大李杜——( )和( ) 小李杜——( )和( )(1分)

8、“四书”指的是《 》、《 》、《 》、《 》。(1分)

第二部分 阅读(70分)

(一)桥(11分)

每逢山溪水涨,他就守候在溪边,把他的学生一个一个背过小溪。惊悸的浊浪,滑溜溜的卵

石,使他名声远播,某报撰文颂曰:《人桥》!

不久,他被提升为文教办主任。

接替他的,是一个娇小的姑娘。姑娘没有勇气涉过小溪,更谈不上背孩子渡水,于是一到雨

天黄昏,对岸就排着一支家长的队伍,一律裤腿高挽。

姑娘开始了奔波。她给文教办写信,向教育局长报告,跟乡长争吵,掏出自己的工资带头集

资……不久,小溪上架起了一座钢筋水泥结构的桥。孩子们可以顺顺畅畅上学了。

姑娘至今还在山村小学,教着四年级的50名学生。

1、短文中两个人物做的同一件事是什么?各自采用了什么方法解决问题?(3分)

2、文中的两个人物,你更喜欢谁?为什么?(3分)

3、短文末段与哪一段形成鲜明的对比?(2分)

4、说说你读了本文后的感受。(3分)

(二)汉字与中国心(12分)

1998年春在美国纽约,一位美国青年问我:“为什么中国人的凝聚力那么强?”

我戏答曰:“第一,我们都吃中餐;第二,我们都讲中文,用汉字。”

汉字,确实是人类一绝,其形声俱全,信息量远远大于拼音文字。汉字又整齐又灵动,特别

是适宜于表达一种微妙的、诗意的情感,一些普通的字词,往往联结着久远的文化底蕴。例如“中华”、“神州”、“大地”、“海内”、“天涯”、“芳草”、“知己”……都能使受过中华文化教育的人浮想联翩,从潮难己,这是通过翻译稿读中国文学作品的人所无法体会的。

最能体现汉字中文的这些特别的首推中国的古典诗词,一个中国的孩子,甚至在呀呀学语的

时候,就能够背诵许多古典的诗词了。过年时吟“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雨时分吟“清明时节雨纷纷”,中秋时分吟“明月几时有”,送别时吟“劝君更进一杯酒”,喜悦时分吟“漫卷诗书喜欲狂”,慷慨时吟“大江东去”,激越时吟“凭栏处潇潇雨歇”……古典诗词已经规定了,铸就了中国人的心理结构。

我曾经对于文字改革持激烈的反对态度。现在,人们渐渐明白汉字是不应该也不可能废除了。

1、根据上下文理解词语。(2分)

戏答: 铸就:

(三)书的发展史(7分)

书,从古到今正漫步向我们走来,龟甲上的字可以说是 的书,成卷的竹木简是

的书,丝质的帛书是 的书,我们用的纸书是 的书,而今的电子书,可以说是容量 的书,它可以藏下世界上最大的图书馆。

书的雏形是甲骨文(三千多年以前,殷商时代)。它的发展从古代的竹简、木牍(两千多年

前,战国和秦汉),帛书(春秋末期),手抄纸书(东汉),雕版书(唐代),活字印刷的书(宋朝庆历年间)到近代的形形色色的书(油印、石印、铅印、胶板彩印、影印、静电复印等),直至现在的“会说话的书”、“会活动的书”等等。

从古代的书籍来看,“帛书”的出现与丝绸业(纺织技术)的发展有密切关联;纸的发明为

书的发展提供了理想的材料,于是出现了“手抄书”、“雕版印刷”的书、“活字印刷”的书。

从近代的书籍来看,随着造纸工业的发展和印刷技术的提高,印书花样翻新,于是出现了“油

印”、“石印”、“铅印”、“胶板彩印”、“影印”以及“静电复印”等形形色色的书。

从现代的书籍来看,“随着电子和激光技术的广泛应用”,出现了许多奇妙的书,像“会说话

的书”、“会活动的书”、“立体的书”以及“缩微型的书”等等。

由此可见,从古代到现在,促进书籍不断发展的主要因素是科学技术,书籍的发展与科学技..

术的发展密切相关。

1、第一段横线处依次填入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最早 最重 最昂贵 最大 最方便

B.最早 最重 最昂贵 最方便 最大

C.最重 最早 最方便 最重 最昂贵

D.最昂贵 最早 最方便 最重 最大

2、文章最后一段中加点的“主要”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3分)

3、请为本文再拟一个新的题目。(2 分)

(四)一角钱里的爱 (10分)

① 我停下了脚步。

⒉ 在我的眼前,是一只四四方方的捐款箱,透明的玻璃箱里,密密麻麻的 都是零钱,最多的是面值一角的硬币。捐款箱的上方,是醒目的一行字:为了贫困儿童的课外书。

⒊ 我从口袋里掏出一枚一元的硬币,投入了箱中。

⒋ 自从留意到这只设在书店收银台旁的捐款箱,每次经过时我都会投点零钱进去,有时一元,有时五角,有时甚至只是一角。

⒌ 有一次恰好与一位朋友同进书店,见我只投入一角钱,朋友大为不解:“这点钱你也好意思拿出来?一角钱能有什么用呢”?那一刻,我沉默了,没有回答朋友的问题;因为,我从不曾考虑过,一角钱到底有什么用。在这座城市里,一角钱连一份报纸也买不来。然而,既然一颗露珠可以 一片花瓣,一缕阳光可以 一个角落,一抹微笑可以

一颗心灵,一角钱又怎能没有用处呢?我相信,当它转化成一行文字后,一定能够照亮一双曾经黯淡的眼睛。

⒍ 依然时常从捐款箱前走过,依然时常向里面投点零钱。

⒎ 临近春节的那一段时间,捐款箱中的硬币、纸币明显快速地增长着,往日难得一见的十元、二十元的钞票竟然比比皆是。想来在中华民族最为隆重的节日里,有更多普通而善良的人们愿意伸出手来,将掌心里的温暖传递给那些贫困的孩子。

⒏ 春节前的一天,当我又一次从捐款箱前经过时,却惊讶地发现平时几乎塞满了的捐款箱变得空荡荡的;仔细一看,满箱的零钱已被人整理好后兑换成了整齐的百元钞票。那厚厚的一叠百元钞票用皮筋捆得紧紧的,静静地躺在箱底,看起来大约有几千元。那一刻,我猛然想起一了句话:“涓涓细流,汇成大海。”同时想起的,还有李连杰创立的“一基金”。作为功夫巨星、亿万富翁,李连杰创立“一基金”的理念却是“一个人、一个月、一元钱”。这一理念是如此的朴素、平凡,却又是如此的真挚、深情,相信秉承这一理念的“一基金”将会吸引无数善良的人们,也将改变无数处于困境中的人们的命运。

⒐ 不去书店的日子里,仍然想起那只捐款箱,想起躺在箱中的一角一角的硬币、纸币。它

篇三:《编导文艺常识及答案》

文艺常识

一 、填空题

1.唐代文学家韩愈等人发起了一场文学革命运动,史称 。

2.从比较晚学的角度来看,与莎士比亚同时代的中国著名剧作家是 。

3.明朝时 将广泛收集的话术整理成世称“三言”的集子。

4.一个茶馆是清末民初社会风俗和阶段关系的窗口,这个茶馆出现在 的笔下。

5.巴尔扎克以小说总集 奠定了他作为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杰出作家的地位。

6. “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出自 的《西风颂》。

7.讽刺和谴责小说是清朝小说创作的两大流派,其创作《儒林外史》的是 。

8.清朝时洪升根据史实和白居易的《长恨歌》,创作了戏剧作品 。

9. 世界著名的电影之都是 。

10.请完成下面的诗句:两岸猿声啼不住, 。

11.《巴黎圣母院》的作者是法国人 。

12.我国现存最早的兵书是 。

13.巴黎舞剧《天鹅湖》的作曲者是 。

14.在世界电影史上被称为“悬念大师”的是著名电影导演 。

15.有贾樟柯执导的为2010年上海世博会而拍摄的纪录片 ,在世博会起家作为驻会电影在世博场馆内循环播放,是近年来第一部上海体彩的宽银幕电影纪录片。 16.1905年,有据可靠的第一部中国电影 在北京的丰台照相馆诞生。

17.丁玲,女作家,其文学作品 荣获“斯大林文学奖”。

18.“一字千金”来源于 。

19. 的诗保留下来的有9300多首,是我国现存诗最多的诗人。

20.谜语:衣锦还乡,打一明代作家 。

二.选择题

1.文人对这种植物有自己的偏爱,陶渊明喜爱菊花,北宋文豪苏东坡则说过:“宁可是无肉,不可( )”。

A 居无松 B 居无竹 C 居无梅 D 居无菊

2.下列不属于吝啬鬼形象中出现的小说人物是( )。

A 葛朗台(《欧也妮·葛朗台》) B 泼留希金(《死魂灵》) C 严监生(《儒林外史》) D 聂赫留多夫(《复活》)

3.“司空见惯”中的“司空”是指( )。

A 一位诗人 B 一位高僧 C 一种官职 D 一位画家

4.“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语不惊人死不休”,分别是那两位诗人的自况( )。 A 孟郊、李白 B 贺知章、杜甫 C 贾岛、杜甫 D 孟郊、陆游

5.“唐宋八大家”指的是( )。

A 政治家 B 理论家 C 改革家 D 散文家

6.下列诗歌属于古体诗的是( )。

A 《登鹤雀楼》 B 《登幽州台歌》 C 《静夜思》 D 《春望》

7.小品应属于( )。

A 相声 B 电视台 C 话剧 D 滑稽戏

8.先秦诸子中法家的代表人物是( )。

A 韩非子 B 荀子 C 庄子 D 老子

9.我们常称风韵犹存的中年妇女为“半老徐娘”,这个“徐娘”原是指以为( )。 A 王妃 B 农家妇女 C 女将军 D 明代徐文长的母亲

10.有“小提琴之王”支撑的作曲家是( )。

A 帕格尼尼 B 贝多芬 C 海顿 D 莫扎特

11.“似曾相识燕归来”的上一句是( )。

A 无可奈何花落去 B 相逢一笑泯恩仇 C 东边日出西边雨 D 双手推开床前月

12.冯小刚导演的电影《唐山大地震》是根据( )的小说《余震》改编的。 A 艾米 B 张翎 C 莫言 D 王朔

13.13.历史上《干将莫邪》的故事出自( )。

A 《太平广记》 B 《世说新语》 C 《昭明文选》 D 《搜神记》

14.老舍原名( )。

A 舒舍予 B 周树人 C 赵平复 D 舒庆春

15.脍炙人口的著名诗句“团若有情天亦老”是谁的名句?( )

A 王维 B 韩愈 C 李白 D 李贺

16.叙事长诗《格萨尔王传》是我国哪一民族通报时代创作的艺术精品?(尔族 B 回族 C 藏族 D 蒙古族

17.《简·爱》和《呼啸山庄》的作者是( )关系。

A 姐妹 B 兄弟 C 兄妹 D 姐弟

18.我国古代文学名作《世说新语》的作者是( )。

A 刘义庆 B 汤显祖 C 敢报 D 柳宗元

19.《死灵魂》的作者是俄国的( )。

A 果戈里 B 普希金 C 托尔斯泰 D 契柯夫

20.新中国第一家电视台开办时的名称是( )。

A 中央电视台 B 上海电视台 C 北京电视台 D 延安电视台

三.名词解释

1镜头

2画外音

3主流电影 ) A 维吾

填空题

1.古文运动 2.汤显祖 3.冯梦龙 4 老舍 5《人间喜剧》6雪莱 7吴敬梓8《长生殿》 9好莱坞 10轻舟已过万重山 11.雨果12《孙子兵法》13柴可夫斯基14希区柯克 15《海上传奇》(或《上海传奇》) 16 《定军山》 17.《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18《吕氏春秋》 19陆游 20归有光

选择题

1B 2.D 3.C 4.C 5.D 6.B 7.C 8.A 9.A 10.A 11.A 12.B 13.D 14.D

15.D 16.C 17.A 18.A 19.A 20.C

名词解释 镜头:影视中所指的镜头,并非物理含义或者光学意义上的镜头,而是指承载影像、能够构成画面的镜头。镜头是组成整部影片的基本单位。若干个镜头构成一个段落或场面,若干个段落或场面构成一部影片。因此,镜头也是构成视觉语言的基本单位。它是叙事和表意的基础。 在影视作品的前期拍摄中,镜头是指摄像机从启动到静止这期间不间断摄取的一段画面的总和;在后期编辑时,镜头是两个剪辑点间的一组画面;在完成片中,一个镜头是指从前一个光学转换到后一个光学转换之间的完整片段。

画外音:指影视作品中声音的画外运用,即不是由画面中的人或物体直接发出的声音,而是来自画面外的声音。旁白、独白、解说是画外音的主要形式。音响的画外运用也是画外音的重要形式。画外音使声音摆脱了依附于画面视像的从属地位,强化了影视作品的视听结合功能。

主流电影:就广义而言,主流电影即对我们时代潮流中具备主导因素的电影的泛称,狭义上是指影片内容是主流意识形态认可、国家政策倡导、主导文化价值观体现、情态表现积极向上,表现历史与现实健康的电影创作。所以说 主流电影反映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及观念,具有稳定的票房保证,因而投资者肯投资的一类影片。例如:《云水谣》、《集结号》等等。

篇四:《“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该名言体现的哲学寓意是》

一、整体解读

试卷紧扣教材和考试说明,从考生熟悉的基础知识入手,多角度、多层次地考查了学生的数学理性思维能力及对数学本质的理解能力,立足基础,先易后难,难易适中,强调应用,不偏不怪,达到了“考基础、考能力、考素质”的目标。试卷所涉及的知识内容都在考试大纲的范围内,几乎覆盖了高中所学知识的全部重要内容,体现了“重点知识重点考查”的原则。

1.回归教材,注重基础

试卷遵循了考查基础知识为主体的原则,尤其是考试说明中的大部分知识点均有涉及,其中应用题与抗战胜利70周年为背景,把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到试题当中,使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的育才价值,所有这些题目的设计都回归教材和中学教学实际,操作性强。

2.适当设置题目难度与区分度

选择题第12题和填空题第16题以及解答题的第21题,都是综合性问题,难度较大,学生不仅要有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扎实深厚的数学基本功,而且还要掌握必须的数学思想与方法,否则在有限的时间内,很难完成。

3.布局合理,考查全面,着重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的考察

在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和三选一问题中,试卷均对高中数学中的重点内容进行了反复考查。包括函数,三角函数,数列、立体几何、概率统计、解析几何、导数等几大版块问题。这些问题都是以知识为载体,立意于能力,让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思维方式贯穿于整个试题的解答过程之中。

篇五:《高二语文知识竞赛试题及答案》

高一语文知识竞赛

(必答部分)

1、 下列汉字作为姓氏,请注音: ( 60分 1分钟)

①繁( ) ②仇 ( ) ③区( )

④乐( ) ⑤华 ( ) ⑥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