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成长让孩子自立自强


第一篇:《父母如何培养孩子的自立自强与自信》

父母如何培养孩子的自立自强与自信

自立自信原本就与“自强不息”紧密关联,“自强不息”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早在周代典籍《易经》中就讲“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汉代典籍《礼记》中也曾记“知困,然后能自强也”就指出自立自强的重要性。要知道任何一个父母都不可能陪伴孩子一生,孩子终有一天要独自面对社会,面对生活,要坚强地面对一切挑战,因此父母就要注重从小培养孩子社会意识与独立意识。做为父母不仅是给孩子宽松的生活环境,无忧无虑的成长空间,而且还要注重培养孩子自立自强与自信的品格,让孩子能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挑战,成为一个社会需要的人。作为年轻的父母,如何培养孩子的自立自强与自信呢?

一、营造一个温馨、和睦、充满亲情的家庭环境,给孩子充分的安全感,有利于孩子的自立自强自信的品格的培养。

有一首诗歌中说到“大大小小的鞋,就像大大小小的船,回到安静的港湾,享受家的温暖。”这一句生动地勾勒出一幅温馨的画面,家庭中大大小小的成员忙碌了一天,回到幸福的家中享受着家庭的关爱与亲情,传递着美好的情感。的确,一个温馨和睦的家庭会给孩子带来了充分的安全感,让他眼中的世界是祥和的,纯净的,让他心中的世界是美好的,光明的,有安全感的孩子也会因此变得自立自强与自信。相反,长期处于不和的家庭,孩子目睹父母争吵与敌对,常常缺少家庭的温暖父母的关爱,就容易出现消极的情绪与不正常的情感反应,缺乏安全感,幸福感,对他人往往产生不信任感,在行动上也会常常情绪低落,闷闷不乐,甚至脆弱自卑,害怕与他人交往。这样的孩子是与自立自强自信挂不上钩的。因此父母要努力营造一个充满温馨和睦,充满关爱的家庭环境。当然,年轻的父母自身也要面对工作、生活、交际的各种压力,但是无论遇到何种的不顺利,父母都要必须调节好自己的情绪,及时调整心态,学会遗忘那些不愉快的不顺心的事儿,用积极健康的态度面对家庭,面对孩子,面对未来。尽可能的避免在孩子面前大吵大闹,攻击对方,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愉快的家庭生活氛围,让孩子乐于表现自我,形成积极乐观开朗的性格,有利于孩子自立自强自信的培养。记得有一次,我和爱人因一点儿小事起了较大的争执,一贯活泼开朗的儿子突然间缩在我的身后,噙着泪水的眼睛呆呆地望着我俩,一副可怜巴巴的孤独无助的神态。当我看到这一幕情景,我的内心产生了极大的震憾,俗话说“打无好手,骂无好口”,父母双方的争执吵闹只会给孩子幼小的心灵带来巨大的痛楚,无以适从,孩子的自立自强与自信又从何而谈?从那以后,我与爱人都尽量克制自己的情绪,及时调整心态,有了不高兴的事儿也做到心平气和地沟通,将家庭的矛盾消弥在无形中。家中的温馨和睦让儿子更加开朗,自信。每当儿子搂着我俩的脖子说“我爱爸爸,我爱妈妈,我爱我们一家”时,我看到儿子的小脸上写满了自信与幸福。

二、减少对孩子的不必要的束缚,多给孩子自主的机会,相信孩子能做力所能及的事儿,让他拥有成功与满足感,也有利于孩子自立自强与自信的培养。

我国著名的文学家朱自清先生说过“要让孩子在正路上闯,不能老让他们像小鸡似的在老母鸡的翅膀底下,那是一辈子没出息的。”是的,孩子终有一天会长大,会有自己的人生,他要独自面对社会,面对人生的挑战,父母不可能一辈子跟着他,替他包办所有的事儿。他必须学会自立自强与自信。父母要有意识地减少对孩子不必要的束缚,多给孩子自主的机会,相信他能做好力所能及的事儿。当他做好了这些事儿时,父母要面带微笑,使用充满激励性质的语言“你真棒!”“你已经学会照顾自己了!”等让孩子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产生满足感,相信自己一定能行,树立自立自强与自信的意念;如果孩子还没有做好这些事儿时,父母也不要责备,而应使用有建设性的语言“你一定能行!”“我们慢慢地试着再做一次!”让孩子失落的情绪得到及时的调控,重新考虑该怎么做,恢复他的自信。平时,我就特别注重这方面的教育,儿子摔跤了,我尽量不扶,让他自己爬起来;儿子穿鞋也让他自己穿;儿子吃饭也是自己吃。一开始儿子很不乐意,摔了跤爬起来后用脚跺地责怪地挡了他的道,当我发现后,立刻告诉儿子,是他自己不小心摔到地上的,怎么怪起地来?由于我有意识地坚持让儿子自己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儿,儿子小小年级就比较独立,做起事来也很有想法,也很有主见。记得有一次到市场购物,4岁的儿子买了一件玩具,当时商场里的人不多,我有意识地从包里拿出20元钱交给儿子,让他独自一人地收银台付款,并告诉儿子还要找回5元钱。也许是买到心爱玩具的喜悦让儿子十分爽快地答应了,他蹦着跳着就往前走,刚走了几步,儿子突然间停住

了,回头对我说:“妈妈,你陪我一起去。”我微笑地对他说:“收银台就在前面,不远,妈妈就在这儿等你,去吧。”这时儿子迟疑了一下,又继续蹦着跳着向前走。一会儿,儿子的小手就扬着一张小小的票据,十分自豪地叫到:“妈妈,我回来了!”话音还没落,只听得“啪啦”一声,儿子踩到塑料地垫滑了一跤,重重地摔到地上了。边上的营业员也愣住了。我心里一紧,“糟了,儿子摔跤了。”但是我尽量控制自己的情绪,用比较平静的语调说:“乐乐,能自己起来吗?”这时儿子看了看周围立刻骨碌一下从地上爬起来摸摸膝盖,好像没事儿似的走回玩具柜拿自己的小玩具。当时那些营业员都夸他很勇敢。回家的路上,儿子对着我的耳朵小声地说:“妈妈,你说我勇敢不?”我含笑点点头,竖起大拇指说:“乐乐真的长大了,不仅会自己一个人去付钱,而且摔了跤也能自己爬起来,是个小男子汉。”这时儿子神气极了。以后只要是他自己能做到的事儿,我夫妻俩尽量让他独立地做,并且相信他能通过努力做好,大大培养了儿子的自立、自强与自信的品格。有一次,佳佳基的工作人员去儿子的幼儿园开展活动,要求幼儿自己上台表演节目。儿子把小手举得高高的,大大方方地说:“我来!”虽然节目称不上精彩,但儿子的那份自信却已表露无遗。多给孩子自主的机会,多给孩子自由的空间,孩子的自立自强自信才会更有机会得到培养。

三、教育孩子学会正确对待挫折,增强抗挫能力,有利于培养孩子的自立自强与自信。自主成长让孩子自立自强。

“人生无坦途”,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风顺,总会有这样或那样的不如意,孩子的世界也是如此,他在学校活动家庭生活中也会遇到一些挫折,为了让孩子不被挫折击败,父母就要重视培养孩子良好的意志和性格,使他们从小受到意志的磨炼,形成克服困难,正确对待挫折的态度,培养乐观开朗的性格。放眼望去,不少经济发达的国家,为了加强生存教育对儿童适当施加劣性的刺激,给以必要的挫折教育。所以我认为对孩子进行适当的挫折教育是很有必要的。由于工作需要,我爱人经常要值班,晚上不能回家,家中只剩下我和儿子两个人,有时儿子必须要独自一人呆在房间里,刚开始他很不习惯,老要缠着我陪他,我告诉他,爸爸是名警察,他要保护县城的老百姓的生活和安全,所以晚上都要值班不能回家。除此我还想了些办法,让儿子找出一些他喜欢的玩具给他作伴,鼓励儿子带玩具们看看书,讲讲故事,让儿子模仿幼儿园的老师给玩具上课,回答问题。淅渐地儿子不再害怕一人独处,反而对我说:“妈妈,爸爸不在家,我来保护你!”一副小男子汉的模样让人觉得他信心满满的。作为父母,不仅要让孩子在成长是得到温暖,而且要教会孩子学会照顾自己,保护自我,正确地对待挫折。

孩子的教育像是一场持久的战斗,只有坚持不懈方有收获。父母放心大胆地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儿,让孩子适当地参与家庭中重大的决策,让孩子意识到自己也是家庭中的一分子,对家庭同样也有一定的责任。用典型逆境成长的事例教育孩子,鼓励孩子,培养孩子的自立自强与自信的品格。只有这样不懈的教育才是对孩子真正的爱,才能使孩子健康成长,勇敢地飞向自己的天空。

第二篇:《让孩子学会自立自强》自主成长让孩子自立自强。

“让孩子学会自立自强”活动计划

三年二班

中西方的差异很大,在我国大多数家长的反应是马上冲过去,抱起孩子来,还要用脚蹬地用嘴巴骂地,哄个不及,宠爱得无以复加;而西方家长,往往是任着孩子哭泣,自己躲在一旁,看孩子自行爬起来。就这么一个教育细节的差异,却昭示着两种截然不同的教育理念。西方家长注重孩子自立能力的培养,而在我们国家,做家长的却习惯于什么事情都包办代替,慢慢地就把孩子养成为依赖性强、没有独立处理生活问题能力的“温室花朵”。

这给了我们启迪,当我们有了孩子以后,我和爱人在儿子的教育上就达成了共识,对儿子的教育,我们首先考虑的是要注重孩子自立能力的培养。

于是,这个家庭教育的理念就贯串在了我们儿子的整个成长过程中。儿子,一直是我们自己带着,教育着的,所以,培养孩子自立能力的计划和行动,便一直进行着。具体是这样做的:

首先,我们很早就和儿子分床睡觉了。儿子还没有满周岁,我们就置办了一张小床,周围有铁栏杆的小钢丝床,那床铺可以伸缩的,随了儿子的长高,可以调节螺丝拉长。等我们换了稍微大些的房子,那是两室一厅的小居室,一小间我们就给儿子做房间,就这样,三岁的儿子,就独立睡觉了。虽然,他常常在临睡前,到我们大房间来要我们讲故事什么的,但是一到睡觉时间,他自会大胆地一人去睡觉,把被子弄得严严实实的,早上起床,他会自己叠被,收拾得很是像样。

其次,教儿子学会分担家务。记得某个国外的教育家说过:“教育首先要引导儿童沿着独立的道路前进。”我们认同此话,所以很早就分派儿子做家务了。

第一,培养孩子的日常生活能力,从儿子4——5岁就开始了。比如他要吃零食,我们就鼓励他自己去买,那时候住在学校内,学校门口就有家小商店,如夏天他想吃棒冰了,就给他钱,让他自己去购买。然后发展到打酱油买盐买老酒等等日用品。

第二,鼓励他多动手。我爱人很会弄吃的,比如做饺子包馄饨裹粽子做馒头„„,在做家务的时候,总是要他跟着一起“分享”劳动,然后分享“甜蜜果实”。这些活儿,儿子每每会被爱人叫着一起劳作,在我们家,做这些食物的时候,他们母子俩,始终是一起的,儿子的熟练程度超过了我,我倒没有他做得好做得多而当他再大些的时候,就叫他自己洗澡,晚上端自己夜用的痰盂,自己洗袜子手帕等,全由他自己完成。一上小学,中午的洗碗工作,就有他承担了,灶台水池等弄得很是清爽干净。

在实际生活中,最要紧的是鼓励,鼓励他独自操作,鼓励他尝试,所以,孩子就养成了和我们共同做家务的习惯,这些习惯一直保持到现在。

第三篇:《培养孩子自立自强》

培养孩子自立自强,做生活的主人

一、教学目标:

二、教学构想:

1.以具体的实例(个案)导入新课,引出授课的要点、要求。

2.过程以教师讲为主,家长发表见解,相互交流为辅。

3.授课以后要进行跟踪调查,力求实效。

4.用时40~50分钟。(一个课时)自主成长让孩子自立自强。

三、授课过程及内容:

(一)导入新课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轲曾说:“父母像牛马一样,忍受着最大的牺牲,娇惯出来的孩子不是社会的叛徒,便是家庭的暴君。”当孩子迈入十二三岁的门槛时,我们的家长应怎样告诉和培养他们的勇敢地驽驭自己的命动,不依赖他人,做生活的强者呢?

初中学生阅历浅,生活经验肤浅,却又认为自己样样在行;还没有什么建树能力,而又渴求成人,希望得到别人的重视。他们对怎样才能做到自立、自强,对自己今后人生有什么意义,并不清楚。如果家长不及时给予引导和培养,就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一、孩子应成为社会生活的主人

一位家长在其儿子5岁时,有一次带孩子爬梯子玩,可当孩子爬到不至于摔伤的高度时,家长原本扶着的双手立即松开了,于是孩子滚了下来。这不是失手,也不是恶作剧,而是家长要使孩子在幼小心灵中感受到:做什么事都要靠自己,家人虽可用亲情为他提供庇荫,但真实人生的风风雨雨,只有他自己去体会、去感受,别人都是靠不住的,有时甚至包括家长在内。

自强不息的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易经》讲“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我们的祖先历来告诫年轻人“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凡是有志气、有道德、有本领的人,必定是自强不息的人。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以自强不息的精神历经磨难、艰苦奋斗,创造了伟大的东方文明,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无数优秀炎黄子孙的人生轨迹中都鲜明地凸现着矢 志不渝、刻苦勤奋、拼搏向上、自立自强的精神品质。

当代社会需要自立自强的人。拥有独立自主的个性和自立能力,是立足社会、参与竞争的基础。人要靠自己活着,在人生的不同阶段,要尽力达到理应达到的

自立水平,拥有与之相适应的自立精神。初中一年级学生已经十二三岁了,他们现在在学校读书,将来将独自步人社会,参与竞争,会遭遇到远比学习生涯中复杂得多的生存环境,随时都可能面对无法预料的难题与处境,这都得靠顽强的自立精神去克服,去坚持前进。

现在的很多的孩子都有依赖的习惯。有了拐杖就不想自己走路,有了依赖就不想自立了。这怎能在将来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立足呢?自主成长让孩子自立自强。

上了初中的孩子,只有逐步摆脱依赖,抛弃拐杖。具有自信心和自主能力,才能走向成功。自立自强是孩子走入社会的第一步,是进入成功之门的钥匙,是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和支撑。

《济南时报》报道过一个“十分钟租借”的故事:

在一个春寒料峭的夜晚,一位农村小伙子郁闷地在路边坐着。这是他来到这座城市的第五天了,他已经用尽了不多的盘缠,整整两天未进饭食了。

一旁擦皮鞋的女孩见状,便把5元钱递了过来:“你去买点吃的吧!”当小伙子伸手接钱时,那女孩却又抽回了拿钱的钱的手。“你真的想要这施舍?”一瞬间,女孩的目光让他突然醒悟:接受施舍,岂不真的与乞丐无异了!他脸红了。女孩笑了,说:“你如果确实需要帮助,我就把这擦鞋的摊位借给你十分钟,这样你就可以挣够一顿饭钱了„„”这是一个诱人的建议!果然,那小伙子在十分钟内挣得了几元钱。

就是这十分钟的“租借”,改变了小伙子的一生。后来,他和女孩一起摆摊擦鞋,结婚成家,开了一个皮鞋加工店,接着开了一家皮鞋厂„„现在,当年困顿街头的农村小伙子已经是拥有千万资产的企业家了。每当提及当年的创业历史时,他都会说:“感谢我的妻子,是她当年十分钟的‘租借’,让我保持了尊严,才有了后来的成功。”

这故事的寓意是:人生在世,不论处于多么困顿的境地,都要自强自立,有尊严地活着,然后才可能有所发展。

二、娇生惯养是孩子缺乏自理能力的温床

我们的家长们都在以自强不息的精神求生存、谋发展,也无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具备自强不息的精神。然而,有的家长抱怨孩子依赖性太强,什么事情都依赖父母,自己能做的事情也不去做;有的家长抱怨孩子没志气,缺乏上进心,得过且过,整天疲疲沓沓不见有起色;有的家长抱怨孩子经不起一点困难和挫折,不能知难而进,而是知难而退;有的家长抱怨孩子玩起来劲头特别大,一坐下来读书就无精打采,自欺欺人,甚至厌学、逃学„„

孩子不自强,不能怪孩子,是我们不当的“保姆式教育”方式造成的。我们要求孩子循规蹈矩、老实听话、智育第一,不相信孩子有能力做好一些事情;否定评价和责备太多,肯定评价太少;或者有求必应,不管合理与否,从不拒绝孩子,对孩子过分迁就,事事满足;或者过分照顾孩子,包得太多,管得太死,实行保姆式的管教„„凡此种种的情况下,孩子 自主性被严重束缚。这些原因积以时日,孩子的自信心越来越弱,谈何自立自强?

《楚天金报》上曾经登载了梅同平同志的一篇题为“‘保姆式教育’让亲子难沟通”的文章:

武钢三中高三老师王一凡对班上的5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提出的问题是“你放学回家,家长问的第一句话是什么”。80%左右的学生给出的答案是“作业多不多”和“在学校吃得怎么样”。王老师指出,这一回答反映了家长普遍走进了“保姆式教育”的误区。

“保姆式教育”方式应该摒弃。如今,家长对孩子的生活关照得越来越仔细,而孩子的心理素质却越来越差。考试焦虑、过度关注自我的公众形象、担心人际关系等等心理问题大量存在,更缺乏自理能力。

我们家长只有既注意学习,率先垂范,又注意方式方法,寓教于爱,既尊重爱护,又严格要求,才能使孩子有自立自强的意识,养成自立自强的能力,从而为孩子一生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培养提高孩子的自立自强能力

(一)孩子自立自强能力的要求

1.孩子应具有竞争意识

2.孩子应明确奋斗目标

3.孩子应多些自立机会

4.孩子应正确对待挫折

5.孩子应养成生活自理的能力

(二)家长的职责

1.做到爱抚与教育相结合

2.为孩子创设学习“自理”的舞台

3.对孩子要统一要求

相关链接

(一)议一议

请我们运用所学观点,对下面几个孩子进行帮助。

小刚说:“成年人应当自立自强。我现在还没长大,只能让大人照顾。等我长大了,才能自立自强。”

小勇说:“我特别想自立自强。凡是我自己的事,我就想自己做主,不愿意让大人管。”

小丽说:“爸爸妈妈对我可关心了,生活上的事不用我操心,都替我做了。我何必非要争着自己去做呢?”

提示:自立自强的品质应当从小抓起,小时不注意培养,长大很难弥补;由于孩子年龄还小,有些事应当提醒孩子让孩子主动征求家长的意见,使孩子的独立精神得到更好的培养;父母对子女生活上事事包办代替,最终会害了孩子。

(二)说一说

结合录像《假如你的孩子是„„》说一说:如果你的孩子是其中之一,你会怎样做?

录像一:三个同学刚刚转进这个学校,外语一时跟不上。三个人在一起议论,各有各的说法。

甲:“反正跟不上,随它去吧,作业不会就不做了。”

乙:“我看应当向老师说明原因,得到老师的理解,请老师原谅我们。” 丙:“我看,不应当找各种理由原谅自己,我们应当发奋学习,尽快赶上去。” 录像二:和同学发生口角,闹了别扭时,孩子们有各种表现:有的求助父母,有的求助他人,有的委屈地哭了,有的自己想一个妥善的办法解决问题„„

提示:要告诉孩子:针对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应学会采取自主适当的办法解决问题。在引导时,家长不应对每种做法给予绝对肯定或否定,原则上是只要有利于促使学生培养自立自强的精神,即可给予支持。

第四篇:《带上独立自主的心,出发》

带上独立自主的心,出发

读《桃花心木》有感

生活的海洋并非永远的风平浪静;人生的旅途也非一直一路顺风,人生只有经历了一些苦难与曲折才是真正的人生!我们不能做温室里的花朵,让别人照顾一辈子,而是要成为向风雨挑战的雪松!我们更不能做屋檐下的小鸟,永远飞不向更高更远的蓝天,而是要做翱翔的雏鹰,成为蓝天的宠儿!只有在逆境中自强不息,才能做那雪松!才能成为那雏鹰!

就像林清玄的桃花心木一样,只有种树人,不定时的浇水,让他养成独立自主的心,才能长成苍天大树。人也是如此,不能依赖父母,要学会独立自主。

其实人并不是生来就会依赖的,但是,想在父母的怀抱中度过一辈子,你就永远长不大,永远有一颗依赖的心。想要独立,你就必须经过生活的考验,拥有不确定的生活,并在其中迎难而上,这样才能成为人上人!

在生活中,我们不能总投靠父母,无论在做什么事,不要总是喜欢选择诉说,更不要向父母说明了困难,而不去自己动手解决。而是要,凡事动手做一做,成功了从中获得经验,失败了,从中寻找原因,这样才能真正的成长!

学习空间里也是一样,老师不停的督促。帮助我们批改作业、纠正错误。他们不就像那辛勤用心良苦的种树人吗?难道我们就不能,认真一点,仔细一点的完成任务呢?既省了时间,又能帮助老师吗?

从现在开始吧!不要再让父母为自己劳累,不要在让老师为我们操心!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杨其心。是啊不经风雨的树苗长不成参天大树,不经历磨难的人难成栋梁之材。育

人和种树是一个道理,只说明在艰苦环境中要自立自强,克服依赖性,学会生存的道理。

亡羊补牢,为时不晚。桃花心木还在成长,而我们也在渐渐长大。勤劳的”种树人们”永远栽培着我们。

我们生活在二十一世纪,让我们扬起帆,掌起舵,带上一颗独立自主的心,向着我们美好的未来出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