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城市排名


篇一:《中国省会城市科技创新评价》

一 、2015年中国十大创新城市排行榜

2015年中国十大创新城市排行榜是由中国城市竞争力研究会按照自主创立的GN评估指标体系,根据翔实的基础资料及大量的调查研究评选而出。 创新城市是指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文化创新为基础、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主导、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为中心、以提高城市竞争能力为目标的城市。其特徵是:具备创新意识,积聚创新资源,发挥创新作用,创造创新成果,把创新作为基本驱动力推动城市的发展,高端辐射或引领其所在城市群以及更大范围的其他区域。

《GN中国创新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由包括经济创新指数、政治创新指数、科教创新指数、文化创新指数、生态环保创新指数在内的5项一级指标、28项二级指标、123项三级指标组成。

*括号内为评分。

深圳(91.58)

深圳能够持久的保持它的创新力有四个重要的原因。创新文化特别是移民文化让深圳人“敢于冒险、崇尚创新、追求成功、宽容失败”;开放的市场机制使得企业成为创新的主体从而形成浓烈的竞争氛围;完备的制造业产业链可以迅速的将创新产业化;积极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持续加大政府科技投入。 西安(90.40)

西安依托众多高校院所、军工单位孵化产生了一大批科技型中小企业,目前拥有科技型中小企业总数1万多家,是提高区域创新能力和区域科技发展的重要力量。 西安高新技术开发区、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西安航空基地、西安航天基地多年的创新实践积累了“政策引导、市场配置、产业承载、园区聚集”的西安特色的成果转化模式,也是西安创新力的主要源泉。

苏州(89.29)

近年来,苏州大力实施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其人才优势正在显现,并逐渐转化为产业发展的优势。外资企业所带来的技术溢出在一定程度上通过竞争、示范和促进效应,推动了本地企业的技术进步和发展。外资或合作的研发机构数量不断增加,吸引和培养了大批创新人才。

北京(87.74)

北京在科技创新领域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两大方面:一是基础科学和应用科

学研究领域,北京无论是获取国家专利数、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的数量,都是

全国领先的;第二个方面是高新技术产业,比如中关村是中国第一个高新技术产业实验区、示范区,经过20多年的发展,摸索出了一条道路。

上海(85.19)

体质机制创新是上海创新的核心所在。投资强度极高、土地资源稀缺、环境约束增强,一系列挑战面前,上海到了没有改革创新就不能前进的阶段。为此,上海在财政税收、行政审批、科技创新和社会管理等方面大胆革新;虽然经济增速变缓,但结构变轻、颜色变“绿”、效益变高。

杭州(84.53)

杭州地处长三角,又是省会城市,科教资源集聚,人才优势明显;当地政府持续提供高品质的优惠政策和配套服务,为企业提供大量资金帮助。杭州坚持“人才+资本”的孵化器建设模式,为科技型企业成长提供了优质空间。 天津(83.18)

天津有着底蕴深厚的商道文化,孕育了巨大的创业潜力,作为北方最早的开放城市,加上地处首都门户和濒临渤海的优越位置,占据天时地利。靠着这份天时地利,近几年,天津着力发展了大约6.5万家科技型中小企业。今年一季度,天津的经济增幅为9.3%,财政收入增长11.5%,能够实现这样的增长,靠的就是科技型企业的拉动。

广州(81.23)

广州作为华南政治经济中心,拥有充足的教育和政府资源。互联网带来的财富神话仍然让创业者保持着热情,这让拥有庞大潜在创业人群的广州充满创新活力。

南京(80.13)

南京构建广覆盖、系统化、有特色的创新框架体系,以有“形”的制度体系发掘创新发展竞争优“势”,让创新之“形”转化为发展之“势”。一个高层次人才集聚、高科技产业发达、区域创新体系齐全、创业环境一流的“中国人才与创业创新名城”正在兴起,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人才特区的雏形初现。 武汉(79.46)

科研实力雄厚,人才资源丰富:本地的一流大学为区域创新发展提供了优秀的人才储备;实体经济强大:龙头企业是城市和区域科技创新的发动机,中小科技企业是创新活力的来源;外资研发集聚:全球性研发中心能够带来的是先进的管理理念和创新的氛围。科研实力雄厚,人才资源丰富,实体经济强大,外资研发集聚,这是武汉创新的四大优势。

注:资料来源于科易网

二、中国城市创新能力排行出炉 东部占据绝对优势 8月18日,由中国城市发展研究会城市研究所主办的中国城市创新能力科学评价课题研究成果——《中国城市创新报告(2013)》在京发布。

《中国城市创新报告(2013)》以“创新基础条件与支撑能力、技术产业化能力、品牌创新能力”为主体框架的城市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对中国城市创新能力进行了综合评价,形成了城市创新能力的综合及专项排名。

评测结果显示,在综合创新能力排在前10位城市如下:

副省级以上城市分别是:北京市、上海市、深圳市、杭州市、广州市、天津市、南京市、厦门市、大连市、宁波市;

地市级城市分别是:苏州市、东莞市、佛山市、无锡市、中山市、珠海市、常州市、嘉兴市、长沙市、绍兴市;

县级城市分别是:昆山市、江阴市、常熟市、晋江市、吴江市、张家港市、宜兴市、义乌市、诸暨市、即墨市。

从综合评测排名的前十名城市分布可以看出以下几点内容。

(1)中国创新型城市呈现三大集群分布特征。从区域分布来看,东部城市占据绝对优势,综合评测前十名的副省级(含)以上城市、地级城市和县级城市几乎均为东部城市,中部和西部只有一个城市进入前十名的行列。长三角城市依然是中国城市创新的中坚力量。在副省级 (含)以上城市中,有2个隶属浙江,1个隶属江苏,加上上海市共4个城市位于长三角地区;在地级城市中,有3个隶属江苏省,2个隶属浙江省,共有5个城市位于长三角地区;在县级城市中有8个城市位于长三角地区。该区域创新力明显较强。其次就是珠三角地区,综合测评前十名的城市中地级城市中有4个城市位于珠三角地区。北京和天津,长三角,珠三角构成了中国由北至南三大城市创新集群。

(2)创新型国家战略推广成效显著,中西部地区部分城市进入创新能力排名前列。中共十七大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之后,为推动一批城市(区)进入创新型试点行列,示范带动更多城市(区)走创新发展道路,2005年以来,科技部先后确定了45个城市开展科技创新试点,并取得了积极进展;此次进入排名前列的长沙为中部城市。以长沙市为例。长沙市成立了由主要领导任组长,主要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创新型城市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多次召开创新型城市建设领导与协调会议。由科技局牵头,编制了《长沙市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工作实施方案(2010~2015)》,根据该方案制定了《长沙市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工作实施方案重点工作任务分解表》。

篇二:《中国城市创新创业环境排行榜》

2012中国城市创新创业环

境排行榜

《中国城市创新创业环境排行榜》研究小组

2012年10月

前 言

进入新世纪以来, 以城市为重点,推进创新和创业已经成为国家经济转型的有力抓手,引领着经济社会经济快速发展。自2010年起,国家发改委、科技部先后批准了42个创新型城市建设试点,国家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也批准了82个城市进行创业型城市创建试点。2012年7月,全国科技创新大会强调,要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以促进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为重点,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着力解决制约科技创新的突出问题,充分发挥科技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中的支撑引领作用,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各城市也积极推进创新创业。

为更好地了解中国城市创新创业环境建设情况,为地方政府完善区域创新创业环境提供参考,同时为创新型企业选择发展环境提供一定的帮助。《中国城市创新创业环境排行榜》研究小组于2011年以区域创新创业软环境为重点,自主研发并且首次推出了“中国城市创新创业环境排行榜”,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好评。

今年,为力求尽可能准确的反映各个城市创新创业环境状况,继续围绕城市创新创业环境建设,以“政产学研金介贸媒”等八大要素为重点,选取了2011年中国大陆地区GDP过千亿、人均GDP排名前100的地级以上城市(不包括直辖市)。入选城市中,继续保留了去年榜单上的100个城市,又有新入选的13个城市,因而研究的城市达到了113个,对其进行了排名。与此同时,今年还增加了2011-2012年间排名变动情况的简要分析,反映了中国城市创新创业环境的变化趋势。在2012年底,研究小组还将发布内容更为详尽的中国城市创新创业环境评价总报告。

虽然研究力求完美,仍难免存在一些不足。在此热诚期待着有关专家学者、政府领导、科技园区研发人员、高科技企业管理人员等社会各界人士提出宝贵意见,把研究项工作做的更为价值,更符合社会的需要。

《中国城市创新创业环境排行榜》研究小组

2012年10月

目 录

前 言.............................................................................................................................. II 第一部分 中国城市创新创业环境总排名.................................................................. 5 第二部分 中国城市创新创业环境子榜.................................................................... 10 一、政策环境排名...................................................................................................... 10 二、产业环境排名...................................................................................................... 14 三、人才环境排名...................................................................................................... 19 四、研发环境排名...................................................................................................... 23 五、金融环境排名...................................................................................................... 27 六、中介服务环境排名.............................................................................................. 31 七、市场环境排名...................................................................................................... 36 八、创新知名度排名.................................................................................................. 40 第三部分 中国城市创新创业区域环境特征分析.................................................... 45 一、东部地区城市综合优势突出,中部城市表现抢眼.......................................... 45 二、长三角地区优势明显,深圳独领风骚.............................................................. 45 三、三大区域领跑全国,内部仍显差异.................................................................. 46 四、省会城市人才优势凸显,城市间差异较大...................................................... 47 五、中西部城市研发环境渐显改善,后发优势显现.............................................. 48 六、广东省金融环境优势明显,江浙两省提升强劲.............................................. 48 七、东部城市中介服务环境优势明显,西部省会城市表现不俗.......................... 48 第四部分 典型城市分析............................................................................................ 49

第1位:深圳市 .................................................................................................. 49 第2位:广州市 .................................................................................................. 51 第3位:杭州市 .................................................................................................. 53 第4位:苏州市 .................................................................................................. 54 第5位:南京市 .................................................................................................. 56

第6位:武汉市 .................................................................................................. 57 第7位:西安市 .................................................................................................. 58 第8位:成都市 .................................................................................................. 60 第9位:无锡市 .................................................................................................. 61 第10位:长沙市 ................................................................................................ 62 第11位:沈阳市 ................................................................................................ 63 第12位:宁波市 ................................................................................................ 65 第13位:济南市 ................................................................................................ 66 第14位:合肥市 ................................................................................................ 67 第15位:青岛市 ................................................................................................ 68 第16位:大连市 ................................................................................................ 70 第17位:郑州市 ................................................................................................ 71 第18位:厦门市 ................................................................................................ 72 第19位:长春市 ................................................................................................ 74 第20位:福州市 ................................................................................................ 75 附录 中国城市创新创业环境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 77 一、理论框架.............................................................................................................. 77 (一)政府是创新创业环境的主要推动者.............................................................. 78 (二)产业是创新创业环境的直接收益者.............................................................. 78 (三)大学是创新知识的主要传播者...................................................................... 79 (四)研究机构是创新创业的重要实践者.............................................................. 79 (五)科技金融是创新创业的保障.......................................................................... 79 (六)中介机构是创新创业的桥梁.......................................................................... 79 (七)商贸环境是创新创业的润滑剂...................................................................... 79 (八)媒体是创新的传播者...................................................................................... 80 二、评价体系.............................................................................................................. 80 (一)评价方法.......................................................................................................... 80 (二)权重设计.......................................................................................................... 82 (三)数据使用.......................................................................................................... 83{创新城市排名}.{创新城市排名}.

第一部分 中国城市创新创业环境总排名{创新城市排名}.

本次研究以2011年中国大陆地区GDP过千亿、人均GDP排名前100的地级以上城市(不包括直辖市)为主要对象,与去年相比,榜单新增来盘锦、本溪、锦州、抚顺、马鞍山、呼伦贝尔、三门峡、秦皇岛、龙岩、三明、莆田、长治和延安等13个城市,共入选113个城市。同时,课题组与去年榜单上的100个城市的排名变动情况进行了对比(表1)。

表1 中国城市创新创业环境排行榜总榜

篇三:《2016-2017年中国城市双创竞争力排行榜报告》

2016-2017年中国城市双创竞争力

排行榜报告

(说明:此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使用)

2016年12月20日,全球领先的移动互联网第三方数据挖掘和分析机构权威发布《2016年中国城市双创竞争力排行榜报告》。报告显示,综合性大城市的创新创业竞争力处在前列,在经济实力、商业环境、资本市场和人力资源等方面具备竞争优势,北京、深圳、上海位列2016中国城市双创竞争力排行的前三名。杭州依托电商集群优势,积极响应国家双创政策,在双创竞争力排行有力冲破北上广深格局,排名第四。广州则位列杭州之后,排名第五。在政府与市场的双重推动下,创新创业活动异常活跃,成为中国经济增长与转型的重要驱动力,在未来也将具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以下为报告详细内容: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口号的提出在中国范围内掀起创新创业的浪潮。创新创业成为国家战略之后,在政府的积极推动下,产业资本、金融资本和人力资本等大量涌入,为创新创业活动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各类资源。一方面,创新创业上升至国家战略高度,各类政府文件和规划陆续出台,将政府扶持落到实处;另一方面,市场积极响应创新创业活动,各类孵化器和众创空间陆续浮现,新创企业和相应的创业投资迅速增加。国家科技部火炬中心公布的国家级众创空间名单显示,第一批共137家,第二批共362家,第三批共839家,众创空间数量在两年内即实现十倍以上的增长。在政府与市场的双重推动下,创新创业活动异常活跃,成为中国经济增长与转型的重要驱动力,在未来也将具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为评估中国各大城市创新创业竞争力,艾媒咨询从经济、政治、人才、社会环境等角度出发,对中国各大城市创新创业竞争力进行评估。评估模型由创新创业投入、创新创业氛围、创新创业主体和创新创业人才等维度构成,相关数据由艾媒咨询在政府、行业协会及第三方权威机构公布的数据信息中整理获得。

2016年中国城市双创竞争力报告排行榜

TOP1北京

北京市双创竞争力位列中国第一名。北京作为中国首都,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国际交往和科技创新中心,具有其他城市无法比拟的政治经济文化资源优势。优秀企业家和海内外人才云集,金融和创投机构分布广泛,具有丰富的人才、科技和金融等创新创业资源。在众多资源中,人力资源优势尤为突出,中国最顶尖高校的汇聚为创新创业输送了大批优质人才。在资源丰富的基础上,优秀资源整合平台迅速崛起,国家级众创空间达125家,居中国第一,以创新工场、36氪、联想之星等为代表的创新型孵化器是其中最具活力的组成部分。在资源充盈,创新创业氛围活跃的同时,北京人口资源环境矛盾的突出,导致创业活动成本提升,生活质量下降,大气污染严重,政府审批困难等现象,也给创新创业活动带来一定负面影响。总体上看,北京创新创业活动在资源和平台等方面具有强大竞争力,但仍存在人口资源环境的困局需要破解。

TOP2深圳

深圳作为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先锋,创新创业能力不断提高,双创竞争力位列中国第二名。深圳是中国改革开放建立的第一个经济特区,发展速度举世瞩目,被誉为“深圳速度”。作为迅速崛起的年轻城市,深圳创新创业氛围异常浓厚,汇聚腾讯、华为、比亚迪、大疆等优秀高科技企业,也诞生了深创投、达晨资本等国内领先的创投机构。目前,深圳以高科技产业为主导,生物、互联网、新能源、新材

篇四:《中国城市排名专题》

香港 02上海市 03北京市 04深圳市 05广州市 06台北市 07苏州市 08天津市 09杭州市 10南京市{创新城市排名}.

上海市 02深圳市 03北京市 04苏州市 05天津市 06大连市 07青岛市 08重庆市 09鄂尔多斯市 10香港

北京市 02天津市 03上海市 04重庆市 05哈尔滨市 06杭州市 07成都市 08广州市 09西安市 10银川市

深圳市 02苏州市 03青岛市 04厦门市 05佛山市 06营口市 07南通市 08珠海市

0910桂林市

昆山市 02江阴市 03常熟市 04宜兴市 05太仓市 06吴江市 07温岭市 08诸暨市 09泰兴市 10慈溪市{创新城市排名}.

杭州市 02成都市 03长沙市 04昆明市 05南京市 06长春市 07重庆市 08广州市 09通化市 10无锡市

东莞市 02克拉玛依市 03苏州市 04佛山市 05无锡市 06珠海市 07中山市 08舟山市 09温州市 10常州市

上海市 02北京市 03广州市 04深圳市 05沈阳市 06天津市

0708青岛市 09重庆市 10苏州市

北京市 02广州市 03上海市 04深圳市 05天津市 06南京市 07重庆市 08沈阳市、杭州市 09唐山市、太原市 10石家庄市

北京 02上海 03广东省 04浙江省 05江苏省 06辽宁省 07福建省 08天津省 09山东省 10山西省

昆明市 02东莞市 03伊春市 04湛江市 05普洱市 06张家港市 07江川县

深圳市 02北京市 03上海市 04广州市 05苏州市 06杭州市 07威海市{创新城市排名}.

0809海口市 10青岛市

杭州市 02南宁市 03大连市 04河源市 05大庆市 06江门市 07威海市 08常州市武进区 09奉化市 10江阴市

杭州市 02青岛市 03三亚市 04丽江市 05成都市 06烟台市 07黄山市 08桂林市 09秦皇岛 10苏州市

杭州市 02成都市 03南京市 04银川市 05吉林市 06扬州市 07湛江市 08呼伦贝尔市 09秦皇岛市 10舟山市

上海市 02苏州市 03南京市 04无锡市 05常州市

0607扬州市 08宁波市 09南通市 10舟山市

上海市 02南京市 03苏州市 04无锡市 05杭州市 06宁波市 07常州市 08绍兴市 09南通市 10台州市

厦门市 02青岛市 03成都市 04广州市 05长沙市 06深圳市 07济南市 08郑州市 07宁波市 08大连市

北京市 02重庆市 03成都市 04西安市 05长沙市 06杭州 市 07武汉市 08大连市 09佛山市 10上海市

上海市 02北京市 03南京市

篇五:《智慧城市全球十大城市排行榜》

智慧城市:全球十大智能城市排行榜

近日,博伊德·科恩博士开发了可能是有史以来第一次全球智能城市的排名。他采用的是全球直辖市研究,比较他们使用信息的创新性地和城市数字化管理。

博伊德·科恩博士认为,"智能城市"是一个有点含糊不清的词,有些人选择一个狭隘的定义即利用信息和通信技术为城市的公民提供服务。但他更喜欢一个更广泛的定义:智能城市利用用信息和通信技术令城市生活(ICT)更加智能,高效利用资源,导致成本和能源的节约,改进服务交付和生活质量,减少对环境的影响,支持创新和低碳经济。

全世界智能城市排名前10位:

1)维也纳。我着手研究这个排名的时候感到十分的吃惊,因为我没有听到很多关于维也纳作为一个智能城市的事情。但是,维也纳却是唯一在每一个类别排名都前10名的城市,创新型城市(5),区域绿色城市(4),生活质量(1)和数字化管理(8)。维也纳树立了很多大胆的智能城市建设目标,并跟踪其进展情况,以便实现他们的计划,如智能能源展望2050,路线图2020和行动计划2012-2015。维也纳的策划者将利益相关者的协商过程纳入到节能减碳行动中,交通运输和土地使用规划的变更使维也纳成为欧洲智慧城市技术中主要的成员。

2)多伦多。在北美智慧城市建设中多伦多级别最好,而且全线成绩也相当不错。多伦多是在实践中认识到智慧城市的重要性,IBM最近在多伦多开设了一个商业分析解决方案中心。多伦多在克林顿40(C40)的特大城市也是一个积极的成员,正寻找方法过渡到低碳经济。在多伦多的私营合作部门,创建一个"智能通勤多伦多"的倡议,希望在地铁领域,提高运输效率。多伦多最近也开始使用天然气动力,城市垃圾车及垃圾填埋场,这是智能循环利用的思想。

3)巴黎。作为一个典型的与持续发展相关的排名,巴黎在欧洲表现得十分出色。在几个类别中,包括创新(3),欧洲绿色城市(10)和数字化管理(11),巴黎都获得了高度评价。巴黎已经在世界地图上实施了非常成功的自行车共享计划,而就在上个月,巴黎市长推出了类似小型电动车的模型,它称为AUTOLIB,目前已有250个租赁站。

4)纽约。在所有类别中,纽约得分高于其他大多数城市的排名。2009年,纽约与IBM合作推出IBM业务分析解决方案中心,用来解决"需要建立智慧城市复杂功能不断增长的需求,并帮助客户优化业务流程和业务决策的方式。"在纽约,IBM已帮助城市建立了预防火灾和第一反应系统,此处之外还可以鉴明可疑的退税申请,这一方法预计将在5年内为城市节省约1亿美元。

5)伦敦。英国首都伦敦也取得了比较高的排名。伦敦在可持续发展上的创新(即拥挤税)和强大的运输系统一直被大家所公认。伦敦将很快在帝国学院设置智慧城市研究中心,将充分利用交通,政府,商界,学术界和消费者的数据令城市更加高效及创新。就在几天前,伦敦宣布了与O2合作,推出欧洲最大的免费Wi-Fi网络。

6)东京。在此列表中东京是首个亚洲城市,并赢得良好的创新(22)和(15)数字城市的排名。去年,该市宣布计划创建一个智能城市的郊区。在与松下,埃森哲,和东京煤气(其中包括)合作下,将建成一个包含所有连接智能电网的太阳能电池板,蓄电池,高效节能家电集成的家园。东京还将主要集中推动智能移动解决方案。

7)柏林。柏林全方面表现的良好,取得了在创新中(14),环保性(在欧洲8日)和生活质量(17)的好成绩。在与Vattenfall公司,宝马,和其公司合作下,柏林测试了车辆电网(V2G)技术,并希望创建一个虚拟的电厂电动车。

8)哥本哈根。最近,似乎哥本哈根会议已经做了很多正确的决定。西门子被评为欧洲绿色排名第一和全球最弹性城市。有个很好的理由:哥本哈根走的是一条真正的可持续创新的

领导角色。哥本哈根承诺到2025年二氧化碳将低于40%,市民要骑自行车上下班。此外,令我印象很深刻是他们的市长弗兰克·延森,最近阐明了通过清洁技术创新,以刺激经济增长的引擎和城市潜在的作用。

9)香港。香港取得了相当不错成绩的关键领域,包括数字化管理排名(3)。但其生活质量的得分(70),在智能城市排名第九。香港正尝试在机场里以及在整个农业供应链采用RFID技术。香港在使用和采用智能卡上已经处于领先地位,数以百万计使用智能卡用于居民服务,如公共交通,图书馆查阅,建筑,商场,停车场。

10)巴塞罗那。最近,巴塞罗那的两个智能城市出现在西班牙IDC的报告中。巴塞罗那是智慧城市和低碳解决方案的先驱。它是世界上第一个在大约十年前引进太阳能热条例,最近又推出了LIVEEV计划为了推动电动汽车和充电基础设施被采用,近日巴塞罗那宣布了一个关于发展智能城市创新实验室项的重大合作。

还有许多强大的候选城市,包括阿姆斯特丹,墨尔本,西雅图,圣保罗,斯德哥尔摩,温哥华。

专家和业内人士预计智能城市将成为一个庞大的市场,预测到2016年,用在智能城市技术的资金将有近400亿美元。房地专家预测,智能城市将在未来吸引受过教育工作队伍,因此智慧城市将成为一个真正的“金库”,这些理由都足以让智能城市成为潮流。谁知道?也许明年你的城市就可以出现在前10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