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初中作文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


第一篇:《问世间情为何物 直叫人生死相许》

问世间情为何物 直叫人生死相许

摘要徐志摩是一位很有声望的诗人,他感情四外冲溢,在激情驱使下,就“什么半成熟的未成熟的意念都在指顾间散作缤纷的花雨”,这些花雨内容斑驳陆离,思想复杂;语言浅显,多用口语,感情奔放;形式多变,追求艺术技巧。本文从诗歌的形式、艺术手法等方面解读《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浓烈深厚的情感。 关键词:情感 叙事 对比 想象 形式 用韵

中图分类号:i207.2 文献标识码:a

第一次读到徐志摩的《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立时想起金文学家元好问的《摸鱼儿·问世间情为何物》一词中“问世间情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许”,如此明确地表述出一个爱情故事的甜美与悲伤,并直接体现出诗歌的主题。这首诗的对比格局、叙事手法、重章叠句、用韵和谐等艺术手法的运用使得他的浓重情感都达到了诗歌最不易达到的高度,令人不忍卒读,悲伤至极!

一 叙事展现故事情节,情感具体细腻

这首诗六个诗节步步写来,形成初恋故事的发展脉络,串连起六个小节中的第四个诗句,就能清晰地发现这一段刻骨爱恋故事的演变:“在梦的轻波里依洄→她的温存,我的迷醉→甜美是梦里的光辉→她的负心,我的伤悲→在梦的悲哀里心碎→黯淡是梦里的光辉。”恰似爱情悲剧中男女主人公相识——相恋——相爱——分手的具体形象,紧密地依循着这一发展线索,再根据徐志摩的实际经历,我们明显发现此诗是诗人徐志摩在诉说自己的初恋故事。叙事

第二篇:《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

纷纷落,情已灭,爱与恨,生死许。 华锦过,菩提下,翩翩舞,直到老。 沧海茫,何处家?我与郎,栖何处? 情绵绵,恨无边,乃去兮,化作烟。 厦门市蔡塘学校初一:王蒙蒙

第三篇:《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

醉美人,最是美人。

看破长相厮守的人。

思旧人,无所谓人。

曲终人散怎等下曲一音的响声?

恋今人,怜昨人,雨纷纷,最是苦等。

伤了神,伤了身,悲了魂……

谁许我一世永恒,就如那君子戏言,也今生唯念之人。

遵义航中上海路分校初一:令狐锐洁

第四篇:《问世间情为何物 直教人生死相许——浅析金庸射雕三部曲的爱情观》

问世间情为何物 直教人生死相许

——浅析金庸射雕三部曲的爱情观

文章摘要:“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是当代武侠宗师金庸对其十五部武侠小说的形象概括。《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倚天屠龙记》因是其中情节上唯一具有联系的三部小说,故又将其称为“射雕三部曲”。本文将以“射雕三部曲”为蓝本谈论《射雕》“不悔情真不悔痴”,《神雕》“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倚天》“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三种截然不同的爱情模式,并针对这三种爱情观探讨当下社会的情感诉求。

关键词:射雕三部曲 爱情模式 情感诉求

爱情是触动人心的,相信每一段爱情故事都是刻骨铭心,让人留下美好的回忆,它包含两人从相识、相恋到结婚的一个过程。此外,生命中,总有人不断地相遇或离开。虽然爱的世界里也曾有过伤害,但这世界上,总有坚贞与深重的爱情存在。有许多人在一生中觅得真爱,也有些人一直在追寻中,一次又一次地错过。虽然在爱情世界里有人曾受过伤害,但天上比翼,地上连理,总有些东西是地久天长,海枯石烂的。有一种感情像山一样执著,像海一样深沉,那就是爱情。爱情是金庸小说故事的根,若没有爱情,金庸小说就失去原有的面貌。

不悔情真不悔痴

青梅竹马或者一见钟情,然后白头到老是金庸先生最钟情的爱情模式,在此模式下,《射雕英雄传》应运而生,郭靖和黄蓉作为这种爱情模式的典范也历来为世人津津乐道。《射雕英雄传》是作者最富

有青春气息的作品,郭靖和黄蓉的爱情,也充溢着青春的热情和温柔,甜蜜与欢畅,同生共死的誓言和来日诸多的忧惧,有迷惘、伤痛、误解,却从没有刻苦铭心的伤害,更没有贪婪和欲望的污染。郭靖与黄蓉的爱情,就像每个人的梦中的初恋,让少年人向往,让中年人伤痛,让老年人回忆。这种朴质、健康又极为明亮的色调在金庸的其他人物身上也是不复存在的。

“郭靖和黄蓉初次见面时,相处非常投缘(郭靖)本来口齿笨拙,不善言辞,通常总是给别人问到,才不得不答上几句……可是这时竟说得滔滔不绝,把自己诸般蠢事,竟一古脑儿的说了出来。"首次见面已甚为投缘,交谈欢愉。由此可看出爱情已在他们心中萌芽。后来黄蓉恢复女装约郭靖在湖上见面,郭靖表现出对黄蓉的关怀备至,黄蓉也甚是感动,并说,“我穿这样的衣服,谁都会对我好,那有什么稀罕?我做小叫化的时候你对我好,那才是真好。”后来,郭靖的师父江南七怪反对两人交往,郭靖直接以“用不着说,我不能没有她,蓉儿也不能没有我。我们两个心里都知道的”回绝师父。从中我们就可看出他们心有灵犀一点,两人的默契十足,双方要永远在一起,永不分离。

三毛曾评价两人“至拙配至巧,竟也天成。”我们可以毫不犹豫地说郭靖与黄蓉的爱情是人格相互吸引自然而然水到渠成,这种情建立在超越外表的心灵基础之上,道出了爱的真谛。另一方面,郭靖和黄蓉这一对典型模范夫妇也体现出男女平等的价值追求,即在承认男女性别差异的前提下,遵循男女合作,男女协调,男女和谐发展的理念,追求两性的自由和谐发展,共同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

问世间情为何物 直教人生死相许

一见钟情式的靖蓉之恋作为爱情的模版历来为世人所称赞,与之相比,《神雕侠侣》里的杨过与小龙女则是日久生情。《神雕侠侣》是在《射雕英雄传》铺垫之下所形成的一部经典武侠爱情著作,小说讲述了杨过和他师父小龙女之间生死相依,不离不弃的爱情故事,两人的相恋之路也是一波三折,故事随着他们的四次离别在大起大落之间回环往复,怨生恨爱别离的情景在小说里展现得淋漓尽致。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一句充满凄凉和悲情的话语,道出人世间最难以解释的情感,一句简单的话语也贯穿小说始末,过儿与龙儿的爱情是冒天下之大不韪,超越世俗人伦的畸形之恋。五年的古墓生活让杨过与师傅彼此依靠,此时的他们只是彼此排遣孤寂无聊的工具,与其说这种关系是爱情,我们毋宁将其定义为超越师徒关系的亲情。两人的爱真正意义上生根发芽则是逃出古墓后的四次离别与重逢。在追寻的过程中,明白了彼此的心,至此情根深种。此外,小说中也描写了四大痴女,程英和陆无双为他负尽青春,抛尽韶华;郭襄为他天涯思君念念不忘;公孙绿萼把一生停驻在他那一刹的目光里。读完全篇,我们不禁为杨过与小龙女的虐恋情深唏嘘不已,也不禁为其他女性致以最深切的同情。

杨过与小龙女的爱是真诚纯洁的。他们爱的热烈,爱的深重。在他们的眼中就只有彼此,天地万物都消融在他们炙热的目光里,他们背叛了纲常伦理,他们勇敢的发出“我要姑姑做我的师父又做我的妻子”宣言向传统社会宣战,几千年来束缚国人一代又一代的道德观变

得不堪一击。

只愿君心似我心 定不负相思意

与前两部相比,金庸射雕三部曲的第三部《倚天屠龙记》包含的爱情故事则更为复杂。这里不仅有张无忌与周芷若的青梅竹马,还包含了英雄救美,才子佳人等各种典范式的爱情套路,男男女女在爱情里沉醉,着迷,也在爱情里成长,前进!在这部小说里,金庸打破了传统的侠气冲云天的男主形象塑造,展现在我们眼前更多的是一个普通人的立体性格。

郭靖诚朴质实,杨过深情狂放,张无忌的个性却比较复杂。他没有郭靖“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英雄气概,也没有杨过冲脱世俗的放浪形骸。或许,和我们普通人更加相似。杨过在小说里边无论是面对私人情欲还是家国家民都保持着自我的独立性;郭靖遵守道义原则,在一些小事上与黄蓉互补相得益彰;而张无忌的一生却总是被环境所支配,无法解脱束缚。在爱情上,杨过对小龙女至死靡他,视社会规范如无物;郭靖在黄蓉与华筝公主之间摇摆,纯粹是出于道德价值,在爱情上决不犹疑。张无忌的爱情始终拖泥带水,对于周芷若、赵敏、殷离、小昭这四个姑娘,似乎他对赵敏爱得最深,最后对周芷若也这般说了,但在他内心深处,到底爱哪一位姑娘更加多一些,恐怕他自己也不知道。”在这四个女子中,他无从选择,只能见一个爱一个,爱一个伤一个,不到最后关头,他也无法给出自己完整而唯一的爱。最终,他放弃了江湖河山,把幸福给了赵敏,把牵挂给了小昭,把漂泊给了蛛儿,把遗憾给了芷若……

不比《射雕英雄传》里郭靖与黄蓉细水长流的爱,也不比《神雕侠侣》里杨过与小龙女轰轰烈烈的爱,《倚天屠龙记》中张无忌与赵敏的爱是喜笑冤家的爱,也更与当下社会的爱相类似。在这里,男女主人公都抛去了外在形象的光辉,积极的追寻属于自己的幸福,不论是灿若玫瑰的赵敏,还是秀比芝兰的芷若,更有清雅妩媚的蛛儿和柔美如玉的小昭,她们都积极的为自己的爱情争取着,努力着。

愿得一心人 白首不相离

婚姻是爱情的归宿。一个人在结婚前可以遇到多个情侣,但一个人却只有一个妻子。没有爱情的婚姻是不提倡的,没有婚姻的爱情是不完美的。然而在封建男权社会,三妻四妾是男人权利和财富的象征。但在金庸的爱情婚姻观中,他更多的是赞同一夫一妻制。在那个自由开放、接近现代社会气息的江湖世界,虽然金庸为了最终实现一夫一妻制惹得很多美丽女子伤心凄凉,但在他的爱情世界里,更多的是强调用情专一。爱情面前人人平等、爱情是自由的、爱情的本色是纯洁干净的,不允许附加任何其他的条件,爱情的本质是有别于欲望和性的,是欲望和性的升华,是无私的,婚姻是爱情的归宿。

金庸小说是一门反映生活、改造生活、提高生活、展示生活的艺术形式。尽管其中有着大量的虚构和夸张,但是小说所要表达的精神却是来于生活并高于生活。金庸在其射雕三部曲中展示出来的爱情是现代爱情的一个缩影,反映了现代人在爱情问题上的观点,对于残留在现代社会中的腐朽落后的传统封建思想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同时也让现代人阅读作品的同时接受其爱情的洗礼,指引我们追寻正确的爱

第五篇:《问世间情为何物 直叫人生死相许作家徐志摩的《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解读》

问世间情为何物 直叫人生死相许

-----徐志摩的《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解读

【摘要】

徐志摩是一位很有声望的诗人,他感情四外冲溢,在激情驱使下,就 “什么半成熟的未成熟的意念都在指顾间散作缤纷的花雨”,这些花雨内容斑驳陆离,思想复杂;语言浅显,多用口语,感情奔放;形式多变,追求艺术技巧。本文从诗歌的形式、艺术手法等方面解读《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的浓烈深厚的情感。

【关键词】

情感 对比 叙事 想象 形式 用韵

我不知道风

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我是在梦中,

在梦的轻波里依洄,

我不知道风{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

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我是在梦中,

她的温存,我的迷醉。

我不知道风

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我是在梦中,{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

甜美是梦里的光辉。

我不知道风

是在哪一个方向吹—{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

我是在梦中,

她的负心,我的伤悲。

我不知道风

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我是在梦中,

在梦的悲哀里心碎!

我不知道风

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我是在梦中,

黯淡是梦里的光辉。

(写于1928年,初载同年3月10日《新月》月刊第一卷第1号,署名志摩)

第一次读到志摩的《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立时想起金文学家元好问的《摸鱼儿(问世间情为何物)》一词,如此明确地表述出一个爱情故事的甜美与悲伤并直接地体现出诗歌的主题,深深的打动了我,读起来很揪心。这首诗的对比格局、叙事手法、重章叠句、用韵和谐使得他的浓重情感都达到了诗歌最不易达到的高度,令人不忍卒读,悲伤至极!

一、情感变化落差大,前后对比形成张力

老子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①相对立的、冲突或者意义互相逆反的对比可以给艺术作品带来巨大的艺术张力,从而产生一种美感。张爱玲在《自己的文章》中说:“我不喜欢壮烈。我是喜欢悲壮,更喜欢苍凉。壮烈是只有力,没有美,似乎缺少人性。悲壮则如大红大绿的配色,是一种强烈的对照,但它的刺激性仍大于启发性。苍凉之所以有更深长的回味,就因为它像葱绿配桃红,是一种参差的对照。”②她这里提出的“参差的对照”的说法,是对“对比”的最好表述。美不是别的,美是一种差别。

本诗每一小节中的最后的一个诗句是这首诗的情节发展主线。串连起六个小节中的第四个诗句,就能清晰地发现这一段刻骨爱恋故事的演变:“在梦的轻波里依洄→她的温存,我的迷醉→甜美是梦里的光辉→她的负心,我的伤悲→在梦的悲哀里心碎→黯淡是梦里的光辉”紧密地依循着这一发展线索,再根据徐志摩的实际经历,我们明显发现这诗是诗人徐志摩在诉说自己与林徽因的初恋故事。这个初恋故事,如何由当初的相遇相识,发展至甜美的初恋,一直到对方的负心,让他初尝失恋的悲伤,他由英国返回中国奋斗争取了一年多,但林徽因理智的选择了与梁思成赴美留学,这个决定,等于宣判了这个初恋故事的终结,在回天乏力下,诗人只能在梦的悲哀里心碎,最后美梦的彻底破灭而使生命暗淡无光。

从甜美得迷醉到悲哀得心碎构成尖锐的差别,只有尖锐的差别才是有力的对比,在我们把事物之间具有显著差异的因素进行比较(或者结合)时,得到更强大的一种张力。相反才能相成,对立而又统一,这才是美之所在。弹簧的由长而短或由短而长、弓弦的由直而曲,人性的由善而恶,容颜的由美而丑,这种变化与差别,即可以产生一种张力即紧张感,让人屏呼吸心相随。

二、叙事展现故事情节,情感具体细腻

这首诗六个诗节步步写来,形成初恋故事的发展脉络,叙事化思路产生的效果宛如电影电视在眼前播映,恰似爱情悲剧中男女主人公相识-相恋-相爱-分手,具体形象,尤其是读到第五节“心碎”时,宛如剧情高潮,使人悲伤至极。我们通过分析每个诗节的最后一句,体会徐志摩的柔情。

第一诗节“在梦的轻波里依洄”,指徐志摩与林徽因在英国的偶然相遇相识并相恋,徐志摩对林徽因产生了不能自拔的感情,这段轰轰烈烈的爱情使得徐志摩迷失了自己,完全被纷乱所占据,彻底沉醉梦中,心胸恰似万缕柔波,心波荡漾,如微风拂过,如梦如幻。徐志多次醉心于柔波的迷情,在《再别康桥》直觉得自己“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并甘心在康河的柔波里,做一条招摇的水草。

第二诗节“你的温存,我的迷醉”,徐志摩具体地写他自己完全迷失与陶醉于对方的温柔中,这个一见钟情的爱恋并不是单方面的,得到了爱的回应。她也

一样不能自拔地堕入了爱河。两情相悦是一种多么美好的感觉,生命的美好,在相悦之中,意乱情迷之间,诗人如庄周梦蝶,物我两忘。

第三诗节“甜美是梦里的光辉“,便是进一步描述他们初尝自由恋爱的甜蜜美妙的内心感觉。他们沉浸在爱河里,如痴如醉,如梦如幻。生死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第四诗节“她的负心,我的伤悲”一句,使情节如风筝脱线般陡转急下,徐志摩费尽周折大张旗鼓与结发妻子张幼仪女士离婚,满怀喜悦回国准备和林徽因比翼双飞,但林徽因已经和梁思成在一起,而且铁了心要跟他斩断情丝了却任何感情上的纠结。他的乐观自信喜悦与现实世界的残酷天壤之别,誓言是如此脆弱,经不起时空睽隔的考验!感情的背叛打击之大可想而见。“你的负心,我的伤悲”便是徐志摩心灵世界的真实写照。

第五诗节“在梦的悲哀里心碎”,林徽因与梁思成赴美升学,一去渺如黄鹤,当初的盟约顿成断了线的风筝,之后传来她要结婚的讯息,徐志摩自建的感情楼阁便彻底崩溃瓦解!由初恋的甜美,发展到梦的悲哀里心碎,此时没有比“心碎”更贴合他当时的内心感觉的字了。

第六诗节“黯淡是梦里的光辉”,意思清楚不过,失去了此生挚爱,人生还有何意义?眼见着梦彻底破灭,一生的追求付诸东流,心情何其低落,何其迷茫,生命也势必黯淡无光,只有发出“黯淡是梦里的光辉”的苦吟。

想起《非诚勿扰》2里的主题曲:最好不相见,便可不相恋。最好不相知,便可不相思。最好不相伴,便可不相欠。最好不相惜,便可不相忆。最好不相爱,便可不相弃„„安得与君相诀绝,免教生死作相思。爱,是一感受,即使痛苦,都会觉得幸福;爱,是一种体会,即使心碎,都会觉得甜蜜;爱,是一种经历,即使破碎,都会觉得美丽。

三、想象丰富,意境优美,柔情飘逸{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

茅盾曾在《徐志摩论》里肯定了此诗的形式美,同时又批评了它内容上的苍白和单薄。“我们能够指出这首诗形式上的美丽,章法很整殇,音调是铿锵的。但是这位诗人告诉了我们什么呢?这就只有很少很少一点儿”③。甚至有人凭这

首诗徐志摩才华将尽,思绪枯竭,再写不出好的诗篇,就反复使用相同的字来填充空白。如果单从诗表面的文字来看,整首诗共6节,每一节的前三句均是相同的“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我是在梦中”,确实觉得内容平淡乏味。但我认为这首诗恰是直接与含蓄的完美结合,感情是浓郁奔放的,形式是含蓄的。

文文似看山喜不平讲究曲折委婉,诗更讲究含蓄美,倘若把内心的所有想法都毫不保留的抒写出来,恐怕就味同嚼蜡了。徐志摩的诗多使用象征手法,借助具体形象以表现某种思想和情感,要表达的真情实感用另一种意象来代替了,使文章含蓄深刻,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赋予文章以深意,从而给读者留下咀嚼回味的余地。如他“河畔的金柳”大胆地想象为“夕阳中的新娘”,使无生命的景语,化作有生命的活物,温润可人;将清澈的潭水疑作“天上虹”,被浮藻揉碎之后,竟变了 “彩虹似的梦”。“星光下一朵斜欹的白莲”是“她是睡着了”用 “黄鹂”象征他那远去 的“爱、自由,美”的理想等等。

这首《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则将象征运用到了极致,诗人的感情也隐藏颇深,也许复杂得连他自己都不能用言语来表达,于是把现实中难以实现的理想,寄托于梦的美丽,寄情于如幻的梦境。心,可以一直在梦的美丽里不醒来,梦中方可拥有,醒来后是加倍的凄凉与哀伤。而此诗连梦中片刻的快乐幸福都难以拥有,因为梦把过去拉了回来,把现实的感受融入梦中,现实的残酷竟然使他在梦中已经醒来,更是凄惨至极。“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四、形式整饬华美,叠句余音袅袅,感情浓郁

重章叠句在诗歌中运用得十分广泛,是诗歌的一种表现手法。叠句就是意义相同的句子前后呼应地重叠,作用在于加强了语言的形象性、音乐性和节奏感,加深印象,渲染气氛,深化诗的主题,增强诗的音乐性,加深情感,使感情得到尽情的抒发。它常常用于表现人物的一种回环往复的强烈感情,给人以“百转千回”、“绕梁三日”的感受,可以使作品产生强烈的艺术魅力。

《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全诗共6节,每节的前3句相同,都是“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我是在梦中,”辗转反复,余音袅袅。这种刻意经营的旋律组合,渲染了诗中“梦”的氛围,也给吟唱者更添上几分“梦”态。

第六篇:《问世间情为何物》{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