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诗,黑土地


第一篇:《黑土地上的一串凄婉之歌》

黑土地上的一串凄婉之歌

——-读萧红《呼兰河传》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萧红是个天才而薄命的作家。她从北中国浓厚的黑土地走入文坛,却在中国最南方的海滨一角寂然逝去。她像流星一样划过天宇,留在天空的数百万的字迹,记录着这个寂寞灵魂的翱翔和作为一个人、一个女性对历史的诘问。

在萧红一生短短的创作历程中,她常有大胆的越轨的笔致,她曾明确地表达过:“有各式各样的生活,有各式各样的作家,也就有各式各样的小说。”这从《生死场》中可以看出,到后来的《小城三月》《呼兰河传》已形成特有的风格,那带有诗意的笔调、自叙传的色彩、抒情的句子、回旋的感情,形成了萧红独有的文体特点。茅盾在《〈呼兰河传〉序》中说:“也许有人会觉得《呼兰河传》不是一部小说。„„也许又有人觉得《呼兰河传》好像是自传,却又不完全像自传„„要点不在《呼兰河传》不像是一部严格意义的小说,而在于它这‘不像’之外,还有些别的东西——一些比‘像’一部小说更为‘诱人’的东西: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呼兰河传》是一部打破传统经典小说模式的创新之作,故事和人物都是片断的,零零碎碎的,在整个感觉上,她一会儿写这个,一会儿写那个,似乎构不成完整的小说,其实,这正是其独具的特色。《呼兰河传》在当时的小说结构中的确称得上是一个异数。全文由七章三部分构成。第一部分(1、2章)细腻地展现了小城风情,第二部分(3、4章)诗意地抒写了“我”的童年生活,第三部分(5、6、7章)生动讲述了小城故事——小团圆媳妇的故事、有二伯的故事、冯歪嘴子的故事。各部分、各章各节、各人物之间似乎都无密切联系。但倘若细读文本,不难发现“后园的我”,那个用她稚嫩而充满活力、天真而不无困惑的双眼时时关注所在世界的童年的“我”,正是小说的纽结点。开篇的小城风情画廊中,叙述者基本作全知式全方位的宏观扫描,为“我”和小城故事制造整体文化氛围。从“我”的故事开始,“我”正式出场,介入故事,既是叙述者,又是事件中的主人公。第三部分中“我”依然充当了故事的一个人物,但这回不再是主人公,只作为“小人物”来充当生活的观察视角,以一双睽睽的童目好奇地打量着成人的世界。“后园中的我”以鲜活的童真映照着周围的世界,显现出的是成人麻木的灵魂,是世间生生死死的单调重复。她对不明白的种种人生世相在发出质疑,而这恰恰是后者症结所在;她悄悄地躲在角落里打量着熟悉的人们,将天真的思索置于内心深处,这又正是作者所寻觅的表达方式。儿童视角所传达出的,绝不是一般童年逝去岁月的感慨,也不是对芸芸众生居高临下的悲悯,而是有一种渗透人生况味的沉郁,那对故乡人的永恒的哀伤和痛惜,包含了作者爱恨交加的复杂心情。

《呼兰河传》主要以营建氛围和叙事为主,没有丰满的人物形象,每章都似一个有趣的故事或一篇凄美的散文。最震撼人的是小团圆媳妇和王大姑娘的故事,作为被黑暗社会所吞噬的两位女性人物的命运,在读者面前竖起了一幕沉重、悲凉、痛苦和无奈的时代场景。作者倾注于她们身上的描写女性悲剧的意识是强烈的、淋漓尽致的。

作品中女性人物小团圆媳妇的整个出场,始终处于一种“受虐”状态。她本是一个生龙活虎的少女,作者以流畅的叙事首先悲凉地告诉读者,女性之所以要结婚,是出于无奈,年仅十二岁的小团圆媳妇,还是一个幼稚的孩童时就被早早地嫁了。而决定小团圆媳妇嫁与不嫁的是“下回给老太太跳大神的时候,顺便问一下大仙家再说吧。”从此,这位少女便开始经历噩梦般的恐怖人生。婆婆仅仅是为了给新媳妇一个下马威,凶神恶煞地狠狠打了她一个月,天真烂漫的少女经不起精神与肉体的痛苦折腾,终于病倒了。于是婆家的人依照迷信的说法,虔诚地替她治“病”:一群婆婆奶奶们煮了一大缸滚热的热水,把扒光了衣服的小团圆置放于其中,“她在大缸边,叫着、跳着,好象她要逃命似的狂喊。她的旁边站着三四个人从缸里搅起热水来往她的头上浇。不一会儿,浇得满脸通红,她再也不能够挣扎了,她安稳地在大缸边站着,她再也不往外边跳了,大概她觉得跳也跳不出来了。那大缸是很大的,她站在里边仅仅露着一个头。”“小团圆媳妇当晚被热水烫了三次,烫一次、昏一次。” “还没有到二月,那黑乎乎的,笑呵呵的小团圆媳妇就死了。”一个年轻健康的少年女子被虐杀了。在婚姻的坟墓中悄然逝去。小团圆媳妇之死的文本意义,在于生动地传达了作者对于女性婚姻极度恐惧的情绪记忆,同时也向读者展示了一个“同类同性相残”的严肃问题。小团圆媳妇的死固然与男性强行介入婚姻有关,但真正充当摧残小团圆灵肉角色的却是一群与她有过同样悲剧的女人,遭受过无数人生磨难的年长女性,把她们自身的痛苦体验,再去施加于毫无人生经验的少女,这在萧红看来无疑是女性社会群体的最大悲哀。她们是封建制度的受害者,但同时又成了无意识的杀人团伙。小团圆媳妇的悲剧也映射了她们的悲剧。

第七章中女性的主要人物是王大姑娘,有点反叛意识的王大姑娘终于还是在善良的人们用舌头和白眼编织的网内于一个冷清的秋夜难产而死。这场人间悲剧的深刻性和小团圆媳妇一样,是善心的婆婆,杨老太太,周二奶奶等人们屠戮了两个孩子的年轻母亲。这证明了鲁迅先生的精辟论断:中国人历来是排着吃人的筵席,有的吃,有的被吃,被吃的也曾吃人,正吃的也曾被吃。他们的性格使他们成为封建制度的受害者,也在无意识中成了杀人者。是她们毁灭了小团圆媳妇的美,也是她们毁灭了王大姑娘的爱。《呼兰河传》中这两位女性人物令人惊心动魄的血淋淋的悲剧,萧红没有任何直露尖刻的评判,但这一幕幕活的女性的惨剧已经表达了强烈的控诉。千百年来女性的悲剧命运不仅仅是男权文化统治的结

果,更是女性对自己被奴役状态的历史性认同所造成的,是女性自己加速了对女性的异化,小团员媳妇的婆婆就是被女人异化的典型。

故乡亲人因受两千多年封建思想和统治的毒害而愚昧迷信、专横保守、自私冷漠,他们的悲苦是萧红心中的痛,这种痛是极其强烈的,然而她却将呐喊直呼的情绪加以收敛和控制,采取散文般体裁,叙事般娓娓道来。例如那给呼兰河人带来无数灾害的东二道街上的大泥坑,萧红总结了它的两大“好处”:“第一条,常常抬车抬马,淹鸡淹鸭,闹得非常热闹,可使居民说长道短,得以消遣。第二条就是这猪肉的问题了,若没有这泥坑子,可怎么吃瘟猪肉呢?吃是可以吃的,但是可怎么说法呢?真正说是吃瘟猪肉,岂不是太不讲卫生了吗?有这泥坑子可就好办,可以使瘟猪变成淹猪,居民买起肉来,第一经济,第二也不算什么不卫生。”读到这里,相信大家都会哑然失笑,并陷入对国民性的审视和深思。此外,对卖麻花、看野台子戏、养鸡发财的梦想等的叙述,都配有画龙点睛的调侃式议论、反讽式的抒情,其中,不仅仅隐含的是冷嘲热讽,还有作者冷静的、爱怜的、流着眼泪的无限同情。总之对于集闭塞、保守、愚昧于一体的呼兰河,萧红没有采取疾言厉色的正面批判,而是把穷形尽相的揭露和鄙视憎恨的态度,包藏在调侃反讽、苦涩悲凉的叙述之中,对国民劣根性、国民的愚昧和无知以及因此给故乡人民带来的深远的苦难给以逼真的描述和展示,从而引领读者透过平静、索然的画面,产生无奈、同情的悲悯之心,以及改变世界、改变人生的愿望。

萧红“是一位富有诗人气质的小说家和散文家”,《呼兰河传》就是一部语言充满诗意的抒情小说。如“蜻蜓是金的,蚂蚱是绿的,蜂子则是嗡嗡地飞着,满身绒毛,落到一朵花上,胖圆圆的就如一个小毛球似的不动了。在园里明晃晃的,红的红,绿的绿,新鲜漂亮。”语句就富有散文诗的美感。作品第二章则俨然是一首呼兰河的风俗诗,跳大神、唱秧歌、放河灯、野台子戏、四月十八娘娘庙大会,这些不无蒙昧的习俗,在萧红笔下,生发出诗的色彩。 “请神的人家为了治病,可不知那家的病人好了没有?却使邻居街坊感慨兴叹,终夜而不能已的也常常有。满天星光,满屋月亮,人生何如,为什么这么悲凉?”“„„人生为了什么,才有这样凄凉的夜。”这是描写跳大神, 是她特有的沉郁和永恒的忧患意识激发的慨叹和责问,具有浓重的情感色彩。从司空见惯的所谓迷信中,萧红体悟到人生的悲凉和空虚。而在野台子戏一节,这里的描写不但有诗的意境,连语言、韵律、节奏也都诗化了。这些诗化的文字不是在简单叙述故事情节,也不是在进行情景描绘,而是作者悲凉心理情绪的流动。《呼兰河传》诗意的语言,优美、精炼、韵律感强,初读它时因语言的清纯童稚,拙朴天成,多韵能巧,心情有轻松之感,然而愈读下去心头就会一点一点沉重起来,直到自己觉得似乎萧红的这些字句本身就与悲凉没有分开过。不必说小团圆媳妇的灵魂在东大桥下凄惨,无奈又执着地哭诉使人悲凉彻骨,单是写冯歪嘴子,在别人绝望的眼光里,“一看见他的大儿

子会拉着小驴饮水了,他就把那含着眼泪的眼睛笑了起来。”就充满了哀怨深沉的情怀。也许,《呼兰河传》的文字本身就是悲凉,而悲凉也正是《呼兰河传》的语言。正如茅盾所说:“开始读时有轻松之感,然而愈读下去心头就会一点点沉重起来”。作者的语言描写就是这样,不是落在情节上,而是落在感受上,充溢着凄婉的诗意。

另外,小说还采用诗歌回环复沓的抒情艺术,这使小说音韵优美的同时,又具有了更复杂的情感意味。《呼兰河传》“尾声”里萧红絮絮叨叨地叙述祖父年龄与自己年龄的变化,流露出对祖父的熟稔、热爱。年龄的排列之间,省略了许多具体的内容,表现出祖父一生的平常。“主人不见了”“死了”“逃荒去了”质朴平淡的语言和口气中蓄积着深厚的沧桑感、失落感。“忘却不了”“难以忘却”,同义反复中流淌着对故园的脉脉深情。而更为重要的是透过这些有意的复沓,作家正以弦外之音告诉我们人世间生生死死的“单调重复”以及难以言状的人生悲凉。再如第四章中的“我家是荒凉的”,“我家的院子是荒凉的”, “我家的院子是很荒凉的”等语句段落的重复,造成一种回环往复的音乐感,强化了小说诗的情感和氛围,富有韵味,然而,转瞬间,又让人想到些什么呢?循环不正是呼兰河人的生活吗?呼兰河人的习以为常、司空见惯的生活惰性和那小城在传统文化覆盖下的丑陋和保守,就这样由萧红平静而又触目惊心地展现出来。在这里,一天天,一年年循环往复,亘古如是:生了,就任其自然地长大;死了,不过在城边的地上埋了,活着的人哭过以后照旧回家过日子——“冬天来了就穿棉衣裳,夏天来了就穿单衣裳”。老胡家的二孙子娶团员媳妇了,儿媳妇就成了婆婆,婆媳之间的折磨与反抗,代代相传;有二伯子愤慨着“团员媳妇不像个团员媳妇”,王大姑娘居然看上了磨房的磨倌,有二伯子不成功的“跳井”和“上吊”,又成为老厨子和小城人长久的谈资,不幸与不幸,也互相推波助澜。小说呈现的是呼兰河人在历史与命运中因循往复的死水般的生存状态,与《生死场》中受难后的凄呼厉号不同,这里一切的杀戮都是平静而安然地发生的,发生了就好像没发生一样正常,感受不到生命的珍贵和死的悲哀,这是比《生死场》更可怕的“百年孤独”的荒原世界。这种循环的生活不是某一个人的生存方式,而是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生存方式。他们只是照着几千年传下的习惯生活着,不预约希望,也看不到光明,这种巨大的历史惰性,为呼兰河人原本就灰暗的日常生活笼上了地久天长的悲凉气息。

正像杨义所称,萧红的小说“翱翔于散文和诗的天地”⑤。萧红打破小说常见写法,同时将散文笔法、诗歌艺术手法融为一体,运用诗意的语言创造了优美的小说意境,形成了自己多彩而具有独特抒情风格的文体。作品没有明显的叙事线索,而是以“悲凉”为统摄, 在叙事、写景中融入作者自己曲折人生的浓浓深情,情节在哀怨深沉的情感语流中向前推进,甚或已退到了作品外。作者就这样以微

带忧郁的历史的女性的儿童的目光,以平静、节制的艺术笔调, 去审视和表现自我对苦难的深层认识及对人性价值的深切关怀,尤其是妇女生活的悲剧命运的深情关注和深切叩询,表达了对家乡人民,对广大民众的批驳而又悯惜的复杂感情。

亲爱的同学们,就请你们赶快打开这本篇幅不算长但意味隽永的小说吧,亲自进入作者于记忆中用自己的热血和爱心创造的世界里,去体味它的来自泥土大地的根根须须和野性民间的原汁原味,它的庞大的理念和精细的感性,它的人文情怀和绵绵诗意„„

第二篇:《原创诗歌《我的大荒,我的梦》》

我的大荒,我的梦

老女:有这样一个地方,似乎是潘多拉魔盒里掉出来的一块巨大的黑色宝石,遗落在世界的东方。

老男:有这样一个地方,蕴藏着无尽的宝藏,却被潘多拉的咒语仅仅的包裹,成了一块黑色的禁土。

老男:就是这样一个地方,一个我们梦开始的地方,他就是—— 合:北大荒

中女:北大荒,曾经像一声号角,把高昂的呐喊回荡在一代代中国人的耳旁。

中男:北大荒,曾经是一块烙印,把不朽的誓言刻在一批批垦荒人的心上。

中女:那就是——

合:我的大荒,我的梦想。

青女:是啊!我的大荒里承载着我们一代代垦荒人的梦想。从此,饥饿、严寒、酷暑锤炼我们年轻的身体,磨练我们年轻的意志。

青男:为了这个梦,我们用生命、汗水、夯实的脚步和不屈的意志改写了荒凉的历史,震惊了中国!震惊了世界!

青女:因为我们有梦,那就是——

合:中国梦,大荒梦

少女:歌声、号角和炊烟,打破了这块沉寂、荒芜多年的土地。 少男:打破了潘多拉的咒语,拥有这块黑色的钻石,成了他们最坚定

的誓言!

合:大荒梦,就是我们的梦!

青女:为了这个梦,他们把辛勤的汗水留在了这片黑土地上 青男:把火热的青春留在了这片黑土地上

中女:把美好的理想和爱情留在了这片黑土地上

中男:有的甚至把宝贵的生命也永远的留在了这片黑土地上…… 少女:他们创造了一个个奇迹

少男:他们谱写了一首首篇章

青合:北大荒的历史将永远镌刻着你们

中合:北大荒人的心里永远铭记着你们

老合:我的大荒,我的梦

老女:这个梦震惊了夏季的沼泽{散文诗,黑土地}.

老男:这个梦震惊了饥饿的狼群

老女:这个梦震惊了肆虐的暴风雪

老男:这个梦震惊了一代代新鲜的血液

少合:大荒梦就是我们的梦

青女:大荒梦,我的梦。在梦的牵引下,在古老的东方国度,那激情燃烧的岁月巧妙地更改了历史的那一页。

青男:“北大荒”——“北大仓”,一字之差的背后蕴藏着无尽的心血与沧海。

中女:黑色的土地翻出了阵阵稻香,黑色的钻石源源不断地运出了深山,黑色的石油奔腾的时候印证了中国人的历史。

中男:荒芜的北大荒终于变成了黑色的沃土,中国人无尽的宝藏。 少女:北大荒啊北大荒,您指引着我们前进的方向

少男:北大仓啊北大仓,您承载了我们太多的梦想

少合:让我们尽情地吟唱:我的大荒,我的梦。

老女:老年的北大荒,有这样一个梦

老男:梦里有太多的汗水与沧桑

老女:现在的北大荒是地域辽阔,土质肥沃,美丽富饶,闻名中外的“北大仓”

老男:看,城镇——高楼耸天,街道宽敞

老女:田野——农机轰鸣,大豆飘香

老男:草原——风吹草低,羊肥牛壮

老女:水里——碧波荡漾,鱼满池塘

老男:山上——森林茂盛,狼奔鸟唱

老女:地下——黄金玛瑙,多种矿藏

老男:面对如此的繁荣景象,又有谁能够想到,在五十多年前,这里还是人迹罕至,满目荒凉。

老女:那是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末,来自全国各地的五十多万热血青年,响应党的“建设边疆,保卫边疆”的号召,踊跃报名,积极投身到“屯垦戍边”的革命浪潮中来

老男:他们离开了美丽舒适的繁华都市

老女:告别了朝夕相处的弟妹爹娘

老男:背着简单的行李,穿着崭新的军装

老女:满怀豪情,义无反顾地唱着革命的歌曲,来到了传说中的北大荒——

老男:这里大雪封地,寒风刺骨

老女:这里野兽出没,苍茫荒凉

老男:这里的一切对他们来说,是那么的遥远和陌生

是那么的不可想象…

老女:但是,他们怀揣着自己的梦想,决心扎根在这荒凉的地方。 男:是啊,大荒梦,就是他们的梦。

老合:我的大荒,我的梦。

中女:中年的北大荒有这样一个梦

中男:梦里有太多的拼搏与顽强

中女:漫天的飞雪,使北国披上洁白的银装;

中男:火红的战旗,如红花朵朵盛开冬雪土上。

中女:动地的炮响,似命令召唤着战士。

中男:嘹亮的歌声,迎来塞北明媚的春光。

中女:千百年来人们常说,“天上有玉皇,地上有龙王”

中男:说什么“天命不可违”,什么“种地全靠天帮忙”。

中女:我们——新时代的新儿女们,不信天命,不信玉皇 中男:我们要用我们勤劳的双手来改天换地,

中女:我们敢用我们钢铁的意志来降伏龙王。

中男:额头,——曾流过多少火热的汗水?

中女:后背,——曾披过多少银白的冰霜?

中男:震地的镐声中,曾多少次打破龙宫厚厚的宫墙?

中女:闪闪的锹光下,又曾多少次杀败那残存的“虾兵蟹将”? 中男:一切的一切,只为那永远不变的梦想

中合:我的大荒,我的梦

青女:青年的北大荒,有这样一个梦

青男:梦里有太多的热血与自豪

青女:我站立在高耸的楼檐下,出神地望着远方的大山和那广阔的天空,看到了什么,又感受到了什么

青男:当我看见了正在发芽的树种,它像太阳一样温暖了我的心,给北大荒的土地上带来了生机,感受到了春天的到来,我为它的成长而高兴

青女:当我看见它慢慢地破土而出,从土地中发出了生命的号召,像那些在北大荒工作中的人们给社会带来了无限的希望,让我们清楚地知道什么是壮志与豪情。

青男:北大荒的人们有着顽强的生命力,为我们建设北大荒,带来了无限的动力。

青女:看着北大荒一步步地成长,我深切地感受到它的进步,我高兴,我自豪,因为我的梦有了扎根的地方。

青男:我是北大荒人,我爱这片土地

第三篇:《散文诗浪花剪影》

浪花剪影

(散文诗)

冯因斌

礁石

总想摆脱你柔和而狂烈的投入,却羞于挪动他尊贵的躯体。

时机在瞬间飘忽而过,放荡不羁的帆桅已踏歌远去。 沉重的心,只好伴黄昏的落日沉沦。

帆之歌

他吟唱桅之挺拔,吟唱风之雄劲,吟唱云之飘逸,吟唱雨之轻柔„„不惧怕你进击的挑战,然而却搁浅于你退却的沙滩。{散文诗,黑土地}.

桨之魂

大森林为你锻造坚硬的骨骼,黑土地为你抽干涌流的血脉。终于有一天,你舒展开僵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