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言三则的虚词的用法


第一篇:《寓言三则》

《寓言三则》导学案

班级 : 姓名: 教学目标

1.疏通文意,流畅翻译全文。

2.明确重点词“方、亡、吊、居、将、奉” 的意思和由“奚”“ 何遽” 构成的疑问句式。

3.理解寓意,并能联系生活获得教益。 4.背诵喜欢的一则寓言。 课前导学 ㈠寓言简介:

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说明某个道理,常带有劝戒、教育的性质。寓言最初产生于民间,流行于民间,后来一些文人学者一方面引用人们已经创作出来的寓言,另一方面又不断创作新的寓言,作为论证或辩论的手段,这样,大量的寓言便在历代文人的著作中保存下来,成为我国文学遗产的宝贵财富。"寓言"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寓言》篇:"寓言十九,藉外论之",与〈天下篇〉"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前者指出寓言假借外物以立论的技巧,后者则视寓言为传达意念的工具。 ㈡ 阅读课文,感知内容{寓言三则的虚词的用法}.{寓言三则的虚词的用法}.

1、读课文四遍,家长签字 2、加点字注音

何遽.( ) 髀.( ) 跛.( ) 戮.力( ) 社稷.( )3结合课下注释和借助工具书翻译三则寓言。

(要求:如有不会翻译的词语或句子用红笔作记号,不允许上网查找或抄翻译

资料)

《南辕北辙》:

《塞翁失马》:

《阿豺折箭》: 课中导学 1. 互助解疑

⑴组内研讨{寓言三则的虚词的用法}.

小组内分别翻译三则寓言,要求一人一句。如有不懂词句组内共同解决,如果不能解决组长记录。 ⑵全班交流

教师在每小组随意指名一名学生轮流翻译全文,以此检查小组研讨结果。小组内的疑惑也可在此提出全班探讨。其余同学边听边订正译文。 2、方法总结。 3、当堂检测。

⑴解释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方.北面而持其驾。 其马将.胡骏马而归。 俄而..命母弟慕利延曰。 人皆吊.之。 汝等各奉.吾一只箭。 戮力..一心。 ⑵辨析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今意思。

马无故亡.而入胡。古义: 今义: 居.

数月。 古义: 今义: ⑶涚出下列句中“之” 的意义及用法。 我欲之楚。 此非楚之路也。 人皆吊之 ⑷翻译下列句子。 君之楚,将奚为北面? 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 此何遽不能为祸乎? 单者易折,众则难摧。

4、用一句话概括每则寓言的寓意,并联系生活理解。 5、小组分角色朗读 课后导学

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箝①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②之。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③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父也。故愿王熟计④之也。”惠王曰:“善!”乃止。

①箝:夹住。 ②禽:同“擒”抓住。 ③弊:疲弊。 ④熟计:仔细考虑。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赵且.伐燕 ②蚌方.出曝 ③两者不肯相舍. ④故愿.王熟计之也 2、翻译下列句子。{寓言三则的虚词的用法}.

①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

②臣恐强秦之为渔父也。

3、根据此故事写出一个成语,并说出这个成语的寓意。 教学后记

第二篇:《寓言三则教案》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寓言三则的虚词的用法}.

1{寓言三则的虚词的用法}.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