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唤自由作文


篇一:《呼唤个性化作文》

呼唤个性化作文

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世界。”但是在传统教育观念的支配下,学生的个性受到了压抑,他们的天性得不到充分的表现,他们的兴趣得不到积极的培养。我们用一种固定的僵化的评价标准来评判所有活生生的学生,于是许多有个性但考试成绩不好的学生被打入另册,酿成了许多悲剧。这种教育对于一个家庭来说是一个小悲剧,对于我们整个国家来说就是一个大悲剧。我们不能让这种悲剧继续演下去了!

正是基于这样一种考虑,我们提出“作文个性化与作文教学个性化”,让语文教育在解放学生个性上发挥其不可替代的作用。什么是作文个性化?简单说,就是学生能自主地写作,写真实的文章,写出的文章有所创新。“自主”“真实”“创新”是作文个性化的基本内涵。 生活是多样化的,每个人眼中、心中的生活,更是异彩纷呈的。作文,本来就是对认识到的生活的真实反映,可学生普遍害怕写作文;每次作文,很多学生不知如何下笔,但又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所以作文写得僵硬、呆板、充满着空话、套话。学生每天在学校生活,身边发生着很多事情,为什么学生总觉得没话可写呢?我想,这是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的作文指导仍然坚持不移地冲着分数而来。猜题、套题、甚至默许、引导学生胡编乱造,久而久之,学生作文成了为教师而写,为应试而作,自然毫无兴趣,照抄照套的问题也就随之而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终生学习的四个“学会”(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其核心是学会做人,学会做一个真实的人。在这方面,{呼唤自由作文}.

作文教学是责无旁贷的。“作文即做人”,“文如其人”都说明这一个道理。作文应当是真我的体现,不允许存在着虚假,否则就是对学生人格的扭曲。只有写出自己的生活,写出自己,作文才有生命力。

一、宽容的命题,培养学生自主选题的意识

作文命题有时与学生的积累不一致,与学生的兴趣不一致或与学生的年龄思路不一致,这样就会把学生的信息和思维封锁在大脑里,作文时就会无从着手。所以应让学生参与命题,给学生写作的自主权,写他们自己想写的东西,这样写出来的作文才真实。作文命题不在乎大小,而在乎能否给学生发挥“真情实感”的空间,能否给学生提供“我手写我心”、“我手述我情”的条件。

学生之所以谈文色变,视写作为苦事,往往在于教师总出一些与学生生活体验相距甚远的老掉牙的、大而空的题目。于漪老师说:“一个好的作文题目,它能开启学生心灵的窗户,打开学生记忆的闸门,开拓学生广阔的视野,使学生对作文产生浓厚的兴趣。”新《大纲》也指出:“要加强学生自主拟题作文的练习。”自由命题作文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因为他们会找一些与自己生活经验有关或自己感兴趣的题目来写,这样就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使他们产生主人翁的意识。例如,我在指导学生写《我爱××》这篇作文时,就让学生紧紧抓住题眼“爱”去补充人、景、物等。这么广泛的写作范围,触及了学生胸中所有积蓄,发表的欲望被激起了,全班共写出了60多个各具特色的题目,其中有《我爱高三》、《我爱足球》、《我爱弯弯曲曲的山村小路》等等。这些题目,一经学生手,便增添了许多无穷的乐趣。由于

题目是自己选的,而且贴近生活,有话可写,所以学生写作兴味盎然,作文内容也有了自己的真情实感。每个学生的内心世界总是与众不同的、瞬息万变的,因此充满真情实感的文章也将是富有个性的。{呼唤自由作文}.

二、鼓励性的批改,激发学生长久的写作热情

写作是一项创造性劳动,一个十七八岁的孩子经过一番苦思苦想写出的文章,肯定是或多或少有一些毛病的,但是如果篇篇文章换回的都是老师挑剔的指责,一无是处的否定,那他还会“想写”吗?有人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鼓励是最好的方法,这话很有道理。所谓鼓励就是要尽可能地找出学生文中的闪光点,给予真诚恰当的肯定。在每一个人的潜意识里都有被人承认、肯定的渴望。语文老师给学生写在作文后面富有鼓励性的评语,恰是满足学生这种渴望的途径。在我们的教学中,学生一听作文就皱眉的现象早已不鲜见,而现在我们每位老师要努力的就是从老师让他写变为他要写,让学生紧皱的眉头舒展开。这就要求老师想方设法地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激发其写作的兴趣,用我手写我心,充分张扬个性。

在平时写作教学中,很多教师恰恰是更多地注意对学生写作技巧、语言表达方面的指导,忽视了思想的启迪,这是有失偏颇的。于漪老师说:“学语文就是学做人,语文教育就是教人育人。” 教师对学生作文评改的恰当做法,在于能够对症下药,做到批得准确,评得恰当,富有启发性。不妨在实际操作中采用这样的方法——多一份宽容,少一份指教;多给鼓励,慎用批评;因材落笔,明确目标。

我们在教学中可以这样做:一是称赞式鼓励。面对学生选材的好{呼唤自由作文}.

角度,分析的精妙处,认识的新高度,老师要把热情的夸赞之语,品读后的欣赏之情,毫不吝啬地送给学生,让学生惊异于自己的能力,为自己而骄傲,学生就会把这不经意间闪现出的光亮变成以后寻找光明的方向。二是期望式鼓励。这种方式主要适用于那些作文有困难的学生。老师要认识到,学生肯动笔写文,有勇气把它交给老师,就说明他有学好向上的愿望,而这点士气是可鼓不可泄的。我们老师在批阅这种作文时,要投入更多的耐心,有时即使是披沙拣金也要从中找出可圈可点之处,让学生从老师的评语中看到自己的能力,体会老师的真诚,产生再创造的欲望。对于文中存在的问题,老师要用慎重的措词、寄予期望的话语来点拨。例如对于写议论文不会分析论证的则这样写:“你的这个事实论据选得非常好,可惜这么好的论据没发挥出最好的论证效力。你再想想,论证部分该如何加强笔力,能使人们对这个事例所体现的思想认识得更清楚,试一下怎么样?”在这里,既有充分的肯定,又有热情的鼓励。学生从中感受到的是老师的信任、尊重,受到的是鼓励,激发的是兴趣,收获的是进步,同时也激起了再创作的欲望。

卢梭说过:“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在这一篇篇师生互动的作文中,学生对老师不用设防,老师靠真诚这把钥匙走进了学生的内心世界,同时用学生喜欢的方法、辛勤的劳动、闪动的智慧,负起了振奋学生精神、激发学生爱心、塑造其健康人格的责任。在这民主平等的对话中,师生感情得以交流,学生用积极向上的态度去领会生活的真谛,老师在无声中润物,学生在平等尊重中自觉进步。

三、提倡大胆作文,拓展个性化的思维空间

以“大语文”教育观、素质教育观、创新教育观为指导,以新修订的高中语文教学大纲中写作要“力争有创新”为依据,遵循写作心理的一般规律,引导学生紧密联系社会生活,立足个体成长中的实际,以我之笔抒我之心,写出真正具有个性的作文,以此作为创新教育的突破口,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因此我们提倡学生大胆作文,敢于突破旧的条条框框。学会自己独立思考,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善于采用新的表现方法,具有新的风格。学生的创新意识一旦被激活,就能闪现出耀眼的光芒。最近几年的高考作文命题,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发表新的见解,对促进学生作文个性化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应该说,学生是最富有创新精神的,他们最少条条框框,最不保守,最喜欢破坏旧的东西,最喜欢求新求异。为什么我们看到的学生作文缺乏新意呢?我认为与高考有一定关系,与我们教师的指导也有一定关系。前些年,高考作文比较看重审题,写跑题得分很低。学生为了不跑题,就只好求稳了,得个基本分也比跑题强。近几年,这个问题得到了纠正,实行话题作文。话题作文淡化文体,学生可选择的余地甚宽,不容易写跑题。还有,在高考作文评分标准里面,将基础等级和发展等级分别开来,区别对待,有意识地鼓励考生写富有新意的文章。这些改革都是好的,于提倡作文个性化有积极意义。

我们生活在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人与人的基本素质是相同或相近的,这是人的共性。但由于每个人在天赋、环境影响和后天教育的内在发展过程等方面的千差万别,必定会具备无限丰富、差异纷呈的个性。个性的发展,不仅是人身心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美

篇二:《呼唤自由》{呼唤自由作文}.

呼唤自由

——听于永正老师课后体会

(青州旗城学校 王爱芹)

光阴荏苒,回首自己在教育工作中所走过的路,已经整整十九年了。其中,感觉刚刚从事语文教学的前三年是最幸福的,在初中近十年的化学教学工作是最有成就感的,而近几年的语文教学却感到越来越困惑。我一直想方设法改变这种现状,却苦于找不到症结。带着满腹困惑,于6月17、18日,认真聆听了于永正老师的授课、报告,及座谈讲话,我突然茅塞顿开,所有的症结都归于两个字:“自由”。{呼唤自由作文}.

一、 阅读教学。

刚参加工作时,不懂多少教育理论,凭着自己对语文的感觉率性而教,教孩子识字、练字(钢笔字、毛笔字)、朗读、说话(课前一个节目)、写作,把主要时间用在读、说、写上,很少去挖掘课文的思想内涵,似乎是瞎折腾,但教学成绩却很好,而且得到了学生的喜欢和认可,现在看来有点儿歪打正着了。去年,看过一个学生的一篇文章,其中有几句话大致是这么写的:在教过我的老师中,有两位对我的影响很大,其中一位就是我小学的语文老师,写一手漂亮的粉笔字,说一口标准流利的普通话,浑身洋溢着一种诗书气质;一个最调皮最不讨人喜欢的学生这样对我姐姐说:语文老师刚来时,我就想拉拢班里的几个男生欺负欺负她,可是,直到毕业都没有施展,因为我们发现老师太善良了,我们特别喜欢她,实在不好意思;一个在北京打工的学生跟我的外甥女聊天时说:我学过的知识没记住多少,却

一字不错地记住了当年语文老师写在我的作业本上的一句话„„知道这些后,我很感动很满足。说真的,我没有他们所说的那么好,但一个小学老师能在若干年后还让学生念叨,至少当初是占据孩子一定心灵的。回想那段日子,感觉真的很快乐很幸福。为此,我还发过一篇题为《幸福是一种感觉》的文章。可是后来,学习了李吉林的情境教学、张伟的球形教学结构、王志尚的线性教学结构、“3、4、5高效课堂”、语文主题阅读等理论,按说我的教学经验应该比当年更丰富,课堂教学更完善,却总感到力不存心,学生的积极性也不高,我常常反思,为什么当年我随意的近乎是折腾式的教学却让孩子记住了我,而如今满腹经验和理论的我却无法让孩子喜欢了呢?

听了于老师入情入境的朗读,我忽然回想起当年自己范读《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时的情境,教室里异常安静,课文没读完,已经听到轻微的啜泣声,自己的眼睛也充满泪水;给初二的一个班代课时,我仅仅范读了一遍朱自清的《春》,就让那班的学生舍不得离开我。朗读有多么大的魅力啊!原来,我学来学去,什么都没有学好,反而丢失了自己当初那种原汁原味的教学风格。回首自己现在的阅读教学,注重挖掘课文的思想内涵,而忽视了朗读教学,是造成孩子对语文课堂厌倦的根本原因。学生自己能读通读懂就行了,我们完全没有必要为了挖掘课文的内涵而设计出一个个高深的问题,让孩子感到语文深不可测,失去了对语文的兴趣。于老师在《珍珠鸟》一课中,他就只抓住了一个问题:珍珠鸟好在哪里?围绕这一问题反复指导学生朗读。而当初我在处理这一课时,恰恰相反,是抓住“信赖,往往创

作出美好的境界”认真挖掘文章的思想内涵,淡化了朗读。我猜测,留在我的学生脑海里的恐怕只有这一句,而对珍珠鸟可爱的外形、悦耳的叫声、活泼的性情等可能没有多少印象,一篇这么生动的描写动物的例文,竟然忽视了,还埋怨学生不会写作文。

我深刻意识到,在语文教学上,我们犯了一个很大的错误,那就是为教语文而教教材,而不是利用教材教语文。也就是说,我们对教材处理的太死,总是依赖教参、课件,没有真正吃透教材,没有想好怎样利用教材达到我的某个目的,白白浪费了那么多精彩的资源。在阅读教学中,要想让我们的课堂真正活起来,那就不要拘于形式,像于老师所说的,“顺学而教”,为学生所需而教,而不应拽着孩子的脖子,过度拔高,做学生不喜欢做的事。当然,这一点儿有我们的老师的责任,但也和考试的导向和评价机制有重要的关系,如果我们的考试仍然注重课内阅读的考查,评价机制仍然以成绩论英雄,平时教学仍然搞题海战术,不解放老师,不给老师自由处理教材的空间,语文教学就很难转变。从这个角度来说,语文教学需要自由,需要时间,需要我们灵活地处理教材,否则,我们的语文课堂很难获得真正的自由、愉悦、高效。

二、作文教学。

作文教学恐怕是我们语文老师最苦最累最怕的一项任务。有的学生两节课也挤不出几行字,还前言不搭后语,错字连篇;我们老师花费好几天的时间呕心沥血写下的批语,孩子顶多看几眼,几乎不起作用;一篇篇作文写来写去,没有多大提高,套用一位大学老师的话说,

读孩子的作文就像吃苍蝇。说老实话,当初刚刚走上教育岗位时,我踌躇满志,曾经对两级孩子发过大话:“我想把你们领上文学的道路!”为此,我真的很努力,常常给孩子写下水文,那两级的孩子的确很争气,仅仅一年的时间,孩子的作文水平提高很快,也有孩子的作文在省市级刊物上发表。可是,从此,我再也不敢说这样的话了。因为我发现,作文教学是个慢功夫,三年两年有可能不见成效,而如果在这方面花费很多功夫,势必影响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教学成绩一定受影响,我不得不停止我的尝试。

今年,校长的鼓励再度唤起我对作文教学的热情,我先后学习了王香兰的“生活化作文”、王春爱的“掰壳子”教学法、李洪芹的“读思议说”四步教学法、孙传红的“主题习作”等,也看了于永正老师的一些作文教学实录,尝试在班里改革作文教学,想方设法鼓励学生阅读、练习写作,为此,设计了班级小报,在教育论坛开设自己的版块,把相对较好的作品推出学校等。虽然,有几个孩子的作文有了不小的进步,像张顺航、于文硕、徐佳歆、钟浩正、李瑞涵、李婴宁、贾星宇、鲁雪洁、梁洹等,但是,大面积的学生仍然是找不到作文的诀窍,让我一团雾水。听了于老师的课后,我终于找到了症结:

1、给孩子定制的写作话题太传统,缺乏趣味。我们总是按课文每单元的习作要求训练学生,而且要求太死,没有考虑这个话题对多数学生来说是不是有话可说,没有给他们足够的表达空间。虽然意识到这一点,我仍然不敢放手改,这与我们平时考试的作文导向有关,平时考试的作文大多跟我们课本上的习作训练相关,究竟该不该放{呼唤自由作文}.

手,让我很纠结。

2、读写结合落实不到位。听了于老师的课后,深感我们的读写结合落实得很不够。在于老师的作文课上,孩子的表现为什么那么好?原因就是读写紧密结合,在第一节课上,于老师教学生反复地读描写珍珠鸟活泼可爱、叫声悦耳、和作者亲密的关系等段落,其实都是为第二节课做准备的,以珍珠鸟的口气写主人冯骥才,有了第一节课的铺垫,这个话题多数孩子都有话可说,加上于老师的一两句引导,孩子的思路打开了,智慧的语言就有了。

3、指导的方法和时机不恰当。我的作文教学往往注重课前的指导、课后的批改和讲评,而忽略了课中的指导,用时很多,收效不大。课前指导过多,限制了孩子的思维;课后的批改和讲评尽管花费我们很多心思,多数孩子却不予理会。课中疏于指导,致使很多孩子的思路中断而写不下去,或者孩子的优缺点得不到相互启发。

4、批改的方式不对。虽然我早就意识到我的批改的方式存在问题,也曾经尝试过让学生互批互改,发现真的像于老师所说的那样,孩子的潜能很大,自己的毛病看不出来,却能揪出别人作文中的毛病,有的同学写的批语真的很精彩很准确。去诸城学习时,我也发现他们两所学校的作文不管是草稿本还是正式本,全都由学生相互批阅,这种批改方式,本身就是学生之间互相学习的过程,不仅解放了老师,还锻炼了学生,提高了他们的作文水平。但是,我一直不敢推行,于老师是大家,他可以在学生的批语后写个“同意”、或者“完全同意”,可我这么写恐怕连家长这一关都过不了,担个不负责任的罪名,只好