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高中作文怎样才能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怎样才能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

怎样才能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


篇一:《系列讲话之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

七、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

——关于改善民生和创新社会治理

“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二〇一二年十一月十五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新一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的这段讲话,朴实亲切、饱含深情,温暖了亿万人的心。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坚持以民为本、以人为本执政理念,把民生工作和社会治理工作作为社会建设的两大根本任务,高度重视、大力推进,改革发展成果正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1.实现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良性循环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凝聚民力,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事关群众福祉和社会和谐稳定。

增进民生福祉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党,无论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都是为了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检验

我们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终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

不断改善民生是推动发展的根本目的。我们的发展是以人为本的发展。我们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是要通过发展社会生产力,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如果我们的发展不能回应人民的期待,不能让群众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不能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这样的发展就失去意义,也不可能持续。

要正确认识和处理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的关系,实现两者良性循环。一方面,经济发展是前提,离开经济发展谈改善民生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另一方面,民生改善既能有效调动人们发展生产的积极性,又能释放居民消费潜力、拉动内需,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对经济发展有重要促进作用。要通过发展经济、做大“蛋糕”,为持续改善民生奠定坚实物质基础,同时又通过持续不断改善民生,有效解决群众后顾之忧,扩大消费需求,为经济发展、转型升级提供强大内生动力。

2.社会政策要托底

群众对生活的期待是不断提升的,需求是多样化、多层次的,而我们的国力财力是有限的。因此,政府保障和改善民生,主要是发挥好保基本、兜底线的作用。也就是说,要在义务教育、医疗、养老等方面提供基本保障,满足人们基本的生存和发展需要,同时对特殊困难人群进行特殊扶持和救助,守住他们生活的底线。

要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改善民生不能脱离这个最大的实际提出过高目标,只能根据经济发展和财力状况逐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否则,结果只会适得其反。拉美、中东以及一些欧洲国家的教训表明,不切实际的高承诺、高福利、高债务,要么是失信于民、政府垮台,要么是债务累累、财政危机。这值得我们警惕。

要多做雪中送炭的工作。“知屋漏者在宇下。”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要从实际出发,尊重群众意愿,量力而行,尽力而为。群众生产生活遇到了什么困难,要千方百计加以解决,能解决的要抓紧解决,暂时不能解决的要创造条件加以解决。不要搞那些脱离实际、脱离群众、劳民伤财、吃力不讨好的东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多做一些雪中送炭、急人之困的工作,少做些锦上添花、花上垒花的虚功”。

要格外关注困难群众。郑板桥有一首诗写道:“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我们共产党人对人民群众的疾苦更要有这样的情怀。现在,我国大部分群众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同时由于我们国家大、各地发展条件不同,我国还有为数不少的困难群众。对各类困难群众,要格外关注、格外关爱、格外关心,时刻把他们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关心他们的疾苦,千方百计帮助他们排忧解难。要深入推进扶贫开发,帮助困难群众特别是革命老区、贫困山区困难群众早日脱贫致富,稳定实现扶贫对象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努力推动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加快发展。

要倡导通过勤劳致富改善生活。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是党和政府工作的方向,但不是说党和国家要大包大揽。要引导广大群众树立通过勤劳致富改善生活的理念,从而使改善民生既是党和政府工作的方向,又成为广大人民群众自身奋斗的目标。“一勤天下无难事。”要鼓励个人努力工作、勤劳致富,创造和维护权利公平、机会公平和规则公平的社会环境,让每个人通过努力都有成功机会。

对于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习近平总书记在二〇一二年十二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守住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舆论”的工作思路。“守住底线”就是要形成以保障基本生活为主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织牢民生安全网的“网底”;“突出重点”就是要对重点群体和重点地区进行倾斜;“完善制度”就是要形成系统全面的制度保障;“引导舆论”就是要促进形成良好舆论氛围和社会预期。这为进一步做好民生工作指明了方向,按照这个思路,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将更加科学有效、扎实稳步向前推进。

3.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项长期工作,没有终点站,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二〇一三年四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考察工作时指出,抓民生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抓住最需要关心的人群,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锲而不舍向前走。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

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事关国家未来。中国这么多人,教育上去了,将来人才会像井喷一样涌现出来,这是最有竞争力的。要坚持立德树人,培养造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不断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人才支持和智力贡献。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广大教师要时刻铭记教书育人的使命,甘当人梯,甘当铺路石,以人格魅力引导学生心灵,以学术造诣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家贫子读书”,治贫要先治愚,把贫困地区义务教育搞好,不要让孩子们输在起跑线上。努力发展全民教育、终身教育,建设学习型社会,努力让十三亿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

抓好就业这个民生之本。要通过稳定经济增长和调整经济结构,特别是扶持小微企业和服务业发展,努力增加就业岗位。抓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加大自主创业支持力度,对就业困难毕业生进行帮扶,增强学生就业创业和职业转换能力。鼓励大学生志存高远、脚踏实地,转变择业观念,勇于到基层一线和艰苦地方去,把人生的路一步步走稳走实,善于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不平凡的业绩。做好化解产能过剩中出现的下岗再就业工作,加强城镇困难人员、退役军人、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工作,搞好职业技能培训、完善就业服务体系,缓解结构性失业问题,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

使收入分配更合理、更有序。收入分配是民生之源,是改善民生、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最重要最直接的方式。要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努力实现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完善以税收、社会

篇二:《《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之思想汇报》

《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之思想汇报

汇报人:汤迎迎

这一章从实现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良性循环、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这六个方面具体来谈关于改善民生和创新社会治理的具体措施。

诞生于人民、依靠人民群众、最终推翻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国的中国共产党,深知民众的力量。“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推车推出来的”、“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动力”、“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等,是对民众力量的充分肯定。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依靠人民群众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中,同样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起完备的国防、社会、工业体系。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充分尊重人民的意愿,小岗村几十个农民,成为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先驱。密切联系群众、为人民服务、永远保持党与群众的血肉联系,成为中国共产党诞生、发展、不断成长壮大、带领中国各族人民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的不二法宝。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体会到,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凝聚民力,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事关群众福祉和社会和谐稳定。我们要实现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良性循环是刻不容缓的大事。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党,无论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都是为了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习近平总书记“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的讲话精神,亲切,以人民过上好日子作为我们党的工作目标要求,以此来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成效。

“当官不为民作主,不如回家卖红薯”,封建士大夫尚且有此一说,共产党的干部,更应视老百姓为“衣食父母”,把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当成自己“天经地义”就该办好的事。我们必须树立这样的理念:当官不是为了发财享福、光宗耀祖,而是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当官是一种责任、一种担当、一种付出,甚至是“受苦受难”。当年,朱镕基在上任时曾发出铮铮誓言:“不管前面是地雷阵还是万丈深渊,我将勇往直前,义无反顾,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是一种为民赴命的无畏气概、一种磊落坦荡的无私胸怀。只要是为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共产党人就要义无反顾,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再苦再累也心甘情愿!这是由党的宗旨所决定的,不是对人民的恩赐。

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领导干部的最大政绩。领导干部要抓发展,但发展的目的是惠及更多的老百姓。因此,就要花功夫解决好老百姓最现实、最关心、最希望解决的问题。在

这方面,我们有一大批榜样人物。焦裕禄、孔繁森、郑培民等人民公仆,长年工作在基层,生活在群众之中,真心实意为百姓服务,以生命和热血铸造了党魂,践行了宗旨,赢得了民心。重庆的“草鞋书记”邓平寿,一年到头都在村社转,“三进三同”成为常态,他把为老百姓排忧解难当成本分。他“走”了,七里八乡的几千群众挥泪送别,情难割舍。在他们的心中,个人的事再“大”也是“小事”,老百姓的事再“小”也是“大事”。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理应成为党员干部的价值取向和最大政绩,也是检验党员干部是否合格的标尺。

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关键在认识。工人阶级是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根本力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这是我们30年来改革开放所总结的宝贵经验之一。然而,更重要的是认识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轻民生的利害关系。面对人民群众的新要求、新期待,各级党政领导必须牢固树立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始终怀着善待之心,不断增强厚待之力,任何时候都不能损害群众利益,对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事情做到尽心尽力尽责,让发展的成果真正普惠于民。群众对生活的期待是不断提升的,需求是多样化、多层次的,而我们的国力财力是有限的。因此,政府保障和改善民生,主要是发挥好保基本、兜底线的作用。也就是说,要在义务教育、医疗、养老等方面提供基本保障,满足人们基本的生存和发展需要,同时对特殊空难人群进行特殊扶持和救助,守住他们生活的底线。

无可否认,随着改革深入、市场经济的发展,部分党员密切联系群众、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减弱,官本位思想、官僚主义严重,直接影响的,是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当中的印象。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等人民群众反响最大的,是党面临的“四个危险”的具体表现。政府公信力下降、党员干部在群众中的威信受损,很大程度上是源于这种官本位思想。直面问题,提出“要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政府就要过紧日子”,是人民既然信任党和政府、党和政府代表人民行使管理国家、社会、为人民服务,就要一心为民、执政为民、时刻把人民放在应有位置的“为人民服务”的党的宗旨的体现。政府过紧日子、百姓过好日子,朴实的话,折射出的是对当下舌尖上上的浪费、车轮上的腐败、行政不作为等人民深恶痛绝的正视和加以遏制的坚定决心。新任总理中外记者招待会上此番讲话,令人震撼、期待。

行大道、民为本、利天下,期待这政府过紧日子、百姓过好日子能成为现实。

篇三:《让百姓过上好日子》

我从小听着长征的故事长大,我从小看着父亲那经过长征磨难的身躯长大。父亲肩上那颗金色的将星,曾激起我的自豪;父亲胸前那三枚金色的勋章,曾涌动我的回忆和思考„„{怎样才能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

1911年,父亲出生在湖北省石首县孙家拐村。那一年,长江发大水,爷爷和奶奶抱着父亲躲上长江大堤。家被淹了,没吃没喝,没穿没盖,奶奶只好狠心丢弃了养活不起的父亲。当天夜里,是爷爷张罗着亲友,打着火把,从大堤脚下找回了襁褓中奄奄一息的父亲。长大后,上了半年私塾,长江一场大水,又失学了。我记不得是几岁了,父亲就给地主家放牛、打杂工。大一点,又开始砍柴、和爷爷一起种田。那时,不论寒暑,每天天不亮,父亲就起身来到长江边,一个人划着小船到江心的沙洲上去砍柴。天蒙蒙亮,又要赶到县城的集市上去卖,再买了米赶回家,交给倚门翘首的奶奶。在一个冬天的早晨,天下着雪,父亲的柴直到集市散了也没有卖出去。肚子空空,身子冻得麻木,但是不能空手回家,家里四口人还等着米下锅呢!写到这里,我觉得此时的父亲很像安徒生笔下的《卖火柴的小女孩》。15岁的父亲挑起柴担,冒着风雪,顶着严寒,沿着大街小巷声声叫卖。终于,有一位老婆婆买下了这担柴。父亲欣喜地接过钱,买了米,飞一样跑回家。他知道,焦急的爷爷奶奶在等他,饥肠辘辘的弟弟妹妹在等他„„。16岁那年,地主收回了家里租种的田地,父亲只好和爷爷一起,靠外出打短工为生,沦落为当时社会的最底层—雇农。

1929年春,共产党来了,贺龙、周逸群领导的红军第一次解放了石首。红军打开土豪劣绅的粮仓,把粮食分给穷人;红军没收了土豪劣绅的浮财,把衣物分给穷人。父亲在生活的绝望和挣扎中看到了光明和前途。父亲参加了苏维埃组织的少年先锋队,担任了分队长。后来,白军和民团又打回来,不少人纷纷“反水”,父亲却在此时毅然加入了共产主义青年团。1930年,红军第二次解放了石首,父亲担任了石首县苏维埃五区五乡青工部长,爷爷被选为乡政府的土地委员。为了保卫红色政权,父亲参加了赤卫军并担任了乡赤卫队队长。1930年10月,父亲和爷爷一起参加了红二军团,并于同年12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父亲先后参加了湘鄂西苏区四次反“围剿”和洪湖突围;参加了红三军七千里大转移,在河南桐柏庙战斗中,左腿被子弹贯通受重伤,仍只身追循大队到达湘鄂边根据地;在湘鄂边第三次“肃反”时,被诬为“改组派”,最后被关向应发现,才幸免于死;父亲参加了红二、六军团的木黄会师;参加了红二、六军团创建湘鄂川黔根据地的斗争;1934年冬,任红二军团四师卫生部部长,爷爷在连队任司务长;1935年10月,父亲和爷爷随红二、六军团从湘中突围,开始了长征。长征后不久,爷爷体弱有病,被部队遣散回乡;由于白军和民团的搜杀,爷爷藏身于村外的芦苇荡中;数月后,病情沉重,这才用门板抬回家中;又过数月,我的爷爷,一位没有走完长征路的红军战士—周寿宇,便病逝了。长征中,父亲先后担任了红二军团四师(前卫师)和六师(后卫师)的卫生部长。

长征中,军事环境的凶险惨烈,自然条件的难以生存,生活状况的艰苦卓绝,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我常常问自己:过草地时,为什麽每次部队宿营之后,父亲能够忍受着饥饿和疲劳,单枪匹马到数里或数十里的地方搜山、探窟、翻牛粪堆,去寻找粮食?难道他就不累吗?为什麽找到了一点粮食,父亲能够先让伤员、担架员和挑扶充饥,而自己却和工作人员以水代粮,以野菜、草根果腹?难道他就不饿吗?长征途中,他曾染病数月,为什麽有时高烧39摄氏度,父亲能够不躺担架不骑马,坚持和大家徒步行军,把担架让给别人,让马去驮药箱和行李?难道他不是血肉之躯吗?„„我追寻着答案:父亲出身穷苦,共产党和红军曾使他分得了土地,翻身做了主人,曾使他经历过一段从贫穷走向温饱的日子。就是这一段短暂的日子,使父亲选择了共产党和红军:就是这一段短暂的日子,使父亲跟定了共产党和红军。不论革命是顺利还是挫折,不论是枪林弹雨还是雪山草地,哪怕是陷入绝境,父亲对革命始终不离不弃,以命相许!谁能让穷人过上好日子,穷人就会拥护他,穷人就会跟定

他,穷人就会奉献自己的鲜血和生命将他送往胜利!这不就是答案吗?

今年是红军长征胜利会师七十周年。大家都在谈论“长征精神”。有的人说:是先进性。有的人说:是崇高的理想。有的人说:是坚强的意志。其实,“长征精神”蕴含的是一个真理。这个真理就是:谁让百姓过上好日子,百姓就让谁过上好日子!

谨以此文

献给

走过二万五千里长征的红军战士

和他们一心眷顾的天下百姓!

篇四:《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

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

----改善民生和创新社会治理

1.实现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良性循环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凝聚民力,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事关群众福祉和社会和谐稳定。

增进民生福祉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党,无论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都是为了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终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

不断改善民生是推动发展的根本目的。我们的发展是以人为本的发展。我们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是要通过发展社会生产力,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如果我们的发展不能回应人民的期待,不能让群众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不能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这样的发展就失去意义,也不可能持续。

要正确认识和处理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的关系,实现两者良性循环。一方面,经济发展是前提,离开经济发展谈改善民生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另一方面,民生改善既能有效调动人们发展生产的积极性,又能释放居民消费潜力、拉动内需,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对经济发展有重要促进作用。要通过发展经济、做大“蛋糕”,为持续改善民生奠定坚实物质基础,同时又通过持续不断改善民生,有效解决群众后顾之忧,扩大消费需求,为经济发展、转型升级提供强大内生动力。

2.社会政策要托底

群众对生活的期待是不断提升的,需求是多样化、多层次的,而我们的国力财力是有限的。因此,政府保障和改善民生,主要是发挥好保基本、兜底线的作用。也就是说,要在义务教育、医疗、养老等方面提供基本保障,满足人们基本的生存和发展需要,同时对特殊困难人群进行特殊扶持和救助,守住他们生活的底线。

要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改善民生不能脱离这个最大的实际提出过高目标,只能根据经济发展和财力状况逐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否则,结果只会适得其反。拉美、中东以及一些欧洲国家的教训表明,不切实际的高承诺、高福利、高债务,要么是失信于民、政府垮台,要么是债务累累、财政危机。这值得我们警惕。

要多做雪中送炭的工作。“知屋漏者在宇下。”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要从实际出发,尊重群众意愿,量力而行,尽力而为。群众生产生活遇到了什么困难,要千方百计加以解决,

能解决的要抓紧解决,暂时不能解决的要创造条件加以解决。不要搞那些脱离实际、脱离群众、劳民伤财、吃力不讨好的东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多做一些雪中送炭、急人之困的工作,少做些锦上添花、花上垒花的虚功”。

要格外关注困难群众。郑板桥有一首诗写道:“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我们共产党人对人民群众的疾苦更要有这样的情怀。现在,我国大部分群众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同时由于我们国家大、各地发展条件不同,我国还有为数不少的困难群众。对各类困难群众,要格外关注、格外关爱、格外关心,时刻把他们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关心他们的疾苦,千方百计帮助他们排忧解难。要深入推进扶贫开发,帮助困难群众特别是革命老区、贫困山区困难群众早日脱贫致富,稳定实现扶贫对象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努力推动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加快发展。 要倡导通过勤劳致富改善生活。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是党和政府工作的方向,但不是说党和国家要大包大揽。要引导广大群众树立通过勤劳致富改善生活的理念,从而使改善民生既是党和政府工作的方向,又成为广大人民群众自身奋斗的目标。“一勤天下无难事。”要鼓励个人努力工作、勤劳致富,创造和维护权利公平、机会公平和规则公平的社会环境,让每个人通过努力都有成功机会。

对于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习近平总书记在二〇一二年十二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守住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舆论”的工作思路。“守住底线”就是要形成以保障基本生活为主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织牢民生安全网的“网底”;“突出重点”就是要对重点群体和重点地区进行倾斜;“完善制度”就是要形成系统全面的制度保障;“引导舆论”就是要促进形成良好舆论氛围和社会预期。这为进一步做好民生工作指明了方向,按照这个思路,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将更加科学有效、扎实稳步向前推进。

3.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项长期工作,没有终点站,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二〇一三年四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考察工作时指出,抓民生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抓住最需要关心的人群,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锲而不舍向前走。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

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事关国家未来。中国这么多人,教育上去了,将来人才会像井喷一样涌现出来,这是最有竞争力的。要坚持立德树人,培养造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不断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人才支持和智力贡献。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广大教师要时刻铭记教书育人的使命,甘当人梯,甘当铺路石,以人格魅力引导学生心灵,以学术造诣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家贫子读书”,治贫要先治愚,把贫困地区义务教育搞好,不要让孩子们输在起跑线上。努力发展全民教育、终身教育,建设学习型社会,努力让十三亿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

抓好就业这个民生之本。要通过稳定经济增长和调整经济结构,特别是扶持小微企业和服务业发展,努力增加就业岗位。抓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加大自主创业支持力度,对就业困难毕业生进行帮扶,增强学生就业创业和职业转换能力。鼓励大学生志存高远、脚踏实

地,转变择业观念,勇于到基层一线和艰苦地方去,把人生的路一步步走稳走实,善于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不平凡的业绩。做好化解产能过剩中出现的下岗再就业工作,加强城镇困难人员、退役军人、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工作,搞好职业技能培训、完善就业服务体系,缓解结构性失业问题,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

使收入分配更合理、更有序。收入分配是民生之源,是改善民生、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最重要最直接的方式。要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努力实现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完善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完善收入分配调控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清理规范隐性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努力缩小城乡、区域、行业收入分配差距,逐步形成橄榄型分配格局。

加快推进住房保障和供应体系建设。居者有其屋,是我国长期以来的一个传统,也是群众的迫切期盼。要尊重规律,努力探索适合国情、符合发展阶段性特征的住房模式。从我国国情看,总的方向是构建以政府为主提供基本保障、以市场为主满足多层次需求的住房供应体系。要处理好政府提供公共服务和市场化的关系、住房发展的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的关系、需要和可能的关系、住房保障和防止福利陷阱的关系。只有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才能充分激发市场活力,满足多层次住房需求。同时,总有一部分群众由于劳动技能不适应、就业不充分、收入水平低等原因而面临住房困难,政府必须“补好位”,为困难群众提供基本住房保障。

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人民身体健康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涵,是每一个人成长和实现幸福生活的重要基础。要把维护人民健康权益放在重要位置,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要求,统筹安排、突出重点、循序渐进,进一步深化医疗保障、医疗服务、公共卫生、药品供应、监管体制综合改革,探索医改这一世界性难题的中国式解决办法,着力解决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基本医疗卫生资源均衡配置等问题,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我们还要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城乡居民养老、城镇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保险,加强社会救助,提高社会福利水平。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不动摇,逐步调整完善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4.创新社会治理

社会治理是社会建设的重大任务,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内容。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社会管理,取得了重大成绩,积累了宝贵经验。同时也要看到,当前我国改革处于攻坚期和深水区,社会稳定进入风险期,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任务十分繁重艰巨,社会管理面临新情况新问题,必须通过深化改革,实现从传统社会管理向现代社会治理转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治理和管理一字之差,体现的是系统治理、依法治理、源头治理、综合施策。”必须着眼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发展活力,提高社会治理水平,全面推进平安中国建设,维护国家安全,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

要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改进社会治理方式。坚持系统治理,加强党委领导,发挥政府主导作用,鼓励和支持社会各方面参与,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坚持依法治理,加强法治保障,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社会矛盾。坚持综合治理,强化道德约束,规范社会行为,调节利益关系,协调社会关系,解决社会问题。坚持源头治理,标本兼治、重在治本,以网格化管理、社会化服务为方向,健全基层综合服务管理平台,及时反映和协调人民群众各方面各层次利益诉求。改革社会组织管理制度,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治理、公共服务,激发社会活力。建立畅通有序的诉求表达、心理干预、矛盾调处、权益保障机制,使群众问题能反映、矛盾能化解、权益有保障。健全以食品药品安全、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社会治安防控等为基本内容的公共安全体系。

要正确处理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大局稳定。稳定是根本的大局,没有稳定的社会政治环境,一切改革发展都无从谈起,再好的规划和方案都难以实现,已经取得的成果也会失去。要处理好维稳和维权的关系,把群众合理合法的利益诉求解决好,使群众由衷感到权益受到了公平对待、利益得到了有效维护。要处理好活力和秩序的关系,既不能管得太死、一潭死水,也不能管得太松、波涛汹涌,重视疏导化解、柔性维稳,发动全社会一起来做好维护社会稳定工作。要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坚持既重视外部安全又重视内部安全、既重视国土安全又重视国民安全、既重视传统安全又重视非传统安全、既重视发展问题又重视安全问题、既重视自身安全又重视共同安全,切实做好国家安全各项工作。要严厉打击暴力恐怖活动,建立健全反恐工作格局,完善反恐工作体系,加强反恐力量建设,筑起铜墙铁壁,使暴力恐怖分子成为“过街老鼠、人人喊打”。

要推进平安建设,保障人民安居乐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平安是老百姓解决温饱后的第一需求,是极重要的民生,也是最基本的发展环境。”要深化平安中国建设,深入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完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坚决遏制严重刑事犯罪高发态势,坚决遏制重特大公共安全事故。政法机关和广大干警要把人民群众的事当作自己的事,把人民群众的小事当作自己的大事,从让人民群众满意的事情做起,从人民群众不满意的问题改起,为人民群众安居乐业提供有力法律保障。加大依法管理网络力度,加快完善互联网管理领导体制,形成从技术到内容、从日常安全到打击犯罪的互联网管理合力,确保网络正确运用和安全。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社会治理的重心必须落到城乡社区,社区服务和管理能力越强,社会治理的基础就越实。要尽可能把资源、服务、管理放到基层,使基层有职有权有物,更好为群众提供精准有效的服务和管理。要加强城市常态化管理,聚焦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狠抓城市管理顽症治理。要加强人口服务管理,更多运用市场化、法治化手段,促进人口有序流动,控制人口总量,优化人口结构。

篇五:《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读本: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

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读本: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 《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读本》一书,已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即日起在全国新华书店发行。本书对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梦、改革开放、转变发展方式、依法治国、弘扬中国精神、改善民生、建设生态文明、和平发展、从严管党治党等一系列重大问题的重要讲话,作了系统深入、通俗生动的解读,是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重要参考读物。 1 内容简介

《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读本》本书由新华社中央新闻采访中心集体撰写的10篇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述评组成。这些述评针对习近平总书记近一时期以来发表的一系列重要讲话进行全面系统深入解读。主要分为“坚持中国道路,实现伟大梦想”、“用好改革开放这个关键一招”、“从严管党治党,永葆政治本色”、“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不断提高综合国力”、“守住民生底线,创造美好生活”、“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和平发展,筑梦中国”等10个方面。这10个方面,基本涵盖了中国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改革发展、民生建设、党的建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等重大热点难点问题。无论从理论,还是实践上看,本书都是当前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精神、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生动参考材料,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2 基本目录

《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读本》坚持中国道路 实现伟大梦想

用好改革开放这个关键一招

从严管党治党 永葆政治本色

加快转变发展方式 不断提高综合国力

坚持人民当家作主 开创依法治国新局

守住民生底线 创造美好生活

建设美丽中国 推进生态文明

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

和平发展 筑梦中国

“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

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二〇一二年十一月十五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新一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的这段讲话,朴实亲切、饱含深情,温暖了亿万人的心。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坚持以民为本、以人为本执政理念,把民生工作和社会治理工作作为社会建设的两大根本任务,高度重视、大力推进,改革发展成果正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1.实现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良性循环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凝聚民力,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事关群众福祉和社会和谐稳定。 增进民生福祉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党,无论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都是为了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终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

不断改善民生是推动发展的根本目的。我们的发展是以人为本的发展。我们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是要通过发展社会生产力,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如果我们的发展不能回应人民的期待,不能让群众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不能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这样的发展就失去意义,也不可能持续。 要正确认识和处理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的关系,实现两者良性循环。一方面,经济发展是前提,离开经济发展谈改善民生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另一方面,民生改善既能有效调动人们发展生产的积极性,又能释放居民消费潜力、拉动内需,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对经济发展有重要促进作用。要通过发展经济、做大“蛋糕”,为持续改善民生奠定坚实物质基础,同时又通过持续不断改善民生,有效解决群众后顾之忧,扩大消费需求,为经济发展、转型升级提供强大内生动力。

2.社会政策要托底

群众对生活的期待是不断提升的,需求是多样化、多层次的,而我们的国力财力是有限的。因此,政府保障和改善民生,主要是发挥好保基本、兜底线的作

用。也就是说,要在义务教育、医疗、养老等方面提供基本保障,满足人们基本的生存和发展需要,同时对特殊困难人群进行特殊扶持和救助,守住他们生活的底线。

要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改善民生不能脱离这个最大的实际提出过高目标,只能根据经济发展和财力状况逐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否则,结果只会适得其反。拉美、中东以及一些欧洲国家的教训表明,不切实际的高承诺、高福利、高债务,要么是失信于民、政府垮台,要么是债务累累、财政危机。这值得我们警惕。

要多做雪中送炭的工作。“知屋漏者在宇下。”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要从实际出发,尊重群众意愿,量力而行,尽力而为。群众生产生活遇到了什么困难,要千方百计加以解决,能解决的要抓紧解决,暂时不能解决的要创造条件加以解决。不要搞那些脱离实际、脱离群众、劳民伤财、吃力不讨好的东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多做一些雪中送炭、急人之困的工作,少做些锦上添花、花上垒花的虚功”。

要格外关注困难群众。郑板桥有一首诗写道:“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我们共产党人对人民群众的疾苦更要有这样的情怀。现在,我国大部分群众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同时由于我们国家大、各地发展条件不同,我国还有为数不少的困难群众。对各类困难群众,要格外关注、格外关爱、格外关心,时刻把他们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关心他们的疾苦,千方百计帮助他们排忧解难。要深入推进扶贫开发,帮助困难群众特别是革命老区、贫困山区困难群众早日脱贫致富,稳定实现扶贫对象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努力推动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加快发展。 要倡导通过勤劳致富改善生活。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是党和政府工作的方向,但不是说党和国家要大包大揽。要引导广大群众树立通过勤劳致富改善生活的理念,从而使改善民生既是党和政府工作的方向,又成为广大人民群众自身奋斗的目标。“一勤天下无难事。”要鼓励个人努力工作、勤劳致富,创造和维护权利公平、机会公平和规则公平的社会环境,让每个人通过努力都有成功机会。 对于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习近平总书记在二〇一二年十二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守住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舆论”的工作思路。“守住底线”就是要形成以保障基本生活为主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织牢民生安全网的“网底”;“突出重点”就是要对重点群体和重点地区进行倾斜;“完善制

度”就是要形成系统全面的制度保障;“引导舆论”就是要促进形成良好舆论氛围和社会预期。这为进一步做好民生工作指明了方向,按照这个思路,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将更加科学有效、扎实稳步向前推进。

3.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项长期工作,没有终点站,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二〇一三年四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考察工作时指出,抓民生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抓住最需要关心的人群,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锲而不舍向前走。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

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事关国家未来。中国这么多人,教育上去了,将来人才会像井喷一样涌现出来,这是最有竞争力的。要坚持立德树人,培养造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不断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人才支持和智力贡献。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广大教师要时刻铭记教书育人的使命,甘当人梯,甘当铺路石,以人格魅力引导学生心灵,以学术造诣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家贫子读书”,治贫要先治愚,把贫困地区义务教育搞好,不要让孩子们输在起跑线上。努力发展全民教育、终身教育,建设学习型社会,努力让十三亿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

抓好就业这个民生之本。要通过稳定经济增长和调整经济结构,特别是扶持小微企业和服务业发展,努力增加就业岗位。抓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加大自主创业支持力度,对就业困难毕业生进行帮扶,增强学生就业创业和职业转换能力。鼓励大学生志存高远、脚踏实地,转变择业观念,勇于到基层一线和艰苦地方去,把人生的路一步步走稳走实,善于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不平凡的业绩。做好化解产能过剩中出现的下岗再就业工作,加强城镇困难人员、退役军人、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工作,搞好职业技能培训、完善就业服务体系,缓解结构性失业问题,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

使收入分配更合理、更有序。收入分配是民生之源,是改善民生、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最重要最直接的方式。要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努力实现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完善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完善收入分配调控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清理规范隐性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

收入者比重,努力缩小城乡、区域、行业收入分配差距,逐步形成橄榄型分配格局。

加快推进住房保障和供应体系建设。居者有其屋,是我国长期以来的一个传统,也是群众的迫切期盼。要尊重规律,努力探索适合国情、符合发展阶段性特征的住房模式。从我国国情看,总的方向是构建以政府为主提供基本保障、以市场为主满足多层次需求的住房供应体系。要处理好政府提供公共服务和市场化的关系、住房发展的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的关系、需要和可能的关系、住房保障和防止福利陷阱的关系。只有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才能充分激发市场活力,满足多层次住房需求。同时,总有一部分群众由于劳动技能不适应、就业不充分、收入水平低等原因而面临住房困难,政府必须“补好位”,为困难群众提供基本住房保障。

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人民身体健康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涵,是每一个人成长和实现幸福生活的重要基础。要把维护人民健康权益放在重要位置,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要求,统筹安排、突出重点、循序渐进,进一步深化医疗保障、医疗服务、公共卫生、药品供应、监管体制综合改革,探索医改这一世界性难题的中国式解决办法,着力解决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基本医疗卫生资源均衡配置等问题,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我们还要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城乡居民养老、城镇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保险,加强社会救助,提高社会福利水平。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不动摇,逐步调整完善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4.创新社会治理

社会治理是社会建设的重大任务,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内容。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社会管理,取得了重大成绩,积累了宝贵经验。同时也要看到,当前我国改革处于攻坚期和深水区,社会稳定进入风险期,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任务十分繁重艰巨,社会管理面临新情况新问题,必须通过深化改革,实现从传统社会管理向现代社会治理转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治理和管理一字之差,体现的是系统治理、依法治理、源头治理、综合施策。”必须着眼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发展活力,提高社会治理水平,全面推进平安中国建设,维护国家安全,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

篇六:《12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十二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

12《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

十二、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关于改善民生和创新社会治理

“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2012年11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的这段讲话,朴实亲切、饱含深情,温暖了亿万人的心。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坚持以民为本、以人为本执政理念,把民生工作和社会治理工作作为社会建设的两大根本任务,高度重视、大力推进,改革发展成果正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1.实现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良性循环

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增进民生福祉是我们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我们党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都是为了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

和落脚点。”检验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终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人民权益是否真正得到了保障。

改善民生是推动发展的根本目的。我们的发展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是要通过发展社会生产力,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如果发展不能回应人民的期待,不能让群众得到实际利益,这样的发展就失去意义,也不可能持续。要在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上,通过各种制度安排保障人民群众各方面权益,保障劳动者参与发展、分享发展成果,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抓民生也是抓发展。经济发展是前提,离开经济发展谈改善民生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同时,民生是做好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指南针”,持续不断改善民生,能有效解决群众后顾之忧,调动人们发展生产的积极性,又能释放居民消费潜力、拉动内需,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为经济发展、转型升级提供强大内生动力。既要通过发展经济,为持续改善民生奠定坚实物质基础,又要通过持续不断改善民生,为经济发展创造更多有效需求,实现两者良性循环。

改善民生要做到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改革愈是深化,愈要重视平衡社会利益;发展愈是向前,愈要体现到人民生活改善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民生工作直接同老百姓见面、对账,承诺了的就一定要兑现,要做到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让群众看到变化、得到实惠。同时还要意识到,群众对生活的期待是不断提升的,需求是多样化、多层次的,而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改善民生不能脱离这个最大的实际提出过高目标,只能根据经济发展和财力状况逐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做那些现实条件下可以做到的事情。决不能开空头支票,也要防止把胃口吊得过高,否则,结果只会适得其反,就有可能落入“中等收入陷阱”。一些国家的教训表明,民粹主义是造成“中等收入陷阱”的根源。由于过度福利化,用过度承诺讨好民众,结果导致效率低下、增长停滞、通货膨胀,收入分配最终反而恶化。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将收入提高建立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基础上,将福利水平提高建立在经济和财力可持续增长的基础上。

2.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怎样才能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怎样才能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项长期工作,没有终点站,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抓民生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抓住最需要关心的人群,一

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锲而不舍向前走。

坚持社会政策要托底。“天地之大,黎元为先。”要按照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要求,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注重机会公平,着力保障基本民生。坚守底线,就是要织牢民生安全网的“网底”,保障群众基本生活;突出重点,就是要有所侧重,对重点群体和重点地区进行倾斜;完善制度,就是要形成系统全面的制度保障,使制度更加公平、普惠和可持续;引导预期,就是要促进形成良好舆论氛围和社会预期,使改善民生既是党和政府工作的方向,又成为广大人民群众自身奋斗的目标。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

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事关国家未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这么多人,教育上去了,将来人才就会像井喷一样涌现出来。这是最有竞争力的。”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大力发展乡村教育,支持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把贫困地区义务教育搞好,防止贫困现象代际传递。建设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

术技能人才。推动一批高水平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或前列,培养一流人才,产出一流成果。落实并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和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选拔水平和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广大教师要时刻铭记教书育人使命,甘当人梯,甘当铺路石,做有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学识、仁爱之心的好老师。

精准发力抓好就业工作。就业是民生之本。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创造更多就业岗位,着力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鼓励以创业带就业,实现比较充分和高质量就业。统筹人力资源市场,打破城乡、地区、行业分割和身份、性别歧视,维护劳动者平等就业权利。加强对灵活就业、新就业形态的扶持,促进劳动者自主就业。落实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和创业引领计划,带动青年就业创业。加强就业援助,帮助就业困难者就业。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培养宏大的高素质劳动者大军。构建和发展和谐劳动关系,努力让劳动者实现体面劳动、全面发展。

促进收入分配更合理、更有序。收入分配是民生之源,是改善民生、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最重要最直接的方式。

篇七:《国学智慧尔雅课期末考试答案》

一、 单选题(题数:50,共 50.0 分) 1 做商人的最高境界是什么?(1.0分)

1.0 分

 A、

法商

 B、

儒商

 C、

佛商

 D、

道商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2

春秋战国时期最后通过变法取得成功的是哪一个国家?(1.0分) 1.0 分

 A、

卫国

 B、

齐国

 C、{怎样才能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

晋国

 D、

秦国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