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龙点睛成语故事作文


第一篇:《成语故事--画龙点睛》

第二篇:《画龙点睛》

画龙点睛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和1个多音字,会写6个字,并能参照“我的词语库”自主积累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画龙点睛》这个成语故事,懂得在作文或说话时在关键的地方加一两句重要的话,会使内容更加生动有力。

4、能用自己的话把《画龙点睛》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画龙点睛》的内容,并在理解的基础上领悟故事的寓意。

第一课时画龙点睛成语故事作文。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和1个多音字,会写6个字,并能参照“我的词语库”自主积累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重点理解“画龙点睛”、“半信半疑”、“张牙舞爪”、“活灵活现”等词语的意思。

重点、难点:

识字写字;理解“画龙点睛”、“半信半疑”、“张牙舞爪”、“活灵活现”“研墨挥毫”等词语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老师有个小问题:咱班的小朋友有属龙的吗?(调动学生积极性)这么多同学都属龙呀,那你们见过龙吗?在什么地方见过?你们喜欢龙吗?

2、古时候有位画家也很喜欢龙,他叫张僧繇,他特别擅长画龙,也因为他画龙这件事有了这么一则成语——(板书:画龙点睛)。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个故事。画龙点睛成语故事作文。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掌握生字新词。

1、提出阅读要求,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

要求:

读通课文,动笔圈画出生字新词并想办法解决。

2、小老师上台教生字词,要求用文中的词语,文中的句子。

(生字词只要是学生认为陌生的就可以教,不一定是课后规定的)

3、教师出示生字词,巩固生字新词。

4、学生分自然段朗读课文,学生质疑生词,共同理解生词。

(随文解决,一自然段一自然段的。)

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画龙点睛”、“半信半疑”、“张牙舞爪”、“活灵画龙点睛成语故事作文。

活现”。

“画龙点睛”让学生说意思,估计孩子们表面意思都能理解,关键是引申的意思,可让学生查字典,然后造句。

“半信半疑”这个词可从“信”字和“疑”字理解,也让学生造句。

“张牙舞爪”可让学生看龙的图片理解。

“活灵活现”可参照图片理解。

“研墨挥毫”可从字义理解,并让学生做动作。

5、练习写字。

重点指导“疑”和“迹”字。

学生抄写词语。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学生再次朗读课文,并说一说文中主要写了什么故事。

四、布置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画龙点睛》这个成语故事,懂得在作文或说话时在关键的地方加一两句重要的话,会使内容更加生动有力。

2、能用自己的话把《画龙点睛》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

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寓意,懂得在作文或说话时在关键的地方加一两句重要的话,会使内容更加生动有力。

一、出示图片,导入新课。

(课件展示图片)张僧繇的画画得非常好,所以他画的龙一旦点上眼睛就能飞上天了。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画龙点睛》。

二、品读课文

1、学第1自然段。

指名读课文第1自然段。

提问:从哪些词语看出张僧繇的画画得极好?(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2、学2——6自然段。

都说张僧繇的画好,耳闻不如一见,让我们看看他都画了些什么?为什么能得到大家的称赞?

(1)课文写了哪几件事来说明张僧繇的画画得极好?

学生带问题自由读课文,可同桌交流,然后汇报。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板书:

寺庙墙上画鹰——吓飞小鸟(逼真)

影壁上画龙——铁链锁住(龙才安分)

寺庙画龙——活灵活现(点睛龙飞)

(2)重点学习3、5、6自然段。

A、张僧繇第一次画龙出现了什么样的奇迹呢?

学生找出相关自然段,品读。

指导读出新鲜,神奇,紧张的语气。

(插入雷雨视频帮助理解)

过渡:张僧繇画龙出现奇迹的事情引起了轰动,许多人半信半疑,都想亲眼看看他是怎么画龙的,我们也一起去看看吧!

B、人们从四面八方赶过来观看,张僧繇害怕了吗?他怎么作画的?

学生找出表示张僧繇动作的词语,体会从人物动作体现出人物的胸有成竹。

C、张僧繇的龙为什么没有眼睛?试想没有眼睛的龙是什么样的?你能用语言描述一下吗?(训练学生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画家是怎么回答的?(指导学生读出自信的语气)

D、当画家给其中的两条龙点上眼睛时,结果怎么样了?

(学生自由读文,找出答案。)

为什么两条龙会腾空而去呢?(因为点上了眼睛)画龙点睛成语故事作文。

E、如果你们就是飞上天的那两条龙,你会想写什么?说些什么?(训练学生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点题《画龙点睛》

三、体会寓意。

师:我们知道了画龙点睛的来历,想知道人们用它表示什么意思吗?现在请同学们说一说。

小结:因此画龙点睛常用来形容在说话或写文章的关键处加上一笔,使语言或句子更加生动、具体。

四、拓展延伸。

1、用自己的话把《画龙点睛》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2、课外找寓言故事读一读,如《伊索寓言》《中国古代寓言选》。

板书设计:

29 画龙点睛

寺庙墙上画鹰——吓飞小鸟(逼真)

影壁上画龙——铁链锁住(龙才安分)

寺庙画龙——活灵活现(点睛龙飞)

第三篇:《8成语故事——滥竽充数画龙点睛》

第四篇:《观于永正老师课堂实录有感》

观于永正老师课堂实录有感

临清市 尚店乡联校马培国

这次京华中学听于永正老师的课是第三次了。记得第一次是在聊城听于老师讲《新型玻璃》这篇课文。我把于老师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板书的每一个字、每一个表情,包括学生的回答都一五一十地记下来,生怕忘了、漏了一丁点儿。第二次还是在聊城,我又是把于老师讲的《圆明园的毁灭》这篇课文的教学过程记录下来。没事时总翻翻这些记录,希望得到一些启迪。是啊,自己得到的收获真不少。于老师一手漂亮的粉笔字;于老师那极具感染力的朗读;于老师教学中的幽默风趣;于老师教学中的智慧等等,都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今天,有一次观赏了于老师执教的《水上飞机》这篇课文。与前几次听课结合起来,在我脑海中深深留下印迹的是他对学生朗读的指导。

朗读的重要性也是于老师反复强调的:“朗读是引导学生还原语言形象,感受语言情景,体会语言情感,理解语言蕴含的重要方法。是培养学生语言感受力、创造力、品评力的有效手段。”高林生老师总结的更直接简练:“书读好了,课文不用教。”

对朗读的训练我也是不遗余力。为了读好课文,我曾让学生把所学的每篇课文都背下来;为了读好课文,我也曾把录音机带进课堂,让学生配乐朗读;为了让学生读好课文,我也曾举行过班级美文诵读比赛;为了读好课文,我也曾让学生“手舞足蹈”;为了让学生读好课文,我也曾背过十几篇课文,给学生范读……

我是使尽了浑身解数,也有一些收获,但效果都不是很理想。课堂上到底缺少了什么?是人格魅力,是文化修养,是锲而不舍的坚持与创新。当然还有很多。是啊,发现自己的不足,是进步的第一步。就单在阅读教学的朗读指导上,我就受益颇丰。

于老师在教学《水上飞机》指导学生朗读时,一个“喂”字可谓“画龙点睛”;一个“喂”字把学生引入情境;一个“喂”字还原了语言形象;一个“喂”字使学生理解了语言内涵;一个“喂”字使语言与语境融合。真是“点石成金”。

在阅读教学中,于老师善于运用情境创设法,将学生引入情境,借助朗读去思考。而且,于老师点得恰到好处,这种能力是于老师长期探究的结果。这就是教学的艺术,教学能力的体会。于老师情境创设的这种方法,于老师这种点“鼠标”的能力值得我们好好学习。

学生的朗读一开始也不是很理想,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也不是很形象。尤其学生读“人物对话”时,更是缺乏感情。这时,于老师让一名学生到后面扮演“小海鸥”,自己扮演“水上飞机”,与学生进行分角色朗读。很快,学生进入了情境,朗读变得有声有色,课堂更加丰富精彩。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真是太好了!的确,由语言文字还原成语言形象是非常复杂的。于老师善于把握学生情感的逐步变化,让学生一步步走近作者,与文中的人物相融合,使朗读达到:“言自口出”,“情自心表”。于老师的精彩点拨,逐层递进法,值得我们探究学习。

以上几点是我听课后的几点反思。于老师的朗读指导,给我们指明了教学的方向。我们一定在教学实践中去研究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