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高中作文文言文自我介绍范文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文言文自我介绍范文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

文言文自我介绍范文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


篇一:《初中文言文特殊句式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

一、判断句 对客观事物表示肯定或否定,构成判断与被判断关系的句子,叫判断句。通常由以下几种方式构成:

1.以虚词配合一定的句式表示的判断句,如借用“者”、“也”等词构成。 (l)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

(2)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

(3)环滁皆山也《醉翁亭记》

(4)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2.借助于“乃”、“是”、“为”、“则”、“悉”、“本”等词构成。

(1)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2)斯是陋室《陋室铭》

(3)项燕为楚将《陈涉世家》

(4)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5)此悉贞良死节之臣《出师表》

(6)臣本布衣《出师表》

(7)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

3.“者”、“也”都省略,单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作谓语来表示判断,也是文言文中判断句的一种形式。

(1)七略四库,天子之书《黄生借书说》

(2)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黄生借书说》

二、省略句

有些句子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省略了句子的某些成分,这种句子叫省略句。古汉语中省略句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形式:

1.主语省略

(1)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2)[桃花源中人“见渔人,乃大惊《桃花源记》

2.谓语省略

(1)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

(2)陈涉自立为将军,[立]吴广为都尉《陈涉世家》

3.宾语省略

(l)上使[扶苏]外将兵《陈涉世家》

(2)便要[渔人]还家《桃花源记》

4.介词省略

(l)置[于]人所罾鱼腹中《陈涉世家》

(2)武陵人[以]捕鱼为业《桃花源记》

三、被动句

古汉语中,主语和谓语属于被动式关系的叙述句叫被动句。一般有以下几种形式:

l.用“为……所……”、“为所”表示被动。

(1)其印为予群从所得《活板》

(2)为乡里所患《周处》

(3)二虫尽为所吞《幼时记趣》

2.用“为 动词”表示被动。

(1)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陈涉世家》

(2)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守株待兔》

3.用“于”表示被动。

(1)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马说》

(2)得幸于武宗《乐工罗程》

四、倒装句

现代汉语中的倒装句是为了适应修辞表达的需要,但在古代,倒装句是正常的句法,所以在文言文翻译时有时要作适当的调整。古汉语中的倒装句通常有以下几种形式:

1.主谓倒装

(1)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2)悲哉世也《公之侨献琴》

2.宾语前置

a.用助词“之”使宾语提前

何陋之有《陋室铭》

b.疑问代词作宾语,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

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3.定语后置

常用“者”作标志,翻译时放在名词前面。

(1)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

(2)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愚公移山》

4.介宾短语后置

它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状语,翻译时应放在谓语前。

(1)投以骨《狼》

(2)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3)祭以尉首《陈涉世家》

以上四种文言文特殊句式,以初中阶段文言文学习中经常会遇到。掌握这些特殊句的用法,对提高我们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大有帮助。

篇二:《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

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变式)句、省略句:

一、被动句:(1)用介词“于”“受„„于„„”表示被动,“于”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

【例】①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②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2)用“为”“为„„所„„”(“为”引出动作的主动者)“„„为所„„”表示被动。

【例】①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②吾属今为之虏矣。

③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④重为乡党所笑。

(3)用“见”“见„„于„„”表被动(“于”引进动作的主动者)。

【例】①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②信而见疑

③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4)用介词“被”表被动

【例】①予犹记周公之被逮 《五人墓碑记》

②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

(5)无任何标志,根据句意判断

【例】①戍卒叫,函谷举 《阿房宫赋》

②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史记·报任安书》

二、倒装句:

宾语前置

定语后置

状语后置

主谓倒装

1、宾语前置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

疑问代词有“何、谁、孰、胡、曷、恶、安、焉、奚”等。

(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提前。

(3):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取到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之”“是”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

【例】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②何陋之有?

③无乃尔是过矣?

④唯利是图。

(4):介宾结构,介词的宾语有时会置于介词前,形成介词的宾语前置。

2、定语后置:

(1)、用“之”使定语后置。

【例】①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②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

(2)、用“„„之„„者”的后置。

【例】①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

②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3)、用“„„者”

【例】①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4)、"中心词 数量词

【例】①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

欲与亚父。

3、状语后置

·介词结构即介宾短语,标志性词语:“以”、“于”、“乎” 等。

·介词结构作状语往往都会置于谓语部分后。

【例】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

②具告以事。

③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4、主谓倒装

文言文中,为了加强语气,强调谓语,常常把谓语提到主语的前面,这种改变语序的做法叫做主谓倒装。

【例】

我少年中国。”

篇三:《初中阶段常见的文言文特殊句式有四种: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

初中常见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

初中阶段常见的文言文特殊句式有四种: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

一、判断句

对客观事物表示肯定或否定,构成判断与被判断关系的句子,叫判断句。通常由以下几种方式构成:

1.以虚词配合一定的句式表示的判断句,如借用“者”、“也”等词构成。

(l)陈胜者,阳城人也。 《陈涉世家》

(2)夫战,勇气也。 《曹刿论战》

(3)环滁皆山也。 《醉翁亭记》

(4)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

2.借助于“乃”、“是”、“为”、“则”、“悉”、“本”等词构成。

(1)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陈涉世家》

(2)斯是陋室。 《陋室铭》

(3)项燕为楚将。 《陈涉世家》

(4)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岳阳楼记》

(5)此悉贞良死节之臣。 《出师表》

(6)臣本布衣。 《出师表》

(7)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出师表》

3.“者”、“也”都省略,单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作谓语来表示判断,也是文言文中判断句的一种形式。

二、省略句

有些句子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省略了句子的某些成分,这种句子叫省略句。古汉语中省略句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形式:

1.主语省略

(1)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 《捕蛇者说》

(2)[桃花源中人]见渔人,乃大惊。 《桃花源记》

2.谓语省略

(1)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曹刿论战》

(2)陈涉自立为将军,[立]吴广为都尉。 《陈涉世家》

3.宾语省略

(l)上使[扶苏]外将兵。 《陈涉世家》

(2)便要[渔人]还家。 《桃花源记》

4.介词省略

(l)置[于]人所罾鱼腹中。 《陈涉世家》

(2)武陵人[以]捕鱼为业。 《桃花源记》

三、被动句

古汉语中,主语和谓语属于被动式关系的叙述句叫被动句。一般有以下几种形式:

l.用“为……所……”、“为所”表示被动。

(1)二虫尽为所吞。 《童趣》

2.用“为 动词”表示被动。

(1)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陈涉世家》

(2)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守株待兔》

3.用“于”表示被动。

(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马说》

文言文小段翻译练习

【丑妇效颦】西施病心颦其里,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归亦捧心而颦其里。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挈妻子而去。彼知颦美,而不知颦之所以美。

【买椟还珠】楚人有卖某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熏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缉以羽翠。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此可谓善卖椟者,未可谓善鬻珠也。

【三人成虎】庞葱与太子质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否。”“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疑之矣。”“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矣。”宠葱曰:“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矣,愿王察之也。”王曰:“寡人自为知。”于是辞行。而谗言先至。后太子罢质,果不得见。

【心不在马】赵襄主学御于王子期,俄而与子期逐,三易马而三后。襄主曰:“子之教我御术未尽也。”对曰:“术已尽,用之则过也。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进速致远。今君后则欲逮臣,先则恐逮于臣。而先后心在于臣,何以调于马?此君之所以后也。”

【伯乐相马】人有卖骏马者,比三日立市,人莫之知。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日立于市,人莫于言。愿子还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之贾。”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而马价十倍。

【歧路亡羊】杨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又请杨子之竖追之。杨子曰:“嘻!亡一羊,何追者之众?”邻人曰:“多歧路。”既反,问:“获羊乎?”曰:“亡之矣。”曰:“奚亡之?”曰:“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

一、阅读下列文言文,按要求回答问题。

范仲淹有志于天下{文言文自我介绍范文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

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

啖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3. 给下列句中加点的字注音并释义。(4分)

①啖粥而读 音:____________ 义:____________ .

②辄以水沃面 音:____________ 义:____________ .

4.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①每以天下为己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范仲淹所作《 》中的名句,与该文一样,此句在本文中起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作用。(2分)

二、阅读下列文言文,按要求回答问题。

(甲)

庆历四年春,膳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刺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节选自《岳阳楼记》)

(乙)

范文正公轻财好施,尤厚于族人。既贵,于姑苏近郊买良田数千亩。为义庄,以养群从之贫者,择族人长而贤者一人主其出纳。人日食米一升,岁衣缣①一匹。嫁娶丧葬,皆有赡给。聚族人仅②百口。公殁逾四十年,子孙贤令③,至今奉公之法。不敢废弛。 (选自《渑水燕谈录》卷四)

【注释】①缣(jiān):细绢。②仅:将近。③令:善,美好。

17.请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1)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 (2)前人之述备矣( ) ..

(3)范文正公轻财好施 ( ) (4)岁衣缣一匹 ( ) ..

18.下列句子中“之”的用法(意义)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3分)

例句: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A.属予作文以记之 B.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C.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D.以养群从之贫者

19.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2)子孙贤令,至今奉公之法,不敢废弛。

20.乙文体现了范仲淹怎样的精神品质?(请用甲文中合适的句子回答)(2分)

21.《孟子·梁惠王下》中说:“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请根据甲乙两文,具体说说你对范仲淹忧乐观的理解和看法。(3分)

篇四:《巩固练习_文言特殊句式之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

李骥,字尚德,郯城人。举洪武二十六年乡试。入国学,居三年,授户科给事中。时关.

市讥商旅,发及囊筐,骥奏止之。寻坐事免。建文时,荐起新乡知县,招流亡,给以农具,.

复业者数千人。内艰去官,民相率奏留者数四,不许。永乐初,服阕,改知东安。事有病民,辄奏于朝,罢免之。有嫠妇子啮死,诉于骥。骥祷城隍神,深自咎责。明旦,狼死于其所。侍郎李昶等交荐,擢刑部郎中。奏陈十余事,多见采纳。坐累,谪役保安。

洪熙时,有诏求贤,荐为御史。陈经国利民十事,仁宗嘉纳。宣德五年巡视仓场,军高祥盗仓粟,骥执而鞫之。祥父妾言,祥与张贵等同盗,骥受贵等贿故独罪祥。刑部侍郎施礼遂论骥死。骥上章自辨,帝曰:“御史即擒盗,安肯纳贿!”命偕都察院再讯,骥果枉。帝乃切责礼,而复骥官。其年十一月,择廷臣二十五人为郡守,奉敕以行,骥授河南知府。 .

河南境多盗,骥为设火甲,一户被盗,一甲偿之。犯者,大署其门曰盗贼之家。又为《劝教文》,振木铎以徇之。自是人咸改行,道不拾遗。郡有伊王府,王数请嘱,不从。中官及.{文言文自我介绍范文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

校卒虐民,又为骥所抑,恨甚。及冬至,令骥以四更往陪位行礼。及骥如期往,诬骥后期,执而桎梏之,次日乃释。骥奏闻,帝怒,贻书让王,府中承奉、长史、典仪悉逮置于理。

骥持身端恪,晏居虽几席必正。莅郡六年卒,年七十。士民赴吊,咸哭失声。

1.对下列句子中加红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

A.举洪武二十六年乡试 举:中举 .

B.寻坐事免 坐:因为 .

C.奉敕以行 行:施行 .

D.道不拾遗 遗:遗失,丢失 .

2.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李骥“对下采用安抚方式”和“对不公事敢于抗争”的一组是 ( )

A.① 时关市讥商旅,发及囊箧,骥奏止之

② 内艰去官,民相率奏留者数四,不许

B.① 招流亡,给以农具

② 骥上章自辨

C.① 事有病民,辄奏于朝,罢免之

② 帝乃切责礼,而复骥官

D.① 骥为设火甲,一户被盗,一甲偿之

② 中官及校卒虐民,又为骥所抑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李骥是郯城人,他仕途坎坷,任户科给事中和刑部郎中期间,皆因事获罪而被免职。

B.李骥大力推行百姓的教化工作。任御史职务时,他编纂了《劝教文》,并让人摇着铃铛去宣传。

C.李骥不畏权贵。伊王多次请托李骥,他都不听从。后来受到伊王的诬陷,无故被拘禁。

D.李骥深受百姓的爱戴。任新乡知县离职时,百姓多次上奏挽留他;逝世时,百姓们前来吊丧,都痛哭失声。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侍郎李昶等交荐,擢刑部郎中。奏陈十余事,多见采纳。

译文:

(2)及骥如期往,诬骥后期,执而桎梏之,次日乃释。

译文:

南人祖传,秦汉前有洞主吴氏,土人呼为吴洞,取两妻,一妻卒,有女名叶限,少惠,善淘金,父爱之,末岁父卒,为后母所苦,常令樵险汲深。

时尝得一鳞,二寸余,赪①髻金目,遂潜养于盆水。日日长,易数器。大不能受,乃投于后池中。女所得余食,辄沉以食之。女至池,鱼必露首枕岸,他人至,不复出,其母知之,每伺之,鱼未常见也。因诈女曰:“尔无劳乎,吾为尔新其襦。”乃易其敝衣。后令汲于他泉,..

计里数百也。母徐衣其女衣,袖利刃行向池呼鱼。鱼即出首,因斫杀之。鱼已长丈余,膳其肉,味倍常鱼,藏其骨于郁栖②之下。

逾日,女至向池,不复见鱼矣,乃哭于野,忽有人被发粗衣,自天而降,慰女曰:“尔.

无哭,尔母杀尔鱼矣!骨在粪下,尔归,可取鱼骨藏于室,所须第祈之,当随尔也。”女用其言,金玑衣食随欲而具。

及洞节,母往,令女守庭果。女伺母行远,亦往,衣翠纺上衣,蹑金履,母所生女认之,谓母曰:“此其似姊也。”母亦疑之,女觉遽反,遂遗一只履,为洞人所得。母归,但见女抱.庭树眠,亦不之虑。

其洞邻海岛,岛中有国名陀汗,兵强,王数十岛,水界数千里。洞人遂货其履于陀汗国,国主得之,命其左右履之,足小者履减一寸,乃令一国妇人履之,竟无一称者。其轻如毛,履石无声。陀汗王意其洞人以非道得之,遂禁锢而拷掠之,竟不知所从来。乃以是履弃之于.

道旁,既遍历人家捕之,若有女履者,捕之以告。得叶限,令履之而信。叶限因衣翠纺衣,蹑履而进,色若天人也。始具事于王,载鱼骨与叶限俱还国。其母及女即为飞石击死。洞人..

哀之,埋于石坑,命曰“懊女冢”。

陀汗王至国,以叶限为上妇。 一年,王贪求,祈于鱼骨,宝石无限,逾年,不复应。王乃葬鱼骨于海岸。用珠百斛藏之,以金为际。至征卒叛时,将发以赡军。一夕,为海潮所..沦。(选自唐段成式《酉阳杂俎》续集卷一《支诺皋上》,略有删节)

注释:① 赪:红色。 ② 郁栖:粪壤。

5.对下列句子中加红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乃易其敝衣 敝:破旧 .

B.女觉遽反 遽:急忙 .

C.始具事于王,载鱼骨与叶限俱还国 具事: 陈述事实 ..

D.至征卒叛时,将发以赡军 发:发放 .

6. 下列句子中加红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因诈女曰:“尔无劳乎,吾为尔新其襦” 因泣下霑矜 ,与武诀去 ..

B. 忽有人被发粗衣 ,自天而降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

C. 乃以是履弃之于道旁 斧斤以时入山林 ..

D. 一夕,为海潮所沦 朝歌夜弦,为秦宫人 ..

7.下列各组句子中,能分别表现“叶限所得鱼乃神奇之物”和“后母虐待叶限”的最恰当的一组是 ( )

A.女至池,鱼毕露首枕岸,他人至,不复出

母所生女认之,谓母曰:“此甚似姊也。”母亦疑之

B.膳其肉,味倍常鱼

常令樵险汲深

C.其轻如毛,履石无声

及洞节,母往,女守庭果

D.女用其言,金玑衣食随欲而具

后令汲于他泉,计里数百也

8. 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叶限的好运表面看来是鱼给的,实际上是她的善良带来的{文言文自我介绍范文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

B. 叶限暗中去参加洞节,是对后母的无声的反抗,也侧面反映出洞节的吸引力。

C. 叶限的后母,妹妹被飞石击死,洞人为她们建懊女冢,以示追悔。

D. 这个故事借助神力的不可抗拒,警示人们要远离邪恶,不要贪得无厌。

9. 把文中加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母徐衣其女衣,袖利刃行向池呼鱼。

(2)母归,但见女抱庭树眠,亦不之虑。

(3)陀汗王意其洞人以非道得之,遂禁锢而拷掠之,竟不知所从来。

参考答案

1. A

【解析】B项,因犯„„罪(错误);C项,出行;D项,遗失的东西。

2. B

【解析】A句②表明李骥深受百姓的爱戴;C句②是宣宗的行为;D句①是李骥对盗贼采取的防范措施。

3. B

【解析】此事应为李骥担任河南知府职务时所作。

4.(1)侍郎李昶等人共同推荐李骥,朝廷提拔他做刑部郎中。李骥上奏了十余件事情,很多都被朝廷采纳了。

【解析】译出大意,注意“交荐”、“擢”、“见”三处;“见”在此表被动。{文言文自我介绍范文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

(2)等到李骥如期而至,(伊王反而)诬陷李骥迟到,抓起来,戴上脚镣和手铐,第二天才被释放。

【解析】译出大意,注意“后期”、“执”、“桎梏”三处;另外,此句是一个意念上的被动句。

【参考译文】

李骥,字尚德,山东郯城人,洪武二十六年通过了乡试,进入国学,学习了三年后,担任户科给事中。当时集市盘查行商,把行李箱都翻倒一空,李骥上奏阻止了这个做法。不久,李骥因事获罪而被免职。建文年间,李骥因人推荐而被起用为新乡知县。他招来流亡的百姓,给他们农具,由此回归农业的人有数千人。李骥因为母丧而离职,许多百姓一个接一个多次奏请挽留他,没有得到朝廷的允许。永乐初年,(李骥)守母丧期满,改任东安知县。对民众不利的事情,他就向朝廷禀明免去。有一个寡妇因儿子被咬死而向李骥告状。李骥向城隍神祷告,深深自责。第二天早上,咬死孩子的狼死在它的狼窝里。侍郎李昶等人共同推荐李骥,朝廷提拔他做刑部郎中。李骥上奏了十余件事情,很多都被朝廷采纳了。后来因事被牵累,被贬到保安做劳役。

洪熙年间,朝廷颁布诏书寻求贤才,李骥被推荐做了御史。他上奏有关治国利民的十件事情,仁宗赞许并予以采纳。宣德五年,李骥巡视仓场。军士高祥盗取仓里的粟米,李骥拘

捕了他,并加以审问。高祥父亲的小妾说,高祥与张贵等人一起偷盗,李骥接受张贵等人的贿赂,所以只把高祥问罪。刑部侍郎施礼于是判处李骥死刑。李骥给宣宗上奏章自我辩解。宣宗说:“御史既然擒获了盗贼,怎么肯接受贿赂呢?”命令施礼和都察院重新审讯,李骥果然是冤枉的。宣宗于是严厉地斥责了施礼,并恢复了李骥的官职。这年十一月,朝廷选择大臣二十五人担任郡守,捧着皇帝的敕书上路,李骥做了河南知府。

河南境内盗贼多,李骥特地设立火甲制度,一户被盗,一甲给予赔偿。在犯盗窃罪的人的家门口写上“盗贼之家”四字。李骥又编篡了《劝教文》,摇着铃铛巡行各地去传达。自此之后人们都改变了行为,东西掉在路上都没有谁去捡走。河南有伊王府,伊王多次请托李骥,李骥并不听从。伊王府里的宦官和侍卫残害百姓,又被李骥阻止,伊王于是很怨恨李骥。等到冬至,伊王命令李骥在四更天的时候去府里作陪行礼。李骥如期而至,伊王反而诬陷李骥迟到,抓起来戴上脚镣和手铐,第二天才被释放。李骥向朝廷汇报,宣宗发怒,写信责备伊王,将府中承奉、长史、典仪都逮起来交给法官处置。

李骥行为端正严谨,平日家居即使是长桌竹席也要摆放端正。他到河南六年后去世,寿七十岁。百姓们来吊丧,都痛哭失声。

5. D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B级。发,在文中是“打开、拿出”的意思。本题重点考查文言多义词,关键在于用“语境定意”法的运用。另一个难点是“具事”,方法是语境推断法,选项与文中语句互相参验。

6. A

【解析】A项两个“因”都是副词,“就”的意思。B项第一个“而”是连词,表示修饰关系;后一个“而”是连词,但表示承接(顺承)关系。C项前一个“以”是介词,“把”的意思;后一个“以”是介词,“按、在”的意思。D项前一个“为”是介词,“被”;后一个“为”是动词,“成为”的意思。

7. D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归纳文中信息。A项后一句不能表现“虐待”;B项前一句不能表现“神奇”;C项前一句不能表现“神奇”。

8.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