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毛泽东》的内容


篇一:《《走近毛泽东》观后感》

《走近毛泽东》观后感

——14房建1班 周远航

学号 20140701149

“他是诗人,又是革命家:他是战士,又是统帅;他指挥千军万马,自己不曾开过一枪;他缔造人民共和国,自己不当大元帅。”

看过《走近毛泽东》这部纪录片后,这段在开篇对毛泽东的简介,是整部影片给我留下印象最深刻的一段话,很生动富有诗意地对毛泽东的一生做了概括,塑造了毛泽东的经典伟人形象!

在百度百科中对毛泽东有如下解释:诗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1949至1976年,毛泽东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领导人。他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发展、军事理论的贡献以及对共产党的理论贡献被称为毛泽东思想。因毛泽东担任过的主要职务几乎全部称为主席,所以也被人们尊称为“毛主席”。毛泽东被视为现代世界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时代》杂志也将他评为20世纪最具影响100人之一

毛泽东这个名字,对于我们这一代人来说可谓是非常熟悉,虽然我们并没有生活在它的时代里,但是我们从小无论是从课本上还是从老一辈人那里总是能听到关于毛泽东的事迹,以及其他对他的评论,这都在我们的内心留下了深深的印记。

在影片中,讲了很多大多数人知道或不知道的关于毛泽东的小故事

有一次,当会议结束时,主持人请毛主席离席,毛主席因脚下有毛病而无法站起来,这时,大家都不愿离开了。毛主席说了一句使人心沸腾的话:“你们如果不走,我也不走。”一句平凡而有力的话,使在座的委员们的心里都在流泪„„

1975年12月31日晚上12点至翌日凌晨1点,这天晚上,他会见了美国前总统尼克松的女儿朱莉和女婿戴维。朱莉转交了尼克松写给毛泽东的信。毛泽东看上去有些体力不支,交谈时不得不将头靠在沙发上。这情景让在场的人感到,无情的岁月已经让这位叱咤风云的人物风华不再。但毛泽东开口便语出惊人:“我生着一张大中华的脸”。此时此刻,在场的人感到毛泽东身上的活力又奇迹般地出现了。

从1953年到1962年,毛主席没有做过一件新衣服,工作人员看到他的衣服破了,劝他换件新衣服,他说:“我们国家穷,发的布票少,你不也穿着补丁的衣服吗?我为什么就不能穿?因为我是主席?我看还是应该节省点,不要做新的,

破了再补嘛!”其中有件睡衣已是“面目全非”,领子全换过了,衣袖、前页,下摆等处补丁连补丁,看不出衣服的原布,仔细一数,整件睡衣竟有73个补丁。

这一系列关于毛主席的故事,这些小细节,解释了毛泽东为什么能成为一代伟人,受万人敬仰

整部影片对毛泽东的介绍基本上可以概括为五个方面:

喜欢挑战的一生。毛泽东一生挑战自然,挑战对手,挑战社会,挑战世界。越是面临挑战,就越是冷静。“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与人奋斗,其乐无穷。”这段脍炙人口的名句,就是他人生的写照。

不循常规的性格。“有虎气也有猴气”,这是毛泽东对自己性格的评价。前者表现为权威、霸气、豪放、严厉、庄重,后者表现为即兴随意,浪漫洒脱,不拘成规,灵活多变。正因为他的这种性格,在重大关头才有了惊世骇俗之举,如四渡赤水、转战陕北、挺进大别山„„

重情重义的品行。毛泽东那块在重庆谈判时郭沫若送的一直戴到去世的手表,那首祭奠爱妻的《蝶恋花》词,那封致恩师徐特立的信,以及他那赶赴陈毅追悼会的匆匆身影,听到百姓受灾时流下的热泪,与斯诺和胡志明等国际友人真诚的交往„„都记载着一位伟大而普通的领袖的喜怒哀乐、情深义长。

文采纵横的才气。“我有读不完的书。每天不读书就无法生活。”毛泽东一生与书卷为伴——毛主席幼年时期就在先生的引导下,开始读《三字经》,继而读《孟子》、《论语》„„成年之后,在辛勤工作之余,毛主席还喜欢写毛笔字,作诗赋词等。他在生病的时候,还坚持看书学习,真正地做到活到老,学到老他的诗书见解独到,他的字迹纵逸豪放,他的语言生动形象,他的讲话妙趣横生„„

旷达生死的精神。对于生老病死,毛泽东以一个唯物主义者的姿态旷达地对待它,“人总是要死的,毛泽东是人,所以毛泽东是会死的。”“我在世吃鱼比较多,我死后把我火化,骨灰撒到长江里喂鱼。你就对鱼说:鱼儿呀,毛泽东给你们赔不是来了,他生前吃了你们,现在你们吃他吧,你们吃肥了好去为人民服务。这叫物质不灭定律。

而毛主席也曾宣称自己是:“有个性、有猴性、有虎性。”影片中毛主席的率真、无畏不正和我们的心灵是相通的吗?毛泽东——一个伟大而又平凡的名字,我们永远铭记他!

毛泽东,一个我们中国几代人为之骄傲的伟人;一个为了民族和人民而拿起“枪杆子”的英雄好汉;一个建立以人民为核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伟大功臣。是他,领导全国人民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富民强国,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令人瞩目的成就。因为有他,一个山河秀丽,经济繁荣,社会进步,生活安定,

民族团结的中国才屹立于东方。

看过《走进毛泽东》这部纪录片以后,我对一代伟人毛泽东有了更多的了解,同时也更加尊敬和佩服我们伟大的领袖毛泽东。

作为90后的一代,我们的确应该把毛主席作为我们学习的榜样。首先,我们应该像毛主席一样,为自己树立一个远大的志向,并为这个理想而奋斗一生。而不是像现在一样今天觉得这个挺好玩,明天又觉得那个不错。同时,我们应该培养一点高雅的兴趣,比如爬山,游泳,不仅能锻炼身体,而且能陶冶情操。当今时代,青少年整天沉迷于网络,这不仅关系到我们自己的人生命运,更关系到我们伟大祖国的兴旺发达与繁荣昌盛。

篇二:《《走近毛泽东》3000字观后感》

数风流人物,品沧海人生

———观《走近毛泽东》有感 在周五的近代史纲要这堂课上,我们观看了《走近毛泽东》这部纪录片。这部纪录片详细的介绍了毛泽东的一生中人生选择和战略思想,让我们进一步了解了毛泽东这一伟人的风采和新中国的来之不易。

片头就写了这样几句话‚他是诗人,也是革命家;他指挥千军万马,自己却从未开过一枪。‛,对,毛泽东就是这样一个神奇的人物,他有着独特的人物性格和充满智慧的头脑。毛泽东就是像影片里所述的‚用笔杆子打下来了天下‛, ‚他指挥过千军万马,身上却没有一个军衔‛,这都是对毛泽东一生的准确概括。 毛泽东,一个在风风雨雨中奋斗了几十年的革命家,在充满荆棘的战斗之路上勇往直前,为了中华民族的解放和复兴付出了毕生的心血。而这部影片不仅讲述了他一生的传奇,更讲述了毛泽东一些不为人知的经历。

毛泽东于1893年出生于湖南省的一个农村,那正是一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正所谓‚乱世铸英雄‛。毛泽东的童年经历与一般的农村孩子并无二异,也是帮家里的父母牧牛打草,收拾家务。只不过,在进入私塾之后,毛泽东并不像其他孩子一样遵从于四书五经,而是对当时的进步书籍充满兴趣,这也为他之后的救国理念和战略思想埋下了重要的伏笔。正因为比其他孩子的思想都要进步,毛泽东选择了进入湖南第一师范大学进行学习,没错,毛泽东的青年理想是通过做一名老师来传播进步思想。在大学生活中,毛泽东也属于思想进步的一批青年,结交了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为之后共产党的创立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和传播奠定了基础。

然而很快,毛泽东便发现了笔墨书刊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中国的现状,军阀混战,社会动荡不安,再加上学习苏联的改革经历,毛泽东发现了这又通过武力才能建立属于自己的政权,才能真正的拯救社会于水火,这便是毛泽东的‚枪杆子里面出政权‛。于是毛泽东首先在长沙发起了政变,然而几次失利以后毛泽东发现从城市里面进行武装起义并不符合当前情况,于是他又作出了事关中国共产党命运的的决定----‚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个决定体现出了毛泽东杰出的观察能力和卓越的战略才能。与蒋介石的大城市控制论不同,毛泽东的理论是‚只要赢得了中国的农民力量便控制了中国‛,两个领导人不同的战略方针体现了两个不同的态度和思想。事实证明,毛泽东是对的。在随后的十几年里,毛泽东将根据地和主要的战略重地都放在了农村。用笔杆子和与农民百姓的切身合作领导武装力量在艰难的境地下步步前进,爬雪山,过草地,用农民的武装力量对抗国民党的百万精兵。但正是毛泽东战略思想的正确,让工农革命军武器,人力,财力都十分悬殊的战斗中打出了信心和士气,完成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完全胜利。

毛泽东不仅军事才能卓越,毛泽东又拥有独特的人格魅力。毛泽东为人简朴大方,身上的衣服很少是新的,随行的都是一些简便的行李;他又心系大众,将自己本身并不富裕的口粮分给根据地的贫苦百姓吃;为受灾的人民百姓心痛万分;他又十分重情义,在一次登山途中,毛泽东的一个好友送给了他一根竹子做的拐杖,毛泽东带着这个拐杖从不离身,当外国首脑来中国拜访并想以交换拐杖来互相纪念的时候,毛泽东婉然谢绝了。毛泽东率性自然,不循规蹈矩,在外交场合谈笑风生,为友人递烟夹菜;却又坚持原则,对西哈努克的无私帮

助,对苏联的无理要求坚决抵抗;他为人和善却不失原则,和基辛格夫妇以纸老虎和身高的主题逗趣,毛泽东与非洲妇女会见时行屈膝礼的幽默场面,出席党代会时目送全体代表离席等细节情景,生动感人地表现了毛泽东的激情、智慧、幽默与自信。

毛泽东又有着很多高雅的兴趣爱好,他喜欢和好友和同志们去游山玩水,‚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便是他观景的经典之作。毛泽东还喜欢读书,这是众所周知的,没有博览群书,尤其是对进步书籍的览阅,便不会有他杰出的战略思想和高远的眼光。影片中还用了大量篇幅来展现毛泽东对游泳的喜爱,从青年到晚年,无论是战乱时期还是建国之后,毛泽东都用游泳来缓解身心疲劳,游泳,不仅可以强身健体,更能让毛泽东在百忙之中静下心来思考战术和人生。游泳,不仅丰富了他的生活,更升华了他的品格。

影片中有这样一个镜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一次,毛主席同他的随从人员们一起去爬山,他们还未爬上山顶,太阳已经快西沉了,他的随从人员对他说:‚毛主席,天色已经暗了,再继续往前走也是没有路可走的,还是回去吧!‛毛主席听了他们的话之后,转过头来幽默地对随从的官员们说:‚路是人走出来的,天再晚,也得继续往前走。‛说完,便拄着他那根心爱的拐杖,消失在了茫茫的夜色之中。在革命道路上,他凭着这种坚韧精神,勇往直前;不管前面的路有多危险,有多艰难,他总是用自己的脚,为人民开辟出一条条通向幸福生活的大道。

当然,在近现代中国的历史中,一个国家领导人仅仅有战略思想是不够的,他还要有足够的外交魅力。能够做到面对国外来宾时,强势而又有礼貌,幽默而又沉稳,而主席便是这样一个人。毛主席在与各国政要外交时,当谈及中国利益时,毛主席都强硬而不失风度。在主席晚年时,还风趣地以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人生经历来缓和气氛,这都为60年代中国和平的国际局势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在百余年近代史的历程中,诞生了无数风流人物,他们或有着独特的品格,或有着深邃的思想,但都没有创造如毛泽东般伟大的业绩。毛泽东曾在父亲的一个本子上写了一首改编的诗‚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这首诗明确的表明了毛泽东立志报国和为革命事业献身的决心。同样,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冷水浴、野外露宿、长途步行都是他顽强锻炼身体的方式,他主张,一个人应该‚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认为学校教育应德、智、体并重。其次,毛泽东还广交天下有志之士。在湖南第一师范大学的求学期间,毛泽东贴出了很多交友请愿,遂结交了蔡和森等之后在中共早期都有杰出贡献的朋友,这也是毛泽东建功立业的根本。同时,毛泽东敢于坚持自己的政策和路线,不被错误的指导方针所蒙蔽,遵义会议便是毛泽东坚持自我、拯救共产党的典例,同时坚持‚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等与众不同的革命路线也是毛泽东成功的根本。当然在历史的长河中,一个人的成功肯定不是必然,其中肯定有很多的机缘巧合,但是毛泽东选择了在正确的时间干正确的事情,同时具备了天时、地利和人和,况且,毛泽东为了革命付出了太多,一家为革命牺牲了六个人,其中就有他的儿子和妻子,所以,这样的毛泽东,有太多的可能去获得成功。

曾有一个外国人向毛泽东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你们是中国第一,还是共产{《走进毛泽东》的内容}.

党第一?你首先是一个中国人,还是首先是一个中国共产党人?毛泽东总是微笑着回答说:你这个问题好像是在问是先有父母还是先有儿子。我可以确切地告诉你,没有中华民族,就没有中国共产党。

毛泽东坚信,他和中国共产党人的不懈奋斗,都是为了广大人民的利益。他总是说,任何一个政党,只有为人民服务,才能长期生存下去。

有位名叫斯坦因的外国记者曾经苛刻地向毛泽东提出一个更加实际的问题:你凭什么指导你的政府和军队?毛泽东不假思索地回答:凭人民的信任!正是人民的信任,使毛泽东赶到自己对人民的无尽的责任。

毛泽东不仅把自己的毕生精力献给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而且把自己的感情和理想寄托在人民共和国的青年人身上:未来的事情将由未来的人决定。从长远来看,年轻一代总是比我们更有知识。‚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好比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

当然,这样一个毛泽东也并不是没有犯错的时候,他在建国后陆续发动了‚大跃进‛和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反右倾‛斗争,农村和城市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以至于后来的‚文化大革命‛,带来十年动乱,十年的伤疤,用了几十年也没有完全医好。据此,有人意图对毛泽东做全面否定。早在《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里,毛泽东已经得到了客观的评价:‚他虽然在‘文化大革命’中犯了严重错误,但是就他的一生来看,他对中国革命的功绩远远大于他的过失。他的功绩是第一位的,错误是第二位的。‛

美国著名学者费正清在其名著《美国与中国》中说:‚毛泽东号称不朽,可能主要是由于他力图粉碎自古统治阶级的传统。他对特权和城市官僚的种种弊病深怀朴素的反感。这种反感在中国人民的心中敲响了警钟,触动了久远以来就有的感情;因为旧中国是世界上以上层阶级少数人统治多数人的一大典型。‛可以说,对理想的追求造就了毛泽东,一个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毛泽东,一个欲与天公试比高的毛泽东,一个要扫除一切害人虫,全无敌的毛泽东。

毛泽东的出现是中华民族的幸运和骄傲。邓小平曾说:‚没有毛主席,至少我们中国人民还要在黑暗中摸索更长的时间。‛毛泽东的出现也是世界范围内的一大奇迹。没有毛泽东,20世纪的人类历史就会显得暗淡。

影片不仅是回忆,不仅是怀念,更是对毛泽东作为一个伟人同时又是一个普通人的一种再现,以新世纪的眼光来感悟历史,感悟领袖,感悟人生。身为大学生的我们,更应该努力锻炼自己的能力,不能因为生活的安逸就放弃远大的志向,要做新世纪的主人,用自己的力量为祖国的发展做出贡献。

篇三:《《走近毛泽东》观后感》

《走近毛泽东》观后感

学院:水利与环境学院

专业:地理信息科学

姓名:王顺利

学号:00000000000

悟历史,感悟领袖,感悟人生。在这部影片中,我们除了对毛泽东崇拜,还有敬重。以前我们会学习到毛泽东的文章及诗词来了解毛泽东,那时,我们总会觉得他是一个有理想,有革命浪漫主义的近代中国伟人。也许,我们会觉得他离我很远,但此时在看这部影片时,我们会觉得毛泽东离我们也许不是很远。毛泽东是个神圣的名字,将永远珍藏着这个名字。

在这部影片中,我看到了一个与历史上不一样的毛泽东一个真诚自然。心理永远装着中国人民的毛泽东,让我觉得亲切而熟悉的毛泽东。片中有些细节是我们无法忘记的,如毛泽东畅游长江和大海;想骑马游昆仑山;和基辛格夫妇以纸老虎和身高的主题逗趣;与非洲妇女会见时行屈膝礼的幽默场面;出席党代会是目送全体代表离席等。这些生动感人的事件表现了毛泽东的智慧、抱负、激情、幽默与自信,洋溢着鲜活而深刻的人民性。毛泽东这一生挑战自然,挑战对手,挑战社会,挑战世界。越是面临挑战就越是冷静。“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与人奋斗,其乐无穷。”这段脍炙人口的名句,就是他人生经历的真实写照。

历史上的无数事实表明,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毛泽东,就没有我们的幸福生活。毛泽东作为一代伟人,为祖国做出了伟大的贡献,他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口号,建立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领导秋收起义等。我们都知道毛泽东的遗体还在北京他一直都在我们的身边,他的精神一直带动着中国的发展。他

泽东一直都很想当教员,他对中国历史和一些书籍十分了解,毛泽东对有些书籍进行深刻的研究,因此毛泽东爱读书的程度是无人能及的。我们应该学习毛泽东爱读书的精神。记得毛泽东曾经说过:“我有读不完的书,一天不读书就无法生活”。毛泽东与书结伴为友,他对诗书见解独到,他的字迹纵逸豪放,他的话语妙趣横生。身为统帅,他一生不曾发过一枪,最终是用笔杆子加枪杆子打败了对手。因此,历史上的毛泽东是伟大而神圣的名字。

在我眼中的毛泽东是一个既伟大又普通的人,伟大在于他一生创造了许多奇迹,就是这些奇迹使中国走上了正确的道路,带着中国走进了新发展。普通在于他的卧室,一床、一桌、一椅、唯独显眼的也只有他自己父母的遗像。 小时候总觉得毛泽东离我们很远,但现在我觉得毛泽东离我们并不遥远。毛泽东的许多品质深深吸引着我,是我努力学习,争取为人民服务,为社会服务。他的一生是曲折的,但能深深的震撼了我,使我深深懂得了“时势造英雄”的深刻含义。作为中国公民了解中国历史是必要的;了解毛泽东也是必要的。不管是以后的学习,或是以后的工作,我都要以毛泽东为榜样,努力学习毛泽东的精神,争取为中国人民作出更多的贡献。毛泽东这位伟人将深深的影响中国一代代的青少年,他将带动青少年将中国走向新的发展,新的进步。

篇四:《《走近毛泽东》万字观后感》

《走进毛泽东》观后感

上周五我们观看了纪录片《走近毛泽东》,浏览了伟人的一生,从伟人的各个方面有了一定的了解,不仅认识到了新中国的来之不易,同时又明白了创建新中国的艰辛,并且领略了伟人的风采。观看完这一纪录片后内心久久不能平息,不断地回味片中的一些情节,感慨万分,不由的对毛主席的聪明才智、作风胆识与他对人民的那一份始终不变的情怀充满了敬意。 毛泽东,一个伟大而又神圣的名字,有人说:“他是诗人,也是革命家;他指挥千军万马,自己却从未开过一枪。”所以,又有人说:“毛泽东是用笔杆子打天下的。”他缔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自己却不当大元帅。他就是毛泽东!”这的确是对毛泽东最精辟的概括。

这部影片讲述了毛主席一生中的战斗经历,还有一些不为人知的传奇经历,毛主席为了中华民族的解放,为了全中国人民的新生,在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在充满荆棘的革命路上走过了无数的风风雨雨。

毛泽东出生在湖南的一户农村家庭里,小时候和其他农村孩子没什么两样。他八岁时,在村里的一所私塾里读书,可他对先生讲的四书五经根本没什么兴趣,而对一些现代文选爱不释手。毛泽东在17岁离开家乡告别父母到长沙第一师范学校求学,在那里接受并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这成为他以后领导人民解放中国的指导思想。

影片里处处都在散发着毛主席思想的光辉,伟大的人格魅力,和先人后己的高尚情操。有一次,当会议结束时,主持人请毛主席离席,毛主席因脚下有毛病而无法站起来,这时,大家都不愿离开了。毛主席说了一句使人心沸腾的话:“你们如果不走,我也不走。”一句平凡而有力的话,使在座的委员们的心里都在流泪„„

1945年,全中国爆发了一场解放战争。国民党反动派蒋介石说:“只要控制了上海、北京等大城市,就能赢得全中国。”而毛泽东却说:“能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就能赢得全中国。”由此可见,两种不同的说法,体现了两种不同的境界,表明了两位领导人的不同走向。事实证明,毛泽东用他特有的聪明才智和他那犀利的笔杆子,依靠最广大的劳动人民,领导中国人民解放军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以坚韧不拔的毅力走过了草地,爬过了雪山,用小米加步枪的落后装备战胜了国民党蒋介石有精良武器装备的800万军队。这一场武力、财力和装备都很悬殊的战争,为解放中国做足了信心,也为今后的战争做了最好的铺垫。

从1953年到1962年,毛主席没有做过一件新衣服,工作人员看到他的衣服破了,劝他换件新衣服,他说:“我们国家穷,发的布票少,你不也穿着补丁的衣服吗?我为什么就不能穿?因为我是主席?我看还是应该节省点,不要做新的,破了再补嘛!”其中有件睡衣已是“面目全非”,领子全换过了,衣袖、前页,下摆等处补丁连补丁,看不出衣服的原布,仔细一数,整件睡衣竟有73个补丁。

影片除了表现毛泽东正确的领导和特有的军事作战外,还披露了他重情重义的一面。在听到洪区灾民与蛇争树却被毒蛇咬死而痛哭,在听到战胜血吸虫病的喜讯之后高兴的半夜起来写诗的细节,这一哭一笑的鲜明对比,更是展示了主席关心人民生命安全的真实写照。 片中的许多细节,如毛泽东畅游长江和大海,毛泽东要骑马游昆仑山,毛泽东和基辛格夫妇以纸老虎和身高的主题逗趣,毛泽东与非洲妇女会见时行屈膝礼的幽默场面,出席党代会时目送全体代表离席等细节情景,生动感人地表现了毛泽东的激情、智慧、幽默与自信,洋溢着鲜活而深刻的人民性。并且毛泽东率性自然,不循规蹈矩,在外交场合谈笑风生,为友人递烟夹菜;却又坚持原则,对西哈努克的无私帮助,对苏联的无理要求坚决抵抗。这一切的一切都展现了他为人和善却不失原则的处事风格。

毛主席的一生是不断学习的一生,他酷爱读书,至死方休。毛主席幼年时期就在先生的引导下,开始读《三字经》,继而读《孟子》、《论语》„„成年之后,在辛勤工作之余,毛主席还喜欢写毛笔字,作诗赋词等。他在生病的时候,还坚持看书学习,真正地做到活到老,学到老,可见毛主席是多么有毅力啊!

毛泽东是一代伟人,他拥有渊博的才学,这与他青年时期的刻苦学习是分不开的。鲁迅先生说过一句话:“哪里有天才?我只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都用在工作上了。”这句话时间都在提醒我们要刻苦学习。

影片中有这样一个镜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一次,毛主席同他的随从人员们一起去爬山,他们还未爬上山顶,太阳已经快西沉了,他的随从人员对他说:“毛主席,天色已经暗了,再继续往前走也是没有路可走的,还是回去吧!”毛主席听了他们的话之后,转过头来幽默地对随从的官员们说:“路是人走出来的,天再晚,也得继续往前走。”说完,便拄着他那根心爱的拐杖,消失在了茫茫的夜色之中。在革命道路上,他凭着这种坚韧精神,勇往直前;不管前面的路有多危险,有多艰难,他总是用自己的脚,为人民开辟出一条条通向幸福生活的大道。

影片不仅是回忆,不仅是怀念,更是对毛泽东作为一个伟人同时又是一个普通人的一种再现,以新世纪的眼光来感悟历史,感悟领袖,感悟人生。身为大学生的我们,作为新世纪的接班人,现在生活环境改观了,学习条件也提高了,所以我们更应该加倍努力学习,把握好每分每秒,做时间的主人,努力学习科学知识和专业技能,把自己培养成新世纪的四有新人,将来才可以像毛泽东一样为祖国履行自己应尽的责任,为祖国贡献自己全部的力量,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加繁荣昌盛。

观看影片时,一度,毛泽东耀眼的光环阻挡了我的视线,灼伤了我们的双眼。我不知道一代伟人如果将他供入神龛,会不会给我们带来的只有崇拜而没有信仰。但《走近毛泽东》这部影片却无疑给了我一次细细品茗伟人之首先作为“人”的真实与感动。

它不仅浑洒出伟大毛泽东的雄才伟略及其思想境界,同时又尽现他平凡的一面。它以珍贵的镜头再现伟人的真性情,以平凡的视角塑造毛泽东,使我作为一名观众将对主席的仰视转为对一个真实可信形象的崇敬。它描述了毛泽东少年——青年——壮年——晚年的生活经历,铺陈其在工作生活中可亲可爱的细节,将一个平民化、生活化的主席呈现在了我眼前,使我更深入地了解了毛泽东思想、理论形成的背景,更重要的是使我们更加了解了他的为人、他的生活,使我们切实认识了一个多角度的主席。

首先,他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他最伟大的作品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他毕生的愿望就是建设一个富强的中国;

他又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他最伟大的贡献就是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了毛泽东思想; 他同时又是一位有着理想主义情怀的伟大诗人,他的诗作流露出一位革命家的广阔胸怀,他的愿望和爱好反映出一位诗人的性格。

他,率性自然,不循规蹈矩,在外交场合谈笑风生,为友人递烟夹菜;却又坚持原则,对西哈努克的无私帮助,对苏联的无理要求坚决抵抗。

他,有着亲临战场的不惧,面临危机的不乱,处临动荡的不惊;却又有着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智慧、胆识与魄力。{《走进毛泽东》的内容}.

他,有着纵观全局,横览世事的宏大胸襟。青年时代读了《盛世危言》后发出“人生无处不青山”的慨叹;却又有着细致入微的观察力,农民一句“咋不击死毛泽东”非但未激起他的怒火,反而查出了行政结构的不合理。

他,热爱游泳,想畅游世界的大江大河,他热爱祖国山川,想考察黄河长江。

他,渴望同人民在一起。

他,平易近人,忧国忧民。在日理万机中还不忘给以前陕北同甘共苦的老乡送糖、酒;在国家处于内忧外患时,还不忘悼念受血吸虫病困扰的村民;在病入膏肓已无力行动时,还不忘向身边的服务人员深深鞠躬以表谢意。

当这位曾经被无数人奉为神明,顶礼膜拜,也曾被无数人猛烈抨击过的一代伟人以一位立体的人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时候,突然发现,功过本身已如云烟留给了历史,伟人的人格魅力

却可以穿透时空,给人们心中留下一份永恒的尊敬。

走近毛泽东,带给我的不仅是崇拜,更重要的是,让我走近他的信仰,走近自己的信仰。 “没有毛泽东就没有新中国”这句歌词大家都应该很熟悉吧,这首歌在我们很小的时候大家就相互传唱,当时我们心中毛泽东简直是神一般的人物。我们对他有的只是崇拜和仰视。在我们进入学校后,通过读他的文章、诗词,我们了解到毛泽东是一位有思想,有革命浪漫主义情怀的伟人。“战地黄花分外香”“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今日红缨在手,何日缚住苍龙”这些诗句既让我们觉得置身于金戈铁马之中,又像是二月的春风迎面拂来。

以前我们觉得毛泽东离我们很远,他是伟人,在他身上有一种神秘的色彩让我们只能仰视。但自从看了记录片《走进毛泽东》,我从过去的仰视这位伟人变成平视这位伟人,但却因为平视而看到他的内心的伟大与不平凡。

毛泽东近百年来就是中国的骄傲,他的每件事都让我们难以忘怀。他的智慧,他的心胸,他的淳朴,他的博学,还有他那平凡中的伟大无不让我们深深地震撼。

这部影片不仅是回忆,不仅是怀念,更是对毛泽东一生不平凡的再现,不仅挥洒出毛泽东的雄才大略及其思想境界,同时又尽现他平凡的一面,它以珍贵的镜头描述了毛泽东富有传奇的一生,铺陈其在工作中可亲可爱的镜头,再现了伟人的真性情,使我们对毛泽东的仰视转变为一种可信形象的崇敬,使我们更深入的了解毛泽东的思想,理论形成的背景,更重要的是使我们更了解他的为人,以及毛泽东对生活的态度。使我们更切实地认识了一个多面而且变化的主席,使我们以新世纪的眼光去感悟历史,感悟领袖,感悟人生。

看过这部影片我深深地感受到,毛泽东酷爱读书,至死方休。他的一生是不断学习的一生。幼年时的毛泽东就读《三字经》,继而读《孟子》、《论语》等,成年时他的诗词、文章冠绝中华。据说毛泽东将《资治通鉴》读了17遍,《红楼梦》读了5遍,通读4000万字的《二十五史》,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学习期间,毛泽东更是抓紧一切时间学习。他有几个习惯:一是好问,他经常与同学切磋或向老师请教学术问题;二是作课堂笔记,写读书心得。凡是在思想上和学习上对他有帮助的,他都记录下来。他还十分关心时事,经常阅读报纸杂志,在阅读中不断分析批判,逐步丰富自己的见解。他十分擅长汲取他人长处,他对同学说过,我们看一个人,要多看他的长处,只有虚心地学习人家的长处,才能不断弥补自己的不足。毛泽东的这些对学习的态度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此外,毛泽东还十分注意锻炼身体,冷水浴、野外露宿、长途步行都是他顽强锻炼身体的方式,他主张,一个人应该“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认为学校教育应德、智、体并重。 看过《走进毛泽东》的人都会为他那以天下兴亡为己任的心胸所折服。1918年,正在湖南第一师范求学的毛泽东在长沙创办了新民学会,这是五四时期最早成立的新型社会团体之一,成员都是一些追求进步的有志青年,他们把“改造中国与世界”作为学会的宗旨,毛泽东为学会的工作倾注大量的心血。他在一次讲话中说:“我们这个“学会”要为挽救国家,改造社会而奋斗,我们个人也就不应该是为自己的名利享乐而奋斗,‘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我们虽然是些年轻人,但也应该担负改造社会的责任”。

辛亥革命前夕,毛泽东前往湘乡县城的新式学堂读书。临行前,他抄写了一首言志诗:“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毛泽东就是靠这样以天下为己任的心胸才成长为影响20世纪中国历史的一代伟人的。

毛泽东是智慧的化身,他以天马行空的想象力,高超的指挥作战艺术,领导中国人民军队一次又一次的战胜困难。

遵义会议后,中央红军在毛泽东的亲自指挥下,从1月底到3月下旬,先后四渡赤水,把数十万国民党军队甩开,又在贵州与云南之间迷惑敌人,将云南敌军诱出,中央红军于5月上旬全部巧渡金沙江,终于摆脱了几十万敌军的围追堵截,取得中央红军战略转移中具有决

定意义的胜利。毛泽东机动灵活、高超的军事指挥艺术,被人们赞叹为“用兵真如神”。 看过《进走毛泽东》我们了解到毛泽东的一生,是为开辟中国特色的革命和建设道路,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断探索的一生。虽然在探索过程中,他也犯了“左”的错误,1958年他不顾客观律,轻率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使社会主义事业受到挫折。特别是毛泽东晚年发动了“文化大革命”使“左”的错误发展到高峰,造成全国大动乱。但是,与他的历史功绩相比这些错误还是排在其次的。历史已经证明,没有毛泽东,就没有新中国的诞生,就没有社会主义制度。正如邓小平所说:“没有毛主席,至少我们中国还要在黑暗中摸索更长时间”。

看过了《走进毛泽东》后,我反思了自己以前的想法,以前对于毛泽东同志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这一观点十分赞同,,现在我对于一代伟人毛泽东有了更多的了解,同时也更加尊敬我们的伟大领袖。

我们这一代人对于开国领袖的了解都是通过看书,看电视,听别人说等得到的。以前已经听了很多关于他的事迹,我想这些对于我们的生活,发展,学习是很有激励作用的。

毛主席,一代伟大的领袖。从农村走出来,以人为本,以百姓为主的好主席,一个坚强,善于谋划的人,为人民,工人阶级争取自由和利益。他值得我们的尊敬和我爱戴。当看到他以专列作为自己的流动办公室,七十几岁还下基层体恤民情,给自己分配了生产任务时,我不禁流下了眼泪。一位七十多岁患有疾病的领导人始终忘不了百姓,病情一好点就要求去看望百姓的生活,我想这样一位领导人是很难用语言去形容的。由此我想到了文化大革命,大部分人都认为这是毛泽东的一个巨大的错误,但我不这么认为。主席这样做都是为了人民,为了百姓,为了中国着想,虽然文化大革命的大部分结果是错误的,但他也造就了很多人才。我听我以为老师说那时是十分练就一个人的好时期,在那个历史背景下,没有走出去,谁也不知道下一步是错的还是对的。失败是成功之母。我想如果没有文革的失败,大概也不会探索出改革开放吧。

所以我坚信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毛主席就没有强大的中国。我们必须学习他好的思想和作风,一切为人民服务。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努力奋斗!

像之前说的那样—没有毛泽东就没有新中国„„,在我们小时候就会唱这首歌,但是那时也许还不知道毛泽东是谁,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有什么样的丰功伟绩值得我们这样歌颂他。

看了《走进毛泽东》,我才知道毛泽东是一个多么有胆有才有勇有智的人。他自己向记者说自己是被逼上梁山的,殊不知梁山上个个是好汉,毛泽东与宋江相比更是强过百倍,我在看水浒传时,总觉得宋江“亲解其傅”的描写过于单一与频繁,而是得有些虚伪做作,但是在毛泽东身上却没有这些,他可以穿着睡衣走在群众中,他可以当着来访者的面潇洒地游泳,他所有的只是自然的亲和力。

他曾说也总是说自己原本的梦想是当一名记者或老师,并且在他即将离开政治舞台的时候,也还是对这一理想矢志不渝,教员当不成,他也只是想当个编辑,写写文章啥的,可见毛泽东是一个放得开的领导。

他对权力的占有欲不强,确实一个有资格掌权的人,最会掌权的人。一个想当教员的人的头脑居然领导中华民族走向了建国之路,在为他鼓掌的同时,我们也不禁惊叹,真的要为他叫一声好!他是一个敢于正视错误的人,虽然他犯了一些错误,当农民因苛税而怒喊“为什么不炸死毛泽东”时,他有的不是愤怒,而是派人展开调查,查清原因,及时解决错误。 他是一个和蔼可亲的老爷爷,老当家。在看他青少年的照片的时候,真的没有发现他长得这么帅,比起周恩来,他在我看来就稍逊色一点,不过晚年他却让人感到很和蔼可亲,他说自己长了一张大中华脸,确实天庭饱满„„一看就是个充满智慧的脸,头发也多了,额头爷露出更多,验证了中国走过了那段艰难的岁月,但风采依然在他的脸上,还平添了一份和蔼

可亲,他在与非洲总统妻子握手的时候,总统妻子给他施屈膝礼节时,他亦会这种礼节。并且笑得喜人,面容全部舒展,宛如一位农家老爷爷。

总之,他是伟大的毛泽东,他是领袖毛泽东,他是亲人毛泽东,他是我们的老爷爷,他是我们学习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