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版福字


篇一:《恭王府的福字为啥被称为天下第一福》

恭王府的福字为啥被称为天下第一福{康熙版福字}.

过大年,北京人常喜欢到恭王府沾沾福气。恭王府与“福气”有何渊源?那是因为在恭王府里有一块“天下第一福”的石碑,为康熙御笔,一直是大清国宝,曾珍藏于紫禁城内。后来辗转藏于恭王府。距今三百多年的历史。

说起这“天下第一福”来,还有着不凡的经历。

康熙十二年(公元1673年),康熙的祖母孝庄太后六十大寿即至,不料却突染沉疴,一病不起。这可急坏了康熙帝。宫内太医用遍了良方名药,也未见起色。康熙寝食不安,愁肠百结。这时,有大臣进策,禀奏一法。说是史书上记载古有“承帝事”请福延寿之说,可以一试。在百般无奈的情况下,康熙决定也为祖母请福延寿。在沐浴斋戒三日之后,康熙凝神提笔,饱蘸对祖母的无限深情,写下了一个大大的“福”

字,并加盖“康熙御笔之宝”的印玺。取“鸿运当头,福星高照,镇天下所有妖邪”之意。

这幅笔酣墨饱的“福”字经过精心裱糊,送至孝庄太后的寝室,陪伴左右。没想到,得“福”字不日后,久病的太后竟百病全消,平平安安地过完六十大寿。十五年后,孝庄太后以75岁高龄得善终,无疾无病,成为一段佳话。宫廷内外都说这是仰赖康熙“请福延寿”之功。此后,康熙无论如何再也写不出那幅气韵流畅,浑然天成的“福”字了。这就是民间盛传的“天赐鸿福”的来历。{康熙版福字}.

这幅“福”字,写法上暗合“子、才、田、福、寿”的字形。右半的上部像一“多”字,因此,取意“多子”、“多才”、“多田”、“多福”、

“多寿”。五福合一,旷世稀有。俗语称“有福必有寿,有寿必有福,有福没寿是无福可受”。这幅“福”字竟能将凡此种种美好的寓意聚于一字之中,可谓不同凡响。康熙这幅“福”字,右半部正好是王羲之《兰亭集序》中那个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的“寿”字——福中有寿,寿中有福,这样才达到福寿双全。

另外,“福”字不同于民间书写的饱满方正,而是瘦长狭窄,这又瘦又长的“福”字,听起来是谐音“又寿又长”的长寿之福了。“福”中田字未封口,还有鸿福无边的无边之福了。

康熙的“福”字帖被拓成石碑后,安放在紫禁城内。在乾隆年间却神秘失踪,不复得见。据说为权臣和珅盗取。这宫闱大内,戒备森严,要盗取沉重的石碑,绝非易事,自然非一般人可为。1962年恭王府重

篇二:《恭王府福字碑》{康熙版福字}.

恭王府福字碑{康熙版福字}.

篇三:《康熙御笔》

康熙御笔——天下第一福

北京人常说:“到故宫要沾沾王气,到长城要沾沾霸气,到恭王府就一定要沾沾福气!”恭王府的福气就来源于康熙御笔亲题、加盖有“康熙御笔之宝”印玺、有着“天下第一福”之称的福字碑。

清代康熙皇帝一生酷爱书法,但却很少题字,所以康熙御笔是历代皇帝笔墨中流传最少的,以致于有了“康熙一字值千金”的说法。在今天的北京城内,除公文外,经考证的康熙题字只有3个。除了存于恭王府中“福”字碑上的“天下第一福”,再就是高悬于故宫交泰殿的“无为”二字。此处的“无为”包含有两重重要含义:其一,告诫君王不必过多干涉臣子作为,“无为而治”;其二,交泰殿是朝堂与后宫的分界线,告诫后宫不要干涉朝政,到此“无为”。尽管如此重要,这块匾额之上也并未加盖“康熙御笔之宝”的印玺,由此更可见那御玺加顶之“福”的珍稀。

康熙帝八岁登基,九岁丧母,由祖母孝庄皇太后一手抚养长大,祖孙二人的感情自然非同一般。而几位辅政大臣之间相互猜忌,唯有太皇太后是小皇帝最大、最可靠的支持者。在祖母的帮助下,康熙帝擒鳌拜、平三藩,开创出了一番盛世景象。然而,就在他意气风发的时候,孝庄皇太后却重病缠身,太医们也束手无策。据说,康熙帝查知上古有“承帝事”请福续寿之说,意思是真命天子是万福万寿之人,可以向天父为自己“请福续寿”,遂决定为祖请福。在沐浴斋戒三日之后,康熙帝化孝心于笔锋,一气呵成了震烁古今的“福寿”联体字,并加盖了“康熙御笔之宝”印玺,取意“鸿运当头、福星高照,镇天下所有妖邪”。也许是康熙帝的孝心真的感动了上苍,自得到了这“福”字后,孝庄皇太后的身体竟奇迹般康复了。有感于皇帝的一番苦心和孝心,也为了永久保存这世上独一无二的“福”字,孝庄皇太后命人将其刻石碑上,日夜抚摸,祈求多福。而她最终以75岁的高龄离世,民间俱称这是康熙“请福续寿”带来的福缘。

康熙所书的这个“福”字,不同于民间常用的饱满方正,字形窄而狭长,为瘦(音谐“寿”),民间称之“长瘦福”,即长寿之福。俗语说“有福必有寿,有寿必有福”。但是,由于“福”、“寿”二字字形差异太大,自古以来还没有哪个书法家可以把“福”“寿”二字合为一字书写。而此福字右半部正好是王羲之《兰亭序》中“寿”字的写法,成为了现存历代墨宝中惟一的将“福”“寿”写在同一个字里的福字,被民间称之为“福中有寿,福寿双全”。由于其上加盖了“康熙御笔之宝”的印玺,因此也成为了中国乃至世界惟一一枚不可倒挂的“福”字。

更让人叫绝的是,此福与民间称作“衣禄全、一口田”的福字截然不同,其间包括了数个汉字(如下图)。右上角的笔画像个“多”字,下边为“田”,而左偏旁极似“子”和“才”字,右偏旁像个“寿”字,故整个“福”字又可分解为“多子、多才、多田、多寿、多福”,巧妙的构成了福字的含义,极富艺术性,且意味深长,是古往今来、独一无二的“五福”合一之“福”字。由于其中的“田”

部尚未封口,因此是鸿福无边、无边之福。孝庄太后称其为“福之本源”,民间则称其为“五福之本、万福之源”。{康熙版福字}.

康熙一生政绩卓著:裁撤三藩、收复台湾、与俄国精确边界、两次亲征准葛尔,开疆拓土,正合“多田”之兆;一生有子数十,恰应“多子”之端;与孙乾隆帝各执政逾一甲子,均以高寿善终,正是“多寿”之人;康乾盛世长达一百多年,国富民强,为“多才(财)”、国泰民安则是万民“多福”。这“多子多才多田多福多寿”的福字,不仅让受福之人得福颇厚,更令康熙这请“福”送“福”之人受益终生,因此民间称此福为“请福聚福、送福得福”。

正因如此,这块福字碑一直被视为皇家至宝,珍藏在紫禁城之中。然而,福字碑传至乾隆时期却神秘失踪了!乾隆一生最为叹服的人就是祖父康熙,对“康熙御福”的失踪自然无法释怀。若干年后,当嘉庆向乾隆询问“康熙御福”之事时,乾隆沉默良久后只说了八个字:“布衣之相,福泽万民”。关于此碑的去向,从此成为了一个巨大的谜团。

新中国成立后,在国务院的关注与批示之下,文物保护部门决定重修恭王府。1962年,周恩来总理会同一批著名专家视察恭王府,首次提出:要将恭王府保护好,将来有条件时对社会开放。后来,进行清查整理工作的文物工作人员在后花园滴翠峰的秘云洞内,意外发现了一块福字碑。后经多方考证,验明这正是乾隆年间神秘失踪的“康熙御福”石碑。

福字碑 福字碑拓片

至于这块福字碑缘何会出现在恭王府花园,至今仍是一段历史悬案。民间因此而演绎出了多种说法。有的说是乾隆给爱女固伦和孝公主的陪嫁,有的说是乾隆赐给了自己的宠臣和绅。而和绅得到此碑后,遂命人运来几千块太湖石,在后花园砌成京城一条巨龙,而这条龙的位置正好在北京的龙脉上,他将“天下第一福”藏在龙穴悉心供奉,称之为“洞天福地”。或许正是有了它的庇佑,和绅从此洪福齐天,官运亨通,而且财源广进,富可敌国。

这一发现很快又带来了另外一个谜团:既然历代皇帝如此记挂此“福”,而福字碑在恭王府的藏身之处并不甚隐秘,那么嘉庆及其后世的君王到底有没有找到过此碑;如果曾经找到,为何没有将其请回紫禁城?于是,又一个传说诞生了:福字碑正好被镶嵌在秘云洞内太湖石天然形成的寿字一点处,拆碑必将寿字拦腰折断,岂不成了“折寿”;而整个寿字又构成了滴翠峰的基石,拆碑势必损毁假山。而假山山形被垒成了二龙戏珠中的龙首,拆碑就是拆龙头。更富有戏剧性的是,福字碑朝向正好与风水中的龙脉相合,拆碑便会断龙脉——取回福字碑要以毁龙头、断龙脉、损福折寿为代价,这是任何一位天子都不会做的事情。或许,这真的是“中华第一福”在恭王府保存至今的重要原因吧。

不论福字碑是怎样走进恭王府的,“天下第一福”的名声却从此不胫而走。传说谁要能给家中老人请回这个“天下第一福”,就一定能够为老人添福添寿。而且,这个“福”字在请回之后还有一定讲究:除夕挂出,每日须净手敬香,并于晚上用手去摸福字,由下向上,摸得越高就越长寿,至正月十五则必须收起深藏,此谓“摸年福增年寿”。待来年端午、中秋、重阳、冬至、除夕之日方可再挂出。一时之间,众多海外名流纷纷慕名前来求福,以拓印挂轴孝敬长辈;外国访华元首政要也纷纷前来景仰“天下第一福”;“福”字碑的碑拓也成为赠与海内外贵宾的国礼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